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

為什麼?


張居正,沒有之一。作為他的鐵杆腦殘粉,連帶著也不太敢讀明史,不忍心看明史。我很少回答關於明朝的事情,這是我第一個誠誠懇懇談到明朝歷史的答案。我疑惑那個時代,就如同看到冬天的滿城大霧。



治世里的孤臣,史書中的良輔,天下洶洶的獨相,被抄家的罪臣。不知道那一面,才是真正的他。

商鞅變法強秦,車裂,滅三族。但舍秦國之外,再無人給他這麼好的舞台。
吳起興國利兵,卻也是輾轉流離於諸國。最後伏楚王屍大哭,被射成了刺蝟。吳起也不是公族,建立事功何其難。
武元衡主持削藩,被刺死在上朝的路上,慘遭梟首。
張居正變法,身前尊榮,死後多悲。長子自盡,少子充軍。

尤可悲愴者,救時宰相張居正。富國利民數十年,卻早已是必死之局,必輸之局。
作為一個內斂型的第三帝國,明朝的輔臣之權本就不穩固,君權上升,臣權跌落。康熙朝的大學士李光地吹捧康熙帝,把皇帝抬到了理學宗主的地步,想來皇帝也很是受用。到後來乾隆帝的本朝無名臣一論更是點出了這一時期帝王專制的發展軌跡。威福皆歸於主上,臣子應如器具木偶一樣遵守本分。
這才是內斂踏實保守的第三性帝國明清應有的道路,這是歸於皇帝們的時代。君權至於極盛,臣子如同木偶。不需要名臣,只需要奴才。偶有星辰遮蔽了太陽的光芒,也必將以慘淡收場。和第一性的血性帝國秦漢,第二性的開放帝國唐宋,完全不同。欲獨任其事,君知其難啊。
張居正的做法,事實上已經嚴重的錯位於這個嚴苛矯揉的時代了。所以錢穆先生認為張居正放在漢、唐那是一個好宰相。但明清的時代,壓根就不需要什麼宰相,權臣的命運往往可悲。閣臣從來不等同於宰相,張居正的拔高與天才也掩蓋不了事實。他本可以像徐階的先輩那樣謙守,不失江南萬畝良田怡兒弄孫之樂。或者像其他閣臣一樣明白自己身份的定位,把皮球提給皇帝。就是以前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也沒有像張居正這樣後世凄慘的。可是他已經無法回頭,只因他要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張居正,只因他還想把自己的理想化為帝國的意志,而不是一直難得糊塗,一直做皇權下的木偶和器具。
或許他在開始為政之時,就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命運了。天下洶洶,萬夫所指,威福自作,禍壓宗族。雖芝蘭擋道,吾亦鋤之。無用的道德君子,就任由他們去罵吧。
古典的政治生態之下,個人和宗族,家長和家庭永遠無法脫離。大臣們為王朝,為國家出力,總還有個限度。聰明人不是不知道王朝的弊端是什麼,不是不明白國家為何越來越衰落。比如明朝,宗藩冗雜,耗用國資。流民失索,土地兼并。可是誰會去捅馬蜂窩呢?況且有功名的讀書人,本來就是國家政策漏洞的受益者。知道自己十載寒窗的困窘,卻未必會直面庶民的苦難,有忍辱負重的大勇氣。士人的虛偽和貪婪,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為臣子,為政治家的張居正大寫著光輝著,為兒子,為父親丈夫的張居正卻還小寫著羞愧著。對老母的侍奉和兒子的厚待,何嘗不是對他們日後禍端的預見。從他奪情挨罵的那些時刻,恐怕他就能預見到自己悲愴的命運無法避免了。
為國家沽名買直,挨頓庭杖,還能得士林誇讚,也不算是虧本的買賣?可是忍辱挨罵,負重致遠,誠心實事呢?戚繼光困窘,曾省吾受刑,張居正抄家。為這樣的王朝,讓宗族受辱。張居正若是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
張居正的變法,終究只是為王朝續上了一口氣。如同無數失敗的改革家一樣,黑白虛實之間,朝向光明的救時能臣總是孤獨的,永遠是失敗的居多。悲劇性的命運與他們如影隨形,悲愴凄涼的味道就如同帝國黃昏的餘暉。執拗的漢太尉李固,恐懼的唐相武元衡,怒吼的宋相章,疑惑的孤臣林則徐,兇橫的疆臣左宗棠。那個為自己奪情而徘徊的張居正,為文官的指責而羞憤的張居正,從來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他卻是這些人裡面,在我心中光輝最為燦爛的一個。
已知其難,卻能不變其行。已知其慘痛悲涼,卻不能止其雄心。已是人間富貴的結局,卻走向了一條不能回頭的絕路。在明清帝國的時代軌跡之下,一個能忠誠信念,徹底燃燒自己的人多難。

大廈將傾之際,崇禎帝哀嘆:「思陵之季,撫髀思江陵,而後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之相一也。」
這句話何嘗不是一句黑色而冰冷的預言,慢慢死去才是帝國的宿命,從來沒人能真正的挽救一個帝國。張居正的身後凄慘,才應是明清帝國政治生態的正常現象。我們有過這樣能忍辱受罵做實事的人,我們卻指責他,羞辱他,讓他們慢慢的孤獨凋零,受盡恥辱。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高傑死後,軍中無主,部下兵馬亂成一團。黃得功等又想乘機瓜分高傑部的兵馬和地盤,雙方劍拔弩張。「時人為之語曰:誰喚番山鷂子來(高傑在農民軍中綽號翻山鷂),闖仔不和諧(黃得功號黃闖子)。平地起刀兵,夫人來壓寨(原註:邢夫人也),虧殺老媒婆(原註:史公也),走江又走淮,俺皇爺醉燒酒全不睬。」①史可法出兵配合清軍「討賊」的計劃全盤落空了,他傷心備至,親自趕往高軍營中做善後工作,立高傑子為興平世子,外甥李本深為提督,胡茂禎為閣標大廳(即中軍),李成棟為徐州總兵。高傑妻邢氏耽心兒子幼小,不能壓眾,她知道史可法沒有兒子,提出讓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這本來是史可法增進同高部將士感情的一個機會,然而史可法卻因為高部是「流賊」出身,堅決拒絕,命高傑子拜提督江北兵馬糧餉太監高起潛為義父。②由此可見史可法政治偏見之深和不通權變。
顧城,南明史。
作為大臣的史可法單論氣節肯定是無二的,但到了做事也不免沾染明末士人的那一套。這等情況,已經不能單純說是政治偏見了。而是帝國末日的政治生態下,重名過於重實,單純以道德視角和個人好惡來處理政事的咄咄怪狀實在是一種大風潮,史可法也不能免俗。都混成老媒婆了,這閣部的地位,真是奉嬌子一樣捧軍閥啊。

張居正死後不過幾十年,大明帝國開始坍塌。他們那代人曾經擁有的實幹精神,終於化為了士人的空談和武夫的盤算。
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都間接死於明朝手中,仇恨的種子開始埋下。努爾哈赤在三十多年中厲兵秣馬,未嘗有一日不懷著窺伺報復明朝之心。建州女真的兵鋒越來越銳,橫行於白山黑水之間,威懾蒙古諸部和遠東的朝鮮。他的野心,也日盛一日。那個虛偽而龐大的帝國,在馬刀下也會戰慄嗎?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爆發,明軍慘敗遼東,將士埋骨在冰天雪地之中。帝國驚慌失措,大臣再也無法裝睡了,夢醒了。
又二三十年,鐵馬冰河,天下洶洶。盧象升悲憤戰死,楊嗣昌憂懼而亡,崇禎帝在北京上吊,萬曆所偏愛的福王在洛陽被人煮了,南明的一個個小朝廷還在黨爭的大路上死不回頭。士人們大多指點江山而不能實行,空言高義而不能擔當實務,愛好自命清高卻不忍瑕疵,空言道德佔據高位而不能有為。再也沒有多少士人能像張居正那樣挨著罵做著事,為朱家的江山出最後一口死力了。武將們同樣如此,名將凋敝,軍頭們挾兵自重。左良玉,賀人龍,江北四鎮。東漢魏晉的可怕夢靨,再次重襲。

無官方是一身輕,伴君伴虎自古雲。
歸家便是三生幸,鳥盡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
  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
  大功誰及徐將軍?
  神機妙算劉伯溫,算不到:
  大明天子坐龍廷,文武功臣命歸陰。
  因此上,急回頭死裡逃生;
  因此上,急回頭死裡逃生。
  君王下旨拿功臣,劍擁兵圍,繩纏索綁,肉顫心驚。
  恨不能,得便處投河跳井;
  悔不及,起初時詐死埋名。
  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

筆里江山,紙上縱橫,口中玄黃,所謂士人陋習,真是看多了,看膩了。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大家都學聰明了,君子有口,何必用手?沒了朱家老闆,還有別家老闆,大不了我裝傻裝瘋去當隱士去,讓兒孫安心出仕妝點新朝。天下洶洶,與我何干。忍辱負重,儘力為事,呵呵。有富貴退路的時候,不要退路,把事做絕,再難有這種人了。
1646年5月,明朝宗室十七人被斬殺於京師菜市口。這一年,距崇禎自盡只有兩年。隱士們依舊在他們的書中指點江山,在馬刀下震顫的士紳們依舊被新朝感動到涕零,真心或者假意。許多志士到死也沒弄明白這麼多王爺和名士怎麼就沒一個能抗得住呢?
大明帝國的黃昏之下,最後也是最成熟的封建帝國大清已經半遮半掩的登場了。它更加強大,也更加邪惡。更加深刻,同時也更加漂亮。

「漢以後二千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熊十力這樣評價張居正,我想是不算過分的。

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世間再無張居正。
一個真真正正的獨夫,自絕於士林,自絕於宗族,唯獨沒有辜負國家,辜負朱明皇室。不知道萬曆帝在被清流言官們轟殺成渣,為帝國生態下的文官們困擾不已的時候,有沒有懷念他那個太陽一般耀眼的張師傅,懷念那個從不退縮愛脫帽子,永遠矗立在殿堂中央的俊朗奇男子。
ps:不要忘了點贊和關注啊。。。。
一些閑話,當年明月的有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但他關於張居正的描寫還挺出彩的。萬曆帝身形矮胖,酒色侵骨,身體是真的有病,畢竟明朝諸帝,被挖出來燒的好像只有他。
李光地本人人品如何,不用多言。給康熙帝上的文章,堪稱高逼格的拍馬屁。歷代的清帝,其實也是慢慢朝著道學宗主,聖王合一這條路前進的。
有誰會做圖的,來一張宮室黃昏下的故明大臣背影走出故宮圖,和這個答案相得益彰啊。有這個想法的,請私信我。。。謝謝。。

========================我是分割線========================

潘博:「漢唐以來,以功業炳史冊者夥矣。至若意量廣遠,氣充識定,志以天下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則惟明張江陵一人而已。方明隆萬之際,明之政已馳矣。自世宗西內靜攝,君荒於上,臣縱於下,將嬉於邊,士囂於庠。紀綱萬事,群墮於冥昧之中之中。而瓦解土崩之禍,將隱中於晏安無事之日。自非有雷霆之力不足以集上下渙散之孰,非有整齊嚴厲之法不足以其積久疲頑之習。江陵知其然也,慨然出其身以任之。奮乾剛,行獨斷,宮府內外,一聽於己。賞罰予奪,悉決於心。不以逼上為嫌,不以死權為諱,推其意豈不以為大丈夫。亦即乘時遇主,得行其志矣。則天下之責當於我任之,任之而當,雖挾無上之威權而不疑,任之而不當,雖蒙莫大之戮辱而不悔。夫豈特無保爵位顧妻子之心即邀名譽之心而亦無之。所患者,吾志不行,事功不立,而至於眾謗於生前,奇禍發於身後,則已於任事之初,逆睹而熟計之矣。嗚呼,世之君子,欲立非常之功,則莫務為一切之計,莫徇眾人之論,當機而立斷,獨立而不懼。」

孟森《明史講義》:「(清太祖)至萬曆四十餘年稍稍傳說,已立國僭號,亦不以為意,直至入犯遼,沈,然後舉國震驚。廟堂若有留心邊事如居正其人,何至憒憒若此?」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失去、得到】
  萬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國內閣首輔,上柱國,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謚文忠。
  張居正死了,皇帝十分之悲痛,這是真的,畢竟一個人陪伴了自己那麼久,幹了許多事,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很是哭了幾場,甚至有幾天悲痛得上不了朝。
  悲痛之餘,他還下令撫慰張居正的家人,並舉辦了隆重的悼念活動,一時之間,全國處處都是哀悼之聲。
  但以他和張居正的關係,和從前那許許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太有感情也是不可能的,所謂十分之悲痛,其實也就悲痛十分鐘而已。
  所以在短暫悼念之後,長期清算的時候就到了,六月份張居正死,十二月份就動手了,當然,對手還不是張居正。
  事實上,在當時的朝廷里,最為人忌恨的人,是馮保,張先生好歹是翰林出身,一步一步熬上來的,馮太監這樣一步登天的人,要不是後台硬,早就被唾沫星子給淹死了。
  現在張居正死了,但馮保似乎還是很鎮定的,因為小時候馮保經常陪小皇帝玩,萬曆也對他很親熱,不叫他名字,只叫他大伴,關係相當之鐵,所以他認為,縱使風雨滿天,天還塌不下來。
  然而天就塌下來了,十二月有人告他十二大罪,幾天之後當年的那位小皇帝就在告狀信上大筆一揮,下了結論:馮保欺君蠹國,罪惡深重。
  馮保措手不及,當時就暈了過去。
  馮保同志敬請節哀,蠹國雖是胡說,欺君卻是事實,其實一直以來,他都是排在萬曆最討厭人榜的第二名,僅次於張居正,因為這位仁兄一直以來都在干一件萬曆最為討厭的事情——打小報告。
  自打掌權後,馮保就以二管家自居了,但凡萬曆有啥風吹草動,他都會在第一時間告訴李太后,什麼斗蛐蛐、打彈弓,包括喝醉酒闖禍的那一次,都是他去報告的。
  在我小時候,這種人一般被叫做「特務」,是最受鄙視的。到了萬曆那裡,就成了奸賊,年紀小沒能量,也無可奈何,長大以後那就是兩說了,不廢此人,更待何時?
  馮保闖了這麼大的禍,竟還如此盲目樂觀,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一個人當官當久了,就會變傻,併產生一系列幻覺,自我感覺過於良好,最後稀里糊塗完蛋去也。
  不過看在小時候陪自己玩過的份上,萬曆還是留了一手,安排他去南京養老,也沒要他的命。
  這是馮保,張居正就沒那麼好對付了。
  張先生在朝中經營多年,許多大臣都是他的人,現在剛死不到一年,立刻翻案恐怕眾怒難犯。更麻煩的是,現任內閣首輔張四維也是張居正一手提起來的,自然不肯幫忙,要想整治張先生,談何容易。
  然而很快,萬曆就發現自己錯了。種種蛛絲馬跡表明,除自己外,張先生還有一個敵人,一個他曾無比信任的人——張四維。
  這是一個極為古老的復仇故事,在真相揭開前,張四維已隱忍了太久。
  張四維,字子維,山西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進士,看起來,這不過是份普通的官僚記錄,但實際上,他的背景要比想像中複雜得多。
  張四維的父親,叫做張允齡,是一名普通的山西商人,不算什麼人物,但他母親王氏卻不同凡響——王崇古的姐姐。
  也就是說,張四維是王崇古的外甥。之前已經說過,朝廷實力派人物楊博也是山西人,而且他的兒子娶了王崇古的女兒,也就是說,楊博的兒媳婦是張四維的表妹,看上去比較複雜是吧,後面還有。
  後來張四維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張甲徽,一個叫張定徽,他們兩個幾乎同時結婚,老婆卻是親姐妹——楊博的兩個孫女。
  什麼叫特殊利益集團,相信你已經明白了。
  王崇古是宣大總督,楊博是兵部尚書(後改吏部尚書),位高權重,卻並非張居正的人,還經常對他頗有微辭。舅舅和親家都這樣,張四維的立場自然也差不多。
  當然,張四維的這些路數張居正都很清楚,所以早在萬曆三年(1575),他就推薦張四維進入內閣,成為了大學士,也算是先下手為強,賣個人情。
  然而這一次,他終於犯了一個錯誤,一個他的老師曾經犯過的錯誤。十年前,徐階推薦高拱入閣,認為能賣高拱一個人情,十年後,張居正也這樣想。
  但事實上,張四維遠沒有他想得那麼簡單,在這個人的心中,還隱藏著一個更深的秘密。
  五年之前的那一天,殷士儋大鬧內閣,要和高拱單挑,張居正勸架,卻也挨了罵,正是在這場鬧劇中,張居正堅定了除掉高拱的決心,但與此同時,他似乎也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殷士儋會在那一天突然發作?
  原因很簡單,因為就在那一天之前,殷士儋得到了一個確切的消息:高拱準備趕走他,換一個人入閣。實在是忍無可忍,殷學士魚死網破,這才算雄起了一回。
  而那個由高拱安排,入閣頂替殷士儋的人,正是張四維。
  對於這份五年之後遲到的邀請,要他感恩戴德,實在比較困難。
  好了,這起迷案就要水落石出了,我們現已掌握了如下四點:
  1、王崇古與高拱關係緊密,他的職務是由高拱推薦的。
  2、張居正準備解決高拱之時,楊博曾親自上門,為高拱求情。
  3、張四維是王崇古的外甥,也是楊博的親家。
  4、高拱曾推薦張四維入閣,以取代不聽話的殷士儋。
  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張四維是高拱的親信,一個由始至終,極為聽話的親信。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張居正聯合馮保趕走高拱的時候,一道陰冷的目光正投射在他的背後。
  當然,自信的張居正是絕對不會在意的,在得意的巔峰,無人能撼動他的地位,於是當內閣缺少跑腿的人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張四維,那個看上去極其溫順聽話的張四維。
  之後的一切,就是順理成章了,張居正活著,他無能為力,現在人死了,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萬曆十一年(1583),陝西道御史楊四知突然發難,上書彈劾張居正十四大罪,就如同預先綵排過一樣,原先忠心耿耿、言聽計從的諸位大臣一擁而上,把張居正從五、六歲到五十六歲的事情都翻了出來,天天罵日日吵,唯恐落後於人。
  眼見群眾如此配合,萬曆自然也不客氣,立刻剝奪了張居正的太師等一切職務,並撤銷了他「文忠」的謚號。之後不久他更進一步,抄了張先生的家。
  之所以搞抄家,原因只有兩個,憤怒,以及貪婪。
  在萬曆小時候,張居正經常對他提出一個要求——勤儉。每年過年的時候,萬曆想多擺幾桌酒席,張居正告訴他,國家很困難,應該節儉,萬曆表示同意,皇帝進出場合多,萬曆想多搞點儀仗,顯顯威風,張居正告訴他,這些把戲只會浪費國家資源,搞不得,萬曆表示同意。
  在張居正死前,無論萬曆對他有何不滿,也就是個工作問題,然而隨著檢舉揭發的進一步進行,皇帝大人驚奇地發現,原來張先生的日子過得很闊,不但好吃好喝,而且出門闊氣無比,還有頂三十二個人抬的轎子。
  讓我省吃儉用,你自己過舒坦日子?還反了你了!
  而在憤怒之後,就是貪婪了,畢竟皇帝陛下也要用錢,被卡了這麼多年,不發泄實在對不起自己,抄家既能出氣,又能順便撈一把,何樂而不抄?
  萬曆十一年(1583)四月,抄家正式開始。
  其實說起來抄家也沒啥,抄家的人家多了去了。倒霉了就抄家,抄完拉倒,今天你抄我,明天我抄你,世道無常,習慣了就好。
  但是張家的這次抄家,卻並非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慘劇,是慘無人道的人間地獄。
  四月底,司法部副部長丘橓由北京出發,前往張居正老家荊州抄家。本來也沒什麼,人到了就抄好了,可是破鼓總有萬人捶,對廣大官員們而言,看見人家落井,不丟一塊石頭下去,實在是件太難的事情。
  原先畢恭畢敬的地方官聽說張居正倒了台,為了在抄家中爭取一個好的表現,竟然提前封住了張家的門,不準人轉移財物。
  這麼一搞,不但財物沒能轉移,連人也沒轉移,因為張家的幾十口人還躲在家裡,又沒有糧食,但這似乎不關地方官的事,於是等丘部長抵達,打開門的時候,他看見的,是十幾個已經餓死的人和幾十個即將餓死的人。
  沒關係,餓不死的,抄家也可以抄死你。
  經過幾天的抄家統計,從張居正家中共抄出黃金上萬兩,白銀十多萬兩,如此看來,張居正在搞政治的同時,也沒少搞經濟。但總的來說,還不算太過分,和他的前輩嚴嵩、徐階比起來,也算是老實人了。
  沒辦法,大仇未報,人家本來就是沖著人來的。很快就傳出消息,說張居正家還隱藏了二百萬兩白銀,不抄出來誓不罷休。於是新一輪運動開始,先是審,審不出來就打,打得受不了了,就自殺。
  自殺的人,是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但在死前,他終於發覺了那個潛伏幕後的仇人,並在自己的遺書中發出了血淚的控訴:
  「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張鳳盤,今張家事已完結,願他輔佐聖明天子於億萬年也!」
  所謂張鳳盤,就是張四維,所謂輔佐聖明天子於億萬年也,相信讀過書的都能明白,這是一句罵人的話,還順道拉上了萬曆。
  這就是張敬修臨死前的最後一聲吶喊。
  但張敬修不會想到,他這一死,不但解脫了自己,也徹底解脫了張居正,以及所有的一切。
  張敬修一死,事情就鬧大了,抄家竟然抄出了人命,而且還是張居正的兒子,實在太不像話。恰好張四維兩個月前死了爹,回家守制去了。他這一走,原先的內閣第二號人物申時行,就成為了朝廷首輔。
  這位仁兄還比較正派,聽說此事後勃然大怒,連夜上書要求嚴查此事。萬曆也感覺事情過了,隨即下令不再追究此事,並發放土地,供養張居正的母親家人。
  事情終於解決了,萬曆的仇報了,他終於擺脫了張居正的控制,開始行使自己的權力。張四維的心愿也已了結,他在家鄉守孝兩年,即將期滿回朝之際,卻突然暴病身亡,厚道的人說他死得其所,不厚道的人說這是幹了缺德事,被張居正索了命。
無論如何,仇恨與痛苦,快樂與悲傷,都已結束。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經寫過無數個人物,有好人,也有壞人,而張居正,無疑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
  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一句話,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複雜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煙海的人物中,最打動我的,卻正是這個複雜的人。
  十年前,當我即將踏入大學校園時,在一個極為特殊的場合,有一個人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
  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我記得,當時我礙於形勢,連連點頭,雖然我並不知道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一晃十年過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這兩樣東西我還帶著,雖然不多,總算還有。
  當然,我並不因此感到自豪,因為這並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堅強,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於,我遇到的人還不夠壞,經歷的事情還不夠多,吃的苦頭還不夠大。
  我也曾經見到,許多道貌岸然的所謂道學家,整日把仁義道德放在嘴邊,所作所為卻盡為男盜女娼之流。
  我並不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們,在生存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僅此而已,雖不合理,卻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歷經滄桑苦難之後,都會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
  直到我真正讀懂了張居正,讀懂了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才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張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廣江陵人。
  少穎敏絕倫,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
  年中舉人,人皆稱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編修,徐階輩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階代嵩首輔,傾心委於張居正,信任有加,草擬遺詔,引與共謀。
  隆慶元年(1567),張居正四十三歲,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進入內閣。
  隆慶六年(1572),隆慶駕崩,張居正引馮保為盟,密謀驅逐高拱,事成,遂代拱為內閣首輔。
  萬曆元年(1573),張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頓官吏,貪吏聞風喪膽,政令傳出,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萬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百姓為之歡顏,天下豐饒,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有餘。
  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年五十八歲,去世,死後抄家。
  長子自盡,次子充軍。〗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世間已無張居正。



沒二話,于謙。
曾經,我發動態說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于謙時,同學問是說相聲那位么,真是悲哀(然而我也才知道還有那麼一位,可能他也覺得我挺悲哀的)。
這位爺,主要是明朝景泰帝朱祁鈺時人。
他哪點讓我喜歡呢?

這個人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
于謙那時是地方官,進京覲見時沒向王振送禮獻媚(連點土特產都沒有),王振誰啊,「帝師」啊,這氣哪能受,就把于謙下獄論死了。

於是第二點就出現了,他精明強幹。
他下獄之後,治地百姓和各路藩王紛紛上書保他出獄。百姓上書表現出他治理能力之高強,史書上也確有記載,更難的的是,他還清正廉潔,兩袖清風說的就是他。

他力挽狂瀾
精兵強將土木堡後只剩殘兵敗將,北京城外再無天塹,皇帝寶座空無一人,南逃之策迫在眉睫,這局誰能破?
於是,于謙就上了,然後就贏了

他含冤而死
什麼是英雄呢?功成名就,靜等老去?于謙可能本來會這樣,然而小人出現了,英宗復辟,冤殺于謙,於是于謙的英雄之路再次推向高潮,斷頭台上的他會想什麼呢?

本來事情應該這樣結束的,但我們還要隨著小人物的眼光看一看,幾個小公務員被安排抄家,然而于謙家裡並沒有什麼東西。這時眾人突然發現了上了重鎖的門,於是開始了發現重寶般的探秘。
是什麼呢?裡面裝的都是皇帝御賜的物件,蟒袍、劍器、聖旨等,一件一件地擺著,並沒有金錢寶物之類。見此狀況,就連負責查抄的官吏也涕然淚下。

于謙的文學修養也很高,一首石灰吟千古傳頌,而兩袖清風的典故也出自其詩作(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秧。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話短長。)

見一人說的好,于謙是什麼樣的呢?
重名節,輕名利
重成仁,輕殺身
重社稷,輕君王

p.s.很少寫長文,像是議論文形式實屬水平太次。書讀的少,沒看過明史,主要依照明朝那些事。如有謬誤,請諒解,但我感覺對於歷史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對於喜歡的人物更是無比推崇,難免有以偏概全,但那又如何呢?既然喜歡便是喜歡他值得喜歡的地方,喜歡的自己眼中的他,並無對錯之分吧!

關於民族英雄這點,我感覺現在這分的太開了,民族英雄只不過是以現在的角度看問題,誰當初不都是人民英雄?我們憧憬他並不是為了挑起民族矛盾,只是以人民英雄的角度去敬佩其對於侵略者的抵抗,所以以現觀古實在是太low了,更別說去以什麼「封建忠君思想、抵抗歷史潮流、抵抗民族融合」的去制約、批判古人了

另推文天祥,這可是于謙崇拜的人啊,以前感覺他沒什麼,但讀了正氣歌后淚都快下來了(雖說讀不太懂)。


感謝知友們的補充與更正



蘇東坡。

蘇東坡是詩人、書法家、畫家,是皇帝的秘書、是慈善家、是佛教徒,是一個一肚子不合時宜的人,還是一個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的大好人。我覺得這些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
林語堂在其《蘇東坡傳》的序言中又給出了兩條蘇東坡受人喜愛的理由:一是蘇東坡的人品,具有耶穌所說的蟒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憨厚,這是歷史上其它文人不能望其項背的;二是蘇東坡具有一種易於感覺而難以言表的魔力,而這種魔力只有熠煜閃爍的天才才所具有的。到底這種魔力是什麼,林語堂也沒說清楚,可能是他對蘇東坡的一些只能意會的印象吧。
蘇東坡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又異常聰明的全才,思想融合儒、道、佛,是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親切、最喜愛的人。蘇東坡為什麼受文人喜愛?除了人格、才藝外,他的魔力又是什麼呢?按李澤厚的觀點,蘇東坡的文藝成就本身並不算太高,比起屈原、陶潛、李白、杜甫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它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然而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卻有巨大影響。其典型意義就在於,他把魏晉唐以來士大夫「出世」與「入世」、「退隱」與「進取」的矛盾雙重心理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質變點。
從秦朝李斯開始,中國的文人多為御用,遵循著一種「倉鼠」原則,跪拜頌揚,阿諛奉承,以諂媚見用。而蘇東坡卻不識時務,屢屢與天子唱對台戲,得到貶降的政治命運。此刻,他不僅沒有頹廢、蕭條,反而還表現出來了豁達胸懷和隨遇而適的生活態度。由於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蘇東坡自請外調,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外放冷遇的地位。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東坡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棄險惡宦海風濤,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在「仕」與「隱」之間抉擇上徘徊困惑。
其實,蘇東坡一生並未隱退,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寂之感,卻比他以前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隱退」、「歸田」、「遁世」都更深刻、更沉重。在當時「百年無事」的「太平盛世」,蘇東坡不要富貴,不合流俗,卻膜拜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情調。
現在看來,像蘇東坡這樣元氣淋漓、才華橫溢、富有生機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得有二的,在他身上挑選出若干使人喜愛的特點,倒是輕而易舉的事。他成熟的思想,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悲天憫人的情懷,出神入化、神人合一、物我無間的人生感悟,才成就了他的詩文。這或許是中國文人喜愛蘇東坡的真正原因吧。


蘇東坡突圍
  余秋雨
住在這遠離鬧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靜是有了,但寂寞也來了,有時還來得很兇猛,特別在深更半夜。只得獨個兒在屋子裡轉著圈,拉下窗帘,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時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衝過去,是台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台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採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後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記者小姐幾乎沒有停頓就介面道:「您是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我說對,心裡立即為蘇東坡高興,他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著,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
================================
《文化苦旅》中的一段


馬克布洛赫,既是歷史學家也是歷史人物。

書作質量與眼界無可挑剔。除此之外這位鐵血硬漢在二戰時期加入了游擊隊,並且死在了德軍槍口下。


看了下竟然沒有人說辛棄疾!!
我辛大爺文能揮毫潑墨,武能跨馬殺敵!!比歷史上多少只有嘴炮技能的文人強出多少倍!!
簡直就是古代言情小說的標準男主!!

首先!
出身好!有家教。
他的祖父,辛贊曾任亳州縣令,那時的亳州已被金人佔領,老人家深感在淪陷區做官對於廣大宋朝人民來說無異於犯罪,閑暇時光常常帶著辛棄疾和另外幾個兒孫登高遠望,辛棄疾在其名篇《美芹十論》中說他祖父帶他:「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再次,少年英才有能力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亮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南下投宋,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時年二十五歲。
後來時局影響,懷才不遇,貶至地方任職,但是也搞得很不錯!除了軍事才能,當父母官關心百姓疾苦,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頗有賢名。
有關心民生疾苦的《浣溪沙》

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也作白頭新。

生活有情趣!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你看是不是個hin熱愛大自然,懂得鄉間樂趣的boy。

也鐵漢柔情,除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還有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這麼看起來,可不就滿足了所有少女心!!
附上知乎的一個問題
如何評價辛棄疾?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908879/answer/56702105


本來我想提一個長者的名字,後來想想算了,知乎畢竟也不容易。

要我說的話,我最喜歡托馬斯·傑弗遜。美國第三任總統,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美國最重要的開國元勛之一,同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和本傑明·富蘭克林齊名。

托馬斯·傑弗遜是律師出身,早年當選過弗吉尼亞和維吉尼亞州代表議會議員,三年間起草了126條法案,包括《廢止限嗣繼承法規》,《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規》,這些法規讓美國在立國之初便逐漸形成了政教分離的態勢,並且對美國的司法體系現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789年9月傑弗遜出任美國第一任國務卿,組建了美國國務院。與漢密爾頓不和,親自建立和組建了民主共和黨,與漢密爾頓的聯邦黨相抗衡,這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兩黨制形成的奠基事件,對美國政治民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傑弗遜任職期間,他派人赴法國談判。當時,拿破崙正同英國作戰,急需戰爭經費,便答應了條件,出售了從密西西比河到洛基山山脈的一大片土地。這宗地產交易,經過討價還價,終於以3美分一英畝的價格成交,史稱「購買路易斯安那事件」。這一宗買賣足足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這讓美國日後成為超級大國成為了可能。

1804-1806年傑弗遜還派遣遠征隊西行,使美國的西部邊界伸向太平洋海岸。這次遠征為美國後來的西進運動指明了方向。

1808年傑弗遜廢除了國內的奴隸貿易。

傑佛遜卸任總統之後成立了弗吉尼亞大學,並向國會圖書館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的書籍,共6,487部。由於將自己所有的資產全部捐出,直到死後傑弗遜依然背著沉重的債務。

傑弗遜極為博學多才,具有著啟蒙時代的精神。傑斐遜是深具造詣的建築師,將帕拉迪奧式建築引入美國,對後世的美式建築風格影響深遠。親自設計建造的莊園——蒙蒂塞洛,由於其風格優美,198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此外有時候他也被尊稱為考古學之父,在考古學技術上有多重創新。傑弗遜同時也是古生物學家、哲學家、音韻學家和作家。他懂得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傑弗遜同時也是一個出色的提琴手。

傑弗遜可能是無神論者或自然神論者,曾經對當時的基督教做出尖銳的批評。「總有一天,所謂耶穌以上帝為父,在處女的子宮中神秘誕生的說法,將與彌涅耳瓦從朱比特的腦中誕生的說法一樣,被視為寓言。」

傑弗遜待人坦率,平易近人,但是和富蘭克林不同,內心世界卻很少為人所知,這讓傳記作家非常頭疼。有人甚至推斷傑弗遜有阿茲伯格綜合征。

一般認為,托馬斯·傑弗遜是歷任美國總統當中智商最高的一位。然而這也同樣離不開他早年的刻苦求學。有資料表明求學期間,傑弗遜每天讀書時間超過了15個小時。

傑弗遜曾經說過:

If a Nation expects to be ignorant and free in a state of civilization,it expects what never was and never will be....If we are to guard against ignorance and remain free,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American to be informed.
如果一個國家期望在國民無知的情況下卻擁有自由,那麼這種期望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未來都絕不會實現。如果我們打算抵禦無知和捍衛自由,每位美國人都有責任了解一件公共事務的來龍去脈。

直到今日,這句話對當今的中國仍然有啟迪意義。


最愛的兩個帝王,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漢光武劉秀
秦始皇:
千古一帝,他的功勛無人能出其右。打造一個短暫而異常強盛的帝國,死後卻被蓋上了一頂頂本不該屬於他的破帽子。敬佩他的能力,也同情他的遭遇。
你熟知的領域,外行有哪些誤解? - 詟言的回答

第二個便是漢光武帝劉秀:
或許他是一個平民百姓都不甚了解的人,或許他是一個被世人所遺忘的一個帝王,提到他,人們的第一反應最多只有「光武中興」,或許稍微了解一點的還會順帶著提上陰麗華、雲台二十八將或是馬援。但是不得不說人們真的遠遠低估了劉秀劉文叔的能力了。
按照習慣,循序漸進,先介紹些不重要的吧:
第一,人長得帥。
據《後漢書》記載,劉秀長得「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劉秀是少有的史書中明確且詳細記載長得帥的皇帝。古代的史官對名人的相貌是避而不談的,而唯獨對劉秀,他們毫不吝嗇地稱讚他丰神俊朗,是世上數一數二的美鬚眉。像曹操「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稍微詳細一點的也就是劉邦的「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曲筆寫寫籠統的,什麼有天子氣之類的就糊弄過去了。
第二,對感情忠貞
劉秀一生只鍾情陰麗華,那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是他少年的宏圖大志,前一句超額完成,後一句則不折不扣的完成了。即便是對他的事業有巨大幫助的郭聖通也只能退避三舍,再堅不可摧的政治聯姻最終也抵不過劉秀那顆忠貞不二的心。在東漢建國之後,劉秀面對立後的糾結,單單是這一點便足以見證其情痴。最終,到了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決定廢皇后郭氏,立貴人陰麗華為後。陰麗華啊,你嫁了這麼好的一個男人,可能做夢都會笑醒吧。
第三,家庭幸福和睦。
他娶了陰麗華真是一大福氣啊。在劉秀糾結立後的時候陰麗華主動推辭,即便是在郭聖通打入冷宮之後,仍然力保郭的兒子劉疆為太子,即便是面對郭聖通的舅舅謀反,仍然力挺郭聖通稱其無罪。雖然最後還是沒有懸念的讓自家的劉庄當上太子,但如此一個賢內助劉秀真是有福氣。此外據後漢書記載:後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一代賢后本色,所以她也成為了第一個有謚號的皇后。
光武帝去世17年後,他的兒子漢明帝夢見父母生前一家人相聚相歡的情形,醒來痛哭流涕,朝臣也無不懷念泣淚,他們懷念的不是一位帝王,而是普通家人之間那份相親相愛的樸素情感。
此外,劉秀也真算是一個好運氣的主了,對他的皇位有最大的威脅的果斷數他的兄長劉縯劉伯升了,他倆自起兵開始就互幫互助互相扶持,同時兩位又都是極其強悍的人但是在哥倆還在劉玄手下當值的時候便因為功高震主被殺死了。
比比看他的九世祖劉邦,一駕鶴西去,他的皇后呂雉立馬就把他最愛的戚夫人做成人彘,甚至還差點斷送了得之不易的大漢王朝。再比比後來的李世民,雖說都擁有一個賢內助,也不談玄武門之變和逼父退位的事情了,單單看繼承人的處理,不得不說劉秀比李世民處理的好,同時也幸運得多:原太子劉疆因為生母的緣故主動辭職,轉而由陰麗華的兒子劉莊上位;反觀李世民,先有太子李承乾謀反未遂,後有李泰「青雀入懷」鬧劇,最後由另一個兒子李治上位......不得不說,就家庭這一塊,劉秀完勝大部分皇帝。
第四,同時也是最逆天的一點,劉秀外號位面之子,滿身的外掛:
他的出生就有三種外掛的說法:
他出生的時候,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
當年稻禾(嘉禾)一莖九穗,因此得名秀。
後來朝廷派來的官員蘇伯阿剛到南陽,遠遠看見蔡陽一帶上空瑞氣環繞,不禁讚歎:「氣佳哉!鬱鬱蔥蔥然。」
然後滿月的時候一個算命先生又說了:公子吉相,貴不可言!
之後蔡少公又發話了:劉秀當為天子
昆陽之戰的時候「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後來逃跑的時候河水結冰:「至下曲陽,傳聞王郎兵在後,從者皆恐。至滹沱河,候吏還白:「河水流凘,無船,不可濟。」秀使王霸往視之,霸恐驚眾,欲且前,阻水還,即詭曰:「冰堅可度。」秀笑曰:「候吏果妄語也。」遂前,乃令王霸護渡,未畢數騎而冰解。」
之後又有人找到了《赤伏符》
......
綜上看來,劉秀的主角光環太強大,以至於我們懷疑上天為了彌補穿越者王莽的bug於是降生劉秀來恢復原有的世界秩序(純屬腦洞,不喜勿噴)
ok,講完了八卦,來點軍事政治方面的成就。
毛曾經說過:漢光武帝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最有學問:劉秀是太學畢業生,考試的成績相當優異,但由於王莽對劉氏的排斥所以無緣高官博士。論才華,無數成語典故出自其口:疾風知勁草;反側自安;置之度外;披荊斬棘;得隴望蜀等等。

最會打仗:劉秀最成功同時也是最著名的當屬昆陽之戰。十三騎衝出王邑四五十萬的包圍圈,請來3000人馬最終成功完勝王邑的四五十萬人+巨無霸+無數猛獸。懸殊超過1:130的戰功起碼在冷兵器時代中是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例子了。
此外,劉秀具有很強的戰略眼光和戰術意識:看看後期劉秀遙控指揮手下將領打仗,凡是不聽他指揮的大都是被打敗,而聽他指揮或者戰略意圖和他相近的基本都是勝利(在吳漢伐蜀的時候特別明顯)。憑藉個人能力的戰功這方面或許只有李世民可以比了,但是一個是在河北白手起家打平天下,另一個是在父親李淵的支持下掃蕩中原(還不包括南方,南方是李靖和李孝恭打下的)高下立現。(無意黑李世民,只是拿來做個比較,太宗的粉絲不要噴我)
一個個消滅掉所有的對手:赤眉,彭寵,盧芳,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董憲,公孫述,隗囂
劉秀超凡的軍事才能足以令馮異、岑彭、耿弇這樣了不起的天才軍事家都相形見絀,在萬難之中獨驅虎豹而成大功,難怪有漢史專家說:「劉秀自己就是張良,就是蕭何,就是韓信。」

最會用人:雲台二十八將中的人個個都能為他所用。不管是在劉玄手下憋屈,在河北中白手起家,被王郎追殺,甚至是賭命吃霸王餐,身邊總有一幫兄弟生死不離,還有不遠萬里趕來的耿弇,主動投誠的馬援,甚至是割據一方的梟雄竇融也主動臣服,其個人魅力無須解釋。
此外,對待功臣他不像他的祖宗劉邦、後來的朱元璋那樣肆意屠戮,反而是把他們寫進雲台二十八將當中來紀念。後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創意也來自於劉秀。

至於劉秀的治國視事能力也是少見的強
在位期間,實行輕徭薄稅,興修水利,罷免貪官污吏,加強中央集權,精兵簡政,釋放大量的奴婢。在文化上,重用文人賢士,史稱「光武中興」,同時也為他的兒子和孫子的「明章之治」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
劉秀統一中國後,厭武事,不言軍旅,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卻下詔:「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同時他極為重視圖書文化建設和皇家藏書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鑒於西漢官府藏書散佚,而民間藏書頗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遺漏。他下旨天下,廣為收集。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後,鴻生矩儒,莫不抱負典策圖籍,芸匯京師。數十年間,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如「石室」、「蘭台」、「仁壽閣」、「東觀」等多處,藏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西漢。

當然,人無完人,再完美的人也會有自己的不足,比方說劉秀迷信讖緯、冤殺馬援。但是,相比較他的實力、他的品行、他的儒雅敦厚,這些,也只能成為太陽當中一粒小小的黑子吧。

總結

和秦始皇相比,我不折騰;
和劉邦相比,我不流氓;
和王莽相比,我不拍腦袋;
和李世民相比,我愛我的兄弟;
和趙匡胤相比,我統一了中國;
和朱元璋相比,我不殺功臣。
我是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

喜歡光武帝,是因為他少年時對陰麗華的思慕,初起兵時不舍親人的執著,是昆陽時當先突圍、一戰破敵的勇武與才略,是「坐知千里」、「計出於主心,勝決於廟堂」的神機妙算,是河北流浪與馮大樹患難相扶的溫馨,是「天子不與白衣同」的謹慎自律,是「安敢遠期十歲」的敬畏與清醒,是「單騎降銅馬」、「加足帝腹」、「老媼呼字」的氣度,是「天地之間人為貴」的仁慈,是「出口成語」的才情文思,這一切的一切,體現了光武帝近乎於完美的個人素質,其中最動人的,是他無論是布衣書生,還是天下至尊,始終不改的溫潤、柔和、謙遜、善良,在漫長的歷史中,特別是帝王史中,看到了太多太多陰暗、邪惡、血腥、殘忍,這些負面的東西猶如重重的黑幕,籠罩著歷史,而光武帝就像照亮黑幕的燈塔,散發著人性美好溫暖的光輝,歷經千年,其光芒不少衰!

————————————附記,後世對劉秀的評價:

曹植:「夫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懿才。其為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威風先逝。軍未出於南京,莽已弊於西都。夫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咸鴟視狼顧,虎超龍驤。光武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其蕩滌凶穢,剿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爾乃廟勝而後動眾,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聖德。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勛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諸葛亮:「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於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者,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於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於忠信,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上將非減於韓、周,謀臣非劣於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世民:「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李靖:「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於高祖遠矣。」

蘇轍:「東漢光武,才備文武,破尋邑,取趙、魏,鞭笞群盜,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於高帝。」

郝經:「光武復汛掃偽妄,振踣植僨,以帝王之學潤色皇度,賁若草木,復垂統二百年。」 「光武之興,條理、文獻遂軼西京。幾於三代,篤實輝光,基命以德,溫純縝密,服天下以柔道。雖則中興,同夫創業。」 「文德軼於高帝,中興功烈,邃古所無。於乎盛哉!」 「終我四百,作成政治,保佑民命,風化之美同於先王,則其功又有大於高帝者焉。」

朱元璋:「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王夫之:「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光武以支庶之餘,起於南陽,與其人士周旋辛苦、百戰以定天下,其專用南陽人而失天下之賢儁,雖私而抑不忘故舊之道也。」「任為將師而明於治道者,古今鮮矣,而光武獨多得之。」

毛澤東:「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南懷瑾:「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莊周,洒脫自如,來去如風,who care!


袁殊
多面人:五重間諜袁殊。(他是北伐先驅,保定軍校高材生;他是白崇禧同窗,蔣介石校友;他是參謀奇才,曾任台灣「國防部參謀次長」,官拜陸軍中將;他是「密使一號」,是中共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級別情報官。他有多重身份:軍統、中統、青紅幫、日偽,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卻是貨真價實的中共特科。

據說最近比較火的電視劇《偽裝者》就是根據這個人的事迹拍的。

============================================================
袁殊,1911年出生於湖北蘄春,又名學藝,化名曾達齋

1927年,袁殊參加北伐軍,受到袁曉嵐之友胡抱一(時任國民革命軍江南別動軍司令)的提攜,加入國民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清黨,回到上海。

1928年加入狂飆社。

1929年留學日本,專攻新聞學,接觸了一些進步思想,回國後擔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參加上海左翼文藝活動,創辦《文藝新聞》。其間,袁殊以讀者來信詢問的形式率先披露了左聯五君子遇害的消息。

1931年10月,年僅20歲的袁殊經潘漢年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立即轉入了特科,參加中共情報系統的工作,由此逐漸褪去左的色彩,成為灰色人物。

按照地下黨負責人的指示,1932年春,袁殊經由表兄賈伯濤(黃埔一期生)的介紹,見到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頭子吳醒亞,成功打入中統內部。

1933年,袁殊被吳醒亞任命為「干社」情報股股長。後來他由吳醒亞介紹,成為新聲通訊社的記者,從而可以利用記者身份出席南京政府的記者招待會,了解與結識許多人並且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岩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報機構。 當時,中日正在談判,談的是貨幣兌換率與關稅問題,這自然成了新聞界的搶手貨。由於袁殊有岩井渠道,消息又快又准,這位「涉外」記者立即成了紅人,連吳醒亞對他都刮目相看。過了一段時間,岩井便開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際費」,這樣,他又成了日方的情報人員。自然,是得到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准——成為了「三重間諜」。不久,岩井又安排袁殊到了日本。回國後,袁殊即與馮雪峰聯繫上。 馮雪峰建議他以青幫身份「找杜月笙想想辦法」,辦起了時事刊行社。

1935年,袁殊因「怪西人案」入獄,中共身份暴露,在各方營救下提前出獄,再次到日本留學一年。

1937年4月,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開拓情報來源,袁殊加入了青洪幫,成為可以和杜月笙、黃金榮平起平坐的「通」字輩師兄弟。

1937年6月,潘漢年以八路軍駐滬辦事處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從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區,在潘漢年的導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場場出色的情報戰。此後,袁殊成為和中統吳醒亞、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社會幫會都有一定聯繫,集多種身份於一身的情報人員,巧妙地利用這種多重身份廣開情報來源,上報給中共中央,為當時地處蘇區、消息相對比較閉塞的中共中央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情報。

當抗日戰爭爆發後,戴笠一時找不到熟悉日本問題、又有相當的日本關係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個叫袁殊的日本留學生與日本領事館副領事岩井英一關係不錯,戴笠聽了很高興,於是親自登門拜訪。袁殊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去請示潘漢年。潘漢年沉吟了一會,說:「這是件好事,機會難得,你千萬不可錯失良機,答應戴笠的一切要求。」

戴笠給袁殊安排了兩項任務:一是收集日本方面的情報,二是堅持留在上海,不管時局有怎樣的變化。就這樣,袁殊又多了一個身份:軍統,加上中統、青紅幫、日偽,以及貨真價實的中共秘密身份,則是五重身份了。這在中國情報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最多面的間諜了。

從此,袁殊通過各種關係,大量獲取日本情報,首先是向潘漢年彙報,然後,有選擇地給軍統彙報——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

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袁殊置生死於度外,化裝成日本學生,越過戰線,深入到了日軍陣地偵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軍事情報,我方避免了很大損失。

上海淪為孤島後,袁殊奉命(潘漢年之命,表面則是戴笠之命)留了下來,以軍統少將的名義,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懲辦侵略者與槍殺臭名昭著的漢奸,並得到了軍統局的獎勵。其中最為成功的是,爆炸了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為此,軍統給袁殊記了大功。

1937年上海淪陷後,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並成立了一個日本特務機關「特別調查組」,袁殊自然也成為了其中一員。當然,這事不僅潘漢年知道,軍統也是知道的……由於袁殊迭立奇勛,戴笠把他召到香港予以獎勵。在香港,袁殊還見到了潘漢年。

由戴笠親自任命為軍統上海區國際情報組少將組長,後根據組織安排充當「漢奸」,打入日本諜報機關,出面組織「興亞建國同盟」,並以此為招牌,秘密組建新的情報據點,將一份份重要的戰略情報從敵人的心臟發送到了延安。袁殊從「岩井機關」獲得的重要情報有:

⑴1939年英法企圖犧牲中國對日妥協的遠東慕尼黑活動。

⑵1941年6月13日德蘇戰爭一觸即發的報告,為此蘇共中央曾向中共中央表示感謝。

⑶德蘇戰爭爆發後,日本動向是南進而非北進,以及日美談判的情報等。

1945年10月7日,袁殊在黨組織的安排下,秘密到蘇北解放區,化名曾達齋。並於

1946年重新履行入黨手續,結束了長達14年的地下生活。

1955年,因「潘漢年案」牽連,判刑12年,1967年期滿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又再度被押8年;1975年5月,出獄後又被送農場進行勞動改造;1982年平反,1987年11月26日病逝於北京


我來說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吧。他是中國的南北朝時代里為數不多的一抹亮色。他弟弟是大名鼎鼎的梁武帝蕭衍,他就是蕭懿。
那個時代,皇冠可以說成打成打落到地上。他所身在的南齊,更是南朝最短的一個。當時的皇帝,就是那個讓自己的妃子「步步生蓮」的蕭寶卷。有這主兒當皇帝,底下人能不起異心?不可能,所以平西將軍崔慧景就反了,奉江夏王蕭寶玄為主,大兵直殺到中央政府所在的台城。「齊室大亂,徵召懿,懿方食,投箸而起,率銳卒三千人援城。」
對於蕭衍來說,蕭懿是個傻哥,討平崔慧景之時,他弟弟就派出人來,左勸右勸,說平定敵人後,那個傻皇帝第一個對付的就是你。還不如乾脆帶兵進宮,「行伊霍之事」,實在不行,也可以鎮守歷陽,手中有兵權,誰都不敢動你。可蕭懿王八吃秤砣,鐵了心非殲滅這股反賊不可。
討平崔慧景後,就是最常見的套路了,功高震主,猜忌橫生。但沒辦法,專制君主就吃這一套。
各位,如果是你,你怎麼辦?反他娘的!這無疑是最正常的辦法了。蕭道成就是這樣做的。當時蕭懿的另一個弟弟蕭暢就握著宮門鑰匙。已經有人勸他這麼幹了,可這貨依舊不聽。
最不濟也可以跑啊,雍州就是他弟弟蕭衍的地盤。但他的選擇是———「自古皆有死,豈有叛走尚書令邪?」人誰沒個死,我是國家的尚書令,怎麼能叛逃呢?
結果是這樣——「十月,帝賜懿葯於省中。」蕭懿死前,沒有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說自己的功勛,而是從頭傻到尾說「家弟在雍,深為朝廷憂之。」他擔憂自己死後蕭衍會反。而後二話不說,飲鴆酒而死。
蕭懿的冤情,還是老百姓做了最好的回答。「懿弟侄皆亡於里巷,無人發之者。」沒一個人告發他們。而蕭懿的預言終於應驗,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可能有人說他是愚忠,我覺得還是當年明月說的對,「封建社會就要有封建思想,別指望人家有多高的覺悟。」,這事如果放在明清不算啥,可那會兒是南北朝,人心喪亂的亂世,誰手握大權心裡沒想法,可他能剋制自己的慾望。保持著對國家的忠誠。
我總是情不自禁把他和冰與火之歌里的奈德對比。一個是尚書令,一個是首相,都顯得不合時宜,都顯得迂腐。他們的死都開啟了親人的復仇。但在那樣一個亂世,有人把人人都踩到腳下的忠誠,榮譽,責任撿起來,洗乾淨,難道不值得人們敬佩嗎?
最後說一句,蕭衍稱帝後,給他哥的謚號是「宣武」,但依我看,「忠武」似乎更好。
下面是原答案,謝謝。

到你們吹冉閔的真是受不了。不能克服中原,有如大江的祖逖怎麼沒人崇拜?死守并州,別人往南,他卻往北跑的劉琨劉越石怎麼沒人說?保留漢朝遺風,招攬四方學者的前涼張家怎麼沒人說?三次北伐,討滅成漢,兵臨白鹿原,收復洛陽的桓溫怎麼沒人說?東晉有放棄過北伐嗎?庾亮,褚兗,殷浩這些名士也沒有放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為何不提?就連胡人中,也出了苻堅這種「德化為先」的精漢。晉書看過嗎?十六國春秋呢,實在不行就讀一讀田餘慶的《東晉門閥政治》,冉閔這貨,德行連呂布都不如,佩服個毛,如果你們強行預設立場的話,我只能說,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雍正啊

四爺啊

楊名時建議修浚洱海河道,本來是好事,但雍正認為他心術不正。第一,這樣的好事,為什麼早不做晚不做,早不講晚不講,偏偏要在自己即將離任又尚未離任的時候提出來?第二,為什麼不用保密的折本先請示皇上,而用不保密的題本上奏,故意要弄得滿朝上下都知道?第三,為什麼不等新官接任以後再由新官上奏,或聯名上奏?顯然,他是在沽名釣譽。事情明擺著的嘛!修浚洱海河道是何等工程,豈是他離任之前完成得了的?當然只能由後任來做。既然只能由後任來做,為什麼要搶在自己卸任之前發表意見?還不是想著把工作留給別人,名聲留給自己!為了保證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愛民,竟然和皇帝動起心眼來,不用折本而用題本,什麼意思?怕皇帝不告訴天下是他楊某人的好主意嘛!

因此雍正憤怒地斥責他:像你這樣心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甚至沒有君父的人,還好意思厚著臉皮自命為讀書人嗎?所以雍正要罰他自己掏錢去修洱海,修不完子孫接著修。雍正說,自己這樣處分,就是要「使天下之人知沽名釣譽之徒不但己身獲罪,而且遺累子孫也。」

自我大慫以後,儒家大興

對於這些沽名釣譽的儒家子弟,蔣公也只能憋在日記里罵罵

朱元璋也不得不妥協

只有四爺,

公開教訓這幫坑爹貨


林則徐。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天下太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氣,在下為河嶽,在上為日星。
——俯首拜岳王。


【已更新】
李東陽!李東陽!李東陽!重要的話要說三遍!李大爺超級萌好嗎!!關於李大爺有什麼光(er)輝(bi)事迹事迹可以參考我之前的各種回答,待我佔個坑慢慢整理李大爺的生平~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西涯這個地名呢,經清朝某李大爺腦殘粉兒考證,就是今天北京的積水潭。李大爺一生寫了很多首關於西涯的詩,為積水潭的旅遊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你夠了】
咱們李大爺小時候就是神童,四歲就會寫大字,五六歲的時候和程敏政一起被景泰皇帝召見(另一說召見他的是朱見深,但根據年齡推算應當以景泰皇帝為是),過宮裡門檻的時候個子太矮過不去,景泰皇帝就嘲笑了一句:「書生腳短。」李東陽立刻對上了:「天子門高。」因為應對得宜,景泰皇帝特地把他安排到順天府府學念書,李大爺果然也不負眾望,十五歲中舉人十七歲中進士(二甲第一喲),然後當庶吉士,入翰林,從此開始了他波瀾起伏的仕途。

先講講關於李大爺的段子吧,李大爺生平有兩大愛好,吐槽焦芳和調戲陳師召,這些段子有的之前發過,看過的也請擔待。

1、焦芳的臉特長,跟驢似的。某次對李東陽說,你那麼擅長相面,幫我看看吧。李東陽看了半天然後一本正經的說:「左相象馬尚書,右相象盧侍郎,將來肯定能當上尚書侍郎什麼的。」焦芳想了半天才反應過來馬和盧合起來是一個「驢」字,大怒道:「公戲我!」

2、焦芳初還朝,失記朝儀。李西涯曰:「以鳴鞭為度,一鞭走兩步,再鞭又走兩步,三鞭上御道。」芳諾之,旋悟曰:「公乃戲我。」
還是驢。

3、陳師召有天早朝的時候,一不小心把冠纓弄反了,正好垂在背後,看兩邊同事的冠纓都在臉前面,他自己也納悶兒啊:唉我纓子呢?摸了半天才發現自己戴反了,全場狂笑不止。後來李東陽專門給他寫了首詩,開篇第一句就是:「十年猶未識冠纓」。
陳師召:…………

4、 李西涯在翰林時,與河南一學士相謔。河南公謁李,見檐曝有枯魚,嘲曰:「曉日斜穿學士頭。」李應聲曰:「秋風正灌先生耳。」
李東陽祖籍湖南,當時的地域歧視,湖南人是「乾魚頭」,河南人是「偷驢賊」。

5、 京城有個有錢的大戶,家裡藏了一幅名家手筆的陳圖南小像,到處請人題詠。邵半江先把詩想好了,去求李東陽斧正。李東陽就忽悠他:「你先別急啊,等我在這兒給你改改,改好了你再往上寫。」把邵半江送走之後,轉臉就把這詩冒了自個兒的名給寫在畫上了。
李大爺: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6、江湖傳言,李大爺曾經遇到過一個道士對他說:「我看你這人有根骨,不如舍了這官,跟著我服食丹藥,修道成仙吧?」李東陽想了想,很嚴肅的回答說:「丹藥吃多了,嘴裡沒味兒啊……」
道長:你走!我不想看到你!

7、 李東陽送給陳師召一匹馬,陳師召只騎了一次就把馬還給李東陽,李東陽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陳師召說,往常我騎馬回家,一路上能寫六首詩,怎麼今天只能寫兩首?我看這馬有鬼。李東陽無語良久,然後說,大哥,是因為這馬跑得快……

8、李東陽有一次和陳師召一起玩擲骰子,扔出了個「幺」(一),李東陽知道陳師召平時不太玩這個,於是作故弄玄虛狀,指著骰子說:「我告訴你,朝下的那面肯定是六。」陳師召翻過來一看果然是六,大驚失色:「老李你太天才了!這都能猜出來!」後來有人告訴他,你被騙了,天底下骰子花色都這樣好嗎。陳師召恍然大悟,第二天跑到李東陽家踢館,沒想到李東陽事先已經特製了幾個點數花色位置打亂的骰子讓陳師召扔著玩,於是他還是怎麼都猜不中,又一次對李東陽五體投地:「老李你太厲害了!我這輩子都趕不上啊……」
李東陽:嘿嘿,計劃通~~

(原文:李西涯嘗與陳師召擲骰得幺,指曰:「吾度其下是六。」反之,果六,色色皆然。師召大驚,語人曰:「西涯天才也!」或曰:「紿公耳!上幺下六,骰子定數,何足為異?」師召笑曰:「然則我亦可為。」因詣西涯。西涯已先度其必至,別置六骰,錯亂其數矣。師召屢揣之,不中,乃嘆曰:「公真不可及也,豈欺我哉!」 )

李大爺還有一個很萌的特點就是話嘮,具體表現在生活中,大概就是,別的人寫一首詩,他次韻的時候能用同樣的韻腳寫出四首來,文人集會的時候大家一人一首寫完了,他再把每個人的韻腳都用一回,全寫一遍,一塊石頭他能詠三回,每回寫二十行起步!質量的問題咱先不管吧,至少這個效率還是很高的嘛。
然而,雖然李大爺是這麼的熱愛寫詩,他寫出來的句子卻總是這麼的……神奇……
請看——

啊,手機發圖不知道會不會縮啊……

還有李東陽的大兒子,也繼承了老爹二二的特點,還有他人生第一大污點:和劉瑾的零零碎碎,嗯,這些晚上再說吧。


伍連德博士,國士無雙。
鼠疫究竟有多可怕? - 咖喱雞的回答
伍連德_百度百科


李商隱。


已更新阿瞞和李二
此問題,曹丞相不能缺席啊,雖然我十分不想寫他,三國實在知名度太高,完全沒有逼格啊,我要是拋出個王衍,Aurelius augustin顯得我bigger多高啊,不過阿滿確實是最對我胃口的大佬,就從他開始吧。

對一個歷史人物產生喜愛,除了經過文字轉述後還能感受到的濃濃人格魅力,再就是可以做到我覺得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產生由衷的欽佩。

很多人說曹操出身好,官宦世家什麼的,其實曹操真心大屌絲,別說袁紹,孔融這種高富帥了,就是劉表,張綉都比他有基礎,宦官的社會地位是遠遠比不上大氏族的,曹操他爹還是個養子,什麼叫養子,那就是身份來源不明啊,三國志裡面說曹操是曹參之後,這可信度基本為零,高祖出場還各種社會靈異事件呢。你要是硬拿曹操跟咱們比,我只能說像我這種24K純正大屌絲在那個年代只能當大頭兵了,隨時就膝上中一箭回家,人家大耳還得頂著個中央領導家屬的帽子鬧革命呢。

很多人喜愛曹操放蕩不羈的性格,這性格特點可不是曹操當上CEO,迎娶白富美後包裝出來的,當他還是個屌絲的時候,只有橋玄、李瓚覺得他可以成大事,可惜這倆人都死的挺早,橋玄居然還被綁匪撕票了,我要是阿滿一定傷心死了,

《後漢書·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初,曹操微時,人莫知者。嘗往候玄,玄見而異焉。謂曰:「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當時去曹操在橋玄的建議下拜訪許劭,許大名士自然是看不上搖滾青年曹阿瞞的,阿滿同學到底是使用了脫褲子還是賴著不走等技能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逼的大名士不得已題字: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

在課餘時間,阿滿還不忘學習看報,領會中央領導精神,順便給官人們添添亂,據不完全考證,阿滿曾潛入張讓家,被發現後越牆逃出,我去!配上阿滿那身高,這是什麼撐桿跳水平啊,除此之外,還備註了孫子兵法,也就是《魏武注孫子》。

正經臉:這本書建議大家看下,孫子被很多人備註過,但個人認為其中佼佼者就是阿滿和郭化若了,看孫子並沒有太大樂趣,但是如果加上魏武簡練而經典的點評,那才叫辛辣點評,立場絕不中立呢,看完後你就能明白阿滿為什麼沒有入川,以及滅三袁的各個戰役。

後來我們的阿滿同學通過推薦獲得了一個公安局長的職務,結果剛上任不久,就砍了一個部級領導家屬,天子腳下啊,依律處斬領導家屬,從這點可以看出,阿滿除了厭惡官宦階級,還是一個率性直為的好青年。當然結果就是最後被趕回老家當宅男去了。

80年,新的契機,阿滿被從新徵召,在各種忠臣被殺害誣陷的情況下,阿滿依舊直言上書,當然漢靈帝到底看到了多少無從考證,總得來說就是然並卵。

這個時候,黃巾來了。。。。。。

魏武的軍事才能就此展現,在青州各種鎮壓偉大的農民起義,升任了濟南相,在任期間罷黜了一半以上的貪污官吏,嚴令禁止宗教迷信活動,後來被任命東郡太守,但阿滿沒有去,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其中還拒絕了附和作亂,我想此時,曹丞相面對這個曾經忠貞的大漢王朝,心裡一定是崩潰的。

《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魏武故事》建安15年12月己亥令所載:「去官之後,年紀尚少,……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

當萌萌的董卓出來作死的時候,曹操散盡家財開始創業,這種魄力真非常人所能及,是散盡家財,不是拿出積蓄什麼的,在創業的過程中,曹操認識了一生中的至交,鮑信,可惜這位仁兄在即將開始的壽張戰役中戰死,他沒有看到曹操成就自己的的那一天。

後來歷經委身袁紹,陶謙偷襲,張邈背叛,兗州反覆易主後,曹操終成一個地方諸侯。可見阿滿前期走的是相當的忐忑,遠不是二代們各種護航,各種壓制的。在經過這麼多挫折和變數後,也只是一個鄉鎮級企業家。

直到他的好基友,本初兄迫不及待的趕來送經驗包,官渡之戰中,其實贏得很僥倖,徐州還未穩定,阿滿以一州之力對抗袁紹,如果不是另外一位好基友送情報,鹿死誰手尤未知,喜聞樂見的官渡大撕逼以阿滿的勝利而告終,阿滿搬去鄴城,廢儒求才三令,得到了寒門學子的支持,同時還有荀彧在一旁幫曹操籠絡士大夫階級的人才。

直到這個時候,阿滿才算是羽翼豐滿。

簡略概括孟德的一生,軍事上並無泣鬼神級別的戰役,政治上也沒有開創完善的制度,甚至手下的文武都乏善可陳,遠沒有唐太宗或毛太祖手下那樣燦若群星,前半生東奔西殺,才氣縱橫,後半生連受挫折,屢屢根基不穩,可想這短短50幾年,其實過的並不順暢,但阿滿就是阿滿,依舊能寫出氣吞山河的詩句,依然能在浩瀚的中國歷史上散發出自己獨特的魅力。

從傳統觀念上講,阿滿並不是一個成功者,生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死還要被人罵上幾百年。幾位知己也死的一個比一個早,我們即不去看那些褒獎的話,比如王安石的「青山為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也不去談周公瑾的「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這種利益相悖著的攻擊。甚至連BUG帝李世民對曹操的評價:「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都可以看出這種獨特的性格給他惹了多大的麻煩。

而我們喜愛的恰恰是這樣一個不完美』小人』,儘管在那個時代里,他看起來是那樣的與眾不同,格格不入,自魏晉以後,我們依舊可以讀到一些大氣磅礴的詩詞,從蘇軾到王安石,再加上那篇還在考證的滿江紅,但縱觀中華歷史2000多年,能把詩人,政治家,軍事家揉捏在一起的,卻只有孟德和潤之二人。

中國歷代有的是貞潔的君子,虛偽的小人,而阿滿才堪真性情,不以刺董為宣傳材料,殺的了孔融,放的了劉備,睡的了鄒氏,在這片盛產偽君子的土地上,洋洋洒洒的活出了一個別樣的人生。

最後附魏王詩詞一篇:

更新:我李二郎才是千古一帝(大辮子玄燁你走開)

知道三國為什麼比隋唐好看么,因為三國均衡啊,你有諸葛亮,我有周郎,到了隋唐,瓦崗一散,後面都是看李二郎多牛逼,怎麼碾壓別的勢力,宛如人民幣玩家和技術流合體,別人還玩屁啊。

因為二郎實在是太強,人生充滿各種閃光點,所以只能位列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第二名了,完美的不敢讓人相信。

李二出生於1500年前的甘肅,要說也是個純正的西北漢子,我們的二郎手下不但燦若群星,而且有著史上最強大的親友團。先說強大的班底,歷史上能相比的也就明太祖了,但重八出身實在是。。。(個人觀點,歡迎補充)

超級好妹紙:長孫皇后


一流文治:腹黑帝長孫無忌,房謀杜斷,直臣魏徵,蕭鈺,大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岑文本,高士廉,


一流武備:帥級李靖,李孝恭,門神尉遲恭,秦叔寶,屈突通,侯君集,段志玄,李績,羅成,柴紹,劉弘基,張公瑾,對了,還有萌萌的程知節

這段名單真是逆天了,二郎除了自身就是個軍事天才,政治天才,還擁有能和衛青,徐達相比的李靖,猛將尉遲恭,秦瓊也不遜於關二爺,文治上還有絕唱的房謀杜斷,就連抄奏摺的都是虞世南,褚遂良這種大書法家,這種華麗的團隊,分分鐘上市!

什麼?你說霍去病,其實二郎就是有霍去病屬性的糕富帥啊!

這還不算bug,畢竟重八除了出身有點慘,人家手下也有馬大腳,劉伯溫和李善長呢,好吧,讓二郎告訴你什麼叫血統高貴(重八哥分分鐘給跪)

簡單做了一張圖,因為本身我也不太會分什麼二大爺,八大叔的,所以估計錯誤不少,但是想理清二郎複雜的親屬關係,絕對是一道世界級難題啊!

下面開翻二郎BUG級別的人生:

青少年時期的李二是個三觀很正的好青年,剛成年(17歲)就參加了雲定興的勤王大軍,跑去雁門營救隋煬帝,但是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僅僅2年後,就開始勸自己的老爹起兵造反,617年是個什麼年景呢,首先天下大亂,各種軍閥割據已經風起雲湧:

竇建德在河北成長樂王,等於割據稱王了
杜伏威擊敗名將陳菱
劉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自稱皇帝
梁師都在革命聖地延安建立梁朝
蕭銑在江南自稱梁王
薛舉在蘭州稱帝
瓦崗軍攻陷回洛糧倉,聚集了大量的流離失所的百姓,成為天下首屈一指的勢力

可以說北方的長安和洛陽已經完全被亂軍包圍,目光如炬的李二及時的看清了形式,順應大勢,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李家好歹也是楊家的親戚呢,總比落到什麼竇建德之類的手裡好多了吧。

造反的日子裡總是充滿了刺激,二郎這個時候開始展示他bug一般的軍事才能,從龍門渡黃河,繞到背後破屈突通,宋老生,屈突通在當時可是首屈一指的名將,絕不是一般人可以對付的。襲取長安後,我們的李大郎被封為太子,從此遠離金戈鐵馬,而二郎南征北戰,不斷給世人展示著:我牛逼吧,我牛逼吧,我牛逼吧

之前我們列下的那些割據軍閥,被二郎一個個收拾了

回到長安的時候,萌萌噠的李淵激動得快哭了,都不知道怎麼賞賜自己的兒子了,這開國之君當得不要太輕鬆啊,從太原搬到長安後,然後就看著自己的兒子各種碾壓天下梟雄,估計是詞窮了,取了個』天策上將』,唐朝出現了一個小皇帝,十年的軍旅生涯為二郎積攢了大量的猛將,再加上開設文學館,補上了文治人才的不足,這個時候二郎和他大哥的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

玄武門之變前,兩方勢力可以說嚴重的不平衡,大郎建成拿得出手的也就是王硅和魏徵,而這兩位,可以說是治國的一流人才,但論智謀,完全沒法和房玄齡,杜如晦相比,猛將更不用說了,天下驍將半數出自秦王府,李靖,李績之流保持中立。所以,結果顯而易見。。。

當然李二郎也算是夠狠(從政治家來說這是優點)斬殺了哥哥弟弟,連侄子都殺了個乾淨。不過後來也算是為哥哥弟弟回復了名譽,他可能跟小弟沒有太深感情,但是跟大哥說到底還是有感情的,畢竟一起長大,一起出生入死。如果不是趕上這個亂年景,這兩兄弟一定不會最後落得這個下場。

隨後二郎繼位,開始了20多年的貞觀之治,貞觀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展開細說了。因為大部分事件在二郎的文治武功里都會有所提到。

總結二郎bug般的屬性:

武功和超強戰略眼光:縱觀中國歷史,沒有帝王可以超越,漢武雖然也是逐匈奴於漠北,但個人戰鬥能力堪憂,重八兄雖然大頭兵出身,戰略眼光也很強,但是對外族的統御上還是跟二郎沒法比的,二郎不但有霍去病的軍事奇才,還身懷李廣般的箭法,從他多次親自誘敵深入,不畏陣前拼殺就可以看出,武藝還是可以跟尉遲恭戰幾個回合的。

疑兵之計破始畢可汗鐵騎
造反後提出『先入咸陽,號令天下』的謀略,堪比隋唐隆中對
霍邑城下斬宋老生,擒屈突通
淺水源一舉擊敗薛仁皋
滅掉劉武周,統一西北地區
虎牢關下一戰消滅王世充和竇建德
分分鐘平定劉黑闥
繼位皇帝後,平東突厥,吐谷渾,滅高昌,薜延陀,龜茲,大唐鼎定了的東亞霸主的地位,漢民族繼漢武后,第二次出現了指哪打哪的武功,悲劇的是,好像也是最後一次了。

文治方面的貞觀之治能和文景相比,輕搖賦稅不提了,罪犯無一逃跑之類的例子也不去追究其真假了,單從完善科舉制度講,李二就為中國做出了強大的貢獻,從唐代開始,寒門子弟可以真正通過科舉進入中央,這特么多大的進步啊!另外因為唐代的開放和強盛,至今仍然影響著很多的國家,比如韓國的江南道,日本的京都,奈良古城,不過您那江南道真心太靠北了一點,不過到是感覺劍南道比四川省好聽多了,瀘州也比合肥美好太多了。。。。

最讓我心喜的其實是經濟和外族待遇,李二創立的唐代是中國少有的平等對待外族的時期,有時候我們自大的像個傻X(比如清代),要不自卑的像個傻X(比如民國),或者又自卑又自大(比如現在),唐初中國因為鼓勵商業而湧現了一大批商業城市,長安和洛陽則作為世界的中心,廟堂之上出現了波斯的宰相,朝鮮的將軍,日本的侍郎,這種可以以平和,包容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是今天的我極其羨慕的,當然這一切的始於李二的絲綢之路。

BUG帝李二郎,無論舔刀子,玩政治還是耍經濟,全部位列一流,實在是過於完美,當然從個人來講,二郎殺兄,逼父讓位,好色,接班人選擇失誤都是被當時人所不齒的,有時候我非常不喜歡一點,總有些人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理所應當的認為是虛假的,你越牛逼,越被抹黑。

美國不也有華盛頓這種神級人物嗎,中國為什麼就不能出個李二郎呢?

你要一定想問為什麼這麼牛逼,我只能說,丞相轉世+四爺,潤之前世,還有藍翔背書,能不強嗎!

寫的比較簡單,慢慢修改。貌似有點長了,還是不寫George Washington和Erich von Manstein了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他是明代傑出的思想家,陽明心學的創始人。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兼備的儒家知識分子,其一生正好證成了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
王陽明出身於官宦世家,其遠祖及東亞著作書法家王羲之。幼年即才思想敏捷,十餘歲能詩;青年時期,泛濫於辭章之學,頗復才名,進士及第後,常與當時的詩詞名家李夢陽、何景明等競相馳騁堃同時他頗為關心國家邊境安然,精究兵法,「每遇賓飲,聚果核,列陣勢為戲」,這為他後來的軍事功績奠定了基礎。 弘治二年(1489),王陽明18歲,拜訪了明初醇儒吳與弼的高徒婁諒,談及格物之學,以為「聖人必可學而至」,開始「遍讀考亭之書」,思格物之精義,並親身實踐,格庭前竹子,最終思勞成疾。格竹子的失敗,促使他對朱子格物之說產生懷疑,認為聖人難做,並進而徘徊於佛老,加上身患沉痾,更加促成他悅慕仙家修鍊之術。

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28歲,舉南宮第二人,賜進士及第,任職工部。中進士後,王陽明並沒有十分順暢,至少思想上幾曾糾結,錯綜複雜。弘治十四年(1501),陽明曾遊歷九華山,訪仙問道。次年,歸越築室陽明洞,行導引術,與道士王思輿交往密切,期間還有「離家遠遁」之念,只是挂念祖母及父尚在,終未能成行。而同時應指出的是,從訪問婁諒到初涉政壇的十多年裡,儘管遭遇格物失敗,王陽明並未完全放棄儒家聖人之學,至少他先後參加了鄉試和會試,並中進士。為官後,弘治十七年(1504),他又曾應山東巡按監察御史之請,主持了山東鄉試。從這次鄉試的出題可以看出王陽明強烈的經世志向,他極力宣揚儒家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並且在程朱理學的統治之下,陽明亦體現出對程朱理學的維護,大肆鼓吹闢佛老。綜合這些,我們不難看出王陽明這一時期思想上的複雜性。也正基於此,我們認為「學凡三變」只是一個概括的說法,尤其是對前兩個階段而言,很難劃分出具體的時間界限。

正德元年(1506),王陽明抗疏救忠良,得罪閹黨劉瑾,遭廷杖,下獄,隨後謫貴州龍場,這一件事成為王陽明一生的重要轉折。正德三年(1508),王陽明37歲,是年三月到達龍場驛。在龍場的三年(1508-1510),他動心忍性,深悟格物致知之旨,終於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者誤矣」,這就是有名的「龍場悟道」。隨後,王陽明講學貴陽書院,始論知行合一。正德五年(1510)開始,王陽明的仕途日漸暢達起來,先後升江西廬陵知縣,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40歲調任驗封司主事,41歲再升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這一時期,王陽明的門人日眾,正德九年(1514),王陽明正式開始以「致良知」行教。


正德十一年(1516),王陽明45歲,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受兵部尚書王瓊的舉薦,他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功階段。正德十二年(1517),他至江西,採取多種方法,或招撫或鎮壓,同時增設行政區域,先後平定了漳州、橫水、桶岡等地流寇與民變。次年又平定了大帽、浰頭等處。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正準備平叛福建時,聞寧王朱宸濠造反,於是起義師勤王,同時上疏朝廷告變。從六月中旬至七月底,短短一個多月時間,王陽明出兵撲滅了朱宸濠的造反,生擒了朱宸濠,江西平定。這次事件充分展示了王陽明的軍事才能,然而也就是這次立功,得罪了武宗身邊的佞臣,因而給他帶來不少劫難。

正德十六年(1521),王陽明50歲,升南京兵部尚書,十二月,朝廷封之為新建伯。從此他開始了晚年傳道講學的盛期。在這一時期,士人從四面八方投到王陽明門下,心學思想進一步蔓延。


嘉靖六年(1527),王陽明56歲,歷經多年奔波,此時的他已經垂垂老矣,身體日漸虛弱,然而內心堅強的信念促使著他始終堅持青年時期的強烈濟世願望。是年五月,受朝廷的調遣,他臨危受命,總督兩廣、江西、湖廣軍務,開始征討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從而開始了事功的另一個高峰期。次年二月,他率兵先平定了思、田,七月又平定了長期作亂的八寨、斷藤峽。然而陽明早年即有「咳嗽畏熱之病」,遇天氣炎熱則更加嚴重,在此次勝利後的班師途中,他因肺疾加重,終於不支,十一月逝世於青龍浦,終年57歲。

王陽明逝世之後,由於生時遭到朝廷佞臣嫉恨,故「爵蔭贈謚諸典皆不行」,並且朝廷還下令禁偽學。然當時心學思潮已經風靡天下,其門人中不少已經是朝廷和地方的重要官員,門人對朝廷此舉十分憤慨,繼而不斷地上疏為師討回公道。如詹事黃綰的上疏,詳細地陳說了王陽明「功之大有四,學之大有三」,較為完整地概括了王陽明在學術與事功領域的重要貢獻,然最終卻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同。直到隆慶元年(1567),以大學士徐階為首的王門子弟向剛即位的穆宗上書,才正式追贈陽明為新建侯,謚文成,王陽明的事功獲得了朝廷的認可。萬曆十二年(1584),王陽明與陳獻章、胡居仁一道從祀於孔廟,加上隆慶五年(1571)從祀的薛瑄,終明之世,只此四人。王陽明的學術終於獲得官方正式認定的聖學地位。(《傳習錄校釋·前言》)

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 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日本天皇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將他召回日本,並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
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百度)


推薦閱讀:

諸葛亮真的造出過永動機?
誰是歷史上最強的刺客?
如果諸葛亮廢了劉禪並且北伐成功,人們會怎麼評價諸葛亮?
美國有哪些稱得上是「國士無雙」的人物?
最近一直在想,秦瓊與羅成人品真的很不堪嗎,哪個相對來說更好一點?

TAG:歷史 | 人物 | 歷史人物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