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懂道理之前該如何教育?

如題。

小孩子在懂得道理之前總是讓人萌得心癢啊!可是有時候不聽話又讓人恨得牙痒痒→_→
很多事情完全道理說不通啊!

舉個例子。
譬如他喜歡穿著高跟鞋在地板上「噠噠噠」的,不穿自己的鞋。
很危險有木有!會扭到腳有木有!樓下還以為我們家裝修呢有木有!
怎麼破?講道理無效,恐嚇無效,還以為你跟他玩兒呢-_-#

請問如何教育?
他兩歲半,打罵和過分嚴厲會不會傷害到他幼小的心靈啊(☆_☆)

同時我也很好奇,道理到底是如何習得的? 在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在理解力吸收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情況下,怎麼講道理啊T^T
最後偷偷告訴你們哦,他是我弟哦~~~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一樓和二樓的答主答的很專業,但是我不敢苟同,下面分享一下我對孩子穿高跟鞋這件事情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1.要先知道孩子穿高跟鞋的原因

孩子到了2歲之後,對很多事物都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而且具有極強的探索精神。這時候的孩子初具行為能力,對世界萬物的經驗又少,所以會打開身體上的每一種感官去感受任何事情(包括可能會很危險的事物)


①孩子在進行自主社會化

題主文章中孩子穿高跟鞋或者喜歡外公或者爸爸的臭襪子,這些都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步,孩子在自己去體驗當一個成人是個什麼樣子!所以這是孩子在成長的標誌,題主首先不能著急,反而應該高興才對,因為孩子在成長。

②對性的初體驗

看到這個標題別害怕,我所說的性的初體驗,其實是孩子正在感受成人兩性(尤其是異性)的特徵(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好比其他動物遇到同類時喜歡去嗅一下,尤其是遇到同類異性的時候)。比如題主的孩子在體驗母親的高跟鞋(異性),女孩子可能會很喜歡爸爸的臭襪子。這些物體里都有強烈的異性荷爾蒙,孩子的本能讓他們對異性的這些氣息產生了興趣。他們在感知異性的荷爾蒙是個什麼樣子。這時不經過大腦的,是孩子動物的性本能在驅使。


③求的關注

這是題主的這個事例中孩子老是穿高跟鞋的最大的一個可能。在題主的事例中,別管是打罵也好、提醒也好、威脅也好,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家長非常有趣的關注,他們很高興能看到父母那麼關注他,所以父母越是焦急的勸說孩子不要穿高跟鞋,很危險,孩子就越好奇,越想去穿,最終會形成一個條件反射:穿高跟鞋→父母給與更多關注→我開心。這就是為什麼父母的威脅甚至是大罵好像都沒什麼用處,甚至會其反作用的原因。


2.解決方案

上面的3個原因不一定是全部原因,問題是綜合的,也不一定3個原因都能佔到。所以可能需要題主自己去按照我說的這幾個原因一個一個去觀察和推斷。


那麼推斷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之後,按照我下面的針對性方案來應對,應該會有幫助:


①針對自主社會化

有引導的去滿足孩子對成人世界的好奇心是必要的解決手段。可以引導孩子站在鏡子面前來試著穿高跟鞋,讓孩子看到自己穿高跟鞋的樣子,聞聞高跟鞋的味道,然後找個時間帶孩子去觀察路上大家穿高跟鞋是什麼樣子,提醒孩子記住他覺得哪個高跟鞋更漂亮,回家鼓勵孩子畫出來。孩子從觸覺、視覺和嗅覺上都最大限度的感知了高跟鞋是什麼,逐漸的孩子就會淡化了對高跟鞋的好奇(平日里最好還是將高跟鞋收起,在父母的引導下才可以穿高跟鞋)。


其次,就算高跟鞋的好奇淡化了,只要孩子還是感興趣成人世界,還是會喜歡上其他奇怪的東西的。所以多帶孩子去參加成人世界的聚會時必要的,這樣也可以在孩子的語言準備期給孩子備足學習的素材,在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3歲-6歲)讓孩子有長足的發展。

②針對性的初體驗

在歐洲國家,尤其是較為開放的義大利等國家,幼兒園都會開設性教育課,通過男女同浴和老師的指導,孩子們都會對性和兩性有個初期的認識。


題主如果可以接受,可以讓孩子分別和爸爸媽媽共同沐浴,並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講解男生和女生的身體和生理上的差別,同時告知孩子一些兩性之間的行為上如何做到相互尊重的行為準則。這樣可以讓孩子對兩性和性觀念有一個良性的開端。


但是針對這個點,很多中國家長可能會很迷茫,如果這方面很迷茫的話,題主或者其他觀眾可以私信我,我會做更詳盡的解釋。


③針對求關注

題主對孩子的這種求關注的行為要給與「合理漠視」,就是對孩子明顯要求關注的行為:不予眼神交流、不予語言交流、不予肢體接觸。


如果做不到,就很可能就會強化孩子的這一行為,無法完全制止。具體方法如下:


1)第一次警告孩子:穿高跟鞋很危險,很可能會摔倒

2)孩子還會笑著看著父母,等父母來制止他

3)合理漠視,不看他,不再說他,不去制止他

4)孩子覺得無趣,慢慢就不玩高跟鞋了


可能題主會問:那要是孩子真摔倒了怎麼辦?可能題主會對我下面的回答不會十分認同。但是我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自己去體驗這件事情的後果,之後,孩子自然不會再去做容易傷害他自己的事情了。


但前提是:孩子穿高跟鞋的這個行為真的是因為他在求關注,如果是上面其他兩點原因,那麼這個方法就不奏效了。


但是,如果真是為了求關注,那麼在很大概率上,還沒等孩子摔倒,他已經對高跟鞋不感興趣了,因為沒人關注他。


以上三點都是有針對性的方案,所以前提上還是需要父母通過觀察,確認好孩子到底是什麼原因做這件事情的,之後才能決定到底用哪個方案。我相信觀察和判斷起來不會很難,如果題主或者知友在這一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有任何意見和疑問,歡迎找我,也歡迎其他知友給與中肯的指正和批評。謝謝,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題主。


說在前面:教育孩子,特別是對父母來說,最喜歡用的手段就是懲罰,打也好罵也好,除了給孩子帶來創傷以外,對於行為矯正的效率是很低的。所以十分不推薦家長懲罰孩子!!不論任何形式的懲罰,都是簡單粗暴,效果較差的。

十分贊同一樓Lydia的答案。
基本回答了
1.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兩歲半的孩子思維處於前運算階段。
2.如何教育:言傳身教。

我做點補充:
關於如何言傳身教。

說道言傳身教,那麼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提出者。
在班杜拉看來,兒童社會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來完成的。
在斯金納建立的S-R公式下,他做了有益的補充。認為有機體行為強化的方式有三種:

一是直接強化,即對學習者作出的行為反應當場予以正或負的刺激;
二是替代強化,指學習者通過觀察其他人實施這種行為後所得到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指向;三是自我強化,指兒童根據社會對他所傳遞的行為判斷標準,結合個人的理解對自己的行為表現進行正或付的強化。自我強化參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標。

所以我們要做孩子的榜樣,是強調了第二點,替代強化。這也是班杜拉通過實驗證明的,他倡導的最有效的行為習得的方法。
所以你要明白孩子為什麼喜歡穿高跟鞋,就是因為母親和姐姐經常在孩子面前穿,孩子模仿了你們的行為。

但是知道原因了還不夠,因為行為已經習得了,如何消退該行為呢?

這個時候我們就得請出斯金納先生了。
他不僅僅告訴了我們,行為是如何習得的。他還提出了行為消退的規律。

  • 正強化:給孩子一種好刺激,使孩子的某種行為模式重複出現
  • 負強化:去掉對孩子的一種壞刺激,使孩子的某種行為模式重複出現
  • 正懲罰:給孩子一種壞刺激,使孩子的某種行為不再出現
  • 負懲罰:去掉對孩子的一種好刺激,使孩子的某種行為不再出現。

其中,正負兩種懲罰是使行為消退的一種方式。

但是,要鑒別對於小孩什麼是真正的懲罰是不容易的,如題主描述恐嚇孩子也無效,以為是逗他玩,這個時候恐嚇就不是懲罰了,成為了強化,孩子覺得因為穿高跟鞋得到了姐姐的關注,這對他來說是好刺激。

所以,懲罰往往不是一種好的策略,卻是父母們用得最多的策略!!
第一有時候你對壞刺激的理解和孩子對壞刺激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第二,有實驗也證明了,懲罰對行為消退的效率是比較低的。

所以,真正的方法是: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忽視孩子錯誤的行為。從而逐漸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

例如:在穿高跟鞋這件事上,孩子如果穿了高跟鞋,家人就不理他。全家人都不理,無論孩子玩得多麼歡樂。小孩子注意力都不會很集中的,玩不了多久就會覺得累了,沒人理他,他更會覺得無聊,甚至這可能對他構成一種懲罰。
孩子一旦不穿高跟鞋了,家人就表揚他,給與他喜歡的獎勵,並且要說出理由:「寶貝真乖,終於明白小孩子穿高跟鞋很危險了。」

這樣形成了對比:我做這件事,就得不到關注,被忽視。我不做這件事,就有了關注和表揚。所以我不做了。

過不了幾次,孩子的行為就會矯正過來。


所以,教育前運算階段的孩子:

  • 自我行為要得當,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學習自己好的行為習慣。(如果真有不願被孩子學習到的壞習慣,那麼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例如,穿高跟鞋,這本身不是壞習慣,但是孩子學習了就不好。那麼,請把高跟鞋放在鞋架頂端,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回家了就立馬脫掉,不讓孩子經常見到大人在穿。)
  • 孩子一旦還是學習到不當的行為的時候,不要懲罰他,而是強化與之相反的行為,並且忽視不當的行為。

僅僅適用於2—6、7歲前運算階段的孩子。


我也有個親弟弟,小時候經常就是我帶著他,半個媽。

一般事我都是讓他隨意浪,直到他摔了磕了痛了,下回他自己就知道這事不能做了。

他要是做一些影響比較危險的,比如玩插座什麼的,我就會拿電蚊拍假裝接通了插座,然後在他面前電閃火花,他嚇尿了,不敢再玩插座。

他啃桌子腳,我看著他啃了幾次受不了了,於是特意在上面刷了醋,當時他再啃的時候,表情感覺吞了一坨粑粑一樣的,換了凳子腳床腳啃,發現機智如我竟然都刷了菜油或醬油或麻油……遂不再啃。但後期清潔工作有點癱。

特別喜歡鑽樓梯下髒兮兮的倉庫,直到我在裡面放滿了打足氣的氣球。他有次又想趁我不注意鑽進去的時候,我一個箭步衝過去一腳踩上裡面的一個氣球,氣球炸了,他嚇尿了,這次是真的尿了褲子,嚇得大哭。他在外面哭,我順便踩爆了其他氣球。後來開倉庫門成為對付他一大殺手鐧。

兩個人一起坐在地上分吃半個西瓜,拿勺子挖給他不要非要用手進去舀。我直接大喝一聲,搬起西瓜放在桌子上,然後我站著吃,任他在地上撒潑打滾撓桌腳。後來吃西瓜只要大喝一聲,他馬上縮回自己蠢蠢欲動的手,乖乖等著喂。

………

現在熊孩子已經成長為二逼孩子一枚。
自從我用微信後,這貨經常叫我幫他充話費,給他發紅包,給就么么噠不給就老太婆。TAT

我記得他幼兒園的時候我初中,那次我媽和小姐妹出去逛街,把我倆鎖家裡了。結果玩的太開心完全忘記家裡還有兩個身無分文等飯的。
我家電話機又報廢好多年。

下午餓的不行,冰箱里只有半個生南瓜……
翻了個底朝天也只找著一桶速食麵,泡了兩個人分吃了。
傍晚又餓的不行,兩個人又把之前丟垃圾桶的蔬菜包撿出來分吃了。
…………
分吃速食麵蔬菜包的經歷啊!!!
你們有嗎?!

晚上七八點我媽還沒回家。
我們這對被父母遺棄的姐弟,終於趴在窗檯等到了來救我倆的神仙哥哥———
附近和風飯糰店的外送小哥………
於是我喊住他,叫他給我們送兩個招牌飯糰+兩杯可可………
十分鐘後,小哥如約而至,然而窗口把飯糰拿進來後,我說:明天叫我媽去店裡給錢。
然後我們就開吃,再也不理那個聲嘶力竭的外賣小哥了………(他好像沒聽清我說的啥)

然後我媽終於和我爸急匆匆地在十點的樣子回來了,我媽嚎叫著撲進來,發現我們倆很淡定地在看電視。
後來知道我媽白天有打電話給我爸,叫他飯點接我們出去吃飯,結果我爸一轉身完全忘了,我媽以為我爸知道了。
後來她打電話一問才知道我爸忘了差點嚇尿。
我說我點了外賣還沒給錢。

好幾天後我媽才想起給小哥去送錢。那天我弟好懂事啊,餓了也沒哭。這種革命親情!我們是分吃過速食麵蔬菜包的人!我們是一起耍過外賣小哥的人!所以,打幾下算什麼?!


題主,下手吧,不要怕,再說他還小以後完全不記得滴喲~
弟弟不乖多半是皮癢,罵一頓凶一下看情況打幾下就好。
趁著還能全面碾壓的時候好好玩他,他不會恨你的,因為哥哥姐姐在小孩子眼中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否則等以後他開了靈智,長了個子,你就打不過他了。

BTW:不要微波爐熱青南瓜,會很噁心的。


謝謝邀請。

1. 小孩子在懂道理之前該如何教育?

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

什麼是懂道理?什麼是教育?這個語氣本身就是以我們成人的標準去判斷和評價孩子的行為。如果我說其實孩子很早就已經懂得『道理』了,有他/她本身的一套準則和標準,這算不算?一定要聽成人的話的孩子才是應該的嗎?

一個小小孩,如果他乾乾淨淨
衣帽整齊,如果他規規矩矩
這可並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開口
便是叔叔好阿姨好再見再見你好
如果他四歲就能讓梨
這又有什麼意義

一個小小孩,應該是滿地亂滾
滿街瘋跑,臉和小手都髒兮兮的
還應該有點壞,有點不聽話
他應該長時間玩著毫無目的的遊戲
他是一隻自私、可愛又殘酷的小動物
他來到世上,是為了教育我們
讓我們得以再一次生長
而不是朽壞下去

海桑這首詩轉需好不好。孩子的出生,是為了教育我們,讓我們得以再一次生長,而不是朽壞下去。

2. 兩歲半,打罵和過分嚴厲會不會傷害到他幼小的心靈?

你覺得會嗎?肯定會啊。

對於語言能力還正在發育中,表達能力還不成熟的一兩歲孩子來說,揍一頓,罵一頓就知道了,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

有個詞叫基本歸因錯誤。其實這個邏輯錯誤是因為我們總是把事情過度的歸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我們斥責孩子彷彿他性格上有各種缺點,而卻不願意去深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過程本身有偏差,這是逃避行為。


當我們制止孩子爭奪玩具卻不果,試圖表示理解孩子卻不得法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當下的判斷,個人的性格,潛意識的理解,以及過往對經驗和知識的積累,都影響了父母面對這種事情的處理方式。


按照新加坡教育專家@陳禾老師的看法就是:『非揍不可是建立在家長自我中心的主觀意識下,在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意願,陷於情緒失控,發泄一下,還給自己找到正當的依據,但這樣即使心安理得又如何?在孩子來說,不論被揍的結果是憤恨還是內疚,都是弱化他面對問題進行思考,教養的意義就失去了。』

嚴肅批評,甚至打罵,除了讓孩子感到恐懼以外,"到底什麼不能做"卻並沒有傳遞到。孩子即使挨揍,也無法理解到底什麼不能做。揍孩子只能讓孩子恐懼,並隨之剝奪了孩子思考的能力。用疼痛控制孩子的話,教給孩子的不是因為什麼原因而能做,而是因為會挨揍所以不能做。同時,因為打罵這個行為,強化給孩子的認識是,打人也是可以的,並不會真正了解到對方的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在外面粗暴對待別的小孩的小朋友,往往家裡的教養方式都有這樣的信號:『對方做了壞事,揍一頓就好了』。

好吧,那也許就會說,我就輕輕拍拍手,打打屁股可以嗎?可是你能確保你的情緒不升級嗎?雖然想著儘可能地用語言表達,但忍不住想要動手的時候還是有的吧?每個人都有跟自己內心的惡魔鬥爭的時候吧?在重複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習慣這種程度的痛苦,很可能不打重一點就起不到震懾作用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情緒會有逐漸升級的危險不是嗎。再者,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很可能就會向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採取同樣的行為。

打罵孩子,對家長和孩子雙方來說都沒有任何好處。但是,一兩歲的孩子僅靠說教真是太難了。更何況他們處在反抗期?

樓主最關心的問題也是這個。

3. 請問如何教育?

題外話就是,樓主舉的穿高跟鞋的例子簡直就是太小巫了。要是放我家裡,這根本就不是事兒。這類孩子更讓人頭疼的其實很多是Terrible Two的『無可奈何』,比如發脾氣,打人,咬人,鬧情緒,不肯吃飯睡覺不肯妥協,不聽話,哭鬧,扔東西等等,所有對立和抗衡都會讓家長手足無措。這種聽到制止還以為是和他玩的行為,已經很天使了好不好!

所以我不會就『如何講穿高更鞋不好』這個道理來闡釋,我只針對比較『大巫』的情況。

回歸到這個議題,的確孩子情緒爆發起來很難收拾。孩子表達能力有限,能走出情緒的圈子需要花的時間比我們多很多,而其認知能力的有限又會影響了我們和他講道理的"共識",即他究竟懂我們說的是什麼嗎?在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在理解力吸收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情況下,怎麼講道理?

我的觀點很簡單。兩個基本點:一是親子關係,二是講道理的藝術。

一是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我們研究術的文章比較多,真正走心的內容比較少。任何談話的基礎是信任。旁觀者看個案,研究的是某一句話說的妥當不妥當,這很好,也是合情合理的探討,但自己人看個案,卻需要意識到,如果親子關係夠和諧,無論你說什麼,孩子都會覺得可信。

二是講道理的藝術。

如果親子關係和諧,即便不引導情緒作為鋪墊(即共情),直接糾正認知即講道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卻不是什麼認知(道理)都能讓孩子平靜下來,這個同樣也是一門藝術。

1)預防重於一切,言傳身教先行

看的例子少,比如舉一個,孩子玩著別人的玩具到時間要還給人家了,一種做法可以是(從孩子第一次借別人玩具開始):

  • "你想玩?(是)因為是哥哥的,我們最後要還給人家,我們去問問哥哥能不能再玩兩遍好嗎?"(當然是哥哥身邊的保姆說好啊好啊?)
  • (幾分鐘後)"你還想玩?(是)但這次玩最後一遍,因為是哥哥的,要還給人家,我們要說話算數"或者"哥哥沒有它會傷心的"
  • (幾分鐘後)"你還想玩?(是)媽媽知道你還想玩,你很喜歡它,可是這東西是哥哥的,我們約定了要把東西還給哥哥對吧,不然哥哥會傷心。要不我們明天再過來和哥哥借好嗎?"
  • 然後會引導他主動把玩具還給對方,去說謝謝和再見。全程十五二十分鐘就肯定有的。

所以基本上從處理一個事情到最後完整解決,我們得比我們想像中要花上更多的時間,這需要整個環境的配合和耐心地等待孩子緩解了情緒,做出了最後一步:主動歸還玩具,並愉快說謝謝和再見。

大體這樣子從小開始引導的話(基本上從開始會玩別人的玩具起每一次都是這樣子),孩子鬧彆扭的情況是很少的。(一開始孩子還小的話是家長示範,稱之為:榜樣)

而萬一出現了執拗不肯歸還玩具的情況,即便直接談話到:"你還想玩?但這個要還給哥哥了,他現在就得回家了,你看阿姨已經在收拾東西了,我們明天再來和哥哥借吧。"

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句簡短的話他已經可以很熟悉地理解到以前的意思,所以就可以很統一地將寶寶的認知和大人的認知統一起來。即達到兩人無缺的溝通。

我舉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其實是想反映一個觀念是,預防重於一切。

解決孩子的執拗行為並不能等到孩子執拗行為出來後才去解決,而應該從一開始就把這些好的行為滲透也罷言傳身教也罷,教導給孩子。

就像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你轉的,在公共場合就要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開車就要坐安全座椅,要學會等待等等。這些不需要刻意去教(比如你不需要特定設定一些陷阱讓孩子去跌倒從而告訴他什麼叫挫折),但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行就這麼呈現了。而這些也是屬於規則。

說白了,這種方式就是在孩子的行為里滲透一種叫規則和合理性的東西。你可以玩別人的東西但是你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則,你的行為度有一個尺度叫合理性。

2)共情+problem solving的解決思路

矛盾發生的時候,孩子激烈地反抗,歇斯底里地痛哭,家長應該怎麼辦?

共情是我們所常見的一種。即表達對孩子情緒的理解。


但不得不吐槽的就是,目前很多家長在共情這個分寸上,並沒有掌握共情的真諦。


共情不好會變成暗示。在錯誤猜測基礎上的共情會干擾孩子認知,過分憐憫的共情也會造成情緒的負面干擾。而只有共情沒有對事件的處理和認識又是治標不治本。你確定真的知道孩子是哪一種情緒嗎?你確定在表示對孩子情緒的理解過程中沒有歪曲對正確行為的認知嗎?共情完了能解決根本問題嗎?說多錯多,如果不理解請閉嘴這個道理我們自己也深有體會的。


我們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表達方式。但共情應該是作為解決問題的基礎而存在的。即是說共情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鋪墊的。很多時候,我們面對孩子的情緒,會下意識地作出了一種行為,即解決情緒是解決問題的最終做法:就是孩子開心了平復了沒事了,那個問題就不需要解決了。搶奪玩具的行為不需要去理了,無理取鬧躺地耍賴的行為也不需要去理了,但這樣真的好么?(這同樣也是轉移注意力做法所帶來的隱患)


Terrible Two 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標誌期,他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嘗試探索和世界的相處之道,這是Ego Two。

面對T2的各種"討人厭"現象,和孩子共情,引導情緒的認識,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這次是一條完整的線。而講道理如何講得更通,這又是一個循環的答案了,請參考前文。

4、結論

在親子關係的和諧基礎上,統一和協調的家庭行為就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的言行,規則其實是反映了家庭環境的一個言傳身教。

讓孩子感受到被愛,那麼即便T2行為出來,不管哪種處理方式,都不至於出現"絕望"(即便當下處理錯了事後還可以挽回),而過渡T2除了緩和情緒外,還需要引導孩子去學習如何成長,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即problem solving)的能力,這就是潛移默化地講道理了。

所以育兒其實說簡單也不簡單,要說多難也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和T2的孩子講道理?先言傳身教,先給孩子一個和諧的親子關係,育人先育己吧。

————————————————————


知乎專欄:萌芽研究所BUD,致力於普及科學育兒的專欄

更多育兒的個人經驗與技巧,收錄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中,厚臉皮地放上關注鏈接:微信公眾號 / 個人微博,感興趣的爸媽們歡迎來坐坐。


小孩子既然還沒懂道理,又談何教育呢?

我小到大,我的家裡人就很少教育我,幾乎是放任我自由生長。直到現在,我做什麼選擇,他們也是完全尊重我的意見。

但他們雖然不用各種道理教育我,卻很喜歡鼓勵我去嘗試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吃餃子蘸酸到不行的陳醋,啃一小口辣得嗓子冒煙的大蒜,欣賞各種集郵圖冊,看詩詞選集,玩廢棄的子彈殼和手榴彈。我就在各種奇奇怪怪的事物的熏陶下,奇奇怪怪的長大了。現在想來,這些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嘗試,保留了我對萬事萬物都充滿熱情的一份天性。直到現在,我仍然時常像個小孩子一樣,會好奇的去了解一些不重要的東西,會突然停在路邊吟兩句詩或者觀察一朵花,會非常直白的表達自己的心情起落,當然就常常被人說幼稚單純。

如果要說教育,反而是對我最好,從來都寵著我的姥姥,對我的影響最大。我的姥姥,是個勤快能幹又古道熱腸的女人,她一輩子助人為樂、廣結善緣,得到了很好的名聲。她也燒得一手好菜,小時候每周我最期待的就是去姥姥家吃一頓大餐,簡直周周都是過年。

不過我想說的,不是她光明磊落的種種事迹,而是她貫徹了一輩子的一件小事:喂貓。

我的姥姥,是個愛貓愛狗的好人,她一直都養寵物,基本上家裡一直都是一隻狗加兩到三隻貓這樣的配置。姥姥對寵物的照顧非常精心,不僅會給它們做個各種有營養的貓狗糧,還會安撫它們的心靈。姥姥養的貓,大多是在幼年時,被虐待過,受過極大心理創傷的貓,極度怕人,看見生人就「嗖」的一下鑽到柜子下,床底下,久久不肯出來。

說句實話,這樣的貓是不討喜的,至少小時候的我,是很討厭每次一見到我就躲起來的貓。但是它們卻親近姥姥,那些在柜子底下緊張得寒毛炸起的小獸,卻總能一臉香甜的睡在姥姥的懷裡。

我曾經問姥姥,這樣的貓一點都不乖,為什麼還要養它們呢?

姥姥說,這些貓都是遭過很大罪的貓,把它們扔到野外,它們未必能夠生存下來,既然遇到了,就好好對待吧。

小時候的我不太理解,似懂非懂的點點頭,趁機去摸睡著的貓的頭,撩它的鬍子。然後我的手就被撓了。

不過姥姥不僅關愛家裡的貓,也關心周圍住處的流浪貓。姥姥每天都會用自家的剩飯剩菜,再輔以一些豬肝、米飯,做一大鍋貓食。然後帶到小區的流浪貓聚集處,把這些流浪貓喂得飽飽的。有時候如果流浪貓來得太多,姥姥就去買大袋的貓糧,或者管周圍的餐廳要一些剩飯菜,回來加工加工,再餵給流浪的貓兒們。

姥姥一輩子愛貓,她養過的貓加上她餵過的流浪貓,沒有一千隻,也有七八百隻了。她什麼也不圖,完全是出於對這種小生靈的喜愛和憐憫。小時候的我有時候會好奇的跟在她身後看她喂貓,想要湊近去看那些貓吃飯樣子,沒想到貓兒看到我湊近,立刻發出「嗚嗚」的低吼,目露凶光,嚇得我一踉蹌,摔到泥里了。

總之,我從小就被貓欺負,跟它們相處的實在不怎麼愉快。但姥姥對貓兒們的那種細緻耐心、寬厚溫柔,給幼年的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姥姥今年已經77歲了,仍然每天都會做一大鍋貓食,裝在老年人買菜用的那種滾輪袋裡,從六樓一點一點拿下去。再餵給大院里的流浪貓們。

她年齡已經很大了,好幾公斤重的貓食對她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她走得很慢,下幾節台階,就休息一下,就這樣把貓食一點點挪下去。

我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回去探望姥爺姥姥的我剛巧碰到正辛苦搬貓食的姥姥。我輕鬆的幫姥姥把貓食搬下樓以後,姥姥很高興,誇我這個外孫就是懂事。我表面笑嘻嘻的,心裡卻很不是滋味。我是不希望看到姥姥這麼大年紀還為流浪貓這麼辛苦的,但我也明白,我是勸不住她的。姥姥,要是我能天天幫你搬貓食,該多好啊!

姥姥從來沒給講過任何道理,她只會說別餓著了,別凍著了,注意別生病了。她也只教了我一件事情:喂貓。但我從這件事里,得到的東西,可比大道理珍貴千百倍。

所以,小孩子,不需要你教育它什麼道理。帶著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就好了,和風化雨,滴水石穿,一點一滴的影響足以對小孩子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昨天在知乎茶club聽 @連辰曉 提及爸爸去哪兒電影里黃磊給多多的一封信,今天搜來視頻看。

看到黃磊念及這封信,聽到他特有的劇本念白腔,還有多多以及她和黃磊最真實的互動,情不自已,潸然淚下。

我常常想,也許這是最好的父女關係,最好的教育,最好的一家人。

也願自己能飽有這真誠和感恩,多承擔。

貼上這封信——

我最親愛的多多:
寫下你和你的名字
對於我每一次都是幸福的瞬間

我如此的深愛你 就像愛生命
這份量不多也不少 剛剛好填滿這一生

多多,你是特別棒的女兒
爸爸媽媽永遠永遠都陪著你
有些人提醒我
別讓你太如此這般或者如此那般
而我只想看著你 兒童所特有的那些純潔的品質 不被左右 自然生長

可是你終究會長大 會自己去打開那些門和窗
無論我們是否情願 都將註定發生
而我不可能和你媽媽,一起永遠守在你身旁
所以在這裡我想與你交談
彷彿那一刻 我就坐在你對面 握著你的手

這個世界是值得期待的 會有太多的美好等待著你
但在你奮力向前沖之前
在你即將步入成長的體驗之旅之前
在你開始懷疑 猶豫甚至懼怕之前
爸爸想告訴你
這世間有著太多的不懂與誤解

你會開始發現 許多的人並不了解 或者在意你的想法和感受
許多是事情 並不如你原本所預期的那樣發生和發展
當你滿懷著熱情和衝動 去擁抱一個人的時候
對方也許會輕輕將你推開 而不是如同爸爸媽媽一樣 把你摟的更緊

但是別懷疑我告訴你的
生活值得期待 和相信美好

我會永遠感激這一次我和你的旅行
讓我們彼此擁有了這一份珍貴的留存
我希望你記住的不僅僅是 這次旅行和小朋友們
更要記住真誠和感恩

永遠不要苛責自己 更不要苛責這個世界
要相信不美好 只是為了證明美好的存在

有一天 你也會長大
到那個時候 如果你還有勇氣和信念
繼續去多承擔 相信我 你一定會領略到大快樂

我親愛的女兒 你最可愛 最乖
最懂事 也最棒
爸爸媽媽永遠永遠最愛你
在寫一句給曾經的你
曾經到你剛剛降生的那一刻

親愛的女兒 感謝你來到我的生命里

爸爸


哎呦喂!真是撞上了這個問題。題主你好!我也是個姐姐[看題主的語言表達風格像是個風趣又可愛的呂孩子呢!],家裡有一隻蹭了我們六年飯的小胖豬——沒錯,就是我那萌萌噠小妹!我比小胖大九歲,現在我十五啦,小胖也慢慢長大,今年要當創造奇蹟的小學生了啊哈哈!
我不是什麼心裡專家,沒讀過幾本兒童心理書,但我和小胖相處的依然很好雖然我總時不時的捏一下她的肉肉或者欺負一下她[她現在就趴在我的肩膀上看著我碼字哦哈哈幸虧她文化低不識字]。小胖的性格是偏內向一點點的,這與我們的爹媽有很大關係,我們的爹媽都是平凡人,像每一位平凡的父母那樣教育他們的孩子。我作為小胖的姐姐,我清楚自己應該給小胖爸媽不能給她的。我九歲之前一直住在姥姥家,和比我大五歲的表哥一同長大,我知道一個比我大的同輩會對自己成長的影響,我就一直讓自己記住這種感覺,讓自己能對小胖有更好的影響。現在在小胖身上每發生一件事,我都會用兩種思維考慮,第一是倘若在我這麼大時我碰見這件事我會怎麼想,第二是小胖現在她作為一個小朋友碰見這件事她會怎麼想。這樣不僅我能理解小胖,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你說你萌萌噠小弟弟愛穿高跟鞋?!我這裡有個實例,小朋友們都會經歷這些奇怪又可愛的小過程!我的小胖在大約四歲時突然愛上了穿爸爸剛剛脫下來的臭襪子,是的,你沒有看錯,是剛剛脫下來的!並且是爸爸的!很難以理解是吧!並且她會聞一聞=_=,這令我們一家人都很疑惑,也叫我的粑粑很尷尬。。。我們一家人就開始用各種方法讓小胖改掉這個習慣,媽媽給小胖買了新的漂亮的襪子,希望能讓她注意力轉移,粑粑都不敢在小胖在家的時候脫襪子洗腳甚至洗澡[爸爸好可憐]但都無濟於事,小胖子就對爸爸的臭襪子情有獨鍾。你能對她講道理嗎?他能聽得懂?你要知道,小朋友的三觀可是和你完全不同的呦!某天,我忽然想起了我小時候的一件事,我小時候有一雙舊舊的小雨靴,是姐姐穿下來的,給了我,這雙小雨靴並不漂亮,但我依舊很愛它,因為它是我的第一雙小雨靴。為了能穿上它,我每天都盼下雨,但下不下雨不是我能掌控的,於是,我就在大艷陽天把他給穿出來了。當時我舅舅,姥姥,哥哥,嬸嬸各種方法讓我明白晴天穿雨鞋是個很白痴的行為,但是我不管,因為穿著小雨靴能讓我感覺很vogue,很cute.別人沒有的雨靴就穿在我的腳上,我很開心。
然後我就想,或許小胖愛穿臭襪子也跟我當時的想法是一樣的吧,只因為它能讓自己感到快樂。
當你對小朋友的某種行為感到奇怪甚至驚為天人時,倘若你想知道原因,你不應該問他為什麼他這麼做,而是[這種做法為什麼會令他開心]小孩子的心靈都很單純,他們所有的行為最終目的都是讓自己快樂。
你知道,小孩子都愛聽故事,那你就講故事給他聽唄。只不過你要把故事編的內涵豐富一些,你可以說高跟鞋裡住著一個小公主,小公主最討厭臭臭的小腳丫了,她喜歡媽媽的腳[倘若那是媽媽的鞋子的話],你要把腳洗的乾乾淨淨,穿上自己的小鞋子,因為你的小鞋子里住著一個奧特曼[或者喜羊羊等],他和你的小腳丫是好朋友,如果你不去穿自己的鞋子,那凹凸曼就不能和你的小腳丫玩了,他會很傷心的。
雖然你會覺得我有點扯,但這些話是說給小弟弟聽的。我跟小胖和平相處的這幾年全靠的我這三寸不爛之舌和比乳酪上的孔還要多的腦洞維繫的。小胖長大了,漸漸有了邏輯思維,我也就才開始和他講述道理。
現在小胖正拿著我的小鏡子扎辮子,她喜歡在天靈蓋上扎一個炸開的喇叭辮。別人都會認為這很醜,但她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個髮型呢?[因為這樣炸辮子,我就會變成一隻小蘋果],這是她說的。
題主在問如何跟你兩歲弟弟講道理,哎!題主,你的弟弟需要的不是道理,不是對正確或錯誤理智的理解,而是快樂和愛。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這種感覺,當你看著你的小弟弟慢慢長大,他跟你鬧脾氣,他和你搶好東西吃,他把鼻涕抹了你的胳膊上,他會在你上學前給你一個香香的吻,他會抱著你的大腿說姐姐給我買糖糖吃,他會傷心的時候要你的抱抱,他會在你被父母批評一個人躲在卧室偷偷哭的時候光著小腳丫跑進你的房間然後用他的小臉蛋蹭你的淚水,他會在你抱著手機碼字的時候硬要湊過腦袋來問你姐姐你寫的什麼呀你讀給我聽聽,他會在你看美劇英劇的時候拉著你的手說姐姐你翻譯給我聽,他會在黑黑的房間里睡不著覺時輕輕叫你姐姐我怕黑抱抱睡,然後還允許你摸摸他的小屁屁[別人都摸不到哦!(⊙o⊙)]
把自己給感動哭了,不能讓小胖看到。。。。
心愛的小妹,也許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為什麼我現在會一邊打著字一邊笑一邊哭,但是小妹我相信你一定會永遠知道,姐姐是愛你的哦。。。。。
親親。
寫了這麼多,不知道對題主有幫助嗎?
和這些可愛的小朋友一道成長,當是我們的榮幸。


1、小孩子在任何時候都是懂道理的,不存在一個懂道理之前的階段。只是不同年齡理解是事情的方式不同。

2、懂道理是如何形成的呃?從剛出生起就尊重他,與他講道理,他自然就懂道理。

比如,剛出生沒多久,你到帶他外出,就告訴他,寶寶我們要出門去姥姥家,先做汽車,時間可能稍微有點長,爸爸/媽媽會陪著你......慢慢地,你帶他去陌生的地方他就不會害怕,也不會焦躁

比如,剛出生沒多久,你帶他打預防針,就告訴他,這個是要給你打預防針,到時候醫生會在胳膊上給寶寶扎一針,有點疼,但這個是保護寶寶身體的,過一會兒就會好,爸爸/媽媽會陪著你......

比如,剛出生沒多久,你帶他坐車,就告訴他,這是寶寶安全座椅,是保護寶寶用的,爸爸/媽媽就坐在你旁邊,會拉著你的手,別擔心,爸爸/媽媽會陪著你......


我家娃不怕打針,每次都坐安全座椅


小孩子在懂道理之前該如何教育?
這個問題真的很空泛……本來也想從理論方面來回答,什麼皮亞傑認知行為啦,什麼班杜拉模仿啦……發現上面已經有人答過了。額……我沒有孩子,也沒有接觸過太多這個階段的兒童,所以我沒有資格去給別人建議怎樣去教育孩子。我只能是提供一些小方法和小技巧,讓大人與孩子更好的相處。這些技巧和方法我在幼兒園上班的都實施過,效果都不錯,僅供參考。

首先,孩子做的很多搗蛋的事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這個前提希望大人們都記住。這是我們與孩子相處很重要的一條準則,有一句話,我就特別欣賞「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請大人們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們做的事。我在幼兒園的時候就遇到一個孩子,他總喜歡在大家集體課上隨意的走動,嚴重的影響整個秩序。後來問他為什麼?他說他只是想看看隔壁盥洗室的保育員需不需要幫忙。後來,我告訴他,如果保育員需要你幫忙,她會在上課前叫你的,她不叫你,就表示她不需要。後來那孩子上課就恨認真了。總結起來就是,事先望聞問切,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第二,在安全的前題下,讓孩子嘗嘗後果。題目上不是說孩子老喜歡穿高跟鞋嗎?我們可以先與孩子溝通溝通,然後告訴孩子穿高跟鞋也許會扭到腳,很疼的。溝通如果無效,那我們可以讓孩子在我們的視線內穿高跟鞋,即使扭到腳也算不了什麼大傷,但是能讓孩子吃點苦頭,以後他就明白不聽大人的話,是要自己承擔一些後果的。適當的吃點苦頭有益身心。

第三,冷處理,也是一種好辦法。所謂冷處理,就是先把事件涼一涼,等到大家冷靜下來在處理,這裡既包括孩子也包括大人。很多時候,熊孩子們的所作所為是很挑戰我們的忍耐極限的,但是請記住「衝動是魔鬼」,任何時候都不能體罰孩子,也不能說髒話!最好就是自己靜一靜,讓孩子也靜一靜。後來你就會發現剛才的事件沒那麼糟糕。平心靜氣處理一件事,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還是冷處理,這個「冷處理」是暫時忽略熊孩子們的搗蛋舉動。例如,有很多小孩在某個階段就特喜歡說髒話,究其原因,是因為好玩,然後還能引起你的關注。碰到這種情況,你就別理他們了。過一小段時間他們覺得沒意思,自然而然就不說了。

暫時想到這些,這些都是我在幼兒園存活的法寶,希望能對你有益。推薦你看看郭瑞雪、池莉的 書。


大道理長大之後他自己會懂,你應該考慮讓他怎麼永遠保持快樂,這是大部分中國父母的軟肋。


她穿高跟鞋走路可能因為鞋子發出噠噠聲讓她覺得很有趣,可能是模仿媽媽覺得這樣會像媽媽一樣漂亮,給她一雙會發出聲音的鞋子讓她去外面走唄,或者給她一雙亮晶晶的鞋子唄。

對小小孩不用講道理,理解他們的興趣,認可他們是在感知世界,然後用行動不要用語言,去改變他們的行為。比如,溫柔而堅決地拿走高跟鞋,給她一雙別的鞋。


謝邀,前面一樓已經就如何進行兒童教育方面回答得比較完整了,我來針對題主的「道理」到底是如何習得的來談下我的感受和理解:

題主這篇文章所說的道理泛指整個社會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社會公約,比如小聲行走不要吵鬧到別人,不要亂丟垃圾等等。這一點一樓的同學回答得很完整了,最好得方式當然是給孩子以身作則,因為他現在也就是處於一個模仿的時期,穿高更鞋的整個行為也就是模仿,而且是覺得整個東西好特別和他的鞋子不一樣,是正常的一個好奇的心裡的體現。

家長是孩子接觸時間最長的老師,正如樓上Lydia說的,如果孩子出現了超出社會行為準則的行為,家長第一時間應該是審視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的,並不應該第一時間把錯誤怪罪在孩子身上。而且題主所謂的道理並不是小孩子所認為的道理,他這個時期只會認為這個穿起來好特別,噹噹當的響真好玩。

隨著他的年紀的不斷長大,如果家長能夠正常的教育他,他肯定會逐漸了解這些所有的社會公約和「道理」,逐步還會明白更多的道理,比如「上班不要遲到早退」「安心工作找個踏實的另一半結婚」等「道理」,等年紀再大一點還會了解到其實這些所謂的道理只是某人或者社會所制定出來的遊戲規則。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會發出會心微笑,會很羨慕他們的無憂無慮,因為我們成人是被諸多 「道理」所約束。

我覺得其實這個年紀的孩子最重要和難得可貴的還是他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中國的傳統教育其實較為扼殺這方面,就我身邊的朋友來說,但凡有一些成就和想法的都在好奇心和創造力方面有一定的過人之處。

題主所謂的「道理」隨著時間都會逐漸的懂(建立在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但是幼兒所特有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被扼殺之後就很難找回來了,就算找回來也要需要很大很大的努力。作為一個幼教人我認為「道理」和好奇心和創造力一樣重要,後者正是我們大多數國人所不看重或者缺少的。「道理」使我們成為一個「懂事」而又平凡的人,但是好奇心和創造力能在之前的基礎上成為不一般或者特別甚至卓越的人。

好像略微偏題,第一次發知乎,下次努力


小孩子不是不懂道理。
只是不懂你的道理

不能苛責孩子,的確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
但也不能矯枉過正,演變成了:「要時刻在孩子面前扮演聖母瑪麗亞。「

比如孩子穿著高跟鞋在屋裡走。
你就嚴肅認真,但平等的告訴他:這個舉動會讓樓下的叔叔阿姨不不舒服,也會讓你不舒服。
如果他還是不懂,就讓他理解一下無故地讓別人不高興的後果。
——注意,不是讓你打他啊。

總結一下,可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掩蓋自己因為孩子所產生的情緒,並設法讓孩子明白他的行動是對你有影響的,並以此引導他往好的方向發展。


2歲半完全懂道理了啊,為什麼會講不通呢?
所以答案難道不應該是一開始就講道理,而不是去判斷懂不懂道理。


抱歉....剛剛看見邀請。
第一次被邀請。。。。本科生學術也不好,淺述觀點。哪裡不對請多多指正,歡迎交流探討。
現在回答。
其實孩子的所有行為「問題」都是有原因的。嘗試觀察孩子,觀察自己,觀察孩子身邊的人構成的人文環境、精神環境,觀察孩子身邊的物質環境。這些直接的、間接的、潛在的可能,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要找原因請追蹤蛛絲馬跡,但是不能拆穿。除非你想到了好的干預策略。當然。。。。。作為一個成人,你的主觀和孩子的主觀不一定吻合。你以為的「問題」,比如在新家的牆壁上亂塗亂畫,孩子可能只是希望自己的畫讓新家更漂亮。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不理解你為什麼批評他。因為他覺得新家真的因為自己的畫變得更加漂亮了。
題主,你的問題是孩子在懂道理前如何教育。想一想,教育在你心裡是什麼?背後一塊黑板,白色粉筆寫出道理的幾大要點? 2-6歲的孩子都不會理你......因為他們喜歡更具體的東西,圖片、實物、真實的操作環境........當你不了解孩子的時候,當你想嘗試用教育道理來告訴他,屬於你的道理的時候,你失敗了,很正常。孩子也有邏輯,也有思維。他覺得聽不懂,或者覺得你沒道理 自然不會按著你的條條框框做事情。成年人就不一樣,一句話,我們能說出十七八個意思,還能想出無數種可能的可能,還能移情到別人身上,泛濫一下同理心。。。。退一步,你試想一下低年齡段的孩子吧。

1、了解孩子
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比如當你發現他在新家上畫畫,你第一感覺是:我們家的寶貝有畫畫的慾望了,有表達自己的慾望了。然後你的動作是,看看他的畫如何,線線直不直,能畫簡單圖形了沒有,能說出自己在畫什麼了沒有.....按他的年齡發展水平分析完了以後,不管符不符合年齡特徵,你會滿足他畫畫的需求。對,這是一種需求。是把自己和外界聯繫起來的橋樑的第一步,表達表現自己的一種需求。
除了畫畫的需求,孩子還會有很多需求.....不多贅述。總結起來,就是慢慢成長的需求,慢慢成長的需求,慢慢成長的需求(3遍不夠請再多N遍)成年人不要拔苗助長,苗容易紮根不穩或者直接歇菜的。比如孩子幻想的需求(可能對他來說是一種信念般堅定的事),堅定的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聖誕老公公,而且他會給每一個孩子送禮物。最珍貴莫過於孩子的這種童真,作為成年人要守護。為什麼?因為一旦過了就再也不會有。可惜的是,現在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可能都會說出聖誕老人是假的....這樣現實到讓人心疼的話。對....心疼。
2、發現孩子的優點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優點,因人而異。每個孩子在不同環境成長以後,或多或少會保持、延續某個優點,或者摒棄、淘汰一些優點。當然這些優點也是我們主觀看到的。當對孩子影響最大的組織,家庭、學校教師、環境等,出現我們成人高度認可的:所謂的三觀不正的時候,孩子的優點可能就會變質。作為成人,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這個方面。。。不多贅述了。
有的孩子的優點可能是善良、聰明,這些很容易看到。可能還有強大的同理心?巨高的情商?用我現在帶的班級舉個栗子:當天我下班以後,接到一個家長的電話:「我家孩子腦袋上怎麼有傷疤?」 其實我看見了孩子的傷疤,但是帶班的時候太忙碌了,畢竟一個班級里有30個孩子,還有幼兒園內的各種事務。作為一個新教師.....這樣強度我還需要時間適應。放學的時候忘記交代給家長了。是我的疏忽。後問孩子傷疤來由,他閃爍其詞。一會兒說不疼,一會兒說家裡弄的,一會兒說自己抓的.......檢查了孩子睡的床鋪,詢問了其他孩子以後,我心裡有一點數了.....當我不停地強調:「我不會批評你的朋友,我只想知道事情的原因。」他終於說了,他說:「是XXX弄的,就是玩的時候,我們搶玩具.可是他不是故意的,就是不小心的......." 看看,作為一個大班的孩子,語言發展水平還是不錯的,點贊。我覺得欣慰的是:孩子考慮到了別人,他有強烈的維護朋友的同理心!這典型的高情商讓我折服。
3、發現你認為的「問題」根源
每個人做事都是有原因的。
每個人做事都是有原因的。
每個人做事都是有原因的。
三遍洗腦夠不夠?
比如他喜歡穿高跟鞋在地上走,發出很大的聲音。為什麼?可能因為他喜歡這個噠噠噠的聲音,這直接刺激了他的感官。可能因為他看見媽媽也是這樣噠噠噠走的,他覺得媽媽太美了,他也要一樣美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包括孩子。可能因為他對成人穿高跟鞋這件事很感興趣所以他模仿了。也可能是因為他沉溺在重複一種刻板的聽、刻板做動作的行為里不能自拔。試想,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吧。當你沉溺在一件事情裡面的時候,你會允許別人介入嗎?我想,他沒急得哭,沒跟你鬧很好了.....
4、確定支持或者干預措施
支持就是滿足孩子正常的需求。比如在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在沙發、牆上畫畫以後,與孩子約定好。(讓他知道裝飾新家是爸爸媽媽的事情,這件事交給爸爸媽媽就好了。寶寶如果真的想裝飾新家的話,可以在專門的牆上畫。)在家低矮的牆壁上設置一塊塗鴉牆,貼一個兒童塗鴉透明黑板,準備一個小板凳,準備若干支粗細不一、顏色不一的筆,讓孩子自己探索。如果想裝飾沙發什麼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用紙箱做的小沙發。比如孩子喜歡穿高跟鞋踢踏踢踏,那就準備一些樣式不一的鞋子、他能聽到不同聲音的鞋子,給他劃定一個不會影響他人休息的區域進行感受。所有有空要多陪陪孩子,雖然他做的這件事情可能在你看來很無聊。不管怎樣都會影響樓下的,那就帶去其他場地,給他準備鞋子準備木板....讓他踢踏去。還有,擔心發生危險的問題。你可以在孩子面前假裝摔倒一下,表現出很疼的樣子。孩子就知道了,哪種鞋子,哪種方式會讓自己也變得很疼。或者你引導孩子對穿」危險「高跟鞋後,可能發生的危險預期。讓孩子自己想像,這個過程就像頓悟。事實上只有自己懂了,孩子才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給孩子看一些扭傷過程的視頻、圖片等等。視、聽、思考各種能用的方式都試一試。這樣一來,其實也是幫助孩子培養判斷力。以後有類似的事情,他自己就能懂了。算不算懂了道理? 但是不要誇張事實,不要誇張事實,不要誇張事實。還有,不要扭曲事實,不要扭曲事實,不要扭曲事實。(這裡又有一個栗子:一個孩子走丟了。人販抱著孩子,孩子很害怕但是沒哭。警察抓了人販,伸手去抱孩子,結果孩子大哭起來:「警察叔叔不要抓我,我不是壞人啊。不要,不要,不要......" 原來每次家人都拿類似:警察叔叔要把你這個小壞蛋抓走去坐牢了的話掛在嘴邊。所以孩子看見了警察更不會求救了。)
干預措施.比如一個孩子玩火。這件事直接威脅到安全。1、放到孩子根本不能發現的地方。提示:有時候放很高可能更危險,孩子一旦發現,如果沒有對危險的判斷力和預估能力。。。。可能會想法設法累高他搬的東的物件。而他搬的東的物件,一般較輕.....腦補一下.....多危險!!!論培養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啊!2、 比如孩子說髒話。用像之前一樣的立體的、具體的方式引導他自己意識到,自己說了不好聽的話。同時,要引導他發現好聽的詞,比如請,比如您。3、比如孩子吃手指。轉移注意力或者厭惡治療法等....具體百度或者專業書籍。這個問題相信困擾很多家長。
每一種情況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夜深了,碼字到現在很累。明天還要帶班....不說了。希望給知友們一些微薄的幫助.....謝謝!晚安。


言傳身教。


親愛的,外面被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世界的真實投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需要為自己負責。
題主的說的內容,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建議題主與弟弟的父母一起閱讀。
1.當2歲半的孩子不能按照題主的想法做事時,怎麼辦?
2.這個孩子穿高跟鞋,有危險、打擾別人怎麼辦?(需要題主在沒有情緒的時候,才能解決。在情緒中,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3.打罵和過分嚴厲會不會傷害到他幼小的心靈?
4.道理到底是如何習得的?
5.當題主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而又能不傷害到弟弟?

個人回答:
1.覺察一下自己,你是在愛你的弟弟,還是在控制你的弟弟?是愛自己的想法?還是透過愛弟弟,來愛自己?
題主的弟弟處在模仿、聽覺、自我意識的敏感期。0~6歲的孩子擁有吸收性心智,會吸收外在的一切環境,包括人,用來結構他自己的內在環境。
他穿高跟鞋,是因為他裡面有個聲音,告訴他,去穿那個東西,就像媽媽/姐姐一樣。他在模仿,學習,這是在認識這個世界,怎麼認識呢?通過模仿來感覺。
在穿著走路的時候,還能發出「噠噠噠」的聲音,這對於他來說,是多麼有趣的發現啊!當你通過做一件事情,而發現事情背後的秘密時,你也會有這樣的感覺,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喜悅感,如果別人事先告訴你了,那你就不會有這份喜悅感,而是「哦,真的是這樣。」


2.覺察一下,你是否真的理解弟弟的需求?他為什麼要穿高跟鞋?當知道他的需求時,怎麼樣滿足他的需求,既沒有危險,又可以不打擾別人?
現在我們知道,他通過穿高跟鞋,在認識這個世界,在模仿別人;感覺聲音,發展聽力;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發展自己。
題主可以帶著弟弟,到戶外去,在不同材質的路面上去讓他感覺(找些適合2歲半孩子的場地,外在環境的準備是大人的事情,你不可能在一個有嬰兒的地方,放上一些小玻璃球吧?),提前告訴他,你可能會摔倒,並一直在他身邊支持他,保護他,給他安全感。
如果摔倒了,先觀察他的反應,有情緒,就先處理情緒,(關於如何處理孩子情緒,可以看: 面對2歲寶寶發脾氣該如何做? - 蔣現龍的回答)處理完情緒之後,抱著他,看著他的眼睛:剛才摔疼了/嚇到了,是嗎?嗯,是的,穿高跟鞋走路,對於你來說,很難控制,會摔倒也是正常的。如果你還想嘗試,我會陪著你,你還願意繼續嘗試嗎?他會一遍又一遍的去體驗,去感覺,直到他吸收了高跟鞋的特質,他對高跟鞋的認識便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並且會去體驗其他的事物。

3.打罵和過分嚴厲,是題主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產生負面的情緒,而轉化成為的外在粗野行為,且希望可以解決問題。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你對孩子打罵,那孩子就會學習到,「哦,原來可以這樣解決問題。」那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其實這是一條公共規則:粗俗粗野的行為不可以。(下面引用一段:解析七大規則 北京孫瑞雪《自由中的規則》學習筆記)

粗野、粗俗的行為,分成2類,一類是行為上的,比如打、咬、踢、掐等等;一類是語言上的,語言暗示、控制、威脅、恐嚇、侮辱等,讓別人做不願做的事情。
這裡我提了一個問題,就是語言敏感期和語言暴力的區分。語言暴力有個明顯特徵是帶有目的性,就是施暴者會獲利。

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別人沒有權利傷害你,如果別人傷害了你,你有權利要求別人向你道歉。同樣的,你也沒有權利傷害別人,你傷害了別人,別人有權利要求你向他道歉。

4.題主所說的道理,應該是指,事情或論點的根據。
這裡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這個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才能理解的。這要通過不斷的經歷,不斷地積累,並吸收到自己內在,從身體、感覺、情緒、心理、認知、精神進行一個系列的整合之後,才能形成的。(孩子本來就有一套自己的生命密碼,它會指導孩子自己整合,不用成人過多的灌輸。)
這裡舉個認識杯子能喝水的例子:
一個孩子看到媽媽用玻璃杯在喝水,於是在他的頭腦中,也出現了這個畫面,媽媽把杯子放下來了,他也要去試試,媽媽沒有阻止他,於是他知道了,這種東西,可以用來喝水。第二天,他看到爸爸用保溫杯喝水,於是孩子頭腦中又出現一個畫面,然後也用保溫杯試著喝水,於是他知道了,這種東西也,可以用來喝水。當他不斷地積累不同材質、不同形狀的杯子,於是在腦子了整合了一個系統,這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叫杯子,可以用來喝水。
這些不需要我們給他整合,我們只要在他需要的時候告訴他,這個東西的概念,而且我們不需要知道他在做什麼,只需要在他想要做的時候不打擾他,保證他的安全,讓他去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這個例子裡面「杯子能喝水」,就是事情或論點的根據。這樣的邏輯對於我們大人來說,就是基礎中的基礎,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新的。只有他發展到了這一步,才能有更深的邏輯思維能力體現。

5.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有很多,運動、與大自然連結、聽音樂、畫畫、跳舞、砸枕頭、找人傾訴、瑜伽、靜心、冥想等等。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
關於這一點,我個人覺得還可以去參考「薩提亞」的模式,也可以做「一念之轉」的測試卡,具體的做法,就需要題主自己來決定了。

老師或成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權威去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會在這種控制下,表現出成人想要的所謂規範的行為。但是,孩子們看似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只會在有成人控制的環境中保持,一旦這種控制不在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越發的混亂。似乎就是那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蒙特梭利說:「要執行命令,就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成熟和執行命令可能需要的特殊技能。」這個意思是說,兒童是否可以聽從成人的要求,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他們必須在生理和心理上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才可能聽從成人的指令。比如,你不會讓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說話,因為他還不具備說話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聽從你的指令。因而家長們應該明白,三歲以前的孩子,怎麼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做事情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完全的自我,他們的注意力還都在內部的形成中,也就是皮亞傑所說的「以自我為中心」時期,家長如果在這個階段要求孩子們聽話,那實際上是名符其實的一廂情願;另外一個條件是孩子必須發展出一種能夠自我控制的能力,那就是意志。當孩子有了意志的時候,他們就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判斷和選擇,而一個有了意志的孩子在聽從成人的指令時,會表現出順從,這種順從的行為,是孩子自己作出的決定,因而,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不會有所改變和搖擺不定。比如,一個5歲的孩子在聽到上課鈴聲時,會馬上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聽從鈴聲的召喚去上課,意志是服從的基礎。
家長只有明白了這兩個問題,才可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就像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一樣,所有的發生都是有規律的,教育孩子,也必須符合人類成長的自然規律,我們只有了解和把握了這種自然規律,才可能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PS: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個比我們更高級的生命體!它裡面本身就蘊含著生命的密碼,這個密碼就是精神胚胎。(人的潛力)

精神胚胎是什麼呢?我們以前的教育模式認為兒童是空的容器,空的容器是靠大人來灌輸東西。但是我們現在給你一個概念,我們說人類從出生那一刻起,或者在媽媽肚子里懷孕起就有特別高級的東西,這個東西教育上稱為精神胚胎,宗教上稱為上帝的種子,佛性;心理學上稱為本我,是本來的真面目;或者在哲學在稱為大精神等等。我們出生那一刻起或者我們在媽媽肚子里時,就擁有那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非常重要,你一生要破譯的就是這種東西,以此呈現出來生命來到地球上的任務,你來到地球上是有使命的,你的使命就是破譯這部分。所以這部分就是以精神狀態存在。

我的理解:
精神胚胎會指引他認識世界。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吃手的階段,為什麼他會吃手?因為他本來不知道自己有手,他是通過嘴巴來發現手的,也是通過嘴巴來認識世界的。
精神胚胎原來是和孩子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比如精神胚胎讓孩子去撿一個地上的小石子,媽媽立刻阻止:「不要那地上的小石頭,有細菌!」然後精神胚胎讓孩子去拿玻璃杯,媽媽立刻阻止:「別拿,小心打碎了,碎玻璃劃手!」然後精神胚胎讓孩子看著天空,媽媽過去打擾孩子,說:「你在看什麼呢~來,看媽媽,學這是1,1是個棒棒……」
就這樣,成人一次又一次的阻止了孩子的自我發展,結果,孩子的精神胚胎與孩子之間的連接,就越來越遠,最後,他的內在世界,就全被媽媽、爸爸、老師等等,成人的「聲音」給佔滿了,孩子沒辦法去做自己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40、50歲了,依然不能做自己,原因就是小時候的環境造成的。
孩子他自己本來就有一套自己的成長機制,也會有發展認知的情況,但是,還沒到時間,這個時候的孩子,都在發展基本的身體、感覺、情緒、心理、認知、和精神。
當有一天,他慢慢的拿起一個東西,竭力的控制它往嘴裡放, 不小心扎到了自己臉上! 這個時侯!他的臉感覺到了痛。然後,他產生了情緒。 他哭了! 哭得還很大聲! 慢慢的,他的情緒平復了。這個情緒流淌到了感覺,感覺完成了之後,它就會流淌到心理。然後他有了自己的心理活動!但這時的寶寶他也不知道怎麼辦,只是有一堆的心理活動在內在,他需要空間,就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可能要過好多天,他的頭腦慢慢的把這件事情整合了出來,他就自動的流淌到了認知。這還沒有停止,他會進一步發展,就發展到了精神。這時候的兒童就觸摸到了事物背後的法則。那個法則一觸摸到,自我就誕生了。但是這個自我還很小,他會不斷的通過這樣流淌、流淌,藉助於這個精神胚胎,開始轉化。
當這個生命從那個宏大的、神性的系統中,脫離出來,來到這個地球上的時候,他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內在環境,以及我們所看到的外在環境來轉換它,轉化成人性的東西,就是這個自我。當這個流程一直轉化到18歲的時候那麼,這個自我就會很強大。一個有強大自我的人,不會去做壞事。如果自我出現了,精神胚胎就會和他一體化了,這個生命的王者就出現了,自我,就是王者。

0~6歲的孩子,擁有吸收性心智,會吸收外在的一切環境,包括人,用來構建自己的內在,並用它來應對外在的世界。如果它裡面沒有能像認識瓶子一樣,一步一步的積累,(瓶子的外觀、材質、觸碰到的感覺、名稱、用途等等,這是一個很大的系統,精神胚胎會自動幫助他整合。)而只積累一樣:認知。那對於孩子來說,那只是一些記憶的碎片,而且會使孩子沒有自我,沒有創造力。
所以,孩子的0~6歲,其實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讓精神胚胎和外在的這個身體,完好的結合在一起。希望大家都能尊重孩子,讓他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我們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小朋友喜歡聽響和喜歡冒險啊。
買個鼓什麼的讓他敲著玩或者弄個別的帶響的東西轉移他注意力。並且把高跟鞋收到他碰不到的地方上去。不要讓家裡人他想要就給他。

然後關於道理……其實道理就是「可以」和「不可以」啊。
擺出非常不舒服的表情,壓低聲線,跟他說「不可以」,可以結合肢體動作(不是打他啊,而是很嚴肅地制止)。一定要維持住這份嚴肅直到他停止這種行為為止。
至少我發現一歲左右的小孩在這種行為面前都會愣一愣,表明他是能感受到大人的不愉快情緒的。
程度以小孩自己的接受能力為標準。別把人嚇哭。
反正我家一歲多的侄子能用這個辦法讓他把紙團丟進垃圾桶。

(前提是小孩平時接觸到的人道德標準統一。如果平時帶他的爸媽或祖輩對此的反應是「沒關係哦寶寶不怕」,那就沒轍了。)

有些情況下可以示範怎麼做才是對的。
小朋友做了好事就要及時表揚,咧嘴笑拍拍手,或者弄出點他喜歡的動靜,很快你會發現他會自己去做這些事情了。
因為他把這些事情與美好的感覺聯繫在了一起。


你假裝你的孩子懂道理,你的孩子假裝自己懂道理。


————————————————
以上不是胡扯的分割線,
不管你相不相信你的孩子懂道理,你只管對孩子講道理就好了,就算他聽不懂你的語言,也看得懂你的表情 姿態,動作,懂得做錯事情受到懲罰是件不愉快的事情。

具體穿高跟鞋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1 自然療法 讓他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摔幾次跟頭,以摔疼但是不至於受傷危險
2 社會規則之所有權教育
用動作語言表情告訴他,這是xxx的東西,未經許可,不能擅自使用——表情很生氣的直接奪走,讓他痛哭幾次且置之不理後即可達到效果。
前提,家人要統一口徑,不得讓孩子有尋求外援的機會。

3 社會規則之同情心教育
平時刻意培養同情心,令其養成從他人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之習慣,令其意識到咚咚聲已經對他人造成困然,一般正常小孩會收斂自己行為。
前提,所有家人不要有自私行為的毫無顧忌的展示。


任何良好社交行為規範都應該儘早養成,不要以小孩不懂為由放任發展……等他懂了就改不掉了

你說的幾點擔心

放心,只要自己沒有前後自相矛盾,自私自利自打嘴巴的言行,小孩是很容易確立你的權威形象,一言以蔽之,言傳身教是最不用動腦子最省力效果最好的教育方式,完全不用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你說他以為你逗他玩……責罰以令其情緒低落到流淚痛哭為宜,大人不動手,不傷及人格純嘴巴罵哭小孩其實還是很簡單的,你們家要多多練習才好。

順便說一句,題主似乎是主人公的姐姐……其實孩子教育主導權還是在父母手裡,你再怎麼費心管教,有人要拆台你也沒招,想從根源解決問題,要和父母溝通,令其理解不及時制止孩子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危害,一起避免一個熊孩子的誕生。


我就不認為人有「不懂道理的時候」,我認為小嬰兒也是有思考力的。別老想著用你的思路去教育孩子,孩子有自己探索世界的途徑,你不了解,就說孩子是亂來。你不順應自然,你自己才是亂來呢。
小豬2歲的時候,很喜歡畫畫,給她買了蠟筆,她竟然趁我們不注意在客廳的牆上亂畫,面積還很大。擦是擦不掉的,怎麼辦?重新刷牆?我就讓它留著。她愛貼粘紙,貼哪兒呢?我告訴她冰箱上電視機上還有電腦和手機不能貼,別的地方都行。於是,所有傢具上陽台上都貼滿。過了這個年齡,她就不愛玩這些了。現在她看到當年的傑作,還會說,這都是我小時候貼的。我說是呀,以後要是搬家,這些粘紙可得給我留下,萬一你以後成了大家,這可值錢了,哈哈哈。
要對孩子寬容,她玩得那麼投入,你覺得看上去很傻,其實對她來說很重要。她的塗鴉,你認真欣賞了,粗糙的手工,也被你視若珍寶。這媽媽是有多愛她呀。
不要挑剔孩子,不要用你的視角去評判。她會回報給你愛和成就的。


推薦閱讀:

對諮詢師來說,選擇「師徒」式的督導與同輩督導有什麼區別?
你是如何對待你的豬隊友的?
心裡壓抑很多情感,自主發泄不出來怎麼辦?
因為一個人生目標實現不了了,陷入抑鬱,遲鈍,麻木,獃滯,什麼也不想做,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怎麼辦?
自毀型人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避免或者扼制?

TAG:心理學 | 兒童 | 幼兒教育 | 心理諮詢 | 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