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選擇出仕,是為天下還是為自己?
因為剛剛看了《浪客劍心追憶篇》有感而發。我知道當時土地兼并嚴重,造反是必然的。天下梟雄並起,三國鼎立也是必然的。我只是想知道諸葛亮究竟該不該幫劉備。其實要想天下統一,一個人造反就夠了。我一直覺得曹操劉備孫權沒一個好鳥,他們說的好聽是為了天下統一,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慾望。當時三國實力差距很大,我覺得劉備戰敗只是時間問題。那諸葛亮為什麼要出世呢?若是他想讓天下統一,去幫劉備,也只是幫著劉備殺人吧。其實他只是希望統一天下的是劉備而已吧?他要是不幫劉備說不定天下統一的更快。他為什麼要這麼幫劉備?為了錢?為了權?但是為什麼他不肯自己稱王卻去扶那扶不起的阿斗?我覺得他也夠虛偽的。也許是因為當時古人主流思想就是出去闖一闖,所以一遇到明主就迫不及待的想出去搞個名聲,說到底還是為自己吧?那千百年究竟在稱頌諸葛亮什麼?逆境中不背主棄義?說到底只能算個幫凶吧?諸葛亮也就是個隨波逐流的俗人。。。。吧?
我覺得浪客劍心中的緋村的確是希望天下統一,那他為何一定要加入一方的勢力?像他師傅一樣隱居不好么?
我完全搞不懂他們怎麼想的
這問題顯然當事人自己最有發言權。
現下有個風氣,將政治家的言論一概視為掩飾,但如孔夫子所論,【聽其言,觀其行】,言行是否一致才是判斷其言論真實性的唯一標準。
譬如:
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這就是被歷史所檢驗的夫子自道,後人又有什麼資格去誅心呢?
關於諸葛亮出山問題,《出師表》說得明明白白: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因為感激三顧之恩,這才【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程】。顯然,諸葛亮對於自己的出山動機抑或主要動機說得一清二楚,接下來無非【觀其行】而已。
諸葛亮是否「不求聞達於諸侯」?就歷史記載而言,是。
後人津津樂道於諸葛亮在荊州政壇的人際關係,譬如通過聯姻,諸葛家與蒯家、馬家、蔡家,甚至劉表本人都沾親帶故,於是乎臆測諸葛亮早有布局云云。然而,同階層通婚直到現下都是普遍社會現象,漢末處於士族社會的形成階段,自然更為稀鬆平常,關鍵在於諸葛亮是否利用該層社會關係出仕?顯然沒有,甚至最終向劉備舉薦諸葛亮的也不是這些富貴親戚,而是荊楚士人圈子的邊緣人士——潁川人,前劍客徐庶。
諸葛亮自幼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一直待到二十七歲,始終沒有任何出仕劉表的表示。即便劉表是座談客,孔明可能看不上此公,但在荊州官場積累聲望地位,為日後良禽擇木而棲做準備,這是最正常不過的選擇,鳳雛龐統便是一例。
再往遠了看,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坐擁天時,求賢若渴,捎帶對諸葛亮也很有意思,一開價就是尚書台的要職:
《與諸葛孔明書》: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按《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
至於孫權,日後更是迷弟一枚,初見諸葛亮,便挖空心思欲得之而後快,張昭等皆為說客,甚至在協調入川一事時,給劉備開的價碼也包括交出諸葛亮。
孫權遣使求共伐蜀。又曰:雅願以隆,成為一家。諸葛孔明母兄在吳,可令相併。
再考慮其兄諸葛瑾在吳,身為孫權長史,職在機要,諸葛亮出仕孫權顯然也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末了諸葛亮幹了什麼?晨夜從容,抱膝長嘯,一口氣宅到了二十七歲。以古人可悲的平均壽命,年過四十便可自稱老夫,孔明活到這把年紀還沒有出仕表示,那就是做好了終老林泉的準備。
再就思想看,諸葛亮此人道家色彩很重,不強求仕途完全符合道家的價值取向,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在遇到劉備前,諸葛亮不求聞達於諸侯完全可信。
然而,孔明畢竟還是出仕了,究其原因,其本人說了兩點: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張子布薦亮於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也即:其一,感激三顧之恩;其二,劉備有罕見的人君之度,可以盡情施展孔明的才能。
易言之,孔明出仕的原因是綜合性的,既有感激之情,也有現實的政治考量,如果劉備是個繡花枕頭,恐怕顧個十七八次也沒指望。
諸葛亮在實際軍政操作上是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但在思想上是標準的理想主義者。
亮出祁山,隴西、南安二郡應時降,圍天水,拔冀城,虜姜維,驅略士女數千人還蜀。人皆賀亮,亮顏色愀然有戚容,謝曰:「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認為自己的施政是善政,準備將這一善政推向全國,而可以盡亮的劉備顯然是千載難逢的君主,於是一拍即合。
至於後人臆測諸葛亮投奔劉備的原因,無非是曹魏、孫權多士,諸葛亮投奔不能取得二號人物的大權。
關於這點,裴松之已然反駁明白:以諸葛亮之鑒識,豈不能自審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游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
諸葛亮對自己的才能豈會沒有認識?論軍事,此公是武廟十哲,何況公論更在其上的政治才能?都說諸葛一門龍、虎、犬,掛虎名的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掛犬名的諸葛誕在曹魏官至征東大將軍,也是三公級的人物,何況卧龍?此公會對自家沒信心?
再者,孔明在劉備處雖然空間大,但政治地位能壓過關、張,那也是功勞累出來的。捎帶,在三顧茅廬之際,劉備兵不滿萬,客居新野,無立錐之地,主要對手曹操呢?一統北方,兵馬三十來萬,而且指日南下,新野首當其衝。兩廂對比,劉備集團簡直是風中殘燭,朝不保夕。
說孔明貪圖劉備集團政治地位的,不妨設身處地:阿里巴巴發來offer,請你去總公司做馬雲助理,預測未來若干年可能升任CEO,另一家小微公司也發來offer,請你也去做總經理助理,預測兩年內升任CEO,末了一查背景,這家小微公司創業二十載,從來未成功,現下借場地經營,捎帶還是阿里巴巴的首要打擊對象。試問,諸公如何選擇?
總而言之,諸葛亮出仕原因大致如下:
一、感激三顧之恩;
二、認為劉備可以人盡其才;
三、認為可以跟隨劉備實現其向天下推行善政的政治理想。
至於為天下還是為自己?行善政於天下,既是為天下,也是在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典型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
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孔明其有哉!
本朝太祖北伐時候就是國民黨宣傳代理部長,得汪精衛賞識。
汪精衛那時是眾望所歸,認為是孫文的接班人。
他在黨內又跟一號大佬陳獨秀對著干。
國民黨北伐,三年之內勢如破竹,又有強援蘇俄米帝,國內馮,閻,張,李白皆投靠國民黨,真是如日中天,混一海內如掌上觀文。
然而太祖卻上了井岡山。你問題描述里有很多錯誤。但是有一點你說對了,諸葛亮確實很可能是就是想幫劉備。
為什麼?
諸葛亮是青島琅琊人,他爹在泰安當市委副書記。諸葛亮自幼先後喪母喪父,由叔叔撫養,之後就發生了曹操來徐州屠城,殺的屍山血海,泗水為之不流。
總之無論青島還是泰安,曹操大軍都先後來過。
想要腦補當時情景,可以參照下蘭尼斯特軍在河間地的殘酷掃蕩。本來官二代,現在是小吊絲的諸葛亮叔侄4人相依為命,一路向南逃難。
當時徐州各地用曹老闆的話來說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而陶謙軍望風披靡,沒有任何人會來救他們。
除了劉備。
當年諸葛亮12歲。趙雲騎兵隊逆擊曹操軍時迎風飄揚的旗幟,也許就是六年級小學生諸葛亮第一次看見劉備軍的樣子。
就像當年朱德是軍閥,自己就實力不小。劉伯承是川中第一名將,熊老兄拿著自己的轎子求他出山,賀龍甭提,家族背景大大地,葉劍英當粵軍參謀長時一月正式軍餉就是論千的大洋,洗臉都用牛奶。周恩來那是不論何時,上哪裡都得是國士無雙的人物。彭德懷算出身低,從一個只上了幾個月私塾的苦力獨自拼搏成文武雙全的團長,深受上司器重。這些人中龍鳳放著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不要,爬雪山過草地提著敵人懸賞幾十萬大洋的腦袋在槍林彈雨中過著艱苦卓絕九死一生的非人生活,難道是為了自己嗎?
你以為 「諸葛亮想要天下一統」
但其實人家是想 「天下大治,並且自己能夠對這一目標做出貢獻」
這裡面有兩點不同。
其一,對於諸葛亮這樣有追求的士人來說,僅僅統一是不夠的,還得看是由誰來統一。舉個例子,當年最有實力統一的是日本人,是否所有不虛偽沒有野心的人都應該去支持日本人?顯然不是,因為日本人並不是靠譜的統治者。對於諸葛亮來說,當時最有實力的老曹並不是靠譜的統治者。「攬申韓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這並不是對君主應有的評價。用孟子的話說就是,「望之不似人君」,諸葛亮當然不會去支持他。
其二,與當今的鍵盤俠不同,諸葛亮明白天下大治不能靠空想,不能靠嘴炮,必須身體力行,執著奮鬥。
綜上,諸葛亮的選擇自然也就明朗了。他應該追隨一位值得追隨的君主,然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每一個志士的宿命。
對於題主,我只能說,看了一本通俗故事就來品評歷史,簡直是可笑之極。子曰:思而不學則殆。此題主之謂也。我也用通俗故事裡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送給題主好了: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與你說了,你也不會明白」我原以為題主是21世紀人士,近兩千年優勢,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題主靜聽。
昔日桓靈之時 ,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行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啊。
面對這種局面,題主又有何作為?題主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不過網上一鍵盤俠耳,也敢在此饒舌!昔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題主既為利己主義者,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無識匹夫,無情小賊,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說白了,他的目的是匡扶漢室而不是一統天下,已經有答主說的很好了。歷史人物你不能光說他有野心,也得關注下其人政治理想,諸葛亮目睹曹老闆殺人盈城,其政治理念和抱負肯定和曹老闆不同,劉備經歷漢末亂世,所行政理念肯定要糾漢末不正的一面。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不僅僅是雙方領袖人物野心什麼的,更多的是姓資還是姓社,奴役還是自由,壓迫還是解放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
諸葛亮其人,匡世救國是他的使命,他也有這個能力。小學生都想跑論壇指點江山呢,何況諸葛亮大賢呢
謝邀
浪客劍心...當年也追過這漫畫,家裡還收藏了一套。記憶所及,描寫理想與社會實況,並不是這漫畫最成功的地方...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事件本身都不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說許多都是偶發的,但走勢有其必然性。也就是說,照某種走勢,某些事自然會發生,但在何時發生,在那裡發生,怎樣發生,發生時牽涉到誰,這些就不是必然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就是對某一個環境,某一種狀態,非常不滿,非常想把它改變,非常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改變成為自己希望的那樣?
在三國,他們只是同時遇到了這種情況,而改變那個環境的方法,目標各有不同而已。當然,他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又都不一樣罷了。
如果想一件事達成,那麼最理想的,當然是用成功率最高的方法。但那個方法所達成的改變,又不是自己所希望的呢?那該怎麼辦呢?若是甚麼都不幹,那麼事情會變成怎樣,自己又能夠左右嗎?按其他人的想法達成的結果,自己又會滿意嗎?如果要達成自己心中的理想,要付很大的化價呢?還願意試著去幹嗎?
古人們不過就是把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刻在歷史裡,任由我們後人評說吧。
當然,也有人從前人的這些答案中,找到啟發和人生的動力。能從歷史中得到甚麼,就看個人的造化囉...
這不應該是叫入世么
為了給我爹送女裝。
「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
而後「余年還做壠畝民」……
就這些。
太祖何必起兵,使蔣公在,美爹治中國如治日韓耳。
題主已經改了,善莫大焉。
_
題主的語文堪憂。你是想說出仕或者入世吧?
這個,只有諸葛亮本人才知道。你問題的本質,本來就是論心,而心這個東西,是完全的私有屬性。如果這個也能論,那麼腹誹就是完全合理的罪名;「我是為你好」就是一個很合理的理由;「都是社會逼我的」就是鄭民生、陳水總之流行恐怖主義行徑的合法依據;連滿清入關都可以是「為明朝皇帝報仇」。
為了天下還是為了自己,我想,不過是亮黑或者亮粉各自找出的「證據」還給自己家偶像或者別人家偶像增光或者抹黑用的道具。除非把諸葛亮本人找來,讓他自己剖析自己的心證,否則這就是一個無聊的問題。
論跡不論心,程序正義是為了什麼?無罪推論是為了什麼?我們又為什麼強調科學的決策程序(民主)?為什麼東林黨憑天下大義卻搞到明朝滅亡?
討論歷史問題,我想古人的本心是什麼,本也沒什麼討論的餘地。
曹老闆的本心不過是大漢征西將軍,但最後成了周文王。司馬一族,大家恐怕也沒多少人討論其最初是不是就是懷著代魏之心。
奧卡母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如果「心」真能在討論中討論也花兒來,那也未嘗不可,但討論這個,一般情況下都是用來作攻擊對方的火藥。與事無補,與民無益,與國無用。那麼……
今天天氣不錯。
看成了「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去世」
人生在世不過幾十年,不扇攪他個風起雲湧,波瀾壯闊。。。怎好對得起俺老婆送俺的這白羽扇。。。
」題主其實只要認識到一個根本問題就明了了——就拿現在舉例,這天下,可以由資本主義統一,也可以由共產主義統一,也可以由兩者共通的進階物統一,但問題是,你希望由誰統一?
大部分人沒有這份希望,因為他們還了解的不夠多。
放在那個時候,當時人面前的就是——這天下,由嚴刑峻法的大魏統一,還是由仁義賢明的季漢統一,還是由士族獨大的渣吳統一?
諸葛亮面前的還不僅僅是這些。諸葛三兄弟,一家侍三主,諸葛亮、諸葛誕、諸葛瑾,分別在蜀魏吳擔當重任。像他們這種士族子弟,從出生就被熏陶了為自己「家國天下」的理想奉獻一輩子的最深意識,就和題主你認為「個人意志」「每個人都為自己逐利」是世間第一準則一樣。
回到問題,如果題主你只問標題,那答案很簡單——任何人的任何決定都是在自己的認知範疇內為了自己。但是,我看到題主你內容的話,覺得不能這麼簡單來和你說明,必須要提醒一句,歷史沒這麼簡單,人性沒那麼殘酷,社會沒那麼單純。與其說人性是逐利的,不如把視角提到,社會是各種利益的平衡上面。
諸葛亮有崇高的政治理想!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是孔明在《出師表》中所言表明了出山的原因。
「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弇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裡我的理解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為了天下就該去曹操那,他實力最強。易中天品三國都講得很清楚,他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報復的,才跟你啥都沒有的劉備。
唉,苟,豈?
推薦閱讀:
※你收藏的最美健身照是怎樣的?
※你喜歡哪些英文字體?為什麼?
※女生怎麼看待男的在路邊小便?
※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中,你認為哪些電影的水準超過了原著?
※知乎上最會說情話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