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李淵統一天下只用了 7 年,而曹操統一北方卻用了 34 年?差異在哪裡?
曹操統一北方,從陳留起兵反董算起(189年),到平定關中馬韓(211年),一共用時22年,不知題主所謂34年,多出去的12年哪裡來的?不過22年或34年並不影響題意,寒某試著一答。
首先,我們需要梳理一下劉邦、李淵及其所代表的秦漢、隋唐統一天下乃至秦制、唐制從草創頒行天下的時間。
秦漢帝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從秦滅韓(前230年)開始算,經歷秦滅六國戰爭、秦朝的內政外戰、反秦戰爭、楚漢戰爭、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戰爭,一直到劉邦討伐英布(前195年),一共是35年時間。僅僅按劉邦算,也有14年(前209年-前195年)。
之所以要算上劉邦滅項之後的時間,原因有二:
其一、關東異姓諸侯王,名為稱臣,實為分封,一個個都是有獨立軍政財權的獨立王國,漢初形勢是對反秦形勢的無奈承繼,這就決定了漢高時期的天下並非徹底中央集權的大一統;
其二,漢高時期為了取代異姓王國而推行的同姓分封,是漢初半個世紀的歷史遺留問題,這種遺留不斷以政治鬥爭(推恩削藩)甚至軍事鬥爭(七國之亂、淮南王之亂)的形勢在文景武三朝展現,並衝擊著尚未成熟的半一統格局。
隋唐帝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從同為關隴集團的西魏得巴蜀襄漢(554年)起算,北周代魏、武帝平齊、楊隋代周、隋平陳、隋朝內政外戰、隋末戰爭到嶺南馮盎歸唐(622年),歷經三姓四朝七主(西魏宇文泰、北周宇文護、北周武帝、北周宣帝、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共計68年。僅僅按李淵算,有7年(615年-622年)
如果把奠定秦制基礎的商鞅變法(前338年)作為起點,漢武帝親政(前135年)作為終點,則秦漢帝制一統天下共計203年。
商鞅變法確定了以秦律為中心的秦制基礎,秦律秦制是秦得以兼并天下,並影響漢制的根本所在,商鞅變法可謂秦漢制度的源頭。
如果把奠定隋唐制度基礎的孝文帝改制(472年)與周齊改制也算入,並以貞觀之治(649)作為終點,則隋唐帝制一統天下共計177年。
北魏馮太后與孝文帝改革繼承了北魏道武帝、太武帝以來取自河西、幽州的漢魏制度吸收成果,進一步汲取了南朝宋齊制度的新變化,孝文帝太和制度是對漢魏制度的一次集成。西魏北周的「周」制、東魏北齊的北齊律、梁陳二朝的新制度,相繼匯入隋朝制度,唐承隋制,唐制到貞觀最終定型。
綜上可得:
劉邦統一天下用時:14年
李淵統一天下用時:7年
秦漢統一天下用時:35年
隋唐統一天下用時:68年
秦漢制度形成用時:203年
隋唐制度形成用時:177年
曹操統一北方用時22年(189-211),之所以比劉邦、李淵都長,除過其他幾篇答案談及的因素外,寒某認為與其所處的時代有很大關係。也就是說,曹操所處的政治制度變遷進程遠不如劉邦、李淵,曹操所處政制形勢為逆勢,劉邦、李淵所處政制形勢為順勢。
劉邦、李淵的崛起與統一,正好處於秦漢制度、隋唐制度的體制創新上升期,正向積累遠多於負面積累。而且與秦漢勃興、隋唐勃興同時進行的,還有新區域經濟的開發、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新民族的融合,劉漢李唐創業之初,在體制、經濟、技術、族群文化等各方面處於一個嶄新的時期。
反觀曹操及其所處的東漢末年,秦漢制度經歷了莽新純儒理想主義躁動、東漢初年的政治妥協(豪族政治)與局部調適(選官、官制微調)、東漢政務惡化(外戚宦官秉政)後的衰落時期。曹操時代已然不像劉邦、李淵的時代,沒有秦漢初興與隋唐初興的那般百年創製積累,有的只是秦漢制度的百年衰落(失靈)。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曹操、李淵、劉邦都是時代造就的英雄,擺脫不了時代的限制。
漢末地方豪族通過對人口的直接控制,形成地方割據的資本,黃巾起義更是加劇了豪族的軍事化,使得一種名喚「部曲」的豪族下轄軍事集團開始形成,並隨著五胡亂華而演變成豪族的全面軍事、經濟實體:「塢堡」。以至於曹操會在赤壁兵敗於南方諸將部曲,且終曹操一生,都無法徹底實現對北方各地的集權控制,青徐兩州以臧霸為代表的豪霸勢力便是典型。
曹魏立國,無法擺脫秦漢衰落的趨勢,曹丕禪代前後,立馬採用潁川豪族代表陳群的九品官人法,這是對整個時代的妥協。司馬代曹,司馬家本身便是出自河內郡(今焦作)的鄉望豪族,皇室出身徹底變成了地方望族,以至於魏晉以降,中國帝制走向低谷。
綜上,為什麼曹操統一北方時間比劉邦、李淵統一天下耗時長?因為曹操逆勢、逆風,能力再強也無法抵抗時代的阻力。讀歷史,切忌僅僅從戲劇化的英雄角度入手,尤其是中國古代歷史,更要把握好政治制度史的流變,相比於某些獨領風騷的英雄式人物,政制流變才是真正的時代脈搏。
【聲明】本文被微信公眾號無風起念(wfqn888)及天天快報賬戶無風起念非法轉載(見:天天快報),本人對此卑劣行徑予以譴責,並已通過知乎舉報平台與維權騎士實現維權,特此聲明。(因此號運營者用其知乎賬號,不僅不知悔改,還私信騷擾,故保留此聲明)
什麼對手能力和自身能力強弱分析之類的,不是遊戲,沒有硬指標,這種扯淡的話就不說了。
每個時代,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劉邦,曹操,李淵面臨的情況也都不同。
就像劉邦殺項羽之後,其實不過占天下15郡,一半天下都沒有,只是諸侯王尊劉邦為皇帝,換個名詞不過就是形勢統一,從劉邦為皇帝開始,南征北討異姓諸侯王直到劉邦身死,還足足討了7年。
從地利上講,劉邦出巴蜀席捲關中,李淵從太原攻入長安,方輿紀要里很清楚的說了關中對於爭天下的地利優勢和重要程度。曹操呢,很苦逼,自從任兗州牧起,他只能從河南開始爭天下。河南,古所稱四戰之地也。這地方完全沒關中,河北的優勢。唯一對曹操有點利好的消息也就是關中被群雄佔據,不是單獨的一個勢力,不然以關中制河南是很方便的,亂世紛爭,很少有以河南反推關中的。
從政治環境來說,秦隋暴政,沒多少年就天下大亂,統治根基不行。不像兩漢四百年江山,雖然天下大亂,但依然有士大夫幻想恢復漢室江山。而且義帝為項羽所殺,劉邦直接打出為義帝發喪報仇的政治旗號,沒有任何政治包袱。李淵那邊反正楊廣不在自己手裡,打出復興隋朝的旗號,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立個傀儡楊侑完全不敗之地。曹操卻因為迎獻帝之後,與獻帝處於對立面。曹操末年就是爭天下和內部政治鬥爭同時進行。如果曹操從建安元年就只是以輔臣身份而不攬權的話,很難說會怎麼樣,不過董承也不是善茬就是了。
劉邦真正的爭天下也是從漢王開始,之前滅秦戰爭不過是資本積累。李淵這個太原留守也不用多說,曹操從建安元年開始不完全受袁紹控制,不過北面是袁紹,自己作為小弟惹不起,南面的袁術,這個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只能慢慢來。如果從天下群雄的實力層次來說,曹操相比劉邦,李淵似乎不差很多,但發展空間確實小了很多。爭天下嘛,正常情況都是先撿軟柿子再啃硬骨頭,沒多少軟柿子讓曹操撿這個比較苦逼的。而且袁紹一旦一統北方,自然而然只能往南,要麼關中,要麼河南,袁紹一旦進入關中,對曹操來說就是GG,硬著頭皮去啃硬骨頭,對當時的曹操來說或許只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運氣也挺重要的,也不說史記里在彭城之戰那小說式的什麼大風壞楚軍,假若當初義帝沒有遣劉邦西進,這天下基本就沒劉邦什麼事,假若陳余聽了李左車,韓信攻趙會怎麼樣也難說。李淵起兵的時候要不是正好關中空虛,會怎麼發展也是不知道。袁紹早死兩年,晚死兩年,天下局勢也是不可知。天下爭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運氣。運氣來了抓不住,那是能力問題,但運氣這東西也不是單方面想創造就能創造出來的。雖然有的時候或許運氣只是對手的自我犯錯。但像許攸的出現,這種事情,只怕袁紹曹操誰都想不到。每一個成功的人總會伴隨著無敵的運氣,或許他曾經因為運氣不好失敗過,但步入巔峰的過程,必然會有好運相助。
瞎扯扯,裝裝逼,誰也不知道劉邦,李淵,曹操三個人互相換個環境會怎麼樣,而且史籍記載總是少的,歷史永遠不會被還原。就算他們出個昏招,也是不知道是因為對形勢認識不足,還是只是某一天腎上激素分泌過剩導致。除了少數幾個傳記式悲情人物,後人的評價總歸是唯成就論的,鄱陽湖水戰朱元璋幾次逃出生天,陳友諒被流矢一箭射死,現今的評價,朱元璋永遠是最高層級的帝王那一批。至於陳友諒,哪來的還是哪去吧。
看看其他答案什麼大談特談時代政治局面的,什麼東漢門閥政治的,覺得挺搞笑的。先不說多扯淡,劉邦以前都幾百年的公族政治了,除了秦國的改革稍微好點,齊的田氏宗族,楚的屈景昭,韓的公叔公仲,當秦末列國公族揭竿而起的時候,最後得天下的怎麼是劉邦?劉邦算不算逆時代而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最後列國公族一敗塗地。
@寒鯤 的答案已經很好了,我這裡想對所謂「順勢」「逆勢」提出我自己的解讀
這裡的原因很多,我想談談社會結構。
秦朝自商鞅變法開始強制推行小家庭制,利用政治力量消滅了大型宗族,其目的是利用對小家庭進行編戶齊民政策來加強國家力量,如兵役、稅收等方面,而隨著六國變法運動的深入,小家庭制基本在全國得以實現。
小家庭的特點是易於組織動員,也正是因此,當秦朝的軍國主義政策導致國家崩潰之後,六國貴族和新興軍功集團迅速崛起,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滅亡了秦朝和西楚,重新確定了形式上的統一,當然關中軍國主義和關東六國禮樂精神的矛盾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真正彌合。
在楚漢戰爭之中,並沒有強大的地方勢力對大一統事業進行阻礙,相反恰恰因為小家庭制度的盛行,張良才有可能勸諫劉邦堅持秦式帝制。項羽和劉邦的分封雖然仿照了西周時期的分封制,但是這種依靠諸侯王和民間傳統開展的事業並沒有地方上的根基,在七國之亂之後,漢武帝完成了文景二帝未能實現的事業,實現了真正的統一。
但是秦漢帝制的重要弊端在於官員的數量無法有效的掌控地方,事實上如果以古代中國的人口計算,真正實現對地方的徹底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地方的豪族興起,大土地所有制復活,以豪族為中心的人身依附關係也逐漸加強,中央的力量逐漸被削弱,到了東漢中後期,豪族又與儒學相結合形成士族,這讓他們身兼儒生-官僚-豪強三種角色,更加穩固了他們在地方的勢力。
到了漢末之際,士族已經成為了地方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黃巾之亂對他們造成了嚴重打擊,因此他們的影響力比之後世還相差很遠,但依然不可低估。這種矛盾的關係在曹操身上得到了印證,曹操殺了邊讓,導致了兗州士族的不滿,最後致使兗州落入呂布之手,但是所幸此時士族並未如魏晉時代那般強大,曹操憑藉自身的能力和集團的凝聚力奪回了兗州。
官渡之戰更是曹操與北方士族的關鍵戰役,在此之前,四世三公的袁紹成為了士族集團的代言人,而崇尚唯才是舉的曹操則通過強硬手段抑制豪強,官渡之戰的結局既是領袖能力使然,也是兩個集團的動員力差距使然,依靠腐化士族的袁紹最終敗給了模仿秦漢帝制的曹操,但是歷史最終證明,門閥士族的強大已經不可阻擋,他們不僅擊敗了曹氏集團,而且最終擊垮了秦漢帝制。
經歷了漫長的分裂之後,北魏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推行三長制、均田制,成為世族走向衰落的信號,隋朝的強硬政策和國家機器的高速運轉激化了皇室與貴族的矛盾,士族在隋末再次活躍一時,但是屬於關隴軍功集團的勝利則再次確認了隋唐帝制的重建已經不可逆轉。最終,隨著科舉制的深化,在武則天時代,門閥士族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
總而言之,三人所處的時代有著很大不同,高祖身處的時代小家庭制盛行,利於動員組織,沒有地方勢力阻礙統一。而曹操所處的時代士族逐漸走向強大,雖然沒有達到魏晉時代那樣「王與馬共天下」的地步,但依然是統一的重要阻礙力量。而經歷了百年的衰落,到了李淵時期,士族雖然依然存在,但早已今非昔比,已經無法阻擋隋唐帝國的重建。
差異在於管理員給他們自帶的英雄不一樣
曹操剛開始出來混的時候,就他們家的親戚朋友跟著他,什麼曹仁啊夏侯惇啊都是他弟弟,比我們這些屁民強,我就沒那麼多弟弟……
劉邦開始造反的時候,已經有了將來功臣集團中的絕大部分人,基本相當於一級自帶30個英雄,然後在工作中又招募了當時除項羽范增之外所有的版本最強英雄……
李淵就更厲害了,造反前就擁有了隴西集團的所有英雄,相當於一級擁有VIP大禮包……
再往後看,你會發現,朱元璋正式出去單幹的時候,有二十多個英雄……
努爾哈赤也是有英雄大禮包的……
真正牛逼的高玩是成吉思汗,委員長和我太祖。
他們三個基本上都屬於一級就光桿司令,在戰鬥中成長,在戰鬥中招募,最後成為了不起的大神玩家……
類似的老外高玩是元首和拿破崙
所以題主比較高玩打通關的時間,並不是公平的比較,畢竟像李淵這種人民幣玩家,不該拿出來比通關時間。漢唐之前的是兩個進行了有利於統一和集權的制度性改革的短命王朝,而留給曹魏的卻是一副腐朽了百年的爛攤子。
漢末,豪門士族就像一個個小的隔間,人民的力量被分割,雖然張教主已經奮力為大變革拉開了帷幕,但一旦各家把門關上,龐大原始民力就被抽空,各自抱團,變成了無數互相競爭的分力。
革命者爭不過落地四百年早已根深蒂固的地方大族,無法接觸第一手的民力,只能費更大的功夫在這些名門的碰撞中撿漏發展。
曹操在門閥勢力中間跳了一輩子舞,都沒大的成效,曹丕死後果然被老司機開了倒車,等到再一個賈詡之流的下層階級能位列三公的時代已經是千年以後了。
(不是為曹操洗地,如果僅僅是想成為門閥的領袖,為門閥站台,完全沒必要自己搞一套唯才是舉的班子,保持在一個不尷不尬的位置上。無論是司馬的上位,還是王導的謙退,都可以安安心心的選邊站穩,成為門閥政治的招牌和傀儡,解放門閥也方便自己。曹操是想重構制度的,並且也做了不少微小的工作,否則也沒有後來的四叛。)
秦制先破後立,先秦的社會舊框架下——諸侯,貴族體系等二級社會掌控者被徹底衝散,新的帝國軍法框架還來不及調整,制度不成熟管理跟不上的情況下,民力的控制出現局部真空,大秦就這樣直接架在了洶洶民意上。
所有的舊勢力都被壓制,革命者可以輕鬆接觸第一手的新鮮民力,成為次級掌控者,而後天下跟進,一起抽掉中央帝國的梯子。
所以陳勝這種一無所有的平民英雄能比妙脆角走的更遠,能有機會空前絕後。
ps.個人認為歷史周期不是回到原地,每次震蕩都能找到更的穩定的一種結構,從諸侯到貴族,從貴族到門閥,從門閥到地主鄉紳…層級越來越實,也越來越細,這種趨勢下必然會有個體參與社會治理的一天。
現在知乎是不是喜歡用「歷史進程」來洗任何一個歷史人物啊?歷史簡單化、公式化真的可取嗎?
當然,咱要考慮歷史進程,但是個人能力也很重要。
=======================================================================
劉邦統一天下真的只用了7年?
人們對項羽最大的誤解在於認為項羽是搞分封、開歷史倒車,認為劉邦代表統一。真是這樣?
項羽絕秦,分封諸王,政由己出;
劉邦滅楚,分封諸王,政由己出。
項羽、劉邦在消滅最大敵人後,都搞分封,均是面對山頭林立的局面、承認自己盟友合法性和既得利益、妥協現實的迫不得已的行為。
所不同的是項羽在消滅異姓王途中玩脫了,被搞掉了;劉邦成功運用政治、軍事手段踏平異姓王。
劉邦真正「統一天下」是在他消滅異姓王后,即老炮劉邦用了13年才搞定天下。屌絲朱重八統一天下用了16年。高富帥李淵本就是關隴貴族,楊廣重用南方士人,關隴貴族、北方士族鴨梨山大,李淵崛起在情理之中。
那麼曹操呢?
1.不要誇大門閥的作用來給曹老闆洗白了。
2.曹老闆所作所為是對抗消滅門閥,還是對門閥軟硬兼施、爭取把門閥拉上自己的戰車?
和老炮劉邦、小農劉秀、屌絲朱元璋相比,官二代曹操能力也許確有不足,比如制不了怒,殺邊讓,討陶謙,輕信張邈,州郡皆叛;比如管不了JB,不細心,沒察覺張綉,導致宛城之變;比如稱公稱王,過早暴露野心;比如重用自家人,外人能臣很難成為獨當一面的軍團長官,晚年疲於奔命,為夏侯淵曹仁兜著。
——總之,官二代曹操在統一天下的路上,犯錯太多,耗費了太多不必要的時間,同時總是「親力親為」(疲於奔命)、「任人唯親」(不是親信的親,是親戚的親)。當然,如果你認為我黑老曹,不信把韓信灌嬰換成劉邦族弟子侄,劉邦九條命都不夠項羽玩的吧?曹操與劉邦李淵相比缺乏統一的基礎,曹操所在的歷史階段,歷史開始進入大分裂時代,統一太難了!
具體來說,曹操所處的時代,儒學繁榮,但各大豪強壟斷學術,大量家族通經入仕,累世公卿。這些家族憑藉政治權力鞏固經濟利益,控制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而且擁有共同意識形態還相對團結,形成最強大的群體。就是東漢以後逐漸形成的高等士族,進入東晉的門閥士族。而曹操是不擅儒學的次等士族,就本身而言,曹操地位不高,不具有社會號召力(但他還整了個漢獻帝,但引起了信任危機,政府中擁有大量潛在擁漢勢力)。他不像四世三公的袁紹,他的擁護者是像許褚,李典一樣的次等豪強。豪強作為一種獨立性強的群體,皇權鞏固時他是皇權的擁護者,皇權不穩時他是皇權的競爭者。
曹操陣營內有太多不穩定因素,所以曹操只信任家族成員,而這曹操缺乏能夠為其鎮守後方的方面大員,家族人才太少,即使官渡大戰結束,曹操沒有能力乘勝追擊,只能逐步蠶食,用七年時間才打敗北方袁氏的殘餘勢力。因為他不能離開自己的大本營時間太長,時間一長就會有叛亂。赤壁之戰更是使他喪失了統一的最後的資本~精兵,曹操已經很贊了,能在如此逆境中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
這個時代豪強是統治階級,統治階級內部卻缺乏分配權力的有效方式,隨著豪強實力的進一步增強,混亂無法阻止。
劉邦面對的對手是日漸衰弱的貴族地主勢力,六國舊貴族並不團結,劉邦只要分化瓦解,打敗最強的楚國勢力就可以了。他所憑藉的就是秦國打造的軍功地主。至於統一以後他只用了一招就解決了,全力扶植軍功地主。
分內外兩方面來看。
首先,因為曹操跟李淵劉邦等人不一樣,並不是爭奪天下的第一梯隊。曹操起步的時候,四川劉焉,荊州劉表因為漢靈帝「廢史置牧」的政策,已經坐穩各自的地盤;河北袁紹,淮南袁術因為家族勢力龐大,所以硬實力也遠大於曹操。這是外因。
其次,曹操本人不喜歡也不能放權,加上後方漢獻帝的朝廷時刻有人要暗算自己,所以還要分散精力應付後方。手下的將領也不可能過於放權,以免被人分化瓦解。後期只有曹仁,夏侯淵,張遼擁有接近方面軍司令員的地位。所有重大戰役都只能自己上,這樣一來速度自然就慢了。李淵有幾個兒子作為方面軍司令;劉邦有韓信作為方面軍司令,有彭越等諸侯襲取項羽後方,自然比曹操有效率。這就是內因。
再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曹操犯了一些戰略性錯誤;南下攻打孫劉聯軍的時候以短擊長——不是經營鞏固荊州分化瓦解孫權,而是急切決戰希望畢其功於一役,搞得赤壁大敗。漢中戰役時也是雄心不復當年,跟皇叔硬抗抗不久,丟棄了雞肋的漢中——漢中對曹可能是雞肋,但是對劉備可絕對不是雞肋啊!「無漢中則無蜀,此乃門戶之禍也」;如果曹操攻克漢中,則蜀中絕不可能長治久安。說不定就是曹魏統一天下了。
李淵和曹操不同的地方是,李淵是關隴貴族的一員而關隴貴族又是隋楊的基石。當關隴貴族拋棄隋楊集中力量下注李淵那自然水到渠成反正對於他們來說李家,楊家,宇文家都一樣,而漢末大量士人投靠的對象可是袁紹而不是曹操。士人送冀州於袁紹,叛曹操於袞州,扯後腿於許昌,而且曹操處於四戰之地牽扯的勢力多,自身錯誤也多。
逆歷史而動。
時代是屬於正在崛起的門閥士族勢力的,寒門名法出身的曹操原本只是上帝安排在主角團通關路上耍流氓的大怪,然而曹操個人能力和魅力太過強大,竟能意外的力阻歷史狂輪於一時。三十四年,多呼哉?當然歷史的看,這個樣子是不行的,被他滅掉的袁氏和滅掉他的司馬氏才是三個代表的時代化身。
比較而言,
楚平民劉邦發跡在貴族制崩盤、平民上升的歷史節點。應運因時。
騎士團長李淵生逢關隴武人集團的事業上升期,與他同樣出身的前任,因為過度傾心先進文明,改良步子邁太大,又沒能及時有效的平衡集團內部的利益分配,得罪了晉陽和關中的守舊巨頭,最後慘遭御林軍兵變,這才讓李淵一個不該成王的王意外加冕。
武德天子莫名奇妙的在位九年。所以說,人吶。。
因為劉邦前面有個短命的秦,李淵前面有個短命的隋,秦和隋為大一統的態勢掃清了大部分障礙。
換句話說他們其實都是摘桃子的人。
曹操就不一樣了,他前面是個羸弱不堪卻又老而不死的東漢,離心力實在太大了。
來談個人觀點……
劉邦撇開不論吧,首先劉邦的時代門閥世家集團還沒有形成,他能成功只能用老阮的一句話來形容: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然後來討論曹操和李淵。一個字孟德一個字叔德,倒很像一對兄弟。
首先說曹操,曹操既可以說是生逢其時,又可以說是生不逢時。說他生逢其時,是因為只有在亂世,他的雄才大略和蓋世的軍事才能才能發揮出來。說他生不逢時,是因為他的時代,是門閥世家正興方艾的時候,而曹操憑藉他過人的歷史嗅覺已經感覺到了,門閥世家的形成絕不利於歷史進程。所以,為了打破門閥世家的壟斷策略,他提出了前無古人的創舉:
唯才是舉。
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思維,但又不得不嘆息曹操的失敗。因為門閥世家是歷史的潮流,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就一定會有地方性的大地主形成。曹操不懂什麼經濟學和發展,他的本意當然是為了跟他一樣出身不好(宦官孫子,就算是個人品還不錯的宦官,但是絕大部分宦官一定是被唾棄的……)的人能有機會出頭。
而孫劉兩家就不同了。
孫是重用江東世家虞、張、魏、謝和江北世家陸,他的四大都督只有一個呂蒙不是世家出身。
劉跟之後的諸葛亮也是如此,對世家一定是支持扶植的,比如,兩任文官老大巴蜀第一世家董家子弟董允,第二世家費家子弟費褘都是大世家子弟。
當然,並不能說孫劉比曹操差到哪裡去。曹操是高瞻遠矚的時代巨人,孫劉只是一時的人中之龍,高度不一樣,目光也不一樣。
但是,就當時而言,世家是絕對不能放棄的。
曹操殺孔融,不就是為了試探門閥世家的嗎?因為門閥世家都是尊孔的,河北第一世家范陽盧氏家主盧植最出名的事不是平定黃巾,而是儒學大家。
曹操殺孔,無非就是正告那些世家大族:我不會讓你們的壟斷思想得逞的,馬上平定了江東,我就改朝換代,讓世家滾得遠遠的去。
但是萬萬沒想到,赤壁他敗了。
于是之後的曹操立刻食到惡果,他不應該太早與世家翻臉,而現在他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承認錯誤,跟世家道歉,大家攜起手來繼續討伐萬惡的孫劉。
但曹操的另一個有一些剛愎自用的性格弱點害了他,他一生兩次因為這個性格弱點結果輸得很慘,這是第二次。
而第一次是他還記恨當年他剛剛出仕的時候,主管人事的尚書右丞司馬防沒讓他當洛陽令,而是洛陽北部都尉。所以他大權獨握的時候,想讓司馬防的兒子到自己手下幹活出出當年的惡氣。當他兒子不願意來的時候,曹操逼著他來。
於是,司馬防二兒子司馬懿橫空出世,這是後話不提。
曹操的性格弱點使他沒能跟世家和解,反而還作死幹掉了同樣作死的楊修和曹植老婆,清河崔氏的嫡女……而孫劉兩家卻在極力拉攏世家……
之後曹操的征服天下之路就越來越不順了,只到晚年,他才放下面子,立世家支持的曹丕為嗣(之前專門答過曹丕曹植的勢力代表,這裡先不提了)。
但是,為時已晚。那是,孫權已經成功籠絡了江南江北世家為他所用。而益州兩大家族的重要人物董和、費觀都已經在劉備手下幹活了。
儘管曹丕上台之後死命補救,不過太晚了,九品中正制度也挽救不了時局了,只能一任歷史自己發展了……
當然也不完全是門閥世家的問題,曹操也有幾次比較大的軍事失誤(赤壁之戰,得隴不望蜀,漢中之戰等等)但那不是主要原因,下面要說的李淵,也有很多軍事失誤(雖然沒有曹操多……)但這的確不能掩蓋門閥世家的問題……
好了,下面說李淵。
在三國門閥世家開始興起之後,門閥世家學會了一種新的方式,就是幾個傳統大家(五姓七望)不出面自己當主公當老大(除了盧明月這樣的在家族混不下去的妄人……)而且扶植一個勢力(晉司馬、隋楊、唐李為代表……)這種發展方式。
很快,不過百年而已,北方世家第一次達到鼎盛,這時的五胡亂華開始。北方的一流世家(還是五姓七望)被迫就在北方,遭遇外族的剝削大概百年多,只到韋孝寬一代人開始,世家才重新崛起。
而逃到南方去的那些二流世家呢,琅琊王氏就不用說了,都跟馬共天下了。而桓家的桓溫、桓玄也是權傾一時(比較諷刺的是他們是被司馬懿殺掉的桓范後人,篡位算是為祖宗報了仇……),南方本土的虞、蕭、沈等世家也極速發展。
很快,北方形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尖門閥世家關隴集團,扶植北周和隋上位。
按理說隋應該一直維護他們集團的利益,沒想到隋二世楊廣同志竟然想出派關隴集團的大將(比如于仲文)帶關隴集團的兵到高句麗執行他楊廣的錯誤戰略去送死,末了還把責任推給關隴集團的大將,自己人不降反升(宇文述、來護兒、楊義臣)。
於是他惹惱了關隴集團,開始了一輪大的反撲,最大的舉措,就是扶植李淵和李密。
而李淵,根本就是一個被門閥世家扶植的傀儡,不過這個傀儡並不是權力的傀儡,而且在根本的利益分配上的傀儡。
換句話說,他有權指揮一切兵馬打天下,打下的江山歸他李淵,但物資得給關隴集團分配一部分。
最高權力是他姓李的,但朝廷的實際職能部門的一把手,得是關隴集團的人。
李淵,他本來也不是什麼很剛烈的人,而且剛剛目睹了楊廣的身敗名裂。於是,他選擇了順從。
之後,雖然打了很多敗仗(被薛舉吊打,洛陽大戰被竇建德王世充夾擊),但好在大致戰略沒錯,失誤也不多,更關鍵的一個問題是,他的對手。
一個一個分析,竇建德、杜伏威這樣的農民領袖就算了吧,階級沒變是無法統一的。(劉邦跟朱元璋階級變得快……)
宇文化及,他幹掉楊廣倒沒什麼,關鍵是之後他幹了一件大蠢事:北方頂尖世家的頂尖人物裴蘊、南方頂尖世家的頂尖人物虞世基,竟然都被這缺心眼的東西幹掉了!!!
於是,迅速敗亡……這傻孩子……
王世充、蕭詵,這兩個是貴族階級的領袖,他們敗就敗在上位者的個人能力不足,這裡又要感嘆一下李淵運氣好了,最優秀的三個對手之二竇建德杜伏威,都是農民領袖,而敵對貴族領袖(王是江淮貴族,蕭是荊襄貴族)能力又太差,而且王蕭都是謀略型主帥,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優秀的參謀長貝爾蒂埃和諸葛亮都是當不好統帥的。
於是,李淵真正的對手只有一人,又有才能,又是貴族。
李密。
然而,李密也是關隴集團扶植的,他們兩個誰贏了,都是門閥世家贏了,都是關隴集團贏了。
之後,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君主,都對關隴集團採用重用加提防的手段,而且連續三代娶關隴皇后的規矩斷了(李淵母親關隴獨孤,李淵老婆關隴竇,李世民老婆關隴長孫)給李治娶了個傳統一流世家五姓七望之一太原王氏的閨女……直到武則天中後期,關隴集團才真正沒落。
注意,是關隴集團沒落,不是門閥世家沒落。終唐一朝,宰相數百。最多的幾個宰相大姓裴、韋、崔、李、盧……全是門閥世家出來的,幾乎無一例外。每代至少有將近一半的宰相是出身門閥世家的。
這裡就不扯遠了,總結:
曹操的失敗,是對門閥世家策略的失敗,以及可惜出現的幾個軍事失誤。
李淵的成功,是對門閥世家策略的成功,以及可惜僅僅出現的幾個軍事失誤。
我想可以分三點來說明為何曹操統一北方較為困難。
1:具有統治力量的士族階級尚思漢朝
總的來說,士族階級在東漢末年其實過的日子還是非常不錯的。
他們可以兼并土地,聚斂財富。
張讓趙忠這樣突然崛起的家族都能夠做到一郡之地,獨佔三分。
他們控制輿論,把持上升通道。
東漢為官,直通車通常是孝廉,茂才。如今看看那時孝廉茂才的經歷,簡直就是『故事會』。最可怕的是,這些故事,可以傳播鄉里(肯定有宣傳隊,類似如今農村5塊錢買選票)名士稱頌(都是士族,今天你吹了我家,明日我便回過頭吹捧你家。)
他們可以養私兵
漢朝承自先秦,門客之風仍然盛行。所謂門客大部分組成人員就是那時的『俠』。實際上就是如今類似地痞,無賴,黑社會,城管,老炮兒之類的綜合體。大家族養上數百,甚至上千的門客也不是奇怪事。
實際上,漢朝內政的紛爭主體,無非三類。一為外戚,二為黨錮,三為宦官。
本質都是皇權對抗士族。
士族做大,皇帝怕被架空,一開始拉的是外戚。梁冀何進之流。但外戚本身也具有士族特點,連個屠夫何進在做大後都能起一些心思。
所以後來,皇帝就又拉上宦官。宦官無後,總的來說比外戚要靠譜一些。
黨錮則是皇權和士族鬥爭激烈時成果展現。
別看歷史書里,對外戚宦官評價較為負面,但實質在爭鬥里,他們所謂的酷烈,殘暴從來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士族力量太大。
總之,士族階級是東漢末至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一股力量。(這個力量在南北朝幾乎發展到了巔峰。)
有多強呢?皇帝都鬥不過的強。
試問,在體制上,能給予他們這麼多權力的漢朝,士族能不喜歡嗎?
所以曹操一生無法稱帝,名不正則言不順,窮其一世,也不過給他兒子做個奠基者罷了。
其實最終成就三國者:
曹操在匡扶漢室的討董之戰,有孤軍奮戰全軍覆沒的聲名。
孫堅是正史里是匡扶漢室的討董之戰最大戰績獲取者。
劉備作為漢室子弟,具備匡扶漢室的義務,又不是封國,牧守的根基豐厚之人。
對於士族階級,他們其實都是眾望所歸的上上之選。
2:民眾苦漢朝久矣
黃巾之亂,本質是底層民眾在走投無路之下的拚死吶喊。
作為底層的被剝削階級,除了極為稀少在當地靠著勇武,搏個俠名,然後給士族階級充當打手外;也就只能靠著家資買個給士族打工且沒什麼升職希望的小吏(職位同樣稀少)。上升空間太小了。
東漢200年。在東漢初年大洗盤,被劉秀分得土地的民眾們,也繁衍了10代人了。
如果你祖上十代都是種地的,請問你生下來長到稍微明白點事理後發現自己還是種地,會怎麼想?
如果人類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分別呢?好吧,假設十代皆如此,看來咱註定是條爛鹹魚命了,所以真是賤到不惜命。
一逢災年,趁勢而起。
其實除了恪守均分井田制(戰國時期人口繁衍到打破)的周王朝,能超出200年這個周期。
其它大多形成實質大一統的王朝,都隕落在200年這個數。
倒真的有可能跟這個繁衍十代竟無翻身機會息息相關。
所以下一代的統治者,必須修正上升通道。(是修正,不是打破。士族力量過於強大,打破必遭反噬。)
在曹操這裡,一開始叫"唯才是舉"。到他兒子這代,制度化了,叫『九品中正』。
孫堅一向不尊重士族,討伐董卓時,過路就殺了刺史郡守各一。(路過荊州時)
劉備出身草根,他的班底,在入益州前,都屬於士族裡的草根,甚至『俠』(關羽)屠夫(張飛)這種出身的都有。
既然無法去打破重建,只能做些制度修正.愛民的面子活。民心又能得多少呢?
三:士族排名里不算拔尖。
如果不是二袁過『二』,哪會有曹操什麼事?
正史里,曹操一開始是跟著袁紹混的。是袁紹的小弟。
討董,沒有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而是袁家討董卓。
出兵的基本都是,袁紹袁術的家臣,小弟,附庸。(孫堅就是袁術的部下)
如果二袁統一思想,搞定董卓,扶植漢室,挾天子以令諸侯,別說掃平北方,掃平天下也是理所應當。
實際上二袁的確是有博取天下之心,只是沒有坐擁天下之才罷了。
袁家門生遍朝野,袁紹又朝中經營十數年。坐擁天下之望,集冀州,袞州,青州,豫州,荊州之力,卻畏懼董卓強兵,想扶植幽州劉虞當傀儡皇帝,結果被劉虞拒絕。明明擁有可以戰勝董卓的力量,卻不敢進軍,企圖穩固冀州徐徐圖之。韓馥作為袁家曾經的下臣,身為冀州牧,尚且對袁紹所作所為不服,最終嚇得自殺。
說明袁紹的所作所為,委實讓天下士族失望透頂。
袁術雖然有孫堅血戰董卓,進軍洛陽的功績。但孫堅殺荊州刺史,應該就是他的刻意指使,企圖染指人口最多,也是最富的荊州。更何況還有殺陳國陳王劉寵(東漢分封許多宗族郡國,陳國是其中戰力較強的)的戰例。妄自尊大,被袁紹聯合曹操擊敗,最後臨死前稱帝更讓人笑掉大牙。
試問,曹操的基本盤能與這兩位相比嗎?
何況天下尚有劉虞,劉焉,劉表,劉岱,劉繇,劉寵(就是陳國的陳王)這樣的實權派漢室宗親。其餘各地牧守,刺史也是漢王朝所分封的官職。
綜上所述:
為了得到士族支持,漢朝這塊牌子,曹操還是要打的。
為了得到民眾支持,雖然唯才是舉九品中正也只是修正主義的方式解決問題,但已經是當時不多可以實行的政策。(雖然民心不可能得到的太多。)
但同樣有漢室詔書冊封的各州刺史,牧守,掌握著實權的漢室宗親們,名望尚在他之上的二袁,都是他一統北方的大難題。
而黃巾軍雖然失敗,但各地民眾仍然懷有反心,投豪強以自立。例如黑山軍張燕硅固,白波軍郭大楊奉,汝南龔宮劉辟,漢中張魯,甚至泰山臧霸西涼韓遂也可歸為此類。
所以曹操之所以花了那麼多年去平定北方,當的起四個字:身不由己
----------------------------------------------------------------------------------------------
魯迅先生曾說:他翻開歷史書,看到的是滿本寫滿了吃人。
如果翻開三國史,裡面也是吃人無數。
我看的歷史不算多,但看到的字倒是比他多兩個,就是:身不由己。
吃人的,被吃的。都是這大時代洪流下的可憐人罷了。
好在,在這吃人與被吃之間,仍是能看到跨越自身階級的英雄人物,做出那一件件看到人性不斷進步的閃耀光芒,聊以慰籍。
這問題應該換成:劉邦變成漢獻帝能否力挽狂瀾;曹操揭竿起義能否跟楚漢三分天下;朱元璋加入瓦崗寨能否平定十八路反王;李淵反元能否得到漢人的支持。
曹操幹了半輩子才統一了北方,論功績比效率都落於人後。不過你換了別人也未必好使啊!
引用黃仁宇的話說:
曹操能夠出類拔萃,是由於他的不拘小節,眼光遠大。然則他雖看清傳統道德不能拯救當日毛病,但他也不知放棄傳統道德亦不見得能拯救當日毛病。至於他是否真說過」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我們不得而知,即使我們相信他曾如此說,他的兒子曹丕也不是真的周武王,亦即魏代漢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有如晉代魏也仍不能解決當日問題。即以王睿的大刀闊斧造樓船在上面馳馬,仍未解決魏晉南北朝的問題。司馬炎剛一統中國,十年之後即有賈后之亂與八王之亂,因此引起」五胡亂華「。公元311年洛陽淪陷,317年長安又失守,東晉偏安江左,嬗替而為南北朝之寧齊梁陳。北方之」酋領「如劉曜,石勒,苻堅不能解決問題,南方的軍事領袖如桓溫,劉裕與蕭道成也仍不能解決問題。現在看來,東漢覆亡之後的369年醞釀著一個大問題,牽涉整個國家從頭到尾的重新組織,不僅曹操不可能預測,即作史者如陳壽及裴松之也仍沒看到演變之全豹。
雖然這些人的實力不好比較,不過比文學成就,曹老闆說了,什麼皇帝軍閥有一個算一個,我不是針對誰~~~嗯,亡了國的不算!一群為曹操洗地看都看瞎了,承認曹操水平不行很難嗎?統一北方的花式敗仗,數不是勝數。劉備從光桿司令打成皇帝,赤壁之戰僅次於淝水之戰的奇葩敗局,漢中之戰打的花式難堪。這樣豬水平,要不是曹操前期擁有在北方割據軍閥除了二袁外最大政治家族資本。早就在軍閥混戰中GG了。還好意思和諸位統一天下的大一統皇帝們比?
一群分析這個難度那個難度。我能說劉邦最難嗎?
年近50起兵,三年亡秦,四年滅楚。當時的壽命秦始皇未到50就死,兒子孫子都是未到50就死。四百年後劉備四十多歲拍著自己大腿哭泣自己已經快老了,還沒建功立業,混吃等死。而我們劉邦先生在50歲,不知道哪天就掛了的情況下。信心滿滿開始爭霸天下的道路。
滅秦在西入秦關人選中, 劉邦帶領不滿萬人的軍隊西入秦關,攻破了帝國心臟(後世史家總是唯結果論認為劉邦是摘果實,卻不知道,在當時秦軍逐漸扭轉局面的情況下,西入秦關的危險性,很可能重蹈當年周文覆轍),劉邦完成了從春秋戰國開始,關東六國望關興嘆,多少名將折戟秦關下的歷史,第一次插旗咸陽,50多歲老頭帶著一群半泥腿子的部隊,完成了一個歷史結局,不是奇蹟嗎?
在滅項過程中,從早期戰敗都中間相持再到後期一戰滅項羽,相比曹老闆把一生之敵越打越肥,神裝送出神裝。劉邦可是劣勢路神裝,一波推高。
另外劉秀起兵尚且內托南陽大族,外表漢室血裔。曹操父親位至三公,與袁氏交好,依託夏侯宗族,李淵身襲關隴貴族,祖父地位顯赫,勝於楊堅之父。隋末群雄中,先天最強,且深孚眾望。唯有朱元璋和劉邦草莽起家,提三尺劍,定疆立業。相比朱元璋,劉邦面對的是,一群王侯將相子弟,唯有劉邦出身微寒,一舉擊破殘餘舊貴族,把人心偏向的分封制拉回集權帝制(對於某些言論說人心向皇帝集權表示反對,當時除了劉邦幾乎所有人都想的是裂土分疆,韓信,張耳,彭越,英布都是極力渴求裂土封王,項羽分封失敗不是分封制不得人心,而是利益分配不公),而在這個歷史迴流中,劉邦一己之力重新把車道搬回皇帝集權。難道不是天選之子?而朱元璋面對的是身份一致的泥腿子,尚屬公平競爭。劉邦面對的舊貴族,舊思潮的復辟,以平頭百姓修改了歷史格局。比你們口中曹老闆不知道高出幾個等級
所以因為劉邦太成功了。以致於高祖本紀,用一些聳人聽聞的奇事神話高皇。表明高皇帝匪夷所思成功實乃天授,而非人力。
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兩個因素不該被忽視:
1、劉邦之前秦朝剛結束一段長達數百年的分裂。秦國能夠統一的要素之一就是人心思定。經歷過短暫的一統後又陷入分裂,儘管人們不覺得秦始皇和秦二世時期有多幸福,但相比秦末混戰還是要好一些,民心還是渴望早些結束戰亂。李淵的情況類似,隋朝能夠統一中國,要因之一也是人們厭倦了分裂。
老炮兒劉邦的對手是不講黨性的在野黨和講黨性的官二代;
不講黨性的官二代李淵的對手是講黨性的老炮兒和講黨性的官二代;
不講黨性的官二代曹操的對手是假裝講黨性的假官二代真老炮兒和不講黨性的真官二代假老炮兒。先用他的話鎮樓:「一個人的命運啊,固然要靠自我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天下大勢分久必和,合久必分。比較這幾個人統一中國,或者說統一一部分中國的過程,其個人能力水平應該在一個次要的位置上,歷史的行程(天時)才是主要因素。
說劉邦,就不得不提起大秦帝國。秦統一六國,推行法家政治,法家政治強調最高領導人的權威,其餘各人的權威,包括法定接班人的權威都被壓制到了一個很低的程度。用現在的話說,秦只有領導人,沒形成領導集體的制度。這樣的話,就有一個弊病:在權力交接時就很容易出問題,這樣的制度,即使二世不出亂子,三世四世也一定亂。
然而秦朝的亂並算不上天下大亂,秦廢除了貴族封地設立郡縣,在經濟基礎上斷絕了諸侯政治的可能。(這裡有點意思,我們說秦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但是這時,「分封而建」的制度卻結束了,與其說秦開創的是封建時代,倒不如說是帝國時代)。這樣的話,秦一統六國,但是在秦倒台之後,天下依舊是統一的,並沒有回到戰國那種諸侯紛爭的局面。
這樣的話,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只要在軍事上壓倒了主要對手,就可以統一中原了。
同理,唐之前是大一統的隋,並沒有出現大分裂的跡象,李淵面對的局勢和劉邦是差不多的。但是唐本身有個奇葩的節度使制度,導致早早在唐政權倒台之前,就出現分裂了,所以唐垮台之後,就出不了一統天下的人。
如果一個政權垮台後是分裂的,那可以斷定,分裂的因素早在這個政權形式上還健在的時候就存在了。導致中國進入分裂狀態的一個最常見誘因,就是農民起義,或者確切說,中央政府對付不了的農民起義,除了朱元璋,農民起義鮮有成功者,但是,為了對付起義軍,政府下放了各種權力給地方諸侯,往往就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各路分裂勢力。
我們知道,清後期爆發了太平天國、捻軍與西北回民的叛亂,鎮壓這三股勢力,使曾、李、左等漢族官僚在一定程度上獲取了財政權、人事權與軍事指揮權,有前因也有後果,清末民初,尤其是袁大總統死掉以後的亂世也就少不了湘淮川軍閥、北洋軍閥、西北軍閥、江浙財閥與兩廣攪局者的參與。
說曹操。曹老闆面對的情況複雜得多。靈帝時爆發了黃巾起義,《三國演義》裡邊稍有名氣的人都跟黃巾交過手,不少人正是在鎮壓黃巾的過程中獲取了政治上的第一筆資本:中央政府無力彈壓,只好藉助地方勢力,這樣地方諸侯就從中央政府手中獲得了財政權、人事權與軍事指揮權,這三項權利一旦下放,幾乎就沒收回的可能了。同時,被收編的起義軍也成了各路軍閥的私兵。
打擊太平天國只崛起了一個曾國藩,打擊黃巾卻崛起了若干個曾國藩。隨著外戚、宦官、軍閥、士族的幾次火併,亂世終於來臨了。曹老闆要面對的,不是一個主要敵人,而是若干敵人,說不好誰主要誰次要,打呂布要防袁術,打劉表要防馬騰,打袁紹要防劉表……平心而論曹老闆是很厲害的,二袁呂布劉表這些勢力都被消滅了,但是面對地頭蛇孫氏和外掛玩家劉玄德,曹老闆敗了。
不是曹老闆無能,是分了這麼多諸侯,以一代英雄的壽命要統一中國,時間上不允許。
你應該這麼想。
劉邦代秦,建了統一的漢
朱元璋代元,建了統一的明
李淵代隋,建了統一的唐
等等
當時正是亂世,前朝帝國崩潰,天下英雄群起,說白了,劉邦這些人的對手就是與他們一起起兵的豪傑,即使不是劉邦,項羽也會慢慢統一天下。
再看曹操,都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特別雞賊,但事實上,曹操要是真的野心夠大,心夠黑的話,完全可以像討董時的那些聯軍一樣,默默發展自己實力,坐視漢朝分崩離析不管,然後等到天下大亂,出來憑藉自己的努力分一杯羹,然後和豪傑們逐鹿中原。像劉邦那些人一樣。
但曹操就是選擇了困難模式,奉天子,這樣有沒有好處呢,有,就是出征有合法性,掃蕩其他諸侯也有合法性,招攬人才等等也都有合法性。
但。。。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卵用,就像周瑜他們,可以用一句「名為漢相,是為漢賊」讓曹操所有的合法性全部喪失。
除此之外,曹操是在皇帝身邊,皇帝身邊也不是沒有曹操的政敵,有的人為了漢朝,有的人想要奪權,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曹操出征也好,發布政策也好,相對來說,都不能像孫劉那些割據一方的諸侯那麼隨意。
換句話說,曹操在亂世是逆天而行的,他自己說的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這句話著實霸氣。
其實三國很特殊,我們通常說魏蜀吳三分天下,實際上,在曹丕代漢之前,天下只有一個國家,就是漢朝。
本來劇本應該是這樣的——
漢室衰微,桓靈二帝昏庸無道,國家分崩離析,董卓篡權,豪傑並起,然後曹操,劉備,孫權等等諸侯逐鹿中原,最後慢慢分出勝負,一統天下。
然額,曹操也不知道怎麼想的,愣是想著要「奉天子以令不臣」,真是滿腦子的騷操作。
這個性質,我覺得和劉邦進入秦朝,混入秦朝高層,然後以恢復秦朝,討伐逆賊為綱領,然後和其他有實力的諸侯分庭抗禮一個性質。
(當然不能完全等價類比)
正是如此,搞得整個場面很尷尬,本來在封建王朝,前朝行將就木,後朝取而代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說白了,天下就是新出的豪傑相爭的,跟前朝就沒個毛關係了。
到了三國時代,就感覺漢朝完全不同於秦,隋,元了,簡直就是成了一個標語,劉備他們就是打著「討賊復興」,曹操他們就是打著維護漢朝的統一,孫權就比較不這麼花里胡哨了,屬於牆頭草形的,一會罵曹操漢賊,一會又說漢室衰微,勸曹操稱帝。
曹操選擇了這種模式——要抱著漢室的爛攤子不放,勉力維持漢室的統一。
其實真的對曹操其實並沒有很多人說的那樣巨大的好處,像袁紹,劉備,孫權等等,他們並沒有因為曹操挾天子而被令。
說白了,曹操的地盤都是自己打下來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曹操,絲毫不遜色於劉邦,朱元璋那些人,OK?
另外,還聽過一種說法,就是劉邦他們那些人的根據地,有的是在蜀地,有的是在太原,有的實在江南,都是有發育的機會。
而我曹操,他娘的是從天下的中間崛起的。。。
根本沒啥休養生息的地方,天天處於時刻準備戰鬥的狀態。
搞了個屯田制那些的。
也是因為曹操軍事能力強的一比,要不然估計早就沒這個人了。
江湖上只會流傳著一個明明知道漢朝都行將就木還愚不可及的抱著個前朝皇帝當軍旗的呆瓜。
推薦閱讀:
※元代普通蒙古人的境況如何?
※戰國前期的秦國為什麼不被中原其他諸侯看得起?
※古代文人是如何營生的?
※中國有過宗教戰爭嗎?
※如何評價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及其青銅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