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超級稻減產大面積絕收事件究竟是什麼原因?
安徽萬畝袁隆平超級稻減產絕收 被下「逐客令」
19年來,超級稻試驗產量高歌猛進,中國稻穀總產量和單產卻未見顯著提高。在安徽,隆平高科的超級稻出現大面積絕收,可幾乎同一時期(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慶、合肥、滁州、馬鞍山、淮南等六市種植的「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產、絕收,受災面積超過萬畝。受災農民質疑種子生產企業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虛假宣傳、隱瞞品種缺陷。
因為之前就被爆出過「兩優0293」水稻大面積減產的負面新聞 「兩優0293」水稻大面積減產(圖)_網易新聞中心
是因為產品本身存在缺陷,產量被嚴重誇大,超級雜交稻是否涉及虛假宣傳或有產品缺陷?還是因為外界環境因素導致超級稻不適應環境而出現減產?
謝邀~
@韓默的答案已經將這個事件的緣由總結的比較清楚了。
所以這次稻瘟病爆發造成的減產,更像是稻農在選用了「兩優0293」這一稻瘟病易感品種後,因為種植區域是稻瘟病低發地區,為了節省成本等原因未採取充分的防病措施,而農技站和種子的經銷商又並未做好對稻農的技術指導和售後服務工作,於是在遭遇了偶發的大規模病害時出現減產甚至絕收。
這是一個超級稻品種自身的抗性缺陷和環境的綜合作用,以及管理疏忽造成的結果。有些媒體卻添油加醋,將矛頭指向雜交稻本身。顯然這是為了吸引眼球而罔顧事實,未免有損聲譽。
既然種子公司並沒有隱瞞「兩優0923」的高感稻瘟病特性,因此並不存在欺詐或是虛假宣傳。那麼問題又來了,明知這個品種的抗性有缺陷,為什麼仍然能夠大面積推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抗病性育種相比產量育種的發展滯後。
開發雜交水稻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產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育種家都慢慢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產量育種的思路。但是抗病育種和雜交稻育種是完全獨立的,並不是說雜交稻的抗性就一定會比常規稻要差。抗病育種這不僅僅是遺傳和環境的之間的作用,還要考慮病原菌的生理和遺傳特性。
稻瘟病是一種常見水稻真菌病害,在水稻各個生育時期和部位都有可能發生。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種種類多,而且變異豐富。水稻抗稻瘟病主要分為為質量抗性和數量抗性。簡單來說,質量抗性也稱為垂直抗性或單基因抗性。這類抗病性遺傳表現簡單,主要是水稻和病原菌之間共同進化的結果,抗病機制屬於gene for gene 模型Gene-for-gene relationship。水稻的抗病主效基因R必須和病原菌攜帶的無毒基因avr基因配對才能發揮抗性作用。這種抗性的特點就是高效快速,很少受到環境影響。
迄今已經定位到的抗稻瘟病主效基因超過了70個,但克隆的基因只有十多個,而且大部分主效基因抗譜較窄,很難應用於育種。但是發現其中了有四個主效基因有廣譜抗性,Pi9 , Pi2 , Piz-t和Pi-d2,可能具有應用前景。但是並不能確定這幾個基因是否有劑量效應。我們學校有老師正在試圖將這些廣譜抗病基因聚合到一起,看是否能選育出高效,廣譜的抗病品種。
但是這類抗性只對某種病原菌的某些生理小種具有抗性,具有特異性。而且抗病性對病原菌的施加選擇壓會加速病原菌的無毒基因變異,導致抗性基因很快就沒用了。曾經指導過我的一個從事水稻育種的老師說過,凡是市面上標榜的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種,都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一個高抗的品種在稻瘟病高發地區種植,不出三年就會全軍覆沒。這也是抗稻瘟病育種很難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樣看來似乎不存在一個品種能夠一勞永逸地實現抗稻瘟病,那麼面對稻瘟病是不是就只能束手就擒了。就跟人抵禦流感病毒一樣,雖然流感病毒也是千變萬化,但是人的免疫系統可以產生成千上萬種的抗體,總有一個抗體可以殺死這個未知的流感病毒。同樣的思路也可以應用於水稻和稻瘟病菌上。1953年綠色革命之父Norman Borlaug第一次將多系品種應用於小麥的抗病育種,用若干農藝性狀相似但所含抗病基因不同的近等基因系或品系混合而成的作物品種群體。其原理在於利用品種群體抗病性上的異質性或多樣化以減弱品種群體對病原物小種群體的選擇壓力,從而在兩者之間建立緩衝系統,形成生態平衡,達到延長品種抗病性壽命和穩定產量的目的。簡言之就是把雞蛋都放在不同的籃子里。隨著抗稻瘟病的主效基因發現的越來越多,有足夠的資源來創造多系品種。但是如果是像Borlaug一樣利用回交育種,要足夠精確地導入這些抗病基因,耗時耗力。也許轉基因是一個快速而又精確的方法,但是。。。
我得闡明一下我本人的立場,這件事情是天災,如果要找責任人,經銷商,技術推廣人員,當地農業部門相關人員,農民這些都是,其中農民的責任最小。關於產品的包裝,雖然我不認同種子的包裝方法,但能表示理解。報道里:
但作為執法者,劉根也沒找到處罰依據。
隆平高科方面回復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稱,「兩優0293」產品包裝符合種子標籤標準相關要求。
而根據『種子標籤及包裝標準』第十五條:標籤標註內容可以直接印製在包裝物表面,也可印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裝物外或放在包裝物內。作物種類,品種名稱,生產商,質量指標,凈含量。生產年月,警示標誌和轉基因標註內容必須直接印製在包裝表面或者製成印製品固定在包裝物外。所以內部用印刷品進行內容補充,是符合規範的。
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意見中的適宜種植區域中其實已經幫農民免除了「看懂抗性標註」這個要求,能在這個區域售賣的種子一般都會符合要求,尤其是這種國企。所謂的『逐客令』,即是將安徽不再劃入該品種適宜種植區域中,將安徽划出稻瘟病輕發區,這樣一來,以後再有高感品種也就不會在安徽當地發售了。
另外歡迎指正,但如果不看全內容無腦噴...我是不會搭理你的。
----------------------------------------------------------------底部有更新--------------------------------------------------------
說實話,這個問題下的很多回答讓我覺得非常的憤怒,各種嘲諷袁隆平先生。因此有必要將一些關於水稻雜交的事情說明白一些。
首先說一下關於這個大面積絕產的看法:我的觀點和 @韓默一樣,不認真看說明書或者無視說明書就是作死。明明包裝袋裡有說明書表明這個品種屬於中抗品種(我的筆記不在身邊,無法確定那個抗病等級是中抗還是不抗),這意味著這個品種還是應當做好病害的防止工作,除非品種抗性達到免疫級別,否則該做的防護工作還是得做好,這次稻瘟病的大爆發主要責任應該在於當地的農業部門和農戶,當出現稻瘟病的苗頭時候,當地農業部門就應該對種植非病害免疫品種的農戶進行病害防治提醒,尤其是這種抗性一般的品種,更該做好病蟲害的防護工作,如果這一步沒做好反而倒過來賴賣種子的,非常可笑,就好比兩車追尾,後車司機明明已經知道要追尾,但是仍然沒有踩剎車或者踩剎車的力度不夠,等撞完車開始賴賣車的,你這車的安全性不好啊!你說這事應該誰負責?
另外我還是要反駁一些人的觀點,袁隆平先生的高產田,探求的是一個品種的理論產量,即指在各種條件最優化時,忽略各種操作誤差、損耗所得出的產量。我們實際農業生產中的產量則是實際產量,這兩者中間的差值就是光溫土水肥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為什麼要討論理論產量?因為一個品種在進行推廣之前必須進行大田實驗與鑒定等,如果貿然將一個新品種進行生產上的大面積推廣,萬一出現了大紕漏,那後果,呵呵。不懂請不要大放厥詞,謝謝。
此外,關於袁隆平先生雜交水稻(雜交技術培育的水稻品種)對於農業的意義,大致類似於小麥和水稻的矮化(第一次綠色革命),之前為什麼沒人大規模推廣雜交水稻?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有興趣可以去百度一下水稻的花器,感受一下它的大小,再算一下每畝田每株水稻都清除掉雄蕊要多少時間你就明白了,因為實在是太煩了啊!一個熟練工一天也就是能弄幾百穗的水平,一畝地一般都是上萬株...所以...根本無法推廣,當野生雄性不育株發現之後,三系雜交可以實現,雜交種子可以大批量生產,因此才可以大面積進行推廣。
說產量提升是因為化肥施得多的,我覺得你如果有經濟學老師的話肯定已經被你氣死了,邊際效應都不懂。另外各農業院校里還在做育種工作的老先生們也會被你氣死,畢竟只要多施化肥就能達到的目的,為何要數十年蹲在田裡做實驗呢~還有,對於依靠自己豐富的臆想得出陰謀論還洋洋自得自覺得掌握了世間真理的人,我一般都稱呼他為:『消音消音』。
----------------------------------------------------更新分割線------------------------------------------------------很抱歉之前答題的時候沒有仔細閱讀韓默回答中的關於這個品種的信息。
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意見里說得很明白,這是一個高感稻瘟病的品種,因此如果爆發疫情,出現大面積減產是必然的。關於稻瘟病_百度百科,其中有一點氣候因素:
長期連陰雨、長期灌深水、大水串灌、氣候溫暖、日照不足、時晴時雨、多霧、重露易發病。
土壤溫度低,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有利於發病,大面積種植高優品種,抗病性差極易導致大面積發病。偏施、遲施氮肥,均易誘發稻瘟病。
再聯繫一下安徽發布2014年氣候報告 罕見「涼夏」創多項紀錄這條新聞:
去年夏末秋初我省遭遇連陰雨,全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35%,尤其是沿淮淮北普遍偏多1~2倍;全省平均降水日數32天,偏多11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淮北西部及江淮之間大部35~44天,宿州、靈璧、固鎮等33個市縣為歷史同期最多。最長連續降水日數江北普遍7~13天,其中渦陽(13天)、太和(11天)、阜陽(10天)和合肥(10天)4個市縣為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多。
而一般長江中下游的稻麥兩作種植的水稻也是在大致這個時期開始灌漿,灌漿期_百度百科爆發稻瘟病的話,顆粒無收那也是正常的,畢竟這是水稻生長中最決定產量的一個階段,遇上水稻癌症稻瘟病只能算倒霉。
因此,天氣是這次疫情最根本的原因,但最終還是當地農業部門和農戶的鍋,畢竟你沒法怪天氣,本來農業生產就是最靠天吃飯的行業,認真做好防治工作不至於損失這麼慘重。
-------------------------------------------------再次更新--------------------------------------------------------------
將評論里的一些問題搬到這裡來。
Q:料到必定會有這樣的回答。前面看著還算講理,最後一句農業本來就是靠天吃飯讓人無語。
A:…氣候是影響作物生長最關鍵的因素,也是唯一不受人類控制的因素。除非溫室大棚種植可以適當地調節氣候,但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無法大面積進行推廣生產。所以農業算是看天吃飯有什麼不對么?現實里有一種農業氣象指數保險,這也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吧?就拿袁隆平先生的試驗田做例子,他把所有條件除了天氣之外都做到了最好,但是一連3個月下雨不出陽光,這稻子還能長嗎?或者運氣不好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連續幾個月沒有一點降雨,稻子也長不了。在實際生產中,不用這麼極端的氣候異常就足以引發農業生產災難性的後果,所以,農業生產就是靠天吃飯,風調雨順,收成好能賺錢,氣候異常,不賠本就好,就這樣。
Q:作為一個科學家是令人敬佩,可是作為一個商人就未必了,新聞反映的包裝內外不一,明顯有意弱化抗病差。5.6級應該是標的少的,裡邊標的5.6~9。更直白一點標非常易感稻瘟病比較好。
A:外包裝上標識的平均等級5.6,的確,這個等級的發病率很低,但是平均等級是根據葉瘟穗瘟等病害的抗性等級綜合算出來的,如果有一項病害是高感,那這個品種就是高感,所以我想內包裝里的小紙條上的最高9級的意思就是指這個品種的葉瘟或者穗瘟是高感的,但是就報道內容來看,這個用詞非常模糊,讓人摸不清楚到底是平均等級最高9級還是指高感,我本來以為這裡是個誤會點,然而根據報道里寫的:
「5.6級稻瘟病是可防可治的,如果『隆平高科』在外包裝上如實告知我們,這個品種是高感稻瘟病,稻瘟病抗性平均5.6級,最高9級,發病率是51-100%,是很難防治的水稻絕症,我們也不會購買這個品種,也就不會有損失。 」常秀亮和來訪的幾位農民這樣說。
然後撕開包裝袋,混雜在種子中的,還有一張白色紙片。在抗性5.6級之後,多了四個字:「最高9級」。這意味著,發病率超過50%,甚至達到100%。
這說明這個小紙條傳遞的信息非常的明確,表明了這個是一個高感品種,而且他們也已經知情,可是,農戶們還是把這個種下去了,而當地的農業部門人員,推廣人員等也沒有及時制止。到了最後這一層層的相關人員都不需要負責,直接賴到生產種子的身上,實在太耍流氓了。
首先是「兩優0293」這個稻瘟病易感品種在外標上只標稻瘟病抗性平均值、內標才完整標註平均值及最高值的行為是否涉及虛假宣傳的問題。
我認為不涉及。雖然不了解具體的法律信息,但我相信沒有規定說一定要把產品的所有特性都在外包裝上標明。事實上市售的大量商品甚至包括藥品,都有一部分產品信息是僅在包裝內部的說明書上標示的。只要每一袋種子都是帶著那個標示完整的內標出售的,我不認為這從法律意義上「足以造成購買者對產品功能、特性的誤解」。
商家賣東西當然是重點說優點,缺點能含糊就含糊過去,這沒什麼奇怪的。稻農採購種子用於生產這是關係到個人重大利益的大事,購買前問清楚一點、前期小批量購買試種並認真閱讀種子的全部內外標識,這些都是應有的行動。說實話我完全不相信就因為「最高9級」僅僅出現在內標上,購買「兩優0293」的稻農就會「合理地」對這一信息不知情。
所以這次稻瘟病爆發造成的減產,更像是稻農在選用了「兩優0293」這一稻瘟病易感品種後,因為種植區域是稻瘟病低發地區,為了節省成本等原因未採取充分的防病措施,而農技站和種子的經銷商又並未做好對稻農的技術指導和售後服務工作,於是在遭遇了偶發的大規模病害時出現減產甚至絕收。
所以個人認為在這一事件當中,偶然因素/不可抗力的責任佔一半、稻農的責任佔三成、當地農技部門佔一成半、經銷商占剩下的半成。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706號》有以下內容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5
品種名稱:兩優0293(區試代號:P88S/0293)
選育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P88S×0293
特徵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0天。株型緊湊,長勢繁茂,葉色濃綠,劍葉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6.5萬穗,株高118.7厘米,穗長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78.3粒,結實率77.4%,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1%,長寬比3.0,堊白粒率35%,堊白度6.3%,膠稠度75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4.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0.4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94%(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61.9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21%(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6.1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03%。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1.0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1.08%。
……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騰訊新聞的報道中有以下內容:
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慶、合肥、滁州、馬鞍山、淮南等六市種植的「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產、絕收,受災面積超過萬畝。
10月收成,在長江中下游稻產區,這應該是兩季稻的晚稻吧……雖然我不太知道為什麼審定意見里推薦「作一季中稻種植」,但不按推薦使用種子,出問題的概率肯定比按推薦使用要大一些……【2015.04.10更新:經 @周森林 講解,發生問題的地區應為麥、稻一年兩熟的安排,而非我推測的兩季稻。但實際種植時間較審定意見中的推薦時間晚是事實。這可能是因為上述生產安排,也可能與根據當地種植環境做出的調整有關。】
從上述農業部公告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兩優0293」的試驗產量大致在畝產560-570公斤的水平。考慮到田間管理水平和氣候波動的影響,這與騰訊新聞報道中提到的一開始種植時畝產550公斤基本符合。
新聞中對大田種植單產遠低於試驗田單產的情況的吐槽實際上是農業生產中的常態,因為大田生產追求的實際上是投入產出比而不是絕對的高產,很多代價太大的增產措施根本沒有農民願意用也確實用不起。
綜合以上幾點,我的看法是:不認真看說明書或者無視說明書就是作死,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2015.04.13更新:經 @端鉦杶 提醒,我覺得此處措辭卻有攻擊性過強的問題。因為很看不慣有的人在自己的過失導致了自己的重大損失以後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找人背鍋的行為,回答時情緒有點激動。考慮到影響,在此特別為我的態度不當致歉。望各位海涵,並引以為戒。】
至於超級稻「重量不重質」是否是個嚴重錯誤,我不是搞糧食的,沒有什麼系統性的觀點。但考慮到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和總人口,我覺得主糧作物優先保證產量再談品質應該不算錯。
----------------------------------------------從評論里撈乾貨的分割線----------------------------------------------
Q:太偏激了,我建議你看看日本這種人多地少全國沒幾塊的平地,人人一天三頓吃大米的國家不種雜交水稻但是怎麼高質量高產穩產的。質量和產量不見得是矛盾的。
A:麻煩你先去查查資料好么?……誰說日本不種雜交水稻了啊?「越光」米就是雜交出來的好不好?你不能說因為日本人沒有袁隆平搞出來的三系雜交法,只能用手工去雄的方法來做雜交,這就不是雜交了啊,「越光」的雜交親本們分分鐘哭給你看好么?而且這個品種對稻瘟病的抵抗力也很弱,還特別容易倒伏好么?要按中國大部分稻產區的田間管理水平,你指望穩產高產?別鬧……再說日本近年來每年進口大米差不多70萬噸且還在增漲,糧食自給率不足40%,這情況放到中國來那就真得讓全世界的農民兄弟們來養活中國人了-_-||
【4月11日更正:根據 @Remineon Lee 提供的日本官方可靠數據,按中國口徑(不含大豆、豆餅)統計,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應略高於40%。進一步的數據查詢和計算髮現日本的人均耕地面積也是中國的40%左右,也就是說日本糧食自給率低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地少,品種單產低的缺點被更高的田間管理水平等因素彌補了。所以如果能達到相同的種植水平,在適宜的地區種植「越光」這樣的品質高、產量一般的品種供主食用,應該不至於大幅降低我國糧食自給率。上文最後一句武斷了。】
Q:你當日本人是千手觀音啊,還手工去雄,日本是用溫敏雜交,湖北的石松明搞出了光敏雜交,這兩種方法種出來的大米口感更好,袁氏的野敗雜交口感太差只能去食品廠深加工,另外兩隻能小範圍種植,所以現在大家餐桌上的都還是傳統大米品種
A:請提供能支持1944年-1953年雜交培育「越光」期間日本人使用溫敏雜交技術的證據,論文或新聞報道均可,中、英、日文版本均可,我願意學習。另外,你說的石松明「搞出」了光敏雜交,具體情況我不了解。我能查到的信息是他在八十年代發現了光溫敏型雄性不育品種(但相關報道很少,且沒有查到他就此發表的相關論文,希望有資料的朋友分享一下),而這種光溫敏型雄性不育品種,正是兩系雜交水稻能夠成立的關鍵。至於兩系法雜交水稻的品種呢,基本上你看到名字裡帶「兩優」的都是啦,其中也包括這次事件的主角「兩優0293」喲~更新的品種還有「Y兩優900」,是第四期超級雜交稻的重點成果之一 。
另外,我完全不明白為什麼你會認為「大家餐桌上的都還是傳統大米品種」,湖北省2013年重點種植的水稻品種全都是雜交稻,三系法和兩系法培育的均有,按你的說法難道湖北產的稻米絕大部分都只能去食品廠深加工上不了餐桌?我相信全國範圍內水稻種植的情況也同樣是雜交品種占絕對主導,如果推測錯誤歡迎上數據打臉。
Q:首先是「兩優0293」這個稻瘟病易感品種在外標上只標稻瘟病抗性平均值、內標才完整標註平均值及最高值的行為是否涉及虛假宣傳的問題
----這地洗的真是.. .. ..
只標稻瘟病抗性平均值、內標才完整標註平均值及最高值的行為
----所以說你同意商家進行任何手段對消費者進行宣傳和誤導.
「幾折起」促銷全叫停
商家幾折起這種都被不斷地叫停.
難道你能說誰讓消費者不精明,不看清楚,消費者傻,所以就隨便讓商家騙?
行,這次騙了有下次
到最後就是砸的袁隆平這個人的名聲.
知道郭美美是誰么?
A:如果你有法條或者判例可以證明「只在內標/說明書上完整註明產品的缺陷、風險,而不在外包裝上註明」的做法違法或違反相關行政規定,請貼出來,我會修改我的回答。以及,我反對任何違法違規的宣傳手段。再以及,宣傳不違法、不違規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使用產品產生的後果理應由消費者自己承擔責任(法律規定由生產者、銷售者承擔的除外)。
和另一個新聞對照起來看:
「金獎」品種,緣何難耐稻瘟病
「田間調查,華粳7號、武運粳24、揚粳4227、南粳9108及部分Ⅱ優系列、糯稻系列品種發病較重」
高產但對稻瘟病抗性弱的品種並不止 「兩優0293」一個,去年稻瘟病發病嚴重的品種也不光 「兩優0293」,地區也不僅限於安徽
為什麼某篇文章只針對隆平高科的 「兩優0293」?
我覺得這是做空股票和正常報道的區別從各方的報道上來看,關鍵在於這不是雜交水稻的問題,而報道中刻意迴避這一點,參考引述的報道。不得不說,這個報道的專業水準和客觀性值得懷疑。
安徽農委:萬畝袁隆平稻種減產絕收因感染稻瘟病
安徽農委最新說法是:對於超級稻,農業部門做了很多工作,不是一點點,調查結果是,去年是低溫陰雨,然後這個品種感染稻瘟病。各個品種抗性不一樣,有的品種高抗,有的是中抗,有的不抗,這樣的。這個事情我們從去年開始到現在都在處理,協調這個事情。我們把湖南公司的人也請到安徽來了,協調過多少次,我們昨天晚上才回到合肥的,還因為兩者之間的期望值不一樣,這個事情沒談成。賠償的標準兩個協調不好,我們協調幾次了,應該講是補償,說賠償還不太準確。
袁隆平超級水稻是騙局嗎
袁隆平超級水稻是騙局嗎
2015-04-09 來源: 財新網
【財新網】(專欄作家 於曉華)最近媒體報道,袁隆平的超級水稻在實際推廣中出現了問題:2014年其雜交水稻「兩優0293」在安徽五和縣的實際生產中,大規模感染了「稻瘟病」,導致當地水稻基本絕收。社會為此嘩然,認為袁隆平以及種子生產商誤導和欺騙農民。
在中國大規模進口糧食,糧食安全受到挑戰的背景下,雜交水稻在中國是維持「口糧自給」政策目標的一個重要支柱。袁隆平作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標杆,其幾十年來在國際國內廣受崇敬。這樣的報道,對中國農業政策,對中國農業科技研究,以及對袁隆平本人的衝擊是巨大的。
在輿論嘩然的背後,冷靜客觀看待這件事情,顯得至關重要。這裡面牽涉到幾個問題:
(1)媒體報道要注重科學性。
安徽五和雜交水稻發生大規模減產甚至絕收的罪魁禍首是「稻瘟病」。在中國,水稻廣泛存在三大疾病:稻瘟病,紋枯病,以及白葉枯病。這些疾病廣泛存在,無法根治,感染一種疾病,輕則減產10%-20%,重則絕收。所以,中國的水稻農藥施用次數非常頻繁,一季水稻正常需要4-5次農藥施用,嚴重的時候需要7-8次。這不僅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存在的問題。
安徽五和的農民在2008年之後一直使用該雜交水稻,種子對稻瘟病等疾病的抵抗性在當地退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很可能是2014年該雜交水稻在當地大規模減產的主要原因。
媒體對於科學的報道一定要客觀,千萬不能誤導。
有媒體報道,袁隆平試驗的超級水稻畝產在2014年已經達到了1026.7公斤。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只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產出。達到這個高產量,需要最好的土地,最好的管理,不計成本的人力和化肥等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袁隆平那樣的水稻種植知識,可惜中國的農民都不是袁隆平。所以,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水稻產量都能達到1026.7公斤/畝。
糧食增產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土,肥,管理,氣候等各種因素的配合。這樣畝產超過1噸的高產,短時間在中國是不可能實現的。中國大部分土地還是低產地;全中國只有一個袁隆平。所以,應該接受2013年中國平均畝產水稻只有448公斤的現實,但這已經比世界平均產量299公斤/畝,高出了50%。
(2)科學研究和商業要保持一定的分界。
我一直呼籲:科學研究要和商業推廣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不是反對科學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用途。在國際學術界發表科學論文的時候,期刊一般會要求作者公開研究資助,以及所研究成果是否受到商業目的影響,至少要求把商業目的和科學研究之間的關係公佈於眾。
國際學術界早有很多例子證明:如果商業和科學研究靠得太近,其科學研究成果很容易被商業所影響甚至誤導,而失去其公正性。袁隆平以及隆平科技受到社會質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商業和科學聯繫太密切。其科學研究的成果很容易被利用到商業炒作,而使得科學的客觀性蒙塵。這一點在超級水稻產量報道和隆平科技上市公司股價之間的聯動關係上,尤其明顯。
由於存在巨大的商業利益,一些媒體扭曲產量科學報道,從而影響市場,也就能夠理解。同樣,一些媒體攻擊隆平科技以及袁隆平本人,同樣也會影響市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實際上,對於一個客觀公正的媒體來說,牽涉到商業利益,客觀反映科學研究成果,就顯得尤其困難。
(3)糧食安全要「量質並進」。
隨著中國收入的增加,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正在發生一個翻天覆地的革命,從起初的「吃飽「,到現在的「吃好」,到將來的「吃精」。人們消費越來越多的肉食,並對食品的安全,食品的口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對糧食的需求在從一個「對量的追求」階段,向一個「對質的追求」階段過渡。
人們消費穀物數量在下降,肉食在增加。這對中國的糧食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直接食用的主糧消費數量在下降,但要求質量更高。袁隆平的超級水稻在產量增加的同時,其質量並沒有同步增加,從經濟面來看,片面追求數量的超級水稻的經濟效益不一定很好。
第二,由於肉食消費的增加,需要大量的飼料作物。這導致了中國玉米產量的增加以及大量進口大豆。與此相關,農業生產結構也在發生變化。由於水稻種植需要更多的人力,水,以及肥料投入,水稻種植面積將來會相對下降。超級水稻的市場定位也可能會發生轉移,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在未來也可能會和日本一樣,主要用為飼料作物。
但是不管怎樣,作為一個科學家,袁隆平在不斷努力提高雜交水稻的產量,從科學研究,以及對中國甚至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作者為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
1、報道此事件的記者很明顯是想靠黑袁隆平來博眼球,其文中很多地方存在故意抹黑的嫌疑。
2、此事件與袁隆平沒有直接關聯性,袁隆平作為育種家的職責是培育品種。品種通過國家審定,說明該品種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適合於長江流域稻區做一季稻植株。但該品種的稻瘟病抗性差,存在較大的生產風險(注意,不是一定會染病)。
4、稻瘟病的防治,主要靠抗病品種和提高栽培措施。如果品種抗性不好,要少推廣,同時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否則一旦爆發,幾乎無法控制。
4、事件最主要的責任人是種業企業和地方農技站,兩者一般形成利益共同體,推動某一品種的推廣。該品種稻瘟病抗性差,但可能其種子利潤率較高,才會存在僥倖心理去大面積推廣。
5、農業部主管部分應負有一定責任。今後應建立水稻抗稻瘟病動態監控網路,盡量限制高感品種的大面積推廣。
以上的回復者當中有多少是做雜交(基因)育種的?又有多少是做種子銷售的?有沒有農民呢?
以我淺顯的認識來說,中國作育種出名的,推廣的,實用於民的怎麼還是南袁北李呢?(水稻小麥)
種子銷售的那個是很難的,農民沒把握種植,你白白的讓農民種他都未必,但是熟人推薦就另說了。賣貨的不一定懂貨!!!!!
農民呢,其實也是與時俱進的,現在市場上的水稻種子很多,就相當於一個幫派下面的幫眾,其實大部分師出同門。
對於種植某個品種的種子,一是看其他人種什麼,二是看當地推薦或者強制讓種什麼。農機推廣站那裡的農藝師據說只要市政府的人,很容成為農藝師的,你信他們?當然總是有優秀的人存在的,我們學校一個老師據說向日葵這方面的病理很厲害,幾乎不在學校,四處奔波,看病撈錢,賺的是人民的,還有的賺的是國家的,性質不同。
對於水稻的染病,誒,你們要知道這個植物上的病那簡直是飛速發展,你是跟不上的,那是千變萬化,出現這樣的事情難以避免的,在某種角度上也是正常的。畢竟人算不如天算!!!!!
其實我個人認為,真正農作物的醫生要比人的醫生更加的厲害(偽貨不算)!
隨著自然的變差,人類增加,這種病,還有對食物的需求會體現的越來越明顯了,中國已經17億人了!!!!!
作為一個農村人,家裡祖祖輩輩種田的,各種品種都種過,雜交水稻的口感也就比傳統水稻差一點,但也沒到不能下咽的地步啊,而且確實產量高啊(家裡老人家的說法)。
所以一群亂噴質疑的人,你有去問問農民伯伯的意見么?大家又不是傻子,農民伯伯更是謹慎,要不是雜交水稻經濟上划得來,任憑你怎麼宣傳我也不會長期種的啊。
如果你非要BB抗病能力,這個就算野生型也沒有這麼全的抗病基因,所以你要這個的話,那就推廣轉基因吧,要什麼抗蟲抗病性狀就都轉進去。但抗蟲抗病特性的表達需要合成相關的蛋白,肯定要耗能啊,所以特性越多,耗能也越多,這樣反而影響產量!6
此外,一提轉基因,一群SB又來反轉了(比如崔化鈉,崔重水),說轉基因的不安全,我就要傳統的水稻!但除了口感好點以外,產量和抗蟲抗病能力都不行啊,沒有經濟利益啊(可能有些人寧願貴一點去吃這些大米,但再怎麼說,產量肯定跟不上人口增長),反正我家最多種一小塊傳統大米自己吃,其他田地還是種雜交的。
再提一下蟲害的問題,你以為靠一個一定抗性品種就能解決么。我爺爺外公一把年紀了,每次買種子都還好好研讀說明書的好吧。一把種子撒下去,立馬高產無病害,那不是水稻,只能是妖怪!
引用下某貼吧里的帖子。現在的記者真是道德淪喪!
專業不是農學,不懂減產具體原因。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憤怒,因為一次事件就直接否定袁隆平院士,是不是現在公眾特別喜歡這樣。聯想到前幾天劉翔退役,還是有部分人出來噴他。袁隆平搞出雜交水稻解決我們的吃飯問題,劉翔破世界紀律拿大滿貫,一旦水稻減產,劉翔傷退,一大堆人就開始裝逼分析,想方設法否定他們的成就,這就是現在的主流價值觀?只能說是為了在人群中高高站起吸引注意力而已。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稻這麼多年,其成就且不談(我是門外漢也不知道怎麼談),結合自己來談,搞科研的人,一直都是默默無聞,除非你搞出成果,或者搞出巨大丑聞。而且現在的大環境是,前面再輝煌,公眾也會因為你一次失敗而否定你前面的成果。不信,你看袁隆平。
最後,向袁老致敬。我說這個葯治痔瘡,你頭疼,還非要吃,你的私人醫生也不說話,吃完不管用把我告了。。。。
日本的例子不是美國大蕭條時代要把離開美國的運輸船全部炸沉嗎,沒有美國運輸的糧食,德國,日本就打仗吧,那自給率有什麼意義,我們的什麼日常產品是雜交水稻有關的專門有統計嗎?比如麵粉,米粉,酒,飼料
瀉藥。
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太敏感,也非隻言片語可以講明白。看了前面幾位的回答,各有道理,但都不足以能向公眾說個一五一十。
我自認自己也說的也不太周全,且舉幾個我的認識吧。手機黨,跪求輕拍。
認識一:
1、我國的種子企業整體實力偏弱,即使現在的隆平高科合併數據,無非是規模略大,技術、市場、管理等等方面都落後人家跨國公司一大截。當然,我國雜交水稻技術世界領先,基礎研究杠杠的,也的確選育出一系列牛牛的品種。但是,目前市場上的品種多亂繁雜,且湖南省2014年就能市場准入40個水稻品種。還有,農業部准入的,安徽、湖北、江西等各省審定的,我國每年推出的水稻新產品得好幾百啊!就是我國最成熟的白家電市場,長虹海爾創維每年能推這麼多新的彩電產品么?再退一步說,哪來的那麼多新品種呢?除去國家審定製度的問題,種業企業為了生存,總會想盡辦法弄點新品種。實力弱的企業,且不說弄來的新組合通過不了審定,更何況還有弄不來的,他們怎麼辦?小企業的未審先推、套牌、「假種子」問題就這樣來了。
2、那大企業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呢?我國水稻種子的市場准入註定了新組合選育出來,最快要經過預備試驗1年,區域試驗2年,生產試驗1年,合計4年,這還不包括品種審定委員會開會討論,管理部門頒布的時間。現在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發展的很快,市場的需求也不停的在變化,育種家好不容易選出來的組合,4年後都不知道啥樣了。那些個違法的小企業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藍後慢慢的,大企業控股的小公司,或大公司本身也參與進來了。當然,還有違法成本低,市場監管薄弱的環境對此推波助瀾了。
3、回到隆平高科內事情,稻瘟病的確不是種子的問題。按理來說,這事跟隆平高科關係不大。但這事發生了就得隆平高科來賠,為什麼?舉個栗子:某某公司2014年在江蘇制種,突遇低溫,老百姓來公司鬧事,按理公司根據合同是可以完全不管的,可是制種地的各級政府不能平撫老百姓的損失,考慮到穩定因素只能給公司施壓,你說公司能不賠點么?所以,這事是政府的配套和服務能力的欠缺,只好嫁給「弱勢」的企業。
認識二:回到馬克思的《資本論》,當利潤達到多少多少,就會怎樣怎樣。那雜交水稻種子的利潤率是什麼一個概念呢?看看上市公司們的報表就不難明白了。
最後希望我們的大公司們要承擔起大企業的責任,不要為了眼前的利潤,失了「德」!
在於丹老師的《感悟中國智慧》講座上碼了以上字,希望能讓更多人能了解種子企業,也是中國企業的難;更希望企業們能收收自己的狂。
ps:最近朋友圈裡轉發了一個觀點,不知道出處,估計是種企的。
致當前非議種業熱點事件之類——管住自己的嘴,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跟你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感慨!其一,老爺子(指袁先生)跟這個真沒多大關係,一科研專家在尋求突破,超越自我,探索未來,就跟汽車以後都會變電動的,但現在都燒油;其二,種子法出台十多年了,記者同志不能諮詢下律師嗎?結論要基於充分調研與法律基礎,太不全面了;其三,問題根源得往祖墳上刨,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為什麼會出現基本的抗性問題,誰審核的,數據情況,我們國家關於審定的流程和設計是否合理呢?怎麼去優化呢?其三,人隆平高科現在算國企,你能怎麼的呢?掌握核心資源就是主導,說多了都是淚,這問題就跟解決pm2.5一樣難,跟石油巨頭油品升級和價格調整一樣懸,跟通信巨頭們的微利一樣讓人猜不透,最終都是差不多就算了吧!最後呢,說了那麼多人家,咱也自己反思如下,科技探索和科技突破肯定是需要的,但是應該純粹點,跟商業運營有機這麼一結合,確實誤導了很多人,超級稻變成了一個噱頭,成了吸金利器,與目前農業推廣的粗放管理格格不入,老百姓需要的真還不是一噸糧一畝,而是好種好管好吃好賣,省心省錢不操心。科技與現實需求差距太大了。再有了,兄弟姐妹,大叔大嬸們,這個事往簡單了說就是農戶種了一個品種,得了稻瘟病,稻瘟病不屬於種子質量問題(種子法),企業沒有多少責任(通過了國家審定),老百姓沒有收成,國家沒有賠,各種理由找企業,大家一起鬨,就來了記者了。[呲牙]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高票答案已經解釋的明白了,農業部規定一季中稻的種子用做雙季晚稻,現在出問題了,責任在哪裡??
隆平研究院只負責種子培育生產,具體發售還是當地的農業管理部門吧!!!
而且稻瘟病屬於稻田常見病,難道農戶們就不定期下田去看看長勢、病蟲害,定期採取某些措施??
有關報道很多:
超級稻」已被我省下達「逐客令」 農業部正商討賠償事宜--萬家熱線手機站
- 市場星報記者昨日在採訪省農委後了解到,「絕收」的品種僅限於「兩優0293」。
- 《「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關於常秀亮舉報湖南省隆平種業有限公司有關情況的調查彙報》文字:"2014年,『兩優0293』在安徽省銷售9.14335萬公斤,總種植面積近18萬畝,其中蚌埠市1.1340萬公斤,種植面積2萬多畝,蚌埠市減產或絕收約1萬畝,同時,安慶市、滁州市、合肥市、淮南市、馬鞍山市等地也反映類似大幅度減產問題……給我省的種植農戶造成了很大損失,建議該品種適宜種植區中不再包含我省。"
- 調查顯示,「兩優0293」的產品單頁中確實存在「矮稈大穗、抗性更優、超級抗倒、穩產高產」等與品種審定公告不相符的宣傳內容。
超級稻種子被指致萬畝稻田減產絕收,村民前往農業部討說法(2015年2月12日澎湃新聞)
- 「常秀亮稱,農業部的品種審定公告明確標明,「兩優0293」適宜在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種植,而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位於淮河中下游,屬於黃淮平原,「兩優0293」涉嫌跨區域推廣。」
- (非報道內容,個人疑問)隆平高科超級稻兩優0293字樣在報道圖片中清清楚楚,怎麼就不是超級稻呢?cnki上「0293」 「超級雜交稻」更是好找的很。農業部超級稻認定如果是唯一標準,那麼這算不算虛假宣傳?
萬畝超級稻為何減產絕收?--科技--人民網(2015年2月16日科技日報)
- 現有品種審定的區域試驗中,抗性鑒定不夠科學、完善。拿同期參加湖南省區域試驗「稻瘟病」抗性鑒定的「兩優0293」和「Y兩優1號」舉例:「兩個品種均被定義為『稻瘟病抗性級數9級』。但事實上,這兩個9級的品種之間有著天壤之別,『Y兩優1號』在大面積推廣過程中明顯表現出對稻瘟病具有較好的田間抗性,並不常『高感』;而『兩優0293』則非常易感,這就嚴重降低了區域試驗結果對大田實際生產應用的指導意義。」
- 事實上,缺點多於優點的品種通過了國審,並不是個案。這不僅為減產絕收埋下了隱憂,也讓受到損失的農民難以得到賠償。目前,一旦「國審」品種發生減產絕收等事故,銷售公司是不需承擔賠償責任的。
大家都知道這次事件主要原因是天氣不好,沒什麼好說的。可是天氣能負主要責任么?不能,所以農民暴打經銷商多次;經銷商要怪廠家;當地部門乞求農業部別讓這種子進來了;農業部表態這超級稻不是我認定的;廠家說是否虛假宣傳我們不談,但我這種子通過了國家審定。其實誰沒有責任呢?
但說到底,種子要是真的好,就算農民敢去農業部耍無賴,當地農業部門敢屢次上書農業部請求別在本省種植?還不乖乖認錯,做「沒對群眾做好有關宣傳指導」的自我檢討?現行國審的弊端在科技日報的報道中提得較多。其他報道中也看到,國審標準在抗性方面要求還沒安徽省標準高,也許是這個原因,同為9級的稻種,抗病表現有天壤之別,呵呵,也許該設個18級才對。說農民不看說明書的人,這說明書壓根就不準啊。這不正反映了南方周末說的,我們國家過去太重視產量,而忽視抗性么?馬鈴薯產量高吧,可是發生了愛爾蘭大饑荒。穩產比高產重要。
想談袁隆平個人的,該去袁隆平是否被嚴重過譽? - 政治,別動不動就是南方周末不報道其他減產新聞,針對袁隆平。2月份就有一批媒體就此事「選擇性報道、抹黑」過了,請問你之前知道么?
隆平高科吃癟我就很爽23333,即便不是他們的原因
超級稻所需要的管理,絕大部分的農戶都無法做到,這事也算正常
這事和袁隆平先生一點關係也沒有,有些答案嘲諷袁先生實在是看不過去南方周末出品。
其實這件事要怪就怪天吧。首先,怪袁隆平肯定不對。做研究研究高產水稻本就沒錯。產品出來了,既然夢通過檢測基本就沒什麼胸大問題了。至少在操作上沒有失誤的情況下,不會出大問題。然後是推廣。所謂推廣,由我在農村的經歷看來,大部分就是農技員或者經銷商拿種子來說下情況,農民覺得可以就會試著種一下,好的話來年多種,差的話來年不中。基本沒可能說新品種一拿來大家馬上就大面積種植。而且,種水稻在我們那公認收入低。畢竟田地面積少,在有能力種其他經濟作物的情況下,選擇種水稻的少。所以,這種大面積種植,大面積絕收,第一想到的問題應該是如果種子不好,為什麼大家一開始就種那麼多,或者說,為什麼對於陌生的品種,大家一開始就堅定不移地種了那麼多?然後又看了一遍新聞。一萬畝相當於十個我們村的耕地面積。放在全省來看,其實種植的人不多。報道里有看到一戶人種幾十畝幾百畝的。我個人覺得這更傾向於農民對某個經銷商信任,然後為了省事全從他那進的同一批種子了。這種事我們村以前也有發生過。以前我伯父帶來了大豆種子,村裡很多人因為信任,買了種植,然後產量不好巴拉巴拉。經銷商拿到新種子,然後推廣賣錢,既然很多人覺得渠道正常沒有過失,那就沒有吧。最後是農民這一環。農民種水稻肯定都是按以往的經驗種的,防澇防旱防病防蟲。種久了自己心裡有數。種子說明裡面說了早熟或者晚熟,大家都會提前或者推遲幾天種植。畢竟時令在那,不然灌不上漿,絕收很正常。然後是天氣,收割的時候遇上大雨,播種的時候遇上乾旱,灌漿的時候天氣變冷,生長的時候病蟲害沒防治好有天災有人禍。這個農民自己應該心裡清楚。至於說農技員,基本呵呵了。每個村的農技員都是本村農民,大家水平相當,鎮里的農技員有可能自己都不種任何作物。而且是你種田不是他種田。他進村也只是看看路邊的田有沒有問題,或者是下面彙報上去,他才來看看。指望他來指導你,大家都不要種地了。所以,我還是覺得,這件事還是怪天吧。誰讓剛好在可能不合適的地方不合適地大面積種植了不太合適的種子,然後又遇到了不太合適的天氣,最後由媒體發出了不太合適的新聞,引起了不太合適的輿論,導致了一個不太合適的結果。
責任大家都撇不清,所以賠償就都不能免,三方都認倒霉大概就是最好的結果。
階級立場:在讀大學的農村娃,最好的證明就是我還是農村戶口。
我是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畢業的,我認為,出現這樣問題的袁隆平是有責任的。牛皮吹得太大,早晚會爆炸。
超級稻這個名字本身就不是一個嚴謹的說法,你見過那個國際大公司有超級手機、超級電視、超級汽車這樣的說法。
不管什麼產品都有優點、缺點,關鍵是滿足消費者需求。而且所有的產品都是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既然現在是超級稻,以後的是什麼?超超級?超超超級?所以,超級稻不過是一個炒作的概念。
據我了解,隆平高科有袁隆平的股份,用他的名字冠名肯定也不是白用的。名也得了、利也得了,還不用承擔責任,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先不說原因,看看騰訊轉南周的文章,這兩個牌子說實話看著虛
謝邀
雜交水稻作為一種落後和過時的技術(在袁隆平先生當年剛開始推廣雜交水稻的時候就已經落後了),我一直很奇怪國家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成本和精力去推廣它。
如果不考慮戰爭,內亂等極端情況的話,我國近些年來水稻產量的增加,其實主要是化肥投入增大的功勞(當然化肥的過量投入是有副作用的),稻種的因素只佔很小的部分。
更別說袁隆平的超級高產稻因為口味差,基本進入不了民眾消費市場,因為沒人吃。
袁隆平的高產稻要求「好田,好肥,好管理」(袁老自己說的)。。。我真心不清楚這種高要求對我國現在的農業用田有什麼意義。。。
實際產量未必比得過常規稻,口味又遠差於常規稻,對肥料的要求又偏多。。。為什麼國家要大力推廣大力宣傳大力讚美呢?
後來我仔細想了想,可能主要就是希望讓民眾這樣去想——「當年之所以餓死那麼多人,完全是因為某種作物的產量上不去啊。。。。」。
你還別說,還真有效,別的網站就不提了,就連知乎上,都有大批的人依然深信不疑的認為「如果沒有袁老,你們一家早就餓死哩,還敢黑袁老。。。」
----------------------------------------------------------------------
以前發的,現在拿出來依然可以用
一個國家大面積的餓死人僅僅是因為某個種植物產量沒有提高,這種說法居然有人信?
一: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對我國過去的饑荒沒有任何幫助。
袁隆平先生1970年才在海南由其同事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1972年才育成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直到1976年,國家才開始正式推廣袁隆平先生的「三系」雜交稻。
也就是說,所謂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會救活多少多少中國人,只可能指的是未來中國有可能發生的大饑荒。
二: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所謂的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一說,是不存在的。
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由於口感很差,只有少量的地區在種植,大多數的糧食產區。根本沒有種植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簡單的說,我國市場上經營的國產大米大部分來自東北三省,其他是產自江蘇、湖南、安徽等地的早、晚秈米,國內比較有名的東北大米品種包括天津小站稻、東北盤錦大米、黑龍江響水大米和五常大米。
事實上,2007年以前,我國進口大米主要是泰國香米,這種米無公害,營養高,口感好,進而導致一度壟斷國內高端米市場。07年後,才有日本大米與其在高端米市場競爭。
很多人其實根本就沒吃過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卻對其「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一說深信不疑,這是很可笑的。
三: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唯一的優勢就是產量,但犧牲的是口感,同時對肥料和農藥的要求非常高。
2011年4月28日,「三農學者」李昌平在報紙上致袁隆平公開信,希望袁老放棄雜交水稻研究,而去培育常規水稻。李昌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缺陷:肥料、農藥投
入成本高;災年難以補種等等。
由於袁隆平先生的雜交稻米味同嚼蠟的口感,導致在商業上沒有市場,老百姓寧可種產量一般但口味良好的稻種。事實上袁隆
平先生的雜交稻犧牲的不但是口味,由於其雜交稻選取的是耐化肥的品種,種植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化肥投入,在種植過程中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農藥,如果考慮到投入
的成本,其產量的優勢會蕩然無存。
四:歷史早已證明「一畝多收了三五斗」解決不了饑荒。
歷朝歷代的大饑荒基本都是天災人禍的共同作用,而不是一畝地少收幾斗米造成的,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不可能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只能是和平和穩定,試想戰火連天的時代,兵荒馬亂,良田千里無人耕種,這種環境下談「一畝多收了三五斗」又何意義?
即使在非戰爭年代,如果一天到晚「鬧革命」不生產,「一畝多收了三五斗」同樣又有何意義?
有人拿人口密度說事,可從日本到南韓,再到台灣地區,再到東南亞,這些同樣以大米為主食的國家,其人口密度那個不比大陸密集?那地方餓著了?
為什麼我們曾經有段時間天天挨餓?
瞎折騰!
所以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一是不折騰,二是鄧公的包產到戶,而不是「一畝多收了三五斗」。
五:說句很讓人悲哀的實話,袁隆平先生近十年來所有的研究,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糧食科技都進入轉基因時代了,而國家還在把重心放在研究雜交水稻。。。
當國外的轉基因技術已經開始將胡蘿蔔素轉入到大米時,對糧食進行本質性革命性的變革時,我們還在不亦樂乎的折騰要求「好肥,好田,好管理」才能出好產量(差口味)的雜交水稻。
這距離差不多就是熱核武器和冷兵器的差距。
你把刀劍打磨的再精良,也比不上簡單的AK47.
隔代科技就是這樣。
算盤做的再精美,手法撥弄的再快,也不是電子計算機的對手。
馬車的製作再精巧,做工再完美,選的馬匹再雄壯,也鬥不過汽車的。
六:袁隆平先生辛苦培育的超級雜交稻的未來命運
日本人早在1968年就第一次找到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基於「三系法」的水稻雜交技術。 但為什麼沒有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呢?
因為那時候日本就已經進入了大米過剩時代,大米多得吃不了,民眾追求的是大米的食用品質,所以國家不支持,也沒有人去關注單純高產型種的成果。當時推崇的是質和量兼優的「越光」品種,1979年在日本全島的種植面積佔據首位,即便現在也佔有三分之一,前幾年我國進口的日本「天價大米」就有這種(2公
斤198元)。
後來,日本政府針對大米過剩問題實施了一系列國策,最主要的就是將一部分種植食用稻的水田轉為種植飼料作物----飼料稻,以此用於加工飼料而喂牛,至今
已開發了許多品種,由於是非食用型的,其育種目標便是追求高產,不僅僅是多穗大粒,還要多分櫱多枝多葉,因為牛是草食家畜嘛。
同日本比較,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大約是日本的2.5倍(中國:1.38畝;
日本:0.56畝),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糧食生產和消費水平也會同日本接近或超過,GDP不是已經超過了日本嘛。可想而知,
我們的糧食不久也會存在剩餘問題,糧食多了人們便會挑剔,吃的標準會提高,口感差品質低劣的糧食會沒人願意吃,這就是說,袁院士辛苦培育的這種超級水稻很可能會被人們所丟棄,這種命運確實有點讓人惋惜。
推薦閱讀:
※國內有哪些生物入侵的失敗案例?
※剛買了兩隻烏龜,應該怎麼養?
※我國哪裡種植的柑橘最好吃?
※黃金百香果為什麼會火,現在多少個品種?
※農田裡爬滿了西瓜,為什麼農民大叔不讓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