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孔子學說只是普通常識道德」這一觀點?
《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 黑格爾 著 商務印書館 2009年 第130頁
————————————————————孔子曾做過一個時期的大臣,以後不受信任,失掉官職,便在他自己的朋友中討論哲學的生活,但是仍舊常常接受諮詢。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論語》)裡面所講的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更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一點也沒有思辨的哲學——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西塞羅留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我看國學》 王小波
————————————————————讀完了《論語》閉目細思,覺得孔子經常一本正經地說些大實話,是個挺可愛的老天真。自己那幾個學生老掛在嘴上,說這個能幹啥,那個能幹啥,像老太太數落孫子一樣,很親切。老先生有時候也鬼頭鬼腦,那就是「子見南子」那一回。出來以後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沒「犯色」。總的來說,我喜歡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裡念書,因為那兒有一種「匹克威克俱樂部」的氣氛。至於他的見解,也就一般,沒有什麼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至於他特彆強調的禮,我以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儀式差不多,什麼早請示晚彙報,我都經歷過,沒什麼大意思。對於幼稚的人也許必不可少,但對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種負擔。不過,我上孔老夫子的學,就是奔那種氣氛而去,不想在那裡長什麼學問。
……現在可以說,孔孟程朱我都讀過了。雖然沒有很鑽進去,但我也怕鑽進去就爬不出來。如果說,這就是中華文化遺產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說,這點東西太少了,攏共就是人際關係里那麼一點事,再加上後來的陰陽五行。這麼多讀書人研究了兩千年,實在太過分。我們知道,舊時的讀書人都能把四書五經背得爛熟,隨便點出兩個字就能知道它在書中什麼地方。這種鑽研精神雖然可佩,這種做法卻十足是神經病。顯然,會背誦愛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學家;因為真正的學問不在字句上,而在於思想。就算文科有點特殊性,需要背誦,也到不了這個程度。因為「文革」里我也背過毛主席語錄,所以以為,這個調調我也懂——說是誦經念咒,並不過分。 ……有人說,現代的科學、文化,林林總總,盡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認真鑽研。這我倒是相信的,我還相信那塊口香糖再嚼下去,還能嚼出牛肉乾的味道,只要你不斷地嚼。我個人認為,我們民族最重大的文化傳統,不是孔孟程朱,而是這種鑽研精神。過去鑽研四書五經,現在鑽研《紅樓夢》。我承認,我們晚生一輩在這方面差得很遠,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四書也好,《紅樓夢》也罷,本來只是幾本書,卻硬要把整個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會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騎豬走天涯》 李海鵬
————————————————————
中國古代達人當中我比較不欣賞的一位是孔子,老先生心腸很好,很有涵養,可是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陳。有人講他是思想家,我沒看出來他有什麼思想,他說的是仁慈世故的經驗之談,經驗之談可不能叫思想。我覺得他是思想家中的戰略家,或者通俗地說,是位領導式的箴言作家。孔夫子只提目標,對如何實現目標卻一無所知,這在我們的文化里是領導的典型特徵。我欣賞的一位古人則是曹雪芹,他不提什麼目標,也不想實現什麼目標,能耐也只有一樣:會寫《紅樓夢》。他在這本書的結尾說,這本書就是幾個孤獨的老朋友一起讀讀的,酒余飯飽,雨夕燈窗之下,有以同消寂寞,至於大人先生們,一邊兒玩去吧,咱不稀罕你們品題傳世。
在我看來,這就是用了兩千年,生活的真相終得以浮現紙面。這真相就是,人類乃萬物之靈,但他們是有限而悲哀的萬物之靈。做個個人主義者,總是比做一個大同主義者靠譜。人類這東西傻了吧唧的,但肯定比我們了解的要複雜,所以倘若再有人像古昔的痴惘先賢那樣大發宏願,明智的人就該問他一句:這是人該乾的事嗎?這也是一種生活真相。
……
通往這個社會的法門必是簡明的,我看只要有這一條就差不多夠了:消解權力。藉助現代文明的成果,我就可以既提出目標又提出解決方案,比孔子更像個思想家。不過孔子仍是偉人--孔子的意見中至少有一點於我心有戚戚焉,那就是美好生活應該有個好天氣。我想,一個人懂得欣賞好天氣,便是仁愛的開端。可惜歷史上總有太多的大人先生們舞蹈於天上,烏雲一般,遮蔽了本該如此的好日子。因為之前只舉出了黑格爾一人對孔子學說的觀點,現在看某些知友似乎指向了「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東哲西哲無可比性不能混為一談」「西方思辨哲學家對孔子學說思辨性的質疑」「反果為因」「很多偉大的東西放到今天看就是低級內容」。題主對此表示歉意,問題沒有描述明白。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不是拿黑格爾這個人和他的身份來說話,而是希望大家探究一下這種「孔子學說只是是普通常識道德」觀點的存在意義及是否合理。所以補充了中國的作家王小波和李海鵬對於孔子學說的看法。第一段話無論是德國的黑格爾還是內蒙古的騰格爾說的,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其實是,孔子究竟是精神符號還是道德榜樣。他的學說是對於禮義的創造還是弘揚。
另,某些知友提到「那牛頓的知識放到今天也就是個中學生水平所以話不能這麼說」。但自然科學和孔子強調的人倫根本沒有比較意義。
我覺得我想說的 @苗杏仁 已經說的差不多了,但是我本人對於國學(或者你願意說中哲的話)並無多深了解的。所以我只想說說黑格爾可能是怎麼看的。
首先這不是一個境界的問題,黑格爾看孔子之所以把孔子看的這麼庸俗是因為他本身的哲學立場,黑格爾作為德國觀念論的核心人物之一,致力於解決康德後遺留下來的問題,希望完成對物自體-主體鴻溝的消解,然後通過一些亂七八糟的方法,也就是邏輯學-存在論-認識論的統一。
所以黑大爺關注些什麼?
康德一樣,認識的基礎問題,或者更廣泛一些,基礎。理性在否定之否定的歷史性外化之中,完成了對自身完滿的回返。他的關注點在先驗問題,超驗問題以及對經
驗問題的框架性處理。就我對孔子的印象而言,他本身更多是涉及到政治哲學以及道德哲學這方面,也就像一個邏輯學家-物理學家看一個思修老師那樣的感覺,不
僅僅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也不是對孔子這個人的鄙視,而是對這個研究領域的鄙視。
理性體系的話語中的龐大野心,任何像孔子這樣提出日常的道德理解以及類似的明智話語的人都將會被納入歷史中的觀念演進中,而孔子也不例外,被作為了政治-
道德發展史中不那麼先進,或者不那麼「理性」的一環,因此,黑格爾才會毫無猶豫的鄙視孔子。
孔子是不錯的教育家、人道主義者,從來也沒人說他是個偉大的哲學家啊!
三歲小孩也能說,八十老翁做不到。
黑格爾是這麼看的
「1+1=2」————黑格爾眼中的哲學始源
「把一粒米放在碗中,再把一粒米放在碗中,於是碗里就有了兩粒米」————黑格爾眼中的《論語》
————————黑格爾眼中自己的哲學。
好吧,其實關於黑格爾我就看過《哲學史講演錄》。「他(黑格爾)建立了一個哲學的大廈,而他自己卻住在小茅屋裡面。」
孔子的學說確實只是普通常識道德,黑格爾說的沒錯。
但是黑格爾也僅僅止步於此了。他擅長思考,其自身卻並未因此得到相應的受用。
相比於黑格爾之流的思想家,孔子的學說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從儒家經典中自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中庸》
孔子從來不曾在日常人倫之外,提出那些驚世駭俗的理論、概念,他認為這些標新立異、背離常行的做法,都不是他的道。他的學問是人的學問。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中庸》
在儒家看來,無論是愚夫愚婦,還是聖人,學的都是同一個道。」修身之道「,差距只在功夫深淺上。《大學》裡面說得很明確:
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有成,才有餘力去齊家,進而治國,乃至平天下。
孔子的學說,沒有門檻,就是讓人治理身心,回歸本性。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下手做孔子的學問。孔子認為他的弟子之中,可以稱之為」好學「的,只有顏回: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
可見孔子眼中的學問,正是那些」普通常識道德「。及顏回之死,孔子發出」天喪予!天喪予!「的感嘆,其情可見!
----------------------------------分割------------------------------
至於 @yolfilm 所言:
孔子的著作,是一套完整的教學材料:「詩、書、易、禮、樂、春秋」
孔子自己都說: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
我們又何必強加於孔子呢?
----------------------------------分割------------------------------
@風月佯狂山野漢 所言:
儒家的真正經典在春秋,把那個讀透了才算是孔子的門生。
孔子也說:
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論語》
如此又將四書及其他五經置於何地?
大家是否知道羅素悖論?
「羅素悖論:設集合S是由一切不屬於自身的集合所組成,即「S={x|x?x}」。那麼問題是:S包含於S是否成立?首先,若S包含於S,則不符合x?x,則S不包含於S;其次,若S不包含於S,則符合x?S,S包含於S[1]。」
對於西哲來說,解決這個能根本性摧毀邏輯基礎的東西,唯一辦法就是重新定義「集合」。
黑格爾是這思想體系的先行者,也是通過基本的邏輯公設,一步步推導,各種絞盡腦汁確保邏輯體系不要崩壞。
這確實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我們也該堅持這種信念。
但孔子呢,如果孔子有機會知道這個題目,他會反問一句,為何不能堅持樸素的集合概念,非要把一些集合改名呢?為了高深而高深又何必。就不能實事求是的,中庸的,承認,這個世界存在為真也同時為假的事情嗎?真假,不過是名家那樣,人類自己定義的語義而已,誰能證明真假不共存呢?
黑格爾認定邏輯沒錯。如果有悖論,縮減定義就好。於是語義被挖的千瘡百孔。構建了極其複雜,從語義就極其生澀的哲學體系。面對這精緻的形而上架構,黑格爾當然覺得孔子太普通。
但孔子並不受困於「邏輯體系一定要對」,如果有悖論,老老實實承認邏輯也有錯的時候就好。為了維持邏輯正確而縮減定義修改語義,不敢去面對不符合邏輯的世界,那是違背大道的。
很多時候,看夫子的話,就像詭辯。但語義重要還是大道重要呢?謝 @楊鴻儀邀!
首先要論清一點,是孔子學說還是儒家學說?如果是孔子學說,就是單純可據的《論語》的話,孔老夫子講的,就是平常道德,一點沒錯,只不過這種道德,看似門檻低,可是卻沒人能夠輕易登堂,更遑論入室了。孔老夫子不僅言談教之,更以身體力行教之。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溫良恭儉讓,門檻低的很,可是有多少人能進之?
如果說是儒家學說,我們他日在專欄中與墨家一道講。
相信所有的小學圍牆上都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試問已經不是小學生的我們,有幾個人能做到「天天向上」。
一直相信,真理往往都是粗淺的簡單的,而又被我們遺忘的。
是個廚子,就只能問他做菜的事。一件貂皮大衣和一床棉被擺在面前,廚子只覺得棉被更暖和。雖然黑格爾也寫過關於東亞史的書,但他對中國的了解,只比歐洲同時期的文盲高了那麼一點點。
但總有一些國人,喜歡以國外的標榜來衡量國內一些事物的價值,比方說《周易》好,他的理由是黑格爾推崇《周易》。說張大千牛逼,理由是畢加索推崇他,這是笑話。
-
論語不是孔子的著作,孔子的著作,是一套完整的教學材料:「詩、書、易、禮、樂、春秋」
論語不是儒家的全部,儒家的重點,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那是一套教學法。
孔子,從來就不是哲學家,他是教育家,是文明初始時期,一套完整「平民教育」體系的創造者。
媽蛋黑格爾,有本事,你叫西塞羅也給咱弄出三千個弟子,衍生出兩千年,無窮無盡的學生出來?
日。
拿雞腿和桌腳比。
-說的沒錯。
在蘇教版初中政治書上,有個故事,大意是:顏回和別人爭論三八二十四還是三八二十三,顏回賭了自己的帽子,那人賭自己的項上人頭,結果到孔子處評理,結果孔子說三八二十三,把顏回帽子判給了那人。(三八二十三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想說明,孔子重大義而輕小是非。但是我看完後,從此黑孔子一輩子。
而對於前面有人大加讚賞的《春秋》。所謂「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但是搞搞清楚,春秋是一部史書,你孔子想寫就寫,想刪就刪,算什麼玩意兒?(「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正如梁啟超所說,「《春秋》果為史者,則豈惟王安石所譏斷爛朝報,恐其穢乃不減魏收矣。顧最不可解者,孔叟既有爾許微言大義,何妨別著一書,而必淆亂歷史上之事實以惑後人,而其義亦隨之而晦也。」
當然一開始那個故事基本上是後人附會出來的,而所謂春秋筆法,比如朱熹就認為壓根沒這回事。春秋就一萬八千字,後人硬是能解讀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字出來,這就好像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一樣,我看孔子自己來做一做,估計都未必能及格。
因此,結論就是:1:孔子的思想很多都是後人附會過的,而這些附會的思想,不僅僅是平庸,很多都夾帶大量私貨,根本就是錯誤甚至有害的,比如那個三八二十三的故事。
2:就其本身思想而言,確實很普通。但是在那個大家智商都很低的年代(人的平均智商應該是隨時間增長的),能說出這些話並且付諸行動也算挺了不起了。但要說中華文化就這些,或者主要是這些,那就太少了。
首先,我想說明的是哲學這個概念本身,哲學是對世界本質的研究的一門學科,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存在,即客觀存在(物質)與主觀存在(意識),哲學本身並不涉及具體的事物,具體的矛盾。所以,從這點出發,中國古代的思想,特別是諸子百家思想沒有一家可以真正稱得上是哲學的,只是每家思想都透露著深刻的哲理。要是特別符合的話老莊的思想學說,勉強可以算作是哲學。
其次,講講儒家,現今儒家思想流派很多,有些是對孔儒的繼承與發展,有些則純粹的是利用孔儒的名義來闡釋自己的思想。中國古儒學可以經歷過四次分流,存有五個流派。傳統儒學也就是以孔孟思想為代表的先秦儒學;法家學術,從荀子開始對孔孟思想進行分流產生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脫胎於儒學,但是思想體系完全是不同;西漢董仲舒的儒學分流,產生「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思想,董仲舒的思想與傳統儒學亦有相當不同,特別是對於中國神學思想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同時董仲舒的思想也是儒學被外國稱之為宗教的源頭董仲舒的儒學思想可以歸根為儒教思想;北宋一周兩程以及南宋的一朱形成的理學,理學雖是先秦儒學與兩漢儒學繼承而發展而來的,思想代表即是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但是與前秦儒學從本本上而言也是區別巨大的;南宋陸九淵與明朝王守仁則是儒學的最後一個流派——心學。當然在兩晉,唐朝也有對儒學進行發展與變化的,如兩晉的玄學就是儒釋道三家的融合,還有唐太宗時期的經學,這些學說有些已經脫離儒學的本質,有些則不具有足夠的影響力。
講完儒家思想的流派,我就講講先秦儒學,孔子的學說,百度百科上面有詳細的介紹,以「仁」為核心,以「忠恕」為關鍵啊,這些我都不再贅述。我想講的是我對孔子學說的一些認識,孔子學說其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培養「君子」,四書五經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展開的。我理解中的《論語》就是淺顯的來闡述什麼是君子?君子有些什麼特徵?怎麼才能成為君子?《論語》告訴我們,君子是以「家國天下」作為畢生目標的一群人,通過「修齊治平」等手段來成為君子。世人對於《論語》的認識,多經過一代代別有居心的聖賢所加工過的,說論語是道德常識其根源就在所謂的「以德報怨」,當然這麼認為的肯定沒有全篇讀過《論語》,關於「以德報怨」的原文應該是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其實這句話都不需要翻譯就能明白孔子的立場,在我認為以直就抱怨是聖經中所謂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甚至更要高明,是利用當時合適的手段來回報對方,如果處在在當世那就是你打我一拳,我就讓你拘留三日。
我通過自己的認識來理解孔子學說,其根源就是讓人怎麼為人處世,怎樣成功,怎樣成為人上人,他不是籠統的世界觀,而是一部操作性極強的方法論,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成功學和第一部官經。四書五經也可以說是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培養塑造精英階層的方法與經典。
以上只是個人見解,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孔子生活的時代距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而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說的話,存在於現在幾乎每個民族的基本道德規範,這是多麼偉大的事迹啊!
以此來否定孔子的價值,簡直就好像說「牛頓的幾條定理就是現在初中教材的內容,所以牛頓的知識就相當於一個初中生的水準」一樣
1 首先儒家經典中並非所有都是常識級別的東西,一些總結和思考還是相當深入犀利的。
2 其次常識也是從無到有的,你現在具備的這些常識,本身就是靠儒家建立以及普及開來的。很多常識在這些經典出現傳播之前並非常識。所以沒有這些著作,你不一定會具備這些常識。
大三的時候學過一學期的中哲(雖然當時忙著打死亡之翼),而後速度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哲簡史,所以不會用中哲的東西評論。
先說孔聖人吧。一提到孔聖人,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倫理學家什麼的迎面而來,教育方面沒得說,要說說死也說不完,唯獨這個哲學家這點,似乎爭議很大。當然從人們的角度來看,更多的是傾向於用西哲的眼光看待孔子。當初我接觸西哲的社會,對咱們老祖宗的東西非常不屑,後來讀來讀去,發現還是自己圖樣。因為:
與其說孔子是個理論家,不如說孔子是個實踐者。與其說孔子是言傳身教的思想家,不如說孔子是真正以生命去踐行思想的哲學家。
所以孔子的價值更多的在於這種哲學的生活方式,能夠做到這樣,踐行他的學說,應該才算是他的真正門徒吧。
因而沒必要太貶低孔聖人。
下面是關於黑格爾的貶低:
一提到古代世界哲人,我們經常提到孔聖人和蘇聖人,而對於蘇聖人,我們更多的在說他的哲學家生活,更認為他是一個生活哲學家。而他最偉大也最感人的則在於以生命去踐行自己的學說,最終殉道。可是一提到孔子的時候,我們就忽略了他與蘇聖人的共同之處。所以我認為,這是對於孔子學說貶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人家孔聖人用生命去詮釋道理,你非得用文字要求他(況且《論語》還不是他寫的),這不是要人家命嗎?
再說,其實就黑格爾的學說來看,他把人類歷史揉成一大團,而且有意思的在於,他認為人類歷史的早先階段是在東方,而這個東方不僅是蘇聖人的家鄉,也包括孔聖人的家鄉,但是有意思的是,黑大爺吃喝拉撒的時候,總是沐浴在蘇聖人的光輝下,你孔聖人呢?無非就是一個概念罷了。雖然人家都說你好,可是你對我沒啥影響啊,姑且給你個面子,說你還不錯,只不過你代表的僅僅是人類幼年時期,況且就你那點出息,你有什麼碉堡的弟子么?貌似沒有。你看看我們蘇聖人,柏二哥!然後是古代的黑大爺——亞總。這一相比之下,孔聖人還能比么?
而且,就挪威的著名哲學家XXX(名字記不住,好像是馬爾庫塞的助手,上海人民出版社有他的西哲史,非常另類的一本)介紹的那樣,其實在十九世紀,西方人對於中國人的理解也就那麼點東西,就算是號稱學貫中西(其實是印歐)的叔本華,也僅僅是看過幾本古印度的書,他也一知半解,更別提什麼都想塞到自己學說里的黑大爺了。沒多少人懂中國,中國也不把自己推銷出去,這種信息上的不對稱,造成誤解也是很正常的。
你要說黑格爾個人的氣質吧,他最喜歡什麼?思想,絕對的包羅萬象的能給人提供最高確定性的思想,而這種思想的特點是什麼?深厚的歷史感,強大的邏輯性,最高的解釋性與統一性。所以對於他來說,一個遠在天邊的中國老頭子,還是那麼多年前,並且還是沒落的東方,他那思想算啥?雖然蘇聖人也跟他同時期,但是我吃的喝的都拜蘇聖人所賜,所以我們就是瞧不起你,就是看不起。
強大的邏輯性,這恐怕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們最喜歡的東西了,但是孔聖人那裡呢?反正我是感覺不到,我更多的感覺到的是孔聖人流連於表象,毫無磅礴的氣勢,這樣的學說如果能被黑大爺瞧上眼,那才叫前古奇絕。
當然,黑格爾畢竟是德國佬,畢竟是理性主義集大成,德國古典哲學掘墓人,他說的可以參看參考,別那麼當金科玉律。正如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序言中說的那樣:江湖騙子黑格爾。
實話。
同意樓上一些人的這個論點:孔子的學問不止在《論語》里,但如果說對現代人有點兒點兒用處的,也就剩《論語》了。還有誰需要讀《春秋》來治國嗎?要麼跟孔子學射箭?跟他學那些繁瑣的禮節?
孔子在當時是一博學之人,那是相當的優秀,但也是相對的優秀,跟黑格爾那時代的人沒法比。非哲學思辨的知識是無法跨時代讓人崇敬的。現在有價值的也就剩論語了,論語里有價值的也就剩些普通常識道德了。
想擺攤算命或者感悟宇宙根本之大道的例外,對他們來說,《易經》中藏著核聚變和暗物質的秘密。
儘管很多知友費了很大勁,說明普通常識道德是多麼高級多麼必須的東西,但都不能否認講常識道德是一個門檻很低、可代替性很強、對於現代社會而言確實沒什麼獨特的核心競爭力的事情吧?我怎麼覺得知乎現在的回答以長為美呢?有些問題其實不必要說一大堆。
我複製粘貼的以前的回答,我現在還是不知道怎麼插入回答鏈接 知道的麻煩告訴我
黑格爾是西方的一位哲學家,西方哲學家尤其是中世紀的哲學家,他們的很多研究成果是借鑒了中國尤其是儒道兩家思想的,黑格爾批評我們,我個人不禮貌地說,他有點恬不知恥狂妄自大。1.西方哲學家從對中國思想的追捧到批評其實是以西方的綜合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的發展為線索的,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物質力量的強大必定使得文化力量的發展,黑格爾的批評也意味著西方哲學的成熟從而開始建立西方自己的思想文化排斥中國的文化,在這點我們中國沒有西方這麼小家子氣,我們有著道並行而不悖的包容精神。
2.黑格爾說論語表現的只是每個民族都有的道德特色,並不出色。照他這意思,論語其實就是西方所說的普世價值觀,黑格爾說這句話其實是自己打西方哲學的臉,豈不是說他們現在所說的普世價值觀其實也是一文不值嗎。
3.他說每個民族都能找到,不就是說出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嗎,那他那句話實際上就是廢話了,就好比一句打油詩:關門閉戶掩柴扉。真是讓我笑掉大牙了。
4.黑格爾說孔子沒有思辯哲學,看來他沒看過《周易》,他要是看了還這樣說,那他就是個笨蛋。
5.黑格爾是一位哲學家,不代表他的批評是對的,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上千年那麼多古人自己都不敢有人說懂了中國文化,一個外國人怎麼會懂,他了解我們中國文化的精神嗎,至少從他的批評里沒看出來。這讓我想起一個論語的原文,子貢方人,孔子說,賜也賢乎,吾則不暇。哈哈哈哈哈。
6.黑格爾說論語毫無出色的地方,其實他不知道,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從來都沒有要多出色,就連我們的聖人也是一種平凡人,我們可不想做西方英雄式的人物。
關於孔子,多年前我就寫過一些看法。那時候我還年輕,所以看問題比較偏激,認為孔老先生是「
一流的話嘮,二流的教師,三流的知識分子」。相比較而言,黑格爾老師顯然比我更客氣。然後多年過去了,我的想法也發生了一點變化,不那麼偏激了。現在我認為:雖然孔子是「一流的話嘮,二流的教師,三流的知識分子」,但我要是能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話,我還是很樂意做他的弟子的。改變我的偏激想法,讓我幾乎喜歡上孔子的,是一部叫做《孔子秘密檔案》的電影(強烈推薦你們真喜歡孔子的去看這個電影)。以下是我多年前對孔子的論斷:
之一。讓聖賢去死。
00 是為序。
早就聽說,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不大相信。所以我就想研究一下,孔子到底是真的偉大呢,還是被吹的。結果,研究了我就發現,其實聖人的出爐有一個眾愚拾柴以增烈焰的過程。這有點像是「放衛星」。但時間長了,大家都忘了原來這個火焰是大家抬起來的。以為真的是有貨呢。比如說,有人就說,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我覺得這就是在說胡話。雖然這句話就文學性來說,很有氣勢,但很可惜,它不是真的。因為以我的觀察來看,中國歷史正好做出了相反的論證:當孔子成為至聖先師的時候,也正是中國歷史走向「黑暗中世紀」的時候。
反正我不知道為什麼,就好像中國人特別喜歡被愚弄。別人一忽悠,就以為是真的了。總而言之,大家不願意思考。既然有了聖賢,剩下來的,就只是無條件的崇拜——「大哉,孔子」,「巍巍乎,高哉」。——其實不是,拍馬屁也不能這麼拍。用聖人的話來說:「大哉乎?不大也」。
我於是研究聖人語論。古人曾經曰過,半部論語可治天下。我內心狂喜,拿起一本論語,以為獲得了阿拉丁的神燈。但回頭一想,我又覺得怪怪的,因為這讓我想起在過去的年月里,有一種傳說中的東西,叫做「紅寶書」。據說有著神奇的魔力,可以解決世間紛繁複雜的一切問題。但後來被歷史證明: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紅寶書」,如同這世上從來不曾有救世主一樣。
「紅寶書」於是成為垃圾。我於是擔心聖人的語論也成為垃圾。懷著這樣的心情,我翻開了聖賢書。
01 《論語》是這樣的一本書。
一開始翻的時候,我認為這是一本不當言論彙集。一個過氣的老人絮絮叨叨,說了一些遠不曾有道理的胡話。我於是很失望:原來所謂的聖賢書就是這樣啊。
再翻了一翻,我發現其實這書也有它的好處。這個好處就是:我發現這實際上是一本優秀的散文著作。比如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再比如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雖然簡單,卻很有意思。
所以說,在我這裡,這本書沒有淪落為像「紅寶書」一樣的下場。因為它雖然在思想上遠不曾達到有道理的水平,但它在語言文字上達到了散文的水平(而且是優美的)。
只是,我在想:為什麼從來就沒有人告訴我,這書原來是一本傑出的散文著作呢?搞得我以為這書真是「半部即可治天下」的「葵花寶典」呢。
02 拯救孔子。讓聖賢安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孔子就變得不再是孔子,而變成了至聖先師。通過百度搜索,我發現了這麼一段記載,可以很好的說明孔子是怎麼樣一點一點變成非孔子的。
孔子逝世於公元前479年,魯哀公親制誄文悼念孔子,誄文中稱孔子為「尼父」。這是有別於封號的尊稱。
孔子有封號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稱孔子為「文聖尼公」。北周靜帝於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恢復公爵之封,號「鄒國公」。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為「先師尼父」。
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為「先聖」,十一年又改成「宣父」。欠豐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尊孔子為「太師」。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執政時恢復公爵,改號「隆道公」。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為王爵,是好「文宣」,成「文宣王」。
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家好孔子為「選勝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稱至聖文宣王「。
元武宗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為「大聖先師」。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加封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復稱「至聖先師」。
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派員祭祀孔子,孔子的謚號也是「大成至聖先師」。
另外,據謚法說:「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聖善周聞曰宣」;「大成」則是讚揚孔子集古聖賢之大成,「至聖」則是說孔子是最高的聖人。
從上面的軌跡,我發現孔子終於變得不再是孔子,而成為了所謂的「大成至聖先師」。我不由得想學魯迅那樣斗膽說一句:救救孔子!
這時,我想起一個故事。叫做「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原文如下:
當時,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就著耶穌的話陷害他,就打發他們的門徒同希律黨的人,去見耶穌,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上帝的道,什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請告訴我們,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冒為善的人哪,為什麼試探我?拿一個上稅的錢給我看!」他們就拿一個銀錢來給他。耶穌說:「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凱撒的。」耶穌說:「這樣,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他們聽見就稀奇,離開他走了。
——《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第十五節至二十一節
我覺得,這個故事的寓意在於要分清楚類別。不要把不相干的東西攪在一起,這是我們作為中國人向來欠缺的東西。我們作為中國人,總喜歡把一件事物跟別的東西瞎攪和,以至於總是搞得面目全非。比如說,有很多人把孔子跟聖賢攪在一起,把國家跟母親攪在一起。搞得孔子不是孔子,國家不是國家。
我還想起我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說「沒有孔子,我們將無家可歸」。還好,這只是他的一面之詞。而他也沒有代表全國人民發表這種宣言。但他說了個「我們」。我想,我一定不屬於「我們」。雖然我也無家可歸,但我覺得這跟有沒有孔子沒關係。反而我在想,若夫子一旦活過來,想要「治國平天下」的話,那恐怕會是另一場災難。反正就我自己,我肯定不會喜歡孔老夫子的教誨。因為我覺得,我的水平比他高了不止一截兩截。
但是除去一些被攪和的不成話的東西,孔子其實也還是挺有意思的一個人。我們只需欣賞這樣的散文,遙想古人風采也就是了。幹嗎非得把孔子供的那麼高呢?
所以,救救孔子,讓聖賢安息。孔子也就一個普通人。而已。
「子非非人,奈何以非人待之?」
之二。羅永浩與孔子。
想當年老羅語錄風行的時候,我看到有人對老羅有這樣的評價,說他是:一流的話嘮,二流的教師,三流的知識分子。我認為概括的相當精確。後來我讀了聖人語錄,想見其人,以為孔夫子和老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我套用上面的格式,可以把孔子概括為:一流的話嘮,二流的教師,三流的知識分子。概括完了,發現二者何止相似,簡直是驚人的相似。
1 作為一流的話嘮。
話嘮:這顯然是一個褒義詞。至少,在我這裡,我是拿它當褒義詞用的。而孔子是一流的話嘮。這個結論看起來詭異,可實際上是離事實最近的。因為孔子的形象在中國一直處於虛構狀態,所以,我們很難看清楚。但是,我們可以找一個相似的人物:蘇格拉底。這麼比較一下,可能就會清楚一點。
首先,他們生於差不多的時代。其次,他們兩人都信奉述而不作的理念。所以,他們的思想都沒有寫成文字。而只能根據後人的記錄才能了解。再次,他們都差不多是教育家。更確切地說,都喜歡四處向人宣傳自己的思想。
而蘇格拉底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話嘮,我想我們是可以接受的。而孔子有著和蘇格拉底一樣出色的口語表達能力。
隨便舉幾個例子: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我看來,這些話語具有明顯話嘮的特徵。當然了,還透著一股子機智。是所謂一流的話嘮。有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注重說法多於看法。而最重要的是,這些話語,都是口語。記得看過胡適的一篇文章,他說詩經為什麼好呢?就是因為詩經所用的話語正是當時的口語。所以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以前,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教我們。說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這大概代表了一種官方的認定。在這個論定里,排在第一位的是思想家。我不這麼想。所以在我的概括里,排第一位的是話嘮。而且我認為,我的這個概括雖然不太精準,但總比思想家要精準一些。因為這樣的概括距離事實真相更近。再而且,我同時還認為,我的話嘮的概念比之思想家的概念更有意思,也更豐富一些。
一個一流的話嘮,可能並不能算是一個一流的思想家,但是卻具有一流的表達能力。雖然這種表達往往不一定正確,但是通常富含機智,能啟發別人。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則是:話嘮在忘乎所以的時候,往往就會滿嘴跑火車,為逞口舌之快,而胡說八道。但不管怎麼說,孔話嘮總是了不起的,因為能以一張三寸不爛之舌,應付三千弟子,確實不容易。
我想起我當年教三十個學生,就頭暈腦脹,而孔夫子卻有三千個學生,想一想,非一流話嘮難擔此重任。
2 作為二流的教師。
據傳說,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賢者七十二。但我覺得這個說法有問題。因為我查了查,發現所謂七十二賢者,其實有很多不賢。所以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達者七十二。其實,我猜大概就是說有七十幾個人的名氣比較大吧。
而名氣最大的,直到現在還能大家知道的,也就不過屈指可數的那幾個。我決定就用這幾個人,來證明孔子為什麼不是一流教師,而只是個二流的教師。
這幾個人大概是顏回,子路,冉求,曾點,曾參,有若,宰予。
所謂有其師必有其徒。從孔子的這些弟子,大概也可以看出孔子的面貌。
先說顏回。這個孔子極其讚譽的弟子,在我看來,實在是過譽了。孔子說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句話真是經典,太富有感染力了。但是認真想一想,這句話雖然有一種詩意。但這是孔子說的。並不等於事實。而且隱含了一個邏輯錯誤:就是孔子由「不改其樂」,推出「賢哉回也」的結論。在我看來,樂不樂,跟賢不賢是兩個意思,也是兩回事。
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所以很有一些生活的經驗。我以前曾經常看見一些人嘿嘿嘿在那裡樂,這些人有一些生活條件很好,有一些生活條件很糟,我們正常人管這樣的人叫樂天派。並不會因為人家「不改其樂」,就斷定人家有多了不起。
所以,基於這樣的生活經驗,我覺得孔子的抒情固然美妙,在邏輯上卻是有問題的。
而我對於顏回這種人,實在沒有多少好感。論語里有這樣的記載: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
但看這一句話,我就渾身起雞皮疙瘩:怪不得孔子那麼喜歡顏回。原來如此。就這樣一個馬屁精,歷來卻被中國人所讚賞,我真是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猜,也許就是因為孔子那一句煽情吧。
至於子路。由於他敢於頂撞孔子,我是比較喜歡的。
想起功夫熊貓里有一個場景:熊貓跟師父學了功夫之後,往回來走,敢突然用屁股把師父擠到一邊去。當時我就想,要是中國人拍的話,這樣的情節,肯定是不會出現的。這是一種潛意識,在孔子那個時候,就生了根的潛意識。
顏回善拍馬屁,所以孔子喜歡。而子路敢有自己的主張而不見容於孔子。孔子甚至詛咒子路不得好死。而平時說話也總帶著冷嘲熱諷。
至於曾點,為了兒子曾參弄斷了一根瓜秧,差點一棒把兒子打死。卻是令人不恥。而宣揚一日「三省吾身」的曾參我總覺得這個人極其偽善做作。至於宰予,卻因為白天上課打瞌睡,而被孔子罵成是「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污」,這讓我覺得孔子的刻薄。因為這句話,孔子也就只能算是個二流的教師。
3 作為三流的知識分子。
孔子算不上思想家。因為在我看來,孔子所謂的那些思想,一半是不恰當的,一半則是無可無不可的。也就是說,從總體看來,沒有太大的價值。過去沒有。現在更沒有。
但勉強算來,他還是一個知識分子。但也因為他「述而不作」,所以「博學而無所成名」,周遊列國,盡忽悠人,筆削春秋,盡糊弄人。因此,他也就只能算是個三流的知識分子。
-----------------------------------------------------
最後補充一點我現在的想法:
1、看到有人說以《論語》論孔子不合適,我的想法恰好相反,以《論語》以外的大部分東西論孔子,才是真的不合適的。
2、有人甚至會推崇《春秋》這玩意兒,好奇怪啊,《春秋》是最噁心的書了,也就關羽那樣的二貨才會讀(好吧,關二哥你不幸中槍,可惜我沒有篇幅展開論證)。
3、希望各位不要受黑格爾評論的影響,因為我發現,很多人特別容易受問題左右。黑格爾怎麼看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看。
4、關於孔子三流知識分子的論斷,其實主要體現在他那些拙劣的政治思想上。或者,我們乾脆一點,孔子在政治思想上,就幾乎沒有對的時候。
5、關於過去的事物,我們有兩種評論的方式。一種叫錯時論,一種叫歷史論。前者不太講時代背景,也不太考慮時代局限性之類的問題。後者則考慮當時的環境。我用的是錯時論。因為,所有的過去,都是我們的當下,甚至是未來。不是有句話么,回到過去尋找未來。
6、其實,我們談論中古的知識分子,不必糾結於他們的歷史地位。你說孔子很牛逼,而我說不牛逼。這個說實在的挺沒意思。他哪裡牛逼,哪裡不牛逼。這個才值得討論。
7、黑格爾說到普通常識道德,我覺得,如果去掉道德兩個字的話,普通常識,其實是最難的事情。但貌似黑格爾的普通常識,和我說的怕是不太一樣。
8、我不喜歡黑格爾,對黑格爾的評價也不高(可能比孔子更低)。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只有簡單的道理,才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考驗
我最喜歡拿現實做比喻,請看下面文字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establish justice, insure domestic tranquility, provide for the common defense, 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 and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liberty to ourselves and our posterity, do ordain and establish this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盟,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福利,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美利堅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並且這個憲法序言自從寫下後200多年從未變過,沒有刪除,變動,亦或者是增加哪怕一個字。
中國憲法序言現在又1700多個字,是美利堅憲法序言的19倍多,長篇累述了中國歷史,甚至作為憲法序言,連什麼「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歷史變革。」這類抒情性的文字都發在憲法序言上,可見中國憲法用語之低劣
低劣的憲法會導致一系列問題,中國的憲法序言每隔一段時間被迫更改一次,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如此兒戲,豈不可嘆?再看法國憲法序言
法國人民莊嚴宣告,他們熱愛1789年的《人和公民的]權利宣言》所規定的,並由1946年憲法序言所確認和補充的人權和國家主權的原則。
根據這些原則和人民自由決定的原則,共和國對那些表明願意同共和國結合的海外領地提供以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同理想為基礎的,並且為其民主發展而設計的新體制。
再看德國憲法序言
我德意志人民,認識到對上帝與人類所負之責任,願以聯合歐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貢獻世界和平,茲本制憲權力制定此基本法。
我巴登—符騰堡(Baden-Wurttemberg)、巴伐利亞(Bayer)、柏林(Berlin)、布蘭登堡(Brandenburg)、不萊梅(Bremen)、漢堡(Hamburg)、黑森(Hssen)、梅克倫堡—前波莫瑞(Mecklenburg-Vorpommern)、下薩克森(Niedersachsen)、北萊茵—威斯伐倫(Nordrhein-Westfalen)、萊茵蘭—伐爾茲(Rheinland-Pfalz)、薩爾蘭(Sarrland)、薩克森(Sachsen)、薩克森—安哈特(Sachsen-Anhalt)、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Schleswig-Holstein)及圖林根(Thueringen)各邦之德意志人民依自由決定完成德國之統一與自由。因此,本基本法適用於全體德意志人民。
我寫了這麼多的意思就是,簡短而明確的真理,看起來樸素,看起來是尋常道理的東西,往往更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往往更加經得起時間的錘鍊,孔子的儒家在經歷2000多年以後,依然能夠牢牢的控制著中國人的思維,在經歷過各式各樣的劫難,例如說這樣的
在孔子被統治者當成各式各樣的批鬥工具例如這樣
最終結局如何呢?
2000多年以來又何止那麼一起時間?是美利堅建國時間的10倍之長,尚若美利堅的歷史你們都如此感嘆,何不感嘆一下孔子呢?孔子在天上俯瞰這些卑微的人類。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看到大家回復得很熱鬧,我也想來摻和一腳。
首先,大家能夠很認真的拿這個問題作討論,這是一件好事,我很喜歡yolfilm叔的很多回答,但是我不贊成他的這一個回答。這並不妨礙我對他的尊重。
我曾經也是堅定的儒學信徒,結果發現越信越不對。
為什麼?
很多東西不能相信一輩子。
就拿「禮、樂、射、御、書、數」來說,當時可能是最優秀的教材,放在現在來看,還具有先進性么?
同樣的道理,拿「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類的話來看,是否又適合當代呢?
當然,我完全承認孔子以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在當時的積極作用,這些格言的過時也不妨礙孔子在我心中的偉大。
但是,我們得去接受現實,不要固步自封。
---------------------
單單就黑格爾的這句話,「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一點也沒有思辨的哲學——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我認為並沒有說錯。
孔子學說=孔子著作?
首先我不認同這一點,尤其是黑格爾單單只討論孔子關於其人生、信仰方面的言論時候,《論語》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所以以論語為例子來說這個問題:
《論語》全篇,是否有與學生的辯論?我現在手邊沒有論語,沒有拿著書翻,但就我的閱讀印象來看,似乎大部分都是學生尊孔子為唯一真理,由著孔子耳提面命。
《論語》中孔子那些富有智慧的言傳身教中,可否提到過「為什麼」?同樣的,我確實沒有翻書,但我記憶中似乎絕大部分是沒有的。孔子只是告訴學生這樣做,並沒有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論語》中很多是關於道德的,而道德又是隨著社會環境、歷史變遷而不斷變化的,如果某一哲學死守著教條不放,絕不是思辨的哲學。更何況就哲學家的基本要求來看,儒家學說根本就沒有邏輯嚴謹的完整體系(當然很多人會說我以西方的要求標準」不合國情「,但是我們在討論的是有嚴格定義的」哲學「,它就是這樣)。
其實思辨的哲學很簡單:
(貼上我男神的私貨)
有關智慧,我想對他們說的是:不管你是在研究什麼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麼,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什麼。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更願意相信的、或者認為人們相信了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只是單單的去審視,什麼才是事實。-----羅素
哲學家乾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給出事實,然後通過正確的論證給出合理結果。
當然,這並不否認孔子的偉大。
每當我想起孔子,總是能隱約地看見一個瘦高的老者,滿面塵土,一頭銀髮,他用他的一生踐行了那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但就今天這個題目來講,我認為,黑格爾並沒有說錯。
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有不同意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不同熱切地希望我們所探討的是經過思考的而不是僅憑感情的)。推薦閱讀:
※孔子是否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人?請舉例說明?
※「Our greatest glory is not, in never falling, but rising every time we fall——孔子」的古文原句是什麼?
※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也。"是什麼意思?
※孔子墓會不會被(考古)?
※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世家,除了孔家還有其餘的家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