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金融機構是如何設計一款金融產品的?

喜歡比較有獨立思考的見解,歡迎大家逼格,大神最好。希望大家繼續補充,陳炎桂在此表示感謝。
包括市場定位、建立品牌等等。


目前負責的是一個資管產品。不提及本公司或任何合作機構的名字。用XYZ替代。

X私募做投顧,長期合作的Y公募做發行渠道。

產品為6倍槓桿,以4:1:1比例,分為ABC三類:

A類打包為銀行理財,由合作的Z銀行銷售;
B類打包為資管計劃,由私募的子銷售公司及合作的大型金融機構銷售;
C類為劣後,由投顧,即X私募出資。

Dr. Scott J Edgett.定義金融創新產品開發過程如下:

1. 方案藍圖:最初的決定——為期望的新產品籌集基金;
2. 初期市場評估:對市場進行初始快速的觀望;

3. 初期技術評估:對技術優勢及工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進行快速評估;
4. 市場調查:行銷調查,涉及到合理的調查樣本、調查表格式的設計和收集程序中相容的數據;
5. 商業/財務分析:先於產品開發引致決策者作出決定的分析;
6. 產品開發活動:實質性的設計與開發活動以創造最終產品;
7. 過程設計與測試:對產品開發的各程序進行設計並給予測試;
8. 系統設計與測試:對系統進行合理調試
9. 人員培訓:所有與該產品開發有關的人員都要經過一定的培訓;
10. 銷售試驗:用以限定或測試顧客群,為產品的全面推廣作出計劃;
11. 商業化預分析:於產品的開發之後全面推廣之前進行的金融或商業性分析;
12. 全面推廣:在全面商業化的基礎上對產品的推廣以及一系列可鑒定的行銷行為;
13.事後檢驗與分析:對新產品全面推廣後進行效果檢驗和分析

確實包含了全部步驟。但現實是基於理論的合理變動。

基於Dr. Scott J Edgett 的13步,我歸納一下這款資管計劃的設計步驟。

1. 方案藍圖:

  • X私募覺得自己到了一個轉折點,下一年是拿到公募牌照的重要年份,那這一年合作出幾款公募可以預熱市場;
  • Y公募剛剛設立了自己的「半公半私」子公司,需要一家較強的私募帶一帶;
  • 經人引薦,X和Y在飯桌上拍板,決定合作:設計一款私募為投顧,公募為渠道的金融產品

2. 初期市場評估,3. 初期技術評估,4.市場調查:

  • X私募和Y公募都有以前的銷售數據和客戶積累;
  • X私募和Y公募有穩固的合作機構,如銀行,銷售平台等;
  • 利用相關資源和數據,確定新產品最好設定為資產管理計劃,其他內容,如募集規模,託管銀行,分銷渠道等等,也很快會有大致輪廓

5. 商業財務分析:

  • X私募和Y公募的財務部,產品部,總經辦分別出人探討,研究,設計;
  • 每步進展郵件抄送X私募和Y公募的老闆;
  • 最終敲定AB兩類的收益率,募集規模,託管銀行,分銷渠道;
  • 確定X給Y的渠道費用,確定X給各行銷機構的銷售費用,確定單個銷售的點數......利益是重頭戲,這裡花的時間和精力最多

6. 產品開發活動:

  • X私募和Y公募的法務部分別出人,用Y公募以前發行的資管計劃合同為原料,添加,刪改,製成新的產品合同;
  • 見面,郵件,來來回回,最終敲定一個版本;
  • 設計合同封面;
  • 設計產品單頁;
  • 來回核查,交予各部門審查;
  • 列印合同,列印產品單頁;
  • 郵寄往各個城市的各個作為銷售渠道的金融機構

7.8. 10. 11.在中國大陸這家我就職的公司,還沒有非常清晰細緻的流程

9. 人員培訓:

  • 從合同草本誕生開始,各行銷機構的產品部和培訓部就開始向銷售介紹新的產品風格,特色,有效話術,競爭對手的弱勢;
  • 陪同簽約人員就開始接受如何給客戶做風險評測的培訓;
  • 單頁和合同發往各行銷機構之前,就通知到各機構:這次的募集規模有限,打款先到先得,機構客戶已經預約了x千萬,三天集中打款,最晚一周內成立,客戶錢再多也進不來......

12. 全面推廣:

  • 不同機構,不同產品做這一步的前後和方法都不同,目前基本是銀行理財,貨幣基金這種金融產品,會花長時間做推廣。100萬起投的產品,如果項目和品牌都比較好,僅靠機構客戶和老客戶,就會很快達到募集規模,並不需要大範圍推廣;
  • 一般金融機構會設定多種產品,一類短期靈活,用來吸引新客戶,另一類收益高,用來將新客戶引入長期投資

13. 事後檢驗與分析

  • 寫報告之類,這個就不多說了

附:

Dr. Scott J. Edgett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expert in the field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He is CEO and co-founder of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Institute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rketing at the Michael G.
DeGroote School of Business, McMaster University, Ontario, Canada. Scott is also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for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nd Vice
President of Publications.

前幾個月忙這個產品,忙的微微生煙。從10月8號起到昨天達到滿眼塵霧的巔峰。。。今天終於閑下來,有空去買咖啡了。。

於是寫了個這麼長的答案~覺得自己萌萌噠!!!


首先金融產品是個很寬泛的概念,結算是金融產品,融資也是金融產品,投資還是金融產品,原來這道題是一個史前巨坑啊……
我拋個磚啊~說投融資產品
從名稱上就很容看出來,這個產品其實是兩個產品,一個是融資,一個是投資。
融資付出融資成本,投資獲取收益,媒介抽取傭金、抽水或者其他形式的收入。
這是投融資產品的基本骨架。
舉個栗子:存款-銀行-貸款,存款人獲得利息,貸款人付出利息,銀行獲取息差(我不想解釋為什麼要獲取息差...)。
再舉個栗子:餘額寶購買人-天虹基金-銀行-融資人,餘額寶購買人獲得收益,銀行付出利息,同時又收取融資人支付的融資費用獲得利差。
很簡單吧。
那就開始設計吧……別噴我!
我認為,從投資端看,在前述骨架的基礎上,一款產品的要素還應該包括:1、流動性。2、標的物。3、收益情況。從中間看過去就要要注意的則是:1、融資人償債能力。2、期限。3、自身募集能力。而融資方就會關註:1、審批時間。2、是否滿足金額期限。3、成本。
既然是金融產品設計,必然是從中間看過去的。因為長期從事信貸工作,所以我的習慣是從找資金需求開始:
一、找到一個合適的項目
項目可以是流動資金需求,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特定的支付需求,償還債務的需求等等(這個世界上想要借錢的人是很多的),找到項目後,了解融資方的三個需求:需要資金的時間,期限,金額。然後根據借款人所在的行業對照當前的監管政策,大致確定能滿足其需求的幾種融資方式。
二、判斷融資人償債能力
這個很複雜,需要長期的經驗和豐富的知識才能判斷,我盡量把知道的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習慣依據還款來源把償債能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持續經營獲得的現金流,一種是資產變現獲得的現金。前者償債能力可以來自於經營單一資產,也可以來自借款人綜合盈利能力,還可能是某種權益。後者往往來自於抵質押物或者連帶責任擔保人這樣的第二還款來源。
三、完成產品設計
通過一些列技術分析、假設、評估和測算對上述事項進行分析後選擇對融資人的償債能力做出判斷後,就需要確定下面幾件事:
1、融資成本。風險決定收益,這是肯定的,與客戶確定成本,這是很重要的議價過程。
2、資金來源。根據融資成本、期限、風險情況考慮使用何種資金投入。作為銀行,這裡有三種資金:1、存款。2、自有資金。3、表外資金。這三種資金的成本不一樣,可以投向的領域也不一樣,用存款就只能發放貸款,自有資金則需要受到《商業銀行法》等法律的約束,表外資金則要受到行業投向、非標產品限額等因素的限制。確定資金後需要充分考慮自身募集能力,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後面討論)。
3、交易結構。選定資金來源後開始確定交易結構,首先將足夠的現金流打包並準備好第二還款來源。然後尋找合適的通道發起募集。確定各方費用,這裡有一點很重要,經手的機構越多,需要支付的費用就越多。
選定交易結構後,產品基本上算設計完了,通過法律審查後可以開始募集資金或者將已經募集到的資金投入了。現實中投資人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所以產品設計完之後,可能還會做一些修改。上面只是理想中的情況。
四、平衡點
作為銀行,當然會想多賺一點錢,少支付一些收益,但是收益低的產品肯定賣不出去,所以這裡就需要做很多工作來實現收益的最大。
1、期限錯配。通過滾動發行短期產品,來滿足長期的融資需求,這個之前銀行一直在做,所以8號文發了以後很多銀行措手不及,現在政府對直接融資好像持比較開放的態度,再有劇烈的往壞的方向變動的可能性應該不是很大,
2、優先和劣後,知乎專門有一個答案是說這個的,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3、保本型產品的套利。事實上套利大多數時候來自於境內外利差。純粹套利需要承擔一定的合規風險,但是對於有實際貿易背景的企業是非常好的。一般需要銀行接受自身產品的質押。
對於機構來說,買入返售功能也是一個很好的功能,這裡又可以有很多想法了~~金融,真的就是混個圈啊~~~歡迎私信交流啊…
以上~歡迎討論。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釩鈦客。ID:fintechtalk。

我將分享更多關於Fintech的分析和設計產品的經驗。


關於P2P產品設計。


在人人都想做產品經理的年代,P2P產品設計無疑是最熱門的崗位了。但其實P2P產品可供發揮創造的餘地很小,這個和B2C不同。但即使擴大到整個金融領域,所謂金融產品,又哪裡有什麼真正的創新。無非是各種為了規避監管、各種為了控制風險、各種為了借短貸長、各種為了低買高賣的結構化、非結構化設計。


言歸正傳,P2P產品分為貸款端和投資端。貸款端尋找資產構建產品,投資端尋找投資人出售資產。所以,貸款端產品設計的功能可歸結為塑造原始現金流和控制風險源。而投資端產品設計的功能可歸結為重構現金流和降低既有風險帶來的影響。


普羅大眾接觸最多、上當最多的應該是投資端產品。比如各種XX寶(因為開山鼻祖餘額寶的緣故)、各種穩盈系列(因為陸金所的緣故)。從產品名稱的角度就可以看出,中國金融從業人員是多麼的沒有創造力。


對於投資端產品,首先需要認清中國投資者最愛的產品所具備的特徵。那必須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 流動性高,最好隨存隨取
  • 收益率高,這個越高越好
  • 安全性高,最好本息保障(即剛性兌付)

(歐美投資者經歷的經濟、金融危機比較多,平均受教育程度更高,雖然這三點均偏好,但他們能夠坦然接受、理性認知所謂的剛性兌付、隨存隨取、高收益。好想給他們點個大大的贊。)


最好的最好,當然是貸款端產品隨存隨取、年化20%,本息保障絕對沒問題啦。但這是不可能的。在健康的經濟體里,收益率低、但不愁本息保障。在不健康的經濟體里,收益率高,但逾期率高。所以,投資端如何設計出皆大歡喜的產品就變得尤為重要。


在此,我又將這裡的產品設計分為無現金流重構、現金流自身重構、現金流組合重構,以及分散投資。


無現金流重構,顧名思義,就是你怎麼來,就怎麼去。針對優質的底層貸款資產,可使用這一招。比如貸款者評級較好(預期逾期率較低),借款期限在3年以下,收益率在7-10%。那麼投資者是可以接受的。沒有任何問題。這種形式的產品完全合規,是血統最為純正的P2P(peer to peer)。如陸金所的穩盈-安e,積木盒子、拍拍貸、人人貸、宜人貸等各平台的散標。


那麼對於底層貸款資產存在各種問題的情況,就需要進行現金流重構。


自身重構不需要藉助其他產品,可操作的空間也較小。對於期限長的貸款,拆分期限上線,這裡存在合規問題,且容易因為擠兌出現資金鏈斷裂。安全性差、收益率低,似乎沒有辦法通過重構來解決問題。


組合重構就可以各種推陳出新了。如

  • 普通貸款+貨幣基金
  • 普通貸款循環復投
  • 普通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
  • 普通貸款+保險理財
  • 普通貸款+…

由於中國的投資者最喜歡的是一次投資,到期還本付息,他們最不喜歡的就是等額本息還款了。這與美國投資者恰恰相反。但對於P2P公司而言,等額本息還款方式最容易控制風險。你看你跟銀行貸房貸,都是等額本息或者等額本金還款。從來沒有每月付息、到期還本之說。那麼此時銀行是大甲方,議價能力強。很多P2P平台還是比較弱的,資產獲取非常重要,所以不少產品是到期還本付息的。


那麼如果底層貸款是等額本息還款怎麼辦(如陸金所、部分翼龍貸、麻袋理財、部分拍拍貸、部分積木盒子散標等)?現金流組合重構啊。思路一:每月回款復投貨幣基金、資產證券化產品或同類貸款。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思路二:每月回款支付費用,如水電煤、保費、交通費等等。


總而言之,這個每月回款不要煩到我們這些日理萬機的個人投資者就是了。

分散投資是控制風險的一種普遍做法。比如1筆錢分散投資同一評級的多個貸款,或者不同評級的多個貸款,以降低風險。雞蛋不在一個籃子里,已經婦孺皆知了。


這樣看來產品設計是不是很簡單。


至於一些理財計劃的設計,這些不是P2P的範疇,是B2C的領域,按下不表。


貸款端產品針對B端(企業,大額貸款)和C端(個人貸款者)有所不同,這裡僅談C端。


貸款個人貸款產品與銀行設計類似,首先確定客群,深挖客群資金需求;然後確定該資金需求的核心風控參數,包括利率、期限、額度、還款方式,准入標準(抵押物?收入水平?年齡?等)。如果這樣的產品通過風控的審核,就可以開始大規模運作了。


以商圈貸款為例。這個很多P2P公司在做。如積木盒子核心商圈貸,陸金所POS貸等。商圈裡眾多商戶肯定是有流動資金需求的。那麼如果一個商圈熱度OK,那麼這個商圈就可以發放貸款。每個商圈所處城市、交通位置、客流量、經營績效均有差異。一個商圈的商戶可以給多少額度、多少期限、利率,需要產品經理來給定。


再以車貸為例。這樣就選擇了兩個客群。一類是買車錢不夠的客群。一類是有車族錢不夠的客群。對於前一類客群,選擇銀行更具優勢。因為銀行費率低。對於後者,銀行放款比較謹慎,時效又差。因此往往會選擇其他融資通道,如P2P平台。那麼這裡產品經理又需要思考是否需要抵押車輛,不同品牌車輛、不同年限車輛額度如何給定等等。


一個普通的貸款產品,其內在的邏輯比較簡單易懂,但每一個參數的給定都非常複雜,涉及測算、調研、商業直覺。


所以說,每一個成功的P2P產品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產品研發團隊。


信貸產品,直接舉栗子,拿13年平安銀行比較火的貸貸平安卡,最早在廣州試行,
以下幾個要素:
1、客群:平安銀行劃定的30多個商圈商戶,
2、產品定位:一款信用循環貸款與借記卡能功能及權益相結合的產品
3、產品要素:80萬以下,隨借隨還,先息後本,日費率萬分之3.5左右,
4、流程:與正常不同的是,「商圈審批」,要在平安銀行規劃的商圈之內
5、營銷策略:其他不說,最關鍵的是對目標集群的整體調查及分析的基礎上,群體形成統一風險判斷和准入,而後大規模營銷,營銷方式包括:圈鏈會區,即商圈、供應鏈、商協會、街區、商區、支行周邊地區
6、審批策略:其他不說,比較關鍵的點有,採用一刀切的方式,符合準入即基本可授信,關於平安內嵌的風控模型,算是准入的一部分

事實是,平安的這款產品擊中了很多人的尿點,幾乎所有商圈的商戶都知道有貸貸卡這麼一款產品,
熟悉信貸的同學應該看得出來,爆點不多, 但非常關鍵,(和@兄說的「融資方關注點a 審批時間,b 金額期限,c 成本」很符合):
1、快(相對其他銀行,不得不說,平安可以做到1天,非常不容易)
2、靈活
3、費率相對低
4、審批流程簡單,人為干預少

之後的南粵銀行似乎也「做」了這款產品,挖了一票平安的銷售,具體情況怎樣已經不了解,whatever,已經無關產品了

乾貨少,輕噴
----------------------------------------------------------
(本人非平安銀行員工,認同者一枚)


其實很簡單,先把產品設計出一個框架,然後打開刑法,尤其是刑法分則,想好怎麼規避之後就填充細節了。當然,你也可以把這個過程叫合規。

所以,刑法分則是一本致富聖經,而且還是盈利率的高低進行的排列。


我們假設有100個優質借款人向小貝借錢,每個人借100元,並且每個借錢的人借款期限均是1年,小貝設定的借款的年化利率是10%。

那麼100個人就是10000元。小貝把這10000元中的8000元拿出來做成一款一年期年化收益為6%的理財產品賣給投資者,並成功的募集了8000元。然後,小貝在自掏腰包2000元外加募集的8000元,成功募集到資金10000元,出借給上面提到的100個優質的借款人。

在這裡,小貝跟投資者約定,一年後,收到借款人的的本息之後,優先償還投資者,剩下的才是小貝的。

一年後。假如100個優質的借款人均無一例外的還款了,共收到了本息11000元,然後優先還掉投資者的本息8480元,剩下的都是小貝的,小貝能夠拿到2520元,在這裡小貝的2000元本金的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26%。

假如100個優質的借款人中有2個王八蛋違約不還錢,那麼收到借款人的本息就是10780元,優先還掉投資者的本息8480元,剩下的都是小貝的,小貝能夠拿到2300元,小貝的年化收益率為15%。

假如100個優質的借款人有5個王八蛋違約不還錢,那麼收到借款人的本息就是10450元,優先償還投資者8480元,剩下的都是小貝的,小貝能夠拿到1970元,在這裡小貝是虧損的,但是投資者依然可以拿到本息。

假如100個優質的借款人然有20個王八蛋違約不還錢,那麼收到的借款人的本息就是8800元,優先償還投資者8480元,投資者依然是安全的能夠拿到本息,而小貝僅能夠拿到320元,還能勉強保住內褲。

當100個借款人中有超過22個王八蛋違約不還錢的時候,這時候才開始威脅到投資者的本金安全,但在這裡,小貝連一分錢都拿不到,2000塊錢直接打水漂,虧到連內褲都保不住。

所以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小貝肯定會使出渾身解數加強風控管理,保證借出的每一小筆的錢能夠安全的收回來,最多能夠容忍一兩筆的逾期,因為一旦違約,首先虧的是自己的錢。

那麼小貝為什麼願意做這件事情呢?首先,如果他僅僅是用自身的2000塊借給別人,只能放貸20個人,即便是能夠全部收回來,年化收益率也不過就是10%,而且一旦有人不還錢,他可能就是虧本的,而且放貸的規模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其次,他把錢借給足夠多的人,這樣風險就會就會被極大的分散,能夠容忍幾筆的違約,而且還是能賺錢的。

如果是投資者,建議購買這種理財產品。

為什麼呢?首先,有小貝的錢幫我們在前面頂著,其次借出去的錢都是小筆且分散的,大部分違約的可能性不太大。

上面的便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財產品的簡單的設計原理,現實情況中可能要更複雜,但是原理是這樣的。

在上面的介紹的案例中,投資者充當的就是優先,收益不高,但是風險很小,小貝充當的就是劣後,風險較大,但是收益會很高。在金融學中,上邊所舉得這個簡單的案例有個高大上的術語名稱叫:優先劣後分級進行內部增信。

不僅如此,為了更使優先順序投資者的本金更安全,機構會在加一道外部的擔保機構進行擔保,防止極端情況出現,那就是所有的借款人不還錢,當然這種概率非常之小!


本人保險行業的小卒。沒有高深的理論知識做基礎。按自己想法說說。
其實所有金融機構設計產品的最本質目的就是融資。
融資的方式有太多種。基金、股票、證券、保險、短期存款。
一款產品的流程有一定的共通點。首先公司內部高管會向董事會、企業高層提出設計產品的要求。公司內部同意後,要求會被轉送至精算部門。所有正規金融機構都有精算部門,真正的極核心部門。精算部門在設計出產品形態後。公司內部各方面確認無異議後,該產品會被保送到國家監管部門。銀監證監或保監。相應負責人審批後,監管部門通知產品是否通過,不通過的修改,通過的,會下正式備案、下發批文。然後產品正式上線。
才疏學淺沒有高大上的答案。慚愧。


faceui作為一個專業的體驗諮詢公司設計過很多金融產品,我也參與過很多金融產品創新項目,我從體驗設計的角度來分享下我們團隊的一些成果(有些內容是我們朱總在2016 ixdc的互聯網金融論壇分享過,美啊可以看到演講內容

[IXDC2016]互聯網金融峰會:互聯金融場景化體驗設計


以手機銀行為例,手機銀行很多問題都在業務層面,以業務為導向的操作實際上忽略了用戶體驗,包括轉賬、開戶在內的很多操作繁雜,且給用戶的安全感很低,基於此,提升用戶理解力,降低用戶理解/操作門檻十分重要,我們可以衍生出這樣的一些原則:

步驟最小化原則:盡量縮短操作路徑,合併相關操作頁面內容,減少操作步驟

如,將支付相關操作內容以卡片方式(訂單信息/產品信息/操作方式)整合到一個頁面操作完成,減少操作路徑,任務流程簡單清晰

場景化信息分層原則:基於用戶的使用場景,對信息進行優先順序劃分呈現。

基於用戶實際場景下的業務功能使用頻率,將高頻操作(資產查看/轉賬匯款/繳費充值)展示在優先順序較高的位置,其次是投資理財、貸款儲蓄、生活消費。

理財作為資產管理的一種形式,許多銀行會將理財產品與信用卡、存款等分隔開,這樣反而違反了用戶資產管理的本質,因此手機銀行或者網上銀行的理財產品可以做到資產集中化管理,也就是「集中化管理原則」。

集中化管理原則:提供以用戶數據為導向的信息/功能集中呈現及管理。

凸顯用戶賬戶的全資產管理,便於用戶對整體資產及各類投資產品進行一站式產看及統一管理。

基於銀行大量數據信息輸出及專業度較高的問題,對於用戶而言使用門檻較高,情感化的設計可以提升用戶使用體驗,簡單易讀的數據展示也可以為用戶的認知操作減輕許多負擔,在此數據可視化設計就十分重要且體貼。

數據可視化原則:將數據信息通過視圖化和圖標化方式呈現出來,清晰易讀,便於用戶認知理解。

雖然都是金融產品,但不同的金融產品如銀行、理財、支付等相互之間設計原則存在差異化,最為體驗諮詢公司,依據使用場景的分析考量產品設計價值。與金融機構、開發公司、運營平台不同的是,我們的設計原則更多是以用戶為中心去提煉設計思維並實踐到前端開發。

希望對各位看官有用~


我雖然不是在總行那種牛逼閃閃的部門設計產品,也不是在省里負責審核,但我可以講一下我們如何設計產品:
1、弄清楚行業政策和自己單位的政策;
2、弄清楚融資主體的情況;
3、針對1和2,設計一個產品來使其符合1和2的各種禁止性要求(這裡面涉及到與其他機構之間的溝通及對縫)。

是不是看起來很簡單?


理財工場旗下的APP基金豆——「超級基金」系列產品花了幾個月定名字,下面的圖片是我們的思考方向總結,希望能給你做有用的參考。


推薦閱讀:

TAG:金融 | 金融衍生品 | 貸款 | 金融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