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演員「通常」不會演電視劇,反之亦然?

如題,看見很多電影演員幾乎就一直演電影,電視劇演員也就一直演電視劇.當然不排除部分大咔什麼都演.但大部分似乎是不怎麼跨界的.都是演戲,請問為什麼會這樣?


說的是美國吧?我聽來的答案是:電影明星不希望觀眾免費看到自己的表演。想想也有道理。但我更願意相信你在電視劇里看不到一線電影明星主要是因為電視劇預算低,劇組不會輕易去找他們來出演,反之電影預算高,沒必要在演員上省錢,這才是合理的原因。

觀眾總是把影視行業想得太理想化了。其實這個行業跟其他行業一樣,工作的第一目的是獲取收入,然後才是理想。明星演員出演影視,第一是看報酬,錢夠再看劇本,不夠那就「不好意思最近檔期滿了」。

舉兩個例子: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施瓦辛格都來中國拍過廣告,一個是拍Oppo手機,一個是步步高。難道廣告在他們心目中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或者廠家對產品的執著感動了他們?顯然不是。能拍廣告就能拍電視劇,只不過電視劇出不起能令他們滿意的費用(因為勞動強度大以及檔次低,需要比廣告或電影的報酬更高才能滿意)罷了。


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先給大家介紹心理學中的一種效應「錨定效應」。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推銷員想推銷給你一件商品,先給你推薦的是10000萬元的,後來又給你推薦了5000元的,後來給你推薦了3000元的,可能你就會認為3000元的很便宜,為啥呢?因為你的判斷受到10000萬元和5000元的影響,這些就會讓你覺得3000塊錢買一件這種可能是很便宜的。
你不知道我再說什麼嗎?我給你慢慢道來
電視劇一般成本比較低(相對電影),演員片酬比較小(跟電影演員沒法比),而且後期的炒作宣傳什麼的不如電影影響大,我們經常聽說宣傳新電影什麼的。所以人們自然形成了一種錨定效應,就是「演電視劇的不如演電影的腕大」。有人會反駁紙牌屋裡面男主也是演電影的,那是美國擺脫,美國的電視劇雖然不如電影,不過薪酬什麼的都很高,而且也很火爆,不可同日而語。人們形成這種錨定效應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首先,演電影的不會去演電視劇,一來是片酬太少,還有一點就是這種錨定效應造成的影響。如果一個影星演電影改為演電視劇,就會給大家重新定了一個「錨」,等於是告訴大家自己現在屬於是「自降身價」,屬於「低端演員」(相對於電影演員來說我們可以將電視演員這麼稱呼)。自己就從「大明星」便成了「小明星」。久而久之雖然可能演電視也會有片酬,不過造成的長期印象就是這個演員不行了,改演電影了。所以電影演員不會輕易演電影,相反凡是可以從電視劇跳到演電影的都很成功,比如范爺。
還有一點就是,造成這種「錨定效應」對演員的發展很不利。演員是靠名氣而賺錢的。這種重新的「定錨」就屬於「降低知名度」,久而久之可以影響到後續的發展,包括廣告代言什麼的。
電影一般時間段但是給大家心理震撼力比較大,電視則很多集,時間長,相對平緩。明星還是靠曝光率生活的,曝光率高了不是好事嗎?不一定,如果每次曝光都是「大事件」那自然是好事,如果天天在電視劇看到,但是給人感覺平淡無奇,那就不一定是好事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個道理明星很懂,所以明星也不想太多曝光而是希望每次出現的時候都能給大家以深刻印象。這樣才會增加粉絲,調動胃口。就好像我們看到裸女不一定很有慾望,但是我們看到一個穿黑絲,漏乳溝,若隱若現的美女,估計你就會很噴鼻血。所以這也是一個特點,電影可以給大家震撼,電視不會。
總之,明星不是傻子,不會放著錢不賺的,看似不合理的理由裡面有很多道理。當然這也是我的片面理解。


美國的那些好萊塢明星,它有一個規定,演電影的就是演電影的。演電影的你簽完約以後,在電視上絕對不能出現的,那些大牌的,連廣告都不行。就在那個期間,他跟你簽完約以後,你做廣告都不行。不能夠老露臉,這個東西很重要,他要製造這種神秘感,那張臉才值錢嘛。這是好萊塢的商業法則,這裡頭也包含一個東西,就是說過度傳播它是非常有害的。有些東西是不能夠過度渲染不能過度重複的。一旦過度重複它就完了,它的價值就沒有了。


感覺似乎演電影的演員可以去演電視劇但反之卻不亦然。電影的時間大約在90~135分鐘上下,這就意味著演員要在要在接近兩小時的時間內展示出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矛盾的起源、醞釀和爆發,情感的萌芽、成長、枯竭。這些都是需要自然但是切換節奏極快的角色展示和地點更換。在很多電影后期的花絮或者是回憶書札中都可以看到,由於時間和地點的要求,演員往往需要在一天之內在同一個地點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情感,塑造出不同的角色。這對演員本身演技的要求就會要求很高。那些經典電影銀幕上的眼神特寫,動作幅度和被刻意延長的畫面刻畫所傳遞出來引人共鳴的情感可以說一大部分是來自於演員本身對於角色的理解,而這種理解背後是一種對被加速甚至從時空上講有些錯亂的人生演繹。一言以蔽之,就是電影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入戲快,還要達到齣戲也快的境界。但電視劇不一樣,電視劇的製作周期相對較長,地點的更換頻率較低,所以演員可以順應自己的感情慢慢表現出轉變的過程,而不會出現突兀的角色大轉變。【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一般拍電視劇比拍電影容易傳緋聞的原因吧:)】最後說一個不怎麼成熟的觀點吧,個人覺得一部好的電影似乎比一部好的電視劇要更珍貴些,因為總感覺電視劇拍的好大多是因為故事講的好,而電影拍的好是因為主題的深刻和講述方式的貼合。所以相應的,成為一個好的電影演員也比一個好的電視劇演員要更為不易,因為一個好的電視劇演員背後是一個人或波折或奇異的人生,而一個好的電影演員背後可能是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生存發展狀態。


雖然電影製作上要精良,好像看起來高級一些,但我認為真的讓電影演員來演電視劇,不一定就能演好,電影更多是狀態的呈現,電視劇更生活化,真實和連續。現在的國產電影水平更是垃圾



首先,電視劇演員不是想演電影就能演的,電影和電視劇不一樣。電視劇拍了賣給電視台,廣告招商了,就播,你愛看不看。但是電影是要考慮票房的。你像黃曉明在電影葉問里只能演甄子丹小弟,傻不拉幾的。別忘了,十幾年前前,大漢天子小明就是鐵打的男一號。李晨那麼紅,在和姚晨合作的青春合作人里,也只能演個備胎,也是傻不拉幾的


以四大花旦為例,除章子怡為了走高冷路線不拍電視劇之外,其他三個花旦都是靠電視劇發家,隨後在電影界摸爬滾打很多年才站穩腳跟的。
十幾年過去了,章子怡雖然還是不拍電視劇,但高冷路線明顯是走不下去了,開始在電視熒屏是露臉,噹噹導師,做做嘉賓,靠話題來保持曝光。反倒是周迅趙薇徐靜蕾越來越低調,沉澱的越來越高冷(周迅公開戀情的方式就是咱學不來的)。周迅趙薇也開始接電視劇了,尤其周迅十年未演電視劇,這次接了紅高粱,劇本導演還是片酬(據說3000萬)都頗具吸引力,片花出來,角色駕馭的很不錯,值得期待。
現在電影行業這麼市場化,演員高冷更誰看呢,電視劇電影拍出來還不都是需要觀眾捧場,演員拍完還不能直接拿片酬拍屁股走人,還要接著賣力宣傳,電影票房高電視劇收視好,明星的身價自然水漲船高,接地氣才是王道,女神已經成為宅男們硬碟的常客了。


因為美國注重質量吧,萊昂納多15年拍了3部電影。中國的是經紀公司或者工作室,有電影或電視劇綜藝都去干,排得滿滿的。


兩者的表演確實有所不同。電影需要收,電視劇需要放。電影比電視劇高級,當然大家想演電影。另外電影演員不太容易過氣,電視劇演員可是一茬一茬的出新人。


錢!
錢夠了,凱文這種影帝都演電視劇。
一部電影幾十分鐘的戲,一部電視劇 幾百分鐘。錢要是都差不多,誰干?
美劇的主演很難演大製作電影的一號。
還有就是演員的大屏幕情懷。
國內陳道明,孫紅雷一集都是上百萬的,電視劇和電影的收入其實差不多。
但他們還是很少演電視劇。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看的TVB電視劇值得推薦?
九州-海上牧雲記的電視劇製作水準有多高?
為什麼近年來韓國綜藝被大量引進中國且帶來高收視率,而鮮有日本綜藝被引進國內?
看電視和看書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足球比賽中攝像機位置是怎樣安排的?

TAG:電影 | 電視 | 電視劇 | 演員 | 電影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