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對文化到底是保存的功能大還是破壞的功能大?

讀明朝那些事的時候,作者對《永樂大典》的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又聽羅振宇的觀點是,此書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都是單純的抄,並且把民間的大量孤本收錄上去,編成之後封存,按照這個說法,這個似乎對文化的破壞程度更大一些,不知各位什麼觀點?


單純的抄還不滿足嗎?難道還要燒一部分,改一部分,像四庫全書那樣?


明朝時候很多尚存的古書,在今天已經散佚,全靠這《永樂大典》間接保存了下來。後來清政府讓義和團入京,導致存在翰林院的《永樂大典》燒毀了不少,後又遺失了不少。
台北世界書局的楊家駱先生仍能搜集而借用了整整一千卷,影印行世。可惜,這一千卷只是全書的二十三分之一左右。


羅歪嘴為了造勢賣書什麼都敢講的


永樂大典不是四庫全書,編撰方法不一樣


這不算破壞吧……把孤本收錄國家存檔怎麼也比民間流傳安全
四庫全書那種把孤本收上去銷毀才是破壞


太多孤本了,被抄下來根本流傳不下來,羅某口舌之徒


推薦閱讀:

怎麼知道是否真的有管「福祿壽」的神靈?
大家怎麼看待《曉松奇談》和陳丹青的《局部》。大家都喜歡哪個?
中國人為什麼習慣晚上洗澡?
德國雙元制大學怎麼樣?具體有哪些?
寫字好的人握筆姿勢一定是正確的嗎?

TAG:中國歷史 | 文化 | 中國古代歷史 | 明成祖朱棣 | 永樂大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