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三歲以前,母親親自帶孩子重要嗎?
我覺的小孩的價值觀和父母有意識的引導有很大關係,而且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以後教育會省去很多麻煩。而讓上一輩帶孩子通常只能給了孩子物質上的養育,而缺乏對小孩腦力的引導。所以我一直認為在小孩上小學之前由母親脫產在家帶孩子是最好的選擇(這不是對女性的歧視,也不是想逃避掙錢的責任,是尊重男女生理的差異,共同作出對家庭更好的選擇。而且女性也可以趁這5年時間為自己充電,開啟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但我沒想到有很多人不認同這種做法。
1、有人覺得小孩都記不住3歲以前的事情,帶孩子其實就是體力活動,由長輩帶也沒有差別;
2、有人覺得夫妻倆想不依靠長輩帶孩子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而我個人覺得只要掌握了科學的育兒方法,女性一個人帶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時間 ,但有人以過來人的口吻說我太天真。
請大家對上面兩個觀點和本問題講述一下自己的見解吧,期待全職媽媽,教育學家,等等有親身經驗的人作答。—————2014.12.26—————————
謝謝大家的回答!因為答案太多,很抱歉不能夠一一回復了。確實,這個問題的是要有一個前提的——就是母親不再工作不會使這個家的生活水平有太大波動,仍然能夠提供baby好的生活——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討論母親的陪伴和培養是否重要。我以前讀過一篇文章,是說一個外國媽媽在寶寶哭的時候引導他表達出自己想法的故事~我覺得媽媽能夠有這種意識會對小孩子的性格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小的時候媽媽姥姥都帶過我,她們很少會教我該怎麼思考一些問題,該如何和小朋友相處,該如何表達自己,該分享,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該怎麼對待男孩子....所以我在上了初中身邊的朋友複雜了之後吃了很大的虧也不知道怎麼辦,花了很長時間才養成比較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性格還是有些敏感要強(這大概也和我姥姥總對我說「你要給姥姥爭氣啊」有關)。
我關注這個問題並不是想把小孩培養成天才兒童,或者說讓他多麼成功。只不過父母給孩子灌輸的一些觀念,或者說對他性格的塑造,真的會讓他以後少走很多彎路,可以擁有更快樂的人生,不用碰很多可以避免的牆壁。
確實這個角色並不一定要是「媽媽」,爸爸或者長輩人只要具備養育小孩的這種意識是可以做好這件事的。媽媽作為教育者來說對孩子來說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感情上的陪伴,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媽媽來說,都不能夠缺失。
講一下我家的故事,老人來幫我們直到小孩2歲,然後我和媳婦自己帶小孩到現在1年多。我和媳婦都在上班,沒有全職在家。下面總結一下這一年的得與失。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我和媳婦的父母都在老家,我們在北京。從媳婦懷孕到兒子兩歲出頭這段時間,雙方的父母輪流來北京幫助我們。去年差不多這時候,因為各種原因,雙方父母都不能來了。同時,我也很想試試由我們夫妻二人獨自帶娃。於是,一試就持續到了現在,不知不覺已經一年。
據我觀察身邊的年輕父母,大部分都是老人來北京幫忙,小部分將孩子送回老家當留守兒童,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才夫妻二人自己帶孩子。
我家由於媳婦上班比較遠,我上班比較近,且時間靈活,所以多數時間是由奶爸我來帶孩子。
經過一年,個人體會有得有失,各選出感受最深的五點。本著先苦後甜的原則,先講失,再講得吧。
失
1、家務負擔明顯
老人在的時候,實際上不僅照顧了孫子,也照顧了我們。家務幾乎都不用我們操心,家裡總是整整齊齊一塵不染。我們回家就可以吃飯,早上吃完早飯就可以立刻走。
現在自然一切自己動手。小孩的存在第一會增加很多家務,第二會佔用很多時間讓你沒法做家務。結果就是,小孩醒著的時候,基本就在陪孩子,小孩睡了之後,我們再趕緊做家務。
有些家務就免了,比如晚飯我經常叫外賣。有些家務合併一下,比如臟衣服堆幾天湊一起洗。有些家務改成花錢,比如大掃除就請保潔了。
即便如此,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也是不可避免的。
2、應急處理捉襟見肘
一旦出現任何緊急情況,立刻會顯得人手不夠。大到生病去醫院,小到大便拉在褲子里之後打掃戰場。
這麼小的孩子,去醫院一般至少兩個人,一個人伺候孩子,一個人跑醫院各種流程。可我家就兩個大人,所以一生病往往就得兩個人都請假。
在家裡的護理也捉襟見肘,遇到發燒時間較長的情況,就得我和媳婦輪班,我看晚上,媳婦看白天。
去年得了皰疹性咽峽炎,幼兒園規定得在家呆兩周,所以我和媳婦也只好輪流請假在家陪孩子。
我現在最怕各種緊急情況湊一塊,分身乏術。
說一件前不久發生的事,兒子得了小病,我一個人開車帶他去醫院。回家路上,我偏偏特別想上廁所,很著急那種。這就麻煩了,我既不能把他一個人丟在車上,但帶他一塊去找廁所又很不方便。我只能強忍著,後來踩油門腳都哆嗦。
3、需要夫妻二人同時出現的事情成為麻煩
老人在的時候,我從沒想過夫妻二人出去辦點事有什麼大不了的。偶爾我倆周末出去看個電影逛一圈再回來也無不可。
現在看電影這種事是再也沒有了。而且我突然發現,居然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夫妻二人同時出現的。
去保險公司討論一下保險,去銀行處理一下家庭財務,去幼兒園開個家長會,去傢具城看看傢具……
所有這些情況都需要先考慮那地方適不適合小孩去?比如傢具城有味兒,就不帶孩子去。即便能帶著小孩一塊去,也得分出一個人來照顧孩子,另外一個人在最短時間內搞定大部分事宜,然後夫妻二人迅速拍板。
4、時間高度不靈活
受影響最大的是工作:
首先時不時得請假,這想必肯定是影響領導對自己的看法。
其次晚上不能加班,到點就得趕緊走,不然沒法接孩子。
晚上在家也基本不能幹工作相關的事情,先陪孩子,再做家務,忙完已經挺晚了。
最後,要出差的工作基本不接。
除了工作,個人時間也很受影響。
比如一些朋友聚會,只要是平時的晚飯,我都沒法去。周末的時間會變得十分寶貴,我們夫妻二人通常都提前計劃,如果其中一人有事要出去辦,就輪班進行。
5、一家三代共享天倫的時光沒有了
老人在的時候,祖孫三代天天在一起,小孩一個人足以逗樂全家。
偶爾出遊,全家出動,小孩也玩高興了,老人也玩高興了。
但現在自然就沒這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孩跟老人的感情漸漸疏遠是難以避免的。雖然偶爾視頻,但我明顯感到兒子已經不大認識老人了,也不想跟他們過多交流。
得
1、老人得到了自由
實際上,我感覺沒有幾個老人是歡欣鼓舞地去外地帶孩子的。不僅我家,我周圍的朋友們也大多如此。這不是什麼難以啟齒的事情,這是人之常情。
我們的父母往往現在剛剛退休,身體仍然相當不錯。退休後這幾年也許就是他們生命中有時間、有閑錢、有身體的最後時光。他們本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做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旅遊、跟老朋友們聚會、玩點新鮮玩意兒……我媽就在退休後上起了老年大學。
來到北京之後,他們沒有什麼朋友,環境也不熟悉。每天除了帶孩子、做家務之外,沒有什麼別的好做。他們閑暇時幹得最多的事情有3件:上網看新聞,整理照片,給朋友打長途電話。當我發現他們照片整理了不知多少遍,一次電話可以打兩個小時之後,我也能體會到這樣平淡乏味的日子對他們來說並不公平。
我爸媽常常給我講,想等小孩斷奶了,就把小孩帶回老家。我知道,他們這樣說,是想既幫我減輕養娃的負擔,又兼顧一些自己的快樂時光。
現在他們得到了自由。
他們去新疆旅遊了,他們換了更好的家用電器,他們可以經常去陪我奶奶,他們參加了十年一次的同學會,他們又開始上老年大學……
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時間。
他們理應得到這一切!
2、小孩在幼兒園得到了鍛煉
沒有老人的幫助,小孩白天確實沒辦法處理,自然只能送幼兒園。
通常幼兒園三歲才能進,兒子剛兩歲,不符合條件。我們運氣不錯,經過朋友介紹,找到了一家能收3歲以內小孩子的幼兒園。兒子進去時竟然不算年紀小的。
這家幼兒園雖然面積很小,但是老師認真負責,教育理念非常先進!創始人是北師大心理學專業的。她說一個老師能給小朋友上課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能教會小朋友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有能力的。
既有好的老師,又有很多同齡的小朋友,兒子在幼兒園過得很愉快,尤其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迅速提升。
現在有什麼想法能自己表達出來,會說諸如我不高興、我生氣了、我想如呵如何、我不同意如何如何之類的。
在這所幼兒園,確實收穫很多。
3、養育理念得到了統一
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兩代人的養育理念不一樣想必也算不得新聞。理念不同可能導致生活中很多細節都有分歧。有時候,可以商量商量取得統一。有時候,雙方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各干各的。少數時候,會爆發家庭戰爭。
我當然希望老人全聽我的,不過這是無法做到的。有一些事情我只能選擇妥協,來換取家庭的和平。站在老人的角度上,他們肯定也做了很多妥協。最終結果就是大家都妥協了一部分,但大家心裡都不舒服。
大人互相較勁,最後吃虧的卻是孩子。
現在,這件事情自然就不成為一個問題了。
4、家庭氣氛輕鬆和諧
家庭氣氛對小孩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老人在的時候,雖然家庭氣氛也不糟糕,但是現在更好一些。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兩條:
第一,理念不統一導致了家庭戰爭。偶爾冷戰、偶爾拌嘴、偶爾還會激烈的爭吵。所有這一切,都會造成一段時間內家裡的空氣充滿火藥,並且還很難不在小孩的面前點著。小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大人的糟糕情緒,可我不希望這樣。現在自然沒有了兩代人之間的戰爭,再加上我和媳婦從不吵架,所以家裡不存在任何緊張氣氛。
第二,有老人在的時候,我無法呈現出最放鬆的狀態。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當周圍有除了我們一家三口之外的其他人時(即使是我的父母),我心裡會一直有一根弦綳著,無法展現出自己完全放鬆的一面。現在就我們一家三口在家,自然就是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兒子想唱歌,我們就一起唱,唱什麼,跑不跑調都沒關係。兒子想在地上爬,我們就一起在地上爬,干不幹凈先不考慮。兒子想搞個怪,我們就一起搞個怪,鬼臉再丑也無所謂。兒子想在家裡跑幾圈,我們就一塊從這屋跑到那屋,嘴裡還發出奇怪的聲音。
兒子現在的整個心理狀態,我感覺是很放鬆的,每天笑呵呵的時間佔據了絕大多數。
5、親子關係上升到新高度
我一直認為我和兒子的親子關係是很好的,因為即使老人在的時候,我也每天晚上回家就接管陪吃陪玩洗澡睡覺這些事情。但沒想到的是,老人回去一段時間之後,我會突然感覺到我和兒子的親子關係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台階。
一方面,兒子越來越多地需要爸爸媽媽,他高興會跟你分享,害怕會把你緊緊摟住,受傷會找你求助,無聊會要求你陪玩……無數的小細節體現齣兒子對我們的信任和喜歡。有時候他會冷不丁來一句,爸爸我喜歡你。
另一方面,我突然覺得自己看兒子越來越順眼,同時我非常清晰地感覺到兒子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媳婦懷孕時,我爸媽第一次給我說以後要把孫子帶回老家時,我是同意的。後來兒子出生後幾個月,我爸媽再次說起,我說可以接受部分時間帶回老家。到了今天,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除非萬不得已,否則我一天也不願意兒子離開父母。
這種感受是如此奇妙,以至於我不知道怎麼用語言形容。
我想,儘管我以前也很上心,但跟真的完全自己帶孩子還是有巨大的差別。只有走到這一步,才能體會。
結尾
回顧這一年,沒有老人的幫助,我們夫妻二人自己帶娃,必然是辛苦的。各種不是困難的事情會瞬間變成困難,需要堅強的神經,方能應對。
然而,我相信我們和兒子在一起的每一秒鐘都自有它的意義,它令我們彼此感受到生命的快樂,並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我們在對方眼中的投影。
足矣。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奶爸de自我修養
微信號:DaddyGrowUp
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說說個人經歷及感受吧。孩子現在3周歲6個月,上幼兒園。
寶寶30天開始,就參與帶娃了。一開始並沒有想這麼多,只是覺得月嫂不行,是真的不行。
然後到3個月,老婆上班,就全職奶爸了。
我媽有提供過幫助,比如燒飯,一年兩次陪孩子睡(兩夫妻跑去看電影了),兩次我生病了,老婆臨時換不了班,也是老媽帶的。。零零散散,還是幫了一些忙。但總體來說,可以算是兩夫妻養育孩子,沒給老人添太多麻煩。不依靠長輩帶孩子確實能做到,但過程可能更辛苦一些。
帶孩子其實是個腦力活,在這過程中,一直在看看育兒知識,摸索孩子的規律,總結經驗。
我也不說我家的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了吧。我覺得這個主要是跟家長的素質有關係。有些媽媽就算全職帶,但心不在孩子身上。只為了讓他吃飽穿暖,偶爾曬個娃,一生病就急匆匆的抱醫院去打針。其實跟老人帶,也沒多大區別。。。
說結論吧。
1,父母親自帶,確實要比隔代教育好。
2,男女帶孩子其實都可以,主要你是用心在帶,視每個家庭的不同情況,說媽媽帶好的爸爸,有推卸責任的嫌疑。。
3,如果能做到科學育娃+全部家務,還有自己空餘時間的,那都是頂級大神,值得膜拜。
比如 @zack西西爸 。
====================12.25更新==================
就[女性一個人帶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時間]的觀點再多嘴幾句吧。
我跟我媳婦彼此有分工。家務她為主,我輔助。
她把控全局,我只管執行。其他方面也差不多,一人為主,一人輔助。
比如,她把衣服扔洗衣機,然後去上班,洗好了,我去曬。
偶爾我看她最近挺累的,會主動干點。
其實這一切都是相互磨合出來的,她覺得我整天在家帶孩子,應該有點娛樂時間。
而我覺得她又要上班,下班還要做家務,偶爾孩子也粘著她,蠻辛苦的。會帶孩子出去串門,讓她有點私人時間。
兩夫妻相互體諒,這樣,就不會彼此都很累。
如果全部交給一個人,有時候,身體不累,但心累。。。
================2016年1月10號更新===============
因為我知道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你能做到的,我未必能,我在意的,也可能是你覺得無所謂的。
就拿我開頭提到的,很多媽媽,總想著孩子吃飽穿暖,對於孩子能力的提升不太在意。
我碰到很多我兒子同齡的家長跟我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小時候也是被喂到大的,現在也能自己吃。
自理能力的培養,在我看來,是「用心帶的」一個方面
還有就是開頭提到的就醫問題,很多疾病其實一開始就是可以預防的。零食吃多了,扁桃體發炎,繼而引發的發燒。控制零食的量,每天多注意溫水的攝入,觀察孩子的大便情況。
注意孩子的成長狀況,也算是「用心帶」的一個方面。
用心,就是把孩子的成長當成一份事業,在這個領域,有很多大神,比如【西西爸】。我只是一個學徒。不過,我也盡心去做到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孩子到現在的表現,我感覺我很幸福。
拿孩子昨天晚上選的4本繪本來結束這次的更新,祝關注育兒板塊的所有人都幸福。
《我愛你》、《猜猜我有多愛你》、《爸爸的親親》、《爸爸 媽媽 哥哥 和我》。
老婆是7年的早教老師,生孩子前發下宏願:老公你辛苦點,如果要孩子,必須要自己帶到3歲。
所以,踹爺16個月,老婆全職帶娃16個月。(170901補充,兒子在娘胎時,經常踹他娘,所以突發奇想取乳名踹踹,而今家中兒子為尊,爸爸墊底,故尊其踹爺……[捂臉])
但是,我還是認為這個「重要」與否並不絕對,從感情上講,孩子絕對依戀媽媽只有那麼一點時間,所以親自帶孩子確實很重要;但是從效果上講,母親帶,還是老人帶,還是保姆帶,取決於帶的這個人素養如何。
幼兒階段的孩子,是人生性格養成、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在0~6歲的時間裡,孩子會從他所生活的環境中汲取到各種各樣的因素,組合形成自己的性格和行為習慣體系。
所以,一個開明的、優秀的老人給孩子的影響,未必就會比自己母親帶要差。
老人帶孩子,與媽媽帶孩子,社會共識中最大的缺陷是:老人那一輩社會環境和經濟情況與如今不同,那時候養育孩子以「養」為核心要求,健康長大就可以了;而如今的社會情況,要求孩子不再只是健康長大,更健全的性格、更聰慧敏銳的行為能力等成為我們這代人對孩子童年的要求。這是老人帶孩子與自己帶孩子最大的矛盾之處。
然而,要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一位聰明、優秀、善於育兒的媽媽,相對穩定的經濟支撐,三者缺一不可。
現在的情況,很多父母,本身自己也是陋習滿滿的人,即使給孩子陪伴,也未必能給予正確的引導。曾經我們的中心有一個年輕的媽媽,雖然她全職陪伴孩子,可是她的陪伴就真的只是陪伴,坐在孩子旁邊罷了,沒有互動,沒有引導,沒有溝通,對於孩子的各種行為,少有回應。所以孩子喜歡撒謊,喜歡吵鬧,因為只有這種方式才有機會引來媽媽的關注。
前面答友提及的,全職帶娃造成的家庭氛圍的不和諧,可能的經濟壓力等,這些都不可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很好的素材。
更可怕的是,有些全職媽媽沉迷帶娃不可自拔,失去了自己的銳氣和本應具有的果斷、獨立姿態,從獨立女性,變成了真正的「黃臉婆」,不再體貼,也不再有曾經的主見。與丈夫在意識形態、精神文明成長速度上差距越來越大,雙方漸行漸遠,最終家庭分崩離析。
而有一些開明、開放的老人,她們相比媽媽來說,有更多的經驗和精力,來給予孩子更好的指導和影響。而孩子的父母,也有時間出來完善和強大自身,提高家庭生活品質,給孩子更好多的成長空間。
所以,凡事沒有絕對。
比起考慮是否要由母親親自帶娃,更應該考慮如何為孩子構建一個更和諧的家庭氛圍,如何給孩子樹立一個自信、自強、有魅力的母親形象,給他的成長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這才是最重要的。
大半夜迷糊中,栗媽推我說你把文章發到知乎上了,我驚奇居然這都能知道,原來是栗媽的群里有人看到了。早上一看居然發現好多媽媽爸爸留言,受寵若驚,感謝大家。
曾經有過讓老人把娃帶回老家的想法,前段時間和同學聊天,居然他們的孩子都在老家,其實可以理解這種兩個人都上班同時身邊沒老人的困境。但是經過一周帶娃後,栗子和我的感情真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親密,栗媽是堅決反對栗子帶回老家帶,我也和她站在一條線上,我們也想好,如果老人真的顧不過來,那栗媽辭職。我們要讓栗子的童年一直有父母陪伴。
不是說老人帶的不好,而是不想和娃分開一段時間後看我們陌生的眼神。
感謝大家,多陪寶寶,珍惜和寶寶的每一天,相信我,這是人生最美麗的回憶。
===================================================================
我是奶爸,上周休假,老人回老家,愛人上班,我就獨自帶娃一周,周五的時候有感而發,寫了下面這篇文字。
本文首發在「上車吧媽媽」(shangchebamama)公眾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栗爸獨立帶娃記
背景介紹
每年的七八月,我單位會放高溫假,整整一周算上兩個周末是9天,以往都會出去玩。而去年栗子的誕生讓我這個閑散人員開始每天的奶爸生活,平時工作時間一直是栗姥帶,趁著這個假期,栗姥回老家,栗媽還要上班,所以白天獨立帶娃的艱巨任務就交給栗爸我了。
系統工程
我單位今年經常舉辦關於系統工程的論壇,雖然沒有專門學習錢學森的系統工程理論,但基本的思想是能夠理解的。栗子成長的這七個月,親身實踐加耳聞目睹也學會了不少帶娃技能,但是要把這些零散的東西整合到一起串成一天的照顧,這就需要系統工程思想來引導,提高綜合技能,譬如時間管理,多線程技術等等...(專業術語省略一萬字)
經過五天的親身實踐(周末和栗媽一起帶栗子不算),我把獨立帶娃技術點歸納為六個字:吃喝玩,拉撒睡。而這其中有幾個關鍵點需要特彆強調下。
關鍵點
哄睡
哄睡可以說是我最後掌握的一個帶娃技能,也是我認為最難的。殊不知半年前栗子腸絞痛哇哇大哭,我和栗媽不知所措時,栗子最後在我的臂彎中睡著時我的內心是多麼的澎湃。後來想想那也許不是我哄睡的,估計是栗子疼過勁累睡的。但這畢竟是我第一次把娃抱睡的經歷,後來好長時間都沒有哄睡成功。直到前兩個月,才有白天真正哼搖籃曲把栗子拍睡的體驗。
這五天,我每天必須要哄睡栗子三次,很幸運,栗子很配合我,沒有一次失敗,全部哄睡成功,而且哄睡時間不長,基本上唱兩三遍搖籃曲就睡了。後來我又學會了一個新的哄睡技能:催眠大法。這還是看網上的視頻改進的,在栗子很困又不閉眼的時候,用手指溫柔的從眼睛划過,幾下過後栗子就乖乖的閉上眼睛,再配合搖籃曲和輕拍肩膀、小手、屁股、大腿等等,很快就能睡踏實。至於動作要領,怎麼說呢,有點像魔術師催眠。
陪玩
在我看來,陪栗子玩是這幾天最累的工作,因為其他幾個並不耗費時間,睡覺更是能讓我有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情。但陪玩就只能是陪著「玩」了,玩字打雙引號是因為需要非常高的技術含量。
說陪玩技術含量高,是因為嬰兒的專註度很短,需要父母持續的去引導。科學研究,成人真正的專註度持續時間不到半小時,更何況幾個月大的孩子,所以栗子在啃某個玩具的時候,我不敢做別的事情,因為很有可能下一分鐘就扔了玩具,或者拿起另一個玩具,或者爬向我要抱抱。過了六個月的嬰兒更喜歡在父母的懷裡,切記,寶寶有這樣的需求一定要滿足,不要怕形成壞習慣,過一段時間寶寶就不依賴了,再說,我也就這幾年能肆無忌憚的抱栗子,為什麼不抱呢?
陪栗子看書,給栗子朗讀是陪玩的重要部分,很幸運書籍的選擇都有栗媽操心,栗子的書已經比我的多很多了,我的任務就是隨便找一本給栗子看、講,同時需要肢體語言去解釋。有人會懷疑這麼小的娃能看懂啥,其實在讀書的時候我會觀察栗子的眼神和表情,她也會看書里的圖片,也會做出不同的表情,雖然只是短暫的(因為持久度不夠),但只要栗子能跟著看,就已經達到目的了,當她不想看的時候自然會翻身玩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看書對栗子的視覺衝擊很大,結果就是她很容易就困了。
同理,出去遛彎,逛博物館能夠帶來同樣的效果。
吃喝
我相信只要看兩遍給嬰兒喂吃的,任何人都能學會。最重要的是耐心,還是因為持久度太短,可能吃一兩口就走神了,這時候需要父母通過聲音、動作等方式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至於吃什麼,喝什麼,這裡就不深究了。
任務進度
獨立帶娃,最重要的就是計劃管理。在放假前,我專門請教栗姥和栗媽一整天帶娃的過程,包括幾點哄睡,幾點吃飯,幾點玩,幾點再哄睡...任務計劃就是某個點就該做什麼事情,可栗子只是七個月大的寶寶呀,我怎能規定她八點睡覺,十點吃飯,十二點再睡覺呢!所以本次帶娃任務的計劃就是一切以栗子的喜好為中心,我最多在大約摸的時候引導栗子去做什麼。譬如看栗子摸眼睛嗷嗷叫,那意味著要睡覺了,我不能再抱著她四處high,而是趕緊送上奶嘴哄睡。
不過大體的進度還是有的:每天早上八點過後,送走栗媽,栗子就該睡第一覺了,這期間準備上午飯,睡完大約九、十點鐘,起來稍微清醒下,吃米糊、輔食,喝奶;接下來是陪玩,在坐著玩、趴著玩、躺著玩、求抱抱過程中循環;大約十二點,玩困了,開始午睡,這一覺比較長,我要抓緊吃飯,也跟著睡會;下午兩點鐘醒來,熱奶、喝奶,吃零食;繼續在坐著玩、趴著玩、躺著玩、求抱抱過程中循環;下午快四點鐘,又困啦,繼續哄睡,也有可能玩爽了就不睡了,直接等到晚上睡大長覺。小睡醒後,我就抱著栗子出門迎接栗媽去了。
不要忘了睡前喝水,玩時喝水。
供給側
不要被這個新聞聯播里經常出現的辭彙給唬住,在我看來就是無私奉獻的意思。我要真心感謝栗媽和栗姥給我的強大理論支持和技術指導,栗姥教會我很多帶娃的注意事項,譬如不能單獨把栗子放在床上,如果在別的屋一定把栗子放在推車裡用安全帶系好等等,這些細節能夠避免很多意外發生。栗媽的付出是最多的,從幼兒讀本到玩具,從衣物到輔食,從哺乳到科學餵養,全部都搞定,我所做的就是按照栗媽的要求完成即可。
真心感謝栗姥和栗媽強有力的支持。
Mission Impossible
平時栗姥不僅負責白天看護栗子,還要做每天的早飯,晚飯的食材準備好,給栗子洗澡。我平時的家務就是給栗子做早操,做晚飯,洗栗子衣服。我堅持跑步多年,由於早上的時間比較多,所以栗子出生四個月後,我開始晨跑,但獨立帶娃這幾天,我還要完成栗姥平時的任務,這樣就沒有晨跑的時間。栗子起得也是越來越早,我可不敢讓她娘倆單獨在家裡。和栗媽商量後,決定每天晚上給栗子洗完澡哄睡後出去跑步。
照顧栗子一整天,還要做晚飯、洗碗、洗澡、洗衣服,然後去跑十公里,直到真正獨立帶娃的時候,我依然懷疑自己,這是我能完成的任務嗎?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不僅把所有任務都完成了,而且沒有一天停止跑步,除了周四晚上出去比較晚,慢跑五公里之外,其他幾天全部十公里。當然,能夠完成這一切離不開栗媽的支持和栗子的乖巧。
為自己的努力點贊。
後記
栗媽問過我,獨立帶娃一天累不累。我說無論從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不算累,但的確閑不住,真的很少有自己的時間。每天只有栗子睡覺的時候才能看看新聞,還順帶寫了寫項目文檔。只要栗子醒來,那所有的時間我都是屬於她的。
最重要的是,我喜歡和栗子在一起,看著她那清澈的眼神,被我逗得哈哈笑的小表情,我的心情也美得很。雖然有的時候這個小丫頭也磨人,在我懷裡連掐帶撓,可是每每把頭靠在我的懷裡,小肉手抱著我的胳膊,那種心頭肉的感覺油然而生,我也就緊緊的抱著她,親她幾口。
這幾天栗子已經依賴我這個爸爸,只要看不到我的身影,她就會哇哇叫,我就會不停的喊「栗子」讓她安心。即便是在爬行墊上玩,背對著我也要把腳搭在我的腳上,時刻監視我是否起來,還不時回頭看我。也許只有真正帶娃才會有那種感覺,栗子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栗子。
不過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的,這是一個傷感的必然。所以能抱就多抱抱,能陪就多陪陪,能親就多親親,能說愛就天天說。
栗子,爸爸和媽媽最愛你。
=====================================
當真正獨立帶娃幾天後,才能真正體會帶娃的酸甜苦辣。就如文中所說,我並不覺得帶娃累,但只要娃醒著,我所有的時間都屬於孩子的。如果經濟條件許可,我真心想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頭三年。
在幼兒學齡前由孩子母親來帶孩子當然重要。
我這裡所指的「帶孩子」,不僅包含了親手撫養,還包含了親身陪伴。這兩者的意義大過於普通人理解的託兒所圈養式的「帶孩子」。不僅對於家長很重要,對孩子一樣很重要。
生活中也有放養散養的,但那些例子即便最後成了勵志的榜樣,也該客觀看待。本著人性的撫育、正確的引導、天性開放的教育,我認為是父母的責任。至於有的父母做到做不到我們不做道德約束。
題主收集了反對意見,那麼我就這些問題表達一下我的觀點:但我沒想到有很多人不認同這種做法。
1、有人覺得小孩都記不住3歲以前的事情,帶孩子其實就是體力活動,由長輩帶也沒有差別
題主提到「有很多人不認同這種做法」,我認為不認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們不認同的理由是錯誤的。
- 對由母親帶孩子的利弊是存在的,由母親帶孩子除了母親要自己帶以外,最重要的是這個母親要具備正確的幼兒引導意識,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母親帶和爺爺奶奶帶沒區別的原因之一了。有的爺爺奶奶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幼兒在3歲時就有了壞脾氣,比如人來瘋、喜歡耍脾氣、用哭或其他手段威脅大人,這些都是由於家長教育方法錯誤而導致的問題;
- 母親對幼兒的引導意識是具有先天的強勢性和吸附性,這種強勢性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幼兒,如果母親以正確的方式去引導教育幼兒,那麼對幼兒的成長是有極大幫助的;
- 爺爺奶奶或許都很愛孫子,但真正做媽媽的都明白自己的骨肉對自己意味著什麼,畢竟爺爺奶奶隔著一層,不是一回事。隨便問個為人父母的知友就能體會這層關係的微妙,是不一樣的。
2、有人覺得夫妻倆想不依靠長輩帶孩子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而我個人覺得只要掌握了科學的育兒方法,女性一個人帶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時間 ,但有人以過來人的口吻說我太天真。
- 有人認為夫妻倆不依靠長輩帶孩子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這句話一點都沒錯,養孩子哪有簡單的?很多網上和書本上的育兒知識放到現實中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萬一你姿勢不對寶寶嗆奶了怎麼辦?我見過有的90後當爹,連正確抱孩子的姿勢都不會,孩子被他抱的時候各種不舒服。很多育兒知識都是通過上一輩逐步普及下來的,經驗固然也有不正確的地方,但大多都不會錯太多;
- 題主認為只要掌握了一些科學的育兒方法就能一個人帶孩子,有人說你太天真,他們說的是沒錯的。說你天真是因為帶孩子對一個女性而言幾乎佔據了你生活中所有的時間,如果你想工作帶孩子那麼你就甭想了。僅這一點,就是大多數人把孩子托給爺爺奶奶的理由之一;
- 其次題主一定要想明白一件事,我是鼓勵學齡前的幼兒由母親帶孩子,但我鼓勵的前提是這個母親具備「寬裕的育兒時間」、「寬裕的經濟條件」、「充分的育兒準備」、「足夠的育兒知識」,這些缺一不可。
能有父母積極關注幼兒教育是個好現象,說明有一定的重視。但不論是母親一個人帶孩子,還是由爺爺奶奶帶,如果任意一方在幼兒教育中存在一些引導性的偏差或者認知上的誤導,那麼對孩子而言都是很不好的。要知道現在的幼兒已經聰明的不得了,認字學琴察言觀色連大人都跟不上步伐。
如果題主想自己帶孩子,一定要做足以上我提到的準備工作。不要自己死氣白咧的帶孩子,結果工作沒了,收入沒了,到最後孩子都養不起,孩子跟你一塊受罪,你說你圖了個什麼?
當然也有好的例子,我見到的也有家境非常好的,家裡雇保姆,自己專心教育孩子,孩子自小不論是父母陪伴還是社會活動還是學齡前的儲備教育,都做的非常好。但這種例子放到我們大多數人身上就不是很現實,有的人是工薪階層,早出晚歸,有時候晚上還要應酬,周末又沒休息,你說這樣你怎麼帶孩子?孩子沒奶了要換尿布你都顧不來,你還照顧孩子?
我始終認為夫妻倆要不要孩子是個慎重考慮後的決定,當你們決定要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想到孩子從懷孕到出生再到學齡前的呵護引導,再到上小學到中學大學,這一步步資金和精力的投入,你們是否有足夠的準備,都要想清楚想明白。雖然沒有親身經驗,但自己家族比較大,有看著幾個不同養育方式的下一輩小孩0-3歲的養育經驗,也對這方面比較好奇,看了一些基礎的理論知識和一些學者的文章,希望能給到一些幫助。
------------------------------------------------------------------------
先解釋一個知識:依戀理論(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1.理論概述
依戀理論是一種心理學、演化、動物行為學理論,旨在探討「人際關係」:二或多個個體間的感情紐帶。依附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否則將造成其心理與交際功能長久的不健全。此理論是由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所提出。
Bowlby最初研究二戰以後英國兒童的心理問題,這些兒童在戰亂中失去家庭。通過在醫院,孤兒院,nurseries,及其他來源的資料,發現,孩子早期與母親分離,會怕到發狂的地步,大叫,大哭,發脾氣,企圖逃離周圍的環境,然後陷入絕望;如果這種分離繼續,沒有建立其他新的穩定關係,這些孩子從此對他人很漠然(state of indifference disattachment)。
Bowlby受ethological studies的影響很大,他認為依戀的作用在於提供一種平衡,平衡嬰兒對安全的需要和對探索經驗的需要。
他認為(1969)從0-2歲期間,依戀的發展經歷了4個比較寬泛的階段,最終達到「母親-嬰兒之間動態的平衡」。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會幫助孩子在和父母分離的時候仍能保持安全感(helps children to retain feelings of security)
2.動物實驗
關於依附理論的一著名系列動物實驗是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此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如飢餓所激發。在這一系列實驗,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很快從它們母親身邊帶走,並為它們提供了兩個代理母親,一個是由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會趴附柔軟衣物人偶,無論提供食物與否。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在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似乎此人偶為它們提供了一種安全感。
3.依戀類型
1)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一個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媽媽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媽媽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此理論其具影響性。
2)抵抗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媽媽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媽媽離開時,小孩會非常的沮喪;當媽媽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媽媽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媽媽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3)逃避型依附(Avoidant-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母親的存在,在媽媽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媽媽在時不去注意;媽媽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媽媽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現時無特殊反應。小孩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小孩面對對待陌生人和媽媽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
逃避型小孩的母親通常是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不易交朋友。成年:冷漠型。
4)紊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抵抗或迴避。小孩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
來源:
1.http://zh.wikipedia.org/wiki/依附理論
2.依戀理論(上) 陳忻博士的博客
具體關於依戀理論更詳細充實的解釋我覺得陳忻博士那兩篇(我給的地址是上篇,可鏈接至下篇)用作科普已經完全夠用,簡單對其科普進行總結:依戀理論經過實驗研究證明確實存在,因此孩子0-3歲期間母親的角色(或者說一個穩定的撫養者)很重要,這期間孩子是否和母親(穩定的撫養人)形成良好的互動影響著其早期依戀關係的形成,而早期依戀關係的影響有持續性,成人依戀關係的模式往往會在其早期依戀關係中找到原因,但由於環境和孩子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即適應性不同,早期依戀關係並不一定會持續至成年。
------------------------------------------------------------------------
根據題主你的兩個問題先分別回答:
1,0-3歲的孩子並不是沒有記憶。
0-3歲孩子沒有記憶的原因,有研究認為是因為嬰兒不使用語言,而成人使用語言,有可能嬰兒時期的記憶以非語言的形式存儲,當我們會使用語言之後,我們無法提取這些非語言的信(sheingold tenney, 1982);
也有一派理論認為,嬰兒缺乏自我的概念和意識,導致無法整理自己的經歷。比方說,有一個試驗(simcock hayne, 2002),給一群toddlers示範了一組動作。6-12個月之後,又把他們帶回實驗室。首次測試時,語言發展比較好的孩子,在再次測試時,他們會用一些語言東一榔頭西一錘地來描述當時首測的一些情景,但是,他們無法把早先的經歷以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
還有一些實驗表明,自我概念的發展和成人幫助孩子敘事事件,能夠讓幼兒園的孩子更好地記住一些事情。
由此推論,0-2歲之間,我們缺乏語言和自我概念,造成了最早期的經歷對我們來說好像是空白一片。但實際上是由於0-3歲的記憶無法被用語言表述出來,並不代表這段時間記憶是缺失的。而且這段時間的記憶,對人將來的發展有什麼作用,即使弗洛伊德說的不完全對,目前的研究也沒有明確說法,證明這段有可能無法表述的記憶對將來的發展是不產生作用的。而且,目前的依戀理論,至少說明早期的經歷對將來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舉一個例子,我的小侄女今年4歲,是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出生的,人在外地所以沒有見著,並且4個月就被她的奶奶帶回老家農村撫養,我堂哥他們在城市裡還未穩定下來,一直到3歲上幼兒園接回城市,並與我進行了第一次親切的語言交流(以前都是抱著喝奶的好咩),我這個小侄女非常喜歡和我一起玩,因為我稀奇古怪的玩意比較多,會玩的東西的也很多,所以常常一到我家玩到最後沒玩夠就會不想走,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是她媽媽想去別的地方逛一下想走了,但是小傢伙還想和我玩,她媽媽就說那你乖乖在姑姑家玩媽媽晚上來接你,她就說好然後繼續和我玩,頭都不抬= =。然後她媽媽走到門口說「XX,和媽媽說再見」,小傢伙抬頭一揮手「拜拜」,立馬低頭和我繼續玩。完全沒有過渡,中間也沒有吵著要爸媽,直到媽媽來接她。和我玩了幾次更熟了後,如果第二天不需要上幼兒園,小傢伙會知道然後鬧著說她「不要回你們家」,哈哈哈哈哈回「你們家」,哥哥嫂子要哭了。哥哥就無奈問孩子在我家會不會乖,我家小傢伙特別乖的說:「我會乖乖的,我不哭!」 萌cry&>&<,經過和孩子溝通後我哥哥嫂子就走了,小傢伙特別隨意的和我玩,玩累了我媽媽幫她洗澡帶她睡覺,睡覺也很快睡前不會吵著要媽媽,真的完全沒有哭,但是我媽媽說孩子半夜孩子夢裡嗚嗚嗚的好像在哭,我媽媽摸摸孩子摸著摸著孩子就不哭睡著了。後來問了嫂子,說小傢伙好像夢中經常嗚嗚哭,但是也不知道是做什麼夢 ,小孩子不會表述這些。第二天和我們一家在外面大逛了一整天,晚上才心滿意足和自己爸媽走。我們一家都對這麼「好帶」的小孩很好奇,因為我和我一起長大的小盆友們完全沒有這麼小(這時候才3歲半,現在剛四歲)就這麼「好帶」的經驗,但實際上我媽媽這個對什麼依戀理論完全沒有聽說過的人都可以分析,孩子從4個月就被奶奶帶回農村,3歲又帶回城市,中間孩子沒有一個穩定的撫養人,所以對父母依戀程度不高,看起來就像是誰帶都可以,成人所謂「好帶」的孩子,而我這種從小完全沒有離開過父母的小孩,小時候再喜歡在哪家玩,說讓我留下過夜,我都會考慮很久和父母分開這個問題,剛分開也會有一段過渡期,爸媽來接時候會特別開心的和他們互動,屬於依戀類型里的安全型依戀關係,但在不懂這些的成人眼裡卻是「不獨立、黏人「的小孩。而我的小侄女這個年齡的表現,基本是比較靠近逃避型的依戀模式(這個分類只是個基本的分法,個體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比如我家這個小傢伙的交際能力很好,很好動也比較大方,在幼兒園老師也很喜歡,但我和孩子有了這些共同經驗後,還是能察覺0-3歲有無穩定撫養人對孩子的一些影響)但是反而周圍的成人會誇「這孩子真好帶真乖」,而孩子內心的情感模式到底是怎麼運行的,大多數成人根本不在乎,他們以「麻煩程度」來分類小孩。 所以題主可以給身邊反對你的觀點但願意聆聽的人解釋,你的觀點是正確地,穩定(時間、空間、情緒)的撫養人對於0-3歲的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體力活。當父母有比較科學的養育知識且情緒正面穩定,而長輩保姆養育知識落後且溝通困難、情緒不穩定等情況下,長輩全權代養和保姆代養70%的方式都存在風險。所以我認為如果可以,0-3歲的時間由母親自己養育小孩很好,但在長輩或保姆情緒穩定願意溝通善解人意的情況下,可白天由長輩或保姆帶,晚上一定留夠父母和孩子互動的時間(每天),並不一定非要全職。
科普文來源:陳忻博士的科普博客為什麼早期的記憶似乎是空白
2.雖然我離有孩子還早.....╮(╯▽╰)╭但看多了家裡的情況,我想說純由父母兩人帶孩子真的有點困難,尤其是不可能雙方都停工全職,實際上只可能有一個人全職出來帶孩子,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剛又問了一下麻麻),我0-100天是媽媽和外婆帶,100天-1歲是麻麻一個人帶,你會說看吧這不是一個人可以帶嘛,nonono太天真了。孩子還不會爬、走之前你還未出月子先照顧好自己都是問題,出了月子新麻麻手忙腳亂毫無經驗沒有有經驗的長輩月嫂神馬的簡直是兩眼一摸黑,等孩子終於會爬會走了麻麻也有經驗了,好傢夥,這下等全天寶寶睜眼的時間全程盯著他,且不說精力問題,做飯怎麼辦?下樓辦個急事怎麼辦?一個人完全忙不過來,所以那時候每天中午下午我爸都會按時回來做飯和媽媽交接,我爸工作單位離我們後來住的地方比較近,而且大學老師的工作時間比較自由,所以爸爸帶我比麻麻多,我就和老爸更親近一些,我媽常常怨念,明明一歲前她帶的比較多。等我1歲後麻麻開始上班了,雖然說她當時在效益不錯的國企,大學畢業崗位做辦公室,國企當時的清閑程度你懂得,那時一家住在職工宿舍里,麻麻的上司人特別好,說小X啊,孩子還那麼小,你就在辦公室隨便幫幫做做這個那個,沒事了就直接回宿舍里看娃吧。現在這年代普通員工你能再有這等待遇,就這樣麻麻也不可能總是清閑,畢竟還是要天天上班,月初月底年底年初都還是很忙的,於是我就被送進了託管班(其實就是3歲前沒人管的娃實在沒辦法扔到一起看的一個地兒),我媽回憶起那段3個月我在託管班的悲慘時光(雖然我都不記得了...)還唏噓不已,託管班就是幾個老奶奶開的,孩子比較多根本沒辦法一對一的管,就把孩子放在痰盂上防止孩子隨時要上廁所,一坐坐一白天,特別可憐。還好3個月之後我外婆就來了,從此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3歲開開心心上幼兒園,終於不用發愁白天看孩子的問題了。
而我家裡那時還住在農村的親戚就更麻煩了,舉個我姑姑的例子(當然這都是我媽媽後來跟我講的)。那時候(90年代初)家裡的男人剛開始到外地做生意,家裡只有我姑姑帶兩個孩子,我父親這邊家族人比較多爺爺奶奶根本不可能帶這麼多孫輩,所以姑姑只能自己管兩個差兩歲的孩子,還要下地幹活,雖然當時姑姑只需要做屋外面那一片地,但我媽說我哥他們小時候餵奶都不抱起來的,而是放在床上,該餵奶了側著躺著讓孩子吃,如果一抱起來就沒辦法放下來,家裡的活兒就沒法做了。
所以對於長輩或者周圍人的傳統經驗里,覺得有長輩幫忙帶孩子真是莫大的幸福是絕對有理由的,雖然我們現在有了更好的條件(比如我麻麻跟我說姑姑的事情就是因為我小時候睡覺一定得人抱著,抱著睡著了剛放下來就開始哭,那幾個月累慘了爸媽,幸虧有外婆在幫忙才度過,所以我真的很幸運來著),但是因為長輩可能有些觀念陳舊固執而因噎廢食完全放棄本來可能的幫助,也放棄掉孩子與爺爺奶奶一輩的情感聯繫,我覺得這是沒有必要的,如果父母自己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清楚長輩的問題所在,長輩也很願意幫忙帶小孩,學會和長輩溝通的藝術,會讓孩子得到更好更豐富的教養,如果你覺得你比長輩對教養自己的小孩更有知識和方法,那這也定是其中之一。
另,我個人的選擇方案大概會是和我媽媽一樣一歲後開始工作,和父母共同配合撫養孩子,和父母的溝通我覺得其實你明白的越早越好,雖然我現在離有孩子還有點遠,但是當自己有這方面的考慮後就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觀念,和父母溝通,比到了事情跟前再緊急做溝通有用。我覺得就算做全職,帶到3歲上幼兒園就完全可以去工作了,帶到小學的必要性不是很大,當然也沒有什麼壞處,在保證自己家庭能提供比幼兒園更好的教育的社交環境下,不上幼兒園讓孩子童年更自由也是可以的。
題主感覺不錯。的確,在我的觀點來說。孩子6歲之前最好都是和父母在一起。而且相處時間越多越好。
3歲前沒記憶這種自發的觀念我就不反駁了。在以後你在育兒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很多。在育兒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發現我們整個社會觀念距離理性和科學的教育觀還有很長的距離。很多內容我也就不想一一說了。可以參考我以前的各種回答了。
不依靠父母帶孩子不是不可能,主要是我們現在上班的機制還沒有充分考慮到這方面的需求導致的。自己擺攤可以自己帶孩子,但是辦公室就辦不到了。所以,在大局勢上無法改觀的情況下,你們夫妻同心就很重要了。獨立帶孩子的確是非常非常的辛苦的事情。(作為一個家庭婦男,我深有體會。)說實在的,我到現在還很懷念以前上班連著一個月加班沒法回家的日子。和帶孩子比起來。那樣加班真的是在天堂里啊。加班的時候還至少想睡能睡。帶孩子就是有一個每個把小時就一定要把你叫起來的貼身boss。不分白天黑夜。
所以說,三歲前帶孩子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事情。有條件一定要選擇。條件就是,家裡夫妻感情要好。收入能夠滿足溫飽。然後就要拼毅力了。
至於家裡人的說法。我想相比起一個女性來說。我要面對的輿論壓力要大得多了。都是要這樣過來的。美劇截圖鎮樓。
其實在歐美國家,祖父母幫子女帶孫子孫女的也不少,甚至說常見也不過份。年初去了趟西班牙,街頭不少老頭老太推著童車帶著嬰兒散步逛超市。目測應該是孫輩的。公交車站等車時和一個老太聊過天,白天女兒女婿工作,她帶著外孫,出來買菜。西班牙公交車有童車區,有不少老人推著童車和買好的菜坐公交回家。基本上和國內老人帶孩子的形式沒什麼不同。
至於美國的情況,我沒去過美國,但在美國華人論壇看到這個帖子
美國人父母其實也很給力,好多都給兒女帶孩子
除了很多美國當地華人的舉例,裡面有這樣一句話
美國人其實也幫子女帶孩子的,和中國父母一樣的。原來覺得他們不(給子女)帶孩子,不出錢是錯的,周圍很多都是要供到大學畢業。和我們想法差不多。
至於知乎很多回答身邊的美國人不給子女帶孩子的,其實除了所謂價值觀(不排除彰顯政治正確的可能)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現實,美國的退休年齡很高,很多人六十多歲基本上還要工作,自然也抽不出時間為子女帶孩子。
當然,父母有條件的自己帶的,無論中外,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自己帶最好。
最後說結論:媽媽親自帶孩子固然重要,但出於現實情況需要老人幫忙帶的,也沒什麼不對的,只要家庭和睦且育兒方式科學得當,基本不會給孩子帶來多麼壞的影響。
都是人類,無論是中歐、中美,在帶孩子這個問題上,共性是遠遠大於差異的。
三年後偷的懶都是三年里灑的汗和淚啊!
與其說是誰帶更重要,不如說是高質量的陪伴更重要。
太多媽媽因為各種條件所迫不得不產假後就要上班,無法自己全天帶孩子了。
最重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不要一看到「不是父母自己帶」就好像一天24小時就都跟著老人或者保姆,一看到「父母自己帶」就必須是全職媽媽或者全職父親。
白天交給老人,晚上回家自己親自帶,哪怕工作再忙,周末也要抽出時間來全心全意的陪孩子玩。
做有責任心,懂科學育兒的父母,比24小時全程陪伴更重要。
—————
評論里有問怎麼高質量陪伴,微博上 陳禾 老師的解答里就有很多具體案例,爪機不方便貼地址,稍晚補充吧。
簡單說一下:
最重要的是陪伴時候要專心,比如說陪玩一小時,那這一小時手機放一邊,電視關掉,就是陪玩。嬰兒就是陪他說話,玩一些搖鈴之類的玩具,很簡單就是讓他熟悉你的聲音和味道還有面孔。
比如在家裡玩積木,不要指手畫腳,孩子愛怎麼玩,就一起來參與,1、2歲的孩子可能對推倒更感興趣,那就引導他們觀察不同的積木掉落是啥樣的,不同的高度掉下來有何不一樣。
在外面玩可以玩「打獵」,觀察小螞蟻,收集不同的樹葉。形式太多了。
最最重要,還是走心。
順產的要逼死剖腹的,母乳的要逼死喂配方奶的,現在全職媽媽想逼死非全職的…
--------------更新---------------
看了題主的更新,發現我又跑偏了,對於題主兩個問題的回答,我同樣是No and No.
如果三歲前沒有記憶怎麼解釋三歲前小孩學會語言能跟隨一輩子,怎麼解釋三歲前受傷害的小孩長大後有心理問題
如果說年輕父母帶不好孩子,那外國小孩豈不都帶失敗了?這個就是年輕人懶,不上心而已。
但是看著一覺醒來受到的二十幾個贊,看著同樣身為人父的 @mayimayi的評論,我又不盡感慨,自己帶談何容易;讓父母帶又談何輕鬆。比如我每天從早上七點起床,忙到晚上七點回家,再帶小孩到晚上十一點,一個字累!
這個問題下沒有一個必然正確的結論。就像有知友說的,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育兒方法即好,不需要、也不可能分出孰優孰劣,說親媽陪伴好的大多也缺乏真正有說服力的理由去證明它。
更重要的是,家長感覺天大的問題,不得了的臭毛病,必須改的壞習慣,在真正的專家眼裡很可能不過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小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隨著今後的教育和學習,這些都會不治而愈。帶小孩子只要沒有犯大錯誤,那些家長眼裡的問題都忽略吧,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發揮自己最大的智慧去好好陪伴就好,不必糾結焦慮,不必非要XX才行。我想點贊的人,更多是和我有同樣情況,無法自己帶孩子的人,其實這種情況只要發揮自己的智慧,一樣可以有充分的的時間陪伴孩子,一樣可以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比如我的情況,小孩由老人帶。我感覺老人的情商遠遠在我之上,而且他們帶的上心,所以他們白天帶小孩我們都放手;晚上6點到11點,這段時間我們做父母的都會陪伴。
我們老人帶就沒有不好的地方嗎?如果非要糾結,當然有。比如白天為了小孩安靜吃飯讓他看電視,比如老人總是嚇唬小孩「警察要來了」。但是這些小問題我思考過一天,想通了就放下了。第一個問題,老人精力有限,帶小孩多累自己有體會,所以應該理解,晚上我們絕對不會讓她看電視就行了;第二點,我告訴小孩「爸爸就是警察」,這樣她心裡的想法一下子全都變了,後來老人這樣說,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我的感覺,很多所謂的問題真的是芝麻大點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它,或者直接忽略它,沒啥大不了。
其實我真的很喜歡帶小孩,真希望將來能自己辦個班,教小孩英語,帶小孩做遊戲,按照自己的育兒理念看著他們自由成長,O(∩_∩)O哈哈~
------------原答案--------------
看了這個問題下的答案,大家觀點都好一致啊,異口同聲地說重要。如果不出來個唱反調的怎麼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首先,我來舉幾個由外婆帶大的例子:奧巴馬、劉若英。
我再舉個一個由親爸親媽帶大孩子的例子:李某某。
事實證明,小孩子不是「必須」由母親看大才能成功,也不是親媽看大的一定就好。事實上,孩子確實需要一個母親,但這個「母親」的角色是可以被替換的,可以是外婆、奶奶,可以是奶媽,可以是領養人(喬布斯就是被領養的)。
其次,我們再看《魔鬼經濟學》當中對孩子分數影響最大的幾個因素:
1,學生的父母受過良好教育
2,學生的父母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3,學生的母親是在30歲或之後生下第一個孩子的
4,學生出生時體重較輕---消極影響
5,學生的父母在家說英語
6,學生是領養的---------消極影響
7,學生的父母參加PTA
8,學生家裡有很多藏書
以及沒有影響的幾個元素:
1,學生的家庭很和諧
2,學生的父母搬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社區
3,學生的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到上幼兒園之間的時間沒有工作
4,學生的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5,學生經常被打屁股
6,學生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7,學生經常看電視
8,學生的父母幾乎每天都給孩子讀書
看到嗎?小孩子的成功與否可以決定的因素太多了,親媽帶大是一個微小到可以忽略的因素,小孩先天的智商,父母的社會地位(階層固化),小孩接觸的人及環境(也就是小孩的眼界),這些更重要因素不必然就是親媽提供的最好;再說了,小孩的成長是場馬拉松,前三年的作用真的不必誇大到無限重要的高度。
最後,據某些兒童心理學家觀點,小孩子在7歲之前,最好是高中之前,有一個穩定的,保持親密感的人,這樣有利於小孩感情的發展,從這一點出發,可能年輕的、身體健康的陪伴者更加合適,但現在廣場上的大媽比我們年輕人身體硬朗多了,所以也不必然。
上面的討論是對「必然」的否定,但是當前國內育兒還有一個問題,現在當爺爺奶奶的人,在自己當學生的青年時期恰好處於文革當中,這必然導致他們受教育程度(或者受教育質量)的平均水平與當前初為人父、人母的相比差距較大。他們對新育兒理念,育兒知識的接受能力更加受限。這些因素確實是現在引起很多年輕父母焦慮的重要原因。但是我感覺,老一代育兒中的這些「缺點」對小孩的影響是有限的,父母是可以通過增加陪伴來彌補的,而相比之下,父母在焦慮作用下做出的破壞家庭和諧的舉動,對小孩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
當前大家之所以對親生母親辭職帶孩子這麼關注,一是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使之成為一種可以實現的育兒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對孩子未來抱有高期望的焦慮。從目前的答案可以看出,知乎用戶確實高大上,父母一方工作的收入可以負擔起家庭的全部開支,如果有這個條件,母親親自帶小孩,當然很好。但是對於我等「屌絲」(sorry,這個詞脫口而出)而言,削減一半的收入,家庭生活質量會發生斷崖式下降,其結果對小孩的成長的益處和損失相比真的難做權衡。就目前我們國家的整體收入水平來說,我相信想我這樣的家庭應該是大多數。而為了某個期許而做出不理智決定的、焦慮的父母,很難想像在今後與子女的交流中能做到正確、合理。所以,我所能做的,只是盡量壓縮自己的工作時間,完全放棄自己的娛樂時間、社交時間,把這些時間全部用在小孩的陪伴上,並且用盡心思的給小孩提供她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難以提供的陪伴(比如自己寫英文故事,畫成英語繪本給她讀、畫畫、唱歌跳舞、去野外玩兒等對陪伴者能力要求較高的活動)。我這樣做更多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為了獲得她在我身邊的幸福感,而不是期望小孩子將來能有多大出息。
最後的最後,那些說「優生優育」、「父母不成功就不該要小孩」的人,你們的邏輯離社會達爾文主義,離種族優生學說只差一步之遙了,你們知道嗎?看了這個討論,還有關於知乎上那些關於穆斯林的討論,我只能說,收入高、社會地位高,不代表世界觀正確、不代表情操高。你們什麼時候才能明白,即使你當了最高領袖,也沒權利去幹上帝的活。1,
回答題目本身:母親親自帶孩子當然重要,且非常重要。
但為什麼重要,我和題主有不同的想法,我認為母親親自帶孩子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利於孩子的情感發展。
簡單來說,媽媽帶孩子約定俗成。孩子自身的感受和他從外部獲得的信息一致,他不會覺得困惑。說句樹敵的話,這就是我個人尊重同性婚姻卻一直對同性父母領養孩子持保留意見的原因。當然了,這個世界不合格的父母多得是,也不多同性那麼一點兒。同樣,這個觀點,是向這個片面看待女性角色的世界妥協,是的,但孩子無辜,反抗錯誤的傳統不該以此為戰場。3歲之前的孩子五感不全,她完全是用心在感受這陌生的世界,媽媽應該給她創造平靜的協調的統一的溫暖的愛的世界。
其次,父母(不只是母親了)親自帶孩子有利於親子關係。有一次我和女兒一起,我沒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把她狠狠的訓了一頓。彼此都發泄完成後,我們繼續前行,我的思緒早就飄到新的事情上了,耳邊卻聽見小人在自言自語:不論媽媽是不是愛我,我是永遠都會愛媽媽的。
孩子怎麼判斷父母愛還是不愛她呢?順我者愛,逆我者不愛。其實,大人也是這種簡單邏輯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怎麼可能全是順呢?所謂教養,更多的是逆孩子的天性,讓她了解、理解、遵從這個社會的規則,滿滿的都是逆啊。孩子經常會分不清楚父母教育他是在否定他那個人還是他的那個行為,這一點需要父母教育時有智慧,而孩子如果在3歲前積累了父母的愛,堅信父母是愛自己的,他也會慢慢的調整對父母的不滿。
沒生孩子之前知道青春期逆反,生了孩子知道,小孩子2-3歲有逆反,開始學說「不」;4-5歲有逆反,開始嘗試「不」,會故意挑戰他的監護者;6-7歲還有逆反。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基礎,孩子怎麼能又聽父母任由父母否定自己又能堅信父母還是愛我?
再次,父母親自帶孩子有助於及時發現孩子的需要和問題。就像題主說得,長輩和保姆關注孩子的點是非常狹隘的,不但關注不到智力,也關注不到孩子的情感。
2,
至於題主說到的思維、智力、習慣等等,也許重要,也許沒那麼重要。過去多年觀察孩子時困擾我最多的問題是:這孩子的這個特點是天生的還是我教育的成果?前兩天在微博上看到說兩派科學家們正在爭論腦力訓練是不是有效,唉,原來科學家還沒達成一致呢,難怪我想不明白:-)
而所謂科學育兒,給題主提個醒,這個世界沒有關於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就一定能如何的定論,真的。
何況,我個人也非常不屑於3歲看老這種判斷。知乎為什麼會流行?並且流行的還都是這種思維啊觀念啊的問題?因為我們一生都在成長。豈止3年?
3,
母親親自教育孩子很重要,是不是母親一定就得全職?
不是。
2年前我曾經集中回答過一些關係全職媽媽的回答.....我一直懷疑很多人就是在那個時候拉黑我的。我重新看了過去自己的一些回答,發現我對媽媽全職這個事情的態度沒有任何改變,這個回答也是我自己思路的重新梳理罷了。
我對全職媽媽持保留意見的原因是:一個人帶孩子風險太高。
沒有所謂的科學育兒,只有相對正確的理念和方式,但這個世界那麼多正確的理念和方式,哪一些才適合這個孩子?不知道。全職媽媽有相對正確的理念嗎?未必。就算媽媽有相對正確的理念,她能做得到理念要求的嗎?未必。在教育上,我是那種寧願不要天才也不要冒險的人,所以,在我看來,教育孩子最穩妥方法就是合作育兒。
所謂一個人帶孩子的風險太高不僅僅是對孩子,還包括對媽媽。我支持過很多全職媽媽的論點,其中的關鍵是爸爸一定要給予媽媽足夠多的愛與支持。但現實是,媽媽全職更有可能讓夫妻關係更加不平等。這個的論據可以看看知乎上那些表示爸爸應該如何做的回答下各種媽媽的評論。這還是在知乎,整體教育觀家庭觀偏現代的地方。
4,
我的觀點永遠只適用於普通人。網上也好,生活中也好,我知道有些父母著力於培養「卓越」的孩子,這個肯定需要父母親自教養了。
我希望緩和一下,我只是表達一家之言,並不反對「全職媽媽」。一個家庭誰來帶孩子如何帶孩子應該從這個家庭的需要出來來綜合考慮。我所反對的不過是那種「孩子3/6歲前需要媽媽,所以媽媽必須全職」的觀點。
5,
孩子需要媽媽是一輩子的需要,不能因為幼兒時期的需要特別大就涸澤而漁。所以,如果家庭希望的是媽媽全職,那麼,我會覺得媽媽的需要甚至高於寶寶的需要。
我微博上關注著很多全職媽媽,一個簡單的規律是從文的媽媽全職對職場的影響偏正面,而我們這種IT女如果全職三年,基本上就得改行了。我們這種職場媽媽的優勢在於上班時間可控,兼顧家庭是可能的,而一些媽媽的工作工作時間偏長,要兼顧非常之難,這個時候要求她兼顧家庭和工作,當然不行。
孩子的區別也非常大。孩子身體健康,養育的人會比較輕鬆;而一些孩子身體不好,那麼養育的人就非常辛苦。孩子天性好靜,養育孩子的人會比較輕鬆;孩子好動,光跟著他走來走去就能累趴一個大人。不可同日而語。總之,在這個話題下,用一個兩個孩子做案例,沒有參考價值。
家庭經濟不同,決定也會不同。
能否找到合適的育兒幫手也非常重要。我在這裡淡定自若的支持職場媽媽,因為我有運氣有年齡合適身體合適又願意幫忙帶孩子的老人們。我也接觸過很多保姆,可以說他們中99%的人都非常好,這是我在知乎一直說的。當然咯,所有運氣背後都有人的努力,父母是不是能管理好幫你帶孩子的老人或者保姆才是決定是否要把孩子的吃喝拉撒交給父母之外的幫手的關鍵。
6,
之前有個媽媽在我的其他關於全職媽媽的答案里評論說,看了我的答案,下定決心把孩子送回老家了。我希望澄清一下,我堅決反對媽媽把孩子寄宿於他處。孩子的吃喝拉撒知識技能都可以假手於他人,但孩子的情感性格情緒思想品德等永遠只能是父母的責任。
7,
這些年,我也一直思考為什麼不同的人對這個問題看法迥異。因為我們教育觀和家庭觀相差甚遠。而這些觀念反應的則是迥異的三觀。三觀這東西,可交流,不可一朝改變,所以,我們只是交流而已,請看官淡定。
教育觀的差異首先是父母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孩子,然後才是如何教育孩子。這個我也在學習,不敢亂說咯。
家庭觀方面,我希望分享一些觀點:1)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重要;
2)父母對孩子承擔的是有限責任,父母應該在家庭的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而不是根據這個社會的標準來給孩子最好的;
3)孩子、父親(丈夫)、母親(妻子)首先都是獨立的個體,然後才是這個家庭的成員;
4)孩子只是在孩子的時候才屬於現在的家庭,他未來應該有自己的家,父母在養育孩子時不能只顧眼前不顧(孩子和自己)未來;
作為過來人的孩子媽媽,有幾個疑問:1,大家為什麼對自己老婆,孩子媽媽的做這個母親角色這麼自信?!母親是重要他人,誰也代替不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做媽媽容易,做母親難。生了孩子,就有人喊媽,但沒有承擔好責任,還真不敢說自己是個好母親。不是每個生過孩子的女性都能自動擁有做母親需要的各種技能的。我的意思是說,既然決定要有人全職帶娃,就要審核誰更適合,誰更對孩子好,而不是僅憑她是媽媽或者他是爸爸,就自動上任了。說實話,有些長不大的媽媽或者長不大的父母帶的孩子更讓人操心。我也是媽媽,周圍很多人都是媽媽,該付出的都在付出,但還沒有一個人敢拍著胸口說,當母親做的很好,都是正確地起到了各個方面的正向作用,對自己的教育成果相當滿意的。人生的路呀,那麼長,我們都在學習,當母親也是在忐忑學習中,不敢妄下我能行的結論呀。2,這裡邊生過孩子,當媽媽的對自己教育乃至影響孩子都這麼自信嗎?雖說我們都在學習,我們可以進步。但,第一個孩子很多都是書本教養,摸爬滾打,摸著石頭過河,教育所謂的好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都有了參考模板,父母全職教育的更容易形成一元教育觀念。這樣的環境確實讓孩子成長更一致,但真的完全是對的嗎?我們可以接納更多元的處理方式嗎?如果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激進或者單一時,怎麼辦?作為孩子媽媽,我知道自己不是完人,自己的不足會隨著自己的價值觀慢慢滲透給孩子,有時候不知道是對還是錯。我希望他的爺爺奶奶等也會參與到教育中,他們或許告訴他,人生或許還可以這樣走。3,孩子的路很長,影響他人的重要他人很重要。問自己一下:這個影響里父母誰更好?全職和不全職影響這個影響嗎?能自信自己不辜負這個影響嗎?如果父母有不足,還有誰也能很好的影響他?他們參與進來了嗎?
為什麼沒有全職爸爸!為什麼孩子一定要媽媽帶呢?父親的角色在中國家庭一直是缺失的。
你這個問題本身的邏輯就是帶孩子是母親的責任,上面竟然還有人說她們家幾乎忽略了父親的存在,那要父親幹嘛?走婚制算了。
父母親自帶孩子當然是重要的,但是你把問題都推到媽媽身上而忽略了父親的角色,是很片面的。女人總是這樣,樂於奉獻,辭職做全職媽媽,然後你的生命全部都是孩子,而你的丈夫卻在追求星辰大海的路上,男主外女主內模式在中國一些人的腦海里根深蒂固。可悲的是,女性的高學歷是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女性曾經的遠大抱負都變為我只要孩子好。但我也知道這個社會就是認為女性應該帶孩子而不是男性,這種刻板印象在我有生之年應該看不到改變。
孩子的陪伴很重要,但作為女性你的人生不應該只有孩子而已,工作不應該放棄,而陪伴孩子的責任父親與母親都不能缺席,我一個父親做生意的同學親口說她缺父愛。周末帶著去公園,放風箏,聽音樂會都是陪伴晚上回家吃晚飯,飯後一起玩耍,睡前講故事也是陪伴。而陪伴並不代表一天24小時,三歲以內孩子並沒有什麼記憶,說是孩子離不開母親,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母親離不開孩子,當然還有部分女性是因為真的不想出去工作。
沒有孩子,但是做過幼兒早教工作,也對這方面比較關注,給題主提供些參考意見。
題主的問題是「在幼兒三歲以前,母親親自帶孩子重要嗎?」
按照我的理解,我加一個問題:「母親這一角色是否不可取代?」
根據我現有的一些淺薄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答案是:重要;可以由他人取代;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這裡的很難指的是,所有理論證明可以操作的,放在實際生活中都要複雜很多倍。)
親密關係的理論上面一些答案已經說得比較詳盡了。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父母】雙方共同照顧,全職媽媽當然是能更好地照顧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而可以由他人取代的觀點,我等下再去找文獻資料。大概觀點是,隔代也是可以的,比如爺爺奶奶。只要這個家長能夠給與足夠的關注和科學教養,並且【一直】把孩子撫養長大,也是可以接受的。「一直」二字很重要,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價值觀等等灌輸需要是一致的。不是說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到三歲,孩子健康活潑就可以轉交給父母了。「親密關係」是貫穿一個人的人生始終的。
而為什麼實際操作起來完全不一樣呢。按照理論說明,我們假設最理想的狀態是:
心理健康懂得自我調節生活的全職媽媽+全力配合的丈夫+願意幫忙照顧孩子又不過分干涉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
這個定語太長我不敢看啊……
我建議所有覺得在家裡帶孩子輕鬆的男人,自己去帶一天孩子試試看。
大部分中國的全職媽媽的生活狀態,相信上面的答案已經描述得很詳盡了。
如果你收入達到中產和以上,你可以在家裡請一個保姆做飯,買全自動洗烘一體的洗衣機、洗碗機等等……至少家務方面就能解決一大部分問題。
然後在孩子他媽覺得有些累的時候,花幾萬出國旅遊或者報個興趣班之類的換換心情。
但我相信大部分剛過溫飽線兩三格,需要看著代購奶粉價格心疼的全職媽媽們,如果人一天的體力有100點,那麼她們的生活狀態其實是:
無窮無盡的家務:買菜做飯洗碗洗衣搞衛生。這幾項已經可以消耗掉30-50點,視勞動強度浮動
帶孩子:視你家孩子鬧騰程度,消耗30-50點
好啦,你完全沒有個人生活,100點可能已經消耗完畢啦。
這時候老公回來了覺得「老婆在家呆著哪都不去還抱怨帶孩子辛苦,我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回來一口熱飯都吃不上」。這家庭戰爭就是分分鐘點燃的節奏。
更別提還讓孩子他媽去工作……一邊工作一邊惦記著孩子吃飽沒玩得好不好,工作強度稍微大點下班了還得兩頭惦記……
什麼?把自己爸媽叫來幫忙做飯帶孩子?現在的育兒理念還能跟以前對的上么……老婆把孩子手洗乾淨了讓ta自由地吃手過渡口預期,奶奶非說手臟不能吃。你想帶孩子去上個雙語早教班,老人非說自己帶就夠了孩子太小外語也聽不懂……我不說這些理念的對錯,但是一旦爭起來沒完也是夠消耗體力的。更別提我媽一直說她作為親媽都看不慣好多我(們這一代)的一些生活習慣,更別提讓未來婆婆judge了。
好了,說完了(一般情況下沒法達到,但不可否認還是存在的)理想情況,我們來說說退而求其次的情況,也就是母親可以被替代,由老人帶。
如果你覺得自己本身性格健全、身心健康,也認同你父母撫養你長大的模式,那麼放心把孩子交給他們帶其實也沒什麼問題。但是注意了,一旦交給他們,那「老人」的角色就已經不再是「輔助」,而是「主力」。從此任何其他人,包括孩子的親生父母都應該只充當「親戚」的角色,因為老人必須貫穿撫養孩子的始終來保證親密關係的延續。
…………我不繼續說你也知道這個情況多複雜了,一般人也沒法接受啊……尤其是孩子他媽。
小學前都是爺爺奶奶帶我的,然後根據我本人的成長曆程……絕對不會再把自己小孩甩給我爸媽了
一年後更新:
如今這個留守兒童上小學了
不會用筷子,還必須要別人給他夾菜才吃,不會自己洗澡,不刷牙,滿口的蛀牙不能吃需要咀嚼的食物,因為極其挑食以及牙齒疼的原因,他奶奶怕他不吃這不吃那會餓著就直接給燒菜的那個汁拌主食,基本沒見這個小孩過吃菜喝肉,每天攝入的就是米飯、麵條加醬料,甜飲料。性格我不想說了,去別人家一進門跳上沙發亂跳,吃過的東西扔到別人的飯菜里還很得意的樣子,等等……我覺得這已經不是熊孩子的範疇了,活生生就養成一個弱智兒童(而且我覺得腦部的發育真的跟營養因素很有關係…)爺爺奶奶覺得小孩就該有小孩樣,完全沒覺得這是不正常的,要麼不該引導的行為卻嘻嘻哈哈過去,要麼一些無關痛癢的小問題卻一頓大罵,我也替這個小孩蒙蔽。無fuck可說。不要怪我說得太狠毒,父母不教育不是祖父母的責任,但遲早社會會幫你們教育他的。
本來只是寫寫自己看到的事,沒想到同意的挺多的,更新一下:我的回答是父母親親自帶是挺重要的。尤其是交給固步自封素質不高的老人帶真的是要慎重。說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又要有人說他們怎麼樣也是愛自己的孩子而已,既然能上這就不要只用情感考慮問題。本回答只是我看見的,也屬於個案,不要再評論說我媽我爺我奶文化不高但把我帶得很好啊不要拿學歷說事云云。只是闡述發生這樣問題的原因和對孩子的真切影響。並沒有說全世界老人帶孫子都這樣拜託,也沒有說不親自帶就活不下去了。很多人說老人不帶誰上班幹活呀?很多人同意但沒辦法做到怎麼辦?說白了就是個人能力,家庭綜合實力,說到這可能又要有人說是這是知乎er思維我國90%的普通人民都這樣過來的不都好好的嗎…嗯,大家都好好的,但你的家庭綜合實力不足以讓夫妻一方全職帶孩子不等於就能否認隔代教養存在的現實問題呀。我回答的只是現實問題,沒有讓隔代教養都不用活了,更是提醒大家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好嗎。意思是說很多隔代教養的問題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問題親生父母有可能是忽視的。提高個人養家能力孩子自己帶比關注留守兒童和老人問題來得更實際。又有人我這是在說製造焦慮,焦慮不是我不說就等於不存在啊。扯上國家福利社會問題,也改變不了孩子是你自己生的主要責任在自己這個事實,對吧。
----------------------以下是原文--------------------
我有個親戚,八個月就給爺爺奶奶帶,他奶奶還自豪的說這娃八個月就吃粥不喝奶了,是白粥,不喂其他。到現在也從來不喝牛奶,給那種完全沒有乳酸菌和牛奶成分的飲料喝,只關在一個充滿玩具的房間,只有父母回來才帶出去玩。五歲還要追著哄著喂飯,湯拌飯才肯吃,從不吃肉和青菜水果,愛吃糖不教刷牙,澡都要大人幫忙洗。四五歲爛掉幾隻大牙,整個臉腫起來帶去看病才知道什麼回事。不會跟陌生人打招呼,不要說算數寫字,連一句完整的話都不會表達,急了只會發脾氣、打人。在幼兒園是怎麼的情況我就不知道了。小孩好奇當然會在家到處走到處碰,爺爺奶奶從來要麼做家務要麼看電視從來不會管他,只有打翻東西就罵,碰傷了說他蠢,只會埋怨他父母、發泄自己的情緒。還問小孩長大了賺錢給誰花,小孩說給媽媽,然後又說小孩笨,是誰養大你來著?簡直看不下去。你沒看錯,是五歲!不是兩三歲!明年就上小學了,睡覺還要抱著哄著,還會滾在地上耍賴。帶出門簡直是失禮,然而各種親戚只會當眾笑他蠢,像他爸媽那麼蠢。然而他父母在場就表現得特乖巧,還表現得有點可憐的樣子,這就是那些留守兒童的現狀,因為他們只負責帶他出去玩,而且這些孩子一般都會毫無原則地崇拜父母,取悅父母,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所以親生父母短短几天的相處是不覺得有任何問題的,甚至跟別人炫耀自己並沒有多管孩子孩子缺出奇地親自己、好帶,反而不是親爺爺奶奶。
我見過絕大部分本科以上(此處改為受到過良好教育)的父母親帶的小孩兩三歲就能自己吃飯生活自理看書做點小家務了。甚至還培養一兩項興趣愛好了。不是說要從小教他幹嘛幹嘛,而是留守兒童根本就沒有一個好的模仿對象,難聽點就當一個動物養只管他吃喝拉撒就算了。
有人可能會說,長大了誰不是一個樣?沒錯,他總會懂事長大,但你永遠不知道假如有優秀並且愛他陪伴他的父母他以後能有多優秀。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自己的孩子自己養。別人的建議也是站著說說,真實的生活還是要自己來過的。
據我觀察,3歲以下的小主反正是希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姑姑、舅舅、路人甲乙丙……所有人都愛自己,對自己笑,無條件滿足自己,全世界都圍著自己轉,超有安全感,這真真是極好的。誰陪伴的多,肯把最珍貴的時間花在我身上,誰就最愛我,就和他最親近。
媽媽親自帶固然好,但願不願意當全職媽媽,這還得老婆大人拍板決定。至於如何說服妻子願意當全職媽媽,這就要看男人的能力和人品了。實在不行,又要自己帶,就努力當個全職爸爸吧。
長輩帶的話,至少能保證孩子安全,身體健康成長。能給帶孩子,這已經犧牲了長輩的時間,理應感激。實在不放心,就自己帶。如果是高素質的長輩,孩子身心都會健康的,有的甚至比自己教的更好,當然孩子可能會和長輩更親,這個不要嫉妒哈。不過,我聽說過有很牛的長輩,事業好到不行,孩子自己是沒法張口讓父母給帶娃的。有的想請長輩幫忙看幾年孩子,長輩直接出錢給請素質高的保姆,是真沒法天天給帶孩子的。有的人牛到一定程度,越老越受人尊敬,連外人都會覺得他事業的價值是大於看孩子的價值的,哪怕是帶自己的親孫字輩。
無論如何,都請不必太焦慮,能看到這裡,足以證明您是(或者將來是)關注孩子成長的好家長了。不管誰帶,父母的關愛在,孩子一定會健康成長的。
以上。感謝閱讀。
你不帶你會後悔的——四歲到八歲半一個人跟奶奶在鄉下住曾經的留守兒童路過
介紹下我的情況,學前教育專業本科,懷孕前在幼兒園工作四年,懷孕後辭職回家,天天泡圖書館,孩子出生二十八天後一直我自己帶,目前孩子四歲半,上幼兒園一個月。
我個人不建議母親為了培養孩子的習慣或思維而全職帶孩子。
我覺得母親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陪伴。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給他最多的陪伴,最多的微笑,最大的安全感。讓他吃好喝好睡好玩好
。
我也不認為一定不要老人幫忙,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是需要隔輩長輩的疼愛的,父母處理好家庭的關係,孩子即便有一些小不足也沒什麼問題。如果家庭關係處理得不那麼和諧,那乾脆離長輩遠點。
我會感嘆,那麼一個小嬰兒在幾年的時間會有這麼大的進步,比我強多了……我的成長絕對沒他快!
我閑下來時,想到的都是他可愛好玩的地方,看著熟睡的他總是忍不住親親。
我給他拍照記錄他的成長,哄他開心又跟他撒嬌。
陪他長大真是件幸福的事。
而我,似乎真的沒想培養他什麼。
只要我們簡單地想著陪伴,自己帶孩子就沒那麼辛苦。只要我們看到孩子的亮點,自己帶孩子的想法就沒那麼天真。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買的育兒神器?
※嬰兒在用力時有些氣促,這個要緊嗎?
※嬰兒吃母親的奶要用多大的力氣?
※50天左右的嬰兒晚上醒來吃奶的次數?
※國內母乳環境差和我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