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動物都是如何決定自己的領袖的?
鳥類和哺乳動物中的領袖地位,一般是通過爭鬥或炫耀來取得的。。。
由於我從小愛看動物世界,國家地理BBC等紀錄片,所以對這個題比較感興趣,雖然應該沒什麼人看,也不是我專業,但是我決定還是自己動手搜搜網頁找找文章和圖好好答一答。所以以下內容大多來自很容易搜到的科普網頁或者研究論文。
如題主所說,大部分的社會性動物還是通過爭鬥等方式來決定領袖,但是在一些事關族群的事務上,領袖並不一定如字面意義上決定一切,反而是通過全民投票來決定的。
---------------
一提到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螞蟻蜜蜂,關於螞蟻蜜蜂的研究也非常多,所以首先來了解了解螞蟻蜜蜂怎麼決定自己的領袖。
民主是很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 康奈爾大學的昆蟲學家Tom Seeley寫了一本以蜜蜂民主(honeybee democracy)的書,其中明確的提出了蜜蜂族群是民主的。當到了族群需要尋找新的蜂巢的時候,族群會通過投票來確定成員對於新地點的大小,環境,食物源等因素的意見,各個成員通過特殊的舞步來投票,當票數達到一定的高數量時,整個族群就開始準備遷巢了。所以綜合來說,就是族群成員通過投票來確定了即使不是最完美的,也是對族群最有益的決策。
那麼蜜蜂又是怎麼選出蟻蜂后呢,我們都知道蜂后相較於其他蜜蜂體型更大,如前面有答案提到的,當蜜蜂遷巢時,它們會帶走舊的蜂后,那麼新的蜂后怎麼產生呢?蜜蜂遷巢時並不會全體遷徙,有一部分工蜂會留在舊蜂巢里繼續補育後代,而這些後代中的一員就是新的蜂后(從基因上來說,蜂后和工蜂的基因是相同的)。因此可能會發生兩種情況:如果一小部分的蜂群留在原址,那麼第一個從蜂室里撫育出來的可能成為蜂后的雌蜂會將她的仍在孵育的潛在競爭對手都殺死,然後接管大權。另一個情況則是,如果是一大群蜜蜂進行遷巢而沒留下並且它們也需要新的蜂后,那麼當第一個有潛力成為蜂后的雌蜂孵化時,工蜂會防止她去殺其他的競爭者,而是將所有競爭者一個接一個哄騙出蜂室,然後使她們進行一對一的決鬥。研究者專門研究了什麼樣的雌蜂能獲得勝利,在研究者設置的環境中,工蜂不能參與決鬥過程,結果出奇的一致,就是最勇猛強壯的始終會獲勝,而不是那些有能力產更多卵的雌蜂獲勝。但是結果在工蜂參與的時候又有所不同,體型強壯的並不一定會獲勝,工蜂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決鬥的性質,防止決鬥簡單的變成體型較量。
-------
不止在蜜蜂中,這種民主在很多動物族群中都存在,比如鳥群(決定什麼時候飛行),猴群(決定什麼時候行動)等等。在這些情景中,一致性非常的重要,而這種一致性同樣通過不同形式的投票表決來產生。獼猴就是一個例子。
獼猴喜歡吃果實,但是果實在森林中的分布又不是平均的,有些地區多有些地區少。所以獼猴族群必須決定從哪個方向去尋找食物。當一隻特定的獼猴想要族群挪屁股時,他會往自己想去的方向多走幾步,然後停住,用後腦勺對著他的族群,表達了他想要大家去尋找新的覓食地點的意見,其他的猴子就決定是否支持這個提議,或者看是否有新建議提出,然後通過相似的方式來投票。一旦投票結果出來,少數不同意的也會跟隨大部隊進發。當然,像其他的靈長類一樣,獼猴同樣具有很強烈的社會階級意識,年長的更具支配地位的個體通常會為其他成員做出決定。
--------------------
非洲水牛也通過與獼猴相似的方式來進行尋找食物源的表決,只是方式稍微變化,它們通過稍微改變一下姿勢通過頭的注視方向來表決。但是只有成年的母水牛可以投票。如果意見不一或者兩個意見獲得的支持數相同,那麼族群會暫時分開一晚,分別注視不同的方向,然後在第二天早上重新進行表決。
------------------
說了那麼多略微偏題的關於動物族群投票表決行為的東西,主要觀點在於表達動物並不是像人類那樣非常明確地決定他們的領袖。雖然大部分動物的確是通過獲得單挑或者小型爭鬥的勝利來確定自身地位和領導者,比如大猩猩族群被有能力展示統治性力量,穩固其自身地位的雄猩猩領導。狼群通過互相爭鬥來確定出一個最高地位的領導者。一個雌蜜蜂能否成為蜂后取決於她最初幾天所吃的食物(因此工蜂是有能力影響誰成為蜂后的決定的)。但是領導者並不一定全權包攬族群決策,在重要決策上,還是族群全體表決做出的。
-----
生物並非我專業,答這個題出於個人興趣,有生物專業的輕噴:)。寫完發現偏題了=。=
狼、狒狒等群居動物是由爭鬥獲得王權的。
一個普遍的誤解是王的地位常常受到挑戰。不過實際上,這種事情很少發生。大部分雄性個體都是甘居人下的。
補充一下蜜蜂:
蜂王和工蜂在遺傳物質上是一模一樣的。但蜂王被放在專門的蜂室里撫育,享用的是蜂王漿,吃得好,就稱王。一般來說,當一個蜂群決定放出子群的時候,會造6隻蜂王,但能存活的只有一隻。這隻羽化最早的蜂王會把其他的格格們刺死。
一般來說,每個繁殖季節蜂群都要放出一個子群。不過,最有戲劇性的是,當子群離去時,它裹走的是老蜂王,而不是新蜂王。
也有蜂王意外死亡的。如果發生這種情況,蜂群將會再哺育新的蜂王。
也就是說:是命,這無端的命運,決定了誰是新的蜂王。
詳見《伊甸園之河》在動物行為學中(這裡指脊椎動物,昆蟲等不包括在此內)社會結構可以分為地盤(territory),或社會等級(social hierarchy)。這兩種模式都是爭鬥行為(fighting/agonistic behavior)的博弈結果。經過幾百萬甚至千萬年的不斷演化,產生了許多有趣的現象,最顯著就是爭鬥行為儀式化:首先對於兩兩之間的爭鬥,是由一下幾項決定的。
1.搶佔資源的能力(衡量個體爭鬥行為的能力)
2.資源的價值(衡量爭奪物的價值)
3.資源所有權(當前所有者或是被爭奪物價值)
謝邀!
從哺乳動物而論,
絕大多數有階級序列的社會性動物,大部分都是結成母系群體活動的。
成為首領的關鍵因素在於:活得足夠長,活得足夠健康,從而具備了自然而然的首領地位。群體內的成員大多是自己的女兒、侄女,孫女等構成。
比如馬群,對在野外自然環境下進行群牧的馬群的研究發現,決定出發尋找更好的草場、水源,不定期的遷徙等活動,都是由馬群里的領頭老母馬做出的,而非人們所想像的種公馬。種公馬更多的時間用在護衛,尋找發情的母馬交配,還有與群體外的潛在對手公馬的搏鬥上。
在母馬群的外圍,還有單身漢小公馬的鬆散的群體。
類似的社會結構,同樣在象群里發現。
再比如獅群,決定狩獵與跟隨水源的短距遷徙,同樣由獅群內的老母獅做出。
公獅更多是巡邏邊界,守衛。
動物當然是用鬥爭和炫耀來爭取的。那麼他們總是依附強者才能生存下去。
而現實社會中,我們更用升華了的方式取代打鬥和殺害,比如事業更突出,學業更好,等等,具有社會文明性質的世俗的表現方式「攻擊」了很多的人。成為大佬。
對於鳥類來說 (其實很多其他的生物 包括人類)真正好的團隊沒有固定的頭領 。 大雁在一起南飛的時候 飛最前面的那隻大雁 就是頭目/領導者 但是這隻大雁是隨時變化的 因為最前面最累 壓力最大。 但是沒有前面那隻大雁 所有的大雁都飛不到 目的地。所以 我認為 頭領的選舉都是以 誰在指定的時間段 可以 更好的帶領族群生存為目的。
推薦閱讀:
※鹿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把蝸牛的眼睛剪掉了會怎麼樣?
※動物的飛行能力被獨立進化出了多少次?分別都是什麼樣的飛行原理?
※黑豹是什麼豹子變異來的?顏色會影響狩獵和生存嗎?
※被窩裡有一隻貓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