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哲學意義怎麼看?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的,看了接近一個月才看完。作為小說感覺這本書劇情性不是很強,裡面的很多都是說理的,感覺有很多馬克思哲學的東西,沒怎麼看懂。小說應該分兩大塊吧,一部分是托馬斯,另一部分是弗蘭茨,而薩比娜是他們之間的連接點,作者到底想藉此表達什麼?


說實話,我第二遍時才大概讀出個子丑寅卯來。
在開篇,昆德拉就提到了一系列的哲學概念:

尼采常常與哲學家們糾纏—個神秘的「眾劫回歸」觀:想想我們經歷過的事情吧,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無止地重演下去!這癲狂的幻念意味著什麼? 從反面說「永劫回歸」的幻念表明,曾經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回歸了。
……
輕、重的對立最神秘,也最模稜兩難。

如果要認真讀《輕》,首先要拋棄掉情色的聯想和道德的偏見。
輕與重是兩種生活方式。輕,向上,天空,飄灑,旋轉,舞蹈。重,向下,大地,堅實,牢固,佇立。在《輕》里,輕和重分別是兩個女人的肉體,分別是兩種生活方式,分別是兩種人生哲學。特蕾莎是大地的沉重,薩賓娜是天空的輕盈。這裡的輕與重絕不是在道德上嚴格對立的,兩種感覺沒有價值上的高低之別。
貫穿這本小說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存在於世間?
薩賓娜帶給托馬斯的是輕盈的美,絕不含任何生命的沉重感:生命是享受,而不是辛勞和沉重。這是薩賓娜的人生哲學,一個人的生命難道不是屬於自己的嗎?為什麼要按照道德規定的途徑過自己的人生?拋棄沉重的道德枷鎖,拋棄負擔,故能輕盈於蒼穹起舞。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薩賓娜的情人一旦流露出眷戀之情,想要和薩賓娜共同生活時,薩賓娜果斷地不再聯繫他。
這裡米蘭·昆德拉提出了「媚俗」的概念:

媚俗就是對大便的絕對否定,媚俗就是制定人類生存中一個基本不能接受的範圍,並拒斥這個範圍內的一切。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個以大便為象徵的人類生存中基本不能接受的價值範疇其實相當廣泛,也因人而異。比如說,薩賓娜從鏡子里看到自己自慰時的亢奮,我們不能說這是不道德的。這是身體的自然感覺,如果認為它不道德就說明你是在媚俗作態。喪失或者唾棄對美好生命的感受能力,不再覺得生命中有任何東西令人感動,就是現代自由倫理的品質之一。自由倫理就是代表著不同身體感覺的平等權利,代表著身體就是身體、個性就是個性、每個人就是每個人,而不是在做愛時考慮「道德」「風俗」「人民素質」「倫理要求」。薩賓娜的身體倫理就是從人民倫理到自由倫理的轉向,反抗媚俗,反抗民族、國家、道德的觀念,反抗這些固定觀念抹殺了每一個個體的感覺偏好。在沒有愛、沒有責任、沒有禮教束縛的慾望中沉醉,不讓靈魂把外在於自己生命的律令強加給純粹的身體,就是薩賓娜「輕盈」的人生態度。
身體有隻屬於身體的快樂,這種情慾的快樂和他人的道德評價無關,和意識形態差異無關,和靈魂無關。
那麼什麼是生命的沉重?

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靈魂和肉身在世界上相互找尋使得生命變得沉重,如果它們不再相互找尋,生命就變輕。——劉小楓
為什麼托馬斯最終選擇了特蕾莎?因為他在特蕾莎的身體中找到了那1%的生命閃光。特蕾莎相信靈魂是身體的影子,沒有靈魂的身體和沒有身體的靈魂都會迷失在飄零的世間。薩賓娜的生命太過輕盈,以至於雁過無痕,以至於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特蕾莎對托馬斯而言並非是道德的律令,而是靈魂的歸宿。
必死的肉身只有跟飽嘗傷痛的靈魂粘合在一起,才能真切地存在,真切地感受人生中的污濁與破碎的清純,真切地期待人生的美好與晶瑩的景緻。人生最珍貴的體驗,就在於靈魂和肉身相互尋找時,美好與悲涼的相互交織。


說一次不算數,重複就是幸福

1書的開篇說到:
1.1重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鈡得到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這裡的輪迴不是指佛教來世的意思,而是指命運或者生活的循環。循環是重的,負擔、悲喜劇重複上演。因為處於循環之中,改變徒勞無功,下一個循環又要重走一遭。這是生命之重,重到你無力移動絲毫。

也才有書中所說的

永恆輪迴之說從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遠消逝,便不再回復,如影子一般,了無分量,未滅先亡...

生命改變不了循環,生命也就沒了分量,這就像剪裁好的電影,特定的時間,主人公會糾結,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生命禁錮於電影的時間軸中,毫無價值。就好像大話西遊中,至尊寶一次次穿越時空,企圖回到白晶晶自殺前的時間點拯救白晶晶。重複了5次,宿命,或者說因果的推演總是走向同樣的結局,拯救失敗,徒勞無功。

1.2輕

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每一個生命不再重複了,它可以選擇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完成自己想完成的。如果有來世,他的每一次人生都會過得不一樣。它可以很精彩。

einmal is keinmal,這是一個德國諺語,是說一次不算數,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一樣。

這樣的生命,它的初次排練就是它本身,沒有什麼價值。

2書的中部:輕不是生命能承受的
托馬斯離婚後,過上了輕的生活,他有一群炮友,直到遇到特蕾莎才變重。他因為戰亂出國,為了追隨特蕾莎回國,此後在鄉間過與世無爭的日子。
而薩比亞則繼續過她輕的生活,最後她葬在陌生的美國,地下沒有爺爺和叔叔。

特蕾莎和托馬斯死於重之徵兆,而她卻死於輕之徵兆。

3書的結尾:
3.1幸福(牧歌)
卡列寧是最重的一條狗,它生命循環,很幸福。

卡列寧圍繞在特蕾莎和托馬斯的身邊,過著建立在重複之上的循環生活,並期望他們也這樣
人類之時間不是循環轉動的,而是直線前進。這就是為什麼人類不可能幸福的緣故,因為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伊甸園的生活不是直線賽跑也不是歷險,它是在已知的食物中循環移動,其單調並非厭煩,而是幸福。伊甸園,伊甸園的圖景(牧歌),就是幸福。

3.2真愛(無私,無條件的愛)

這是一種無私的愛,她對可列寧無所求,甚至不要求愛。

特蕾莎和卡列寧間存在的愛超越了她和托馬斯的。它本來就是一條狗嘛,一開始就沒報什麼期望。
相比起卡列寧,托馬斯是一個更輕一點的人,她很擔心他會離開她。

特蕾莎對托馬斯的愛也是有條件的,她要找到托馬斯愛他的證據,用提問的方式,或者是逼他離開布拉格。同樣,特蕾莎總想逃離她母親,因為她母親的愛不是無私的,是有條件的。特蕾莎需要用媚俗去討好母親的,變成母親希望的樣子,才能交換母親的愛。如果她母親也不逼著她媚俗的話,或者她會喜歡上她。

那個夢裡,特蕾莎頓悟了,托馬斯變成了一隻兔子,像卡列寧一樣的小動物。已經夠了!托馬斯已經老了,不需要更多證據來證明托馬斯的愛了,於是特蕾莎終於擁有了他,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動物。


我們被天空迷惑了太久,似乎已經忘了大地才是我們身處其中並終將回歸的地方。承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其實就是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可以去看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裡面有對於昆德拉書里的所表達出的哲學問題的一些討論。
就是醬~(≧▽≦)/~


假如某一天,某一個夜晚,惡魔偷偷進去你最難耐的孤獨,對你耳語說,你至今的生活,便是你此後的生活,你將重複經歷無數次,永無止休。

你是會撲倒在地,咬牙詛咒它口出此言,還是你過往的經歷偉大而美妙,是你可以對惡魔說,神啊,這話是我聽過最神聖的一句


我可以比較清晰的意識到這個世界在發生什麼,以及我要什麼。這兩者有時重合,有時不。

但無論世界如何,我要說出我看到的「真」,我要表達我的美學觀點。

我認為後現代孤獨並不可恥,我們必須去經歷它,而找到自己。

這包括事業上的探索,個人情感上的探索,這兩者本質上都是和世界聯結方式的探索,並且是相輔相成的。

也就是說,沒有一場戀愛會是白談的。沒有一個項目是沒有價值的。

但你必須以你的方式,去體驗它的價值。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你一時體驗不到,這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你不能出於鈍感和失望去抹殺它的價值。你最好不要一邊標榜著「自由」,一邊否認著神安排的價值。神是誰?神就是你所不知道的你,躲在你背後的你。

你可以去聆聽,去思考,去感受。去選擇。如果你要,你付出要的代價。如果你不要,你付出不要的代價。但你不能逃走。

好,說到《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是一本奇怪的書。十五歲的我坐在書城冰冷的地板上(我在冰冷的地板上度過了許多瑟瑟發抖的充實暑假),試圖理解這好幾對奇怪的愛人。

薩賓娜。她就是另一個我。

人之所以不能對另一個人承諾,要不就是不相信自己,要不就是不相信對方,要不就是不相信「關係」這一鏈接本身。

薩賓娜不相信任何一者。

她愉快的,極度悲觀的,看似內省的,在度過自己的藝術生命......在流放自己。

昆德拉對這個女人的描寫是真實刻骨的。她像玩躲避球一樣躲避任何一場真實的「愛」的機會……

我很替她惋惜。

為什麼說「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向前走」呢。這句扯淡裝逼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當然,有很多個維度的意思。真理都是多稜鏡。

其中一個維度就是,女性不但要作為愛的載體,還要作為愛的主體,要主動相信愛。

這個結論是不是令人噴飯而且顯得很「非理性」?

我知道。

但事實是,「愛」的不能成立,一直以來都是因為人把自己矮化成了愛的對象,而非愛的主體。

上帝不擲骰子,這也是對的。當觀察者觀察的時候,結果依然是確定的,不是變動的。

當你不相信愛的時候,愛對你而言就是不存在啊。鏈接就是謊言啊。有什麼道理。你閉上眼睛,你就是黑暗之神;張開眼睛,你就是光明之神,你是你的世界的締造者。

當你相信它,你就會去創造它。

你會學習怎樣對人好,同時建立邊界(「你是你,我是我」)。你會珍惜那一霎短暫的理解與認同之光。你會對事業傾盡全力,你會和愛人創造出「quality time」——當然quality time的基礎設施是quality relationship.

當你連一點創造的決心都沒有,你當然活該孤獨,你等一百年,都不可能學會愛,也不可能等到愛。你就會成為下一個「薩賓娜」,歡快跳脫的,備受寵溺的,從一段關係漂流到下一段關係。順流而下進入茫茫大海......

當然啦,「良木棲於荒郊」。你還要看到不同的靈魂所具備的獨一無二價值的能力。辨析它,給它賦能。

愛的前提當然也包括價值交換,情緒價值精神價值亦算。

讓我們把「大清早滅了」改成「都後現代社會了」.......都後現代社會了,你還理解不了「愛在我們生活中的比重的確是越高越好」這件事(對象沒關係,像我愛我的小茶壺就勝過愛我的男朋友們),那你真的是朽木了。23333

不要做薩賓娜。

也不要做特麗莎。(特麗莎式的愛,除了結尾的硬性補償,大體上是一種永恆的恐慌之愛,實質也是不能得到呼應的愛)

不要輕,也不要重。

我就活在中間,在天地間。

在你心間。


其實你只要抓住開頭提到的巴門尼德的二元論來看這本書你就會發現裡面說的很多都是圍繞一組組對立的東西來展開的。在對立的事物中間搖擺迴旋,就變成了輪迴。中心思想就是這個,然後圍繞這個核心來論述一對對對立的概念

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是高二,看不是很懂,上了大學突然就明白了,說不定現在還不是讀得很透= =

所以看不懂其實也不用先著急,過段時間再來讀就明白了


每個人讀出來的結果可能都是不一樣的
個人認為 這本書表達了一種 人總是會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麻煩來使自己變得承重 捨棄了這些麻煩的人們反而變得不自在


如果生命太重了,也是承擔不起,就像特蕾莎對托馬斯的愛,以及對這個愛所索取的反饋


我一直以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輕是托馬斯約會炮友的生活,是特蕾莎對托馬斯的愛的毫無安全感


推薦閱讀:

《簡愛》為什麼會成為名著?
如何理解美國詩人弗洛斯特關於文學劃分的觀點(悲哀的文學和抱怨的文學)?
如何正確解讀詩句「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如何評價汪國真的詩?
為什麼莫言等老一輩小說家寫的小說很少分段?

TAG:文學 | 文學評論 | 文學作品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