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有哪些採用了共同編輯(Wiki)機制的互聯網產品?
12-25
可以是部分功能採取了這個機制,不用類似 Wikipedia 整站使用。
我很久沒有關注wiki的內容了,wiki可能也有很多最新的變化,因此我的答案可能不是最新信息,也摻雜一些主觀觀點,歡迎拍磚。要列舉採用了共同編輯(Wiki)機制的站點,恐怕實在是太多了。因此選幾個典型的站點來舉例回答。
幾種在原理或技術上採用wiki技術的站點:
- 採用 Mediawiki 的站點:這是維基百科的後台程序,通過下載這個免費的 Mediawiki ( http://www.mediawiki.com) ,可以搭建起一個wiki站點。Mediawiki 的優點是免費,開放,定製功能非常強,編輯和使用體驗和維基百科一致;經受過超大量用戶同時編輯和超大流量訪問的考驗,能夠支撐超多用戶和極大流量的協同編輯。它的缺點是可視化編輯還不十分理想,用戶編輯的學習曲線相對較高,功能和界面定製過於靈活,用它來建站的早期容易造成架子大,內容空洞的印象。坦率來說,建立小型的wiki站點,用 Mediawiki 不是十分合適。Mediawiki是建設大型wiki的站點是十分不錯的選擇,Mediawiki的源碼也是自行開發大型wiki程序的極好參考。
網站的知識庫用Mediawiki的很多:比如ubuntu的全站知識庫(http://wiki.ubuntu.org.cn);專業或綜合百科類的網站也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MBAlib( http://wiki.mbalib.com)。 - 互聯網巨頭的wiki:國內幾大互聯網巨頭都相繼建立百科站點,特別是搜索領域: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身先士卒,在百度知道成功嘗到挖掘網民知識資產的甜頭後,模仿維基百科建設了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採用自主設計的wiki後台程序,擁有完善的用戶等級體系和內容審核機制,經過幾年的發展,毫無疑問取得了領頭羊的位置。搜搜百科是騰訊搜索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追隨者百度百科的腳步,無論從編輯體驗或是運行機制來看,都有極高的相似性。但各自的編輯系統都是各大公司自己開發的,也不對外開放或授權使用。
- 互動百科:這裡不得不單獨提一下互動百科( http://www.hudong.com),這是中文wiki屆的鬥士,瞄準建立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書網站的願景,在沒有盈利模式的情況下和百度百科抗衡多年依然鬥志昂揚,不得不令人敬佩。更為重要的是:互動百科推出了類似於 Mediawiki 的 HDwiki (http://kaiyuan.hudong.com)開源建站框架,使得個人能夠很方便的建立自己的wiki站點。相對Mediwiki來說,其主要在易用性、站點配置和可視化編輯上進行改進,非常適合建立小型,興趣主題的wiki站點。從互動百科的目前規模來看,相信該程序也能經受住大型協同編輯和瀏覽的考驗。HDwiki 在中文站點領域有眾多成功案例,包括MSN健康知識站點、中國天氣的氣象百科等都採用了這個建站框架,這些主題站點背後的內容的獨特性,持續的編輯投入,已經形成了持續運行的良性發展,成為自主建設wiki站點的成功案例。 HDwiki 隨著互動百科的發展也在不斷改進,個人認為這是中文維基領域對wiki的一個重要貢獻。
- 採用wiki理念的網站:軟體的Bug管理系統Trac(http://trac.edgewall.org/),協同翻譯框架Pootle( http://translate.sourceforge.net/wiki/ ),其設計完全遵循或深度滲透著wiki的理念。除此之外,wiki 不僅僅是內容全部可編輯的純wiki網站,延伸的概念包括網站糾錯,產品信息的補全。比如各新聞網站的內容糾錯系統,太平洋電腦網的數碼產品參數補充和糾錯,豆瓣圖書和影視信息補全等,都用到了wiki的概念。因此凡是能通過收集眾人智慧,不斷改進的網站,其實都可以採用wiki的理念來進行網站設計。
建設和運營wiki或類wiki網站的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 wiki的成功關鍵點在於內容,內容參與群體是大眾或者小眾直接決定了wiki站點的成敗,一般來說,參與者應該在瀏覽者的1%甚至更少。因此,如果網站目標人群過少,不適宜建立完全由用戶參與的wiki站點,主要內容應該由網站提供,可以開放部分糾錯或內容補充功能給用戶。
- 吸引用戶參與、持續補充和完善網站內容是構建競爭者進入壁壘的最有效手段。因此,需構建用戶身份識別體系,用戶激勵機制,垃圾信息的清理以及優質內容的浮出等都是wiki網站運營的重要內容。
- 版本回溯和恢復機制,編輯衝突的解決機制,內容質量的比較機制是wiki站點內容管理機制的核心內容。 對於超大型的wiki站點, 以上三項的技術實現和性能是評估技術開發能力的關鍵點。
- wiki網站內容要防微杜漸,要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對於劣質信息的清理和優質內容的浮出要從技術和管理兩方面進行考慮。wiki 站點長得緩慢,死得無形,一旦劣質信息達到一定的比例,網站註定會逐漸凋零,但不會一夜之間消失不見,也不是一天就能起死回生。 wiki網站都是長跑,以短跑的思維建設wiki類網站是註定要失敗的,這點要特別注意。
移動互聯網的wiki產品形態:
除了傳統互聯網延伸到手機端,拓展了用戶參與的時間外,移動互聯網最大的新特性在於位置特性的加入。因此,興趣地圖的共同編輯,基於位置的興趣信息與照片分享精選,基於位置的事件共同編輯可能成為突破口。與分享類產品不同的是,wiki類產品最後的目標不是展示個性,而是達成共識,形成公認的知識。在數據爆炸的今天,信息的篩選和過濾更為重要。wiki 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和碎片化知識,主要通過人工進行信息過濾與整理的特性,深度契合移動互聯網的特性,應該會在移動互聯時代受到更多的關注。目前和未來的各種移動互聯網產品應該從wiki的角度進行適當思考和設計,增加wiki特性,對於增進用戶參與、汲取用戶智慧、增強用戶黏性方面會起到重要作用。並且能夠通過用戶貢獻,構建起產品的內容壁壘,形成領先優勢。因此,我認為wiki類移動互聯網產品將大有可為,值得業界廣泛深入研究和探討。
百度百科和很多仿百度百科的東西,還有互動百科……和很多用wiki源碼的網站
07年開發過fanhow這個項目,同樣是mediawiki的開源進行了底層開發,過程中研究過一些wiki產品,國內的就不提了,推薦幾個wiki的國外產品。
http://www.wikihow.com
http://www.fanhow.com
http://www.chickipedia.com
http://www.mahalo.com
http://www.productwiki.com
http://www.wikia.com
http://www.freebase.com (被google收購)
http://www.knol.com (google已關)
http://wiki.ittoolbox.com/
http://chickipedia.com (後被mademan收購,不知改成啥樣)
http://www.wikimatrix.org/ (wiki開源比較的)
知乎的問題就是可以共同編輯的呀!!!
謝邀,可是為什麼邀我啊……
應用最多的還是整站式的,比如遊戲手冊、軟體使用指南等。
共同編輯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如網盤共享+版本控制就算是共同編輯的一種模式了。如OwnCloud。
還有就是像Google Docs和Microsoft Office Web App這種也算。
一些筆記工具也提供類似性質的服務。
Google Docs, MS Skydrive很類似的,可以建站點。還有Sharepoint很不錯的吧,但具體不知什麼樣的組織實際在用,也是微軟產品。
Google Docs,笑
一切使用MediaWiki框架的網站
可以試一試由國內輕筆記團隊開發的「WE團隊」產品,定位是團隊的文檔共享和共同編輯,任何人的改動以推送發送到組員的手機。產品還在初期,但是架構已經很不錯了。 http://www.wetuandui.com
推薦閱讀:
※做產品,老闆改動後,總有挫敗感怎麼辦?
※在互聯網之前,我們所說的產品大都是通過工廠生產線或是手工製造出來的物品,到了現在,產品的概念該如何定義呢?
※在網路上使用實名有什麼壞處和好處?
※產品經理如何進行競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