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為了食物引發的瘋狂的事件?
想知道有沒有什麼紅燒肉戰爭,魚香肉絲事件之類的
在十九世紀初的美國,你會看到一片寬1.6公里,長500多公里的鳥類飛行圈,遮天蔽日,好幾天才能穿越一片農場,這就是北美旅鴿。
據說當時的博物學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做出預言:「這種鳥類是絕不會被人類滅絕的。」
可是,人類還是來了,肉質鮮美的旅鴿的噩夢來了。
最初,旅鴿作為廉價食物,1805年的紐約,一對旅鴿賣兩美分,旅鴿成了窮人補充蛋白質的唯一肉類,暢銷的旅鴿便引發了大規模的商業捕殺。
人類焚燒草地、燃燒硫磺,設下陷阱,以使飛過的旅鴿窒息。
人類舉辦比賽、射殺旅鴿,五百五萬,這是他們的比賽成績。
人類抓住旅鴿、縫上眼睛,綁在網後,以吸引其他更多旅鴿。甚至有人想出這樣的辦法——把一隻旅鴿的眼睛縫上,綁在樹枝上,張開羅網。它的同伴們聞訊趕來,於是一一落網。有時候,一次就能捉到上千隻。這個方法一定傳播得很廣,因為他們甚至為那隻不幸的旅鴿單獨創造了一個名詞——媒鴿(Stool Pigeon)
「媒鴿」就是「告密者」最初的稱呼。人們這麼稱呼這些可憐的鳥兒,因為其總能招徠更多的落網者——這種毫無心肝的稱呼,竟來自於最富情感的人類。
——申賦漁《逝者如渡渡》
終於到了19世紀40年代,鳥類觀察組織發現旅鴿的數量在下降,終於開始呼籲保護。
然而1861年,美國內戰打響,美國面臨著食物短缺,「數量龐大,棲息地四處都是,覓食地寬敞開闊」的旅鴿又成為了最佳食物,旅鴿數量直線下降。
戰爭結束後,美洲已經找不到多少成群的旅鴿了,但這難道可以阻止人類吃他們?
1878年,密歇根州,全國的捕獵者湧向了這最後一個還有旅鴿群的州,槍聲不絕,每天有50000隻旅鴿被人類作為食物,這種情況持續了五個月,3000000隻野鴿遭到捕殺。
19世紀8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查爾斯·惠特曼教授從野外搶救回來幾隻旅鴿,嘗試人工飼養和繁殖,但是經過幾代後,鴿子的數量越來越少。
1896年,大約25萬隻的一群旅鴿被獵殺,這是人們所知的最後一個大旅鴿群。
1897年,密歇根州終於立法,在10年的時間裡禁獵旅鴿。
19世紀90年代中期,旅鴿已經非常少見了。之後,旅鴿的野外記錄幾乎沒有。
1898年,芝加哥大學的惠特曼教授將僅有的幾隻旅鴿贈給辛辛那提動物園,希望能通過動物園專業人員的飼養,保留下這個珍貴的物種。
19世紀末,動物保護主義者開始呼籲保護旅鴿,在密歇根州通過立法,在旅鴿築巢地兩英里範圍內不許使用捕鳥網,但這項法律沒有被嚴格執行。
1900年3月22日,在俄亥俄州派克縣的郊外林地里,一位14歲的少年獵人用自己的氣槍打下了一隻野生旅鴿,這是至今為止最後一例野生旅鴿的記錄。
最後剩下的一對旅鴿在留下一個幼雛和幾個未孵化出來的蛋後,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們給它們的幼雛起了一個名字叫「瑪莎」,名字來自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的妻子瑪莎·華盛頓。
1910年,所有人工飼養的旅鴿陸續死去,只剩下「瑪莎」獨自活在世上。
此時最後的瑪莎擔負著是整個種群的生命,但有什麼用,人類的保護再也不能延續她的命脈。
1914年,一戰爆發,人類忙著相互屠殺,當然顧不上小小一隻鴿子,瑪莎死在了她的籠子里。
戰爭徹底結束後,美國人才開始懊悔曾經遮蓋天日的旅鴿,這曾經是地球上數目最多的鳥兒,竟然被自己吃完了。
人類在威斯康辛州立懷厄盧辛公園為旅鴿立起了紀念碑,寫著「該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絕滅。」
十幾年前,一群中國的工程師在非洲……
非洲某些地區喜歡吃牛的膽汁調味的菜(…),因此市場上出售各類牛膽,這個牛膽按照當地的習俗,用一個類似於香囊的東西包起來,掛在竹竿擺在小販的攤位上。當時菜市場賣牛膽的攤位還不少,放眼望去掛起來的牛膽數目眾多,形成一道相當亮麗的風景線。
然後,有一天一個中國人沿著市場走,邊走邊摸牛膽,整個市場幾百個牛膽都被他摸了一遍。最後他好像摸到了什麼:「這個我要了。」
等回到工程隊,這個工程師說,發財了。
原來,這個工程師在摸哪個牛膽是硬的,只有病變的牛膽會變硬,(喵喵喵,謝謝評論區,是膽結石)而膽結石有個別稱——牛黃。
這麼大一塊天然牛黃簡直就是塊金疙瘩!聞訊的中國人兩眼發亮,每天早上成群結隊地去摸牛膽,這個景觀非常庄麗,幾十個中國人一早上去菜市場別的不幹就是摸牛膽,大老遠就看見四面八方的中國人湧入市場開始捏啊捏的……搞的非洲人很費解。
後來人群中出了一個叛徒,這下該輪到非洲人炸鍋了。從此中國人再找牛黃可困難多了,因為殺牛的人摸一遍,賣牛膽的人也摸一遍,留下的油水就不多了~
非洲人民都感嘆:中國人真會吃……
中國人民都感嘆:我們中出了個叛徒。
————居然2000贊了,
答主真是受精若寵啊(/ω\)
甲:「告訴你們,過兩天副食品要漲價啦!」你說急人不急人哪?
乙:老太太就愛傳這個。
甲:哎喲!急得我,第二天早晨趕緊到單位請假,到銀行取錢,那個平板車、三輪車、
小推車我一趟一趟往家拉呀。
乙:你拉什麼呀?
甲:油鹽醬醋啊。
乙:拉一趟不就完了嗎?
甲:那才哪兒到哪兒啊?你知那醋我打了多少啊?
乙:多少?
甲:一洗澡盆。
乙:哎!
甲:那醬油。
乙:多少?
甲:兩水缸。
乙:哎喲!
甲:豆油。
乙:多少?
甲:十五桶。
乙:好嘛。
甲:味精。
乙:多少?
甲:兩抽屜。
乙:嗬。
甲:五香面兒。
乙:多少?
甲:一大衣櫃。
乙:嗬!
甲:黃醬,
乙:多少?
甲:一被窩。
乙:哎?你怎麼都弄到那裡去啦?
甲:醬罈子打了,全折床上啦。你說多噁心哪?
乙:你聽著這份兒亂。你要開油鹽店哪?
甲:油鹽店沒開,小賣部讓我給買光啦。
乙:他給包圓兒啦。
甲:指望著買了這麼多東西,這回不著急了吧?
乙:是啊?
甲:等了一個半月,這漲價一點兒動靜沒有。
乙:嗬。
甲:你說多讓人著急。急得我天天上物價局打聽去,「嘿,同志,什麼時候漲價呀?」人家還氣我哪,「你別散布這個呀,你怎麼老散布漲價?你再散布把你逮起來!」我說,「不是我散布,是二大媽說的。」
乙:哎喲!你別再把二大媽給招出來呀?
甲:你說嘿,買這麼多東西在我們家擱著,不漲價,光長毛!你說這……我得吃到什麼歲數去?
乙:這急呀,全是你自己找出來的。
甲:我都買來了,小賣部沒了,人家街坊還著急哪。日久天長到我這兒佔便宜來,「嘿嘿,紀師傅,我們家裡吃餃子,您來碗兒醋怎麼樣?」「哎,小紀,今兒大爺弄點兒涼粉兒,來兩瓶醬油。」你說他弄涼粉兒,他弄兩瓶醬油?你說當施捨棚啦?我有這麼大資本嗎?
乙:你趕緊想辦法吧?
甲:我說不行,我要先下手為強吧!反正小賣部已經關張啦,我開張。第二天轉天我賣,我得把它賣光了。我呀,什麼價兒買的,什麼價兒賣,這樣呢,好在賠不了多少。
乙:哎,這主意挺好。
甲:第二天早上,主意打定了,剛要賣呢,就聽二大媽一嗓子,沒把我給急暈過去!
乙:她又說什麼?
甲:「好消息!由於季節不同,告訴你們:聽說這副食品價格呀!」
乙:怎麼樣?
甲:「下調百分之三十。」
乙:嗐!
這隻龜龜叫作「孤獨的喬治」,是世界上最後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 平塔島象龜亞種的龜龜。自1971年被發現到2012年確認死亡為止,它至少獨自生活了超過40年,沒有親人,沒有愛人,沒有孩子,也沒有朋友......喬治用自己孤獨的一生向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展示了一個物種滅絕的全過程。
「孤獨的喬治」被做成標本保存了下來:
讓我們從頭說起,喬治的家鄉在太平洋上一系列叫加拉帕格斯群島的地方,據說「加拉帕格斯」這個名稱原本就是取自於西班牙語中的「galápago」一詞,也就是「象龜」,可見象龜對這些群島來說有多重要了。
「群島的多樣性氣候和火山地貌的特殊自然環境,使不同生活習性的動物和植物同時生長繁衍在這塊土地上。這裡奇花異草薈萃,珍禽怪獸雲集,被稱為「生物進化活博物館」。群島上現存有其他地區罕見的多種動物。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於1835年曾到這裡考察,促使他後來提出著名的生物進化論。1978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百度百科,「加拉帕戈斯群島」
據說,在達爾文第一次來到加拉帕格斯群島的時候,整個群島上還快樂的生活著25萬隻象龜。
與此同時,當時又有許多捕鯨者和海盜也踏上了這塊寶地。他們自然也發現了島上多如牛毛的象龜,在驚奇於世界真奇妙的同時,他們立刻動起了「讓我嘗一口」的歪腦筋。不嘗不要緊,沒想到象龜不但肉質鮮美,而且行動緩慢,根本不需要捕獵,直接拿走就行了!
最方便的是,這些象龜被帶回去放在船上沒吃沒喝可以活很久(一年左右),想吃的時候就殺一隻,隨時都能吃到新鮮龜肉,感覺棒棒噠!人們甚至用象龜來煉油,用煉出來的油點燈照亮了基多(厄瓜多首都)的夜空,殘忍至極!
這樣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以後,到20世紀末,象龜的總數 只剩下1萬5千隻。
如果大家覺得1萬5千隻不少了啊!
那麼你一定聽過老牌著名瀕危動物金絲猴吧!
金絲猴分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和緬甸金絲猴。
「目前,我國川金絲猴在野外的總數有20000隻左右」——四川新聞網成都2014年5月13日訊(記者 張異同)
兩萬單單只是野生川金絲猴的數量而已,還沒算上圈養的還有其他四種金絲猴的數量呢啊!
所以說象龜可憐巴巴,總數比金絲猴還少......
~~~~~更新~~~~~
喬治的故事得到這麼多的贊,真的好感動……謝謝!o(TヘTo)
嗯......在我那存儲空間不大的小腦瓜里,印象深的還有兩種動物的命運跟加拉帕戈斯象龜類似。同樣是因為身形巨大,同樣是因為美味難擋,同樣是因為容易捕捉......但是沒有象龜幸運,二位已經滅絕多時。
【渡渡鳥】
不會飛,又善良沒有防備心。人類拿根兒棒子隨吃隨敲一隻什麼的。已滅絕!我們只能通過圖片一睹這種呆萌鳥類的風采。
【恐鳥】
據說是和猛獁象一樣古老的動物,個頭能有三米,鴕鳥什麼的完全比不了。然而,由於人類破壞了它們的家園,順帶吃吃吃。神奇的恐鳥也走向了滅絕。這個滅絕得比渡渡鳥晚一點,還有照片看得到(有知友問這個是不是真實的照片,我不確定哈,但是可以參考一下恐鳥的形象嘛)
所以趁瀕危動物還沒死絕,人類真的應該關注嘴,畢竟死於人類口舌的動物難以計數。
其實人類有什麼權利干涉動物們的生活,決定物種的存亡呢?我們不都是大自然的產物,浩瀚宇宙里的小螞蟻嗎?不是嗎?
有種流行了五百年的保健食品,它集健身、美白、長壽於一身,數不清的達官顯貴文人學士為之瘋狂,因之喪生,這就是——五石散。
能瘋狂流行五百年的保健食品功效當然得立竿見影,就先從它的的功效說起:
1)精神快感
「吃了五石散,終日high翻天。」這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詩——不對,好像記錯了,書聖原話是說:吃了五石散後有飛翔的感覺。
2)肌膚美白,除痘去皺
服用五石散後,面色紅潤,肌膚白皙嬌嫩。
不要誤會,這不是給女孩子吃的,男性專用品。六朝時期,男性以白皙嬌嫩為美,理想中是白玉般的肌膚。
第一個五石散的大力推廣者:曹操的乾兒子何晏,他服藥後變得肌膚白皙,眾人那是羨慕妒忌恨啊。曹操的親孫子魏明帝尤其不爽,小時候沒看出他白啊,肯定是塗粉美白,等於是P的,要揭穿他,大夏天賜給何晏熱麵湯吃,結果何晏吃得滿臉汗,香汗淋漓更顯白皙——人家不是P的,是真白,魏明帝服了。
這事當時天下無人不知,想美白不?找何晏要方子去啊,吃五石散的風氣一下就傳開了。
六朝時代多有白皙秀美的男子,這不是偶然的。
魏明帝眼裡的何晏服藥前後對比圖
3)壯陽
簡單地說類似Viagra,但時效很長,且收發自如。
這個就不細說了,自己腦補吧。
4)治病兼強身健體
身體長期虛弱怎麼辦?——吃五石散
得了急病要死怎麼辦?——吃五石散
六朝貴族崇尚美白,當然都不運動,多半身體病怏怏的,五石散給他們打開了一扇強身健體之門。
六朝史書里,急病時吃五石散救了性命的例子比比皆是。
5)延年益壽
吃了五石散,胃口特別好,有食量增加幾倍的案例。
吃了五石散,精神特別爽,用何晏的話叫做:神明開朗。
吃了五石散,最終要成仙,這才是終極目的。
6)時尚
前五種實際的功效倒也罷了,這最後一條是不可抗拒的。
你想OUT么,不吃五石散就行。
你想當土鱉么?不吃五石散就行。
你不會寫詩不會談玄還想當名士,吃五石散就行。
這麼多好處,諸位是不是也想看看藥方了?不知這藥方是哪個大夫開的?開藥方的大夫可不得了,要是不知道他就甭問方子的事了,他叫張仲景——東漢末年的醫聖,中古醫學理論的創始人,《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的作者。
建安七子里喜歡聽驢叫的那個王粲,和這個方子頗有緣分。王粲二十多歲時遇見張仲景,醫聖告訴他,二十年後你的眉毛會脫落,然後半年就死,我給你開個方子,吃了就沒事了。王粲與你我的直覺一樣:遇見大忽悠了。過了三天見面,張仲景問他,他答道吃過葯了。醫聖說,看你的臉色不像吃過葯的,不怕死啊?隨你吧。——二十年後一切如張仲景預測的一一發生。
五石散的第一個患者因為拒絕服藥而病故,從反面向人們說明了拒絕神葯的下場。
葯,王粲沒吃;方子,卻流傳下來。在張仲景逝去後不久,何晏見到了五石散藥方,他也不想想給王粲對症開的藥方是否適合自己,大概覺得醫聖的方子,肯定錯不了,於是就開始吃起來看。一吃之下,果有奇效。
五石散功效如此神奇,沒有不流行的道理,於是在何晏之後,迅速在上流社會普及。那年頭你要是沒吃過葯,出門都不好意和熟人打招呼。
魏晉宋齊梁陳,基本比較有名的文人幾乎沒有不吃藥的,竹林七賢,個個吃藥,王戎還靠著吃藥躲過一劫。王謝子弟,個個吃藥,王羲之的好些名帖都是服用五石散的「服藥感想」。篡位的桓玄吃,司馬道子也吃。《世說新語》里,不吃藥的寥寥無幾。總之,身居朝堂之上卻不吃五石散,是很不入流的。上行下效,民間迅速形成吃五石散的風氣。
可吃著吃著,出現問題了。吃五石散的頭幾年,一切感覺良好,廣大群眾無不感覺跟著何晏同志向成仙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可再過幾年就不對了:有吃病的,有吃死的。
打個比方吧,吃五石散就像開飛機,起飛相對容易,空中平穩駕駛也不難。可是遇到雷雨怎麼辦?遇到強氣流怎麼辦?大鳥飛進發動機怎麼辦?出了狀況可不比地上,搞不好就是機毀人亡。至於降落,這您就不用操心了,五石散沒有這個功能,一旦吃上了,就是一生一世。
吃五石散容易,後期調養很難。
吃完五石散後,要少量多次地進食,食物必須是涼的,因此又叫「寒食散」。服用後冬天吃點兒冰尤其好,另外還必須喝酒,酒一定要熱的。李約瑟所盛讚的中國地圖學之父:裴秀,就是服藥後喝了冷酒死的。
吃藥後身體會發冷,冷你還不能多穿衣服,穿厚衣服吃熱食必死無疑。有條件的要光著身子,即使是冬天,劉伶嵇康還有後來的好些名士都這麼辦,最好是赤裸著躺在冷石頭上,也有提倡洗冷水澡的,但因為有洗死的例子後來就洗得少了。整個過程叫:散發。
服藥初期沒什麼,幾年之後,散發過程變得越來越兇險,散不好,輕的後背生個大瘡,發瘋、癱瘓、致死都是常見的。
王羲之坦腹東床的典故很有名,其實他當時不是想裝B,實在是散發活命要緊。
散發之後得出去步行,進一步把五石散的熱性散去,叫做:行散。散步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但行散和散步還很不同,得快走,走出汗才算數。
吃藥之後,皮膚變得白嫩,但特別敏感,所以只能穿又薄又軟的舊衣服,長了虱子都不願意洗。所以捉虱子是很有范兒的,好多名士抓虱子的故事都流傳千古,這間接說明你在吃五石散,多有面子啊。
吃五石散,吃死的越來越多。人們不禁懷疑,這東西能這麼吃么?
這時大神出來了。
古代化學的始祖葛洪,
他說:五石散當然能吃。
你們吃死的原因有二:一是吃的五石散配方不對,服用藥量過大;二是散發過程不正確。你們自己胡吃,吃死了還怪起仙藥來了,活該吃死。像五石散這種低級仙藥已經滿足不了我這種大神級選手了,俺天天煉水銀吃,不也延年益壽了么?
大家服了,於是沒吃死的那些就振奮精神接著吃,吃死了算。
此後每隔百十年,當眾人疑惑會不會最終都吃死時,就有幾位吃五石散成功的大神出來給大家講講合理服用的道理。然後社會上開始下一輪踴躍試吃的熱潮。
歲月流轉,五百年過去了,眼看吃到了唐朝中期;據唐代醫學家推算,五百年里吃死了上百萬人。
要說還得是盛唐,醫學家們終於站出來終結這一瘋狂的全民保健運動。
一是戒毒。
五石散一旦吃上就停不下來,停葯就得死。唐代醫學對戒斷治療有個術語:解散。但流傳下來的解散藥方就好幾十個,讓人不免疑心,這管用么,要管用一個方子不就夠了?
二是改藥方。
戒斷很難,服藥者也未必想戒。醫學家們又想出個相當高明的辦法:改藥方。這就像治水,靠堵是不行的,要疏導。一面篡改古籍里的藥方,一面在自己的醫學專著里收錄經修改的藥方,通過自身的學術影響力把它擴散出去。
經過唐代系統地銷毀並篡改,今天已經看不到五石散原來的藥方了。
今天流傳五石散的藥方,無論是《金匱要略》還是《諸病源侯論》、《千金翼方》,都經過唐朝人善意的篡改。
看看流傳至今的方子吧。
百度百科版:鐘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
雖然都不消化,但只吃一點點粉末,基本人畜無害。
我猜測《抱朴子》葛洪的版本更接近:
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
因為這裡面有雄黃(As2S2),大家可能不熟悉它,但它的親戚As2O3都認識——砒霜,武家大郎就是被它送走的。砷也是人體必需的元素,少量服用砷化物,可以促進表皮細胞代謝,有美白的功效(只說能美容,沒說吃多了不會死啊)。無獨有偶,古羅馬人用它來治療痘痘、皮疹和哮喘,十九世紀歐洲則服用砷化物美白除皺。
還有丹砂(HgS),這個加熱能煉出水銀來。我疑心這是葛洪自己改的藥方,汞除了中毒,對人體沒啥益處,而水銀的有機化合物實為直接成仙的利器。
這個方子不但被唐人修改過,而且還是不完整的,五石散只是說藥方里有五種石材,藥方里其餘還有十幾種相生相剋的草藥,不知是葛洪保護自己知識產權,還是唐朝人為後人刪了。
總之謝天謝地,魏晉時期五石散的確切藥方已經失傳了! ——從來沒有什麼東西的失傳讓後人這麼歡欣鼓舞的。
由何晏發起,持續五百年的五石散全民保健運動,至此謝幕。
最後,鄭重感謝大唐負起歷史責任的醫學家們。
--------------------------------------------------------------------------------------------
你所知道最冷的冷知識是什麼? - 章其琢的回答 - 知乎
有哪些市面上已經買不到,但又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 章其琢的回答 - 知乎
中世紀的歐洲, 你只要花幾文錢買一袋胡椒帶在身上就會大受歡迎,而且也算是巨富了。每次付賬的時候掏出一二粒胡椒——簡直是太有面子了。
一粒胡椒等值於一枚金幣,簡直就是「胡椒幣」。歐洲是不出產胡椒的,都是阿拉伯人從印度弄到了埃及,再批發給在那做生意的威尼斯商人,然後被威尼斯商人再次批發,因為層層批發和關山萬里,所以零售時自然就貴到了黃金的高度。
其實歐洲人一開始是不知道胡椒的,直到羅馬軍團在歐洲大陸上橫衝直撞之時,才把食用胡椒的嗜好帶給歐洲人民。雖然,有幸吃到胡椒的是貴族,但他們的習俗總是社會流行趨勢的風向標,所以當他們往菜里加胡椒時,下層的人們便認為那是非常貴族的高雅的吃法,於是不約而同往菜里加胡椒。加胡椒的人越多,加的胡椒越多,胡椒就越貴,越貴就越有人去吃,越吃就越貴。
胡椒滅了羅馬城
公元408年,西哥特人的首領阿拉里向羅馬人索取黃金與胡椒,但羅馬人沒答應他,於是阿拉裡帶兵圍攻羅馬城,然後攻陷了羅馬。
最後羅馬人賠償了他們五千磅金子、三萬磅銀子、四千套絲綢長袍和三千磅胡椒。羅馬人不可惜金子,只可惜胡椒,因為控制胡椒生意的阿拉伯人曾對羅馬人說,胡椒只能生長在由龍看守著的瀑布下面。而威尼斯的商人曾編造出「胡椒是從天上摘下來的」神話,將胡椒稱作「天堂的種子」。
公元476年,羅馬淪陷,西羅馬帝國玩完了,於是胡椒更加珍奇與昂貴:戰亂讓海上貿易成為危險之事。然後是伊斯蘭世界興起,歐洲人去東方找香料的路被切斷,讓胡椒差點兒在歐洲絕跡了。
沒有胡椒的日子裡,他們用洋蔥、大蒜等來代替,但仍然找不到胡椒的那種魅力。尤其是習慣於大量吃肉的上層人士更不能忍受,當時保存肉食的方法只能是晒乾或用鹽腌,這種肉食如果沒有胡椒調味,簡直是難以下咽的東西。
於是,著急的歐洲人一方面想方設法多方發展商業貿易,增加運到歐洲的胡椒數量;另一方面則在用武力征服其他國家的過程中拚命地尋找胡椒的新產地。歐洲人會為一小袋胡椒互相殘殺,甚至不惜拋棄生命和靈魂。所以「他沒有胡椒」這句話在中世紀的歐洲常用來形容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胡椒貪官
就在歐洲人為胡椒拼死拼活的時候,東邊的大唐帝國卻是胡椒非常充裕的「天堂」。對於當時胡椒計算重量,用的是「石」而不是「克」,唐朝的一石相當於今天公制的七萬九千三百二十克,也就是說近八十公斤。
到了公元777年,也就是唐大曆十二年,這年三月份,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權奸、頂尖等級的貪污犯、官居一品而權力勝於帝王的宰相元載,終於被從人生的巔峰揪下來了,抄出的財物數不勝數,其中最讓人難以想像的是擺滿了大理寺(最高法院)院中的八百石胡椒!
按唐時一石的重量來算,差不多六十四噸!可能即便像今天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大超市,一個會計年份里的胡椒採購量大約也不會有元載的多。如果當時這批胡椒在歐洲,他早就成了全球首富了!
胡椒成為十字軍東征的動力之一
1095年11月27日,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聲勢浩大的全歐範圍內的十字軍東征的動員大會,動力之一就是胡椒。
只恨胡椒不能當飯吃
胡椒的神話一直在歐洲上演著,到了公元1124年,蘇格蘭國王去拜訪英格蘭國王時,每天都要吃下去至少兩磅胡椒,菜肴里有胡椒,湯汁里有胡椒,連上帝也不能容忍的是:連葡萄酒都用胡椒粉重熬一遍。不吃可不行,因為是國王嘛,所以得講品位。什麼是品位?胡椒就是品位!
胡椒性熱,這麼不要命地猛吃調料當然免不了會上火,所以,當時時尚人士與國王、貴族們滿臉痘痘、一嘴口瘡。只不過大家都上火,只有你不上火,要多丟人有多丟人吶。
民間甚至用它代替金銀來記賬,它也可以用來購置土地、辦嫁妝,甚至用來買下一座城市。許多君主以胡椒粉的重量來估定稅收。所以,在中世紀,一般用「胡椒粉袋」來形容肥胖的大財主。
更有意思的是,那時候胡椒粉、生薑、桂皮和樟腦都用藥劑師的天平來稱量,稱時還要緊閉門窗,戴上口罩,以防止昂貴的顆粒會被風吹走或被自己的噴嚏噴掉。
麥哲倫與胡椒
大航海家麥哲倫穿過棉蘭老島與萊特島間的海峽之後,在香料群島帶回二十六噸胡椒,當胡椒出售時,價格是他在香料群島購置時所付價值的一萬倍,產生的利潤足夠支付整個航行!
發現了美洲,發現了香料群島,歐洲又為胡椒大打起來了,1499年,荷蘭人為了搶奪西班牙人從印度帶回的胡椒,發生了一場大海戰,數以千計的人在爭奪胡椒的戰鬥中喪生。
到了十七世紀,歐洲人還在為胡椒殺來殺去。1651年英國發布了所謂《航海條例》:凡是進入英國的貨品,必須由該產品生產國或英國的船來運送!
荷蘭是著名的「貿易國」,尤其是東方的胡椒幾乎都是由荷蘭的船運送。事實上這是要堵住荷蘭生意人的財路,英國發布《航海條例》之後,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戰爭終於爆發了!中世紀歐洲的歷史簡直是一部胡椒史!(摘自《科海故事博覽·奧秘探索》)唐僧取經
1.春秋時,有兩位公子,一位叫公子宋,一位叫子家。
一天早上兩位捯飭乾淨了,要打卡上班,這時公子宋的食指突然動了一下,他嘿嘿一笑。
(圖來源自微博)
有沒有樂出扁桃腺沒人知道,他沖著子家說道。
「我這手指雖不能說點石成金,但也算氣死加藤,我手指一旦動了,我就要吃好吃的了。今天動了,誒,我今兒有口福了。」
說來也巧。
今天正好楚國人送來個大王八,鄭靈公帶著百官看了一看,揮手。
噫,嫩這些鱉孫恁有口福,俺請恁們吃鱉羹。有一個算一個,不吃恁是王八蛋。
(鄭國在河南中部,我算是高度還原了歷史場景。)
子家是個碎嘴子。
哥,公子宋說他有特異功能,他那手指頭一動,就要吃好吃的,你說這不巧了嗎,他這應到王八身上了。
鄭靈公愛較勁。
不知道是不是被與王八類比做一處。
他微微一笑,王八在我這兒,我說了算,恁鱉孫吃啥他說了不中。
說來也巧。
設宴宴請文武百官,這鱉羹分到公子宋這兒就沒有了,於是鄭靈公吸溜著湯傻樂。
讓你吹牛逼說你能預言,哈哈哈哈哈打臉了吧傻逼哈哈哈哈哈。
公子宋臉上很不好看。
防風火機,防水防風不防傻逼。
你有一個防風的打火機,總會有傻逼想給他熄滅了,然後說哈哈哈哈並不防風。
中國古代的君主們總愛給自己找彆扭。
比如人家說你吃不上秋天的麥子了,非要把算命的拉上堂前,賤兮兮的當著他面吃秋小麥,結果上個廁所再也沒回來的。
比如發誓再也不見老娘,後來啪啪啪打臉還得挖地見老娘的。
比如被算命先生算到該下多少雨,硬是把數改了要強行打臉,被魏徵砍了腦袋的。
不一而足。
公子宋很氣,於是大踏步的走上前,用手指沾了沾鄭靈公鼎里的湯。
然後忘情的吮吸起了自己的手指。
「你看,這不是還是吃上了。」
文武大臣看著這不堪入目的景象,臉上升起了酡紅。
鄭靈公氣的直哆嗦。
鼎,國之重器,楚王問鼎,有不臣之心。
你這魂淡算怎麼回事。
公子宋回到了家,覺得,誒,要不造反個俅的吧。
於是帶兵,弄死了鄭靈公。
好景不長,落下了弒君的罵名的公子宋也身死了,暴屍於市。
落下了「染指」一詞流傳於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護食的和非佔便宜的打起來,是不死不休的,好比莆田系和醫鬧,鳳凰男和疼弟女,敏感詞和正常人類。
下課。
2.有一次齊桓公吃烤乳豬,邊吃邊吧唧嘴,剔著牙說道,
豬肉都這麼好吃了。
也不知道那唐朝和尚是何滋味。
啊不不不,是,也不知道人是啥滋味。
在堂下的易牙聽到了,上了心了,於是第二天給齊桓公又上了一道菜。
齊桓公吃了很滿意,問,老易啊,你這蒸個么,咋這好啖呢。
(眾所周知,齊國在山東,於是本段考究的用了威海話。別總說為啥不用臨沂話,因為我不會。)
易牙一聽,哭的鼻涕泡兒,滿地打滾兒。
你說你要嘗嘗人啥味兒,我回家就看了看,拿著刀打算劈了我爸爸,想了想肉太柴,算了。想劈了我娘們兒,我還得用,於是逮著我兒子,劈了。
齊桓公好奇的問,那你兒子哪兒去了呢。
你鍋里的就是。
齊桓公作嘔,把易牙攆了出去。
但是食髓知味,吃了人肉後的齊桓公有聯繫上了易牙。
你當時做的肉很好吃,我很滿意,你對我很好,你還有兒子嗎?
於是易牙遂發家致富,飛黃騰達。
國家被個廚子搞的烏煙瘴氣。
晚年的齊桓公被關在深宮中,餓死,死後四十多天無人收屍,屍體腐臭不可聞。
令人唏噓。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要隨隨便便吃奇怪的東西,畢竟你是齊王,不是粵王。
(調侃,並沒有黑的意思)
3.又有一天,紂王換了象牙筷子。
他的輔政大臣萁子立馬長吁短嘆。
家人問,老爺你喘啥?
萁子嘆道。
大王用象牙的筷子,那肯定就要用犀角的杯子,那肯定不能吃烙餅大蔥了,要吃猩猩的嘴唇,虎豹的胎兒。那吃的上去了,車馬,宮殿,都要跟上去了,驕奢淫逸也自此開始。
然後果真說對了。
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被搗成了肉餅,讓姬昌吃去。
姬昌裝作沒心沒肺的吃了三四個,然後被釋放,回到西岐境內,他心口一吐,吐出了四個耳朵長的小獸。
因為是吐子,所以諧音,就把這個叫成了兔子。
哦這段兒是野史,聽著玩兒吧。
這個話告訴我們,人的慾望是無法滿足的。
聯想到楊貴妃只是想吃個荔枝,吃著吃著老李家把整個唐朝都搭進去的情況。
(這一段是調侃,不要罵我政治不正確了喲)
請諸位男同胞慎重的給自己的女朋友買包包/鞋子/口紅/風衣……
一套下來,你可要把自己搭進去的……
4.講到這兒,就提一下二桃殺三士吧。
那是齊桓公往後很多年,到了齊景公在位。
他手下有三位長是一米八,寬也是一米八的壯漢,叫田開疆,公孫接,還有古冶子。
三位壯漢戰功彪炳,徒手撕人,都不是很喜歡講道理,就連小惡魔提利昂,啊不,小惡魔晏子也要避其鋒芒。
齊景公一天吃完了肉,拿牙籤兒剔著牙,剛要說話,被晏子捂住了嘴。
別立flag,不信你倒回2看看。
啊你說的是,晏相國有何貴幹啊。
晏子說,這三位魔鬼肌肉人橫行霸道,欺男霸女,不可一世,大王你得治治他們了。
齊景公說如何治呢?
於是晏子附耳說完,於是齊景公立馬下殿,沖著王座往晏子比劃。
來,你來這個。
大王你不要鬧。
這不愧是三朝元老,一肚子壞水兒……啊不,一肚子計謀啊。
於是齊景公設宴。
三位壯士側著身,貓著腰,進了大殿。
齊景公看著壓迫著齊國的三座大山,說我今天叫你們來也不為別的,正好這桃園下來了第一批桃,下來了倆,關鍵時刻可以回一點血,你們看看誰功勞大,誰就吃吧。
第一位是公孫接,他說我跟著大王狩獵,打野豬,殺猛虎,這樣我不值得一個桃?
於是拿了桃子。
第二位是田開疆,他說我成天到晚帶兵干架,周圍的這群鄉熊都被我打尿了,你們這不給我一個,說不過去吧?
拿了第二個桃子。
很尷尬。
眾人看著古冶子,古冶子氣的直哆嗦,我就是客氣一下,沒想到你們都拿啊。
你們降龍又伏虎,我閑著了?
當初我守護大哥過黃河,忽然有大王八出水,咬著大王的馬車就要拖進水,所有人都嚇麻爪了,就我跳水裡跟王八干架,我遊了九里才把他弄死,把他的龜命要了,我提著他的【敏感詞】,一手拉著陛下的車,就這樣我還輪不上個桃?
說話間古冶子哽咽,泣不成聲,梨花帶雨,滿地打滾兒。
兩位一聽,這怎麼行,我們比不上他啊,我們還有臉吃桃?那我們死了吧。
於是兩人拔劍自刎。
古冶子滿臉鼻涕眼淚,一抬頭,誒,你們咋都死了。
那我也死了吧。
於是拔劍自刎。
齊景公樂出了鼻涕泡兒。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麼餿的主意,三位壯士完全可以一人啃一口,或者切碎了吃,或者榨汁喝了,或者再等下一波兒。
但是他們沒有,還有小情緒,自殺了。
健身不健腦,容易死的早。
我來分享一部bbc紀錄片好了。
香料之路 the spice trail
b站地址:【紀錄片】【英語中字】香料之路_BBC紀錄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這部紀錄片有三集,每一集講兩種香料的故事。
第一集是黑胡椒和肉桂,第二集是肉豆蔻和丁香,第三集是藏紅花和香草。
這六種香料的故事,基本套路都是:
15-17世紀的歐洲,某某香料非常稀缺,1小把/1小袋就是地位財富的象徵,非常尊貴,非常受上流人士歡迎。
那麼這種香料是從哪生產的呢?於是主持人就帶我們去到原產地,親身體驗這種香料的生產過程,
(比如黑胡椒是用腳踩出來的)
(削肉桂就像削大號胡蘿蔔)
(成熟的肉豆蔻看起來污污的……)
了解與之相關的文化,
(比如托托納特人用來祈禱香草莢有好收成的宗教儀式,人們會倒掛在高空中的繩子上旋轉)
和相關的產業。
(比如丁香梗會被用來做成捲煙)
(西班牙有專門的考試來測試專家們鑒別藏紅花產地的能力)
(也有研究藏紅花的科學實驗室)
最後再講講這種香料對現在原產地居民的影響,也展望一下這種香料的未來。
(或是譴責一下罪孽深重的資本主義)
當然,題主問的戰爭, 這個紀錄片里也是必須說的。
主持人在帶我們體驗完香料的生產之後,基本上就會給我們科普一下,那些15-17世紀的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英國人是如何野蠻地「搶奪」這些香料的,
以及侵略者之間又發生了什麼故事。
像這樣為了香料大打出手的故事,紀錄片里並不止這些,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不過我想大家可能也會跟我一樣,本來沖著看戰爭故事去的,結果被香料的文化吸引,不知不覺就看完了三集。
為愛爾蘭共和運動埋下伏筆
一開始愛爾蘭五年饑荒是由於土豆晚疫病導致減產,也不是什麼大事,賑災下欽差大臣還能刷個政績,何況維多利亞時期在全球那麼多殖民地,沒有土豆也可以調玉米嘛,玉米吃不習慣還有小麥嘛。
但是偉大的日不落帝國在維多利亞的英明神武下見死不救,活活減少四分之一的愛爾蘭人。上圖的今北愛地區就是當時的新教根據地,英格蘭搬過去的後裔,連這都人口下降均值在20%可見情況已經失控。(當然人口減可能是死也可能是逃)當時土耳其還是奧斯曼帝國,蘇丹不遠千里慷慨解囊,比教皇大人動作還迅速。但是高貴的英王維多利亞死都不接受外國的援助。(小錢錢還是捐了一些)
所以說雖然饑荒發生在19c中期,卻成為20世紀初期全球共和運動大背景下,愛爾蘭王國內部倒皇派的大義依據。因此大英活該丟掉愛爾蘭王國,堂堂一個王國演變到今天的書上到處以殖民地身份自居,大英臉都丟盡。
1845的大英是個什麼情況呢?拿起高中歷史課本,@第一次鴉片戰爭,災不僅沒賑在穀物法還雪上加霜,維多利亞是不是剛打贏大清內心膨脹得不得了。到了1879又饑荒了一回,不過這次只是【mini-famine】
愛爾蘭內戰真是報應內~~
-
相關的冷知識,和主題無關,當飯後談資即可
1.
按題圖1841-51這十年,全英總共新建十五座威士忌酒廠,光45年前後三年就新建了九家,國內相對知名的caol ila建於1846。什麼意思呢?威士忌原料是麥芽或者穀物,當然不喝酒的人可以理解為穀物/糧食作物。有富裕的原料釀酒,卻餓死愛爾蘭那麼多人。諷刺不諷刺呢?有人會說大麥本來就不好吃會消化不良,但是,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絕對不是大麥小麥的問題。只要想救,舉國之力有一百種方式來救,不想救,眼巴巴看他們餓死逃亡就行咯,so easy~~
2.
1815有個corn laws,翻譯過來叫穀物法,其實就是一個保護主義傾向的貿易法案,通過提高進口關稅抵制國外的穀物進口到大英帝國以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但是大家容易忽略一點,1800~1840這段時期是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發展最為蓬勃的階段,到了1850以後開始轉向壟斷資本主義。在1846年廢除該法案之前,撮合這個法案的議會議員都懷什麼鬼胎這個馬後炮已經很好分析了。但蹊蹺的是,46年反穀物聯盟取得勝利後,載滿糧食的國外貨船哪怕經停愛爾蘭的港口,也不開倉賑糧。
3.
其實啊,1800-1850年愛爾蘭王國的總人口每年都在翻,大約5%的增速吧,但是那時候進行的是工業革命,農業其實進步不算特別巨大。過快的人口增長和消極的農業保護政策其實早打下土豆需大於供的隱患。只不過王朝的官員選擇性的無視,那麼他們在幹嘛捏?
這些跑去美國的愛爾蘭難民在1-2代時期其實倍受鄙視,現在的敘利亞難民比他們的處境甚至更好些。一直熬到3代人以後,慢慢走出貧民窟,成了包工頭、幫派份子,私酒大亨。如今的波本威士忌少不了他們。查查波士頓的歷史其實就能感嘆很多啦。電影kill the irishman中的人物原版丹尼格林就是這樣的人物。
年初的吃人肉事件。
聽說廣東人吃福建人。
福建人,一道中國傳統的美食。福建人生活於我國東南沿海,生活環境複雜,既靠山也靠海。這種複雜的地貌,註定了福建人豐富的食物來源。在山珍與海味的餵養下,福建人不僅營養豐富,更因有充足的陽光,能保持健康的毛色。不管各種方式都能烹制出福建人原有的味道。實在是大自然給廣東人最友好的饋贈。
福建簡稱閩,閩字門框蟲,蟲類高蛋白,食用皆長壽。福建人乃上品食材,系粵菜文化之創新精髓。加之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有助於食物常年保持鮮嫩多汁。在腥腥海風的吹拂下,食物吸收海水潮氣,增加自體鹽度,食用時無需添加調料,同時還降低甲狀腺疾病的發生率,提高人體免疫力。
所以,廣東人如果有了福建的老公老婆都會把他們做成老婆餅和老公餅,有了小孩就把他做成煲仔飯
然後
微博網友:因為挨著的三個省,湖南人估計是辣的,廣西人吵了幾十年,已經吃膩了。福建人天天吃海產,自帶幾分鮮香。我要是廣東人也指著他們吃。
再然後
江西哭著說存在感為零的省份連被吃的資格都沒有。。。。
還有好幾個省份爭吵講說自己才是最好吃的(笑哭
還記得世界末日的傳言嗎?
我們家小區的老太太們,鹽屯到她們一家人吃鹽,到她曾孫輩的都吃不完!
水滸里好像有不少
老虎吃了李逵他媽導致被滅門不算的話。
時遷偷個雞鬧了個三打祝家莊大概能滿足題目的要求。
關了評。
不想撕,你們就當看個熱鬧吧,別太較真兒,錯了算我錯。
┈┈┈┈┈┈┈┈┈┈┈┈┈┈┈
哎評論區怎麼吵起來了??!!
關流浪狗和寵物狗被毒殺,偷走用於食用的說法,我表示不服。
第一,流浪狗本身無主,沒有打疫苗的條件,所以可能存在病菌。飯館用這種狗的話,吃出事兒誰負責?另外,家養的狗和一小部分流浪狗屬於觀賞狗種,肉並不好吃。在很多狗肉消費集中區都有肉狗養殖廠,價格並不貴。根本沒必要去偷狗。就算有人偷,你覺得在狗主和朝陽大媽的眼皮子底下偷狗,談何容易。—17.2.22早
之前看一個新聞很諷刺,說一群「愛護動物「人士在打砸狗肉店後,到飯館點一桌大魚大肉慶祝。
很久以前看到的了,想不起出處,侵刪。 17.02.21晚
┈┈┈┈┈┈┈┈┈┈┈┈┈┈┈┈
因為狗肉節,愛狗人士砸狗肉店算嗎
番膏
番膏指的是清朝至日治時期在台灣開墾的漢人把捕獲原住民將其人肉及臟器食余的人骨所熬製成之藥膏。此風當時在台灣難以禁止。胡傳(字鐵花,即胡適之父親)之《台灣日記與稟啟》一文有記載相關事迹。
日治時期大正十年(1921年)任職台南地方法院通譯官的片岡岩所著《台灣風俗志》陳金田譯,標題「番肉」中,就記載漢人習慣吃原住民肉的史實:「南投廳埔里社以北鄰接番地,住民若殺一個番人時,舉庄都來慶祝,將番人首級插上槍尖…打鑼鼓歡呼遊行各庄…有人將番人屍體寸斷煮熟,然後切片分給每一個人吃…」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也發現幾篇食番肉的紀錄。顯示直到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漢人仍有食番肉的習俗,而且還有很多料理方法,除了番肉、番膏,還有番鞭、番下水等。
樓上還是太不夠瘋狂了。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景城西偏,有數荒冢,將平矣。小時過之,老僕施祥指曰:是即周某子孫,以一善延三世者也。蓋前明崇禎末,河南山東大旱蝗,草根木皮皆盡,乃以人為糧。官吏弗能禁,婦女幼孩,反接鬻於市,謂之菜人。屠者買去,如癈羊豕。周氏之祖,自東昌商販歸,至肆午餐,屠者曰:肉盡,請少待。俄見曳二女子入廚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來。急出止之,聞長號一聲,則一女已生斷右臂,宛轉地上,一女戰慄無人色,見周並哀呼,一求速死,一求救。周惻然心動,並出資贖之。一無生理,急刺其心死;一攜歸,因無子,納為妾,竟生一男,右臂有紅絲,自腋下繞肩胛,宛然斷臂女也。後傳三世乃絕。皆言周本無子,此三世乃一善所延雲。
我翻譯一下加重這一段:
據施祥說,明朝崇禎末年,河南、山東等省連年遭遇大旱,又被蝗災肆虐莊稼,穀物顆粒不收。災民們把草根、樹皮都吃盡了,接著就發展到人吃人的地步,連官府也沒法禁止。許多婦女、小孩往往被反綁了兩手,拉到集市上去出賣,還起了個名稱,叫做「菜人」。屠戶們把這些「萊人」買了去,就像對待豬羊一樣,任意宰割。
當時,周氏的祖先剛從東昌府做生意回來,到一家餐館裡進午餐。店主人說:「肉暫時用完了,請你稍候,一會兒酒菜便齊。」這時候,周氏忽見有人把兩名年青的婦女,推推搡搡地拉向廚房。就聽店裡喊道:「客人已經久等了,還不先卸下一隻肘子來!」周氏聽了大驚,急忙跑入內去阻止。但是,為時已晚。只聽一聲慘叫,一個婦女的胳膊已被活生生地砍下,而人已倒在血泊中。另一個婦女嚇得周身顫抖,臉上一絲血色都沒有。她們見到了周氏,慘絕哀號不已,一個求快死,一個求救命。周氏看到後,既驚懼又痛惜,頓生憐憫惻隱之心,當即出資贖下了這兩名婦女。
樓上這些瘋狂的事情,還是拿衣服,中國歷史上吃人的事情,都多了去了
甲魚戰爭
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從之。夏,弒靈公。
伊尹以食物說湯滅夏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爝以爟火,釁以犧猳。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對而為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觾之翠,述盪之踏,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鱄,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於東海。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壽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朴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鱔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崑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湧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島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強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故審近所以知遠也,成己所以成人也。聖人之道要矣,豈越越多業哉!」
補充一個剛想起來:
吳思先生的《血酬定律》中提到了一個「搏命集團」的概念,為了生存(饑荒時期為了糧食),農民與土匪的界限會極大的淡化,乃至出現土匪種地保民,農民自發的選擇土匪這一怪誕現象,由此折射出的中國古代生存法則會讓人眼界大開。
——·——·——·——·——·——·——·——·——
原答案:
戰爭和饑荒年代,人命賤如草。父食子,夫食妻,強者生烹弱者;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事太多了,史書里儘是累累白骨。
唐代張巡守睢陽,婦人食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城破,遣民止四百而已。
《雞肋篇》里:婦人少艾者,名為「不羨羊」,小兒稱為「和骨爛」。
五代時,城池被圍無糧,城裡有專門賣人肉的店鋪,現殺現賣。
清末丁戊奇荒,曾國荃稱之為「二百年未有之災」,光是餓死的就有一千多萬人,餓殍載途,白骨盈野。
前段時間知乎討論的很熱的長春圍城和說不得的那三年,距今也才幾十年罷了。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個問題當成段子來討論,真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人類的歷史啊,翻開看,都是魯迅曾說過的哪句話。張悟本的綠豆。宣稱其父親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保健醫生,而自己是一代名醫,倡導中醫食療,吃綠豆包治百病,搞得全國人民都在搶著吃綠豆,在被戳穿後不久,2014年因腦梗住院。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當愛狗人士遇到玉林狗肉節
推薦閱讀:
※波蘭球是什麼?
※怎樣評價朱熹這個人?我認為他的過遠超過他的功,甚至罪大惡極。?
※古人如何冶煉青銅?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末代皇帝》在國內的知名度不高」?
※為啥馬超到了劉備手下就碌碌無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