為什麼韓國能拍攝出《熔爐》等影響韓國社會的深刻影片,而中國大陸(不包括港台)不行?

今天看了《熔爐》這部電影,感覺感觸很大。是根據韓國光州發生的一起聾啞學校職員性侵學生的事件。最後電影播出,形成熔爐效應。韓國成立了熔爐法,提高了性侵兒童刑罰標準(純手打,可能不是很準確)類似的韓國電影都很多:《回家的路》、《7號房的禮物》。可在中國大陸 首先是對於敏感話題不敢觸碰。其次就算拍出來對社會的推動作用不大。——之前的描述和題目有出入,特此修改。


韓國面積小,所以民眾的力量就顯得很大,瞬間的憤怒很有可能毀滅國家的根基。而中國幅員遼闊,相對政府來說,儘管民眾數量更多,卻因為地理的緣故,很容易分割開來,各個擊破。別的不說,憤怒的傳播就是不同步的。

所以《熔爐》這部電影,在韓國對整體社會的影響會大的多。至於說什麼中國拍不出來這樣的電影?笑話,那是你看的少而已。自己去看看《盲井》、《盲山》、《天註定》、《鋼的琴》、《秋菊打官司》……我隨手能拿出來的都這麼多,要是回去查一下收藏的碟片,會更多。中國不是拍不出這樣的片子,是你不容易看到,除非你對電影的熱情足夠大。


更新回答:

當初只是針對問題字面義簡單寫了點看法,標準是拆分了問題的表述,即一能影響社會,二來深刻,盡量只陳述事實,並沒有想到會收到這麼多贊,當然評論中也有一些爭議。對於最近一二十年的中國電影在現實批判性上,尤其是對政府和法規制度的批判上力度不及韓國電影,我是認同的。和許多其它答案一樣,我個人認為這跟審查制度脫不了關係。即使同樣進行類似審查的國家如蘇聯、伊朗出現了一些優秀的電影,但像韓國電影一樣直接地揭露、激烈地批判現行政府和體制的公映片也微乎其微;更多地,是和現階段中國電影一樣,把問題呈現出來,問題背後的矛盾、解決的辦法做不同程度的規避或留白處理,甚至有的影片並不會直接將問題呈現給觀眾,而是描繪某個群體的生存狀態,其中存在哪些問題,需要觀眾自己去思考發現。例如,我在原答案中舉出的電影,都是在影片中反映了具體社會問題的,然而這些影片在中國現實主義電影中只佔小部分,還存在大量的像《山河故人》《萬箭穿心》這樣難以在電影中具體定位社會問題、或其反映的問題偏向私人化的影片,甚至一些影片僅志在展示複雜的人性,當中涉及的社會問題並不是重點,這些影片即使有了大量觀眾,大眾在現實中也找不到重審修法之類的著力點。無論從中國傳統藝術的留白還是西方新浪潮、新現實主義審美的角度,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這種特點都可以用一種美學追求來解釋,但難以否認的是現行審查制度恐怕才是最大的桎梏。舉最近的甘肅女孩偷竊被抓後跳樓、當地群眾聚集打傷市長、涉事超市巨額賠償息事寧人的新聞為例,這本是一個極佳的電影素材,如果我是編劇,或許就把它編成超市老闆也不堪壓力跳樓、當地主管官員繼而也被逼上頂樓、合計著要不要跳的荒誕劇(如果覺得對照現實該設定太殘酷,那麼故事背景可以適當做架空處理),民、商、官的每一跳及其引發的民眾反應,無論明面的家庭教育、烏合之眾、維穩亂法還是背後的社會隱喻,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甚至三跳之後還會不會再有人跳也可以留白暗示,深度未必不及那幾部著名的韓片,但是,這劇本過審的可能性有多大?然而放在韓國就能拍,而且韓國電影人和觀眾似乎也格外鍾情於這類題材,個中緣由已經有知友在其它回答中從韓國歷史、社會心理和電影法規等層面闡述。我也認同,如果純粹從電影的角度,這類韓國電影的藝術價值也許並沒有它們的豆瓣評分那樣高,但這種更接近商業類型片的激烈揭露、批判的表現手法,把問題的責任歸引到當權者和體制、使之成為明顯和對立的靶子的價值導向,能提高電影的觀賞性,確實在吸引普通觀眾上更勝一籌(畢竟大多數觀眾都喜歡看二元對立、過不在己、激烈對抗),也無怪乎影片能在韓國社會形成更大的輿論影響。而中國同類電影戴著鐐銬跳舞,沒法這樣處理,銀幕表現力自然略遜一籌。因此,我個人並不苛責中國電影人現階段對社會進步所作貢獻不夠:一方面帶著枷鎖創作總比直接跪了好,事實也證明現有的部分現實主義電影確實能影響中國社會;另一方面,電影的創作方式不同於文學,韓式電影對產業化的要求很高,各類電影專業人才的成長也需要大量實操經驗,堅持拍下去就是韜光養晦、薪火相傳。在助力中國社會進步的同時,於商業回報上取得成功、逐漸拓寬電影題材並提高製作水平、培養更多觀眾對現實主義影片的信心和興趣,才有可能在審查的壓力下儘力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相反,如果目前要硬著頭皮拍衝擊審查制度的電影,在國內發行被禁的情況下既難於大眾傳播,也絕難收回投資,要麼接受國外電影基金資助,要麼寄生於海外市場,長遠來看此類電影的話語權還有多少能掌握在國人自己手中,恐怕值得玩味。此外,中國這類現實主義電影的宣發營銷水準是否能比肩韓國同行,此處也存疑。總而言之,我想表達的是,按問題的字面意思,中國是拍出了能影響社會、本身也較深刻的電影的,但如果問題細化到影響社會到某種程度,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確有差異。

關於所謂中國大陸禁片的一些情況,可參考如何評價大陸的禁片?《盲井》《盲山》等等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原回答分割線—————


不談地下電影,張藝謀當年的《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當時在社會上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促進了全社會對司法建設和農村教育問題的關注。馮小剛的《手機》上映時引起過對手機和信任危機的討論,去年陳可辛的《親愛的》也為關注兒童拐賣問題掀起一波高潮。所以中國並非拍不出這種本身主題比較深刻、又影響社會的電影。

中國年人均觀影量遠不及韓國(2014年中國為1.11次,韓國以4.19次居全球首位),然而在本國電影上,2014年韓國上映217部,中國上映308部,意味著一個韓國觀眾看得更多,供他選擇的本國電影反而更少,所以他更容易在電影院中看到一部本國出品的社會題材影片,進而該片更容易在全國形成現象級的影響。中國電影觀眾看電影次數少,選片口味亦分化,某一部電影自然難以形成全國影響。同樣是兒童拐賣主題,《失孤》的影響力就比《親愛的》小很多。《推拿》關注盲人群體,《飛越老人院》關注老年群體,《海洋天堂》關注自閉症群體,《最愛》關注艾滋病患者群體,《搜索》關注網路暴力,《一年到頭》關注春運,《可可西里》關注動物保護,《光榮的憤怒》關注農村基層政治,《好大一對羊》關注農村扶貧問題,《馬背上的法庭》涉及農村司法工作現狀,《天狗》背景是林業保護,《卡拉是條狗》對準城市養犬……這些都是拿了龍標的電影,但是選擇去觀看的觀眾還是太少了。而大片時代開啟以前,大眾看電影的選擇少,一部社會題材的國產片更有可能獲得大範圍關注。例如八十年代的一些反思電影,《巴山夜雨》《牧馬人》《芙蓉鎮》《黑炮事件》等,在當時都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回答中涉及觀影的數據來自藝恩諮詢《2014中國電影市場影響力研究報告》。


海南之後 (豆瓣)

聚焦2013年5月8日海南萬寧第二小學校長和一政府職員帶6名六年級小學生女生開房案。2016聖丹斯首映。

中文簡介被禁,目前只剩下英文簡介。

電影還是有的,只是能不能上映是一回事,上映之後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又是另外一回事。

看看當下的《惡棍天使》《小時代》《梔子花開》等,大部分人嘴上說著爛片,身體卻很誠實的坐到電影院去看,爛片能賺錢,長此以往,就沒有人願意投資好片了。


李嵐清在觀看電影《鳳凰琴》後,深受感觸,然後國務院組織觀看,藉此解決民辦教師的待遇問題。


讀書少不要抱怨咯!


引用那句經典的豆瓣點評:


你們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


1.中國有這樣的電影,比如之前說的《盲井》、《盲山》,姜文《鬼子來了》,甚至《霸王別姬》里都可以看到一些文革歷史的具體寫照,以史為鑒。
還有《讓子彈飛》。
2.歷史上的很多事件,只要換個背景,換些人物,換掉衣著,其實就發生在今天的社會中。
3.拍這種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了,原因你懂的。


這個問題的荒謬之處在於題主認為熔爐一類的煽情電影很深刻,片面之處在於題主看的電影實在太少。

補:最近看了韓國的《計程車司機》,我還是這個看法。「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韓國電影最後一塊遮羞布。


誰說沒有,真相只有廣電總局知道


第一個問題:韓國電影在21世紀的飛躍,從苛刻審查制度轉向分級制度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我們看完《韓國電影史》,就會明白書的編者序中的那句話的分量,當人們探究韓國電影何以成功時,作者的回答是———「舊制度和審查,首先必須廢除」。

第二個問題:廣電審查制度不能通過。

制度問題


偉大的時代才會有偉大的作者。
中國沒有偉大的時代,只有偉大的領袖


《蝸居》


題主沒有看過《霸王別姬》《活著》這樣的電影嗎,首先中國不缺少優秀的電影作品,只是你沒有去發現這些作品。
其次我認為中國大陸不是拍不出這樣的電影,而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需要的娛樂文化的東西更勝於那些能夠讓人深醒的作品,還有影視製作業的風氣,廣電的導向,國民平均文化素質,不可能像國外那樣過分描寫社會的陰暗面,導致一大批垃圾爛片的產生,掩蓋了中國電影閃耀的部分。


你知道廣電總局嗎?(?? . ??)


說實話。熔爐中臉譜一樣的人物設定、大城市精英拯救鄉村的劇本、表面充滿張力的表演,很對知乎口味。

但是,真不是一部值得看第二遍的電影。

這種題材,李揚的電影更深刻。(刪除賈樟柯)


推薦題主,看看《盲井》《親愛的》《可可西里》


主要是審查制度問題,很多片子老百姓看不到不代表沒有,中國拍出來的有深度的電影多了去了。當審查足夠嚴格時,拍電影的人為了能夠保證電影能夠成功上線,只能盡量的規避可能違規的條例和內容,從創作本身上來講已經是縮手縮腳了,不能上線基本就代表著沒有利潤,那沒利潤誰來投資?哪來的錢拍?
咱中國還是有很多導演拍著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所謂的有深度有內涵的電影,不管能不能上線。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尊敬。


因為你看得少


乍一眼看還以為是「熔斷」


以下內容一些是自己的感受,一些是曾經看過的網上的資料,僅供參考,隨意看下吧

韓國電影很重要的一支就是真實事件改編,像《熔爐》,《素媛》,韓國的創作自由比較大,像《辯護人》這樣有關時事政治的影片都可以准許上映,中國也不是沒有,只是被禁止進院線放映,像賈樟柯的《天註定》就改編自幾個真實的新聞事件,其實很震撼人心的,也很有啟發,但是就是不能進院線,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自然也起不來什麼影響力。中國的審查制度嚴格到連反映過去的片子都不能忍,何況反映當下的,像張藝謀的《活著》,姜文的《鬼子來了》,拍的都很深刻,但是都被禁了,所以大家只能去拍拍沒營養的不傷筋動骨的片子了。韓國電影確實很強,比中國強的不是一點點,也是由於他們有強大的電影學院。
中央大學 尖端影像大學院是亞洲第一個拿到招收 MFA(藝術碩士學位)資格的研究生院。 其導演方向研究生課程學制2年,學費較 貴,一年需要8萬人民幣。學生在就讀期間 除了修滿學分外,還需要拍攝4部短片。 每部短片的拍攝費用平均在3萬人民幣以 上,都需要學生自己籌集。

要想畢業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中的至少一 個:1、至少有一部短片入圍戛納、柏 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2、至少有一部 短片在釜山、東京、上海等同級別電影節 上獲獎;3、能夠拍一部進入院線放映的 長片。這麼嚴畢業出來的學生自然為韓國電影輸送了很多人才


1984年建立的韓國電影藝術學院 (K9AFA)是區別於一般高等院校的存 在,不歸教育部管,而是直接隸屬韓國文 化體育觀光部,資金來自政府撥款的「電 影發展基金」(電影票價的3%)。

KAFA是名副其實的「韓國電影軍校」,走 出了眾多大師名導。雖然這裡只是培訓進 修班,無法獲得碩士學位,但這並不影響 它成為年輕人心中學習電影的最高殿堂。 朴贊郁、金泰均在這裡任專職教授,奉俊 昊、金泰勇只要沒事就會回來,給學生代 幾堂課。
據院長介紹,KAFA與普通大學相比,除 了學費便宜,一年僅象徵性收取200萬韓 元(約1.2萬人民幣),更大的優勢則是 學校會向學生提供全額的拍片費用。每個 學生在學習的第一年內必須拍攝2部短 片,每部可獲得拍攝金700萬韓元(約4.2 萬人民幣)。此外,期末還要上交1個長 片劇本,學校會從中挑選3個學生進行第 二年的長片製作學習,並將他們的劇本拍 攝完成。每個學生可以得到7000萬韓元 (約42萬人民幣)拍攝金,成片後都可以 通過CJ公司發行進入院線放映。
在比一比我們國家拍電影的人,學院派第五代基本已經不活躍了,新生代基本都是走獨立電影去獲獎,院線沒幾部片子,拍電影的反而都是。。。。各種吧,製作水準必然不同,人家是認真的在做電影,我們是在認真的賺錢,重點不同


推薦閱讀:

台灣,香港受到大陸網路流行語的影響有多少?
慂懃這個詞怎麼解釋 ?
同性戀覺得他們和異性戀沒有區別,為什麼有「高調宣布出櫃自豪」的?會不會因為很酷所以導致部分人去嘗試?
有哪些現代用語是來自佛語的?
為什麼八大菜系中除了魯菜之外都在中國的南方?

TAG:電影 | 文化 | 韓國電影 | 熔爐電影 | 嘉年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