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學習生物、解剖、神經科學,應該抱有何種態度?

學數學,可以體會邏輯的美;學物理,可以探索宏觀與微觀的奧妙;學化學,物質之間微妙的平衡更不必說了。那麼學生物、解剖、神經科學呢?難道只是背一條通路從哪裡到哪裡,或者大腦有多少多少塊構造、有什麼用這種十年以後全都忘光的知識嗎?我的意思是,對於這種缺乏高度概括的、抽象化的理論的科學,它的要義、核心、精髓在哪裡?作為一名學習者,應該如何把握?可以的話,能不能談談自己學習此類科學的過程、經歷?


我覺得如果真想在神經科學做好的話,一是興趣,二是保持著一種開放願意接受新知識新領域的心態。在神經學內,不存在閉門造車好好學習就可以當prof的人。我在ucl接觸過所有大牛,無論是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molecularcellular 還是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都是保持著隨時學習,願意和後輩交流學習的人。

以我自己作為例子,大一到大三的課程真的是各種強記,各種考試作文,三小時三作文,無字數限制。但是除了課程,研究試驗也非常重要,從大二下學期開始做的畢業實驗是關於用fmri研究空間聽力的。我的導師是個神經科學家,只教我實驗目的和理論,然後介紹給我5個不同領域的教授讓我和他們學習。我花了整整3個月,和這五個心理學家,語言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計算機學家學習討論。才設計好實驗。

以前我以為學醫學科學就是背書鑽研,大二才意識到神經科學最精彩的地方都是和其他領域匯聚的地方,譬如說物理,計算機。本來本來我打算直接讀博士,後來我決定先讀一個計算機研究生。我相信 無論在理論還是應用上,神經科和計算機 以後都會相互推動地發展。


對於研究機構,「開放」的態度也是同樣重要。雖然,在神經科學領域,UCL已經發展成世界第二(參見維基百科ucl neuroscience),但是因為在理工科上還有還不足,想維持並突破這個地位可能會很難。更重要的是,生命科學學院的管理人員還是非常守舊,課程安排上學科選擇還是局限於生物醫學領域。應該鼓勵學生與其他領域學院有更多交流。這樣才會更多人掌握跨領域的知識和洞察力,才能夠更有力的推動研究發展。我想國內外的高校研究中心都可以借鑒ucl這個例子。


總而言之,我覺得無論對個人還是研究團體,在神經領域,最重要是對新技術其他領域的開放心態。 而這種心態來源之處,還是對神經科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好奇心是不應該局限於所擅長的領域的。


才畢業一年,我覺得已經忘記了許多生物學的知識。

我從來就不會認植物和動物,也講不清三羧酸循環涉及的化學反應,甚至連畢業論文裡面的東西都有些模糊。但我唯一知道的是,當某一天我重新拿起課本(如果有必要),我還是能撿起丟失的記憶的。這是唯一給自己的安慰,有時候人的記憶就是這般不爭氣。

生物的東西本身就很雜很亂,也不好理出一條線,更沒什麼規律。你看那基因和蛋白的互作,各種細胞通路促進和拮抗作用,根本很難在一本書里講完,而且每天都有新的論文出來,發現了新的東西,作為非這個研究方向的人,可能永遠都不知道這裡面的盡頭在哪裡。

但只要你學習過,研究過,深入了解過,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不一樣。今天被你踩過一腳的草,被北風刮掉的銀杏葉,可能都在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某些基因開始活動,某些代謝產物開始生成,這些微妙的變化形成了你看到的世界。如果你沒有學過,草還是草,樹還是樹,狗還是狗,貓還是貓。

不僅生物學,其他學科也莫非不是這樣。一個螺絲,一塊手錶,一輛汽車,只要去學習去了解,你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只要你保持好奇的心態,就算十年以後全部忘掉又怎樣?

突然發現講偏了,不知道對你有沒有點點幫助~~


生物是一切自然之美,是最好的物理數學化學的組合,是詩意和功效,是普遍聯繫的哲學。
過10年,我大概還是會記得乙醯膽鹼的M和N樣作用,於是誰再嗑農藥自殺咱都有準備了。


別的不說。解剖是有美感的。
當年上課的時候一副一副的畫結構圖、局解系解的筆記都一直好好收著。人體真是非常神奇的組成。雖然現在內科也用不著這些東西,但是想著你坐在這裡,什麼也不做,實際上有多少器官、組織、細胞在不停息的運作著。多麼神奇。
而且,對解剖了解的話,減肥很有動力啊。


神經科學接觸不多,我說解剖和生物吧。當初在生科院里捨棄了分子生物、生物工程、生物化學等等進生物系,就是為了能有機會背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名字和形態特徵,親自操刀想切哪兒切哪兒,然後自己執筆畫圖。

這是我覺得自己最接近早期博物學家的時刻,因為這些方法,確實幾百年沒變過了。沒有一籮筐等待驗證的假設,沒有改造的野心,純粹探索、欣賞。世上的美有很多層面,真理之美只居其一。名字對我很重要,歷史也是。由「一棵樹」到「宮粉羊蹄甲」,意味著你認識到它與其他樹、其他羊蹄甲的不同。它走過了幾百萬年的陸生植物演化史,幾十億年的生命史,才能出現在你眼前。當你看到它帶著一身完美而獨特的適應性,在每個清晨搖擺著心形樹葉時,難道不值得花一點工夫記下它的名字嗎?這是對蓋亞上其他生靈的敬意。

其他級別的死記硬背也類似,覺得索然無味時,想想複雜結構何以從無到有,想想這一切如何發生在你身上,想想生命本身的奇蹟。之前幾位也提到過,這些知識的積累是融會貫通、通往概括性理論的基礎。我自己喜歡時間上的比較,比如伴隨心臟與血管的結構變化,雙循環如何出現直到趨於完美;比如鰓弓如何變成頜,變成中耳內的小骨;比如腦,新的結構如何從舊基礎上分化並發展起來。這樣你再看某塊結構時,它不再是個枯燥的概念,而是整個故事。不太熟神經科學,但我猜訊號的傳導、處理和投射,應該也是精彩的故事吧。「各種理論、假說層出不窮」,說明神經科學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你有機會參與創造故事,多激動人心。

最後引一位我喜歡的教授的結課贈言:

「你們畢業前,一定會學到不少東西。看到一隻鳥,你們能說出它的學名,解釋它如何飛,甚至列出產能的生化方程式。但我希望你們偶爾能把這些忘個一乾二淨,對著天空喊一聲:『哇,有隻鳥在飛耶!』這樣學術還不至於毀掉你的感受力。」


~~~~較長篇幅預警~~~~
學習這種形態學是醫學入門的基礎,也是整個職業生涯都該不斷去學習的---這是上第一節系統解剖課之前,老師對我們講的。相信任何一個醫學院都會有這麼幾個老師,他們與屍體為伍,以解剖為長,看上去他們對最尖端的醫學沒什麼貢獻,但是實際上一切的醫學都要從解剖開始,都要以解剖驗證。
之所以覺得沒有什麼規律是因為你剛剛接觸了一個新學科,正處在建立整個學科大綱、系統的時段,的確會很枯燥、困擾,就如同初中剛剛接觸物理、化學的你一樣,有時候會很抓不住重點。
但是,一旦度過了這個時期,你將看到的會是更絢麗的景色-對人體系統詮釋的生理、生化、病理、病生、組胚、神內,攻克各種疾病的神奇的藥理,以及需要發揮你主觀能動性的內科、外科,而這些只是書本上的一些最簡單的知識,是過去的人們用有限的生命去不斷地獲取的寶貴知識的冰山一角,在整個系統的大體框架建立之後,你就可以去享受這幾年辛苦的結果-你會發現,平時那麼不起眼的一個感冒,竟然會有這麼大的學問;小時候學過的文章說醫生被人吐了一口痰在臉上,然後辨別出了病症也不是這麼天書奇譚;家人的一些身體不適你也可以給出很好的建議。
既然你選擇了這門學科,你就有權利去看看這的體系最美的景色,而形態學,就是你的敲門磚,是你必須要走,避不開,也躲不來的一條路。


為毛我也很想回答這個問題呢?

作為一個瑜伽教練,很多人認為和解剖學、生理學、神經學不搭界。但我剛開始學習時的學習內容的的確確就包括這些。但主要是運動解剖、運動生理和運動神經。其實也很好理解,你要做一個體式,繼而去教會另外一個人去做,最起碼應該知道是哪裡在動,怎麼動的,為什麼會這麼動,這個動作會讓我們的身體,從外到內產生什麼樣的變化?而瑜伽論人體構成中的很多知識,更是與神經學、內分泌密切相關。

本著多學習沒壞處的想法,我慢慢鑽進去,當然還很淺很淺,和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不具有可比性。

但是慢慢的,真的愛上了呢。覺得人體真奇妙真美麗,美到想畫出來。閑時整理瑜伽筆記,都是滿心歡喜的。這些學科其實一點不枯燥乏味,這些內容說的就是我們的身體啊,連嬰兒都好奇自己的身體,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對世界充滿著探索的興趣,卻一點也不想了解一下自己的身體?

後來,在真正教授瑜伽體式的過程中,藉助這些知識,幫助別人一點點糾正不良體態,糾正錯誤動作,改變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和情緒,甚至對她的生活也產生影響,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現在學習學到有新收穫的地方,都忍不住感慨造物主的神奇,感謝大自然,讓我們擁有如此美麗、神奇的構造。

另外推薦學習的小竅門(門外漢的淺見,專業人士就別看了):
1、學習知識時把知識點和實際相結合,利用知識點來解決實際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捂臉)膝關節是單平面關節,那麼在矢狀面屈曲時會動到那些肌肉,韌帶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半月板承受的壓力如何?屈曲到什麼角度,膝關節壓力會超越它的負重能力?不正常轉動時,拿些肌腱、韌帶會受力過大,有受傷的危險?那麼最後得出結論:如何在體式練習中注意膝關節的動作,從而保護膝關節不受傷害?什麼樣的動作對膝蓋來說,是高危的……等等。啊,太簡單的問題,大神們請無視我。

2、動筆寫,動筆畫,動嘴說,動腦筋想,和其它人探討,都有助於加強記憶,拓寬思路。這也是我特別愛知乎的原因之一(沒在知乎上混幾個月呢,說這個有點……額……但就是很愛)

最後獻醜放上自己的筆記和圖稿,不要覺得健身教練學習不用功,我們也是很勤奮的。

這是上課時

這是彩鉛畫的。


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神經科學的big idea應該有 大腦是心理的器官,神經系統是意識的物質基礎了吧。我覺得神經科學裡最玄妙的就是意識的產生了。解剖學則是關注結構與功能定位,生物裡面涉及微觀分子細胞機制什麼的也類似。我學了這幾門課的感受就是生物體設計得是如此巧妙,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這些學科都是探索生命的規律的


在我學習生物期間,我也問過自己很多次同樣的問題。尤其當自己發現,生物更像是文科那樣需要不停的記憶。記了又忘,忘了又記。
但我認為,學習不在於能記住多少東西,而在於你在對問題思考理解過後所剩下的東西。我認為這就是思維方式。生物學,做為邊緣學科,牽扯到許多領域,例如心理學,物理學,化學。所以在有些時候,需要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你的理解也會不一樣。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因此我們所學習的理論沒有絕對正確。神經學,解剖學的學習,有一句永遠不變的真理:結構適應功能。


生物真的很有意思,我嘴笨,說不清它有什麼意義……我們當年是高二才開生物課,但物理化學初中就開始學了。我之前也覺得我喜歡物理,男生嘛。直到高二剛開始學生物,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雖然書是死的,但裡面講的東西都是活的,鮮活鮮活的,無論是小到微生物,還是大到滅絕的恐龍,你知道它們也是生命,跟自己一樣的生命。我現在的方向是研究基因水平的進化。進化更是生物學裡最有趣的部分!從那些億萬年前的最初生命,到現在井噴似的絢爛物種,到底是什麼在引導,誰又能感覺到那雙無形的手?其實,生命本就是個奇蹟!


生命本就是一項偉大的奇蹟
還需要其他理由嗎?


題主您好,您所說的科學之美,歸根結底是研究的過程與結果能否給您帶來發自內心的喜悅(多巴胺的釋放)。根據科研動力,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討論。

一種是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來到這個領域的人,隨著學習和研究,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理解越發深刻,最終可以從以前拍拍腦子想出來的一個日常問題,做到從根本的生物學原因上理解生物網路系統的發揮作用機制。那一天就可以認識到,這個精細繁複的網路系統是美的,美得如此不可思議。比如,我們的主觀感受,竟然是由神經元的的電構成的,而這樣一個鴻溝我們現在完全不能理解是什麼原因。人類為此而做出許多努力,一個個腦區,一條條通路,所有工作都是為了想去理解腦這一終極問題。

另一種情況,是先來到了科研領域,然後在科研的過程中體會研究的嚴謹與美學,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上發揮自己作為人類的創造力(不僅僅是勞力,而且是智力)。把科研當做一項發揮創造力的工作來做,在這個過程完善自身。其實神經科學研究也是離不開邏輯的尤其是方法上的進步更需要這一點。我想當年cajal在用染色的方法觀察到顯微鏡中一個個不同類型神經元的時候也是十分感動的吧!他把它們耐心細緻的畫下來,給出分類,就如同一次藝術創作。只是因為我們缺乏聯想,像是神經元形態分類啊blablabla這樣背出來,所以少了趣味。那些重大突破的研究很多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再以雙螺旋結構為例,在嘗試了各種其他構形解釋都失敗以後,通過實驗結果證明了雙螺旋是DNA主要結構形式,我能想像他們那一刻的激動與喜悅。這種美不是在文章被接受的時候,不是在申請到基金的時候,不是在拿到諾貝爾獎的時候。它存在在一次次對自身創造力極限的逼近,一次次努力後看到的結果,一次次與同事交流中迸發的思維。(突然間雞血起來了,怎麼像小學生寫作文)我覺得可以看看許多有意思的科學家的自傳,會對生物研究有更好的理解。

現在神經科學本來就是交叉學科。方法的開發在神經領域十分必要,因為我們都明白,現有的還不足。這正是我們去努力學習和發揮創造力的好時機啊題主。
當然,你說的無趣的一面也是存在的,具體到一條條環路,一個個分子機制,研究可能會變得無趣起來。每天有成千上萬的SCI文章,有幾篇工作是真正有意思或者有用的呢?但是我認為那些是做出有意思的工作的鋪墊——即是對我們自身的鋪墊,也是對科研領域的鋪墊。我們必須自身積累到一定的科研素養才能做出美的東西,這個過程對大部分正常人而言是必須的,包括按下性子對99%的無趣事情的付出,這樣才能做到那1%的有意思的部分;另外,科研也是需要積累許久,有了更深的基礎了解,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一個breakthrough。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盡量選擇有興趣的課題,不要被動科研,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發現美和意思。

就目前情況而言,可能並不是生物學研究沒有美,沒有趣味,只是我們還沒有做進去。


不要背。要像看故事一樣。自己能講出多少故事,能有多少故事,都是很難強化的。


這些東西不能叫「高度概括、抽象化的理論」吧,課本講的內容很多,解釋的是機制性的東西,就是一個現象或一個反應是怎樣發生的。理解後串起來腦子裡就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因為生物體各個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有影響。
一般開設有生物專業的學校會有配套的實驗課,可以通過實際操作去加深理解,比如解剖類常用的就是解剖兔子蟾蜍……通過自己動手去印證課本的內容,比如主要的神經、主要的血管,給葯後的反應之類,是你自己可以看得到的,往往在一堂實驗課上學到的知識比課本學到的多。
哲學上有個命題叫「認識你自己」,生物專業其實多少也和這個有關係,闡述並試圖解開生命的奧秘。我本人就學的生物技術,至少對我而言這個學科讓我更加敬畏和珍愛生命,因為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和堅強。
如果你是不得不學,嘗試讓自己喜歡上你所學的,國內教育往往教的不是普適性的技能,從短期看或許用人單位寧可招一個專科的技工也不願招沒有實際動手能力大學生(我沒有詆毀專科的意思……),但是你學習的這些東西對你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影響會存在很久,會支持你走過很多挫折,這些都不是簡單的一份薪水能給你的。如果實在不喜歡,就考慮自己的愛好,轉行就是了,祝學習開心。


學習過生物,跟正經生物系的本科生一起;學習過人體解剖,作為專業的基礎課;神經科學涉獵不多,但是神經解剖是我學得頗為盡興的科目之一,神經內科也是至今仍然能勾起我莫大興趣的學科之一。

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簡而言之,興趣和應用對學習且學好這些學科有極大幫助。如果將知識簡單定義為「十多年後都要忘掉的東西」,那麼我也很難說學起來有什麼具體的意義;雖然也可以講些開闊思維、培養習慣等抽象的獲益。

也曾經背過各種通路,給自己畫過五顏六色的示意圖,從解剖實驗室Hao過顱骨回宿舍一個個指認上面那些孔洞。這些打基礎的死記硬背不可說無用,但當我真正將知識付諸實踐之後,我覺得寓教於用可能是更好的學習方法。現在興起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自有其優勢。學習的時候多問自己一句「為什麼我要知道這個?」如果答案只是「為了考試」的話那麼要麼你沒有興趣要麼教學方式欠妥。

很多基礎的生物知識現在都不用了,對解剖和神經更為熟悉。舉幾個例子,大牛們輕拍。

最直白的是為什麼要知道血管長哪路線如何--抽血的時候才知道從哪裡下手呀,不是所有人的血管都綠油油的地沖你招手的。

解剖書說右主支氣管與氣管夾角較左側小。毛啊,這也要背?可是結合實踐就會知道這正是吸入性肺炎以及小兒呼吸道異物常見於右側的解剖學基礎。

類似的還見於「為什麼小兒更易發生中耳炎」

學解剖的時候還要背肌肉的起止點,都要瘋掉了有木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不能體會這到底有毛用啊。。。可是當認識到正是由於肌肉起止點的影響,不同部位的肱骨骨折那成角方向不一樣的時候,我又覺得解剖真是奇妙啊。

神經解剖說起來也很奇妙。神經科是唯一可以進行先定位診斷再定性診斷的學科,正是解剖學提供了這樣做的基礎。神經科醫生在一套系統的查體之後就能說出病變的部位總是有種江湖神醫的感覺。

人作為高級智能動物,去探究這種智能究竟如何形成,有怎樣的結構和生理基礎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情。即使沒有從事相關行業,我也會想要有所了解的。

總結:基於興趣和運用的學習會是有效且愉快的學習。


學的時候很水,臨床用的時候就趕腳那時候好好學習解剖就好了,所以現在不必糾結,用的時候還會重新學習


從臨床神經外科的角度看,解剖是一切手術的基礎,手術中術野一片血肉模糊,你若不知道血水下面有一根重要的動脈,那一但破了可能就是一條人命。
而神經傳導通路則幫助我們用最原始的手段了解病變的部位,性質和嚴重程度。不同病灶位置,臨床表現大相徑庭。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重複,結合臨床經驗,對於神經外科,解剖和查體都是用一輩子來攢經驗的,想一口吃透,很難。


每個人的思維不同,喜好不同,你認為物理化學很美,也有人認為生物很美。

作為生物專業在讀的學生,每次學微生物 生化時,我都把那些小分子擬人化,覺得她們在細胞膜里穿來穿去,拉一個這個基團,丟一個那個基團的很有趣。細胞內有序的反應機制更讓我讚嘆不已。每次上課都彷彿進入一個專屬於每一個小細胞的小小世界,充滿了樂趣。


學習這個專業,在一個抓著211尾巴的大學,總被人講為什麼還不轉專業=_=心中也很困惑。但自己就是很想弄清生命的本質,我覺得比經濟這些虛無的東西有用的多,我可以知道燙髮的原理,知道一些炒的很火的葯其實根本不起作用,知道人體的功能機制,知道許多疾病的原因。每次學到的知識可以跟實際生活相關聯時內心都覺得太贊了,就是對這個感興趣!

雖然以後不一定以這個為專業,但大學不是功利的,我願意把大學當作知識的殿堂,去了解去探索,去攻克生活中的難題。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自己能研究明白某種疾病的機制,為人類的醫學方面作出貢獻!


知乎首答!么么噠!
對於一個生物本科畢業即將讀醫且方向是神經內科的我而言,已經修了各式各樣的生物課程,也修了系統解剖學,即將要學神經病學。看到這個題目我體內翻湧的是一股難以抑制的洪荒之力(╯°□°)╯︵ ┻━┻

關於題主所說十年之後都會忘記,應該是再也不會從事或者接觸這個方面的知識了。如果從這個方面來說,學習生物或許是高中讀完see goodbye~

燃鵝我就是這麼一個喜歡往外倒豆子的美少女
( ̄^ ̄)ゞ

高中的時候經歷了一大圈換這個生物老師又換那個生物老師最後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生物老師的我,一開始是學不進生物的,特別是孟德爾大師開始倒騰豆子的時候。(?`∧′)但生物確實是花點心思去記呀總能學好的!當年高考前有一個禮拜的自我學習時間,在學校但不上課了。我特別專註地看完了每一本生物課本上的每一個字,把看不明白的地方一個一個問了老師。老師一臉懵--的看著我:不用看這麼細,不會考的呀!高考結束覺得理綜簡直獲得人生巔峰~(捂臉)

大學學了生物科學專業。這個時候所認識的生物和高中的完全不同了呀!這才發現生物裡面:植物 動物 微生物 生態 etc. 不同的方向學的東西挺不一樣的。所以學的方式也不一樣~
學了動物學植物學,學的時候背的東西挺多,界門綱目科屬種,相似的也很多。找到相似的點歸納一下hin快就能背下來。(((o(*?▽?*)o)))想一想春天去賞花,在小夥伴面前分清楚了迎春花和她的「兄弟姊妹」們;夏天游泳的時候,妹子見到一個貝殼你就能叫上名字。

突然想起來柯南小朋友有一集蘭分辨海蛇的故事,喜歡一看到就叫出名字的感覺嗎~(這就是我老闆的能力max)

也不是生物所有的學科都是靠記憶的。這裡祭出一門神課:生物統計。QAQ。請想像每天生活在自然世界中的生物狗對著一堆數字,倒騰T檢驗、卡方檢驗,倒騰ANOVA的時候僵硬的表情(真的有表情嗎?)

生物裡面不全是課本知識啃啃啃的呀。(●°u°●) 」
生物有hin多的實驗!養細菌、養細胞、植物的無性繁殖、處理DNA、balabala~動手學總是學得比較快!


由於我未來要學醫~已經學習了系統解剖學的喵。關於系統解剖學是真的要花好多心思記。我學的時候每個月有小測。每次小測之前我都把這期間學的章節看2~3遍。最後期末考前看一遍書做一遍練習。(嗚嗚嗚就算這麼認真也沒有滿績啊!excuse me???大家都是用生命在學習的吧???)

至於解剖學學了用什麼用。對於一個要學神經的寶寶來說就是命啊!不知道神經在什麼地方支配什麼肌肉什麼器官的話,寶寶可能就和病人一起狗帶了。?_?
關於小夥伴們如果要學解剖學,我曾經有一個生物專業同學,他說,學了生物不學人體真的好可惜啊。人體真的是美麗的生物體呢(笑)

但從我的經驗來說,起碼你在健身,有私教告訴你我們今天要練斜方肌的時候能找到準確的位置吧~這就是談笑風生的魅力咩哈哈哈哈~

關於神經病學。還沒有學~但是書本已經到手。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爭取做一個好醫生(=′?`)人(′?`=)
醫患關係這麼緊髒的現在,學一些生物學一些解剖學一些神經病學,您放心,我也更努力!蟹蟹么么噠!

以上。


推薦閱讀:

肌肉發力的微觀機制是什麼?人奮力推一塊巨石,巨石紋絲不動,人為什麼會累得滿頭大汗?
「千萬別在關燈後再玩手機和平板」的說法正確嗎?
為什麼說鯊魚和鵝是不會得癌症的?它們的作用機理對人類的癌症有多大的幫助?
蛋白質在體內怎麼代謝的?
重金屬能不能通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

TAG:生物學 | 神經學 | 解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