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工科學生心裡,藝術是不是沒有價值的?
作為一名暢遊在藝術海洋的文科生,一直以來都飽受來自理工科同學的「摧殘」,他們普遍認為藝術沒有價值,不具備實際操作的應用能力。是不是所有的理工科學生都這樣認為呢?如果你是一個理科或者工科的學生,你的看法是什麼呢? ps:本人對理工科的學生並不帶偏見,希望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
也是詭異了
五分鐘之內居然好幾個人邀請我同一個問題
略微談論一下吧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能會牽扯到什麼是藝術?藝術的起源是什麼?為什麼要有藝術?藝術提供審美嗎?什麼是審美?什麼是美?藝術是必需的嗎?就算沒有藝術我們又會怎麼樣?滿懷熱情熱愛藝術的人文主義者們叫囂著就撲了過來,然而卻連美是什麼都說不出來,只是把它當做一件理所當然合理存在的事情。
那麼,作為一名這方面的學習者,我大概卻需要潑一潑這個冷水。這個冷水,還需要從根源上說起,如果就此僅僅提出「藝術從來是偕同與政治出現,甚至是後者的一種產物」,「藝術的幻想已經破滅」,那麼我想,大多數人甚至不會試圖去理解我便破口大罵。
在這麼一個充滿幻想的年代,我們熱愛優秀的詩人,認為他們才是在「語言的森林裡勤勤懇懇在各個角落尋找詞語之人」(本雅明),我們熱愛藝術,熱愛文學。那些發明了藝術的品位和所謂審美規則的哲學家們,例如康德,黑格爾,甚至尼采,都讚頌著希臘人給後來提供的可供參照的「美」,而我們的藝術史,大抵也是從希臘人那裡作為重要的一個開篇,娓娓道來。
然而我們也應該警醒地認識到,這是藝術的使徒,追隨者和擁立者們以偏概全,將所謂的希臘化的「藝術」,概括為重要的「希臘藝術。」他們樂於找到對自己有利的「故事」,卻去忘記許多完全與之相悖的史實。
難道我們忘記了,柏拉圖在《理想國》里說:「我們抨擊詩人是有道理的,因為從真相來看,他的作品與畫家一樣低賤……」?
在我們大談特談希臘藝術或者希臘化的藝術的時候,我們都好像變得不記得在那個時候沒有一個詞語叫做「藝術」(當然,即便到了中世紀,我們都沒有專門對於藝術總括的論述),說到這裡一定會有熟知藝術史的朋友跳出來指責道:「希臘語稱藝術為技藝(technè)」,天啊,別再自欺欺人了,「藝術」根本不能作為一個自在的命題存在於希臘世界裡。
我們來看看這句話「希臘語稱藝術為技藝」,其實是聰明的學者們用來騙人的小把戲,這句話還不如說:希臘人沒有把藝術和技藝分開,或者乾脆說,希臘人的眼中沒有來自於後世概念的「藝術」,因為它們把前者降低為後者。我們可以將很多東西都稱作技藝,比如「陶瓷製作的技藝」「言語的技巧」「建造某物的技藝」,用來描述職業時,總是有屬格的修飾,醫學是technè,鑄鐵,鍛造同樣也是,但我們必不能找到什麼東西來與「藝術對應」,並不存在本身就是藝術的東西。
這裡我姑且不在試圖去組織語言而是照搬德布雷《圖像的生與死》中的概述:「形式跟上功能」,這恐怕是最忠實這批人的思想的口號了,對於他們而言,有用的就是美的(這與19世紀為藝術而藝術的支持者們正相反,對於他們來說「所有有用的都是丑的」)。如果真有「藝術品」(或我們如此稱呼的東西),那麼至少對於柏拉圖來說,它的地位比技術製作者要低。圖像製作者像詩人一樣,被視為模仿者之流,是低劣的一類,屬於藝人的最低層,用的是幻覺技巧而不是真本領。畫家屬剽竊之剽竊,他在臨摹思想的副本。如此,造物的technè,如製造床和桌子,比魔方的technè如詭辯術、修辭學和詩歌要高。而雕塑和繪畫不過是詭辯術之類的拙劣同類。在費德爾的靈魂等級中,「模仿者」處在第六位,僅高於工人和農民。一張粗劣的餐桌總比一件漂亮的模仿品要好。
就連亞里士多德也傾向於剝奪手工匠人的公民資格。手工匠人以自己的身體去迎戰物質,而人只有通過精神、言語猜得到自由;因此勞作者所從事的職業其本質是奴性的,與自由人不相稱。
的確,柏拉圖厭惡自己的同代人和同胞,所以認為只有回到永遠不變的埃及美的標準才是出路。這期間,他認為越美越可疑。圖像既然是存在即真相的缺失,那麼越迷人就越有害。視覺的誘惑和妖術都對公眾造成危害。柏拉圖將畫家和詩人都驅逐出共和國,我們也不能把他作為客觀的參照標準,因為他走極端,把變態反應提升為學說。
我們並非試圖去否定什麼,而是給「藝術」還原出一個客觀的地位,在柏拉圖眼裡,只有音樂家才會得到青睞,被列入「技藝之人」的行列。所以後來,米開朗基羅才會費心將自己的藝術音樂化:「好的繪畫就是音樂,是惟有智力方可理解其極端複雜的旋律。」這麼說可能會讓有些人覺得牽強附會,但偏偏就算是參照著希臘「藝術」或希臘式藝術和羅馬藝術所進行的文藝復興,博學的達芬奇也不敢妄圖讓自己的「藝術」脫離了「科學」的牽連而存在。
圖像為宗教所服務,應該是不難理解的。無論是在希臘人手裡為了城邦所豎立的雕像還是在引人入勝的龐貝和赫庫蘭尼姆壁畫中找到圖像對於建築的依附,後來的宗教對繪畫的控制自然更不用提。從圖像的誕生之初,其最主要的功用性便無法脫離了政治而存在,在中世紀,我們禁止製作圖像的理由是神靈不可通過繪製而得到物質化,而我們鼓勵圖像的流通則是為了宣傳教義,將宗教的奇蹟故事告訴更多不會閱讀的人們。在西方世界裡,毀壞聖象運動通常和擁立新的偶像連接在一起,而腳下的基座確實不變,換來換去的只是神靈而已。
在西方,藝術的誕生從來都如此,與強權的「勾結」是我們平日里避之不談的「論據」,偉大的達維特是官方的代表,作為文化部長的他手握的可不僅僅是畫筆。而從德拉克羅瓦和波德萊爾開始,我們又大談藝術的現代性,因為——終於將藝術家們從暗無天日的畫室里解放出來,從此我們留下了美好的誓言:藝術家只為自己作畫,而不再是為了宗教,為了權力。但也請記得,隨之崛起的是隨著資本變得無限猖獗的藝術市場和藝術評論,沒有格林伯格還會有抽象表現主義的今天嗎?去民族化,去個性化的抽象表現主義到底是藝術的一大發展,還是對千萬年來具有地域性,獨特性的藝術的一種摧毀?
從巴比松到印象派,我們大談藝術所能帶給我們的審美。藝術似乎從對於強權的附會解放出來,開始獲得公眾的歡迎,是的,我愛這張畫,因為它很美,能夠帶給我享受。當後世搬出康德的「四個階段」,搬出諸如「普遍受喜愛而非帶概念的東西」「美就是物品為人所見的終極形式、不代表某一種目的」的階段概念,將藝術寓於主體而非客體,要記得,這可是康德之於啟蒙時代才給出的美好幻想和大膽的賭注,視某一物品為美,使它具有普遍性,它本身應具有某種東西可以打動任何人,而且理應能傳遞給所有人。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所擁護的主觀性,便不再屬於個人。如此一來,諷刺的是,當你站出來譏諷一句莫奈或者梵高,便會惹惱無數「主觀」的人。
姑且忽略掉康德老爺子本身的審美品位,當他談論所謂純粹的理性批評時,他甚至小心翼翼不挑選出藝術史上偉大的作品,而更傾向於挑選一朵「美麗」的花。黑格爾倒是去過些博物館,將藝術上升到精神層面,但藝術卻死在了他手裡。這些本來就難得的「標準」在19世紀末可謂是大獲全勝,卻又全然被杜尚給摧毀,藝術這次跌入了「詮釋學」的陷阱,我們在博物館裡關注更多的是博物館的手指——指向那塊藝術品旁邊所貼掛的「標示」。
隨著18,9世紀發展起來的,還有博物館。起初,偉大的藝術品和麥克尤恩筆下「船長的陰莖」一般的「奇珍異寶」共同放置,而好不容易老百姓們也有機會進入博物館觀看從世界各地匯聚而來的藝術品時,又有人質疑「藝術品脫離了原生地帶,便走向了死亡」,我們在盧浮宮欣賞文藝復興的巨作時,可能還有學者在哀嘆義大利藝術品的死亡呢。直至現在的美術館,人們對何謂藝術知道得是越來越少,但對博物館卻越來越有所了解。
這一次(當代藝術),藝術品又離普通觀眾越來越遠,雖然幾乎每個人都具備了進去博物館(美術館)的權利。可相反的是,當理論家們再次拋出觀念,試圖構建新的「普世審美標準」——怎麼著也得有人說這玩意兒的好壞吧?——且再次寄希望於提高公眾的素質時,卻遭到了大眾的抨擊,居然妄想讓我們學習?藝術可是面對所有人的!甚至博伊斯的藝術口號現今又變成了反對藝術的最佳證據。這可是離藝術解放到公眾面前才不過兩百年之久哩!
相反的是,東方藝術,尤其是咱們的老祖宗可就聰明的多。他們並沒有妄圖構建出什麼適用於所有人的美的觀點——因為「藝術品」的流通向來是在少數人手中。汪兄,今日偶得一副前朝佳作,可有興緻往小弟家裡看它一看,咱二人再喝上一壺,前里得了上好嘉興陳釀,豈不快哉!而且流傳於高等知識分子和宮廷畫師間的藝術的準則也得以很好的流傳,至少,沒出現像西方那樣胡來的叛逆。另外,直到本世紀,博物館才慢慢發展起來,先人們從前也未試圖將脆弱的珍寶展示與眾。
那麼,再看來,即便當世的理科生對「藝術」不了解,又有什麼所謂呢?
它本來就沒打算跟所有人建立什麼關係呢。
哦對了,我就是學理科的,後來跑去學藝術了。
但是真的不是因為妹子多。
不是所有的,我就不是這麼認為的。。。
我國的青年們,每日加班勞碌糊口,上有父母,下有妻小,房車不能缺,病老無保障,就這樣的生活條件,實用當然是第一位的,更難有閑心欣賞藝術,所以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要黑他們。。。怒答!我是工科生,我不認為理工科學生普遍瞧不起藝術,但我要替你說句公道話。說「藝術沒有價值」的人,他的內心是有多麼貧瘠,思想是有多麼無趣啊~
人的精神可以宏觀分為理性和感性。科學需要理性,是由外向內的歸納、傾聽、接收,幫助我們總結規律,理解和學習現實世界;藝術需要感性,是由內向外的表達、傾訴、釋放,幫助我們突破規律,感受和拓展精神世界。這兩者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又怎能有人大言不慚的說「藝術沒有價值」?他們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在你面前尋求一點兒可憐的優越感罷了~
在知乎上也是,包括某號稱理工科思維的大V在內,很多人認為理工科思維是萬能的,這未免太過自負。如果理工思維這麼萬能,能否解釋清楚藝術的本質呢?事實上,在幾千年的哲學史上,藝術的本質都沒有哪個哲學家敢說自己悟透了,很多哲學家還把藝術家稱之為「近乎上帝」的存在,因為他們也在創造著某種世界。人類理性的觸角是有限的,藝術的本質恐怕只有玄學和宗教層面的理論能夠有所觸及,結果竟然有人開始瞧不起藝術了。。。
我初中的時候曾經有段生活特別艱難,經常陷入絕望的邊緣,是文學和音樂讓我隱約的感覺到,這個世界還有那麼多的美好。
在文學的世界裡,我看到了人類的偉大與渺小,愛情的纏綿與紛擾,生命的堅強與脆弱。。。在音樂的世界裡,我能感受到明月長空,落花流水,熱血奔涌,豪氣縱橫。。。藝術能讓人超越現實的束縛,到達另一個更加絢麗多彩的世界。這樣的一種存在還有人否定它的價值?
再有理工科學生在你面前鄙視藝術,你就裝作很佩服的樣子,滿懷期待的對他說:「恩恩,你的理工科思維真厲害。那你給我分析下藝術是怎麼回事唄?」
完~既然有這些答案了,我也說一個觀點。
其實和專業沒什麼關係…
對不喜歡藝術的人來說,基本是沒有價值的…
會有一些腦子不靈光的會說(畫畫有個什麼用)(藝術生分數就是低啊考大學如何如何),面對這種貧下中農式的思維一般我都說一句話----------以後你孩子上藝術培訓班的時候記得備足學費哦,不學周圍的家長笑話你你扛得住么?
你跟他們談藝術素養他們根本不在乎,談逼格和面子瞬間妥協,這就是中國人的藝術觀。
李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畢業。
吳彥祖,俄勒岡州大學建築系。
李治廷,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物理系。
………
反例太多了
1、題主應該要分清「藝術」和「藝術生」,正常人都不會覺得藝術沒有價值,至於藝術生有沒有價值,要看人。如果你周圍的人因你而覺得藝術沒價值,請反思。
2、你周圍對你有沒有偏見我們不好評判,但通過題目可以知道你心中對理工科有偏見。我們只是學理工,只是更相信邏輯和理性,其他方面和你沒有本質區別。不要覺得學藝術的就是維納斯,也不要覺得造機器的就是機器人。
3、請分清「沒有價值」和「非必需品」之間的區別。你可以把藝術當成生命,當成耶穌,當成心當成鞭,當成電當成光,那是你的自由。對於我們來說,藝術是一束花、一片雲、一泓碧水、一行鴻雁。在我們眼裡,花有價值,但無需每天對著花呻吟。
你得首先分清:
是他們對你表現或者談及的"藝術"不屑一顧還是對客觀上所有藝術不屑一顧。
如果是後者,你同學的水平太low,我認識的理工學生最多是對藝術不感興趣,不屑一顧或者覺得所謂藝術就是垃圾的沒有,一個也沒有。
利益相關:理工狗一條,本科大學工科中國排名前五,專業中國排名前五。我們只是看不起因為其它功課不行而跑去學藝術混日子的人。
是的,對於理工科學生來說,藝術沒價值,就和愛情沒價值是一個評判標準。
雖然邀請了我很感動…不過我是文科生啊摔!
話是這麼說…不過曾經我也是一個懵懂的理科生…
理科生不懂藝術?
這就不太好了了,我想問的是,橫亘長江的鐵路大橋是不是藝術?散落各地的百年古建築是不是藝術?無數優秀的現代建築是不是藝術?精密的機械腕錶是不是藝術?
題主對藝術的理解還太低級,隱隱露出文科生對理科生的鄙視。
題主,看不起理科生?《純粹理性批判》可讀過?《小邏輯》可讀過?
作為文科生,《資本論》可讀過?西哲史可讀過?
人啊,還是應該多看書
理工男來答一發
誠然,我是覺得科學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的飛速進步都是靠全世界各種理工狗來實現。 但是,藝術同樣是人類文明十分偉大的一份子,這一點我從不否認。事實上,很多科學界的大牛在藝術上都有一定的造詣。
其實藝術和科學不應該是對立的關係。比如在數學裡面有很多具有藝術美感的著名曲線,美術里的黃金分割也是有數學依據的;學建築是理工,但是設計建築確是藝術,是美感和實用的綜合體;畫人體想要惟妙惟肖得學習人體肌肉構造;光學狗和電子狗來造更先進的相機和鏡頭,it攻城獅編寫Photoshop等各式軟體,可是不見得他們構圖修圖能勝過各位攝影師。還有很多不勝枚舉的例子。無論是藝術、體育還是科學,都有其獨特的美和共通的美,而美不能僅僅用實用性去衡量。
綜上,我作為理工男,欣賞藝術崇拜敬佩在藝術上有造詣的人士,更衷心期望各位藝術從業者讓我們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只喜歡和關注藝術的人,有什麼不足? - 生活 啟發而問
本質上,藝術哲學這些是更高級的,科學技術無法涉及人類本質的存在。科學技術只在解決具體問題是很實用,比如長江喜歡發洪水,那就建個三峽大壩解決,這比畢加索一幅畫的作用大多了。但當這些問題解決了,人類還是面臨如何更優美的生活的問題。
可能是人類生存的不同方面吧,無所謂孰高孰低。一個工科生不喜歡藝術也很正常,只要社會不流行成藝術無用的觀念就好。個人喜歡什麼無所謂,但主流觀念不能錯。你在質疑愛因斯坦的小提琴水平?
並不是。
【以下內容皆為個人觀點】
本人是某985幾乎純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學生。不得不說,題住所問的情況確實是存在的。
之前去聽一個機械博士的公開課,用的mac來展示keynote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照理說keynote那麼多好的模板,編輯圖片時也會有圖片排版的參考。然而這位博士硬是把ppt做成了圖片的堆砌拼盤,甚至於,字體也非常之糟糕,換行毫無邏輯……我想這大概能代表一個普遍現象吧。
不過說回答主自己(*/ω\*)。當吉他之類的已經變成理工男把妹工具的時候,答主毅然決然放棄了學了四年的吉他,去報了鋼琴班。以及……大學之前的暑假明明已經填了機械專業還是學了一暑假的素描【到現在還經常勾勾畫畫來著
要說為什麼,不為清高不為裝逼單純就是因為喜歡吧。
藝術真的是很美好的東西。
不會因為你所完成事情的難度來給你標定優劣。一個指法稚嫩卻努力彈一首生日歌給媽媽的孩子,就是一個偉大的音樂演奏者。
所以說,如果有人要懷疑藝術在理工男心中的地位,至少在我這裡,我會一千遍一萬遍地反駁ta。
別開玩笑了,我是醫科生每天累死累活的賺錢等著買房買車,現在根本沒時間學油畫,可是我超級想學的。
小時候想當藝術生家長都說學這個費錢,你還不一定有天賦能混出個名堂,沒名堂沒錢你不要說娶媳婦兒,你自己都養不活。
你看,我想當藝術生啊,沒條件。說句實話,你得先把自己養活好了,才能談藝術的事兒,吃都吃不飽,藝術什麼呢,我挺羨慕你們學藝術的,肯定是有餘糧的人家。
誒,誒?請不要忘記有一個學科叫建築學啊!!一個理工人文社科藝術都佔全了的學科啊!
恩,國內建築學本科絕大多數都是理科生出身,僅有一小部分招收文科生或藝術生(央美為例)。建築老四校,清華天大同濟東南,哪個都是工科強校。本科建築學畢業頒發的證書分為建築學學位和工學學士學位兩種。故建築學學生普遍是理工科這一大前提是成立的!
在各個設有建築學的XX工業大學,XX理工大學裡,建築學算是唯一沾點藝術的學科了,所以建院學子很受歡迎的喲,尤其是學生組織或者社團的宣傳部什麼的,一報自己是建院的,妥妥宣傳部頂樑柱幹活,各種海報宣傳冊節目單禮堂幕布設計之類的,可勁造吧,因為是「藝術專業人士」啊= =所以說啥呢,「理工科學生普遍認為藝術沒有價值,不具備實際操作的應用能力」這句話我覺得不成立喲
我是建築僧,比起理工學科,我更愛藝術設計~!我就是個愛逛藝術館的工科生啊,覺得完全不衝突還互有啟迪
常聽到這樣的問題…每次我都會很有共鳴地回答這種問題,因為我一直偏執地覺得這是一種學科互相歧視的體現,理科生嘲諷文科同學的智商是來源已久的現實,而文科同學認為理科生不通藝術文墨也是一種常見的反擊——當然當然~這裡我不是對問詢的盆友有定見,而是這個矛盾一直存在並且將永遠持續。而作為剛剛畢業的理科生,我想說自己一直是將理科看作是一種藝術來學習的。
我想跳出文理,從生活方式上談談。我認為一個人身上必須共存兩種氣質,一種是浪漫的熱情,一種是理智的冷靜。在當今這種齒輪式的社會中,林妹妹式的多愁善感,或者特斯拉式的沉醉科學而癲狂,這兩種相對極端的方式畢竟都不能使我們獲得平凡人的幸福。科學與藝術來說,睿智的人絕不會擇其一,而是會在兩者間遊刃有餘。我以前見過清華的一位老教授,他在科學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寫得一手剛勁的軟筆書法。他把這視為工作的調節,而我視之為一個有素養的科學家必須的一點。就像太極圖一樣,有所交叉有所融合,才能登峰造極。
個人而言,我從小也是喜歡藝術的,喜歡研讀詩詞文學以及欣賞繪畫音樂,曾經也被引說去學文科。但最後我選擇了理科,選擇了建築學,這本來就是一個理性與藝術完美契合的學科。這位盆友身邊理科生總是輕視藝術,這種觀點是我很不認同的。實際地舉些栗子,我高中時期年級傳閱的優秀作文練筆絕大部分出自理科生的手筆,而且行文不太涉及實事政治,反而偏文學、鄉土。我所知的,理科生喜歡藝術的的確寥若晨星,但理科里的頂級高手,都同時是藝術跋涉者。藝術能給他們帶來理學上全新的思維角度,比如我們班曾經的第一,就喜歡參考西方早期地中海一帶的詩歌,借詩人的眼光來研究天體的運行(神一樣的人物,簡直不忍直視…)。同樣的,也會有文科學霸向班上學霸諮詢量子物理,以研究經濟走勢(我這個渣渣簡直不懂為啥……)
總而言之,我所見過的,文理科里的頂尖級高手,都是文與理與藝術的結合至好作品。
我們只是理科生,不是黑李逵。
這麼偏見的問題,還非說自己不帶偏見...你們文科生真會玩兒。推薦閱讀:
※舞蹈演員是不是不能生孩子?生完孩子是不是就不能跳了?
※水彩畫可以有多美?
※有哪些以切爾諾貝利事件為題材的優秀作品?
※接觸單反四個月,愛拍人像,真心求指導點評拍過的一些人像?
※芭蕾舞算不算一種病態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