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慈悲?

一直對「慈悲」這個詞有一種很莫名的感覺。 慈悲究竟該如何。 慈眉善目地看嗎。 是否每個人都有可能慈悲,是否萬事萬物都值得以慈悲心去對待。 慈悲是否僅僅是對自己有用。人究竟該不該為此做些什麼。


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一、慈 (maitri):熄滅憤怒與無名
真愛的第一方面是慈,是給予喜悅、幸福的意願和能力。
Maitri是梵文 ,在英文可以譯為愛。有些佛學導師選擇用慈愛,因為他們發現「愛」這個字被濫用了。但我還是選擇用「愛」。字有時候會生病,需要醫治。
長久以來,我們用「愛」這個字來指食慾或慾望,像是「我愛漢堡」。我們要更小心地用字。
「愛」是個很美麗的字,我們要歸還它原本的意思。
梵文的 maitri,源自 mitra(朋友 )。
在佛教中,愛的最基本意義是友情。要培養這能力,就要諦觀和諦聽,這樣我們將知道做些什麼會使別人幸福,做些什麼會使別人不快樂。
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要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使他不快樂。

在東南亞,有很多人嗜吃一種大大的、有刺的水果叫榴槤,你甚至可以說他們吃上癮了。榴槤的味道很強,有人吃完後還把皮放到床下,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聞這味道。對我而言,榴槤的味道卻是恐怖無比。有一天,我在越南的廟裡念經,供桌上有一顆供佛的榴槤。我一邊敲著木魚和大磬,一邊念《法華經》,可是一點也沒辦法專心。終於,我把大磬抱到供桌上,翻過來,蓋住那顆榴槤,我才能繼續誦經。誦經後,我向佛陀行禮,並釋放那顆榴槤。如果你跟我說:「師父,我很敬愛您,我想要請您吃榴槤。」我會苦不堪言。你敬愛我,你要我快樂,但你要我吃榴槤。這就是一個有愛而無理解的例子。

你的用意是很好,但你沒有正確地理解。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
你必須要有諦觀,去明白、去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及痛苦。
我們都需要愛。像空氣似的,愛很自然地為我們帶來喜悅和幸福。
我們被空氣愛著,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來得到快樂和幸福。
我們被樹木愛著,我們需要樹木來得到健康。
要被愛,我們就要愛;換言之,就要去理解。要愛綿延,我們就要採取適當的行動或非行動來保護空氣、樹木和我們所愛的人。
在我們的心中,都有愛的種子。我們可以培養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那不求回饋的無條件之愛。當對某人有深刻的理解,即使那人曾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會無法抗拒地要去愛他。釋迦牟尼佛授記,下一劫的佛是彌勒佛——愛之佛。

二、悲 (karuna):熄滅憂鬱與焦慮

真愛的第二方面是悲,也就是止息和轉化痛苦、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

悲 ,梵文和巴利文是 Karuna,在英文里,悲通常被譯成 compassion,但這不完全正確。 compassion是由 com(在一起 )及 passion(受苦 )組成。

然而,我們不需要受苦才能解除他人的苦難。

譬如說,醫生可以在不感染同樣的疾病下,減輕病人的痛苦。

如果受的痛苦太多,我們可能會崩潰,無力幫助。

然而,在能夠找到更好的字眼前,我們還是用 compassion這個字來做「悲」的英文翻譯。

要培養心中的悲,就要練習正念呼吸、諦聽和諦觀。

《法華經》形容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諦聽世間苦」。

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

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旁邊,看著他、傾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

你和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僅是如此,就可以替他帶來些許的安慰。

一句慈悲的話、行動或念頭,就可以減緩另一個人的痛苦,帶給他喜悅。

言語可以帶來安慰和自信,摧毀疑慮,幫助他人避免犯錯,或是打開解脫的大門。

行動可以救人命,或幫助他掌握難得的機會。念頭也是如此,因為緊跟著念頭的會是言語和行動。悲心,可以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帶來奇蹟。

我初出家時,想不通為什麼在這個處處痛苦的世界裡,佛陀仍舊有著美麗的微笑。難道他不會受世間的痛苦所干擾 ?

後來,我發現佛陀有足夠的理解、冷靜和力量,因此痛苦擊不倒他。因為他知道怎樣去對付痛苦,怎樣去轉化痛苦,所以他有辦法對痛苦微笑。

我們要覺察痛苦,但也要保持清醒、冷靜和力量。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轉化情況。若有悲,淚水汪洋也淹沒不了我們。這就是為什麼佛陀依然微笑。

————————————

摘自《你可,愛》 作者 釋一行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慈悲不是用來模仿和研討的,他是高層生命的自然流露,是對其以下層次生命形式的澤被沁潤。為慈悲而慈悲,是虛妄的。很多人永遠不可能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做為修鍊的人,不論是誰,都必須修出慈悲心,否則,修不成的。局限在於,慈悲對於宇宙法則的圓容是不究竟的!宇宙的最微觀規律,是包涵了慈悲卻不在其中。規律的本源,是法性!


謝邀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這就叫慈悲
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來說,就是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佛家說,這是因果


慈為予樂 悲為拔苦


維摩詰經: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凈慈,諸法性凈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凈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佑,無所希望。


我們時時都有機會慈悲……
走在農村,看著少雨乾涸的麥田,你想到了農夫秋天的眼淚,仰天長嘆,這就是慈悲。
走在城市,看著嬌蠻跋扈的城管,你幫老人收拾一地的水果,付錢買單,這就是慈悲。
在辦公室里,你對老闆推薦一個剛剛入職的後生,說他是多麼出色的可造之材,並且承擔了他無心的一個小錯,這就是慈悲。
在菜市場里,你買了二十塊錢的鯽魚,沒有把它們放在鍋里,而是放在河裡。這就是慈悲。
對父母,在他們的朋友圈裡天天點贊,並且對每條信息寫下評論,這就是慈悲。
對朋友,不等他們張口,你就伸出援手,這就是慈悲。
對愛人,時時坦白,永遠真誠,讓她在你的情感里明明白白,這就是慈悲。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最大的慈悲。


心有敬畏


不懂佛學,但我也特別喜歡這個詞,說一點想法。
張愛玲離開大陸後其《傳奇》在香港再版,被她插入一段序言。這樣寫道:
「不記得是不是《論語》上有這樣兩句話:『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這兩句話給我的印像很深刻。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的內情,與一個人內心的曲折,我們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論語》原句為「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出自《論語?子張》,原文是: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意指一種巨大的普世的同情與同理心。
又有,《了不起的蓋茨比》開場那句父親告誡尼克的金句: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在我看來這句英文內與兩千年前《論語》上的那句話是完全相通的,甚至完全可以互譯。
這就是我理解的慈悲。


很好的問題,相信很多同學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其實,佛教是佛陀關於煩惱和解脫煩惱的教育,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身口意的練習。這個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智慧和慈悲缺一不可。我想,智慧是理解,是如實觀之。而慈悲,正是解除痛苦,給予快樂的能力。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


講個我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父親是我們當地一所專科師範院校的老師,現在已退休多年。很多二三線小城市都有這樣的院校,學生大多來自當地,畢業後也服務當地。父親剛畢業時全力帶過2屆學生,加起來也就四五十人,後來走上管理崗位,課上的就很少了。這四五十人後來幾乎個個在當地都身居要位。扯遠了,馬上進入正題。
我上小學六年級時(或許初一,記不太清了)的一個夏天,有天父親對母親說:今天中午飯準備豐盛些,XXX(父親學生)要來看我,再找些吃的裝好,給他孩子,他是這些學生里過得最差的,農村中學普通老師,愛人也是農村人,生活壓力大,別準備太貴的,怕他不好意思。
那天中午母親果然做了豐盛的一大桌飯菜。XXX黑瘦,衣服陳舊,進門就說,總想看老師,但自己混的差勁,自己覺得丟人不好意思面對老師,說著就哽咽了。那天是到醫院看病(我家就在醫院旁邊),如果還不看看老師,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他帶給我兩個本子。
吃飯時,父親一直往他碗里夾菜,父親話題一直圍繞在當年班級里的事情,不提別人,也不問他現狀。
天氣比較熱,他一直處於拘謹中,臉上淌著汗,我見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嶄新的粉色小手絹擦汗(我當時就猜他是為到我家新買的),手絹掉色,擦的他臉上都是一抹抹的粉色。我看著他的樣子,拿碗的手輕輕抖,夾一點點菜,坐在椅子一角,臉上又是汗又是手絹的顏色,我看的自己心裡很難受。自己坐在一邊也有點吃不下,起身去拿一塊毛巾洗了一下,擰凈,然後遞給他說,天太熱了,您擦擦汗。我希望他至少把臉上的粉色擦掉,涼毛巾也清涼一下。他拘謹的說,謝謝師妹,謝謝師妹(父親的學生都稱呼我師妹,其實大我很多。突然,他拿碗和筷子的手擋住臉,壓抑的哭了起來。我驚呆了,也跟著眼淚下來了,他就對我說,師妹我太丟人了,對不起。母親馬上給我使眼色,讓我離開,我飯也沒吃完就馬上進了自己房間,合上門,坐床邊默默繼續流眼淚,也不知道為什麼哭,就是難受。有一小會兒,父母都沒說話,只聽他壓抑的嗚咽。過了一會兒,他說,在老師、師母和師妹面前失態丟人了,這些年我給老師丟臉了,一直在農村,工資少,一官半職也沒混上。上學時家裡就窮,老師給我很多飯票,也給別人,但給我最多,還給我一件棉襖和衣服,現在我還都在家裡保存著,我對不起老師對我那麼好…父親很生氣的斷他的話,說了一些話,意思就是他在農村做老師,給很多農村孩子希望之類的,再就說為什麼要當官,就好好做個好老師育人就是最大的成功之類的雞湯話,最後說,當年幫每個窮學生,不是為了報答之類的。
最後他離開時,母親遞給他兩個袋子,說一袋回家帶給孩子,另一袋帶給他父母,感謝他父母那時從農村帶東西給父親。又聽他的聲音哽咽了,說沒給老師帶禮物,反而拿著走。這時候聽到我父親徹底發火的聲音,說他再說這些額外的話,就不要把他當老師。他就反覆說,不說了,老師保重身體之類的。父親最後說,回去教好學生,照顧好家庭,再把自己身體搞好。
他走了,我才出來把飯吃完。
當天下午父親給一個學生(當年的班長,當時是當地教育局局長)打電話,大意是畢業了這些人混好了不能忘了同學,以後每個春節時叫上班裡一些同學,去他家看看,帶些東西。
還有一個小插曲,父親班上還有個同學也不知道怎麼居然成為當地一家醫院的副書記。XXX看病的就是這家醫院,午飯後他還要回醫院拿結果。父親就給他介紹一個醫生,讓他去找那個醫生(這個醫生是父親下放到農村做知青時的學生)。但沒有介紹說另一個同學當醫院副書記,也沒讓他去找同學。後來我問,為什麼不讓XXX找同學啊?父親沒搭理我。父親還給那個醫生學生打電話說,讓他把葯多開些,多出的葯讓他先把錢墊上,回頭他再送去,但不要讓XXX知道。
成年後我才明白父親為什麼不告訴他同學在那裡副書記,也沒讓他去找。怕他難堪。
說了這麼多,長大後經歷很多事情,母親說我天生就有慈悲心。母親現在專心吃素習佛20年,我想,我的父母也有一些慈悲心,或許基因遺傳,或許影響。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
我個人感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慈悲之心,有的人慈悲心大,也可以自己慢慢修鍊出慈悲心。老師與醫生都是需要有慈悲心的。


買火腿腸吃的時候給隔壁小狗帶一根


有些人天生就慈悲,而有些人卻學不來


慈悲,有大慈悲,有小慈悲。

佛教是分大學中學小學的。例如金剛經是大學課程,而割肉喂鷹這是中學課程。

小學的慈悲,是有選擇的愛,有目的的愛。這種愛,是說,你對重視的人,愛的多一些。愛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解脫,讓自己好受一些。這是最初級的慈悲。就好象 @陳攖寧寫的,不需要理解你是否需要,甚至不需要管你是否需要,強行的將他的愛放在你身上。本質仍然是自私的,當然比純粹的自利要好得多。

@陳攖寧 所引用的《你可,愛》 作者 釋一行,他所說的慈悲,是中學的內容。是無緣由,無特定目標的愛。這種愛是為了幫助世人,是因為對痛苦的憐憫。他們儘可能的幫助對方,從物質上,物理上,精神上,直接的緩和減輕痛苦。所採取的方式是單刀直入式的,你需要傾訴,我就傾聽;你摔了一跤,我就扶著你。

而大學的慈悲,並非如此。大學的慈悲,就是《維摩詰經》所描述的,我開導你,就是對你慈悲了。悉達多悟得世界的真諦,並找到了幫助意識解放的方法,他將自己的感受,經驗分享給世人——這就是大慈悲。

而對於菩薩來說,能夠教世人懂得更多的佛法,這就是大慈悲。

有興趣的人可以翻翻我以前的回復,我給你回答問題,這就已經是慈悲,至於我的語氣好不好,你愛不愛聽,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菩薩渡化世人,世人無法理解菩薩,低級的菩薩很苦惱,自己的境界不夠方法不好;高級的菩薩無所謂,佛渡有緣人,沒緣分下輩子再說。

我在知乎持之以恆的與對佛學的錯誤理解做鬥爭,不停的散播正確的佛學思想,我這就是慈悲,我就是菩薩心。
-----------------------------------------------------------------------------------------------------------------------------
這個答案是很早的時候寫的。後來著重研究了一下佛家的慈悲理論,發現這裡寫的還是有偏差。

更詳細的描述在這裡:為什麼我們要對這個世界有慈悲心? - 上官人的回答

在這個答案中,我所謂的小學和中學的內容都在「與樂拔苦」的範圍內。然而,這二者之間的差異,在於小學階段,「我」是不管你需不需要的,就塞給你樂,拔了你的苦。例如傳說中法海幫許仙與樂拔苦,就這個層次;而中學階段,我關心的是你自己的感受,你想要,我就給你,你不要,我就幫你拔除。所以說,割肉喂鷹是這個階段。

一家之言,我繼續研究


心中有愛,又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慈悲,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亦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溫柔以待即是慈悲。


身體里的碳
可以製成九千支鉛筆
贈給詩人
但每根鉛筆必須配一塊橡皮

身體里的磷
要製成兩千根火柴
全部給盲者
讓他點燃血中的火焰

身體里的脂肪
還能做八塊肥皂
送給妓女
請她洗凈骨頭去做母親

身體里的鐵
只夠打一枚鋼釘
留給我漂泊一世的靈魂
就釘在愛人心上創建
—— 李庄 《身體清單》


慈悲是個度量,能照見一切萬有


推薦閱讀:

佛家講究慈悲行善,這樣是否也是一種執著?
王陽明的心學與禪學有哪些異同?
為什麼佛教的素齋要做成各種肉的樣子?
為什麼知乎上信佛的人這麼多?
做噩夢,常夢顛倒恐怖之事物(夢鬼)怎麼辦好?

TAG:人生態度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