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不思蜀的典故中,為什麼沒人認為劉禪是在裝瘋賣傻呢?

世人都拿「樂不思蜀」的故事譏笑、鄙視劉禪。但是我很納悶啊,劉禪當時寄人籬下,說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裝瘋賣傻以自保,難道不是很合理嗎?


有啊,請客的司馬昭便是: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司馬文王說得明白,阿斗這副德行,表現出的並非愚蠢,而是【無情】。要知道,飯局上招待的不僅僅是阿斗一人,還有大批的蜀漢遺臣,阿斗的喜笑自若不僅僅是在壓抑自己的感情,更是毫不顧忌得在遺臣的傷口上撒鹽。易言之,此公為了自己的安全,可以不顧及任何人的感受,這就是【無情】。

政治動物可以利字當頭,但唯利是圖到如此徹底,勢必無法團結統治階級,作為老資格的政客,司馬昭自然熟稔其中奧妙,得出【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的結論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過話繞回來,從另一方面看,這出也說明阿斗沒有知人之智。司馬氏篡魏在即,捎帶還要拿著蜀漢的榜樣去招降東吳,只要阿斗不作大死,沒有任何理由秋後算賬,因此,這出鬧劇純屬多餘。

看看他爹是如何真·刀架脖子,和老曹青梅煮酒談笑風生,不得不感嘆:老子英雄兒好漢——誰信這個誰傻蛋。


深夜?晉永樂宮
劉禪︰「司馬公怎麼樣?」
郤正︰「大醉盡興,看來的確是對陛下放心了。」
劉禪︰「很好,不枉我們做這一場猴子戲。」
郤正︰「那麼陛下的下一步是...」
劉禪露出一絲陰狠的目光︰「相父說過,計是要長遠的,即使現在好像一敗塗地,只要是
最後笑的人就可以了。」
「傳令︰一、著無當飛軍及白耳兵即日出關,遠赴塞外,交結外族,廣收部曲。我要二十
年後,五胡各族都精通中原戰法。」
「二、民間劉氏各族暫且按兵不動,俟機而行。日後若有反晉者當傾力而助,不論種族,
條件只有三︰以劉為姓、以漢為號、盡誅司馬家。願做此三事者,以我族視之。」
郤正︰「這…這,主公,借蠻族亂中華,大逆不道啊!」
劉禪︰「欲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況華夷之辨,亦不過是聖賢愚弄之民的技倆。若是有忠漢
之心,則五胡又何異子弟?」
「權衡變通,這正是劉氏統治四百年之道啊。」
劉禪︰「司馬昭啊…你現在就笑吧,只是百年之後,你還笑得出來嗎?」
二年後,司馬昭去世。八年後,劉禪去世。
五十三年後,西晉亡,而亡西晉者,姓劉名淵。
一百五十五年後,東晉亡,而亡東晉者,姓劉名裕。
往後千年,以漢為姓的朝代,有七個,而劉姓軍閥者,多不勝數。
而姓司馬的勢力,一個也沒有。


我真覺得他說的真心話,以前在蜀國,也就斗個蛐蛐玩個鳥。老爹節約,相父更節約。宮女就那麼幾個,音樂也就那幾種。
沒想到到了洛陽尼瑪天天玩啊!變著花樣玩啊!天上人間里玩啊!你們城裡人真會玩!你問我想不想家?想個P啊!下個節目是什麼!!尼瑪我要把過去白活的幾十年補回來!快上酒快上菜!!特么的每天大保健,給個皇帝都不做啊!


就算是為了保命又如何?通過裝孫子翻盤才需要智慧,裝孫子需要什麼智慧?誰不會裝孫子?我大宋前後都認了三個爹了,我大清對洋人都會裝孫子保江山,劉禪就是在孫子界也算不得什麼高手。


英雄的氣概是很難掩藏的。

劉備也曾寄人籬下,在曹操手下的時候,他種菜裝傻,但是還是被曹操看出來他胸懷大志,青梅煮酒論英雄一語道破;

在劉表手下的時候,一個不留神就看著自己大腿上的肉哇哇大哭,還情不自禁地說出「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真的,一個人的志向遠大,跟周圍人想得不一樣是一件很難掩飾的事情。那種骨子裡覺得自己應當做成一番大事業的使命感,會在不經意間就流露出來。

至於劉禪,跟他爹比起來,那差得太遠了。鄧艾孤軍深入,換成劉備估計是連渣都不會剩的。這樣的人在一手好牌的情況下直接認輸本就是一個窩囊廢,有什麼理由認為他需要裝瘋賣傻呢?

英雄總是擔心自己一生碌碌平庸,劉禪擔心過嗎?


裝瘋賣傻也好,真瘋真傻也好,從後果來看,如果沒有區別,那麼實際上就沒有區別。奧卡姆剃刀定理。楊都督已經分析得很明確,無論劉禪是裝瘋賣傻還是真瘋真傻,第一,他對司馬昭都不會形成什麼威脅。第二,他的個人利益也都會被保全。那麼即使他裝瘋賣傻,也是白白裝瘋賣傻,毫無意義。讀史者不必去理會。除非劉的裝瘋賣傻在客觀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比方某個答案說劉韜光養晦,派人暗中扶持五胡。這也是可以的,只要有證據。但如果毫無旁證,靠一個又一個假設連環支撐,就不免是空中樓閣。所以我們說要還原歷史人物,具體要怎麼還原。要還原他所存身的歷史環境,而後在充分理解歷史環境的基礎上,謹慎推斷。而非什麼都拿現代人的想法一套,一味誅心。許多看似人性溫情的解讀,實則荒悖不堪,就是犯了這個錯誤。

————————————————

更新一發。

不認同的意見,主要糾結在司馬炎到底會不會殺劉禪。看起來,似乎是會的。劉禪以亡國之君,居虎狼之地,為案俎之肉,司馬炎殺他就是一句話的事情。所以認為司馬炎肯定不會殺劉禪,就是犯了用歷史逆推的錯誤。

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還原一下具體環境。首先,劉禪作為蜀國皇帝,為什麼會出現在洛陽?答案很簡單。儘管鍾、鄧伐蜀也取得了很大的軍事勝利,但劉禪是主動投降。他的身份,是投降者而非俘虜。他代表著一大批前蜀漢的投降派。這樣,問題就來了。假如劉禪如題目假設,在司馬炎面前裝瘋賣傻,那麼他必是相當聰明且反應靈敏的人。這樣的人,投降之前會不會算下利弊,算一下投降後會有什麼處境呢?而這些東西,其實都用不到劉禪自己想。著名動的蜀漢投降派譙周,早已一語道破。

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受之之後,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眾人無以易周之理。

就是這個樣子。你要說前蜀漢皇帝這身份有危害,那前大漢皇帝還在那擺著呢。你要說現亡國之君有威脅,那現大魏皇帝,大吳皇帝倆人多尷尬啊?四海未一,魏禪尚在。現在我劉禪主動做個表率,咔一下投了,你還咔嚓砍了。將來還指望曹奐禪讓孫皓投降?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再怎麼折騰也是一死,大不了互相傷害唄?所以不要以為,劉禪已經孤掌難鳴,司馬炎想砍劉禪就是一句話的事情。歸根結底,司馬家也不是制定遊戲規則的人,只是遊戲玩家裡比較大的那個。魏乃至晉初,包括皇帝在內,都是要遵守這個規則的。所以劉禪只要不作死,就不會死。

那問題又來了。假設劉禪聽了郤正的話,說想西蜀了,想回去。這是不是在作死呢?

這就得算算劉禪還有什麼基本盤。季漢的情況,我們都比較了解。從劉備開始,季漢權力集團里就有幾大派系。而這幾大派系之中,和劉氏關係最糟糕的就是本土派。而一力攛掇劉禪投降的,主力也正是本土派。在兩路伐蜀中尚能保全首領,沒遭到根本重創的,也就是本土派。

那麼現在劉禪如果回西蜀,又該死不死的萌生異志,想玩一把。他能指望本土派給他站出來玩命嗎?

而除了本土派,那些當初手握兵權盡忠於蜀尚堪一戰的人,都哪去了呢?

指望老百姓?老百姓都被劉禪治得面皆菜色。

指望南蠻?人家譙周又說了。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

好,就算劉禪王霸之氣從天而降,不知從哪蹦出來一堆精忠之臣,還幫劉禪重新取了蜀。

——司馬炎怕你嗎?

取蜀確實是費勁,但大半費在地理。從蜀中往出打,也一樣。當年諸葛丞相努力了多少次,姜大將軍努力了多少次?未必劉禪一個王霸之氣,天上再掉下一個勝諸葛丞相十倍的人?

所以情況清楚得很。劉禪大智若愚也好,蠢笨也罷,他已經完全沒牌打了。這還不像當初劉備和曹操青梅煮酒。其時劉備本身素有人望,良將在輔,群雄林立,天下事不可知。到了劉禪這塊,隨便劉禪怎麼蹦噠,也完全沒戲。

所以持「不裝傻就會死「論的同學要注意了。這裡的關鍵,在於選擇投降是劉禪的主動性行為。而跑到洛陽和司馬炎談笑風生,是選擇投降的直接後果。所以如果劉禪足夠聰明,他對投降的後果,投降後的形勢,一定都會有自己的考量。不至於明知是火坑還往裡跳。那麼所謂一個應對不好司馬炎分分鐘砍死他的論調就不攻自破。但如果劉禪不夠聰明,他又哪裡來的聰明裝瘋賣傻呢?

歸根結底,劉禪是具體環境下的具體的人,而非一片混沌。我們可以理解他,但是要基於客觀事實,而非憑空想像。不能出於個人的喜好,一會覺得這人聰明,一會覺得這人蠢。我們當然也有想像的權力。比方說,我花1分鐘就能想個故事出來。

當初郭脩在姜維的引薦下入蜀,刺殺了費禕。姜維追悔莫及,打算以死謝罪。但英明睿智的皇帝劉禪發現這是個二桃殺三士的陰謀。曹魏以郭脩這個死士,打開蜀漢群臣彼此戒防的裂隙。而且像郭脩這個級別的刺客,廟堂中仍然還有。倘若姜維愧悔自殺,就中了計。倘若姜維不中計,就會被刺客殺死。所以劉禪只能選擇自己倒行逆施,主動給蜀漢造成很大的危局,進而延緩刺客的進程,同時促成蜀漢群臣的團結。終姜維一世,劉禪始終默默守護著姜維,但姜維毫不理解。直到司馬炎兩路伐蜀,劉禪悟透要有愛,要和平的道理,毅然選擇和平解決。姜維忿怒,拔刀斫石。而劉禪的信物傳到軍中,姜維才知道劉禪一向以來為了保全季漢裝瘋賣傻,付出多大犧牲,於是大夢初醒,發憤一死報君王……

然而這個故事,一分錢也不值。

在真實的歷史上,就是劉禪治國無方,就是劉禪主動選擇投降,就是劉禪親手中止了季漢,就是劉禪自己把自己送到了洛陽。他聰明也好,蠢笨也好,作為一個人,他有自己的選擇。而他的選擇決定了他的結果。所以,等到塵埃落定,劉禪坐在洛陽的宮室里喜笑顏開的時候,他究竟是蠢,還是聰明,其實已經完全沒有意義了。


其實還沒到洛陽的時候
他的妻子被分給鄧艾手下
他的兒子有的自殺有的被亂軍殺害
他的女婿外孫(疑似)已經死在了綿竹
蜀漢開國重臣的子嗣已經紛紛倒在了沓中綿竹和成都
蜀漢最高的軍事長官不是死在了成都就是氣死在去洛陽的路上

劉禪就這麼渾渾噩噩地跟著隨波逐流,哪怕忽悠譙周都把他甩了自己留在蜀地。

在這種情況下還在那糾結裝傻來顯示劉禪高明不高明,我覺得吧,你再高明也比不過到了黑龍江還在下崽的趙某吧


因為沒意義,下面,我就從最陰謀論,最適合裝逼的思維來講講吧:

首先我們看樂不思蜀的出處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根據這段資料你們能看到什麼?

我看到的是司馬昭就這一問題,起碼找了劉禪3次!

第一次是在宴會上「作故蜀技」

第二次是「他日,王問禪」

第三次是「會王復問」

就這個問題,最最少也問了三次。

再結合這句話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可以證明此時司馬昭對劉禪的態度是「鄙夷」,而不是猜疑,換句話說,如果第一次是試探,那麼後兩次就沒有必要試探了。

因為如果是試探,絕對沒有用一種手段來回來去測試的——除非你用的是疲勞戰術,問劉禪三天三夜不讓合眼,最終劉禪迫於壓力承認自己思念蜀國,否則測試一次就夠了,即使你覺得是裝的,對方也看穿了你的試探,在試探有P用啊。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1:

司馬昭至少在後來,沒有在試探劉禪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後兩次司馬昭的提問只有兩種可能:

1.司馬昭是在關心劉禪的生活——不過按照大家的心態肯定是沒人願意信這個

2.司馬昭是在拿劉禪取樂。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

結論2:司馬昭是在故意羞辱劉禪。

司馬昭是明知道劉禪會如何作答,為了讓身邊的人看到這個場景,而故意問劉禪的。

分析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無論劉禪是不是裝瘋賣傻,司馬昭都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我就是想羞辱你,我管你是真缺心眼還是裝缺心眼,反正我開心了。

最後我在提出一個可能性——司馬昭對劉禪其實是有恃無恐的。

為什麼我這麼說呢?這就牽扯到這句話了:

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

這句話細思恐極啊同志們!司馬昭不僅看穿了是有人教劉禪說這句話,甚至連是誰都說出來了。

這裡又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司馬昭洞察人心,能看穿每個人的本性,所以一眼看出是郤正說的,那麼——劉禪的裝瘋賣傻有意義嗎?

另一個更加恐怖,司馬昭在劉禪和蜀國降臣身邊有足夠多的眼線,所以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甚至說過的每一句話——所以司馬昭根本就不用擔心劉禪有復國的可能。而且即使第一次「蜀國歌舞」的試探劉禪成功通過,也絲毫沒有減少司馬昭對劉禪的監視。

綜上所述,我看不出劉禪裝瘋賣傻,除了出賣了自己的尊嚴以外還有什麼意義。

還是用這句話結尾吧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

有同學覺得我結論草率,其實並沒有啊。因為對於劉禪,我的評價就是無情。

評論說:萬一司馬昭想殺劉禪呢?劉禪還不得裝的更慫一點?

沒錯,雖然我分析半天說了司馬昭沒有必要殺劉禪,但是萬一呢?

但就是這個「萬一」,讓我們看出劉禪無情啊!連萬一的風險都不願意冒,寧願出賣從自己的父親,到自己的丞相,到自己的將軍嘔心瀝血掙來的尊嚴,也要保住自己的性命,這就是自私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去觀察大人帶孩子逛街,你會發現很多大人都會自己走在靠馬路中間的位置,讓孩子走在更靠里、更安全的地方。男女情侶也經常會出現男生繞兩步跑到女生外側。

其實我們都能看出,這半步距離能安全多少?連萬一都沒有吧!但是父母就是願意冒這個風險。因為他們「有情」,他們愛自己的孩子,只要他們意識到了這點(很多人不這麼做往往是因為意識不到孩子上馬路的危險),所以他們願意去冒這一點點的風險。

這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就是所謂的「有情」

而劉禪就連這一小步都不願意,他寧願出賣別人給自己掙來的尊嚴,也要保證自己的絕對安全。不是每個人都是英雄,都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像劉禪這樣不僅要跪下,還要給司馬昭舔舒服了。還要TMD裝成一個傻逼的樣子告訴全世界我怕死,所以我不要尊嚴也要規避哪怕一點點的風險。

所以說劉禪無情,因為他眼中,即使是百分之一的風險,和大批先輩為他爭取到的尊嚴相比,尊嚴也是可以不要的。


司馬昭是何等梟雄,識人之明肯定高於知乎水平。人家還是近距離觀察劉禪,咱們連劉禪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所以,就別替古人擔憂了。

司馬昭對他的評價最貼切了:「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這人不瘋不傻,就是沒心沒肺而已。


庚寅,帝臨軒,大會文武有位及四方使者,國子學生皆預焉。引見歸命侯皓及吳降人,皓登殿稽顙。帝謂皓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皓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同為亡國君,孫皓和司馬炎針鋒相對也沒見被怎麼樣,為啥劉禪就非得裝瘋賣傻沒心沒肺才能自保?


央視版的三國演義裡面司馬昭問完劉禪之後哈哈大笑結果笑死了

阿斗做到了孔明和伯約都沒做到的事=_=


後人有很多覺得他是裝的啊……
如果你是問為什麼當時司馬昭他們沒有這麼覺得,然後把他咔嚓了杜絕後患,那是因為對於司馬昭他們而言他是不是裝的不重要,他這麼說已經是表示臣服了,在政治上沒有威脅的人物,何必要殺呢。
更關鍵的是,當時中國的政治慣例,對於投降、禪讓的君主是不殺的,漢獻帝活到善終,孫皓說了些作死的話不也沒殺么。殺投降、禪讓君主的先例是劉裕開的,因為他是寒門出身,除了軍隊幾乎就沒什麼依靠了,在當時世族門閥影響極大的政治環境中立身不穩,必須杜絕政治上任何可能的威脅。至於劉裕北伐殺的那些被俘的君主,那是民族矛盾。當然他開了這個頭,自己的後代也保不住了。


為什麼阿斗三番兩次被炒起來?

窩囊了一輩子,保持了一貫作風裝了一次孫子,為什麼就成明哲保身了?

阿斗這個人是真窩囊還是大智若愚看看史書上那些人怎麼評價不就行了么?還真當知乎吹逼能夠比陳壽他們評價得更到位,更深層次挖掘?

我就想問一句,吹完阿斗大智如愚明哲保身,那是不是得批判一下和曹老闆談笑風生的劉老闆和對孫十萬不知道明哲保身的關二爺?

我就不明白了,那麼多珠玉在前的不吹,非要吹一個橫豎沒啥亮點的人,就那麼喜歡解構歷史?

對於這些史書上有著明確斷論的人,我勸題主還是認認真真去讀讀那段歷史(題外話,三國志真的寫得很好,文言基礎一般也能讀下去),了解為什麼有這樣那樣的評價;而不是知乎微博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看了一點點花邊新聞就開始唱反調。相信我,真正有水準來給史書翻案的人,是不會再網上和大家吃瓜看熱鬧的。


先申明:劉禪並不弱智。

但是!作為一個曾經好歹也是南面稱孤的人物,當著許多外人,說出「此間樂不思蜀」這種話,有失身份,有失顏面,非常難看,非常不得體。

當然劉禪也許根本不care~


裝瘋賣傻也得看時機吧?

要是劉禪處嫌疑之地,類似孫臏之於龐涓,司馬懿之於曹爽,局勢逼人,裝瘋賣傻還能理解(而且後來這兩人都完成反殺,不是只為了苟全性命才裝瘋賣傻的)。可當時劉禪身在洛陽、無調動一兵一卒的權力、能力一般、為人還老老實實的,司馬昭壓根就沒打算對付他,他去裝瘋賣傻,完全是多此一舉。一個正常人在劉禪那種處境里,也不是要你像孫皓那樣頂撞司馬炎作死(而且也沒有因此殺死孫皓),你裝溫和謙恭就夠了,偶爾寫文章表表忠心,誰都不會拿你怎麼樣。而且人家看了,不至於瞧不起你,不至於拿你當笑話,說不定還有誇你好涵養的。

去裝瘋賣傻,對劉禪來說,除了留下千古臭名,讓魏人笑話,還有什麼用?

那幹嘛裝瘋賣傻?


君王不死社稷,國破繫於庭下,在宴會上抖個小機靈,你還能怎麼為他翻案,誇他堪比堯舜?


劉禪不是弱智,這是多顯而易見的事實啊!但是題主和其他部分答主認為樂不思蜀是明哲保身,這顯然不對了。

看書不能看一半啊,漢晉春秋里記載的樂不思蜀是分兩個階段的。

第一階段是司馬昭問劉禪,劉禪說他樂不思蜀,這個時候可能還有裝出來的嫌疑。
第二階段,郤正聽到這話了,找劉禪說這不對啊,你是先主的兒子不能這麼說啊,要有尊嚴啊。然後司馬昭第二次問,劉禪說我特別想家,這還是裝的?


原文,出自漢晉春秋(網上找的):


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這要是帝王之術,那劉禪也沒必要換說法了。

感覺好多人連三國演義都沒讀完就開始上感悟了……


「劉禪是裝傻」,司馬昭沒看來,結果讓您看出來了。
由於《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經過了藝術加工,很多地方和正史上的記載存在出入。歷史達人給給大家普及一下歷史知識,介紹一下正史和演義的區別,本是好事。
但現在出現了一些半吊子水平的人,開始胡說八道。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吹阿斗。
劉禪,後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要是能把他給洗了,成就感一定是大大的。
對於阿斗的水平。
司馬昭說的很清楚:「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這裡的無情,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沒有感情,否則後面的「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就顯得莫名其妙。情在這裡應理解為智商更為合適。
劉備託孤時甚至對諸葛亮說出「君可自取」,雖然阿斗那時年幼,但當爹的早就看穿一切。
有些人可能說了,蜀國在武侯去世後依然延續了近30年,這說明了阿斗的能力。
這更搞笑了,明朝經歷了那麼多奇葩皇帝都沒亡國,結果到崇禎手裡亡國了,誰的鍋更大?季漢也一樣,諸葛亮死前留下了一個穩定的體系,大臣們鞠躬盡瘁,魏國又時常發生內亂,最終在蜀魏兩國(主要是兩國大臣)的共同努力下。蜀國維持了30年。


此時應有歸命侯
事實是,孫皓病死,曹奐活到八王之亂時期,司馬家都沒對這兩位動手,有什麼理由對我斗動手?


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而後,世人皆笑禪無大志,然而.......

選擇了投降,那麼就不要反悔。劉禪成都無血開城的時候,就做了決斷。要麼血流成河,要麼放棄匡扶漢室的夢想,二者必擇其一,如果劉禪沒有仔細思考,投降後才懊悔,那麼你可以譏笑劉禪。就像我譏笑那個投降後再哀嘆金劍沉埋,天天悲歌往事的李煜一樣。

劉禪做了決斷,他思考過,時不我於,但不論成敗他依舊嬉笑自若。後世的你,仔細想一想,你究竟比劉禪高明多少?

1、仁

匡扶漢室,是劉家的事,劉禪是劉家最後一個繼承人,他放棄的是自己一個人的夢想,換來的是天下人的太平。這個決斷,和白馬斬蛇揭竿而起置生死與度外的高祖一樣,都是為了天下蒼生。

如果司馬能給天下太平,那麼放棄劉家的事業也未必不可。選擇投降的劉禪,並非是投降異族,他亡的是自己的蜀國,放棄的是劉家的事業,換來的卻是天下的太平。

這是仁。

2、智

從結果來看,這個決斷已經無法更加正確。身在洛陽,還要做成都王的狗頭夢么?

識時務者為俊傑。獻帝早已不知去向,曹劉孫同歸司馬的趨勢已成定局,誰還在講匡扶漢室?在成都可以選擇拚死抵抗,在洛陽還能做什麼?!

能和司馬文王同席而坐,歡歌笑語,還有什麼能比這更美好的?

劉禪之樂不思蜀,是唯一正確的回復,蠢的那一群感愴的群臣,聽一首蜀歌就感愴了?不想想因為政治不正確而被砍頭,砍頭無所謂,只要主義真?那麼滿門抄斬,生靈塗炭呢?

蠢的是觸景生情感嘆悲戚的群臣,蠢的是後世的評論家,而在一瞬間表現出樂不思蜀嬉笑自若的劉禪,卻是智。

3、勇

然後,你才能發現劉禪的勇氣。

坦然自若的面對失敗,不在乎別人的議論,這種心態和誰最像?烏江的項羽?不!是屢敗屢戰的劉邦,絕境翻盤中興的劉秀,百折不回的劉備。這是高祖和其子孫獨具的英雄氣概。劉漢家從來不在乎他人的非議,在他們心中只有理想無所謂他人的評論,這就是心繫天下真英雄。

劉漢家沒有過文字獄,沒有過言論鉗制,因為他們敢於面對他人的非議,坦蕩的面對他人的誤解和評論。高祖承認奪取天下的功勞在子良、蕭何、韓信,武帝敢書罪已昭,承認自己為開疆擴土給人民帶來了負擔,劉備在武陵託孤承認自己不該伐吳,他們坦然的面對世人的非議,沒有禁止言論,沒有燒過書,沒有殺過敢言的讀書人。劉漢沒有標榜自己的偉大光榮和正確,所以天下人敬重並懷念劉漢。

劉禪做出了對司馬家投降的那一刻,他堅信著自己的決斷,任憑天下人的恥笑,再也沒有反悔。

如果天下能因此太平,被人譏笑又何妨?這不是勇氣又是什麼?

因為仁,因為智,因為勇,時不我於,但是英雄依然是英雄。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如此而已。


真傻也好,假傻也罷,「樂不思蜀」大戲一出,安樂公再無翻盤本錢。
原蜀漢一系遺老遺少,攤上這麼一個貨,從此再無主心骨,必然死心也必須死心了。
真傻假傻不重要,沒有威脅很重要。劉禪版的「安全聲明」而已。


推薦閱讀:

劉備究竟是演員還是君子?
東吳為什麼理直氣壯的索要荊州?
如果當初得到天子的是劉備不是曹操,那劉備會不會挾天子令諸侯?
諸葛亮隆中對為什麼建議劉備以益州為核心,以荊州為副中心,如果換一下是不是更加合理?

TAG:歷史 | 三國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