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關於精神分析學的電視劇或者電影?
想通過電視劇或電影了解一下精神分析。
我還是當一個搬運工吧
以下內容轉自微信號asxinli 作者:阿蘇
一、《佛洛依德》
1962年由約翰?休斯頓導演,超級帥哥蒙哥馬利主演。
敘述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初期研究和對俄狄浦斯情結的闡述。這部電影只有英文版。這部片子要搜到很考驗你的網路水平的哦。
二、《瑪麗公主》
法國導演柏諾瓦·賈柯2004年執導。我看過的最經典的精神分析電影。暫時沒有之一。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弗洛伊德晚年的故事,根據法國瑪麗公主的日記改編的,法國公主瑪麗·波拿巴因長期受抑鬱症的困擾,在弗洛伊德的陪伴下成長,將精神分析的療法精細的展現在觀眾面前,瑪麗公主後來成為法國精神分析的領導人,很有個性和囂張的公主范,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在學會選舉中直接推薦自己的情人做領導,而且反對無效,牛逼衝天啊!在二戰期間,由於弗洛伊德的固執,差點就掛了,瑪麗公主心急如焚,不斷的動員老頭子,並動用自己所有的資源,最終將弗洛伊德從蓋世太保手中拯救出來。影片中還原一個比較真實而平凡智慧的小老頭弗洛伊德,固執可愛溫柔,還會發小脾氣,瑪麗公主聰明強悍自我中心精幹,看起來感動溫馨,整個法國的精神分析發展都與瑪麗公主有關,她在影片中的情人魯文斯坦,這個人是拉康和法國第一批精神分析師的分析師和老師。
三、《穆赫蘭道》
著名導演大衛?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佳作。
夢的解析的經典詮釋,什麼叫凝縮,啥是移置,顯夢和隱夢的關係,導演的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讓人驚嘆。
此電影錯綜複雜,像一個迷宮,最後真相大白。一般第一遍看不懂,仔細琢磨,看個三五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那種感覺和味道,嘖嘖。
四、《搏擊俱樂部》
大衛?芬奇導演,不是大衛?林奇哦
這部片子很經典,充斥著幻覺、暴力、死之本能、失憶、自我催眠。壓抑之後的巨大自我毀滅和反抗。
傑克只是一個幼年慘遭父母遺棄的30歲的大男孩。深藏在內心的被壓抑的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車公司點燃。然而獨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著那樣一個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複著缺德而又機械的工作,最後通過幻覺和暴力來表達。
五、《愛德華大夫》
1944年由著名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執導,大明星英格麗?褒曼和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大學推薦心理學本科生必看電影之一。
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上映後曾引起很大的爭議,但這不妨礙它成為四十年代的經典影片之一,它對後來的精神分析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西北偏北》
還是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
影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電影史上的懸疑片典範。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
精神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註解,也體現了一個男孩成為男人的成長和救贖。
七、《精神病患者》
懸念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代表作之一。
《精神病患者》,又名《驚魂記》,採用黑白膠片和小成本電視電影的製作模式拍攝。影片公映後獲得巨大成功。
故事描述一名盜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間投宿於汽車旅館,卻在浴室中遭精神分裂的狂人殺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調查,在逐步偵查下終於揭露狂人的真相。裡面涉及到戀母情結,死之本能,象徵等等。後來還有三部續集,講述這個殺人犯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八、《後窗》:
又是希區?柯克導演,驚悚片哦。
它在理性探究"窺視"主題的代表作之一。
「男人觀看女性,女性則觀看自己」——約翰?博傑
窺視癖(偷窺)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認為窺視癖滿足了人內心潛意識的需要。人們通過這樣來得到性的滿足感。如同孩子總喜歡知道那個不能看的抽屜里到底藏著什麼一樣。
九、《雨人》
巴里?萊文森1988年執導,由達斯汀?霍夫曼和湯姆?克魯斯主演。
自閉症患者哥哥雷蒙以及弟弟查理的心理世界,揭開他們童年創傷的秘密和心理防禦機制,從而探究查理對雷蒙情感轉變背後深沉的心理原因。看完有種悲喜交加的感受。
十、《黑天鵝》:
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
《黑天鵝》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驚悚故事。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娜塔麗?波特曼飾),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
一個女孩與母親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仇母情結),影片也運用了拉康學派的鏡像理論,幻覺、自虐在影片里隨處可見。
十一、《危險方法》
大衛?科南伯格導演。
影片講述了一個跟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有關的故事。不過,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並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薩賓娜?斯皮勒林的猶太裔俄羅斯女子。作為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病人,這位女子給了兩位心理學家極大的啟發,卻也促使榮格最終在理念上與恩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
十二、《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2006年的德國電影,由湯姆?提克威執導。看完之後感慨不已。
童年缺失導致的人生悲劇,因為忽視和痛苦,導致同情心的喪失,固著在嗅覺上,主角對完美香水的強迫性追求,通過謀殺達成理想實現,最後以生命作為代價贖罪。
十三、《老男孩》
韓國導演朴贊郁拍攝的經典電影。
心理承受力低的朋友慎看。虐心啊,這電影。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表達,看完後讓人唏噓不已,因果、罪惡、亂倫、贖罪。
十四、《貝殼和僧侶》:
1926年的無聲老電影,法國杜拉克導演,先鋒派電影代表作。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性無能的僧侶;他渴望得到的一個女人,恰恰是另一個人的情人,此人不斷變化為傳教士、將軍和監獄看守同他作對。導演對主人公的性心理作了充分的探索,運用一系列非現實的畫面來表現人物的性夢幻世界,並設計許多超常的動作來刻畫性壓抑者的變態行為,如主人公無故打碎了酒窖里一個又一個的玻璃球,或者穿上一件拖到腳跟的大衣在大街上亂逛。全片沒有情節,也無人物性格塑造,充滿弗洛依德主義的潛意識迷狂的幻覺場面。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現實主義的故事片。
十五、《畢業生》
1967年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
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移情戀愛經歷,體現了戀母情結、閹割焦慮、救贖和成長等相關精神分析主題。影片最後的音樂《斯卡保羅集市》特別動人。坐在公交車上,音樂響起,好有感覺。
十六、《天地無倫》
拉里·克拉克導演。
一部充滿著性、暴力、仇恨和愛的電影,家庭悲劇,俄狄浦斯情結的深刻呈現。人生還能更悲催些嗎?
十七、《在屋頂上的流浪》
由蘇格蘭導演大衛?馬肯茲執導,改編自小說家彼得?金科斯的作品,是2007年最受矚目的一部話題巨作。
以精神分析中的戀母情結為基礎主題。
十八、《國王的演講》
一個國王竟然有當眾講話焦慮,無法對國民進行電台演講,只能找心理醫生來解決問題,國王為何有這樣的問題呢?原來有個那樣的爸爸。
十九、《吮拇指的人》
美國導演邁克·米爾斯。
無論今年幾歲,長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周圍人都要瘋掉了。基努里維斯做心理醫生哦,涉及到青春期少年的成長困惑和過程,揭示青少年心理問題中的家庭原因對其的影響。有點小溫馨,看的時候會很有共鳴哦。
二十、《鋼琴教師》
法國電影,邁克爾·哈內克導演,此片有風險,要看需謹慎。
此片與《黑天鵝》有得一拼。女兒和母親的關係,總是一段扯不清的心理痛苦糾纏。描述一個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親極端變態的鉗制下心靈如何被扭曲和情愛如何被變異的痛苦歷程。越被壓抑和禁止的東西總是對人有過度的吸引力。
二十一、《毀滅》
《毀滅》法國路易?馬勒導演,是歐洲電影的絕美之作。
講述父親、兒子和兒媳三角關係,將一部直面人類最大的禁忌——亂倫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有意識的,更多的是潛意識的,也就是人成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二十二、《一條安達魯狗》
(1929) 路易斯?布努艾爾的超現實主義影片
根據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的象徵理論拍攝出來的看不懂的電影之一。它是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中出現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的一部代表作。影片無任何情節,只有一組組無邏輯無理性的鏡頭,以及奇特怪誕形象的不諧調接合:男人想去擁抱他渴望的女人,卻被系著南瓜的長繩絆住;一隻死驢血淋淋地堆在鋼琴上…
《危險方法》《當尼采哭泣》《瑪麗公主》《愛德華大夫》《老大靠邊閃(一共兩部)》其實所有好萊塢式的人格成長,比如童年受挫,成年發生改變,都有精神分析的影子。
首推《愛德華大夫》。
黑白經典,龍套癖大師希區柯克經典作品。
男主角女主角都美得冒泡。
某道具(不劇透)為達利(繪畫大師)親手繪製。
和《美麗心靈》這種看似是講心理學實則涉及心理學知識相當少的電影相比,《愛德華大夫》之中確實有許多精神分析相關的知識,如具體方法、弊端等。
不過弊端比較隱晦。
看完此片後如果沒看出來弊端在哪,可以查看豆瓣的相關影評。(手機粗答,故不附上具體地址,見諒)
影視劇的話 美劇《捫心問診》非常不錯,直接就是精神分析諮詢過程。
個人喜歡《沉默的羔羊》和《致命ID》
毫無疑問《浪潮》是值得去看的。
社會心理學上老師推薦的。
以下劇透電影內容~
~~~
~~~
~~~
~~~
~~~
ZT納粹速成,只需五日
他們無法理解法西斯主義,但突然間,他們成了這場運動的一部分。1967年,在美國的一所高中里,教師Ron Jones大膽地進行了一場實驗:他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很快,事態的發展就失去了控制」,多年後,一位當時的學生回憶道。
Ron Jones束手無策。時間:1967年4月,地點:加利福尼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歷史課,主題:第三帝國。一個學生提了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僱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里發生的慘劇?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
下課之後,這個問題仍在Ron Jones的腦子了不斷盤旋。他決定,大膽地進行一項實驗。他要重建納粹德國,一個微型的納粹德國,就在他的教室里。他想讓他的學生們親身體會法西斯主義,不僅體會其恐怖,也體會其魅力。星期一,他站在講台前,不同於以往,他開始向他的班級下達命令。
「Jones先生因其激進的教學方式而備受爭議」,他當年的學生Phillip Neel說道,「有一次,他把我們分成兩人一組,其中一人必須整天遮住眼睛活動,籍此讓我們理解,什麼叫信任。」還有一此,這名激進的教師禁止一部分學生,在幾天時間內使用教學樓里特定的洗手間。「他想讓我們體會,什麼是宗族隔離」,Phillip Neel回憶道。這名當年的學生現在是電視節目製作人,目前正製作一部關於Ron Jones 實驗的紀錄片。
玉不琢,不成器
Jones不僅僅因其激進的教學方式聞名,他同時也是學生的好朋友。他住在一間樹屋裡,玩朋克音樂。但在某個星期一,他命令他的學生,端正坐姿,抬頭挺胸直背,雙腳平放,雙手背後。接下來的是速度訓練:起立,坐下,一遍遍重複。最後他讓學生站到教室門外,等他發出信號後,學生們跑回座位坐下。Jones記錄下了時間, 5秒,無聲的5秒。而做到這一點所需的,僅僅是幾分鐘的練習。
Jones更進一步。他讓學生閱讀文章,接著開展討論,但必須遵循嚴格的規則:想發言的人必須起立,站到桌旁,先說「Jones先生」,然後才允許發言。發言時必須言簡意賅,口齒清楚。誰要是回答的時候心不在焉、隨便應付,就必須重新回答一遍,甚至不斷重複。
Jones堅持他的原則,並漸漸對結果感到驚訝。搗蛋鬼變成了榜樣,他們的勇於發言,見解獨特,答案明確。回答問題的也不再僅僅是那幾張老面孔,無論是問題還是答案的水準有了驚人的提高。學生們注意力更集中,聽講也更專心。Jones原先以為,學生們會認為專制型的教學方式可笑,會抵觸,不配合,但結果恰恰相反。要求學生們遵守紀律,服從命令很簡單,意外得簡單。學生也變得更加有效率。
「他是我們信任的老師」
星期二,他踏入教室,迎接他的是一片肅靜。所有人在課桌後坐得筆直,雖然並沒有人這麼要求。他們的聚精會神,表情充滿期待,沒有人交頭接耳。他們在等他,Ron Jones,他們的老師。他在黑板上寫下:「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然後開始講課。學生們認真聽講。下課時,他用手做了一個簡短的動作:手臂前伸,手掌先向上,再向下滑出一個曲線。一個波浪。Jones把這個手勢定為班級的問候禮。在學校里和大街上用這個手勢表明身份,身為這場運動的一份子。
Jones把這個問候禮稱為「第三浪」。浪潮總是以三波的形式到來,最後一浪,即第三浪衝上沙灘時是最強勁的。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名稱和「第三帝國」何等相似。
「Jones先生他是我們信任的老師。我也參加了,一切都似乎很有趣,感覺是場遊戲。至少剛開始時是這樣」,Neel回憶道。他當時只是覺得挺這位老師上課很有意思。
相互告發-為了集體的利益
接下來的幾天,Jones仔細觀察校園裡的一舉一動。在咖啡廳、圖書館、體操館裡,學生們見面時用「浪潮」手勢打招呼。這個實驗已從教室擴展到了整個校園。
星期三,Jones分發了成員卡,其中三張上有一個紅色的叉。拿到這三張卡的人被委以特殊的使命:檢舉不遵守「浪潮」規定的人。隨後,Jones又開始「佈道」了,從行動,投身集體,一直說到自我墮落。他被他自己的話感染了,他搖擺於領袖和老師的雙重角色之間。他為他充滿幹勁的學生驕傲,為他們的成績驕傲,為他們的團結驕傲,他為他自己驕傲。
緊接著,告密的風潮到來了。他只委派了3個學生檢舉批評者和反對者。結果卻來了20個人。他們毫無保留地告發他們拿「浪潮」開玩笑的朋友,出賣他們對「浪潮」表示懷疑的父母。一切為了集體的利益。這場運動在三天之內已經成為了他們生命的全部。
「從那一刻起我意識到,事態的發展已經失控了」
「我當時雖然參加了,但應該算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Neel如今說道。有的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但也有學生從根本上反對這場運動。「一次課間,我對我最好的朋友說了一個關於『第三浪』的笑話,結果第二天,Jones先生在所有學生面前提到了這事,從那時起我開始感到害怕。」 Neel清楚,肯定是他最好的朋友告發了他。「而那時他只是面無表情地望著前方。從那一刻起我意識到,事態的發展已經失去了控制。」
當看到如此多的學生為了這場運動毫無保留地出賣朋友,Jones也感到害怕了。他必須找到一條出路,來中止這場實驗。但如何才能做到?
星期四,課堂里的人數已從30人漲到了80人。新來的都逃掉了原本應去的課。Jones宣布,「第三浪」是全國性青年運動的一部分,目的在於促進國內政治體制變革。星期五中午12點,將會由總統候選人正式宣布組織的成立。學校里也會有相應的公告。
一個奇異的巧合讓這個聲明更加可信:時代雜誌上整頁刊登了一個名為「第三浪」的木器產品的廣告。學生們被鼓舞了。「當時沒有人對Jones先生表示一絲懷疑」,Neel回憶道。
「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星期五中午,學校大禮堂。超過200名學生筆直地端坐在那裡,天花板上掛滿了 「第三浪」 寬大的橫幅。Jones作了簡短的致辭,200隻手臂對著他舉起,做了「浪潮」問候禮。這場實驗只進行了五天,卻是漫長的五天。
「當然」,Neel說,「我也在場,作為外人很難想像,短短几天內形成了何種團體的壓力。」
禮堂內,Ron Jones打開一台電視。出現的只有雪花。學生們等待著。屏幕上除了雪花別無他物。學生們仍然等待著。他們已經習慣了紀律和服從。幾分鐘後,終於有人問道:「不存在什麼領袖,對不對?」禮堂里炸開了鍋。Jones開始講話,不再大聲、嚴厲,而是柔和、帶著自責:「沒錯,但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沒有人願意提及這場實驗
Jones給學生們播放了一部關於第三帝國的影片:帝國黨代會、集體、紀律、服從,以及這個集體的所作所為:恐怖、暴力、毒氣室。Ron Jones看著一張張不知所措的臉。最初的那個問題得到了回答。他說:「和德國人一樣,你們也很難承認,竟然做得如此過分,你們不會願意承認被人操縱,你們不會願意承認,參與了這場鬧劇。」
他說得沒錯。第二天,學校里籠罩的壓抑的氣氛。沒有人願提及這場實驗。「我自己當時陷得不深。所以對我來說,這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但其他人從此對此隻字不提,直到Philip Neel因為紀錄片和他們聯繫。
Neel在收集材料時得知,許多人感到尷尬,居然如此輕易地被「浪潮」席捲。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原本不是Jones班上的,但為了「第三浪」,他們逃了原本該上的課。「那是1967年,他們中許多人當時熱衷政治」,Neel解釋道。「他們參加了學運,甚至黑豹(60年代美國黑人運動)。他們當時都感到無比震驚,如此輕易就放棄了自由。」
「這個實驗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我們中的很多人孤獨、缺乏家庭的溫暖、集體的關心,缺乏對一個群體的歸屬感。即使把這個實驗放在今天,也會得出同樣的結果……去你們當地的學校看看,那裡找得到民主嗎?」
——Ron Jones某次採訪時的回答
「浪潮」所體現的是「強權下的服從性」這一現象。著名的米爾格拉姆實驗(Milgram experiment)研究的既是這一現象
不知道犯罪心理算不算
《禁閉島》
關於腦科探案的日劇《Mr.Brain》
美劇漢尼拔。
集犯罪美學食物美學一體哦,裡面大多數講心理意象,對於我而言,心理意象簡直像是一種文學體裁,當它與潛意識偶遇,便妙不可言。
像絕命毒師沃爾特打蒼蠅那一集,就是與潛意識偶遇了。
沉默的羔羊
漢尼拔
寂靜嶺
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我完全看不懂的電影:《穆赫蘭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