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嘉誠名下上市公司註冊地一年內全部遷離中國?


要單純說經濟問題,現在全球都不景氣,其他發展中國家慘狀就不說,歐洲基本面也很差,而且綠癌愈演愈烈,怎麼看也不是個好的選擇,單純為了經濟問題,應該往美國走,甚至留在中國都沒大問題,但李偏偏去了歐洲。說明不是經濟問題。李這個年齡,說沒就沒了,他在乎十年後國際形勢啥樣么?其實他只在乎自己兒子能不能過得幸福,能不能守住家產家族。

所以結論來了,李怕自己死後中共不再賣他面子,怕中共秋後算他在香港的賬,與其到時兒子被動應付來自大陸的惡意,不如早早抽身離開,雖然歐洲前途黯淡,財產難免貶值,但當個富家翁還是沒問題的,這是李能給後代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
評論中有人提到英國,一語倒是驚醒了我,李發跡始於英國某港督的提攜,以英國在港商界代言人身份混跡好多年,即便後被大陸招安,也不妨礙他在英國擁有深厚的背景和人脈。是不是更像政治移民了?

至於看好歐洲經濟前景,想法還是太甜了,就像出生率降下來就再也提高不上去一樣,奢靡懶散生活過多了就再也回不到窮日子了,因為人民切實體會了低生育率、高福利的好處,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這樣的歐洲,憑什麼再次崛起呢?


看來我沒說清楚,上海一塊地N年不開發的也就超人家的。紅二都不敢這麼明目張胆。當年地方政府看超人來了,帶著規劃圖,心裡激動得跟啥似的,覺得國際級的開發經驗一定能把我們這地塊開發成國際級的商圈,拉動我們區的經濟發展。結果政府換了一茬一茬了,大家都不敢找超人家提這事。這種特權是中央層面給李家的維穩酬勞而已。

至於說英國保護私有產權,愛屯多久屯多久多的。不是書讀的不夠,書讀的再多也不行。離現實太遠了,真相信有烏托邦呢。而且現在一本道的書太多了。說伊拉克現在民主自由比天朝屁民日子過得好的也大有人在呢

——————————————————————————————————

發改委是全球最屌的部門之一,調個價就掉飛機。我看到的發改委政府項目批複都是兩年不開工,土地收回。金融機構做此類項目都把這個作為潛在風險。你一個民營開發商始終囤地兩年不開工看看。保利都不敢。
但是即使在上海,也有開發商一塊地屯N年政府假裝看不見的。行商不如坐賈坐賈不如囤積。「炒地皮」這種生意是一般人能做的?啥都不用干過十年添一個0賣出去。豆腐渣工程好歹也裝模作樣整個豆腐呢。香港好多地規划了幾十年,還是荒地呢,那一邊草民住籠屋。

處理資產哪裡是什麼中國經濟完蛋了,分明是自己錢來得太容易,經不起推敲。還是現金最安全。香港經濟變成怪胎經濟,地產商居功至偉。冤有頭債有主,草民搞不明白而已。搞明白要鬧事的出錢收買啊,收買不了綁起來喂鯊魚。逞什麼英雄為民請命呢,李老闆敢給我開多高工資我就敢多高嗓門鼓吹李老闆。地產商把你綁了喂鯊魚可能性比政府綁你喂鯊魚概率高多了。董伯伯搞公屋計劃,實際上有利於草民啊。搞不成吧?地產商能讓你得逞?中產階級有產者反對也就算了。草根也跟著起鬨的,活該在食物鏈最底層。

英國是個好地方,不會隨便收你的資產。但是各位也請明白,英國也不可能讓你囤積地皮屯到富可敵國。某些貪官污吏為啥也那麼鼓吹經濟犯罪廢死、私有化、私有財產保護,不都是屁股腦袋那麼點事兒。


聯繫到最近國家在英國投資4000億,大家還能想到什麼,李的布局能力果然沒的說吧

—————————————————————李是滙豐的非執行董事之一,滙豐多年來專收當地有影響力的富豪做董事,李的發展離不開港英時期洋行的大力扶持,不然長實鯨吞和記黃埔怎麼來的?當時滙豐大班沈弼退休回英國時,李專門送了一棟純金做的滙豐大廈模型送給他,再者撒切爾夫人去世前,曾經擬定一份送殯人的名單,香港就有三個人去了,其中就有李。所以離開中國去歐洲,尤其英國絕對有其深入的考慮


離開中國香港,也跟大環境有關,李長期控制香港的水利電業等等基礎設施,恐怕某組織不能長時間容忍這種情況吧,前段時間tvb還被內地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國電還一度傳出收購港燈的不少股份,李已經八十多歲了,主要是要給兒子造個好前景,保住家業,這也是個父親最終的想法吧


這麼多年的老江湖,在變天之前把衣服收好豈不是一件最自然不過的事。


因為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


支持李嘉誠將香港的成功經驗帶到英國和歐洲,提升他們的居住品質


要思考:

第一,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搶人民幣離岸中心的?2014年03月:英法德搶灘人民幣離岸中心

第二,是什麼時候第一個發行人民幣國債的?2014年10月:英國政府成功發行30億元人民幣國債

第三,是什麼時候領頭加入亞投行的?2015年3月:英國帶頭 多國不顧美方反對有意加入亞投行

第四,英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傳言要退歐入亞的?2015年05月:英國退歐公投或提前至2016年

再對比李嘉誠的撤資時間,重合度有多少就不用我說了吧。


李嘉誠抽大陸房源買英國,乃是TG全球經濟戰略部署的重要一步,即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挑戰美元地位。其重要性僅次於一帶一路……嗯:

——李翁,國家又有任務派給你了!

——好,我一定全力配合中央的指示。


畫面太美啦 哇哈哈……o(*≧▽≦)ツ┏━┓
.
.
.

噢。。。難道諸位都是非大陸人士?

第一,以TG對金融的控制欲,李嘉誠說賣幾十億就賣幾十億?說移資就移資?你出去旅個游,換點外幣,還每次都有限額呢……

第二,既然有成交,說明有買家。那麼請問樓上這麼多答主,誰知道買家都是甚樣的人?
——超人要跑路啊這是!誰敢當超人的接盤俠?沒有上層首肯,他賣的出去?

拿衣服!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換一個角度——李嘉誠是怎麼做投資的?

首先,李嘉誠有多少財產?

單說數字或許缺乏畫面感,根據彭博社億萬富翁榜,截至2017年7月24日,李嘉誠共有329億美元的資產,位列世界第20位。其資產相當於2066萬盎司的黃金、6億8千萬桶原油、香港2016年GDP的10.2%、58萬倍美國家庭的平均收入。

李嘉誠歷年資產

來源:彭博億萬富豪榜,雲鋒金融整理(2017年7月26日)

錢多到一定程度,如何讓財富保值甚至增值就成為了一門高深的學問。市面上的書籍大多隻關注李老闆的故事和八卦,卻很少關注其資產的分布和配置。回顧李嘉誠的生財之道,從中有許多值得投資者借鑒的地方。

李嘉誠現在擔任多個集團董事局主席,經營範圍包括房地產、能源業、網路業、電訊業以及傳媒業。

不少香港人戲稱一輩子都在為李嘉誠打工,因為住的房子是李嘉誠蓋的,用的電話網路也是李嘉誠提供的,就連去超市買東西也與李嘉誠有關。

李嘉誠資產分布表(單位:美元)

來源:彭博社,雲鋒金融整理(截止2017年7月24日)

李嘉誠在2012年曾向媒體披露會將自己持有的逾四成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權益,以及三成半的赫斯基能源權益,分配給大兒子李澤鉅(市值約2041億港元);而次子李澤楷,李嘉誠稱會全力幫助李澤楷收購心儀的公司,金額會是李澤楷當時身家的倍數計。

事實上,在已經將大部分財富分配給兩個兒子以及做公益後,現在以李嘉誠名義持有的資產主要是分布在長和系公司里。

來源:彭博社,雲鋒金融整理(2017年7月24日)

李嘉誠的跨行業布局

從披露易可查,自有記錄以來,李嘉誠擔任大股東的香港公司已經達到67家(統計包括退市公司及改名公司),其中有些公司李嘉誠目前已脫手。這一長長的公司列表,顯示的僅僅是李嘉誠個人名義參與的公司記錄,還不包括李氏家族其他成員的公司以及關聯公司。這些公司遍布各個行業,可見李老爺子多麼重視資產配置。

潮汕人做生意,除了要考慮風險收益,難免也需考慮人情。例如當年慶豐金集團主席陳發柱涉嫌詐騙被捕,李嘉誠因與其父交好,在其危機期間曾屢次出手幫助慶豐金。

大股東/董事之名稱 ——上市法團之名稱

李嘉誠——TOM.COM limited

李嘉誠 ——TOM在線有限公司

李嘉誠 —— TOM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中海集裝箱運輸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李嘉誠 ——中航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李嘉誠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李嘉誠 ——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李嘉誠 —— 中國航空工業國際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李嘉誠 ——中國航空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李嘉誠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李嘉誠 —— 中國資源交通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李嘉誠 ——中聚雷天電池有限公司

李嘉誠 ——中聚電池有限公司

李嘉誠 ——中聯繫統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五龍電動車(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北海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民安(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永安旅遊(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 百江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 至祥置業有限公司

李嘉誠 ——志鴻科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辰達永安旅遊(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 和記港陸有限公司

李嘉誠 —— 和記黃埔有限公司

李嘉誠 ——和記電訊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和記電訊國際有限公司

李嘉誠 ——和記環球電訊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 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

李嘉誠 —— 泓富產業信託

李嘉誠 ——金匡企業有限公司

李嘉誠 ——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

李嘉誠 ——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長發建業有限公司

李嘉誠 —— 冠亞商業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 星謙化工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流動電訊網路(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 珀麗酒店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 科維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科聯繫統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茂盛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首長四方(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首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首長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香港生力啤酒廠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香港珠寶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深圳中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李嘉誠 —— 深圳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祥泰行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軟庫發展有限公司

李嘉誠 ——港燈電力投資與港燈電力投資有限公司 - SS

李嘉誠 ——華人置業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匯賢產業信託

李嘉誠 ——瑞年國際有限公司

李嘉誠 ——置富產業信託

李嘉誠 ——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電能實業有限公司

李嘉誠 ——嘉禾娛樂事業(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嘉盛控股有限公司

李嘉誠 ——德祥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 慶豐金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 錦興集團有限公司

李嘉誠 —— 環能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來源:披露易,雲鋒金融整理(2017年7月24日)

以李嘉誠入股上表的這些公司價格來計算(未披露入股價格的以披露日期當日股價來計算),投資各個行業的權重如下:

來源:披露易,彭博社,雲鋒金融整理(2017年7月24日)

註:僅以披露易數據可查的李嘉誠第一次入股公司的價值計算,不考慮通脹與入股後的增減持。此圖並非解釋李嘉誠現時資產分布,而是自有記錄以來,李嘉誠所有初次投資港股的行業投入分布。

李嘉誠參與過的資產幾乎遍布各個行業。令人意外的是,如果不考慮信託中的地產部分,以開發房地產出名的李嘉誠,竟然地產股投資比例不到總投資的1%。

李嘉誠不建議投資者炒樓的理念在2017年長江和記實業業績會上已經闡述過了,他表示自己過去十年都認為不應該炒樓,但自用的話不管便宜還是貴都應該買——「現在買貴點,算上通貨膨脹,過幾年你會發現也沒有買錯」。

跨行業布局好處在於實現全周期的資產配置。在中國或美國乃至全世界任何一個地域,行業都是周期性發展的。最初的牛車完全被汽車取代,煤炭和原油也有曾經新潮的時候,今天火爆的手游和科技股或許十年後也會被淘汰,只有配置到多個產業,才能夠在不同的周期實現資產增值。

有錢人有有錢人的玩法,如果是普通投資者,巴菲特多年來除了自家基金之外,唯一推薦的投資品種就是各種指數的ETF,通過配置各種資產類別和板塊(如科技板塊ETF或新興市場ETF的組合),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幫助投資者分散風險。

除此之外,通過配置資產到基金也是一個選擇,「有魚智投」中一大亮點就是幫助投資者精選合適的基金,即使單獨買股票型基金,最低只需要120美元就可以把資產配置到超過10個行業內。

來源:有魚智投

李嘉誠的跨地域布局

「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 ——李嘉誠

李嘉誠在2015年針對外界關於他從內地撤資的流言,通過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和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發表聲明。李嘉誠稱,他並沒有撤資,只是根據經濟形勢,重新配置了國內外的資產;在減少對內地房地產投資的同時,加快了在內地零售業的布局;並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在全球52個國家投資多項業務。

來源:長江實業和記有限公司2016年年報(2017年4月5日)

長和系近年重大(出售或減持)物業交易

來源:長和系公司年報及公告,雲鋒金融整理(2017年7月26日)

根據媒體報道,李嘉誠對內地資產的拋售始於2013年下半年,隨著2016年上海世紀匯廣場項目的拋售完成,

「李嘉誠在內地持有的投資性物業面積只剩下了15 萬平方米,僅相當於21 個足球場大小。」 ——引用自第一財經,2016-12-23

然而仔細分析後可以發現李嘉誠都是有選擇的拋售內地物業,此舉並不是看淡內地市場,而是對資產的正確配置。被選中的物業不是收益率下降(例如廣州西城都薈廣場,本身已經延遲五年開業,招商半年後,不少鋪面仍然空置),就是已經帶來豐厚回報並且目前市價理想的資產(例如東方匯金中心,售價是買入地價的八倍多,此交易將帶來凈利潤18.4億港元)。

事實上,這樣的操作是一個生意人正常的理念實踐——及時止盈止損與資本利益最大化。

加快全球資產布局

長和系近年重大海外收購項目

來源:長江基建公告及年報、騰訊財經,雲鋒金融整理(2017年7月26日)

即使發生了英國脫歐與歐洲難民危機等重大事件,李嘉誠近年依然持續重點投資歐洲的策略。

對於海外資產的收購,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曾在長江基建的年報中闡述其戰略意圖:李澤鉅認為集團目前的主要目標是尋求能提供強勁,經常性及穩定現金流的投資良機。因而在投資地選擇上,長江基建偏好那些具有契約精神、法律清晰透明、財務制度健全且歡迎海外投資的成熟市場。

而在行業選擇上,有四個標準:(1)有監管框架及長期合約為依據,以確保未來回報的穩定性及可靠性;(2)能提供即時現金流和利潤貢獻;(3)屬於集團具備經驗及熟悉的範疇;(4)能與長江基建或長江集團其他成員子公司產生協同效應。

分散地域投資也是李老闆的聰明之處,縱觀近30年的發展史,日本、台灣、香港、印度乃至英國和歐洲,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域的經濟是能夠長期高速增長的。正如李嘉誠看好歐洲,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歐洲的部分企業已經「跌出」價值。英國脫歐黑天鵝過後股市並沒有崩盤反而越漲越高,這就是分散投資的好處。

李嘉誠的投資策略

「我平時對經濟、政治、民生、市場供求、技術演變等一切與自己經營行業有關、或沒有直接關係但具影響的最新、最準確數據及訊息全部都具備所有詳細數據,加上公司內擁有內行的專家,當機會來臨時我便能迅速作出決定。」 ——李嘉誠

精準抄底!

1965年,香港爆發銀行信用危機,房地產業又嚴重供過於求,香港房價暴跌。兩年後更是發生了反英暴動,進一步加劇了房地產市場的窘境。這時李嘉誠卻逆勢抄底。果然在幾年後香港樓市再次繁榮。李嘉誠在高位拋出,獲得了不菲的利潤,此舉也幫助了他在香港房地產業奠定基礎。

自1986年,國際油價跌至每桶11美元的歷史冰點,原油市場更是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全球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誠卻在這時入手石油業,以32億港元的價格,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52%股份。當時該公司日虧500萬港元,如今這家企業已經成為「和記黃埔」最大的盈利和中流砥柱,日賺1500萬港元。他本人更是稱這次交易是「一生最偉大的投資之一」。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英就香港回歸問題談判前景未明,香港資本市場悲觀氛圍濃郁。英資「置地」集團著急出售「港燈」,李嘉誠此時入手34%的港燈股權。幾個月後,股價回升,李嘉誠成功套現二十多億港元,同時也以此為契機將業務拓展至公用事業。

十年前,許多業內人士對李嘉誠的歐洲3G電訊業的估值極低,甚至有分析師嘲笑他的「Three G」為「Free G」。但是2015年的和黃將義大利的移動業務合併,交易價值竟高達218億歐元。

李嘉誠採取「人棄我取」的投資策略並非只是膚淺的想要哪個便宜買哪個,而是在審時度勢後看好資產的發展前景,在最合適的時機入手,在眾人非議中耐心等待,才能領先眾人幾百億個小目標。

試想,在上述的任何一個案例中,若是李嘉誠沉不住氣,提早脫手,那些幫助他成為億萬富翁的墊腳石很有可能就成了分文不值的燙手山芋。

對沖減風險

2016年英國宣布脫歐後,被稱「買了大半個英國」的李嘉誠成了最「受傷」的華人。其旗下上市公司股價接連受挫。4家公司的市值在兩個交易日累計蒸發714億港元。

但是其實,李嘉誠早有準備。

截至2015底,長和銀行及其他債務總額為2,876億港元,其中英鎊佔25%、歐元佔25%、美元佔比最多達36%,港元及其他貨幣同為7%。長和財務報表以港元計算入賬,英鎊貶值,英國業務所帶來的盈利貢獻兌換成港元,變相減少,但只要有相當大負債以英鎊計價,長和實際要繳付的債務及利息將大幅減少,匯兌損失,隨時變成匯兌收益。

來源:Free Images - Pixabay

而在今年,世界政局不明朗。土耳其修憲公投、法國大選、韓國大選、美俄關係變化等都對世界資產布局存在潛在的影響,對匯率的影響也極大。李嘉誠在今年還配置了一部分資產在黃金上,相信一定程度也是出於對沖部分貨幣貶值風險的角度。

正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抄底是「攻」,對沖是「守」。「李超人」不僅能攻,也時時注意守。「攻守結合」才是真正的致富之道。

李嘉誠今年上半年回報如何?

今年是港股的旺年,以李嘉誠個人名義持有的香港公司股票在2017年上半年大都表現優秀,僅長實一家公司的回報率就有31.21%,以長實2016年年報披露的李嘉誠持股13185.03萬股計算,上半年長實給李嘉誠帶來的股票凈收入最少就有19.5億港幣。正回報率最少的長江基建上半年股票凈收入也有74億港幣(據2016年報,李嘉誠持有該公司71.93%的股本)。

李嘉誠手持公司股票2017年上半年股價走勢

來源:彭博社,雲鋒金融整理(2017年7月27日)

註:年初價格為2016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年中價格為2017年6月30日收盤價

長實地產(1113.HK)2017年上半年股價走勢

來源:有魚股票

至於赫斯基能源公司,雖然上半年股票表現不佳,但是公司業績卻可觀。2017中報顯示,赫爾基上半年三個月EBIT同比上漲62.7%,六個月EBIT同比上漲113.6%。

上個月,李嘉誠出席汕大畢業典禮的時候致辭道:

「我年輕過,歷盡困難試煉,我深刻知道成長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長機遇巨浪中,愚人見石,智者見泉。」

「超人」李嘉誠超於常人的地方不是錢多,而是錢生錢的智慧。合理的資產配置,正確的投資策略,適當的風險控制才是真正的「生財之道」。

封面圖片來自搜狐新聞

——————

誰是下一個港股大神?點擊一下鏈接,立刻報名參加:

雲鋒有魚杯-新浪港股模擬投資大賽

2017.10.12-2017.12.15

模擬資金100萬港幣,最高單項獎金6萬哦!


本來不想摻和在這麼高大上的話題里,但受不了那位答案複製粘貼回萬題的大神到處灌水鼓吹陰謀論(他還沒發現這個回答——靠,就上午寫草稿的時候他還沒複製過來,下午就看到他貼過來的答案了。ps.個人還是挺喜歡他的部分內容的,但近來有點歪了)

雖然本人對李敬佩有加,但李是商人,不是神人,更不是聖人。
商人逐利而生,無利不奔。明白了這點,就很容易正確理解李的邏輯和行為了——
哪最容易賺錢?當然是剛開放且法制又不健全的地方最容易賺錢了。早年的牟其中,現在的馬雲都曾在此領域搶佔先機渾水摸魚。
李在搭乘中國改革開放班車之前,只是一個富豪而已,霍英東、李兆基等人並不難望其項背,但在在鄧之後的10-15年間里,李的財富暴漲了數十倍。這是他會抓住時代和形勢的機遇的結果,也是大陸割肉喂狼的結果。當年李在大陸拿地簡直就跟跑馬圈地一樣,放出風聲就有人來搶著送,而當地領導簡直是臉上有光,逢人便誇。反觀霍英東在南沙處處掣肘……這其中的原因錯綜複雜,耐人尋味。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李靠著早年奠定的「首富」名號,在大陸席捲了不可估量的資金。這也是他作為成功商人的漂亮狙擊戰役。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法制制度的健全,我們國家的市場越來越規範,競爭越來越正式和激烈。這對於草莽中殺出來的創一代而言,絕非好事。因為李和「福布斯通緝令」上的大部分富豪一樣,不可避免地染有時代的污點,隨著法治陽光的普照,勢必遮掩不住。
就和大多數黑道大佬一樣,在通過不法交易完成原始積累之後,誰都需要洗白。因為洗白之後可以獲得法律和財富的雙重保護——這世界上最強大的保護。
雖然境界不一樣,但李也有著同樣的需要——他的下一站是一個真正規範、法治健全且更加有安全感的地方——歐洲。
……
逐利而生,僅此而已。


李的行為從市場角度明顯是解釋不通的。

真正原因是我港某事件上的站隊問題,我所知當時事態嚴重時李曾前往中央請願。猜測沒有撕破臉,但是畢竟已經得罪了領導,還是早走為妙。

這個地方從來沒有真正市場化過,商人中實在不缺因為打點不好上面而被整得家破人亡的例子,能做到這個程度,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我看到了各種陰謀論的、充滿地攤文學色彩的答案,什麼李嘉誠上北京請願,什麼李嘉誠和中央談判破裂,什麼李嘉誠看出要變天。拜託,你們怎麼知道的?微信朋友圈么?還是說知乎上隱藏著李嘉誠的親友還是中央大老闆?卧槽我好怕啊。

咱就不能從經濟社會角度實事求是地分析么?

我這裡貼兩篇文章,來自【李曉鵬1982】的新浪博客。首先聲明,這個李曉鵬的觀點我並非全盤認同,但是講香港問題我認為他是講得有道理的,至少比較符合實事求是原則,沒有陰謀論的庸俗世界觀。你可以否定這位的觀點,但是請學習這種方法論。如果你了解的事實不支持他的觀點,歡迎指出來。

早在佔中運動之初,李曉鵬就分析了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大資本家的行為和香港問題的走向,諸君不妨一觀。兩篇文章是有順序的。(註:劃線和加粗是我個人所標註)

《強權特首的回歸與李嘉誠的出走 ——談佔中之後香港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前景》
作者:李曉鵬

梁振英2015年的施政報告是罕見的強硬,申明「高度自治」不是「絕對自治」,強調香港必須服從中央權威,而且點名批評了一些激進刊物的言論,現場抗議的議員則直接就給架出去了。這種風格是「佔中」之前從未出現過的。


我們把這個事情跟最近的一些新聞串起來看,就很容易發現中央政府對香港「佔中」後政策方向的變化。簡單來說,就是在保持「一國兩制」的承諾不變的情況下,對香港現行政制進行調整,建立「強權特首」制度。


——應該說,「佔中」是一場測試,把各方面的底線態度基本上測清楚了。在佔中之前,梁振英的態度是比較曖昧的——或者說至少是比較軟弱的,也就是對香港反對派的訴求,表現出一種比較左右搖擺的態度。這種態度我們也不好說梁本人內心到底怎麼想,但起碼在直觀上給人一種印象:就是香港政府在敷衍塞責,甚至是有意識在放縱反對派的極端言行來向中央施加壓力,試圖索取更大的利益。在諸如奶粉事件、國民教育事件這些問題上,港府基本無所作為,放任事情鬧大,然後讓中央妥協退讓。


新華社在佔中後發了這麼一則新聞——《梁振英:曾每天都向中央彙報香港「佔中」情況》。這則新聞是很耐人尋味的。他彙報了些什麼,中央指示了什麼,這是機密,誰也不知道。但最終的結果很明顯:梁利用這種形式向中央表示「效忠」,也取得了中央的信任。也就是說在中央政府強硬的表態下,梁最終放棄了表面上的搖擺,選擇了完全站到中央這一邊。港府的處理方式,從最開始的放任自流,到武力清場,到現在的 秋後算賬,拘捕佔中領袖。這一系列動作都顯然都是「每天彙報」之後,得到中央支持,梁振英才逐漸開始硬氣起來了。

與此同時,我們再對照另外兩則新聞。第一則,就是佔中爆發的前夜,以李嘉誠為代表的一大批香港富豪到北京來訪問,打的旗號是希望維護香港穩定。

第二則就是佔中結束之後沒多久,李嘉誠就宣布把公司註冊地遷出香港。


顯然,李嘉誠等人去北京其實是要去試探中央的態度,希望居中調停,說服中央在2017年的普選問題上讓步,避免「佔中」運動的爆發。

這個要求當然是被拒絕了。會面的結果,只是習總重申中央對香港的政策不會變。


調解失敗之後,「佔中」隨即爆發,中央和香港極端民主派的關係終於徹底決裂。

而這種徹底的決裂,受打擊最大的,不是別人,就是這一批控制著香港經濟命脈的大富豪們。

我在佔中期間發過一條微博,就是說從「學民思潮」領袖黃之鋒所做的演講內容來看,他的訴求是錯誤的,但他反應的問題是真實的。香港回歸中國以後,經濟發展緩慢、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香港底層人民沒有從祖國統一中獲得什麼好處,青年學生對未來失去希望,他們擔心畢業就失業,看不到通過自己努力上升的渠道。這個經濟基礎,才是「佔中」運動爆發的最重要的原因。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首先是社會上有了對香港現狀的怨氣的積累,才可能有西方敵對勢力來挑撥離間產生效果。

那麼這種經濟社會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原因是什麼呢?在大陸這邊看來,中央已經給了很多優惠政策給香港,而且還大量廉價的淡水、蔬菜、肉製品供應給香港,保障香港的民生和經濟繁榮,其它的方面一概不管,給了你最大限度的自由。然後你自己還搞不好怪誰?只能怪你們香港人自己嘛。


但在香港人看來,就不是這樣。1996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前,基尼係數是0.517,2012年,基尼係數上升到了0.538,貧富差距是擴大的。雖然看上去增加的點數不多,但一般認為超過0.5就是很嚴重的貧富分化了,在這個基礎上,每增加一點點都會讓底層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而這個貧富分化的加劇,是跟回歸以後中央政府不作為密切相關的。

自由資本主義一定會帶來滾雪球一樣的貧富分化,這個應該是一個共識。香港回歸以前,就是一個自由港,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當中也算是非常自由的了。但是英國的殖民統治畢竟還派了總督,他代表英國統治香港,其職權是高於行政、立法、司法這個三權分立體系的。有這麼一個強權人物鎮著,大資本要想為所欲為還是很困難。


但是在中國收復香港的過程中,在過渡時期,我們一方面不能直接派遣官員管理,一方面又不可能信任英國的官員,所以選擇了依靠所謂的「愛國人士」來協助中央政府實現香港平穩過渡。而當時愛國人士的代表,當然就是李嘉誠、霍英東這些大資本家了。在這個過程中,這些以前尚不能干預政治的資本大佬們開始獲得大量的政治資源,李嘉誠和霍英東都成了香港回歸籌備委員會委員,成為中國在香港政治力量的代表。

香港回歸以後,總督制度自然消失了,中國政府因為「一國兩制」的承諾,也沒有過多干預香港政務——因為西方國家老是拿自由民主這些東西來攻擊中國,而中國也有很多人也對此缺乏自信。所以雖然英國統治的時候一點民主不給香港,中國收復香港以後反而開始搞民主了。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立法會的權力上升,特首的權力下降,跟總督比起來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從「統治者」變成了行政機構首腦的這麼一個角色。香港的政治體制,實際上就從總督獨裁製向三權分立的民主政制發展了。

在資本大佬介入政權交接、新任政府權力分散的這麼一個情況下,政治力量對資本力量的節制就完全失效了。對李嘉誠這樣的大資本家來說,以前還有總督管著,回歸以後在香港就可以徹底稱王稱霸。所以實際上我們看李嘉誠的財富增長,速度最快的就是香港回歸之後的這麼幾年。他的公司市值在回歸前的1995年才只有420億港元,盈利才只有30億港元。到2009年,就增加到了一萬億港元,相當於同期香港經濟總量的50%,盈利更是高達兩千多億港元,增加了七十倍。大頭都是回歸後掙的。而這期間,香港GDP增加了不到一倍。


所以,回歸以後,香港經濟增長的絕大部分好處都是大富豪們拿走了。底層人民並沒有得到什麼實惠,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特別是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嚴重,財富分配的差距比收入的基尼係數更加嚴重。李嘉誠在回歸兩年後就成為華人首富,但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卻不足十五平米,此外還有十多萬人住在不足兩個平方米的籠屋裡面,所謂「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就是現今香港現狀的真實寫照。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收回香港以後,對香港的治理是有所失職的。「香港明天更美好」這個承諾並沒有完全實現,起碼對於香港的底層人民和年輕一代來說,他們所看到的現實就是回歸以後,他們的處境和未來變得更加黯淡了。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兒?就在於過度的自治造成的「政府缺位」。香港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供700萬人發展,已使用地區只佔了所有面積約24%,扣除不可開發的山地,還有40%的可供開發面積,但是就是空著不讓開發。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過於弱勢,難以下定決心,因為一旦開發就會造成香港樓價下跌,讓擁有住房的階層利益受損。董建華多次打算學習內地新建保障房,都迫於既得利益階層的政治壓力而被迫放棄了。香港想要修一條高鐵接上廣深高鐵,死活修不動,因為政府太弱勢,根本無法完成高鐵所需的拆遷工作。這些問題,在中國都不是問題,唯獨在香港克服不了,你說是中央政府失職,還是香港政府失職?我覺得應該是都有責任。


底層人民在生活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什麼樣的意識形態來要求改革?就是一個輿論宣傳戰的問題了。西方的敵對勢力也好,本地的像黎智英這樣的資本勢力也好,就開始在青年學生中間煽動,把這樣的問題歸結為大陸不給香港民主,以及大陸人到香港來買奶粉、生小孩佔用香港的資源的問題上來了。這個邏輯其實很荒謬,因為大陸的政制和英美民主差距更大,但是對岸的深圳發展的比香港好的多;至於大陸人民到香港來,那是有利於香港經濟的,沒聽說過買東西還把人家給買窮的。香港的問題,核心不是自由民主太少,而是自由民主太多,導致政府缺乏權威和執行力,無法大規模的配置公共資源,推動有利於底層人民的改革,放任大資本肆意擴張。

但是呢,目前來看,在香港這個宣傳陣地上,我們是失分的。青年學生被西方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理論給洗腦了,覺得問題就是中央不給香港民主造成的,所以才有了「佔中」運動。

所以我才說:「佔中」運動中,青年學生的訴求是錯誤的,但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是中央政府、香港政府必須要解決的。只要這樣的問題不解決,僅僅是鼓吹什麼反對國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宣傳,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要解決這個問題該怎麼辦?首先就要跟香港大資本家分道揚鑣,不能再像回歸前後一樣,把他們當做政治上的依靠力量了。因為社會公平的改革,必定會觸碰到這些人的利益。

其次,就是要建立「強權特首」制度,要讓特首扮演一個像回歸之前的港督的角色,或者說是像現在中國地方政府的黨委書記的角色,一個超越行政、司法和立法之上的職位。大幅度的削弱立法會的職權,因為這個陷入黨派鬥爭、不用對實際決策負政治責任的機構,是很容易因為各方面勢力的滲透而變得四分五裂、無所作為。變成一個極端勢力表演的大舞台。

目前,中國政府一方面要堅持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所以不能真的搞社會主義改造,直接委派香港市委書記、市長;另一方面,又不宜完全的坐視不管,讓港內港外的敵對勢力把香港搞得一塌糊塗,這樣在輿論上同樣對我們不利,因為香港畢竟是屬於中國的。


兩方面均衡的結果,一個效忠於中央政府的強權特首,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的政治安排。梁振英在關鍵時刻以「每天向中央彙報」的方式效忠,最終促成了這一政治決策。


所以,佔中結束以後,李嘉誠收拾家當準備走人,梁振英態度強硬發表施政聲明,批評大學反對派刊物,對「佔中」領袖秋後算賬。這些東西都是連在一起的。李嘉誠不是不看好香港的未來,而是不看好他自己的家業在香港的未來。在一個強權特首的政治安排下,一系列的社會變革恐怕將勢在必行。二十三條立法那是肯定要做的,國情教育也一定會重新啟動,土地與住房制度的改革恐怕也是在所必行。在此過程中,以李嘉誠為代表的,依賴於土地形成的大資本財團的利益必然受到巨大的觸動。這個時候把資本註冊地遷移到香港之外的避稅天堂,其實是在給自己準備退路了。


香港明天會更好,但李氏家族的明天恐怕是不會更好了。

——————————————

作者簡介:李曉鵬,經濟學博士,著有《這個國家會好嗎: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

《香港與李嘉誠:一個失敗的制度和一個成功的商人》

作者:李曉鵬


最近我寫了《強權特首的回歸與李嘉誠的出走》的文章,把「佔中」爆發的根源歸結為香港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還說中央要以「強權特首」推動政改,必然會觸動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大富豪的利益,這也正是李嘉誠把註冊地遷出香港的原因。

看起來,我好像對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有很大的意見。也有人在回復裡面問我:是不是李嘉誠才是「佔中」運動的幕後黑手?

我的回復是:幾乎不可能。

「佔中」運動所暴露出來的經濟社會問題,不是李嘉誠等少數富豪的個人品質出了什麼問題、或者在背後搞了什麼陰謀,而是香港政治經濟制度的基本缺陷導致的。對此,我們須有更清醒、更深入的認識。

(1)

從利益分析的角度來說,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富豪們肯定是希望「佔中」運動取得勝利的。如果香港真的搞不受限制的普選,大資本就會如魚得水,更好的操縱特首選舉,獲得更多、更大的政治資源。

但是,以李的智慧,不太可能做出支持「佔中」這麼愚蠢的事。在中國,商人主動挑戰中央政府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連這都不知道,那他根本就成不了華人首富。只有以報道桃色新聞著稱的二流小報《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才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李嘉誠不會跟黎這樣的人在一個層面上思考問題。

從可公開查實的記錄來看,李並不是陰謀家,而是一個具有非凡智慧的、人格上也比較完善的商業領袖。他始終保持一種「在商言商」的務實作風,與政治保持著合理的距離。他會巧妙的利用政治資源來為自己的商業帝國服務,但始終不會跨過商業界限去直接參与政治鬥爭。

1982年,李嘉誠獲得了鄧小平的接見,此後江總和胡總都單獨接見過他。這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和政治資源,成為他積累財富的重要依靠。但他並未像霍英東那樣,到中央政府謀個政協副主席這樣的一官半職,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政治活動中去。

他始終以一個商人的身份來恭恭敬敬的處理和政治家們的關係,「悶聲發大財」,絕不越雷池半步。由於對商業活動的專註,讓他最終在財富上遠遠的把霍英東甩在了後面。

此外,我們也沒有聽說過李氏家族有僱傭黑社會解決商業問題的歷史——在這方面他比大部分華人富豪的記錄都要乾淨。相反,倒是他自己的兒子有過被黑社會綁架的記錄,最後也是被迫交了巨額贖金才救出來的。

甚至在私生活問題上,李嘉誠也幾乎沒有任何醜聞、緋聞爆出來過。他跟結髮妻子庄月明感情甚篤,相伴數十年,直到她58歲去世。此後也一直沒有再婚。雖然後來有一個公開的感情伴侶周凱旋,但這個周也是一個年齡偏大的女商人,不是什麼年輕漂亮的模特明星。

在為人處世上,他溫和而又友善,即使是對無名小卒,也一視同仁,沒有居高臨下的傲氣。

他的兩個兒子家教甚嚴,沒有多少紈絝子弟的氣息,冷靜低調的耕耘著乃父建立的商業帝國。

總之,至少從公開資料看,李嘉誠的成功,並非來自於陰謀和貪婪,是一個商業智慧、政治智慧、專註、低調和完善的人格修養結合的典範。

所以,對李嘉誠先生,我們不應該因為經濟社會問題的分析,而加之以一些無憑無據的惡名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不能因為他卓越的商業智慧和良好的個人修養,而對他所代表的的大資本集團的勢力,以及支撐這個集團背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產生錯誤的好感。

(2)

通過合理的商業活動掙錢,原本是很正常的事。它會激發企業家的創造力,驅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但究竟掙怎麼的錢才算是合理,卻是眾說紛紜。我覺得,有一條原則應該被廣泛遵循:一個人的財富,應該是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的回報,而不是去劫掠別人創造的財富。

李嘉誠的財富,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並不符合這個基本原則:

第一,是土地增值的收入。這是李嘉誠在香港賺錢的第一大來源。

在土地上蓋上房子,建築成本並不很高,如果只是賺一點規劃設計和建設維護的利潤,那李嘉誠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建材廠老闆的收入水平。香港天價的房子,價格裡面最大頭不是建築而是在於土地的價值。而這個土地的價值,並非李嘉誠或者任何一個富商創造出來的它是由香港的地理位置、歷史地位以及全體香港人的努力創造出來的。占著某一塊地,把它新增的價值變成錢放到自己包里,就是是不合理的收入。

香港回歸後,為了實現「香港明天會更好」的承諾,中央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像這個「自由行」,大量的內地遊客到香港去購物旅遊消費,就可以讓本地的商家掙更多的錢。

比如賣奶茶的,原來一天能賣3000元的奶茶出去,扣除成本能掙1000塊。大陸遊客多了以後,能賣5000塊錢出去,可以多掙1000塊錢。

但是,商業繁榮很快就會帶動租金上漲。如果店面租金漲個1000塊錢,就把新增的全部利潤抵消了。結果就是賣奶茶的店主比以前更忙,但是掙的錢還是跟以前一樣多。

那麼,這新增的1000塊錢本來是大陸遊客帶來的消費,也是奶茶店主的辛苦努力創造出來的財富,卻被誰拿走了呢?就是被土地房屋的所有者拿走了。所有者其實啥也沒有干,投資成本加利息也早收回去了,就是坐地生財。這跟攔路搶劫的強盜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就是強盜是非法的,而漲房租是合法的。

再比如,中央把大量的國有企業放到香港上市,刺激了香港金融業的發展。這樣金融從業人員的工資提高了。但是一轉身,房價和房租漲得比工資還快。結果就是金融業從業者工作比以前累,買完房或者交完房租以後剩下的錢反而比以前少了。

這樣,中央為香港提供的好政策,大陸遊客創造的新消費,好處就全都被大地主給拿走了,香港的普通百姓並沒有享受到好處。

第二,就是電信、水電、天然氣這些壟斷行業的利潤。這是李嘉誠家族財富的第二大來源。

這些東西跟土地一樣,屬於生活必需品。而且屬於自然壟斷行業,競爭門檻很高,很容易形成寡頭壟斷。如果物價普遍上漲,首先你是要砍掉衣服、鞋子、娛樂這方面的開支,而通信、水電、天然氣方面的開支是剛性的,很難砍下來。所以就跟土地一樣,經濟增長導致普通百姓的收入增加,結果水電氣跟著漲價,一轉身新增加的收入又拿給跟李嘉誠的電力公司、天然氣公司做貢獻去了。

——土地、電信、水電、天然氣這些生存資源的壟斷,足以把普通人的收入限定在一個只能維持基本生存的範圍之內。一旦社會收入水平整體上漲,只需要這些基礎物資跟著漲價,那麼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把所有人的新增收入變成自己的財富。

所以,我在上一篇文章裡面說,1997年香港回歸到2013年,香港的GDP增加了一倍,李嘉誠控股公司的市值和賺到錢的增加了幾十倍,他的公司的市值相當於香港GDP的50%。同時,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基本沒有改善,其根源也就在於此。這樣的經濟制度不改變,香港經濟再怎麼發展、中央再怎麼給政策其實都是沒有用的,好處不會流入人民手中,只能不斷增加以李嘉誠為代表的幾大家族的財富數字。

李氏家族財富的第三個不合理的來源,就是利用「政商關係」來規避金融市場的必要監管,規避稅收義務,獲得「非法」利潤

這裡的「非法」要打上引號,是因為這些行為經過法律專家的包裝,從表面上看都是合法的。2013年,就有好幾個香港社會團體抗議,他們說李嘉誠通過旗下的上市公司一年凈賺67億元,但是在他僱傭的法律專家和財務專家的幫助下,「合法避稅」,最後一分錢的所得稅都沒有交。

李嘉誠1985年收購港電集團,按照法律,收購35%以上的股權要提前公開聲明,並公開很多交易細節的,以免雙方合謀坑害小股東的利益。但是李嘉誠並沒有遵守這個義務,而是通過幕後運作獲得了政府的特別豁免。20世紀90年代,李嘉誠打算收購互聯網公司http://Tom.com的股票,但是按照法律規定,大股東必須最少持股兩年以上才是把股票賣出去。於是——很自然的——政府決定給予Tom特殊的豁免:允許大股東在6個月之後就可將他們的股票拋出,以便李嘉誠順利完成這項收購。

這種合法的「豁免」幾乎每次李嘉誠在搞大收購的時候都會發生。我們在前面說了,李嘉誠不會跨過商業的界限去干預政治鬥爭,但對於利用政治力量來謀取商業利益的事,則是毫不客氣的。

可以這麼說:在香港,金融監管和稅收規則這些東西就是為普通人所設的,而對於李氏家族,則只需要在關鍵時刻被政府「豁免」一下就可以了。

所以說,李嘉誠先生雖然具有極為傑出的商業天才,但是如果沒有這三個東西做支撐,他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富人,其財富絕不可能達到今天這樣富可敵國的水平。

通過這三個途徑——土地、公用設施壟斷和規避金融稅收等政府監管——獲取的財富,並不來自於李嘉誠先生為社會所創造的新的價值,而是他從別人(租商鋪的小店主、租房子的白領、股市的中小股民以及廣大中小納稅人等等)創造的財富中直接掠奪過來的。

(3)

儘管如此,這個事情,我覺得也不宜過度的責怪李嘉誠先生本人。他是在商言商的,利潤最大化是企業家的本能。這些利益他不去搶,自然會有李兆基、鄭裕彤、郭炳湘……這些人去搶。總之,就是好處絕不會落到普通香港市民頭上去。

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李嘉誠先生的個人品質,而是香港的這個制度環境

1978年,李嘉誠用私開大量散戶戶頭的方法秘密坐莊九龍倉股票,最後狂賺數千萬,並且以此為籌碼跟包玉剛搞內幕交易,取得了對和記黃埔的控股權。這成為他跨向香港首富的關鍵一步。

二十多年後,當時另外一位富豪、國美集團老闆黃光裕——他非常傾慕李嘉誠的風範——按照同樣的手法操縱中關村的股票,試圖重演李嘉誠的財富神話。但是很不幸他生在了中國大陸而不是香港,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在2008年以涉嫌內部交易罪被捕入獄。抓起來一查,又把他為了方便幕後操縱向政府官員行賄的事給查出來的,最後給判了14年。

黃光裕和李嘉誠都是潮汕人,算是老鄉,都是出身社會底層白手起家的商業天才。算起來,他們都是做實業出身的。黃光裕靠的是賣電器,為消費者降低中間環節的費用,靠創造這樣的價值來致富;而李嘉誠則是著名的「塑料花大王」,簡單來說就是做塑料製品起家的。這些錢,總的來說是賺的很乾凈的。用這樣的方式來賺錢,就是我們說的企業家精神對社會進步的驅動,值得尊敬,正常人也絕不會因此而「仇富」。

但是,作為傑出的商業天才,在通過辛苦努力賺到第一桶金之後,他們都敏銳的發現:依靠實業來賺錢是很辛苦的,你賣電器別人也能賣,你生產塑料花別人也能生產,要想持續不斷的賺錢,就要每天打破頭去思考怎麼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一旦哪一天鬆懈了,消費者對你的產品質量、價格不滿意,你就沒錢賺了,就會被競爭對手打壓下去。

相比之下,如果囤一塊土地等著它升值賺錢,或者把持一個城市的水電供應或者通信網路慢慢漲價,或者買通政府官員操縱金融市場,這個錢就要賺的輕鬆的多、快的多。消費者的需求就不像賣電器、賣塑料製品那麼重要了,難道水價漲了你還能不喝水不成?房租漲了你還能睡大街?

總之,就是在精明的商業嗅覺的支配下,李嘉誠和黃光裕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轉型」:從買電器、做塑料支配,向著操縱金融市場、囤積土地的方向轉變。對商人來說,放棄成本高收益低的事業,轉向成本低收益高的行業,這是理所當然的。對不對?這個東西出自人性,換了你我處在那個位置上,也會這麼想、這麼做。

那麼,既然操縱股市、囤積土地這些事業這麼賺錢,怎樣才能避免這些聰明的頭腦都去干這些事兒,從而損害實體產業的發展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制度安排,來改變這裡面的「成本-收益」的計算。香港的那種制度安排,李嘉誠的選擇就是最優選擇。只要他足夠聰明,就一定會從塑料花大王變成「金融-土地」富豪。不僅李嘉誠,包玉剛以前是船王,搞航運的,他也很及時的選擇了「上岸」,跑到陸地上來玩房地產。所以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商業天才們的選擇都是殊途同歸。

相反,在中國大陸的制度安排下,黃光裕的選擇就不是最優選擇,因為這種轉變的「制度成本」極高、風險極大,一不小心就會被抓起來關個十幾年。相比之下,雖然賣電器辛苦點,但畢竟也是很賺錢的,還是老老實實做實業比較好,對不對?

——當然,大陸的制度也有很多問題,有很多人發了不該發的財。房地產、電信、供水這些行業,裡面也有很多錢是創造財富的回報。這些細節的辨析,我在《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這本書裡面有更深入的分析。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只需要記住這麼一點就夠了:


「好的制度可以讓最聰明的企業家把他們的才能用到為社會創造財富上,壞的制度則會讓他們把聰明才智用來掠奪這個社會已經存在的財富。」


如果是前者,企業家越賺錢,人民生活就更好,比如像馬雲搞淘寶、馬化騰搞微信、任正非研發程式控制交換機、梁穩根造重型機械、魯冠球做萬向節、李嘉誠做塑料製品……雖然不能說他們的財富就沒有瑕疵,但總的來說,這樣的企業家就是是越多越好。他們賺的錢越多,我們這個社會越進步。

但如果是後者,企業家賺錢越多,人民生活就越糟糕。典型的就是李嘉誠把香港變成「李家城」,利用土地、水電、天然氣、電信這些東西坐地收錢,把香港人民創造的財富收入囊中;還有像墨西哥的卡洛斯,壟斷國家電信、金融、交通系統,他一度超越比爾蓋茨成了世界首富,而墨西哥人民卻生活在毫無希望的毒品泛濫和黑社會橫行的環境之中;蘇聯解體以後,寡頭們依靠快速的奪取國家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變得富可敵國,人民生活卻陷入絕境……

這些,都不是寡頭們的「錯」,而是一個制度的失敗:它為掠奪性的商業活動大開方便之門,引導著那些最聰明的頭腦去從事投機、操控和壟斷。在這些最聰明的頭腦的帶領下,這個社會的稀缺資源——人才、資金、技術被投入到缺乏創造性的部門,而讓創造性的商業活動「失血」。

一個李嘉誠站起來,一千個企業家就會倒下去。

就在和香港一牆之隔的深圳,這幾十年來,華為生產的交換機,賣到全世界,改善了從芬蘭到南部非洲人民的通訊質量;騰訊研發的微信,讓跨國通信幾乎免費,敘利亞人民連打內戰都用得上;小米的手機,也賣到了全世界。至於一些創新的中小企業,就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比深圳多發展了好幾十年香港呢?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大家族在那裡刷存在感,名字都快聽出老繭了。不管軟體硬體,幾乎沒有什麼世界知名的品牌是從香港走出來的。李嘉誠的事業早已經走向全世界了,但眼睛也是盯著人家的燃氣、水電供應和電信企業,要不就是跑到內地來囤積土地。他們為這個世界創造了多少有價值的財富呢?或者說,他們毀滅掉了多少潛在的創新和社會進步的機會呢?

(4)

閱讀李嘉誠、墨西哥的卡洛斯這樣的人的傳記,總是為他們從底層開始奮鬥、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取得成功的智慧、勇氣和人格魅力所驚嘆。一個人能夠在一生的時間內,白手起家,積累起如此巨大的財富,實在是一項驚人的成就。

但這麼多偉大的人類才能,好不容易才集中到一個人身上,我們的制度安排,卻最終讓它被用來向這個社會掠奪財富、阻礙社會創新,這又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損失。

——為了爭奪稀缺資源而彼此競爭,是大部分位於食物鏈高端的動物的常見行為。鱷魚會吃掉別的鱷魚的孩子,獅子會咬死入侵自己領地的同類,「一山不容二虎」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這種「生存競爭」,可以被視為物種進化的一個必要環節:淘汰掉體力比較弱的同類,只保存最強壯的個體基因,使得這個物種本身能夠代代相傳,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

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任何對手,其內部競爭也就比獅子鱷魚更加激烈、更加殘酷。在人類社會的最早期,以部落為聯盟的彼此征戰,就是這種生存競爭的體現。古代的戰爭,說到底其實也就跟獅子爭奪領地一樣,是為了為本民族奪取生存資源。失敗的一方會被屠殺或者變為奴隸。有史以來,人類非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被自己的同類殺掉。

但是,人類通過理性的反思,開始逐漸改革這種你死我活的競爭機制。一方面,是我們可以節制生育來控制人類數量,保障基礎的生存資源夠用。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因素使得我們與獅子老虎分道揚鑣:

第一,人類可以通過勞動來創造財富,並且懂得互相交換,而不是像獅子老虎一樣只能爭奪現有的自然資源;

第二,人類個體在體力、智力、情商等方面的差異,可以通過後天的醫療、教育、培訓等方式來彌補,並不一定要用基因淘汰的方式來實現種族優化。有些窮人素質低、有些窮人是很懶惰,但這也主要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責任,沒有在他們需要教育的時候提供足夠的教育,沒有在他們尋找機會的時候給予公平的機會。

有了這兩條為基礎,人類社會的競爭機制就逐漸的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主要不是優勝劣汰,讓勝者生存、敗者滅亡;而是為了選拔和鍛煉優秀的人才來組織生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讓整個社會的財富數量不斷增加,讓能力比較弱的人也能夠享受更好的生活。總之,就是社會的整體進步和利益均沾。

前者,是動物世界的競爭法則;後者,才是人類文明世界的競爭準則。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香港的這種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就是一個很壞的制度、一個失敗的制度。它是有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在競爭中勝出的人確實也很優秀、很能幹。但它體現的是動物世界的競爭法則:贏家通吃,讓弱者失去發展的空間。

西方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它的優點在於強調競爭,通過以價格為基礎的競爭機制,來把人類的生產活動組織起來、激發人類的創造潛能並從中挑選出優秀的人才來控制經濟資源。但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府來監督制衡,讓利用土地、公共事業壟斷和金融市場操縱的方式獲得利潤要麼是非法的、要麼以稅收等形式收歸國有,讓企業家只能通過為社會創造新的財富來獲利;如果我們不能這樣,那麼這種競爭機制就會不可避免的向著動物世界的競爭法則演變。創造者終將會變成掠奪者,「塑料花大王」終將會變成地產大亨,賣電器的終將會變成炒股票的……總之,就是通過任何形式積累起來的資本都最終會走向利用資本本身直接向社會吸血的道路,以消滅同類的方式來獲得自己領地的擴張。


所以,我們今天要把「佔中」的責任歸結到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大資本家的頭上,不是說李先生一定是「佔中」的幕後操縱者,也不是說他這個人人格低劣、水平不高、壞事做盡,所以我們要反對他和他的家族,要找這麼一個替罪羊。而是說他賴以發家的這個競爭制度是不合理的,他從這個制度中獲得的財富也有很大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建設一個更加公正、更加繁榮的香港,就一定要改變這個制度,也就不得不觸動李嘉誠先生的利益,並消滅他獲得不合理財富的渠道。不僅如此,在中國大陸內部,我們自己的市場經濟制度這些年暴露出來的類似的問題,也必須加以改革。能者多勞,勞者多得;創造者獲得額外的利潤,掠奪者得到公正的懲罰;對每一個人,我們這個社會都負有教育、訓練之責,負有提供發展機會之責,讓他的體力和智能可以為他自己和社會創造財富,而不是利用競爭機制把他們擠壓到最底層。惟其如此,我們才能逐漸的離動物世界越遠,離文明時代越近。

——————————————

作者簡介:李曉鵬,經濟學博士,著有《這個國家會好嗎: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


黨國的一貫作風是鴨子養肥了再宰,只是這次煮熟的鴨子自己飛走了。


2014年1月,李嘉誠25億元拋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
2月,7億拋售長園集團,
4月,72億元拋售北京盈科中心,
8月15.4億拋售上海虹口盛邦國際大廈,
10月39億拋售重慶大都會,
11月38億拋售上海房產,
2015年1月,通過重組將旗下和黃長實從國內移出,
4月長實低價拋售香港樓盤,740套房源9小時內套現55億港元……

你知道李嘉誠拋售資產逃離中國,是因為他(曾經)是首富。

那你猜第二到第十在幹嘛?

你再猜第十一到第一百,第一千再幹嘛?


李在港曾公開對記者說:
若年輕十年,我會從政。


成功學新案例。從李嘉誠家族企業外移看企業執行力。


香港的李掌柜,前些日子把自己的小店折騰成了離岸商店,再加之不久前的撤資,種種舉動,外界看的眼花繚亂。種種疑問的答案歸根結底只有一個:李掌柜老了

是漲是跌,看空還是看多,順境還是逆境,對於一個合格的大掌柜來說,並無大的不同,順境時數數鈔票,逆境時賺賺資源人脈,無論什麼環境,化險為夷都是看家本領。

如今掌柜老了,順境逆境雖然都商機無限,但沒精力去折騰了,賺的這些阿堵物想給兒孫剩一些,又怕兒孫手小握不住,於是便去了以保守著稱兼之倡導法制精神的不列顛,讓法律條文做自己遺產的最後防線。

有些中年人以為看懂趨勢,遙慕李掌柜,想追隨其步伐,奈何囊中羞澀,終未成行。其實沒必要,事情還沒有眉目呢就辭職下海,機會主義。借錢博一把,冒險主義。把口糧錢換成外匯存著,投降主義。前景不樂觀腳底抹油,逃跑主義。

人生就是這樣,年輕時為了生存和生活,熬通宵不按常理出牌標新立異叛逆任性可著勁的折騰,沒準真能折騰出一番事業,到中年之後要給自己織網,言談得體,飲食鍛煉要規律化,行事有章法,一切要有跡可循,這樣自己省心活得久,也會福蔭子孫


再不走,就是胡雪岩


李自回歸後在香港大發其發,是因為受到中共的照顧,如今撤資,帶來經濟界負面效應,屬於過河拆橋; 李認為,當年和中共合作屬於幾門「生意」,中共確實給他提供了方便,但他也帶去了中共急需的技術、資金、人才,事情辦完後屬於互不拖欠,因此此時撤資符合商人逐利的特性,是合理的。 那麼問題來了,當年的合作是平等合作嗎?中共除了李之外找不到別的替身讓其發財了嗎?找不到別的資金了嗎?吸引不到別的人才了嗎?這個就是爭論的根源問題.


因為原本挺好的官商勾結,結果官不是以前的官了,商還不趕緊跑?大陸反腐改天換地,香港方面押寶唐英年結果出來的是梁振英,他不跑難道等死嗎?
不應過高估計李嘉誠對中國的意義,主營房地產的投機商人,我們國家似乎不缺。即便在香港,李嘉誠的名聲也不好。
當然不是針對香港商人,除了李嘉誠,香港還有邵逸夫和霍英東嘛。


推薦閱讀:

內地同胞是不是喜歡強迫香港、台灣同胞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
為什麼台灣人碰到和大陸有關的問題就會失去理智?ptt 在台灣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人類越是進步,生育率就越是低下,這是否預示著人類的發展軌跡並不是一直上升,反而會在未來遇到瓶頸?
韓寒的人文社科(文學、國學、歷史、政治等)知識儲備有哪些缺陷?
現在的甘比亞軍隊能打敗什麼時期的美國或蘇聯/俄羅斯軍隊?

TAG:香港 | 新聞 | 政治 | 李嘉誠人物 | 房地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