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國外的物種入侵現狀對比情況,中國是否具有更為強大的應對能力;是否與中國人的挑食和多樣的烹飪有關?

因為美國引進了亞洲鯉魚用於處理水質問題,但現在鯉魚已經成災.關鍵在於美國人不愛吃鯉魚,且沒有天敵.然而反觀中國,之前由日本入侵時引入的小龍蝦,現在並未引起巨大災害,反而成為了西湖周邊大排檔的頭牌.(我也很愛吃)故,不禁想想如果小龍蝦在美國成長會成就何種情況;這種差異性的出現與我國的巨大人口基數和多種的烹飪手段以及中國人的不挑食應該有巨大關係吧?


並沒有。實際上中國是世界上外來物種入侵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已有超過500種外來入侵物種,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千億元左右,光靠吃根本無法解決問題。那篇所謂外來物種在中國的悲慘遭遇的帖子,過於樂觀的估計我國所面對的物種入侵問題,拿來苦中作樂倒不是不可以,但如果當真了,只會嚴重的誤導大眾,給中國的物種入侵治理造成極大的困難。
首先,大多數外來入侵物種根本就不能吃,或者味道很糟糕難以下咽,像是美國白蛾這種恐怕怎麼做也不可能引起你的食慾。又如水葫蘆,最初是拿來當飼料的,但這貨生長能力超強,幾天之內就能覆蓋大片水域,造成水體含氧量降低,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同時又是重金屬富集的能手,根本就不能給人吃。
第二,一些入侵物種能吃並且好吃是沒錯,但如果那麼容易就給吃光了,還叫什麼入侵者?例如牛蛙,好吃是沒錯,但它的環境適應能力相當強,被放生入野外環境下幾乎沒有什麼天敵,什麼都能吃,又加上攜帶對兩棲類有害的病菌,已經造成國內很多兩棲物種陷入瀕危領地。巴西龜之類和牛蛙差不多,光靠大吃貨帝國的天賦是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的。
所以那種帖子,拿來調劑生活是沒啥問題,但絕不要當真。


是的。
入侵生物的治理有化學,物理,生物等方法手段。但是最為有效的是找到具有經濟效益的途徑。
比如說某些入侵植物可以造紙,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可以做除草劑,動物的肉,皮都可能具有一定價值。一旦發現了經濟效益,幾乎不用政府出資,自然會有公司主動出來要求治理。
可是事實上,能夠找到經濟效益的入侵生物仍是少數。可以想一想本地的生物,也沒有多少有用處的,地球上所有被人類發現有用的生物只能算是極少的一部分。更何況對於入侵種經濟效益的研究目前都還很初步。

中國人比老外吃的種類多一些,但是,這只是在少數幾個入侵種上才能體現出明顯的差別。一,與入侵種的數量相比我們吃的種類並沒有多太多。二,有更好吃的東西的時候人們不會吃難吃的,當然價格相同時。有不少入侵動物就是原本作為食物引入,但是後來發現不好吃後逃逸並在自然環境中造成危害的。所以,國人飲食習慣並沒有使得我國與外國相比在入侵種的抵抗力上有很大差別。

影響某地被入侵種入侵的可能性以及嚴重程度,真正重要的是當地的環境是否保護的好,有關部門是否能在入侵種進入早期就發現並進行治理,還有外來入侵種的引入頻率(與人流量相關),還有本地的生物多樣性等。

我國由於入侵生物造成的損失03年的數據好像是佔GDP的5%(記不清了)。在世界上算是嚴重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本地生境的破壞,人為引入頻率高,早起預警機制不健全,還有就是我國幅員遼闊,大多數生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宜的生境。


小龍蝦實際上就是美國的特產:
克氏原螯蝦
在美國的產地也是當地人十分喜愛的美食。

中國的入侵物種中比較出名的是水葫蘆,也叫「鳳眼藍」,已經到了泛濫的程度,而且暫時沒有有效的辦法清理。


其實都是一樣的,中國福壽螺因為不好吃也變成難以清除的入侵物種了,單靠吃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


推薦閱讀:

預防脊髓灰質炎的糖丸疫苗能否只保留其口感,然後作為一種食品量產上市?
一種食物不同烹飪方法,熱量相差很大是什麼原因?烹飪方法使食物熱量增高的機理是什麼?內部發生了什麼變化?
為什麼 2008 年 7 月國內生產的可口可樂的口感會和其他時期生產的不一樣?
生鮮肉和冰鮮肉的區別是什麼?
想做一種快餐食品(熟食品),需要封閉型的包裝盒和塑料餐具,請問該去哪裡找廠家生產還是自己買設備生產?

TAG:食品 | 烹飪 | 美國非農 | 龍蝦 | 物種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