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中「可以」是「可」和「以」兩個詞嗎?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句話中,「可以」是「可」和「以」兩個單獨的詞放在了一起呢?還是「可以」作為一個詞,和現代漢語的用法一樣呢?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應該怎麼翻譯呢?
滄浪之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帽帶?
還是,
滄浪之水清澈,我可用這清澈之水來洗我的帽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是否是「滄浪之水清兮,( 吾) 可以( 此) 濯我纓」的省略呢?
謝謝。


現代漢語的「可以」作為一種凝固形式正是從「可(可以、能夠)以(憑藉,用,依靠,因為)」發展而來的。

譬如「如何」字面看應當是「像什麼」,但實際上是表示「怎麼樣」,這就是一種凝固形式,只不過這個例子發生的遠比「可以」要早,因為我們幾乎見不到古人用「如何」表示「若何、像什麼」的意思。

「可以」一詞分開解釋,一來是因為上古漢語由於語音組成複雜,字與字的讀音差異較大,詞語多是日、月、夜、晝這種單音節詞。隨著語音的發展趨於簡化,同音字越來越多,單字詞引發歧義的幾率增大,於是多字詞逐漸增多並成為現代漢語的主流,例如前文所舉的例子,現在我們一般會說太陽、月亮、晚上、白天,而這些單字大多成為構詞用的語素而幾乎不會單獨使用。二來我們通常在古文中見到這個詞,一般總能在前文找到所「以」的那樣東西來(例如題目的滄浪之水),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很大把握說分開解釋是符合語義的,合理的,比較好的。和「可以」類似的例子還有「所以」,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此句中「親賢遠佞」即是先漢興隆所「以」、所依靠憑藉的一種現實條件,換個語序「先漢以親賢臣遠小人興隆」,我們理解成「所依賴的」是講得通的。而此例中這種憑藉導致了一種結果,使得「所以」前後的句子有因果的關聯,這就為這個詞後來泛化為「so」這種意思做了鋪墊。

具體到題目這個例子其實這時分不分開解釋都不影響理解。這某種程度上也正如@王贇 Maigo所說的,是一種語言發展的「動力」,或者說為語言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方向」,上文的「所以」也是一例,這種具有一定模糊空間的用法經過眾口相傳就有語義泛化、表達模糊化的趨勢。比如「a,是b也」這種句子本來是講「a,這是b」,同時也和「a是b」意義相近,於是「是」就發展出了和表指代的本來用法關聯不大的表判斷的用法。

反而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古人已經有「士不可以不弘毅」這種例子,分開解釋反而說不通。但應該提倡在能說得通的地方,盡量按本來意義解釋。

現在「可以」中的「以」字已經意義虛化了,「可以」單純表示「能夠」,換個角度講就是前文中不一定要明確指出有一個依靠憑藉的對象而可以直接使用了,也是一種泛化,當然從「士不可以不弘毅」這個例子來看,兩個字合用表示「能夠」的歷史也是相當長了。


古文中,可和以一律是兩個詞
可:可以,以:用他來。。。即:可以之的意思。。。


我覺得無論把「可以」拆開來理解還是合在一起理解,整句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這種「怎麼理解表達的意思都一樣」的現象,可能正是「可以」由兩個詞演變為一個詞的動力。

我覺得古文中並不見得所有的「可以」都要拆開來理解。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把「可以」拆開來就不通了。
(相關問題:「士不可以不弘毅」當中的「以」字何解?是否是多出來的字?讀起來總感覺不順暢。 - 古文 - 知乎)


後一種解釋正確。「可」和「以」是單獨的詞,以字之後還省略了一個代詞「之」或「此」。


後一種正確。
可 ——可以
以 ——以之(憑藉它)


可以濯我纓
這句話可以從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去分析:

一、主動語態
其結構為「可以憑藉某物去做某事」
以上那句話,前後結合到一起就是:
『』可以憑藉清澈的滄浪之水來濯我的纓『』
轉換成英語結構就是:
"can do sth. by sth."


二、被動語態
其結構為「可以被用來去做某事」,
以上那句話,前後結合到一起就是:
『』清澈的滄浪之水啊,可以被用來濯我的纓『』
轉換成英語結構就是:
"sth. can be used + to do sth."


現代漢語中「可以」表示能夠,而在這裡把「可以」看做一個整體的話即解釋為「滄浪之水」能夠「濯吾纓」、「濯吾足」,顯然「濯」這個動作是由人來完成的,「滄浪之水」在這裡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是不能主動完成這一動作,它只是完成這一動作的必要組成,所以這裡需要將這個詞拆開解釋,「可」為助動詞,「以」為動詞「用來」,「可以」即解釋為可以(被)用來,為被動語態。

有答主說可以解釋為主動語態,即「可以憑藉清澈的滄浪之水來濯我的纓」,但我認為前文主語為「滄浪之水」,這樣解釋的話顯然還存在主語省略的情況,需在「可以」前加上人稱「我」,按從簡的原則我個人認為解釋為被動語態更合理。

以上。個人的一點淺見,望不吝賜教。


答案其他人都已經說了。古漢語里雙音節詞很少。如果看到現代常用的詞基本上都是拆開的。


可(以) 以(之),可以用它來清洗我的纓子


可以(之)濯


可:可以
以:用來
可以用來....


推薦閱讀:

沈三白的《浮生六記》,最後兩卷到底找到沒?
《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乃停輦而聽之。歌曰:...檿弧箕箙,幾亡周國。其中「檿弧箕箙」的意思是什麼?
為什麼說詞至柳永為一變?
誡子書在如今還有存在價值嗎?
蘇軾《謝魯元翰寄暖肚餅》中回贈的「暖肚餅」是什麼?

TAG:文言文 | 古文 | 文言文釋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