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沒有實際經驗,直接被提拔到最高領導崗位,為什麼趙括戰死了,而韓信(或諸葛亮)卻可以取得巨大的勝利?

似乎歷史上沒有實際經驗就掌握權柄的還有很多,春秋戰國時尤其多,比如孫臏、龐涓。


借了各位的些……

諸葛亮出山的背景、經歷及戰績:
1、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完全沒打過仗,但是私立高級軍校畢業高材生,軍事理論豐富,而且同部分軍政要員有聯繫。
2、第一場仗就擁有絕對指揮權,而且兵力很少,城只一座,將兩三個,各方面調度協調都相對很方便(各個經理略有不服,但是靠老闆壓下去了)。
3、第一戰是伏擊戰,對手有明顯的輕敵傾向。
4、一戰成功後面對對方優勢兵力選擇了逃跑……no,是長征,然後以游擊戰為主,然後是攻城戰,最後才打國戰。在不斷的實踐理論,而且並不是一直都贏。
5、前期並未持續擔任部隊主官,後期在根據地黨政軍一手抓,而且經過數次整風(託孤大臣不聽話?幹掉!)內部壓力小。
4、沒有取得單獨指揮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兵團決戰勝利。

韓信出山的背景、經歷及戰績:
1、跟著項梁和項羽混過一段時間,在大兵團的統帥部門口當過警衛員,雖沒吃過豬肉,但是看過豬跑,有一定的經驗。
2、獨立帶兵時已經擔任高級職務多時,名正言順。
3、作為高級投誠將領再就業,對於對手高級將領用兵方式、性格有一定了解。
3、第一戰是奇襲戰,對手無防備。
4、項羽本部精銳一直青睞於重點打擊劉邦所在……
5、在運動戰中不斷提升部隊人數和戰果,有過數次從零開始的經歷(夜奪兵符),經驗豐富。
6、後期成為方面軍主帥,連老闆也要好聲好氣的請援兵,相對獨立。
7、指揮大兵團取得了決定性戰役的勝利。

趙括出山的背景、經歷及戰績:
1、官二代出身的高級軍官,擅長軍事辯論。
2、長平之戰為兩國傾國之戰,趙國國力不及秦國,而且趙國部隊已經處於下風。
3、趙括參戰是由趙王直接任命, 臨陣換將,而且趙括在軍中威望遠不及廉頗,軍心不定,而且接手的是真正的大規模兵團決戰。
4、趙括到長平後,嚴明了軍紀, 牢固的控制了軍隊。 對廉頗使用的將領多有裁撤,( 廉頗好用勇敢軍人為將,但多不善謀,不善統御 ) 可見趙括用人還是可以的。
5、對手是王齕、白起(後者實力很強)趙括對趙軍進行了一番整頓後,再與王齕交戰,王齕不利。昭王聽說趙括已到長平,急調武安君白起。 八月,趙括漸收失地。
6、趙王雖信任趙括,但是已經罷免了長期堅守的廉頗,可見要求推行主動攻擊戰術的壓力很大。
7、 戰爭後期,趙括大軍被斷糧,在斷糧的情況下固守46天,而大軍沒有生亂,也是兵家史上的一個奇蹟。
8、國君的重視程度不同,當然趙國國君也很重視,但是對於國運之戰來說還是不足,秦昭襄王則親自趕到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征支援長平前線。
9、白起所謂「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顯然秦之遭受重創,不可能是戰役前期廉頗以「堅壁不戰」與王齕三年相峙之時所致,只能是自從趙括全線突擊始特別是最後反覆強行突圍時期所為,直至其本人慷慨戰死沙場而終。

總結:趙括此人自幼熟讀兵書,長平之敗有他的因素在內的多方面原因,但其本人絕非平庸之輩,從其表現來看甚至頗有名將之風。此戰趙軍雖然損失更打,但秦軍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小。腹中無食,以人充饑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

最後說一句,趙括之所以戰死的直接原因是突圍時身先士卒,我可沒看到過諸葛亮或者韓信冒著刀槍劍戟沖在最前面過……


先說結論:
同樣是沒有實際經驗,直接被提拔到最高領導崗位,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對手是誰。

趙括其實並不差,他輸得是戰國四大將之一的白起,對方是真的用兵如神。
輸給這樣的對手,真的不能證明趙括就很差了
而且趙括被圍之後,彈盡糧絕卻軍心未亂,這說明他也算是一員良將,如果此戰勝就是打破白起不敗神話的神將,戰國歷史也會被完全改變。

韓信的崛起之路上的對手沒有白起這種級別的
後來對項羽時候的韓信是羽翼已成的韓信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被拔高了。其實並沒有那麼強。
隨後詳細分析趙括之敗

這是轉自虎撲的,詳細介紹了長平之戰前因後果,圖文並茂,十分易懂,貼出後半部分來讓大家看看趙括是怎麼敗得。看看他的對手白起到底有多強。
---------------------------------------------------------------

按當前的軍事形勢,老廉頗的策略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即使秦軍真的攻下丹水防線,也很難再進一步去突破百里石長城,而且這種對峙下,趙軍的補給線比秦軍更短,所以消耗更少。從此事上也可以看出,老廉頗還是一個比較純粹的戰將,他在戰場之上他遊刃有餘,但卻並沒有一種很強的大局敏感性。因為他似乎忘了,雖然秦軍補給線更長,但秦國的國力是超過趙國許多的,所以在對峙之初,趙國後勤就捉襟見肘(參見戰國策),對峙三年,趙國消耗殆盡,再加上邦交方面的一系列失誤,導致其他五國均保持中立的觀看秦趙單挑(這正是秦國所希望的),因此,最先求變的,反而是在軍事角度上有利的趙國。

史記記載了秦國丞相范雎使用反間計,讓趙王以趙括取代廉頗,因此趙軍在趙括的帶領下主動出擊。這種記載有很明顯的儒生式紙上談兵的痕迹(個人看法),因為它搞反了順序。應該是趙王首先決定出擊(史記記載了趙王反對堅壁不戰),然後才用主戰派的趙括替換防守派的廉頗(趙王對廉頗損兵折將早已不滿),而不是趙王任用了趙括,所以趙軍才主動出擊。出擊是趙國整體的決策,而不是趙括的個人意見。而這一決策的根本原因,在於趙國已無力繼續支撐這種暴師於野的對峙。

趙括的登場是一波三折的,首先是藺相如的反對,他認為用趙括是「膠柱鼓瑟」,必敗,當然,由於他與廉頗特殊的私人關係,加上早已不被趙王所重用,因此趙王沒有聽藺相如的勸告。然後趙括之母也勸趙王不要任用趙括,她列舉了趙括與趙奢之間的許多不同,也把趙奢對趙括的評語告訴趙王,並說如果您一定要任用趙括,兵敗之後請求不要誅連全族。如果說,趙王任用趙括是因為他是主戰派,那麼在趙母勸諫之後,知子莫如父,趙王應該認真考慮一下趙括擔此重任是否合適,但趙王用人不疑不為所動,大發傾國之兵交給趙括帶去前線。就這樣,趙括以將門虎子、萬眾期待的新銳、擊敗虎狼秦的天才、山東六國的救世主的身份高調出現在長平,似乎隨時就可以將秦軍輾成粉末。

在趙括高調的指點江山之時,在丹水對岸,一個低調的老人也來到了前線。在確認趙括替換廉頗之後,秦國知道決戰時刻即將來臨,面對增兵至45萬的趙軍,秦王也不敢大意,他命令武安君白起即刻上任為將,帶領援軍趕到長平,原主將王齕成為副手。由於擔心白起過於顯赫的威名嚇到趙軍,使趙軍再次堅守不出,因此秦國隱瞞了白起上任的消息,並特意下了一道軍令「泄露武安君為將者,斬」。

於是,該來的都來了,該結束的也就都該結束了。


趙括到任後,即更改軍中律令,更換新的軍吏,總之一切都是新氣象,不久之後,分散在丹水防線和百里石長城上的趙軍完成集結,在趙括的親自帶領下,從位於泫氏的幕府出發,越過丹水攻擊秦軍,秦軍迎戰,而後往西北方向詐敗而走(圖4中標註為1的兩條線路)。

這裡就是第一個重點,如果秦軍真的戰敗,他敗退的方嚮應該是西南方的光狼城,因為秦軍的幕府就設在這裡,而且也只有這個方向能撤出晉城盆地而通往端氏城。秦軍現在的敗退方向,卻是沿著丹水,往著西北方向的長平關而去,這條夾在韓王山和空倉嶺之間的丹水河谷,其盡頭是趙軍控制的長平關(前文說過,此關是趙軍第三條防線百里石長城的最西端),秦軍敗退到這條死路上來,顯然大有文章,假設以廉頗這樣深諳軍旅的老將,應該會在河穀穀口嚴陣以待,探明形勢後再做決定,但秦軍如此的敗退在趙括看來,顯然是慌不擇路的結果,於是趙括立刻率主力大軍追趕,尾隨秦軍進入了河谷,看起來,趙括主力大軍只要逐漸推進,無路可走的秦軍就將被趕到長平關下而全殲。趙括現在應該會很鄙視老廉頗之前的一味防守,他似乎通過此戰明白了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這一道理。但是,很快,白起就將告訴他另外一個道理:最好的進攻是防守。

首先,退入河谷死地的秦軍並不慌亂,他們龜縮進早前沿著丹水(在丹水西岸、空倉嶺東)修築的防線之中,趙軍根本攻不破秦壘,無法立刻殲滅秦軍,當然,這對趙軍不算個很壞的消息,畢竟秦軍還在包圍之中。

然後,在空倉嶺的西面,從秦軍最早的基地端氏城出發,有一條河叫做端氏河(他的古名叫做秦川水,這個名稱再次說明長平之戰中秦軍的行動)。這條河的河谷,至今依然是當地的主要交通道路,雖然他不利於大軍通行,也無法攜帶輜重,但是一支25000人的輕裝部隊卻可以輕易地沿著河谷,繞到百里石長城的後面,也就是說,《史記白起列傳》所記載的「張二奇兵以劫之…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的奇兵,就是這支輕裝繞道至百里石長城之後的秦軍,他們進入長治盆地之後,兵分兩路,一路取長平關,一路取故關,突然出現在了趙軍防線之後,本來就是北坡平緩易攻的兩關,再加上防備鬆懈、主力被抽調參與進攻等等緣故,無力抵擋秦軍奇兵的猛攻,很快失守。長平關和故關失守,意味著百里石長城防線易手,它已經成為秦軍的防線,北坡平緩南坡陡峭的這條廉頗修築的百里石長城,讓趙軍作繭自縛,成為圍困趙軍的免費屏障。不過這也不要緊,趙軍主力還在,他們還可以退回泫氏城繼續與秦軍周旋,畢竟秦軍奇兵只有25000,不可能堅持太長的時間。

最後,進入河谷的趙軍主力只有隨身軍糧,他們的大部分糧草與輜重,依然留在泫氏以及其北面的山谷(韓王山與大糧山之間),於是就在趙軍主力追擊秦軍進入河谷之後,一支僅僅由5000騎兵組成的秦軍(可能由光狼城秦軍基地出發,留守基地的秦軍數量不會太多,所以趙軍沒有在意),突然出現在趙軍身後,他們牢牢的釘在了韓王山與丹水的交界處,切斷了趙軍大本營與趙括之間的聯繫,將趙軍一分為二:

追擊進入河谷的趙軍作戰主力,數量多戰鬥力強,但是他們沒有糧食也沒有輜重器械。

而留在泫氏大本營的趙軍後備部隊,數量少戰鬥力弱,卻防守著大部分的糧食。

說白了,趙軍有槍的無糧,有糧的無槍。

就在趙括髮現上當,準備撤出河谷的時候,龜縮在防線之中的秦軍主力殺出,以秦軍之中最可怕的輕兵(也就是兵馬俑軍陣之中那部分不戴頭盔、不穿盔甲、手持短刃的敢死隊)攻擊趙軍,趙軍抵擋不住,而且河谷的兩個出口,南面被5000秦軍騎兵堵住,北面的長平關已經到了秦軍手中,因此趙軍不得不退回到丹水防線之中(也就是丹水東岸、韓王山西側那部分)死守。秦軍主力並不急於圍殲趙軍,他們分成3部分:一部分往北進入長平關,加強整個百里石長城防線的防禦力量,切斷趙軍與邯鄲方面的聯繫;一部分往南與5000騎兵匯合,在趙軍原有的丹水防線駐軍,將趙括繼續為困在河谷,並與百里石長城的故關守兵一起,將趙軍後備隊與輜重糧草圍困(這部分缺乏戰鬥力的趙軍估計不會抵抗46天之久,應該會很快投降);剩下一部分繼續留在丹水防線上對趙軍施加壓力。

另外,得知趙軍被圍困的消息,秦王親自到了河內(從此可見,秦王一開始,似乎並沒想到秦軍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給民賜爵一級(這在律法嚴明的秦國是破天荒的事情),徵發河內郡所有15歲以上男子至長平(路線參考圖1),當然,這些新兵蛋子不會參與戰鬥,應該大部分用於運糧和修築工事,他們的應該是從南面過太行山進入長平戰區,然後北上,從馬鞍壑(參考圖3)進入百里石長城防線,增援秦軍的25000奇兵,不斷加固百里石長城防線,阻擋邯鄲方向的趙國援軍,當然,實際上趙國也拿不出多少援軍了。

戰鬥到了這個程度,我想紙上談兵的人們,不管趙括還是我們,都看明白了形勢所在。

先看趙括帶領數十萬趙軍主戰部隊,被秦軍圍困在一個口袋之中(圖4中的紅色橢圓圈圈)

右:東邊是韓王山,無法逾越。

上:北面唯一的出口,是被秦軍25000奇兵佔領的長平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左:西面是空倉嶺及其支線山脈,同時秦軍也沿丹水駐紮,插翅難飛。

下:南面的唯一出口,由空倉嶺和韓王山夾住的那個小小的河谷口,前期被秦軍5000騎兵佔據,後期肯定已經增加了許多援兵,而且這裡有趙軍原有的防禦中心泫氏城,已經被秦軍佔據,依然是此路不通。

再看趙軍後備隊和輜重,同樣是在一個口袋之中。(圖4中的黑色圈圈,趙軍輜重糧草基地)

右:東面是大糧山,無法逾越

上:北面唯一的出口故關,已被秦軍控制

左:西面的韓王山無法逾越。

下:南面是泫氏城,秦軍在這裡同時扎住兩個口袋的口子。

白起為趙括布置的這道天羅地網,有山、有水、有關隘、有秦軍早已修築的防線、有奪取的趙軍防線,甚至還包括了趙軍原來的大本營。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切因素,不管是本來對自己有利的還是不利的,都能被他利用而成為這張網的組成部分。

打向趙括的這一系列的組合拳,攻時摧枯拉朽,守時固若金湯,名震天下偏能身在暗處,強而偏能示弱,欲勝偏先敗,欲攻偏守,自陷死地偏能制敵於此,全殲敵軍偏能守而不攻。

太史公雲「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誠如是也。

七、殺降

被圍的兩部分趙軍,如不出意外的話,大糧山附近防守輜重糧草的後備隊,不會抵抗很久,畢竟他們不是主戰部隊,數量也不多。比較激烈的抵抗來自趙括率領的主力部隊。他們被圍並斷糧之後,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見《史記白起列傳》)。不過從《史記》記載來看,趙軍的建制和指揮系統還是存在的,雖然軍心不穩,但趙括還在有效控制著這支飢餓的軍隊,並組織突圍。

在等待援軍不到的情況下,趙軍開始組織突圍,由於地形狹窄大軍無法充分展開,趙括將尚具戰鬥力的部分士兵分成4隊,輪番進行突圍,趙軍的突圍方向有三個(圖5)

理論上來說,只有突破北面的長平關才能順利回到趙國,這是趙軍最理想的突圍方式,成功的話甚至可以成建制的回到趙國。往南與往西的突破,則能暫時逃出秦軍的口袋,雖然無法回到趙國,但這樣能夠避免全軍覆沒,分散的士兵秦軍不可能全部抓住,活下來的可以各自慢慢回到趙國。

不管往哪個方向突圍,或者三個方向同時進行,總之趙軍的突圍沒有成功,親自上陣的趙括在某次戰鬥之中,被秦軍射殺,失去主帥的趙軍終於放棄抵抗,全部投降。

面對數量巨大的40萬降卒,白起開始思考,一方面,秦軍捉襟見肘(《呂氏春秋》記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索」)的糧食已經不足以供給趙軍降卒,另一方面,上黨人寧願歸趙不願歸秦,這種情況下趙軍如有反覆,秦軍無法控制(《史記白起列傳》)。考慮再三,白起覺得殺掉這群飢餓的戰俘是最穩妥的辦法,於是上書請示秦王(秦王在離戰場不遠的河內郡,並且如此重大事情,白起應該無權決定),但是秦王沒有回應,其實我們想一想就明白了,秦王當然明白現在的形式,不殺掉趙軍降卒,將承受非常大的風險,但是殺降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是非常不道德的,秦王不願意承擔這個千古罪名,合情合理。所以各類史書均沒有記載秦王在殺降一事上面的態度,他來了個拖字訣,不理會白起的請命。但白起是拖不起的,趙軍一旦嘩變造成嚴重危害,甚至造成秦軍大亂的話,罪責只能由他來承擔,於是白起一不做二不休,將趙軍降卒繳械之後,騙至谷口空曠地帶,實行了屠殺。

http://bbs.hupu.com/5292983.html


邏輯體系亦可以貫穿,那是大師級。
好比超級計算機可以模擬核爆一樣,只要足夠強大;但是完全依靠理論的東西也不行,要有一些實踐的東西來做檢驗,做數據模型。
或許,大師級的人物的不同就在於,他們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不必事必親躬,那樣反而很難成就這樣的人物。

帥才與將才是有蠻大的不同,韓信是帥非將。


算是半個戰國迷,勉強嘗試回答一下:
1,先從諸葛亮說起。魯迅先生評價孔「明多智而近妖」,說的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神化的有點過分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麼的厲害。所以無法和歷史人物趙括進行比較。
2,其實趙括並不算是完全無實際經驗,在被提拔之前,他是長平之戰的後勤供給軍官,並且在每次軍需運送的過程中,詳細考察了雙方的情況。
3,趙括被趙王委以重任,一方面是因為秦國的計策所致,一方面是因為趙括本人才名,還有一方面是趙王被趙括的踏實所打動。(趙括對於前線情況的各方面描述細緻無比,做了非常踏實的準備工作)。
4,趙括確有紙上談兵的問題,但是其才能也是非常明顯的,缺乏的是經驗。秦國在趙國派出趙括後,派出白起為將,並且是秘密為將,對趙國和趙括的重視可見一斑。白起的一句「但為國計,將軍須亡於陣前」,也很說明問題。

說了這麼多,還是回到樓主的問題上來,對於相似的遭遇,為什麼韓信成名而趙括亡?
1,我覺得其實不過是成王敗寇的原因。事實上在亂世,尤其是戰國,被破格提拔的將領不知幾多,因為這種破格提拔,而照成沒有經驗等各種問題,而被戰敗,被殺死的將領不知幾多。只是趙括是在戰國最大的一戰,長平之戰中被殺。長平賦予了趙括的知名度。
2,時也,命也。戰場瞬息萬變,有的時候,運氣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趙括最大的壞運氣就是他第一次大仗的對手是最強大的戰國,秦,面對的是天下最有經驗和天賦的將軍,白起。趙括因為缺乏經驗所犯的幾個錯誤,或者說幾個漏洞,都被白起緊緊的抓住。
歷史不允許假設,可是我個人總是認為,如果趙括的對手不是白起,也許趙括也能成為一代名將。
3,最後想說的是,借用白起的觀點,戰爭的勝負,決定因素往往在戰場之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趙國之敗,有其必然性,並不完全是趙括的原因。在趙括為將之前,老廉頗採用固守的策略。固守拼的是國力,當時趙國的國力如果久耗,也不是秦國的對手。更何況,趙國是一個有著兵變傳統的國家,除了李牧的邊軍之外,趙國幾乎所有的兵力都在長平,身為趙王,他所面臨的心理壓力也將促使他冒險一決,趙括的思路只是剛好符合了趙王的這種心理。
更何況,秦趙對決,其他五國居然無人支援趙國,也不能不說這是外交上,秦國的勝利,趙國的失敗。

一點不成形的想法,請輕拍。


那年頭遇上了白起,有沒有經驗都白搭
成王敗寇,如果孫臏被龐涓打垮,「圍魏救趙」這成語在後世含義也許就是「紙上談兵」的意思了


自身的能力只有一半決定因素,所處的環境不同也有決定性因素。長平之戰從戰略上基本就是必敗之戰,更何況趙括一上來就遇到了戰神、人屠白起,非趙括無能,實在是敵人太強大,審時度勢非常重要。


趙括第一次上戰場,統領號稱40萬大軍(按照記載),對抗當時第一強國秦+名將兼老將白起,打了幾場仗,被經驗豐富的老將看穿,犯了一個錯誤,戰死。沒有機會成長了。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兵力很少,城只一座,將兩三個,各方面調度協調都很方便。
一開始是游擊戰為主,然後是攻城戰,最後才打國戰。而且並不是一直都贏。
後期七出祁山的大戰役,算不上什麼大勝吧。

韓信跟著項梁和項羽混過一段時間,進過參謀部,不是初哥。
學到了核心技術之後跳槽去競爭對手的公司拆老東家的台。一開始也老輸,因為廣告部門、人事部門還有後勤部門的工作做的比較好,所以實力沒有受損。
與此同時,老東家經營思路有問題,核心技術人才逐漸流失,不少被對手挖走了。
劉氏公司逐漸樹立了口碑,一點點積累優勢,蠶食市場份額,最終才獲得「巨大的勝利」。
====================================================
從出身和成長經歷看:
趙括出身貴族,沒受過挫折,與人論兵未嘗一敗。
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其實是官宦子弟,「往來無白丁」。經常外出訪友,看書累了就高卧,還有人伺候。要是自己種地,哪兒來的時間看書?裝了一肚子的經天緯地之才,自比管樂,整整10年啊,一直憋到27歲才有人賞識。
韓信平民出身,道上混過。加入造反的,感覺沒前途跳槽了,感覺沒前途又想跳槽,被蕭何追回來拜將。
論自負,應該是 趙括&>諸葛亮&>韓信。
韓信和前兩位真不是一個類型的。
===================================================
只懂理論、沒有實際經驗的人,直接獨立負責一個項目,帶領一個團隊,
要求這個人,有敏銳的市場判斷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要求這個項目,不要太龐大,避免引來強大的對手,保證順利渡過前期的團隊磨合期和初步的積累;
要求這個團隊,有容錯能力。即使出現失誤甚至階段性的失敗,也能及時進行調整。


-
所謂的紙上談兵做大的誤解就是趙括沒有實戰經驗
趙括打了多少年仗了
他爹趙奢於閼與大敗秦軍他就是參謀,廣出奇策,身先士卒,累功陞官。其後七年,直到長平之戰一直在領兵打仗。趙括參軍更是在這之前,其有足足有幾十年的實戰經驗
趙王用趙括,哪裡是什麼破格錄用,按功勞輪也輪到他了
廉頗長平之戰五十多歲的樣子,你以為趙括二十多歲?趙括也四十多歲了


很多人不了解趙括,就來噴趙括,真是可惜!趙括可是帶領40萬人和當時最厲害的戰神大戰!


說趙括紙上談兵,其實有點冤枉了趙括。
首先,趙括的時代還沒有紙,沒有紙就說人家是紙上談兵,這有些牽強。
更主要的是,要歷史地看趙括,看長平之戰。
秦趙長平之戰時,秦國經過變法已經非常強大,其國力遠在其他六國之上,趙國雖然偶爾有過局部的勝利,但想要真的戰勝秦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敗勢已經不可逆轉。長平之敗應該是歷史的必然。
戰爭開始前,大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篤,趙王只得派廉頗出戰。可是廉頗初戰就失利了,沒辦法,不得不堅壁不出,死守在營壘里。
讓趙括替代廉頗,並不是趙括主動請戰,更非趙括暗中買官,而是趙王的旨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組織安排、上峰命令。退一步講,即使趙括請戰,作為一個青年人,大敵當前,欲為國抗敵,也無可非議。問題是在這麼重要的問題上,中央政府,實際上是專制制度下的趙王,不該讓毫無戰爭經驗的趙括帶兵打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任命趙括為主帥,是趙王的錯。
劉向《列女傳》說: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臧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頗。三十餘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列女傳》小說也,不可當真。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可見,直到趙括戰死時,趙軍仍舊能夠保持有四十萬的主力,趙括顯然不是紙上談兵之輩。而長平之戰差一點兒成為武安君白起的滑鐵盧。武安君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拒絕出任指揮官,指出「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秦軍「傷亡過半」,這是趙括的殺敵成果。
胡三省說「趙之喪師蹙國,不特以趙括代廉頗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計(聯楚、魏以合縱牽制對抗秦)也」(《資治通鑒》卷五胡注)。這是說,趙國戰敗是由不得趙括的。
當代詩人熊東遨《過長平古戰場》:「莫笑將軍括,將軍未惜生。」這是說,趙括一直戰鬥到最後,英勇戰死,為國捐軀,應該表彰。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趙國之所以用趙括為將,是因為秦國用了反間計,秦人說:「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可是,我們想想,秦人也不是傻子,他們不會一點兒依據都沒有就把趙括端出來吧?如果趙括一點兒作為也沒有,只是看了許多兵書,這反間計能成功嗎?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這話《列女傳》也說了,通過這話可以看出,長平之戰前,趙括已經成為趙國的將了,趙括不但已經是趙將,而且還得到了趙王「所賜金帛」。趙王是不會無緣無故就賞賜趙括的,一定是長平之戰前趙括已經立過戰功,是打過仗的,而且打過勝仗。
所以 趙括不是紙上談兵!另外,當今放眼一看,有幾人能有領導40多萬軍隊的才能?


同樣背負血海深仇,巧獲絕世武功,人家張無忌就知道從崆峒五老、何太沖、高矮老者開始練級,你游坦之怎麼就非得正面肛喬峰呢?


諸葛亮打仗,只是在戲說的《三國演義》裡面很牛,叫「足智近妖」。顯然,諸葛亮的才能不在打仗這一方面,而是在管理,外交方面。赤壁之戰,主要功勞是周瑜的。
韓信打仗,如果一開始遇到白起這樣的人物,項羽這樣的大BOSS,恐怕也吃不消,就像一個人剛開始接觸dota,就讓他和打國際競賽的人solo,那真會是輸的連褲子都沒得穿的。但是,這樣的仗,韓信這樣的人,在他剛開始打仗的時候,也不會接的,就算接了,人家還不至於蠢到把整個國家的四十多萬的軍隊給賣了。這種失敗(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史記》),中國歷史上,只有這一例。
看看趙括之父,趙括之母和藺相如趙括的評價吧。

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
  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①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的軍事能力如何,不能評說。歷史並沒有給他展示他能力的機會。但是他的三個缺點卻是致命的。
一是因為不懂戰爭的殘酷性,對人的生命沒有起碼的尊重。不尊重士兵的生命,對戰爭沒有足夠的認識。這個,太致命了。
二是膠柱鼓瑟,不知合變。
三是不懂賞罰,趙王所有的獎賞,全都一個人拿去了。打仗不給股份的將軍,就算他計策出的再好,idea再高明,誰會給他賣命。

PS:「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秦軍長線作戰,耗了三年,三年間還滅了韓國。戰爭損耗大,很正常。趙括七月領兵,到九月份就被白起圍了四十六天,還是被圍在谷地。這樣的勢頭,能讓秦兵死傷過半?可能嗎?
話說趙括真是輸著褲子都沒穿的,竟然還有人會為他翻案。趙括好意思領這個情么?


中國傳統歷來成王敗寇,只憑戰績說話不看過程不分析因果,就像高考一戰改變你一生,即便你是天才,這天感冒沒考好,你也一樣廢了

其實趙括從排兵布陣、統兵威望、臨場應變等將帥的基本能力來看,絕對和白起一個級別的,缺的只是實戰經驗和場外支持。

那個時代能把白起的軍隊打得死傷過半,輕兵變主力的能有幾人,而且在彈盡糧絕之下還能穩定軍心,且在做出準確判斷在正確的時刻進行突圍並能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可見趙括絕不是史書記載一個簡單的紙上談兵、庸碌之徒

這是英雄間惺惺相惜,強者對強者的敬慕。

可惜我們這個社會只要一個強者,那個勝利的強者,敗者不管多強不管它對手多強,都不如一個活到最後的勝利者打些不上檯面的勝仗來的讓人認可


grubby(趙括)的經紀人(趙國情報組織)組織了一場網路對戰,經紀人告訴grubby,對手是韓國某某選手(不知名的二線選手)。

於是grubby研究了一下這個選手的歷次比賽,據此制訂了完美的戰術。

結果對戰那天,這個不知名的二線選手忽然變得很屌,輕靈飄逸,完全像換了個人,grubby被打成狗了。

後來,世人才知道,原來與grubby對戰的是moon(白起)。

但是,grubby永遠沒有機會知道這個真相。

真是日了狗了。


命不好,你見過哪個RPG主角出門就碰上終極大BOSS能活的。。。其實即使這場仗廉頗繼續打下去,輸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趙國自接收上黨以後,基本就傾全國之力的堅壁清野了,而秦國明顯仍留有後手(白起未出,圍趙後才進行的全國總動員)。趙括思路沒錯,雙方當時國力的比較,可能軍事實力是差距最不懸殊的一項,打持久戰,趙國也是逐步被消耗殆盡的命。想想五丈原,凡爾登就知道了,消耗戰,是高富帥們才玩的起的。趙國也沒多少戰略空間,拿空間換時間也不現實。屌絲只能主動尋戰,力求速戰速決,可惜碰上了大BOSS,這才是真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啊。。當然,國人歷史觀中,由於坑殺對白起持負面意見的較多,但戰爭中殲滅對方有生力量才是目的,殲滅戰比起擊潰戰有用的多,一場戰鬥,直接減少了趙國一代人的戰鬥基礎,所以隨後的2,30年中,趙完全處於守勢,再無主動出擊的能力。單戰爭藝術方面看,個人是非常推崇白起和韓信的


白起找李牧廉頗這種對手一般也是對峙個幾年撤軍了事,只有趙括會衝上去送人頭。看廉頗和李牧的打法就知道了。老手懂得什麼叫恐懼,碰到高手就縮城裡,那白起只有強攻或者誘敵了。趙括就是典型紙上談兵,覺得自己很厲害,打贏很容易,自己的下屬應該也一樣厲害,都按自己的想法辦肯定贏,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再看趙括他爹。。最經典的一仗打的是出其不意,其本質就是了解敵人知識的盲區(你不知道我輕騎可以跑那麼快),而趙括屬於被出其不意的類型,那就沒得玩了。

說到和韓信諸葛亮的差距。。只能說內功不同。諸葛亮韓信都是在底層一線待過的人,知道細節的運作是怎麼回事,不會出決定成敗的差錯。比如諸葛亮初戰曹操用的絕招是走為上策,這說明他不是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韓信一開始沒打過什麼大仗,在背水一戰的時候也是充分了解雙方形勢打的。這差距很明顯。


因為趙括第一次指揮大兵團作戰就對上經驗智慧和軍力都處於巔峰期的白起。
不要說初出茅廬的韓信和諸葛亮,就算是晚年的諸葛也未必能贏。
軍事人才的珍貴之處就是需要用人命堆經驗,戰場上意外情況很多,能成長起來的很少,不像文人,念幾句無實用的四書五經就能當官,也不需要做實事。


趙括的類型是欠磨練的天才類型,我一直認為趙括很有天賦,他的理論很強,但是缺乏實際的操作經驗,他的悲劇在於他被一下提拔到領導崗位,而沒有經歷過事實積累(實際上他對軍事事實的積累是0……)。如果在這之前,趙括積累夠了足夠的基礎事實作為知識儲備的一部分,我認為以他的天份會越打越強,但沒有如果,這就是他的悲劇。


韓信不算沒有實際經驗,他在項羽和劉邦的軍隊中都一直跟在軍營里——雖然不是核心崗位,但是古代的軍職劃分應該不像現代這樣涇渭分明,韓信多少會積攢一些帶兵經驗。他提出了很多建議,雖然不被重視,但是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應該說能力是有保證的。趙括基本上算是富二代上位,實戰經驗極其貧乏。這就是區別。


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個人的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那年頭在白起戰神面前,趙括再怎麼個人奮鬥,提升多少經驗,也都只能淪為經驗寶寶


推薦閱讀:

理性的人和感性的人哪類人更幸福??
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有什麼重要區別?
純理性好還是純感性好?
進入睡眠的臨界狀態是什麼樣子的?
知乎回答別人的問題對自己有哪些好處?哪方面的能力提升幅度最大?

TAG:歷史 | 軍事 | 思維 | 軍事研究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