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話解釋「形而上學」的意思?

看了知乎上關於形而上學這個詞的一些問題,都是比較長的論述,反倒有點越看越糊塗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通俗地解釋一下這個概念?


世界上到底存在什麼,這些存在本質上是些什麼


本體論是「『存在』是否存在」,形而上學是「『存在』之間如何聯繫」。語出自老太師徐龍飛。


形而上學就是預設實體。
如果缺乏哲學史的知識背景,很難理解何謂形而上學。古典哲學就是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起源於驚訝,到底是什麼東西令希臘人驚訝而產生哲學思考呢?在古希臘人看來,世界的萬物都存在著聯繫,萬物間相互轉化,聚集在一起,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於是他們覺得這個世界肯定存在著某個東西,通過它萬物聚集在一起,形而上學研究的就是這個使萬物聚集在一起的東西。這個東西被稱為實體,關於實體的理論本成為本體論。這個實體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是精神還是物質的,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對這些分歧的討論產生了不同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實體是理念,是精神性的,而現實不過對理念的模仿,是不真實的。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都存在,物質實體是第一實體。中世紀的的實名之爭,經驗論與唯理論之爭,討論的都是這些問題。

康德哲學之所以具有開創性,表現在他將實體問題轉化為主體問題,他認為人的認識具有先天認識結構,人的認識結構決定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實體是物自體,超出了人的認識結構,是無法認識的,只能依賴於信仰。通過限制理性的認識能力,為人的實踐能力保留了空間,使人的自由成為可能,所以說康德哲學是實踐哲學、主體哲學。

康德哲學雖然限定了哲學研究的是人的主體問題,但同時造成了主體與物自體之間的對立,而黑格爾之所以被稱為形而上學的集大成者,是他將主體與實體相統一,提出了主體即實體。從前的形而上學研究的實體都是靜止客觀的,隱秘在某處等著人去認識,而黑格爾認為實體自身具有能動性,實體自我運動自我實現,實體的運動是正反合的辯證運動,黑格爾建立了一套邏輯學體系,將自然科學,藝術,哲學,宗教等人類知識全部整合到絕對精神的體系中。

黑格爾辯證法影響是深遠的,像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是建立在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上,其實馬克思和黑格爾在形而上學上唯一的差別就是馬克思在黑格爾的邏輯學體系下墊了一塊被稱為"勞動"的磚,從而將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完全反了過來。

像後來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的批判,稱形而上學史關於存在的遺忘史,其實也體現了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思想。海德格爾認為傳統形而上學考慮的都是存在者,是最高的存在,而忽視了形而上學最初的另一種含義。古希臘人驚訝既是那個把萬物聚集在一起的存在者,好奇這個存在者是怎樣把萬物聚集在一起,存在是一個動名詞,對存在的研究不應該只研究那個最高的存在者的屬性,更 應該研究那個存在者是如何存在使萬物聚集在一起的。他的《存在與時間》研究的就是這個問題。

其實像政治課本里講的形而上學是孤立靜止片面看問題是正確,現在看來,黑格爾以前的形而上學體現的是形式邏輯,研究的是作為其他存在者基始的最高的存在者,即實體。預設這個實體靜止不動,屬性不變,然後研究它有哪些屬性。後來黑格爾提出了辯證邏輯的思維,於是對實體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看待,考慮到實體是一種生成性的存在,並研究人的認識能力,人的生存方式,預設實體對於我們認識活動的重要性。

舉個栗子,印度人認為世界是由大象支撐,大象之下是烏龜,如果你問烏龜下面是什麼,印度人會告訴你是另一隻烏龜,他們不會考慮這個基始問題。而古希臘人就非要研究烏龜下面到底是什麼,哪怕是永無休息的一隻烏龜馱著另一隻烏龜,希臘人也想搞明白最初馱著的烏龜是什麼樣子的。研究這個問題的學問就是形而上學。

從對萬物基始的角度來看待,就很容易發現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差異,西方側重於有,一定要有一個東西存在,才能使萬物存在,不能無中生有。而東方的智慧則會告訴你有是從無中而來。西方人這種形而上學的思維表現出一種二元對立的邏輯結構,一個有的存在必須基於另一個有,而有與有、有與無之間相互對立。形而上學的思維促使了西方人理性主義、科學主義的盛行,但也導致了過於強調同一性而忽視差異性的問題。其實在生活世界中,差異性才是最具體的存在,過於強調同一性最後就會就會忽視現實生活的意義。


雖然可以最多一個詞表達出來(窩某種意義上贊同),但是窩覺得最關鍵要告訴樓主這個問題的「最終無解性」,窩當然可以下一個窩個人相對比較的滿意的定義—「對事物的抽象思考」,但是你肯定會問「事物是什麼?」「抽象又是什麼?」「思考是什麼?」巴拉巴拉,我們解釋形而上學本身又必須用到形而上學或者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所以來說窩覺得這個問題你要追求一種「基礎主義」或者某種現成不變的答案是沒辦法,也許來說形而上學更像一種「驚異/恐懼/虛無···起的發問狀態」

所以按我上面那個方式這個回答也並無卵用233333333333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


其命題的真假,涉及到經驗之外的,稱作是「形而上學」。比如:上帝是男的還是女的?這就是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因為誰也沒有這種經驗。這種哲學的危害之處在於讓知識界陷入空談的境地,因為沒人能夠證明自己,也沒人能夠否證別人,除非通過邏輯的自相矛盾。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從哲學上就是源自對形而上學的批判,讓學者從「象牙塔」中回到現實世界。由牛頓等人建立了科學的方法——通過疑問,假設,檢驗,實證等手段。比如,關於引力平方反比律,牛頓給出了自己的證明過程。而亞里士多德所討論的很多問題,都甚至沒有經過他自己的實驗,大部分結論完全是思考得出的,用一句軍事領域的話,紙上談兵。形而上學甚至連紙上談兵都不是。

邏輯實證主義就是針對形而上學建立起來的,認為形而上學的所有命題,都是無意義的。杜威的工具主義,詹姆斯的實用主義,皮爾斯的人本主義,強調真理與人的不可分割。首先,真理如果對人毫無效用,則真理就沒有意義。比如,上帝存在嗎?如果上帝存在於上帝不存在,我們能夠得到怎樣不同的未來?結論如果是,沒有區別,那麼上帝存在與否,就沒有意義。其次,真理是被人認知,因此歸根結底,真理是為人服務的。脫離主觀認知討論客觀真理,是緣木求魚。

對未來做長遠的預言,實際上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形而上學。因為對當時人而言,所討論的命題也仍然是經驗之外的。比如在交易中,我們說,一個交易者聲稱,未來三年滬指必上6000點,就是形而上的。因為只有三年之後我們才知道確切答案,而三年之中市場還會產生無窮的信息,這些信息作用於交易者,作用於標的物,通過一系列複雜的作用影響市場。由於市場的波動,交易者會在過程中產生非常多的情緒,這些情緒管理的難度,讓一個預言,只有字面意義。


形而上學的本意是:超越物質的。也就是物質之上的東西,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精神世界的範疇。


借用上面王先生的句式:
[1]教義的(dogmatist):What there is and, more importantly, why (the contrary is not the case)?
[1.1] If something is, say, A, what makes A to be (what it is, i.e., A)?
[2]批判的(Kantian):What there is and what"s the condition of its being?
[3]"存在論「的(ontological):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what"s this "there" that can "make" /accommodate/allow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to be?
---------------下啟說明的分割線----------------------
(1)當然這是三句了。不過那是因為確實並沒有一種形而上學。實際上是有很多種。而且」很多種「本身又有很多種。這裡只是在一個線索下才顯得像是只有三種。

(2)[3]來源於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導論》。所以,當然,嚴格說來它就是」形而上學導論「。但是這種導論」取代「了或者可以取代形而上學。而這種取代本身也可以成為這種形而上學內部的問題。實際上可以說變成僅存的問題——如果取代發生了話。

(3)[1]通常被說成是「獨斷論的」或者「教條的」。其實dogmatist比較沒有這些貶義。它只是說,此類形而上學試圖提供關於何物存在的dogma,即「教義」、正面陳述(positive statement)。

(4)[1.1]問「原因」。對原因問題的正面回答是所有教義式的形而上學的必備項目。此問題問及「本質」。【亞里士多德的四因,可以看成是事物的四種/類本質。】

(5)[2]需要加以嚴格的限制。首先,康德的問法是用how的:how is x possible?

其次,x不是something is,而應該比較「語言轉向」地理解成,a statement/judgement concerning the being of that which is.也就是說,批判工作本身不是形而上學。批判本身澄清形而上學如何可能——應該如何才有可能?

再次,這個x被康德看成是「先天綜合判斷」。這種判斷是必然的——由此給出本質。從這裡,即從原因與本質的關係,也可以「窺見」康德的批判哲學所試圖對「傳統」(近代)形而上學所作的方向扭轉的所指(這個方向叫做「先驗」)。簡單說,原因不再與本質發生直接聯繫,給出本質的不是原因,而是「體系」(比如,知性[範疇]體系)。那麼原因呢?原因刻畫這個體系的特徵。比如,這個體系是「有原因」的(內含「原因」這個組件)。當然,康德這個扭轉應該被看成是不是特別徹底——雖然那個方向是可以被看得很明顯的。因為這裡剩餘一個「空隙」,即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空隙,在這個空隙中,原因隨同自由再次出現了。實際上,衛星在上,這個問題從費希特-謝林-黑格爾一直到胡塞爾-海德格爾都未能令人滿意的解決。當然,問題也許應該反過來提給提問者(我是說我):你到底要形而上學怎樣,才會滿意?也就是說,你覺得你那個關於滿意的標準,對嗎?


高於「物理」的學問。


一個詞就夠了:抽象。。形而下與之相對就是「具體」。

解釋的粗糙,包涵


形而上學就是,孤立,靜止的看待問題和事物。

1:形而上學看待問題是採取靜止的態度。
比如一個人做了壞事,形象上學就認為這個人一輩子都是壞人了,一棍子打死,他把時間定到了靜止狀態,但是世界是前進的,人也是前進的,好人會隨著環境量變導致質變,變壞,壞人也會隨著環境,量變導致質變,變好。

2:形而上學看待問題用的是孤立,片面的視角
比如一個形而上學看到水上有一艘會動的船,形象上學就認為這艘船自己會動,但是這是非常孤立的看待問題,而沒有細心的研究船的對立面,有可能船並沒有動,而是風吹的,或者水下有激流推動的


複製王路《如何理解形而上學》中的幾句話,略作表示。
【「metaphysics 」由「meta」(之後)和「physics」(物理學)這兩個片語成,字面意思是「物理學之後」。因此這個詞表示:研究物理學背後的東西。在古希臘,科學還沒有分化,因而物理學大體上代表科學。所以,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研究科學背後的東西。這種涵義與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最高的智慧或第一哲學恰恰是一致的。】
【形而上學內容廣博、源遠流長,但是,求是、求真這一條主線卻清晰無誤。】
【先驗性可以說是形而上學問題的根本特徵。 】
【由於形而上學問題具有先驗性的特徵,因而形而上學的研究也主要是與先驗性相聯繫。所謂先驗性,最直觀的性質大概就是與後驗性不同,因而離後驗的東西比較遠。在這種意義上大概可以說,形而上學研究離我們的現實比較遠。】
【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性質和特徵,西方形而上學的研究才更加體現了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


形而上學,旨在解釋世界的基本性質,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所得到答案的問題,中文的形而上學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的,似乎是日本人翻譯的。形而上學的定義來自亞里士多德,把他對邏輯、含義和原因等抽象知識的討論編排在他討論物理學的書《自然學》之後。被後來他的門徒,解釋為超越自然學的科學,而他老人家討論的很多基本問題,也成了形而上學的基本問題。順帶一句,其實形而上學的基礎比如邏輯學,就是在亞里士多德的手裡明確提出來的,眾所周知的三段論就是亞老師確立下來的。
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自然哲學,形而上學(其實可以基本上認為是哲學)是混在一起的。文藝復興之後,隨著科學方法的廣泛運用,自然哲學逐漸轉變為了一種需要實驗證實的學科,與哲學的其他領域分道揚鑣。到了十八世紀末,它開始被稱為「科學」以示其與哲學的區別。從那時以後,「形而上學」被用來指代對存在本質的非經驗性哲學研究。
另外,黑格爾和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定義是獨樹一幟。黑格爾把形而上學作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機械教條的研究方法來批判,因此形而上學也可以表示教條主義,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遠不變的。當然個人認為辯證法是狗屎,大家知道就好了。


我是學哲學的,老師就有講過形而上學到底是什麼。
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中,人不過是看皮影戲的可憐蟲。處於形而下世界,而真正走出洞穴,才能看清楚,也就是走出形而下世界,走進形而上世界。所以說,形而上就是哲學。
這和有意識形態色彩的高中課本不同。

metaphysics,形而上學的英語,有meta和physics組合而成。在物理學之上,科學研究的是物理世界,哲學是物理科學之上。
所以說形而上學就是指哲學。


毛選六六版卷一矛盾論275頁最後一段第一句。


寫的都太繁瑣了。
簡單解釋一下:

做成菜品的手法,能寫在菜譜上,按它做好成品。這叫形而下。

悟出其中終極道理,應用之妙,存乎一心。
這,叫形而上。

課本里解釋接近這樣:

靜態片面看世界。


蘋果,形而下;

水果,形而上。


我說說我聽到的這個詞的來源與演變:亞里士多德的呂克昂學園中講義的安排是:??????自然學、第一哲學??????。第一哲學在當時被稱作"自然之後"的學科。在其後的時間內,希臘語中的"之後"的語義發生了轉變,變成了"自然之上"。在後人翻譯時便採用了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解釋。


第一義:就是抽象的意思,在現實世界中沒有實際的對應物。
第二義:相對於辯證法而言,以僵化,絕對靜止,機械的方法看待世界和實踐。


「形」即萬物,萬物即「形」,形而上即萬物之上。然而宇宙中除了萬物還有其他嗎?沒有,那麼自然也就沒有形而上。但是由於人類本身的局限,必須依靠概念來認識世界,在概念基礎上構建的語言、思維(方式)、理論便是形而上。因此一句話概括就是:人一張嘴說話就陷入形而上
舉個例子,「顏色」,當人說某個東西是某種顏色時,ta究竟在說什麼?


推薦閱讀:

愛因斯坦真的說過 「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胡說八道,瘋人之作」 嗎 ?
怎麼才能解決論壇神棍越來越多的問題?
物質在產生意識之前和誰對立統一?
如何理解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TAG:哲學 | 辯證法 | 形而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