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很多人不喜歡張愛玲,為什麼?


看看一年半前寫的答案,挺有意思,那會啊我還真是憤世嫉俗啊,(⊙﹏⊙)b
解匿啦,以後多寫點當個心路歷程的記錄吧
謝謝這一年多零零散散的一百來個贊哈


以下為原答案
·······················
因為她真實。當你被自己感動的淚流滿面的時候,張愛玲一個大耳刮子抽過來,「你虛偽的連自己都信了。醒醒吧!」

白流蘇、范柳原飯桌上一見傾心,被封建壓迫的白流蘇不顧世俗的眼光追著范柳原從上海到香港,被愛情傷害過的范柳原也愛上了流蘇,從此兩個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因為愛情怎會會有悲傷,還記的我們年輕的模樣,真是感人的愛情故事。可她是張愛玲,她把白家妯娌的交鋒,姑嫂的矛盾,兄妹間的涼薄刻畫的太到位。白流蘇為了免遭白眼,為了不寄人籬下,同時又能證明自己很能耐把別人的相親對象搶到手,賭了一把。

愛情就是這麼個回事,什麼愛你到海枯石爛,宿舍樓下擺蠟燭,胳膊上刻名字,淋著大雨出車禍只為見你,什麼大雪中下跪求原諒,這大耳刮子抽的震天響啊
跟你在一起,也許不是因為愛你,只是因為到了結婚的年齡,只是因為這是不得不去履行的義務,或者只是因為要一個伴使自己免於孤獨終老的凄涼晚景,只是因為你能每天都能讓我吃上牛肉拌飯,只是因為你煎的雞蛋恰好是我喜歡的圓形,只是因為可以讓我很有面子…

這就是不喜歡張愛玲的理由吧,明明我們縮在自我編織的殼裡,活的很好,她卻敲破了這殼

大家都喜歡天下有情的終成了眷屬。

but現實中,為女人爭風吃醋尋死覓活的挺多,是唄,荷爾蒙分泌旺盛什麼事都能幹出來,可你見過哪個男人十六年痴心不改的愛一個女人,那些撕心裂肺的喊著「我感動天/感動地/就是感動不了你」的小夥子,一個月後就開始對另一個姑娘喊同樣的話了,連台詞都懶得換一下。楊過小龍女也有過誤會,小龍女一氣之下跑到絕情谷要嫁給公孫止,還對楊過說了很過分的話,可楊過的表現呢,大家都知道的。
再看我們沈世鈞先生,轟轟烈烈的愛情分手後,沒有不顧一切,沒有十八年的苦等。他跟另外一個女人度過一生。金庸寫的是故事,張愛玲寫的是真實。
我們為這樣的真實唏噓不已,扼腕嘆息。我們都知道自己不是楊過小龍女,我們沒有他們的奇遇和武功,即使我們對愛情堅定不移,可一次飛來橫禍就把愛情重創的站不起來,我們只是普通人,從來不是戲裡的主角,這一切我們都模模糊糊的知道,我們不願去想,可這個饒舌的女人把這一切都用她那充滿魔力的方式講給你,使你不得不去相信。這就是不喜歡張愛玲的理由吧!

不能在一起,不是因為天人永隔,不是因為家族世仇,不是因為車禍癌症,不是因為階級差距,不是因為惡霸拆散,甚至不是因為移情別戀,就是不愛了,就是一個當初沒解釋清楚的誤會,就是因為你睡覺打呼嚕,就是因為你把襪子隨手丟,就是因為你你用完牙膏不擰帽,就是因為討厭掀起的廁板···
原答案寫於2015.2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唄。

阿城夏志清很欣賞張愛玲,而王小波就對她不感冒。不否認張把人性看的很透徹,但透徹不代表大家都必須去喜歡她。好比說莫言把凌遲的場面描寫的很透徹,可好多人看了是要做噩夢的。喜不喜歡讀張愛玲,大概不因為其作品質量的好壞,而是跟一個人的脾氣有關。

真正喜讀張愛玲的,多半是一些性子細膩的人,以女性居多。

看她的作品,會感覺時間拉長,一件旗袍、一個轉身都能留上神,精雕細琢般的。《沉香屑》、《半生緣》都如此。你再看《傾城之戀》里的白家老宅子,外面十里洋場車水馬龍,各路精英從公交站殺進殺出,生怕時間不夠用。反觀宅子里的時間卻像靜止了似的,姨太太穿針引線,四老爺拉起咿咿呀呀的胡琴,皆從容不迫,剪著燭淚耗盡這漫漫長夜。

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小時,然而白公捫里說:"我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很多人讀不懂《傾城之戀》里的第一句話什麼意思,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張愛玲善於描寫一些時間罅隙里人,一些被光斑覆蓋住的黑暗角落。

港台一些知名女作家,很多是從張這個流派過去的。亦舒愛讀張愛玲,黃碧雲、李碧華、蘇偉貞、鍾曉陽、朱天文姐妹的文章,也多少有一些張的痕迹。她們筆下,或哀絕或蒼涼,還有道不完的女人心事。(順便安利,黃碧雲寫過一本《盛世戀》,算是從《傾城之戀》脫胎而來。)

基於以上,那麼不喜歡張愛玲的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不認為有些人不喜歡張愛玲是因為怕被張愛玲說中心事,沒那麼玄,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是他們真的get不到點。

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民國或上海報有一種特殊情懷,還有家常瑣事,即使描寫的再傳神,也不可能做到通吃。

提起三十年前的月亮,有人覺得它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帶著點凄涼。而更多的人,僅僅就是覺得那是個月亮,沒什麼稀罕。

張愛玲流行至今,多少帶著一些人們對她的誤解。如果真讀得進去,應該會非常醉心,若讀不進去,也沒什麼大不了。


我喜歡素樸,可是我只能從描寫現代人的機智與裝飾中去襯出人生的素樸的底子。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做過於華靡。但我以為用《舊約》那樣單純的寫法是做不通的。托爾斯泰晚年就是被這個犧牲了。我也並不贊成唯美派。但我以為唯美派的缺點不在於它的美,而在於它的美沒有底子。溪澗之水的浪花是輕佻的,但倘是海水,則看來雖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飽蓄著洪濤大浪的氣象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

被贊同了這麼多,受寵若驚了。再胡扯兩句吧。

既然有人把假華靡當真華靡,那麼,有人把真華靡當假華靡,也不是什麼很奇怪的現象。換句話,既然有人說「郭敬明寫得像張愛玲,真好真好」,那麼也有人說「張愛玲寫得像郭敬明,爛得不能看」。

其實都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所致……

——————2015.5.2更新——————

為什麼會提及四娘,還是加解釋一下吧。

這個來自一個網上寫(黃色)小說的。他說他討厭現在的陰柔之風,把反派角色起名叫郭敬明,然後他寫下一個小說的時候,把反角起名叫張愛玲。這兩件事可能有邏輯關係,但我無法證明(吧?)。

還有一個很著名的豆瓣文章《長長閱讀史,難免踩狗屎》,把郭敬明和張愛玲相提並論。

好吧,這倆人是否分不清張愛玲和郭敬明的區別,也是我腦補的。


張愛玲的書適合夏天看,透心涼。我至今不敢看《小團圓》。

她的書是治療公主病和愛情妄想症的良藥,少年們,推薦給女朋友時要慎重,此藥效果太猛,可能產生副作用,導致患上恐婚症。


有的人只是不喜歡喜歡張愛玲的人。
有的人不喜歡作品本身。

我整個初中都在看張愛玲,我覺得我對細節的解讀能力很大程度上受了張愛玲的啟發,有的人只是心思沒那麼細膩,感受不到張愛玲細節里傳遞的微妙的東西,於是他們覺得作。
但是《傾城之戀》開篇寫的那戲子濃濃的化進夜色的胭脂,我看過《霸王別姬》後,深深覺得這裡寫的真妙。
還有煙鸝散在地上「一前一後」的小鞋
《金鎖記》最後老去的女人腕上的鐲子,手上有長久不摘的信物的女生應該都懂這個細節想表達什麼。
對於不能理解的人來說,這就很多餘。
張愛玲曾對女性自立有個說法:「那房子里每一粒釘都是我自己掙來的」這話放在文章里,顯得自豪又難免自憐。
對於心思不細膩的人,這只是「這個女人經濟獨立」的事實而已。
說白了,物以類聚,心思細膩的人,看婉轉迂迴的書。
豁達如蘇軾的人,恐怕不屑於這一份糾結;
遲鈍如郭靖的人,看不出這當中的趣味;
還有些人,本就不看書。
我喜歡,是我的事,與他們有什麼關係?
一直覺得閱讀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別人喜不喜歡,我無所謂。
然而很多喜歡張愛玲的人把它當成一種標籤,然後居高臨下,俯視眾生。在她們眼裡,「我想去你的房間看月光」的重點也許更在房間,而非月光。

都散了吧,讓我們單純的閱讀。
我到了上海才知道,張愛玲活的那麼精緻,那麼有品位,或許不是因為她在上海,而是因為她是張愛玲。
我到了上海才知道,張愛玲筆下的上海一直是一個遙遠的夢。


青春年少時曾一度喜歡她和她的小說,對她更多了解後,她的人生經歷結合晦暗的文字讓人不禁蹙眉。說她洞察世事我不以為然,一個從小蒙受祖蔭,年少成名,沒有孩子,大半生在美國度過的女子怎麼能說對一切世事都能看透呢?不得不承認她的文字精雕細琢,受紅樓夢影響頗深,但再美的文字沒有美好的情懷依舊讓人讀來不爽。也許是受到時代影響的緣故,她筆下的女子大都沉醉於男歡女愛那點事,把得到一個男人的愛當做自己的救命符,一點點小情緒也要誇張到哲學高度,總結個一二三五條來,比如沒有一個男人在徹底了解一個女人後還會愛上她,這算什麼箴言名句?若對此深信不疑,豈不是誤導了當今的廣大女同胞們?所以她的文字可以成為了解民國社會文化生活一面鏡子,但絕不應該成為當代女性設身立命的指南針。

話雖如此,佳人已逝,我對她唯有無限懷念,她的人生際遇我無權評判。作為名國才女,加上顯赫的身世背景,張會成為永遠的話題——勢單力薄的小女子在硝煙瀰漫,戰火不斷的亂世里發出自己的聲音——不管這聲音在今天聽來是否和諧。


理解來自傾聽,誤解來自意淫。
對許多人來說,「張愛玲」早已不再是一個代表文采與天分的名字,而是展示生活情調、彰顯時尚品味的精緻形容詞。張愛玲的背後不再是動人的文字、天才的比喻、深刻的剖析,而是老上海、織錦緞、青花瓷……

可能是惱於整天將張愛玲掛在嘴邊卻沒完整讀過幾本張作的「文藝青年」,「愛屋及烏」之下,張愛玲也成了矯情的象徵;也許是安穩慣了的現代人難以切身體會動蕩年代的世道人心,張愛玲在抗戰年代十分注重個人生活品質的行為也招來不少責難。

歸根到底,張愛玲是一個「精緻的女人」——不論這份「精緻」,在樸素主義者眼裡是多麼矯情,在愛國主義者那裡又是多麼不合時宜。

衣飾、食物、家居、甚至是書籍的設計與裝幀……張愛玲細心地雕琢著生活的每段枝杈,我們從樹上掉落的片片木屑里,或是撿到了精巧的美麗,或是拾起了別緻的風情,或是聞到了親切的香氣,或是聽見了生命的歡愉……當然,也有人對著滿地木屑和跟風撿拾的人緊緊皺起了眉頭,進而開始埋怨那個埋首樹梢的「雕刻家」。但張愛玲早已聽不見這些讚歎和埋怨,她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雕琢,是非美醜,於她而言都不再是困擾。將她的一句感慨稍加更改,也許就是對她一生的最好註腳:「生命也是這樣的罷——它有它的圖案,我有我的臨摹。」


我一直是張愛玲的忠實擁躉,驚嘆於她的作品把兩性間最殘忍的部分表達的如此透徹。所以如果誰在我面前說不喜歡她,我一定要刨根問底要對方講清楚。身邊的男性朋友深受其害。他們大多數其實並沒讀過她的書的,說起理由來也是支支吾吾,被我問的煩了,就來生硬的來一句。


「因為我認識的好多綠茶婊,娘gay很喜歡啊,所以聽到她就煩。」

「她寫的東西太墨跡,小家子氣,完全讀不下去。」

「你們老是拿她書里的故事人物跟我講道理,太矯情。」

……


聽到女神被這樣扣帽子,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時間長了,我似乎發現了她為何被女同胞奉若神明,被男同胞鄙夷到塵埃里的原因。


她的作品裡沒有一個好男人。

而那些男主好像並沒有什麼錯。


她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說三道四,視角也並不客觀,甚至對自己描寫的女性角色,也帶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嘲諷。


舉個例子:


《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的振保放到今天,是個標準的鳳凰男,半工半讀的海歸,外企高管,不帥也不醜,外人眼裡,做事沉穩高效,做人熱情真誠。前途好,交際廣,這條件放在《非誠勿擾》里一亮相,24盞燈都會為他留著。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讀完文章,還是讓人覺得面目可憎。


不是因為小三的問題,張愛玲在開頭就語氣溫和的為全天下男人開脫了。

在小三人人喊打的今天,只有逼宮上位的,大家才會譴責幾句男主;逼宮失敗的? 沒有挖不倒的牆角,只有不爭氣的小三,你看看人家鄧文迪;正宮小三和睦相處的,則大讚男主有本事,配享「齊人之福」。

振保也是個有本事的人,王嬌蕊嬌憨可愛,孟煙鸝溫柔端莊,而且都不在一個時間點上,振保婚後眠花宿柳,也沒把那些鶯鶯燕燕放在眼裡。

可恨的是,振保一到動真感情的時候,就變成沒有擔當的拖延症患者。他還給自己找了很多道貌岸然的解釋,他把留學期間在法國嫖的經歷作為談資,在初夜之後遇到初戀玫瑰,為了奔前程離開了她,離別時他煞風景的控制住了自己,但是背著人回想的時候,他又很懊悔。


他帶著這份綿長的懊悔遇到了巔峰時期的王嬌蕊,他懷著各種幻想和慾念,但只願直挺挺的做一把乾柴,等著王嬌蕊這團烈火撲過來,然後無奈的跟相助自己的好友說:「是你太太主動勾引我的,她是一匹野馬,你頭上長草原怪我咯?」


振保為了自己的名聲,家庭,事業,又恰巧生了一場苦肉計的病,甩開了王嬌蕊。

王嬌蕊毀了自己的名聲,家庭,金主,在振保床頭哭了一場,成全了振保。


論長相,振保不如孫先生。

論有錢,振保不如王士洪。

嬌蕊當初看上他,一心一意,破釜沉舟,他不是不感動的,但是他的感動比不上他曾經受過的苦難,他不是羅曼蒂克的傻子。最後他在電車上看到身材走樣、面容發福、已為人母的王嬌蕊,內心的懊悔又變成了妒忌。


他不負責任的結了婚,娶了一位為婚姻恪盡職守的太太,孟煙鸝用木訥卑微的方式去吸引他的注意力,可他偏要辜負個夠,彷彿之前所有都是別人在辜負他,他嫖又黑又胖的妓女,去報復玫瑰和王嬌蕊,在嘗盡自作自受的惡果之後,洗個腳都會心疼自己。第二天他良心發現,在外人眼裡,他依舊是那個好人。


在文章里,王嬌蕊是紅玫瑰,孟煙鸝是白玫瑰,無論紅的還是白的,都不過是初戀玫瑰的化身而已,一份他當年物質條件不足、無法成全的遺憾而已,他白白犧牲了很多人,享受她們對自己的愛,還要感慨一句「宛宛類卿」,說到底,他不過愛的是自己。

哪個男人會在女人面前承認只愛自己呢,他們甚至都沒意識到,眼中的自己是那麼優秀,努力,上進,真誠,辛苦……想到這他們皺了皺眉,不耐煩道:「張愛玲就是個矯情的女人。」


————————————————————————————————————

O(∩_∩)O 之前在公眾號里寫過類似的問題,稍微改動下貼上來了。愛旅遊、愛攝影、喜歡雞湯和畫餅的同學們可以來我的公眾號轉一轉,微信公眾號:慕爾名


http://weixin.qq.com/r/-Dr17SzEf3EArWiO92-u (二維碼自動識別)


忘了在哪裡看的評論,個人覺得挺貼切。大意如下:她的文章就好像房間角落裡一堆開始破朽的絲綢,外表華麗,卻帶著股灰暗腐爛的氣息。


不喜歡是因為不了解。大多數人想當然地認為張愛玲寫的就是矯揉造作的愛情故事,因此不屑一顧。我讀她的作品之前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遲遲沒有讀。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十八春,就像胡蘭成第一次讀到《封鎖》——相見恨晚。


矛盾的說,我覺得她的書是好看的,但是我不喜歡。
對我來說她的小說也都太壓抑陰沉了。
另外就是太瑣碎太細膩,一個轉身一件旗袍,一個微笑一個簡單的心思,都千迴百轉才寫出來,就像樓上說的門外的世界風風火火,·

反觀宅子里的時間卻像靜止了似的,姨太太穿針引線,四老爺拉起咿咿呀呀的胡琴,皆從容不迫,剪著燭淚耗盡這漫漫長夜。·,

好像生活全被這些瑣碎壓塌了。每次看到這樣類似的內容,我就有著一股子煩惱煩躁並且恐懼的心情。


1:格局小,關於人性雖然寫的透徹,語言華美,技巧精緻,但總是把生活寫的無奈和憋屈,脫不開家長里短的瑣碎。欠缺一點大氣和豁達。
2:人品欠佳,算的上半個漢奸。跟漢奸胡蘭的一段戀愛無法洗白。上海淪陷,文人都不願意給日偽政府繁榮文藝,就她一直在寫書出書,還喊著出名要趁早。對比梅蘭芳的蓄鬚明志,高下立見。有點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味道。錢鍾書夫婦等很多人就很看不起她


很多人不喜歡紅樓夢


張愛玲的主角都有性格缺陷。價值觀人生觀實在沒辦法契合,女人的救贖最後都是靠了男人


我覺得這個人人品有問題……沒有看她的小說,先看的散文集《流言》,看到大概一半內容就不願意再看下去了,陰沉、冷漠、暴躁,就好像一個遊戲《盧修斯》中的主角帶給我的感覺一樣

摘錄幾句話吧:
「有一個人,尻骨生了奇臭的蝕爛症。痛苦到了極點……整夜他叫喚:『姑娘啊!姑娘啊!』……我不理。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沒良心的看護。我恨這個人,因為他在那裡受磨難,終於一房間的病人都醒過來了。他們看不過去,齊聲大叫『姑娘』。我不得不走出來,陰沉地站在他床前……這人死的那天我們(看護)大家都歡欣鼓舞。」
「只記得被傭人抱來抱去……小時候我脾氣很壞,不耐煩起來便抓得她滿臉的血痕……」

諸如此類,以後我還是對這個作者繞道遠行吧。


一粉頂十黑


她的小說裡面就沒有一個正常人,尤其寫愛情的時候,都是一些很畸形的愛情,總是喜歡上不該喜歡的人:比如喜歡朋友的老婆啦,喜歡同學的爸爸啦,喜歡大漢奸而且還是個老男人大漢奸啦……《傾城之戀》算是最正常的戀愛了,但這戀愛談的也有點過於現實,就是為了搭夥過日子倆人才湊一塊;甚至有篇小說裡面的小姑娘喜歡自己的親爸爸,而且她爸爸居然也喜歡她……當時看的我久久不能脫離心理陰影……
個人寧可喜歡瓊瑤也不喜歡張愛玲。雖然瓊瑤奶奶的作品過於愛情至上,格局有點小,但至少是描繪了人間的真善美,表達了年輕人對於美好愛情的追求和美好未來的希望。張愛玲呢?看她的書,就是有希望也給看沒了。

我一直相信文如其人,作品的三觀某種程度上反映作者的三觀,老是寫世界的陰暗面的人,估計自己的三觀也是有點陰暗的。


我有密集恐懼症。想起,生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爬滿了虱子這句話就讓我不舒服。同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的審美也都是不一樣的,理解不了,尊重包容就好。


我不覺得「有很多人不喜歡張愛玲」,要說有一部分人不感興趣還可以接受。

張是我很喜歡的作家,心思敏感、比喻精妙,遺作自傳小說《小團圓》把一個敏感少女想太多的內心寫到極致。有人不感興趣,實在是太正常了,人各有愛嘛。

若要批評,我很同意傅雷的看法。其一說張的小說都是遺少千金,太小資。

我不責備作者的題材只限於男女問題。但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還遼闊得很。人類的情慾不僅僅限於一二種。假如作者的視線改換一下角度的話,也許會擺脫那種淡漠的貧血的感傷情調;或者痛快成為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把人生剝出一個血淋淋的面目來。

傅雷批評的另一點就是,張年少成名,善用技巧,人又聰明,但「聰明機智成了習氣,也是一塊絆腳石」,寫到最後越寫越窄,就成了俗套。

傅雷的批評或許更多可以看做不忍張才華枯萎的「責之切」,他評價張愛玲說「奇蹟在中國不算希奇,可是都沒有好收場」,不幸言中。


我喜歡張愛玲。我相信喜歡她的人是能夠讀懂她文章,讀懂她生活態度的人。她並不冷漠高傲,只是很實在。她的文章有遺憾,有惋惜。然而這都是現實,她也無奈。然後她不抱怨,她把一切都看的那樣清楚,那樣通透,也仍然愛著,努力的生活著。


推薦閱讀:

想要系統的讀張愛玲的書,什麼樣的順序比較合適?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張愛玲哪部作品最能代表她的愛情主張??
為什麼張愛玲性格怪異
為什麼張愛玲寫不出好的長篇?
張愛玲於《天才夢》中顯出了自信的性格了嗎?她的性格又如何?

TAG:張愛玲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