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都有些什麼在文化上極有價值的東西,有多麼有價值?
不說藝術品了,單說文獻,那都是無價之寶。
大量漢文的文獻就不說了,單說古藏文的文獻。假如沒有敦煌文獻,現在要看吐蕃的歷史,只能看短短几頁的二十四史中的吐蕃的傳記,以及喇嘛寫的側重宗教的史書《賢者喜宴》。那都不夠塞牙縫的……
現在對吐蕃史的研究,很大部分就要依靠敦煌文獻中的古藏文資料,譬如吐蕃的詳細軍制、官制。這些二十四史和喇嘛們寫的宗教史里都沒有或者寫的很簡陋。
而對於喜好軍事史的人來說,更爽。敦煌文獻里的吐蕃編年史,對應二十四史中的唐蕃的戰爭。會發現不少有趣的事,譬如有好些吐蕃戰勝唐軍的戰役,漢文史書沒有記載。也有唐軍開掛大破吐蕃的戰役,漢文史書居然也沒記載。譬如最著名的……讓蘇定方又在網上火了一把一千破八萬的烏海之戰。
敦煌對於中國繪畫和佛教在南北朝唐至五代時期的佛教交流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書畫方面,中國古代書畫的材質主要是紙和絹,早期多用絹,但絹的材質較為脆弱,不易保存,所謂絹存八百,紙壽千年,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唐代是中國畫走向成熟的發展時期,不管是作品、技術以及繪畫的量來說都是不及鼎盛的宋代時期的,而唐向宋過渡的五代時期戰亂頻繁,故書畫流傳中的佚失和損毀很嚴重,在宋時期想要收藏唐人作品已經很不易了,所以宋徽宗才會對唐五代時期的作品進行有體系的重摹,才會有編製淳化閣帖這樣大規模的書畫行為。到了明代,藏家能收集到一篇唐人的經紙都殊為難得,所以藏家會將經紙和宋人繪畫的珍品裝裱在一起,以示珍貴,我們在博物館看到一些宋畫旁邊裱了一張舊黃紙,背面有字,很多人以為裱反了,其實不是,反面無字處是用來題跋或作引首之用,但一般藏家寧願空在那裡不題,可見唐人經紙之珍貴。
正因為唐人作品保存之不易,所以憑空出現的敦煌莫高窟和周邊洞窟(榆林窟),才有著其巨大意義。
首先是藝術上,敦煌在歷史上的沒落,反而使得敦煌有著非常良好和平的保存環境,從十六國到五代時期的壁畫、雕塑、經書,行軸大量的系統的展現在眼前,這麼殊勝的因緣是宋人都未曾有過的,極大填補了唐時期壁畫繪畫書法的空白。
再有就是對於那一時期敦煌地區的佛教流傳,經濟發展、服飾民俗、文字(吐蕃文回鶻文梵文藏文等等的大量保存)、政治等等。
其實總的來說的話,就是第一手資料的意義,作為現代作歷史研究的學人,必須面對的就是歷史資料在流傳過程中的異化,繪畫書法可能是後人摹的,史書可能被後人改過,所以有了考據和考據學,但即使是這樣,大多事實真相已在歷史的流傳中泯滅了,但敦煌不是,太清晰了,這才是敦煌最為殊勝的地方。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浩如煙海的古籍善本中,最璀璨奪目者當推「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
敦煌遺書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國、中亞、東亞、南亞的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學史、藝術史、科技史、民族史的重要研究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文獻研究價值。
由於敦煌遺書分藏於中、英、法、俄、日等地,至今缺乏一個完整的聯合目錄,藏經洞內究竟有多少遺書,至今仍無從確切統計。有人推測總數為三四萬至十萬件不等。敦煌遺書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16000餘件;英國圖書館藏13000餘件;法國國家圖書館藏5700餘件;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10800餘件。另外敦煌研究院、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單位都有收藏,總數在5萬件以上。
敦煌遺書的年代上起東漢,下至元代(即2~14世紀)。其間,三國、兩晉、梁、陳、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周、北宋、沙州回鵑、西夏、元朝、明朝等10多個朝代的文獻都有所保存,成為研究各個朝代歷史和文化的珍貴資料。其主要部分,更是傳統文獻寶庫中所佚缺者,價值尤為珍貴。 其中有紀年者近千件,現知最早的為西涼建初元年(405),最晚的為宋咸平五年(1002)。大部分漢文寫本寫於中唐至宋初。漢文遺書除95%以上為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獻外,其餘為經、史、子、集、官私檔案、醫藥天文、詩詞俗講等。
敦煌遺書內容可分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兩大部分。宗教典籍佔80%,包括經律、論、疏釋、贊文、陀羅尼、發願文、啟請文、仔海文、祭文、僧傳、經國等。《金剛經》、《妙法蓮華經》之類的複本甚多,也發現一些中土已佚的經卷,如隋唐時再三遭禁的三階教的教義經文,以及一批疑偽經等。宗教典籍除佛典外,還發現了另幾種宗教典籍。其中有道教卷子500件以上。北朝寫本《老子道德經想爾注》以及《老子化胡經》等佚道經。摩尼教方面,有《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等。景教方面,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等。其中有一部分是久佚之典,具有補缺、輯佚之功,豐富了我國文獻寶庫;另一部分,雖是傳世文獻所已有的,但為從事校勘訂補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版本。這些佚經的發現,推動了東西學者對於摩尼教、景教的研究。
世俗文獻約佔20%,數量雖少,但其學術價值比宗教典籍更大。其種類除了傳統的經、史、子、集之外,還有大量地方文獻。以內容來分,有數學、地理、歷史、政治、貿易、哲學、軍事、民族、民俗。音樂、舞蹈、文學、語言、音韻、名籍、賬冊、函狀、表啟、類書、書法、醫學、獸醫、工藝、體育、水利、翻譯、曲藝、占卜書等等,廣泛反映中古社會的各個方面,是研究中古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特別是數百件科技史文獻更是敦煌遺書中的珍品,其中與醫藥學有關的近百件,有醫療方1000多個;天文曆法方面的40多件;數學方面的約20件;水利、農業、化學等方面都有。
大量的「官私文書」也是世俗文獻中具有珍貴价值的史料。「官文書」有符、牒、狀、帖、榜文、判辭、過所、公驗、度牒、告身、籍賬等;有與戶部、刑部、兵部相關的文書片斷;《河西節度使判集》有助於對安史之亂後河西政治經濟狀況的研究;《沙州進奏院上本使狀》及歸義軍節度使相關的文書,使晚唐、五代沙州的歷史面貌重新明朗;軍制、市制、屯田、長行馬等有關文書,使各種制度得以稽考;籍賬方面,包括計賬、戶籍、差科簿等有利於《西魏大統十三年計賬》的研究,使西魏均田制的許多問題得以探明;唐天寶年間《敦煌郡敦煌縣差科簿》為唐前期雜色、搖役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珍貴材料。「私文書」有契卷、社司轉帖、賬歷、書犢、分家產文書、遺書等,其中租佃契、地契、借貸契、買賣契、僱傭契等對於研究唐五代及宋初勞動者身份地位以及祖佃關係、高利貸經營方面的問題,都是第一手資料。
寺院文書是官私文書的一個分支,約有500件以上。如僧官告身、度碟、戒碟、僧尼籍、轉經歷、追福疏、諸色入破歷、器物名籍以及各種契約等,都是研究敦煌教團政治經濟結構的好材料。
敦煌遺書中還有上萬卷吐蕃、回鵑、粟特(康居)、干闐、龜茲、突厥、敘利亞、梵文等多種文字寫本。是研究這些民族歷史的珍貴資料,具有很高的民族學價值和國際意義。
以上來自百度百科 「敦煌遺書」條目。
古人耗盡心力整理收藏了這些東西留存下來給後人,是對人類文化傳承的天然使命感使然。
現在的馬英九引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段話寄託兩岸。而敦煌遺書得以留存的背後何嘗不是古人為後世繼絕學,開太平的期盼。可惜它的發現是在一個亂世中國,一片丹心散落天涯。
希望一代代中國人,在聲色犬馬之外。也能有為人立命的擔當。
你知道九色鹿的故事嗎?
拍過動畫片的,講述了九色鹿救了一個人,那個人向國王出賣了九色鹿。國王來抓九色鹿,九色鹿不出現,那個人跳入水中引誘九色鹿來救他。九色鹿來了之後懲罰了背叛者,消失了。
這個故事就是來源自敦煌其中一窟的壁畫,而且是孤本,只有這個壁畫上記載了這個故事。如果當年的道士多塗了一筆,這個故事就消失了。如果當年的洋人多鑿了一塊,這個故事也不存在了。
不覺得這個故事穿越千年流傳於現代非常夢幻嗎?
————————————————————————————————————————
評論里說這個故事並不是孤本,在三國時期就有了。
這個故事是敦煌的講解員告訴我的,我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無從判斷斷只能持保留意見,深感抱歉...
不過儘管如此敦煌的孤本可遠遠不止這一篇,只是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員沒法舉出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罷了。
有人說:「在巴黎街頭,你所觸及的每一件事都是藝術」。而敦煌,也是這樣一片人文與藝術的聖地,正如人們所言:「在敦煌,連風都是藝術」。
提起敦煌,總是繞不過一座大氣磅礴的莫高窟,但是其實除了莫高窟,敦煌還有很多雄偉壯麗的美景。比如下面提到的這些,就都是特別有文化和藝術氣息的景點。
西千佛洞:比莫高窟還要年代久遠
西千佛洞位於舉世聞名的莫高窟之西,隔一道連綿四十多公里的鳴沙山,與莫高窟遙遙相望,故名西千佛洞。據藏於巴黎的敦煌遺書記載,西千佛洞的開鑿時間應早於敦煌莫高窟,最晚也於莫高窟同一時期。現存洞窟16個,其中有9個洞窟保存較好,可以觀賞。這9個洞窟分別是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其它各窟因無法登臨只能在崖下仰望。
小貼士:
懸泉置距離敦煌火車站50公里左右,沒有直達的公交車。遊客可以選擇包車或者是自駕到達。門票免費。
東千佛洞:西夏佛教壁畫最高藝術成就
東千佛洞在莫高窟的東面,位於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92公里處的深山之中,現存洞窟23個,有壁畫、塑像者八窟,東岩三窟,西岩五窟,多為單室窟。
洞窟壁畫內容既保存了中原、西域、藏傳佛教的文化內容,也展示了古印度波羅王朝時期風格的佛教藝術。壁畫以第2窟保存最為完整,藝術風格和內容與榆林窟第2、3、4、29諸窟基本相同,是榆林窟西夏和元代藝術的一個分支,但它又具有一定的特點,是西域早期石窟形制的再現,代表了西夏佛教壁畫的最高藝術成就,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貼士
東千佛洞地處偏僻,建議包車自駕前往。門票20元,全天開放。
懸泉置:距今2000多年的古老驛站
懸泉置復原圖
懸泉置出土的竹簡
在酒泉瓜州與敦煌之間的戈壁荒漠中,沉睡著一個距今已經2000多年的古老驛站。如果不是1987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的意外發現,這個記載了漢代大型交通保障體系中的郵驛制度,見證了其對絲綢之路長距離交通和交流保障的驛站,也許將永遠停留在文獻中。1990年到1992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歷時3年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考古發掘,共出土漢代簡牘35000餘枚,其中有字簡牘23000餘枚,其他遺物3000多件,轟動了整個學術界。被評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小貼士 :懸泉置距離敦煌火車站50公里左右,沒有直達的公交車。遊客可以選擇包車或者是自駕到達。門票免費。
鎖陽城:千年歷史不敵一株藥草
2014年6月鎖陽城申遺成功,這座始建於漢而興於唐、棄於明末的鎖陽城,在沉寂了500多年後,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其原因除了其歷史悠久之外,還有更為人熟知的一個原因是一種叫「鎖陽」的中草藥。
鎖陽城原名「苦峪城」,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隋、唐、西夏時期的古城之一,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明王室閉關後遭廢棄。
「鎖陽」之名緣於清代民間,因城周圍有許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後人因此命名為「鎖陽城」。不過,關於鎖陽城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唐代名將薛仁貴奉命西征,打到苦峪城後,中了埋伏。唐軍雖然多次衝擊,仍然沖不出重圍,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過去了,城中糧草快要斷絕,老將程咬金殺開一條血路去長安搬救兵,薛仁貴號召將士節衣縮食,並親自帶人挖草根樹皮充饑,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貴發現城周圍田地里生長的一種植物和胡蘿蔔一樣,名叫鎖陽,可以食用,便命令將士挖出來充饑。這裡遍地都有鎖陽,將士們挖吃鎖陽一直堅持到程咬金救兵到來。以後為紀念鎖陽解救全軍將士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為鎖陽城。
小貼士:鎖陽城距離瓜州縣城70公里左右,沒有直達公車,建議包車或者自駕前往。門票40元,學生半價。
塔爾寺:「玄奘取經」的休整之地
塔爾寺?不是在西寧嗎?沒錯,在鎖陽城城東約1公里處的一片土塔林里,也一個被當地人稱為「塔爾寺」的古迹。據史料記載,塔爾寺是唐、五代及宋、元時瓜州地方官員及百姓進行祭祀的宗教活動場所。
塔爾寺現存大小塔11座,寺門南向,東西兩側分置鼓樓及鐘樓各一座、僧房數間,院牆正方形,面積1萬平方米。寺院中心有大型廟宇建築台基,其北面有一座高14.5米的大塔,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頂為覆缽式結構。塔形莊嚴雄渾,十分壯觀。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高僧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路過瓜州,在此得到瓜州刺史李昌等禮遇資助,講經說法半月有餘。因此證明,玄奘西行取經路上,瓜州塔爾寺是他重要的休整之地。
小貼士:距離鎖陽城僅1公里左右,前往鎖陽城的朋友可順道參觀。如果有時間的話,徒步走過去,更有感覺。門票免費。
(一)文獻。敦煌藏經洞現世,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其重要性不亞於殷墟的發掘和流沙墜簡的出土。很多失傳的文獻資料,都仰賴藏經洞中保存的孤本,世人才能重睹其貌。唐五代詩人韋莊名作《秦婦吟》早前失傳,藏經洞里保存有數個抄本,此詩因此重見天日。又如著名的宗教學文獻《老子化胡經》,亦是在敦煌被重新發現。其餘佛教道教經典寫本不可勝數。例子很多,不一一列舉。
(二)藝術。敦煌壁畫是中亞文化與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迥異於傳統的中國繪畫。因而一些學者認為,在傳統山水畫的南宗與北宗之外,尚有「西北宗」(饒宗頤、王學仲二先生有此論)。張大千在抗戰期間,曾赴敦煌臨摹壁畫,畫風因此大變。饒宗頤先生的繪畫,亦得力於敦煌壁畫甚多。敦煌寫經中,也不乏書法珍品。啟功先生認為,書藝高超的寫經,足以「抗顏歐褚」。藏經洞中保存下來的唐拓李世民《溫泉銘》、歐陽詢《化度寺碑》等,也是珍貴的書法史資料。
(三)社會。敦煌壁畫中,有很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如「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等。還有一些壁畫,保存了當時建築的原始形態,是建築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壁畫中佛菩薩以及供養人的服飾,也足資服飾史研究。藏經洞還保存了當時小學生的作業本,這些對於當時的教育,也是個側面的反映。
午睡前草就數語,方家一笑。
非敦煌學專家,專業性的方面無可置喙,但是敦煌《般若波羅蜜心經》抄卷的這句話曾經打動了日本作家井上靖,也打動了我。
維時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雲寺比丘等搬移聖經於莫高窟,而罩藏壁中,於是發心,敬寫般若波羅蜜心經一卷安置洞內。
伏願龍天八部,長為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願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
這份抄卷本身可能沒有太高學術上的價值,但是歷史上如果沒有趙行德等人的義舉,這些敦煌的經卷很可能毀於戰火,更不用說日後井上的小說還有後來的電影《敦煌》引發的民間「敦煌熱」
去敦煌的旅途中這段話就是一直縈繞心頭,請原諒我一時的小布爾喬亞(之前真的沒有寫過小資的答案,怎麼找不到匿名。。。)。情懷,幾乎每一個敦煌人都知道敦煌的歷史,敦煌的故事。甚至包括本不是敦煌人而後參與到敦煌文化研究的工作人員,對敦煌文化的熱愛都是不言而喻的。
舉個栗子,說個最有名的,在莫高窟里的導遊,其是都是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大家都知道,壁畫這東西其實很容易壞的,畢竟這麼多年了。當有遊客抱著好不容易來一趟咱摸一下的心態的時候。他們特別生氣,是,特!別!生氣。
補一句,莫高窟現在還有和尚虔心開鑿,擴大規模。
敦煌之於我猶如耶路撒冷之於猶太人。
敦煌當年出土了大量文獻、壁畫、絹畫雕塑,單就吳和尚洞的藏經洞裡面的寶藏據說堆積如山,最有價值的是各種文書寫本,所以藏經洞里的寶藏又被稱為藏經洞文獻或者敦煌遺書,光是這些這些文獻大概有50000件,基本全部是手寫,年代從魏晉時代到宋末,歷經700多年,這些文獻多半是孤本和絕本。這些文獻包括佛教經典和典籍文書,在佛教文獻里,有很多原始梵文文本都沒有了,這些佛教文獻里還有一些寺院文書,反映中古時代寺院生活的文獻。除了佛教文書,還有關於道教、摩尼教、襖教以及來自敘利亞的景教的文獻。關於典籍文書,各種早期傳抄、重刻的儒家典籍,有些儒家典籍是第一次見到的,比如王粲的《晉記》、虞世南的《帝王概論》、孔衍的《春秋後語》。還有許多古地理資料,官家文書,世俗文書。文學作品包括許多歌辭、俗賦、白話詩、話本,唐詩;比文學更有價值的還有許多關於醫藥、天文、曆書、星圖、農業、科技、算數、礦業、化學、獸醫、針灸等等方面。這些典籍不光都是漢字書寫,還有古藏文、粟特文、于闐文、龜茲文、梵文、希伯來文等等,而且這些寫本的紙都歷經近千年,中古時代的書法真跡,還有一些刻板印刷品,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失傳千年的古樂譜、琴譜、舞譜、棋譜,佛畫、繪畫、紙畫、這還只是一個小小藏經洞中出土的文獻資料,整個莫高窟,裡面的壁畫、雕塑、唐代的繪畫真跡世所罕見,這裡不光有唐代的,甚至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絹畫、壁畫,這些壁畫上至魏晉,下至元代,而且這裡的壁畫因為時代特別久遠,一直在使用所以一層覆蓋一層,往往一面牆壁上有許多層壁畫。張大千曾經評價這裡的壁畫為「兩魏疏冷,林野氣多;隋風拙厚,竅奧漸啟;馴至有唐一代,則磅礴萬物,洋洋乎集大成也;五代宋初,躡步晚唐,跡漸蕪近,亦世事多故,人才之有窮也;西夏諸作,雖刻畫極鈍,頗不屑踏陳跡,然以較魏唐,則勢在強弩矣。」
但是,這些寶藏被西方考古工作者掠取太多,就拿文獻來說,出土約五萬件,只餘一萬五千件左右還在中國,其餘的主要在英國、法國、俄羅斯,還有部分散落在印度、日本、美國、芬蘭、瑞典、奧地利、土耳其,韓國等地。實在令人嘆息和心痛!
希望對你有用。
望指正。
上述大多談到了敦煌文獻的價值,有一個提到了敦煌的壁畫。我想說壁畫、雕塑、和藏書樣樣重要。壁畫上描述了中國歷代審美觀念的變化,人們的信仰,社會文化,農業、宗教、藝術、文化、經濟、整治等的方方面面都有反應。從這裡梳理脈絡,可以穿越到過去,了解當時每個朝代的風俗習慣等。敦煌雕塑壁畫等也反應了我國和外國交流的方式和內容,即多元文化教育和生活的重要性。唐朝時候,我國萬民來朝,我國還分地給外國人,甚至政府也用外國人做官。當時開明的思潮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大中華成為更加璀璨耀眼的明珠。我深覺得,只有開放創新寬容和諧的心態才更會促進當代中國的發展。敦煌的價值在於以古鑒今,開萬世之師表。
正好在今年十一和太太去了莫高窟以及她的兩個姊妹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被石窟藝術所深深吸引,藉手頭的照片和資料來答此題。
莫高窟的出土文獻包括漢文、蒙文、梵文、敘利亞文、西夏文、藏文、回鶻文等九種文字,其中不少是極其珍貴的孤本,我在莫高窟博物館看到的就有以下三樣:
1、 西夏文道經孤本
2、 西夏文《三才雜字》國內孤本
3、元代《排字韻》新發現版本
敦煌藝術在社會價值方面也有充分體現。首先,石窟壁畫中以描寫人物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飾及紡織物的圖形,不但歷史風格各異,而且有許多少數民族和國外的服飾紋樣。這充分體現敦煌這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昔日的輝煌,這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服飾有著獨特的研究價值。在敦煌壁畫中,還表現了歷代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如: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商貿;軍事和體育方面的珍貴畫面和史料;也是中國古代生活的寫照;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記錄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說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館。1000年間的中國古代民俗概貌活現於壁畫之上,不僅包括現今已看不到的事象,還包括流傳到今天的民俗民風。由於紙絹繪畫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畫真跡已絕無僅有,敦煌壁畫堪稱珍貴記錄。——摘自敦煌莫高窟官網http://www.mogaoku.net/shiku/shehui.html
順帶一提的是,國慶期間的莫高窟每天只發售6000張普通票(每張200元看8個窟),12000張應急票(每張100元看4個窟),不開放特窟。普票因為可以在網上預訂,所以很早就被搶購一空,我在9月20號去查已經沒有了。應急票可以提前一天或當天在景區或者敦煌市內的購票點購買,我和太太在6號早晨7點半到售票處成功買到了。
不過應急票只能看第94、96、138/139(一個)、148這四個大型洞窟,沒有配備專門講解員而採用循環廣播解說詞,而且是流水線巡禮式參觀,每個洞窟最多只能待上1-2分鐘,參觀體驗應該不如普通票,更遠不如淡季。當然敦煌研究院既要考慮對莫高窟的保護,又要滿足國慶長假大批遊客的需求,用這樣折中的方式已是難能可貴。
相較之下,榆林窟每張票40元看7個窟,西千佛洞每張票30元看5個窟,由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全程講解,遊客數量即便在國慶長假也不多,幾乎是即到即看(20-25人一組),實在是太棒了。所以推薦大家如果能選擇時間,最好是淡季來莫高窟;如果是旺季或是大型節假日來,爭取早點在網上預約或是去參觀榆林窟、西千佛洞。就個人目前的了解,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中最好的洞窟,和莫高窟最好的洞窟是同一等級的,西千佛洞的歷史比莫高窟還更悠久。
看我倆名字
這裡以敦煌遺書為例,20世紀初在莫高窟藏經洞被王道士發現然後散落世界各處的六萬餘件。
中國的歷史記載內容異常豐富,卻在明清之前鮮有社會大眾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某年哪個皇帝上台,某月在哪個地方打仗,某日國家發布了某項政策,但作為普通個體的記載是一片空白。
敦煌遺書中的非佛經文獻首次給我們窺探中古時期基層社會全貌的機會,他們的生活娛樂信仰通通得以展現:一般群眾的戶口田地登記,窮苦百姓借糧食財物的契約,家人不合夫妻不睦的分家離婚協議,來往商旅經營的出入境證明....
憑藉我們可以觸摸一千餘年前普通人生活的影子,還原他們的故事,再對比今天的異同,其後隱藏著讓人清醒的東西。
希望國家能夠見一個類似敦煌圖書館的機構,將我國的敦煌文獻整理在一起,如果紙質的書籍因散落在各地博物館而無法湊齊,那就將掃描版湊齊以供世人瞻仰學習。
敦煌的文化遺產是世界級的
主要是敦煌文書,也有內容豐富的石窟壁畫,石窟壁畫其他地方也有,但是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是少有的罕見的。中古史料流傳到後世的本來不多,這就愈發突顯了敦煌文書的價值。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最後的疑古派、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吳銳的新書《中國上古的帝系構造》?
※考古人員在秦簡中發現了秦始皇在全國尋找仙藥的政令,秦始皇當年尋求的仙藥,究竟是什麼?
※人類到底有沒有過母系社會?
※早期佛教是不主張立像的,那現在的佛教塑像都是怎麼來的?
※考古發掘萬曆皇帝的「定陵」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