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會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而戰略的執行過程又是怎樣匹配?
先貼原文,再分析。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好多人都覺得隆中對沒什麼新鮮的,或者覺得可操作性太差,其實仔細看看,可以發現葛公當時的思路還是非常清楚的。
開頭先用一句話說清楚了天下大勢。董卓開啟了天下四分五裂的時代,現在地圖上已經出現了若干個佔據州郡的分裂勢力。後兩句說的是曹操,但指向的是劉備,雖然說你只是個客居劉表處的小軍閥,但是以小搏大,是可以實現的。
接下來說清楚了現在不可能圖謀的兩股勢力。第一個是曹操,百萬之眾,而且還有天子給予的名分,現在爭不過。第二個是孫權,藉助父子三代的努力,孫權已經對江東地區形成了穩定的統治,那裡地勢險要,又有當地士人的支持,只能合作不能對著干。
然後,和魯肅當年做的一樣,諸葛亮開始算計幾個劉備能拿到的地方了。第一個說的就是劉表掌握的荊州——諸葛亮自己就是當時荊襄士人的代表人物,他岳父黃承彥又和劉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諸葛亮本人不看好劉表。這可以視為一個信號,代表著荊襄士人希望能有一個更好的合作對象,諸葛亮向劉備拋出了橄欖枝。
第二個是劉璋的益州,此處援引了當年高祖皇帝的戰略,說明複製當年高祖統一天下的步驟是可以的。劉璋能被區區張魯堵死北上的道路,說明他的能力實在不怎麼樣,而且當地的士人對他的支持很不穩固,如此內憂外患,不拿白不拿——這事兒周瑜和魯肅也看得很明白,劉璋也是夠憋屈的了,天天被人惦記。
而且,雖然你是個小軍閥,但你也是堂堂漢室後裔,這個出身是有號召力的。拿到荊州和益州,然後聯絡西戎,安撫夷越,等這些都搞定了,就可以兩面作戰,一支偏師從荊州北上,威脅宛城和洛陽,調動曹軍主力部分,我方主力軍從益州出漢中進攻關中,看,多清楚的戰略。
這裡面特別重要的一點是,諸葛亮作為荊襄士人中出類拔萃的人物,上來就先把劉表給賣了。以往我們一般都重視劉備對諸葛亮的求賢若渴,但諸葛亮自己似乎也是很有投奔明主的個人意願的,他對劉表非常缺乏信心,隆中對很有給劉備送投名狀的意思——而且司馬徽和徐庶兩個在荊襄名士圈子裡有影響力的人物都把諸葛亮和龐統推薦給劉備,這場見面其實傳達出了很多意思。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看重劉備呢?我覺得劉備比劉表強的,除了稍微年輕一些,能活更多年頭之外,還在於劉備的格局更大,進取心更強。而劉備所缺乏的,正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戰略,隆中對其實就是諸葛亮給劉備的見面禮。這份禮物,能不能實現,是看天的,但肯定是給劉備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諸葛亮告訴劉備,眼光可以放得遠一點,天下是可以分成三份的,你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可以實現的。為了形成這個格局,咱們暫時不關注一城一地的得失,琢磨下先取哪個郡縣,琢磨清楚了咱就一個州一個郡的去拿,就行了。
結果也很令人滿意,劉備的思路被諸葛亮打開了,諸葛亮的才能也被劉備看重,這次,一部分荊襄士人算是找到了一個新的合作夥伴,這之後兩方就開始合作愉快了。
執行時候確實遭遇了很大的問題。首先就是劉表死後,曹操奪取荊州的速度超過預料了。隆中對的戰略里,第一步就是奪取荊州,但現在荊州北部被曹操所獲,江夏則被孫權打破,劉備還沒把這塊蛋糕揣進自己口袋,曹操和孫權兩把刀就已經切下來了。所以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其實已經是在改變計劃,隆中對所期望的是劉備稱為一方大軍閥之後,和孫權平等合作,但現在荊州拿不到,劉備沒有資本和孫權平起平坐。後來所謂「借荊州」,其實就是此時留下的隱患——但劉備沒得選擇。
呂蒙率軍奪取三郡的時候,劉備所面對的局勢其實已經很危險了。所幸通過談判,兩方還是達成了協議,劉備安心的把益州吃下去了。這之後,老劉就去攻打漢中,直到這時候其實還是基本按照隆中對的戰略在走。一直到關羽身亡,劉備出兵攻打孫權,兩軍在前線對峙超過半年,史料顯示當時兩邊還在不停談判,說明老劉和葛公的思路還是沒變——無論是打還是和,總之要把被拿走的地盤拿回來,然後繼續按照隆中對走。
很多人因為夷陵之戰失敗就認為老劉當時是犯糊塗,這個思路是有問題的,站在劉備當時的立場考慮,攻打東吳是很正常的決策。東吳當時的局勢其實很差,曹丕不安分,劉曄一直在攛掇曹丕抓緊機會出兵收拾孫權,老劉又擺出玩命的架勢,穩妥一點的話,孫權其實是應該吐出自己先前吃下去的地,然後重新和劉備聯盟的。最後劉備輸了,不能代表他之前的決策是有問題的,天下哪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戰爭呢。
我記得我前幾天回答了一個本以為早就答過的關於隆中對的問題隆中對的「跨有荊益」與「結好孫權」是否存在先天矛盾? - 袁本初的回答,見鏈接。諸葛亮為劉備做出的規劃其實是兩步走,第一步是原始積累,劉備當時只是把守荊州北大門的守門員,有一小塊地,勉強算是個小軍閥,首先要爭奪到足夠的土地和人口資源才能進取天下;第二步是天下形勢基本穩定後的博弈,這個時候要考慮結交誰攻擊誰什麼時候用什麼措施,隆中對期間距離這個時期還太遠了。
第一步思路其實很簡單,首先從近處著手,其次柿子先挑軟的捏,如此可以比較高效地獲得大量地盤和人口。隆中對時候劉備蹲在荊州,北邊曹操太強大,主動去謀取曹操的地盤是不現實,劉表靠政治手段擺平了荊州的土豪,但是劉表歲數大理論上是活不很久。劉表一旦去世,取荊州就有機可乘,東邊的孫權雖然連年對江夏郡動兵但是戰果不大,東大門也算安全。西邊的劉璋和張魯比劉表還軟,向西進軍有機會取得益州,這樣在西南部積累一塊地盤。我覺得第一步諸葛亮的規劃思路就是這樣,基本上沒有別的選擇。劉備如果成功清掃了西南的軍閥後就只能跟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了——因為曹操太強大,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擊敗,只能等待變局;孫權據守江東,政治形勢穩定而且水軍戰鬥力強大,圖謀他的地盤會吃虧,只能選擇聯合,而孫權如果為了避免被曹操吞併,應該會有聯合的意願,所以諸葛亮這個規劃很合理,而且基本上是劉備唯一的選擇。
不過規劃好是好,執行是另外一回事。第一步取荊州就很曲折,搞得自己很狼狽。首先隆中對之後不久孫權就叩開荊州的東大門,守門員黃祖兵敗戰死,好在江夏的郡治沒丟。曹操穩定了北方的局勢後迅速佔領荊州大部,劉備狼狽逃跑去聯合孫權,然後就是赤壁之戰了。赤壁之戰使曹操失去了統一全國的能力,不過因為赤壁之戰及後續荊州作戰的主導是周瑜,孫權有了主張荊州的理由,這就引起了後面一系列荊州糾紛。後面捏劉璋雖然也有許多困難,龐統就因此戰死,但無論怎麼說最終是成功了蜀地拿下來了。其實這一年荊州就出現了孫劉之間第一次大規模衝突,之前劉備找孫權狀告周瑜什麼的都是小打小鬧,這次是真的動了軍隊的。呂蒙率軍爭奪三郡,關羽和魯肅對峙,劉備親自率軍準備開戰,這時候曹操突然攻破漢中劉備才又與孫權和好,以湘水為界。再下一步是劉備盡了全力取下漢中,保住益州的門戶,到這其實基本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步。益州全境加上門戶漢中沒啥問題,荊州有水分,其實是三家分佔而不是劉備佔據全部或主要部分。
再然後,呃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我一個蹲新野的小軍閥怎麼就當上漢中王了呢?後面的匹配更不好,圍繞著荊州的糾紛,孫權與劉備打了兩仗,第一次關羽戰敗身死,荊州徹底丟了,第二次陸遜一把大火,劉備政權再也沒辦法圖謀荊州的問題了。這也導致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只能用西南那一角與魏國死磕,終其一生也只能依託秦嶺占點小便宜。目錄:
一、隆中對策: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
(一)佔領哪裡:軍事侵略地區的選擇
(二)如何佔領:集團發展路線圖
二、蜀漢沉浮:劉備集團的戰略實施
(待續)
其實劉備集團的戰略發展面臨兩個關鍵議題:
(一)佔領哪裡:軍事侵略地區的選擇
(二)如何佔領:集團發展路線圖
(一)佔領哪裡:軍事侵略地區的選擇
諸葛亮基於是基於兩個維度去進行評估和選擇:地區吸引力和相對競爭力。
如果畫成圖,可能是這樣:
(二)如何佔領:集團發展路線圖
諸葛亮又繪製了一下劉備集團的發展路線圖,大概包括兩大階段:
以上是對隆中對戰略的可視化呈現,以後談談戰略實施。
簡答說,政治戰略提出是基於對政治現實分析,提出的對該政治主體最有利的長遠規劃,政治戰略不一定實現,在執行過程中也常常修正。
隆中對與沮授和魯肅提出的戰略,並稱」三大戰略」,只不過沮授的戰略沒實現,魯肅戰略沒有達到兩分天下的目標。
隆中對策執行過程:新野擴軍——擁立劉琦——聯孫抗曹——收取荊州——進軍西川——爭奪漢中——關羽北伐/劉備稱帝(為何關羽北伐而劉備不動,史學界尚有爭論)。至此,基本執行了隆中對策。
其實隆中對執行開始也不是很順利,在赤壁之戰時候,劉備在與孫氏交易過程中,甚至預想過僅僅佔有荊州一縣(這是東吳借荊州的來源),但是我相信劉備畢竟梟雄,無論如何,他依然會執行隆中對策,只不過過程不會這麼順利罷了。
孔明遵循的是先易後難的策略,因為劉備實在太弱小,所以只能先壯大自己,從容易下手的地方開始。他在隆中對中也說得明確,先拿老劉家的子孫開刀,孫曹根基牢固,實力強大,不是短時間能搞定的,所以三分是必然。但是戰略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偏差,首先沒搞定劉表,導致荊州三分,連鎖反應到關羽失荊州。也就是說孔明的戰略思想或者沒得到劉備的高度重視,或者劉表太精明沒能鑽空子,一開始就孕育了失敗的種子。
一國兩制你給我解釋一下
推薦閱讀:
※諸葛亮北伐有沒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有,怎麼做?如果沒有,要害在哪兒?
※《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亮和郭嘉誰的謀略更高?請舉例說明?
※東晉南北朝第一謀士王猛為何歷史名譽遠不及諸葛亮?
※古往今來歌詠諸葛亮躬耕地隆中的詩詞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