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有沒有文學價值??


謝邀!前期我正好寫過這方面的論文,請聽我分析: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文化、政治、軍事等諸多方面都為後人積澱了博大精深而又獨具魅力的智慧,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和汲取。《孫子兵法》作為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貴遺產,被公認為世界軍事學著作的開山鼻祖。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都對其爭相研究、撰文注釋,如曹操的《孫子略解》就是《孫子兵法》的最早注本,唐太宗李世民曾經也給予過此書「觀諸兵書,無出孫武」的高度評價。作為一部震撼千年的驚世著作,雖只有短短五千逾字,在文學上取得的造詣和成就也可稱得上是後世之師,歷代文人志士對《孫子兵法》的文學價值評價很高,但大多數都點到為止,缺乏系統的分析和研究。
《孫子兵法》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我們今天主要從結構、語言、音律、字句等方面對它做分析和解讀,發掘其文學之美。
一、獨具匠心的結構之美
(一)邏輯嚴密的篇章布局
一篇文章的主體思想只有與其篇章結構相照應,才具有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孫子兵法》由十三篇分章按照嚴格的邏輯排列論述而成,反映了整個軍事活動的全部環節。各分章娓娓道來,主題突出、分工明確、環環相扣,表面上似乎相對獨立的,仔細品味卻又相互緊密配合,共同組成了一個統一完整的理論體系。《孫子兵法》秉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從整體布局來看,可以將《孫子兵法》十三篇按照道、法、術三個層面進行安排。上卷四篇,大體包括現代戰略學所研究的內容;中卷五篇,大體概括了現代戰役學的研究內容;下卷四篇, 大體相當於現代戰術學的內容。各卷前後呼應, 一氣呵成。從各篇之間的邏輯聯繫來看,《孫子兵法》全書以《計篇》開卷, 總論如何做好計劃決策工作,強調先計後戰,要求比較敵我雙方的強弱,做到「知彼知己」,堪稱全書的總綱;中間11篇以孫武的全勝思想為主線;結尾以《用間篇》收官,論述探知敵情的重要性,說明「知彼」在戰爭中的重大意義, 首篇與尾篇遙相呼應,各篇之間邏輯嚴整,可謂妙不可言!從單篇內容來看,《孫子兵法》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並圍繞這條主線,對取勝之法進行具體闡述。以《計篇》為例,此篇一開頭便提醒世人軍事是國家的大事,對於國家存亡和人民安危至關重要,表達出「慎戰」是孫武的戰爭主張。隨後便以此為出發點順理成章地引出通過「五事七計」進行周密的戰前廟算,從而揭示出戰爭的理想境界,氣勢恢宏磅礴,論述嚴謹縝密,層次錯落有致,開拓了獨具特色的創作新模式。
(二)巧妙得當的行文安排
正所謂「首章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孫子兵法》尤為注重在篇章的開頭和結尾處點明全篇主旨。如《軍爭篇》中,在文章開頭孫武指出「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闡明用兵作戰的整個過程中,最為困難也最為重要的便是爭奪制勝條件。而後順理成章引出後文中「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表明奪取制勝條件的關鍵在於靈活機變、權衡利弊、相機行事,此處與開篇主旨遙相呼應,體現孫武對文章主題全面、深入而細緻的把握。這種寫作格式非常科學,在現代論文也得到了相應的運用。
《孫子兵法》篇章的前後兩部分內容通常採用同一種格式,相互照應,彼此對稱,並且將重點描述的內容安排在每一部分的相同位置,這樣就可以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如《形篇》中,首句講「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即可以創造戰勝敵人的條件,但卻不可強令敵人必須具有被我方戰勝的時機。隨後從進攻與防守兩方面闡述打勝仗之人如何在作戰中保全自己、奪取勝利。文章第二部分則從先確保自己不被敵人打敗,而後不失去克敵之機與先預見勝利,與敵決戰之後再期盼取得勝利兩方面表明善於指導戰爭的人,必須修善政治,確保法制,才能掌握戰爭勝負決定權。文章兩部分首句統攝全篇,再分正反兩方面展開對比,主題鮮明、安排得當、說理性極強。《勢篇》、《虛實篇》、《行軍篇》等也都採用了這種結構安排。
二、簡練通俗的語言之美
(一)科學嚴謹的文風
老舍先生曾經有言:「簡練就是話說的少,而意思包含的多。」一部好書,只有做到語言通俗易懂、簡潔精鍊、質樸自然,才能在凝字鍊句間達到作者與文章的水乳交融,深深抓住讀者的心。《孫子兵法》科學嚴謹的文風首先體現在其語言通俗簡明上。全書採用眾多三言、四言或五言句式,使得行文內涵深刻、用詞簡潔、流暢優美。如《軍爭篇》中「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整篇文章脈絡清晰、用詞精鍊、通俗易懂,寥寥幾筆便寫明了靈活變通的戰術思想,可謂「簡而易習,習而易曉」。《孫子兵法》憑藉語言精簡巧妙,承載著極大的信息量,造就了諸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避實擊虛」、「聲東擊西」等一大批傳誦千古、名冠中西的名言警句。難怪南宋文學家李嗜卿如此欣賞《孫子兵法》,在《文章精義》中評價道:「《老子》《孫武子》一句一理,如串八寶,珍瑰間錯不斷,文字極其難學。」
《孫子兵法》科學嚴謹的文風還體現在其語言富於變幻上。全書言語用句雖簡潔明了、精準得當,但為了說明事理,全面完整地表達創作意圖,作者又不惜使用長句長段詳細敘事,使得文章用墨如潑,極具縱橫變幻之勢。如《行軍篇》中「兵非益多也,惟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此句語氣之堅定,文風縱橫開闔,說理詳盡完整,表達準確全面,閃爍著孫武睿智的光芒,提出兵員並非多多益善,質量建設比擴充數量更為重要,堪稱我國最早的精兵思想,對後世兵家產生了深刻影響,也完全符合現代作品創作的科學規律。
(二)「重理不重事」的創作方式
《孫子兵法》「重理不重事」的行文創作方式,使其成為異於常書、超越時代的藝術瑰寶。《孫子兵法》全書除《用間篇》中「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一句是具體史實的論述外,其餘行文全部都是作戰原理和用兵理論的具體表述,使得此書頗具生命力和文學價值。而與《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兵書卻常常拘泥於借用具體實例或前人史料來論述觀點,如《吳子兵法》的《圖國第一》中「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悅,周武伐紂而殷人不非。舉順天人,故能然矣」等類似繁雜贅述在書中隨處可見,不免有些拖沓俗套。可以說,《孫子兵法》遠勝後世兵書,流傳千古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就在於「重理不重事」的創作方式,這樣的成文方式不僅可以大大縮減繁綴論述,使文章顯得短小精妙,更可以使閱讀之人易於吟誦,品讀數遍便可和盤托出,開啟兵學思考的智慧法門。
三、和諧自然的音律之美
(一)美妙的比喻與恢弘的排比
比喻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孫子兵法》中深奧而抽象的概念變得十分淺顯易懂、層次分明、規律性極強。如《勢篇》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虛實篇》中「兵無常形,水無常勢」等等明喻與暗喻貫穿於全書多達三十餘處,以其獨具特色的表現力和哲理性激發了讀者無限的聯想和想像,使人沉醉在其廣博巍峨的藝術天地之中,甚覺妙哉!
排比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孫子兵法》全書顯得跌宕起伏、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深化了思想內容,大大增強了其說服力與感染力。如《謀攻篇》中「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連續使用兩個排比句,概括國君瞎指揮對軍隊造成的三種危害,句句直言不諱、鏗鏘有力、有理有據,凸顯出孫武不因恭維權貴而喪失兵家作戰原則的氣節和膽魄。
(二)鮮明的對比與巧妙的誇張
對比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孫子兵法》全書顯得色彩鮮明、特點突出,從音律的起承轉合上便可分曉孰是孰非、孰強孰弱。如在題目中便採用「虛實」對比的《虛實篇》,是最能體現全書對比之美的篇目,孫武圍繞「虛實」這一範疇在本篇中展開論述,以致人而不致於人為目的,提出「避實而擊虛」、「避高趨下」等對比概念,做到「形人而我無形」,迷惑、欺騙敵人,爭取主動權,奪取戰爭勝利。
誇張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孫子兵法》這部本來嚴肅的兵學著作顯現出一種清晰的線條美感,以其強烈的感情表達、逼真的藝術效果、動感的音律節奏,揭示戰爭本質,極易使後人學習和接受。如《勢篇》中最後一句所描述的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像將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推滾下來那樣,此所謂為勢。這裡,孫武以誇張的修辭手法揭露出「勢」實質為力,這個力並非靜止,而是要在運動中獲取最大的能量,發揮出最大的效力,使得本來微妙而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極具衝擊力和震撼力,讓讀者明白「識勢」、「造勢」、「任勢」的重要性,可謂表述深刻、特點鮮明、氣勢貫通。
四、準確嚴密的字句之美
(一)精闢簡潔的用字
對用詞鍊句的鑒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輕易抓住文章中最經典最微妙之處,更能提高我們賞析品讀文章的能力。尤其是對古代文學字句的鑒賞,使我們可以遊離於賞心、悅目;抒懷、怡情;長智、增識;修身、養性的詩意天地之間,在微言大義中體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孫子兵法》全書五千逾字,卻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字詞極為簡練精闢、字字珠璣,堪稱一絕。如《計篇》中同屬於對戰前形勢研究的「道」、「天」、「地」、「將」、「法」、「智」、「信」、「仁」、「勇」、「嚴」這十個字在含義上卻有非常嚴格的區分十種意思,個個言簡意賅,精妙絕倫。類似簡潔嚴謹、內涵深刻的字詞在書中隨處可見,如《地形篇》中用「通」、「掛」、「支」、「隘」、「險」、「遠」描述六種不同的地理形狀、山川形勢,用「走」、「弛」、「陷」、「崩」、「亂」、「北」形容六種敗軍的原因。這些字詞概括精準得當、生動形象,為孫武所創的獨特的兵法體系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 獨特精良的用句
《孫子兵法》中的一言一語都斬釘截鐵、內容宏博、表意清晰、獨到精良,每每閱讀此書便可深切感受到孫武超凡的軍事智慧和紮實的文學功底,尤其是書中使用最多的判斷句式尤能體現其言語用句中的硬朗和表述方式上的美感。在現代漢語中,判斷句式非常單一,是指用「是」做謂語,連接前後的名詞、代詞以及相應其他短語所進行判斷的句式。而在古代漢語中,判斷句式形式多樣、特點鮮明,一般分為助詞判斷句式、動詞判斷句式、副詞判斷句式等等。在《孫子兵法》中,幾乎每篇都涉及到判斷句式,且主要以助詞判斷句式為主,這類判斷句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以「者」、「也」表示停頓和語氣,具體可分為四種形式。第一種句式結構為前「者」後「也」,即「......者,......也。」如《作戰篇》中「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第二種句式結構為有「者」無「也」即,「......者,......。」如《形篇》中「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第三種句式結構為無「者」有「也」,即「......,......也。」如《軍爭篇》中「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第四種句式結構為「者」、「也」在後句,即「......,......者也。」如《謀攻篇》中「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書中運用了諸多判斷句式,充分體現孫武在軍事實踐中的自信滿滿和高超藝術,在後世社會中都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借鑒意義。
結論
總之,《孫子兵法》作為春秋時期兵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其絢麗典雅的文學造詣、充滿科學哲理的論證觀點、嚴謹厚重的軍事體系,成為了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兵學聖典和一部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絕世巨作。我們相信,《孫子兵法》在文學領域還有著諸多可發掘和可探究之處,《孫子兵法》定會萬古長青,散發出永恆的光芒!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黃朴民.《孫子兵法》研究一百年[J].管子學刊,2003年,2卷(4期).
[2]陳曦.孫子兵法[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劉亦發.孫子兵法[M].上海: 中國辭書出版社, 2009.
[4]王建民.孫子兵法[M].哈爾濱: 北方文化出版社, 2007.
[5](德)克勞塞維茨.戰爭論[M].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5:28.
[6](美)塞繆爾B?格里菲思.圖說《孫子兵法》:戰爭的藝術[M].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7]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兵家[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推薦閱讀:

為什麼《聊齋志異》中出彩的形象大多是女性?
周邦彥的詞的境界如何?
宋詞中的意象有著怎樣的審美傾向?
在古代身份地位分化真的那麼明顯嗎?
為何現在的詩詞創作者難以寫出古人那種瑰麗的詩句了呢?

TAG:文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孫子兵法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