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製劑是怎麼定位並達到病變部位的?


所有與專業有關的邀約都應該感謝,因為每一題都是一次學渣複習的機會。這題不太屬於藥物化學,標籤我修改成藥劑學了。
靶向製劑的分類有很多種分類方法,為了答題方便,我們按照靶向的原動力來分,將它分為被動靶向、主動靶向和物理化學靶向
一、漂洋過海來看你(被動靶向)
被動靶向的原理是把藥物與專門的載體結合,利用藥物載體的自身特性,使藥物進入體內後被機體自然吞噬而實現靶向功能。例如脂質體、微球與微囊和納米粒。
以脂質體為例,它是一種人工生物膜,見下圖(百度圖片,圖侵刪),和生物的細胞膜一樣,磷脂雙分子膜具有親水和親油的雙性,在水中,磷脂分子的親水頭部插入水中,而疏水尾部則伸向空氣,攪動後則形成雙層脂分子的球形脂質體,像個迷人的小星球一般。親水性的藥物被包在脂質體核心,親脂性藥物則在夾在分子層中。脂質體進入血液循環後,可以被體內霸道的環衛工大媽「巨噬細胞」當做外來異物吞噬,直接運到網狀內皮系統豐富的組織器官中,譬如說肝、脾、肺、骨髓等地方。(其實要細緻講起來,這個機理也沒這麼簡單,脂質體在淋巴、血液中滯留的時間也更久,更難被代謝掉。又比如腫瘤中因為含有比正常細胞更多的磷酸酶、醯酶,所以脂質體也更容易在其中釋放藥物……)

此外,微囊、微球、納米粒這些種類的被動靶向製劑就不一一贅言了,他們大多都是藥物與載體結合後,順著血流去流浪,在走不了的地方安定下來,集中釋葯。譬如小於7μm的微球通常被肝、脾中的巨噬細胞攝取,而大於7~10μm的微球則通常被肺內最小的毛細血管床濾過截留,被巨噬細胞攝取進入肺組織或肺泡內。二、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主動靶向)
在我學生時代,覺得被動靶向的這些技術已經夠牛逼轟轟的了,但其實它們並沒有具備對靶器官的特異識別能力,只是隨波逐流的大致聚集。它們能夠在增強療效的基礎上減少部分不良反應,較之普通製劑有它的優勢,但還遠遠不夠。所以接下來我們簡單的說下主動靶向製劑。
1.和您什麼仇什麼怨。可能大家比較熟悉的主動靶向製劑,是以伊馬替尼(格列衛)、吉非替尼(易瑞沙)為代表的這類抗腫瘤藥物。這類職業殺手是目前廣泛應用在腫瘤治療領域中的分子靶向製劑,它們是針對細胞癌變過程的受體或轉導過程中關鍵的酶,以腫瘤細胞的特徵分子為靶點,將藥物或其他殺傷腫瘤細胞的活性物質選擇性地運送到腫瘤部位,最後乾淨漂亮的完成預先設定好的「清理工作」。就比如:利妥昔單抗通過與B淋巴細胞上的CD20特異性結合,然後通過ADCC或CDC這兩種兇殘的細胞毒效應,介導免疫B細胞溶解,治療一些棘手的免疫性疾病。這就有點像阿拉伯民間故事裡的惡匪,在傾巢而出時,只對門上有做標識的人家下手。
2.載體藥物的整容逆襲。這種主動靶向製劑是在被動靶向的基礎上,對複合物加以修飾,使之成為具有定位能力的「導彈」,指哪兒打哪兒。
好比前面提到的脂質體,在修飾後,可以成為長循環脂質體、免疫脂質體、糖基修飾脂質體……它們要麼是改造後變成不容易被身體清除的「特異體質」,或者是帶上了能夠結合特定細胞上某些受體的特定抗體,又或者是帶上能被不同組織細胞所特定攝取的特殊修飾結構。總之,一些精妙的改變發生了以後,混亂的體內世界變得有了規律,命中注定的相遇被寫入藥物載體上,主導著這一切。同樣的,納米乳、微球也可以實現修飾後的主動靶向運輸。
2.前體藥物的木馬計。把藥物加工成不具有生理活性的前體藥物,然後讓它在特定的部位內代謝,成為活性藥物發揮作用。譬如腦靶向的前體藥物能高效的穿越大腦前的「嘆息之牆」(血腦屏障),進去後再上演「木馬計」。
三、請把我當成人類來治療好嗎(物理化學靶向)。
1.磁性靶向製劑。磁性材料再磁場引導下,定位於特定靶器官。藥劑學真是令人腦洞大開。
2.栓塞靶向製劑。直接通過導管插入藥物,阻斷靶區供血。如此簡單粗暴的方法,這個應該屬於介入治療了把?
3.熱敏靶向製劑。通過外部熱源對靶區進行加熱,使靶區的溫度稍高於周圍未加熱區,實現藥物在靶區釋放。醫生:「請問您要幾成熟?」,病人:⊙﹏⊙‖∣。
4.pH敏感的靶向製劑。腫瘤間質液的pH值比正常組織低(這和你吃酸性食物沒有半毛錢關係),結腸的pH值高,都可以成為該類藥物說爆就爆的原因。
5.獨特的酶系靶向製劑。果膠、瓜耳膠等載體材料,只能在大腸的某些細菌作用下降解,將藥品包裹在其中,可以達到局部釋葯的目的,保持局部組織高濃度。
大致就是這樣喇。


如果我把題主這個問題完整論述完,估計博士都可以畢業了……簡單來說一種主動靶向,就是連接有配體的製劑能躲過吞噬細胞後和靶細胞上的受體結合,一種是被動靶向,就是製劑被吞噬細胞吞噬了,由於粒徑和表面性質不同被不同的細胞吞噬,到達不同的部位,還有一種就是物理靶向了,就是能夠富集在特定的磁性啊,溫度啊,pH啊區域……


現在藥劑學中的靶向製劑一般分為3種。1,被動靶向製劑。這種製劑主要是利用epr效應(滲透與滯留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把藥物做成納米級別大小,由於腫瘤組織血管增生太快,血管壁往往生長不完全,有一些空隙。然後這些非常小的藥物就進入腫瘤組織了。然後又因為腫瘤組織的淋巴迴流不完全,基本上藥物進去了,就難出來了。2,主動靶向製劑。就是在藥物的載體上加一些對腫瘤細胞親和力大的物質,把藥物帶向腫瘤細胞。3,物理化學靶向製劑。這個就是因為一些物理化學原因,如溫度之類的,使得藥物的載體破裂,釋放藥物,使得藥物聚集於靶向組織。


本人藥劑學專業,淺淺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對於靶向製劑目前有一種是腫瘤靶向,其中需要說明就是ERP(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效應。

按照靶向給葯分類,一級靶組織,二級靶細胞,三級細胞亞結構。


正常組織中的微血管內皮間隙緻密、結構完整,大分子和脂質顆粒不易透過血管壁,而實體瘤組織中血管豐富、血管壁間隙較寬、結構完整性差,淋巴迴流缺失,造成大分子類質和脂質顆粒具有選擇性高通透性和滯留性,這種現象被稱作實體瘤組織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簡稱EPR效應。這個效應應用於納米製劑比較多,但是也已經比較成熟了。


其中一級靶向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如同樓上所說的磁性靶向mtdds,這個靶向技術其實比較好理解,就是在製備微囊或者其他包合物的時候添加fe2+(可能記錯)的磁性粒子,給葯後,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富集到靶器官。可以換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桌子上面灑滿了鐵屑,你用一大張紙罩住,然後用吸鐵石在上方移動,最後拿開吸鐵石,解開白紙,會發現大部分鐵屑集中在了一起,這個靶向實現需要外加磁場,但是有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就是磁場強度要達到一定值才能牽引,第二就是吸收效率不會很高。

對於靶細胞,用生物學通俗易懂的解答就是供體和受體的結合,在藥物表面添加供體類型,從而定向到靶細胞。(以後補充。)

細胞亞組織就是目前可能研究的方向,本人暫時還沒有涉及。

ps:趕忙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專家指出錯誤,畢竟只是專業學生,後面還有補充


藥劑書第十九章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身體內的腫瘤(病灶部位)就像一個磁鐵,而給藥品改性接枝,就像給藥品綁定了一個鐵屑,那麼藥品進入人體後,磁鐵會對鐵屑產生特定的吸引力,藥品到達病灶部位釋放,發揮藥效。因為腫瘤葯一般毒性很大,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正常細胞,所以「磁鐵效應」會明顯改善藥物的特異性,鐵屑帶著藥物只奔著磁鐵(病灶部位)而去,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還是知乎上大神多啊,瞬間清晰明了,今天答辯被一個老師問到了靶向性的問題,特意來這裡找找,漲知識了。


學習了


手機少說兩句。
基本的思路就是隨便製劑跑,但是只有到了靶標才會有作用。如果跑到了非靶標的地方就會繼續的擴散或者分解掉。統計上來說就走了靶向作用。
當然藉助於顯微注射等技術可以減少擴散的範圍,實現很好的靶向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有像抗生素對抗細菌一樣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家裡藥物如何整理和存放?
輸液的藥物如果直接喝了,是否有效果? 是否更節省時間?
注射頭孢之後多久能喝酒?
服用阿莫達/莫達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TAG:藥物研發 | 藥物 | 藥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