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哪些比較科學的需求理論?
馬斯洛先忽略吧。
在這個問題中(以心理學最近三四十年的進展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還有實用價值嗎?)答過一個需求理論,帖在下面好了:
提一個Three Major Motives(3個主要需求,By McClelland)McClelland認為,人有三大主要需求。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nAch):從 掌握有難度的技能 和 完成具有挑戰的工作 中獲得滿足感的趨向。
- 成就需求高的人,喜歡中等難度的任務(太簡單沒挑戰,太難完不成會傷心)
- 喜歡獨自工作,或者喜歡按自己的方式來,在商業中獨自負擔的項目會表現很好。
- 需要及時且經常性的反饋
- 不是很好的管理者(不善於將自己的想法告知、展示給他人)
- 來源於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對孩子掌握某種關鍵技能、或獲得某個成就後(或沒有掌握/沒有獲得),實行了切實有效的獎懲制度,使孩子對完成某個目標或獲得某種提升有較大動力。另外,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總是高於子女現有的能力,促使他們進行提升。
-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nPow):從 向他人施加物理、心理或情感上的影響 中獲取滿足感的趨向。
- 權力需求高的人,期望向他人施加影響,但不一定佔據統治地位
- 在獲取權力的過程中,更聰明也更有策略(這也往往是比強權和統治力更好的方式); 容易在事業中成功,容易佔據管理者的職位
- 通常很有說服力
- 喜歡豪賭,也喜歡買一些昂貴的消費品吸引別人的眼球
- 容易和那些不是那麼有人緣的人成為朋友
- 父母在早期教育中通常較為放任或容忍(permissive parenting),他們常常有更小的兄弟姐妹去管理和照顧,與父親的關係比較好
- 歸屬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Intimacy,nInt):從 與他人建立、保持和恢復積極的人際關係 中獲得滿足感的趨向。
- 歸屬需求高的人,每天花較多時間思考人際關係的問題
- 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感覺更好
- 常常做出溫和、友善的表情,笑容較多,眼神交流很多
- 主動發起對話,寫更多的郵件和簡訊
- 對喜歡的人更溫暖更友善,對不喜歡自己的人比較疏遠(避免爭執,爭執使他們不開心);較少佔據焦點公司和部門的關鍵管理位置(因為不喜歡與別人爭執,不喜歡否定別人和被別人挑戰),在團隊氛圍比較和諧的地方容易佔據管理位置
- 身心相對健康,較少出現高血壓
- 小時候,哭的時候母親較少關注,父母對孩子表現的友善行為較多讚賞。
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個需求(或者說趨向)並不是互斥的,他們可能同時高或者同時低,或者有高有低。這個理論近10年來有不少實驗支持(比馬斯洛的理論好研究,畢竟層級太難證明了,但3個維度就比較好證明),上面也給出了一些結果
Baumeister and Leary (1995) 提出了歸屬感是人類最基本需求。不能滿足歸屬感,人很難獲得幸福。
目前在社會心理領域,比較流行的是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rory). 是Rochester大學的教授 (Ryan, Deci, 2000) 經過對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的元分析建立的模型。這個理論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系統,具體可參考 http://www.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theory
滿足下列三個基本需求的情境有助於well-being (主觀幸福感)
Autonomy 自主:自我管理的氛圍,不會感到被脅迫。
Competence 勝任感:可以感到自己很有能力,有點類似於自我效能感
Relatedness 歸屬/連結:滿足社交體驗、歸屬感以及得到他人尊重。
這三者廣泛存在於群體中,且具有個體發展上的穩定性。
此外,該理論得到了跨文化、跨情境的驗證。以及在家庭、教育、培訓、工作場合、醫療健康以及各類組織機構得到實踐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Tay and Diener (2011) 針對123個國家及地區進行了基本需求和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發現普世性的基本需求的確存在。歸屬感及社交的需求與積極體驗聯繫很大。同樣地,缺乏自主(autonomy)往往伴隨著消極感受。
參考文獻
Baumeister, R. F.,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 497-529.
Ryan, R. M.,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L., Diener, E. (2011). Need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 (2), 354-365.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科學公園某文章認為煮餃子加涼水很可笑不如關小火?
※如何看待青蒿素或可用於治療糖尿病?
※中醫比氣功風水命理更科學嗎?
※在游泳池裡潑水花打水仗,用哪種手型,潑或推出去的水花最大?
※有哪兩種事物容易被人們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