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被強調提出,對廣東意味著什麼?


今天看了《財經郎眼》,其中有一期關於「世界三大灣區的成功因素」的節目,郎咸平教授分析的蠻有道理,遂拿來分享一下,也談談自己的見解。

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提到粵港澳大灣區,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於是國內外媒體便熱議起來。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三大成功的灣區:紐約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東京大灣區

紐約大灣區

舊金山大灣區

東京大灣區

而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粵港澳灣區,毫無疑問,黨中央和政府希望把它建成未來的世界第四大灣區,高度繁榮發達的世界級城市群以及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粵港澳大灣區

世界三大成功灣區的成功因素:

郎咸平教授在節目中詳細的概括了世界三大灣區的成功因素,分別為:

一、天然良港,陸上交通便捷;

二、配套的交易中心

三、重要的製造業中心

四、科研機構或院校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

我們來把粵港澳大灣區和這世界三大成功灣區做一個橫向對比,粵港澳大灣區完全具備這「四大硬體」。我們的深圳港貨物年吞吐量世界第三,香港港口年吞吐量世界第五,廣州第六。交通運輸便捷,自不必多說。配套的交易中心,東京有東京股票交易所,紐約有華爾街,舊金山矽谷地區則有一千多家風投公司,而粵港澳地區則有深交所和港交所。珠三角地區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同時高校林立,科研所眾多,完全具備世界級灣區的水準。

世界三大灣區成功的軟體(靈魂)是什麼:

這個問題問的是關於一個成功灣區的軟實力方面,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三大灣區成功的軟體:

一、卓越的公共服務

舉個例子,紐約灣具有全世界最大的免費WIFI系統,像陽光灑在每一個角落。舊金山灣區成立各種委員會,如火災委員會、交通委員會等等,委員會之間相互商議,相互協作,充分保障每個公民、每個企業的協調發展。

二、推動創新

毫無疑問,創新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就拿我們的鄰國日本來說:日本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的科研所高達100%,也就是說每一個高科技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發機構,放眼中國,40000多家高科技企業佔有的可有機構不到7%。日本不僅政府推動創新,同時一個個大財團投入大量資金與當地高校或科研所合作,深入推動創新合作。

三、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在山寨產品滿天飛的中國,談知識產權我一時還不知道怎麼說。美國日本對於自己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相當重視, 在侵犯知識產權的懲戒力度上,僅直觀地從侵權賠償金額來看,美國最高,日本次之。 那些數一數二的高科技公司經常為自己的專利受到侵犯和其他公司打官司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就是保護自己的意識。當然,香港方面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是相當先進的,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香港的大學教授只要發現論文抄襲現象,那麼他的工作就不保了,同時信譽也會出現危機,香港應該就呆不下去!

世界三大灣區的成就:

由圖可知,2015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來自3個大陸,包含1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和美國佔據榜單中75%的席位,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創新中心。由此可見,中國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今年兩會上,小馬哥(馬化騰)提案把粵港澳地區建成「中國矽谷的搖籃」,可見這些高科技公司的高層們對於科技創新的渴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粵港澳大灣區有良好的經濟和人文基礎,未來發展自是不可限量,但是也有些許困難。畢竟香港澳門和廣東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時候還是有些矛盾,需要進一步深度融合。同時也要借鑒國際上成功灣區的發展經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夢的地方就有希望!

辛辛苦苦打了這麼多字,給個贊再走唄~


討論一個區域,不單單是單看區域內的問題,也要橫向對比來看,國內國外對比。
在國內,可以成為世界上重點灣區的只有珠三角了,杭州灣,長江入海口,黃河入海口,環渤海,和珠江入海口相比還是有一點差距。所以,中國想打造屬於自己的強區域中心的灣區概念也就只有珠三角了,所以才在今年提出這麼一個概念。
珠三角的內部,廣深港澳,佛莞中珠江,9個城市,目前各有各的優勢和特點,港澳的對外背景,廣州的文化和交通,深圳的金融和科技,佛莞的輕製造業,中珠江的旅遊文化資源。我覺得需要各自的配合和國家政策的統籌一攬子規劃,實現互補互通,去參與全球的競爭。全球競爭才是國家提出這一概念的初衷。
9個城市要明確各自的定位,取長補短,各自承擔好自己的職能和角色,香港廣州上百條的國際航班,深圳眾多的高科技公司,佛山東莞輕工業結構的調整,珠海江門的旅遊資源,廣州港香港深圳港三個世界前十的港口,珠三角眾多的機場,人流,物流,資金流,構成了這片區域的競爭力。
各市對自己有明確的定位努力去發展,並且輔之以國家政策的導向和清晰的規劃,某些方面的支持,這片區域沒有理由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當然這是理想的狀態,至於地方保護主義,內部無序競爭,各掃門前雪的格局觀,陰謀論等也許是珠三角成為東京舊金山最大的阻礙,當然希望這不要成為現實。


先說個故事,先畫個藍圖,明清時期乃至更早以前的宋元,珠三角灣區就是一個城市,廣州、深圳、香港、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門都是同一座城市,這個城市就叫廣州府。而今,珠三角各城市形成城市群,經濟總量已達到1.35萬億美元,與俄羅斯、澳大利亞持平,各城市期待融合成為一個超級灣區,灣區融合,未來將比肩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
灣區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促進伶仃洋灣,也就是珠三角各城市的融合,包括社保、交通、醫療等方面的互通互認。另一方面是促進合理分工協作,避免內耗和重複建設,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級城市的競爭。
融合這塊先不提,先提分工協作的角力。
粵港澳大灣區能不能成功,關鍵是廣深港三城的合作和分工角力,關鍵是如何看待廣深港的分工和定位。一個珠江口灣區,就三個龍頭,經濟總量基本相當,2016年香港2.25萬億,廣州1.961萬億,深圳1.945萬億,如果各打算盤各自為政,毫無疑問大灣區將只是一個空殼。分工角力的重點在於港口和金融,在於廣州和深圳之間。

比如金融,香港是灣區的金融中心,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南中國內地證券業、股份制銀行和對接香港的金融中心(上海是外資銀行中心,北京是央企銀行業中心)。那麼相對的,廣州就不能在香港和深圳這些方面,比如證券交易所等,重複建設無序競爭,要差異化發展特色金融業,成為一個區域金融服務城市。那麼灣區概念肯定會明確和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深圳廣州都會是區域金融中心,還是行政化提出打造深圳內地金融中心,而限制廣州發展金融產業?還是允許廣州差異化發展特色金融產業?這又是一個角力。

比如航運港口方面,香港趨同於新加坡這樣的國際中轉港,廣州深圳不可能也沒有合適的國際化軟體實力來搞國際船舶中轉業務,應定位為內地腹地貨物進出口海港,那麼廣州深圳港口需要合理區分腹地範圍,市場化競爭。廣州深圳港口,尤其是代表性的南沙港和鹽田港,又是一個角力和競爭,比如京廣鐵路下來的貨物,是到南沙港出口還是到鹽田港出口?

比如科創方面,深圳顯然有成為中國創造代表的矽谷,將是灣區矽谷重地,但深圳只是科技應用孵化方面突出,科研基礎能力薄弱,科教實力薄弱,灣區融合背景下,深圳有望補齊科教方面短板。而科創這塊,廣州也在打造國際創新樞紐,顯然廣州較低的房價,以及教育醫療實力全國第三,這樣的綜合性一線城市功能,對吸引一些科技企業也更有優勢,那麼,如何看待深圳打造矽谷和廣州打造國際創新樞紐,是行政化把深圳定位為灣區科創中心,限制廣州發展科技產業,還是合理化讓市場條件作用下自然發展自然競爭?這又是一個角力。

以下詳細分析。

第一個方面是港口,預計2017年全年深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550萬標箱,廣州2050萬標箱,香港大約2000萬標箱,三個基本相當的港口如何協調。
香港港口將越來越成為一個純中轉的港口,但這個國際中轉港口非常重要,比如新加坡就是一個純中轉港口,香港的金融、法制環境的完善,使得國際物流貨船更願意選擇在香港中轉,而不是廣州和深圳。
廣深港口之爭會更為明顯,兩者均是腹地貨物進出口港口,以往廣州港口明顯落敗於深圳,佛山美的這些企業出口貨物經常選擇深圳港,但廣州南沙港興起後,佛山中山等地的物流已經開始轉向南沙港出口,而且趨勢恐怕越來越明顯,比如廣州佛山中山簽約共建南沙港四期工程,完工後2020年南沙港吞吐量將達到2000萬標箱,使得廣州總吞吐量達到2700萬標箱,預期將超過深圳和寧波舟山港,由大陸港口第四名躋身第二。
佛山中山等珠江口西岸貨源由深圳轉向南沙港,在2016年已經開始,當年廣州集裝箱吞吐量增長6.8% ,增速列中國沿海港口第一,2017年廣州港加速崛起,一季度、4月份、5月份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分別為11.47%,12%和16.9%,預計全年將實現12%以上的高速增長,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100萬標箱,而深圳集裝箱吞吐量陷入低速增長,預計全年集裝箱吞吐量2550萬標箱。
道理很簡單,佛山中山到南沙港比到深圳近得多。當珠江口西岸貨物基本選擇南沙港出口時,就是廣州港超越深圳港的時候,這個時間點,預計是2020年。而這,關鍵就是是南沙先對中山珠海江門形成輻射,還是深中通道建成後深圳先對中山珠海形成輻射。我看好前者,就憑下面兩條信息:
一,廣州佛山中山共建南沙港四期工程
二,廣州超高速地鐵18號線由天河出發經南沙延長到中山,並規劃另修建直線地鐵由天河經中山直達珠海澳門,也就是以後可以直接天河坐地鐵40分鐘到中山,60分鐘到澳門!
另外,南沙港更大的殺手鐧是鐵水連運,也就是以後貴州、廣西中北部和湖南、粵北的貨物,可以全程通過鐵路到達南沙港出口!這憑藉的就是2020年完工的南沙港鐵路,這個鐵路可以為南沙港提供1000萬標箱吞吐量,2025年廣州港無疑是超過3500萬標箱左右的大陸第二大海港,深圳港將穩定在2500-3000萬標箱,居國內第四,上海港仍將以4500萬標箱傲居冠軍。
說了這麼多,就一句話,香港主打國際中轉港,深圳為珠江口東岸和江西南部的腹地貨物進出口海港,廣州為珠江口西岸、粵北、湖南、廣西中北部、貴州的腹地貨物進出口海港。三個港口各司其職。

第二個分工角力是金融板塊。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這個不會變,廣州深圳沒有條件在這方面與香港競爭。角力在於,在深圳已成為南中國內地金融中心的情況下,廣州如何補足金融短板,如何解決企業融資和上市的問題。
要知道世界級城市,無一不是金融強市,比如廣州對標的洛杉磯,雖金融不比舊金山,但也金融很強。2016年廣州金融業增加值只有上海的40%,深圳的66%,幾乎馬上要被天津和重慶超越。
深圳有平安、招商、中信證券和深交所,證券行業、股份制銀行業長期甩廣州兩條街,金融強勢,廣州如何突圍,這是事關廣州發展前景的重大問題。香港作為灣區的國際金融中心背景下,廣州不搞也搞不了金融中心,但需要突圍完善金融服務,形成特色區域型金融服務中心。
金融角力,深圳佔據主導,廣州要差異化突圍,當然廣州已有成果。
1.在首都疏導功能和「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新央企基金投資運營中心和央企財務管理中心將落地廣州南沙,比如中國高鐵走出去基地已經落戶南沙。市場經濟下的基金、股權交易,深圳已經拿下。而央企金融板塊,廣州已然藉此實現了突圍,另外華電集團金融板塊也將在廣州設立。
2.剛落地廣州的中國銀河南方總部和中證報價南方運營中心,將在廣州建設全國私募股權交易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簡單地說,在金融角力方面,廣州已經有相當潛力,差異化突圍,預計未來廣深金融業增加值將縮小差距到大約4:5,但均只相當於上海50%-60%。整個灣區這樣看待,香港金融亮點是國際金融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深圳金融亮點是股份制銀行、證券業和對口香港的人民幣國際化後台,廣州金融亮點是央企國際化基金財務管理中心和全國私募股權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廣州深圳都將是區域性金融中心,香港才是灣區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深圳對接香港,因此金融方面仍將強於廣州,但差距會縮小。

除了港口和金融,實際上在新興產業方面,廣深也有角力。
比如地產,廣州恆大、保利地產(不是保利集團總部)、富力、雅居樂國內有名,地產前五廣州佔據兩個。深圳的萬科、中海也是地產前五的巨頭。恆大鬧出地產板塊註冊地遷移深圳,萬科也計劃設立廣州總部。
比如互聯網,深圳騰訊總部、百度國際、阿里國際,非常厲害。廣州也有網易總部、騰訊微信、阿里華南運營(UC優視等移動互聯網業務)、思科中國創新總部、亞信全球總部、微軟移動應用孵化中心、唯品會、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總部等,而且騰訊還將把郵箱等另外兩三個業務放在琶洲新建的新大樓,廣州互聯網這塊即將與深圳同台綻放光芒,目前廣州上述很多互聯網項目都只是在籌備階段尚未發揮效益。
比如汽車產業,深圳比亞迪電動車牛,而廣州汽車產量也遠遠超過深圳,去年還略微超北京和上海。
比如電子信息,通訊設備和電腦手機製造,深圳基本甩下廣州幾個銀河系,但平板顯示,深圳有華星光電,廣州有LG兩期700億投資、富士康610億首期投資,廣州平板顯示規模上將遠超深圳。也就是電子信息,各有側重點,各有千秋。
比如機器人產業,國際四大機器人集團都將在廣州開發區設立生產基地,而深圳機器人產業也是國內一流水平。

新興產業這一塊,除了著重強化深圳科技孵化能力打造灣區矽谷外,也應允許廣州以及其他城市在市場條件下競爭發展新興產業。

灣區不只是有分工角力,更將有融合。
一如大區交通方面以一個灣區來統籌,深圳也將成為高鐵樞紐,廣東省謀劃深圳經南沙到肇慶另外修建高鐵線路,將深圳聯通貴廣和南廣高鐵。

二如城市交通,也將珠三角各城市統一以一個特大城市來謀劃,比如廣州可規劃修建天河到中山甚至到澳門的直達高速地鐵,想想天河坐地鐵去澳門,以後將成為現實。
廣州的地鐵19號線也可向西延伸經佛山西站到丹灶,向東經新塘過中堂到莞城,形成廣佛莞都市地鐵東西快線。
深圳地鐵14號線延伸到惠陽形成深惠地鐵大動脈,規劃莞深快軌經松山湖到東莞市區,深莞地鐵也全面規劃接駁。

三如產業轉移,譬如深圳新興產業,通過深中通道轉移到中山翠亨新區,深圳無疑是粵港澳灣區產業轉移的發動機,因為深圳培育壯大的新興產業,急需往周邊擴大地盤轉移,深圳地少地貴,深圳將在灣區打造中發揮經濟中心作用。

四如珠三角各城市社保交通等方面融合和互通互認,打通斷頭路,開通跨城公交等。這塊非常重要,篇幅所限,略為帶過。

五如產業和城市功能融合,比如灣區背景下深圳將補齊教育和醫療短板(中大深圳校區,中大深圳附屬醫院等),深圳也將形成高鐵樞紐。
深圳的前海和福田,廣州的南沙和天河,珠海的橫琴,都將一道成為金融高地但差異化發展。前海和福田側重金融業務實體,包括證券業、投行、股份制銀行、人民幣國際化後台、保險業等,以及一個深圳證券交易所平台。南沙和天河側重於金融平台,包括國新央企基金運營管理中心、銀河金控南方總部、中證報價南方運營中心,以及一個永久落戶明珠灣的國際金融論壇。
南山、黃埔都將是科創產業高地。
南山和海珠琶洲都將是互聯網產業重心。
以灣區整體來規劃產業和城市功能,就不會將某一城市局限職能,比如廣州是醫療教育中心,難道深圳不應該也發展這塊功能么。灣區以後就是相當於一個特大城市,整體看待發展和規劃。

至於深圳的通信和互聯網設備電子業、生物科學和互聯網等,廣州的國際商貿、汽車製造、移動互聯網、地產業、電子顯示業,香港的國際金融、諮詢等現代服務業,將都是粵港澳灣區名片,是各家拿出看家寶來共築大家庭。而高鐵互通、地鐵聯通,是各家牽手的方式。

香港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中轉港和物流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形成灣區對接世界的窗口和金融、港口物流的國際化功能,強化香港在金融和國際物流方面作為灣區龍頭的功能,強化香港對珠三角的帶動作用。

廣州預期將作為樞紐型網路城市和綜合性產業基地而存在,預期定位為商貿中心、南中國腹地港口物流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以及互聯網、地產業、顯示產業、化工產業和華南汽車製造等綜合性產業基地。側重於樞紐型網路功能和綜合性產業基地(包括與深圳差異化的新興產業)。

深圳預期將作為灣區矽谷的重要職能而存在,預期為科技產業中心(通訊設備等電子信息、互聯網、生物基因科學等)和對接香港的區域金融中心(股份制銀行中心、南中國證券業中心和對口香港的人民幣國際化後台的區域金融中心),以及華南東部、江西南部貨物進出口港口。有所側重新興產業、市場經濟的金融和研發中心,呈現高精尖態勢,製造環節遷移東莞惠州。

而大灣區東岸的東莞惠州,承接深圳的電子信息等產業,大灣區西岸的中山江門珠海,打造裝備製造業高地,佛山先行與廣州同城化融合成為世界級都市。
粵港澳灣區,這是一個世界級特大城市雛形的構想,各家都想融合,統一規劃,避免重複建設,無序競爭,廣深在港口、金融和新興產業方面角逐和分工。

最後強調,灣區概念應強化城市的融合,比如提出社保互認,對城市定位不應過細,在確保避免無序競爭情況下,不應用行政定位限制特定城市的一些產業和功能,在提出城市大致定位前提下,讓一些產業在市場條件下競爭,比如廣州引入了中證報價南方運營中心,不應搞個深港是灣區金融中心而廣州不能差異化發展金融,而應在確定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前提下,允許廣州金融在市場條件下與深圳實現差異化發展,側重打造金融平台,不能說廣州就不能搞金融,灣區就相當於一個特大城市,哪些產業要去哪發展,主要用市場這隻手說了算。


老實講,我始終對大灣區的信心不大。大灣區的核心問題不是國家如何重視如何投入資源,而是政治體制如何運轉,由誰主導。

也許這樣說你們可能不會相信。不過,五、六年前的澳門珠海合作的橫琴項目就是一個好例子,至今仍然沒有發展出什麼好東西出來。原因很簡單,珠海寧願把地荒廢,也不願把地借給澳門使用。

這些年過去了,橫琴沒發展起來,倒是開始講大灣區。

有趣的是,幾位朋友搬出過去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的粵港澳和泛珠三角區域的歷史出來。然而大多數人不太清楚以前所謂的區域合作不過是香港(香港開埠前則是澳門)作為廣州的外港和集散地;澳門作為政要和上層休閒的地方;廣州作為省城給予全省人民工作謀生的地方。

可以說,跟現在的情況不同。到頭來還是由誰主導的問題。


有朋友提到香港的政治糾紛問題,這個是非常典型的問題,不少人是這麼想的。

我之所以用澳門做例子,就是想說跟香港的政治糾紛沒太多關係,最後還不是行政主導修高鐵。

蛋糕是有的,也能做大的,問題是怎樣分,這就是橫琴的現狀,也是大灣區將會遇到的問題。


又有朋友問道,澳門在大灣區中可以承擔什麼,我個人認為沒有。

現在澳門的龍頭產業旅遊業的人才都不夠,需要僱用外地的精英擔當中層的管理人員。這些年開始進行所謂的剪卡,改用本地培養的人才。

然而外勞的退場機制至今還沒有完善落實。大灣區對於澳門來說,還是太早了。


事實上,如果僅從面積、人口、GDP總量等方面對標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已可等量齊觀,初具成為世界級灣區的潛力。

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超1.3萬億美元,接近紐約灣區1.4萬億美元的GDP總量,已遠超舊金山灣區的0.8萬億美元。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按目前的發展勢頭測算,粵港澳大灣區只需6年即可超越東京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

這是否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離世界級灣區的寶座已然很近?其實不然。需要指出的是,粵港澳大灣區與之相匹配的是5.65萬平方公里的超大土地面積,遠超過東京灣區與紐約灣區的面積之和。從常住人口數量來看,粵港澳大灣區6800萬的人口總額已超過三大灣區中的任意一個。

上述兩個指標帶來的結果是,在人均GDP上,舊金山灣區已超過11萬美元,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均超過4萬美元,而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僅為2.04萬美元,不及舊金山灣區的20%,經濟密度只有三大灣區的46%。

「灣區經濟之間的比較,不在於大,而在於強;不在於規模,而在於質量;不在於單體城市,而在於城市群和產業圈的集聚和擴散能力。」陳鴻宇指出。

《財富》雜誌最新發布的2017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大灣區分別達到22家、28家和60家,粵港澳大灣區的上榜企業數為17家,仍存在差距。

教育資源方面,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最新公布的2016-2017世界大學排名顯示,排名前100的高校中有3所分布在舊金山灣區,5所位於紐約灣區,排名均在前50位,日本灣區僅東京大學1所入圍。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共有3所大學上榜,均位於香港。


「灣區建設離不開『知識影響力』。」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長遠發展需要做好人才培養,而發展高等教育則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提出:「粵港澳大灣區需要辦更多大學,尤其是研究性大學。」他建議粵港澳三地加強院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推動教育改革。

從產業結構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比重不到60%,目前仍處於工業經濟階段。而紐約、東京、舊金山三大灣區的這一佔比分別達到89%、83%和82%。三大灣區已經以服務業或信息產業為主導,完成了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的過渡。

那麼,粵港澳大灣區該如何完成這一過渡?前世界銀行諮詢顧問尹伊文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加速產業轉型、由中等收入邁入高等收入行列的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殊優勢,一個是有效市場,一個是有為政府。

更多粵港澳大灣區相關資訊,歡迎關注~


國家發改委正和廣東發改委,港服,澳門聯合協調進行頂層設計,年底或明年初就要完成。到底是樣子貨,還是真的有乾貨就看設計得如何。下面都只是我的觀點。

就我看來,灣區最重要的是區域內交通,資源的高效分配,以及人才的自由流通。

做到這些,必須要建立一個常態的,長期的有實際管理許可權的灣區管理部,直接處於國務院的管轄下。

灣區內的財權和分配權需要收回,或者按比例收回。以後像深圳年底審計發現還有很多餘錢的事不會再發生,他們會被灣區管理部投入更加缺錢的西邊(深圳的東進戰略也將放緩,錢會被扣出來,投到中山,珠海,東莞)。

灣區內所有的大基建,都將按照統一的灣區來建設。

所以老有人以行政區域,來爭論什麼心(很愚蠢,完全不理解灣區為何物)。以後應該會按行業和功能組別,形成多個中心。

比如寶安南山將會是科技中心。香港經融中心,前海成為鏈接內地和香港經融的中心等等。用統籌和大基建來引領行業中心建立,各個行業的人自然會因勢利導的流動到各自中心去。

然後,要實現灣區協調,建立分類中心,必需實現人力的自由流動,包括港澳向灣區其他地區的人力自由流通。這顯然需要政策跟上--

具體來說就是社保互認,灣區內交通公交化,戶口本的權益互通,這些都是前期最基本的。中期應當只有灣區社保,戶口。此外配套措施應當是統一提高灣區內所有地區的公共設施和服務至同一水平,便於人們在灣區內自由流動。

資源的重新分配:各個灣區內城市只按照自己特點,和先發優勢,專註於幾個中心領域。不再支持重複建設(1、這裡的投入和建設說的都是政府主導的投入和建設;2、灣區就是一體,別說什麼競爭有利,現代科技和大製造業,都是形成片區配套,威力巨大。要是重頭再弄一片,其開銷無比巨大。內部競爭是有了,對外競爭還要自己人壓自己人的價?廣州A公司和深圳B公司,去和斯里蘭卡相互壓價來推銷自己的產品?沒有日本公司和你爭嗎?北車和南車合併的原因是什麼?)

深圳以後不會再有什麼文化娛樂產業的政策,它就只是中國的矽谷(沒有必要大學一定建設在深圳市內,可以類似舊金山灣區,分布在從深圳到南沙到廣州的區域上即可)。

廣州也別老想做金融中心,後面再做都是重複競爭,灣區是外向型經濟,先行者已然固定的地盤,沒必要搶了,花那麼多代價,對外向型無意義。灣區的競爭對手會變成別的國家的公司乃至別的國家。

所有大的非中心政策和投資,都不會被批准,以避免重複浪費建設。

各個城市各司其職,各在其位。那些野蠻生長,規劃單一-城市大而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大城市病在北京已經提現得淋漓盡致,灣區將強調以各行業功能組別的中心,而不再強調廣州,深圳,東莞這種行政區域為劃分的含義。

但是這很難,需要制度創新,需要中央給予改革和示錯的機會。或者中央直接的頂層設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為追加補充:

最近南沙很熱鬧,但是這依然不能認知為廣州就要成為唯一中心。相反,即將成為廣州副中心的南沙,相當於再造一座城市,可以看作是新城(社保極其權益要是灣區內統一,你覺得南沙是不是一座新城?)。

而「前海,長安,虎門,南沙會連成一線,最終成為最具資本含量的兩個中心加一帶(長安直接填海造新區,繞過了舊改……)。參考舊金山至聖荷西」,歷史總是有借鑒價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想到什麼說什麼:

以現有的行政管轄制度,導致從上到下,無論官員還是平民,都局限於自己的利益。官員為了政績,平民為了更好的福利,環境和交通。這從爭論到底深圳中心還是廣州中心就能看出。由此導致的建設重複浪費,以及優先順序不對稱已經非常嚴重,導致的投資收益比達不到最高效。

舉個例子,南沙到天河的距離60公里,到前海不到40公里,到虎門20公里,到中山20多公里。如果沒有行政管轄的這種人為限制,最該圍繞著南沙投資的是誰,應當一目了然。但到現在,南沙是什麼樣子?南沙聯絡周圍的軌道交通又是什麼樣子?

國家北熊安,南灣區兩塊試驗田。顯然熊安會有政策有國家投資,整個管理偏向更嚴格。而灣區更多的是政策,錢還是得灣區自己出。而如果不解決行政壁壘的問題,顯然還是一句空的口號。

還好,國家把原深圳書記馬書記調任為廣東省省長,顯然看到了,解決行政壁壘的最主要矛盾,就是深圳和廣州之間的矛盾。但到底如何,還是得往後看看,還是得看灣區頂層設計。

---------------------------------追加廣州18號線最終方案觀察:

廣州地鐵18號線最終方案是不加一個站,並最終延深進入中山甚至可能珠海。最終一條地鐵變成城際地鐵。

新聞報道很明確,這是國家發改委的死命令。任何地方政府無法推翻。

最終的這個結果,很灣區。地方人民的利益讓位與灣區整體規劃。

現在灣區最最重要和先行的,無疑是垮市交通。

城際鐵路,跨市地鐵,打通所有斷頭公路。

開行跨市公交,統一灣區公交卡。

這些相信都會是最優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馬化騰: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付好牌,希望成為世界級灣區 - iDoNews

建議各位爭論行政區域中心的人看看,拋棄以行政主導的競爭心態,建立合作心態。合作大於競爭,建立科技創新為龍頭,配套經融、服務、物流、商貿跟上的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不是沒有好的高等教育,好的高等教育香港就有,關鍵是如何讓他們融入灣區,留在灣區,真正實現人才自由流通。

發展灣區,不是關起門來,應該懷著包容的心態,讓香港的人才進入,留下。

如果連香港高等教育畢業的學生,都沒辦法留在粵港澳灣區,其他國家的人才,就更沒希望。

----------------------------------------------------------------------------------------------------------

國經中心建言粵港澳大灣區五大定位_網易財經

注意其中論述——

「建議中央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工作領導小組,按照京津冀推進發展的思路和格局來加強中央層面的頂層設計、規劃的實施和政策的推進」

果然,現在的體制,現在的狀況,只能這樣。

壓平管理層級,加強溝通和管理,中央直接關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報告之一(摘要) 創新合作方式 促進共同繁榮

這個是由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省港澳辦、省社科院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共同發起組建的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提出的首份報告,注意「從學理上來講,就必須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提供一個覆蓋不同制度區域的高效公共服務體系」。什麼是公共伺服器體系?你們說說。


粵港澳大灣區我是非常看好的,未來定位是將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展開競爭,這個灣區聚集了極大產業集群,整合到一起可以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成為世界級灣區的基礎條件,灣區內11個城市GDP總量達到1.36萬億美元,與紐約灣區相當,擁有四所全球100強大學、16家世界500強公司。香港和深圳前海的金融業,深圳的科技業,東莞佛山的製造業等, 地理位置以及產業配套都比較是適合打造成灣區。


部分回答一直說誰贏誰輸的,贏什麼啊?經濟體量?人文氛圍?創新能力?教育醫療?市民生活水平、幸福感?還是什麼其他具體行業?

到底什麼叫廣州贏了/深圳贏了?誰評分?評分標準誰定?各項權重如何?

說輸贏太膚淺了,對我而言,我不在乎都市圈裡每個城市發展如何,反正不提灣區概念,這幾個城市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快速發展的,提出灣區概念,我理解,是為了更好的協同發展、取長補短,共建良好的發展「生態」系統。我真正在乎的是以後能不能實現:

1、交通:突然想吃銀記了,坐個城際線馬上就吃上了;設在東莞的工廠出問題了,從深圳的公司過去也就半小時;全國、全球的差旅方便的就跟過家家似得;灣區一體化以後,坐船遊歷各個靠海(江)城市也特別方便。

2、生活、文化、就業:哪天我不想在深圳混了,我去東莞、佛山、廣州等等城市都很適應,感覺不會像去了外地一樣陌生(這涉及到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標準統一問題),至少在灣區內部是和諧一體的。

3、區域認同:以後其他地區的人甚至外國人說起這一片都會說灣區怎麼怎麼地,而不是說深圳、廣州怎麼怎麼地。

以上等等。


廣州更懂政治,深圳更懂經濟。一個較為淺顯的表現就是房價。

房價飛漲壓力最大的不是買不起房的,是地方政府官員。對於現在而言,一個城市無法控制房價,就是最大的政治錯誤,是對政治生命最大的考驗。廣州房價有許多理由不漲,但是迎合了政治正確,對於廣州市政府官員而言,就足夠了。

過去一年熱點城市漲的那麼快,政府官員壓力大到爆表好么。

最後,粵港澳大灣區是政治概念和經濟概念並重,但個人認為政治概念強於經濟概念。

個人作為北方人更喜歡深圳,但很多深圳人真的太喜歡錢了,說什麼都會扯到錢,真的沒意思,除了高收入和房子沒有別的嗎?如果要說房價歷史,廣州90年代吊打全國所有城市,人均工資幾百,房價上萬,那又能怎麼樣呢,歷史還不是照樣滾滾而過,90年代廣州就是最牛逼的城市了?

深圳人那麼喜歡高房價,手裡有房的我能理解,即使就一套也開心,畢竟有價值,可是我發現有很多沒房的也喜歡高房價,我真的覺得很奇怪,作為擬被城市拋棄的群體,有什麼可開心的。高房價會進一步提高房租,增加生活成本,收入就是再高,無緣無故被房價增加的成本也值得高興嗎?

歷史上,個人的繁榮程度一般很難跟上城市和國家的繁榮程度,廣州衰敗也好,全宇宙牛逼也罷,日子也得過啊。我就想過個舒服的日子,現在廣州允許我有財力買江邊的江景房,開車20分鐘到公司,晚上想吃東西隨時有吃的,我自己覺得很滿意。

關於馬的一些情況有知友明確指出我之前的信息有誤,馬上省長前一直是副部級,我還和提供原信息的朋友再次確定,他非常肯定早已確認正部級,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我已刪除,希望不要誤導大家,給大家帶來不便在這抱歉了。


我覺得夠嗆,很贊同高票答案,這裡面涉及到中外政府管理體制上的根本不同。不管是紐約、舊金山還是東京,都不是行政主導下產生的,而是市場自發形成的城市集群,只不過這個城市集群恰好坐落在世界頂尖的港口附近,所以稱之為灣區,灣區實際上是跨行政區域的城市集群。與此相似的比如德國魯爾城市群,雖然沒有在海灣,但是其發達的內河航運系統和鐵路運輸系統讓魯爾區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內陸灣區」,還有一些小的海岸或者內陸城市群只不過規模小,但是內核實質與紐約、舊金山和東京這些灣區是一樣的。比如倫敦、巴黎、巴塞羅那、北義大利城市群等等,都是跨行政區域的典型代表,日本除了東京灣區以外,阪神城市群也是一個巨大的灣區,只不過規模小點~

中國完全有潛力發展灣區和城市群,但是現有的行政體制是巨大的阻礙,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珠海市委書記和中山市委書記是直接競爭的關係,誰能進省委常委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政治前途,而舊金山市長和聖何塞市長完全沒有競爭關係,他們甚至和加州都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西方國家在地方層面的治理上大多都是這個套路,地方政治地方化,中央完全不干涉。這個事兒再說就遠了,估計又得被和諧~

所以灣區或者城市集群的發展,主旨離不開「小政府、大社會」和「服務型政府」這兩個概念,這兩樣如果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那麼跨行政區域的城市集群就沒戲。包括什麼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都不可能實現。


要討論「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先從「灣區」的這一概念在國內的發展歷程談起。在了解「灣區」的概念由來之後,我們才能更加深入地討論「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發展趨勢等一系列問題。

1. 「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由來

在國內關於建設 「灣區」的提案,並不是近兩年才出現的:

  • 1994年,曾任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時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的吳家瑋教授就已經提出:對標舊金山,建設港深灣區。
  • 本世紀初,廣州率先提出:依託南沙港,對標東京灣區。
  • 2014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打造灣區經濟。
  • 2015年1月,廣東省兩會:構建「粵港澳大灣區」。
  • 2015年3月,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 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再度發文明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構想。
  • 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

從學界提案,到地方政策,再到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經歷了20餘年。

2. 為什麼時隔20多年才被國家採納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非常之多,然而時隔多年才被國家層面採納,因此,必須結合近年的國家發展及社會背景進行分析。這裡梳理了4個關鍵點:

  • 國家發展處於轉型升級的瓶頸階段。當前國家發展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如何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推動全球化,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要妥善地處理這個問題,必須像30多年前設立深圳經濟特區一樣,打造一個國家深化改革的先行示範區。
  • 「一帶一路」的起點建設。珠三角9城、香港、澳門每一個城市,單列出來都不足以成為「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但是,整合為「粵港澳大灣區」之後,以「灣區」作為起點,就能達到相應的經濟體量。
  • 促進港澳與內地的融合發展。香港、澳門在今年的經濟發展中,錯過了互聯網的浪潮,只剩下以往固有的產業進行支撐。再加上港獨勢力的抬頭,香港、澳門需要一個新的發展機遇來解決社會問題。
  • 帶動珠三角其他城市發展。在全國GDP增長逐年放緩、實體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通過建設一體化城市群、打破行政區劃的束縛,形成良性的產業轉移、經濟輻射、資源共享、人才集聚,可以使珠三角的發展更上一個台階。同時,也是為其他地區提供經驗參考。

3. 為什麼選擇「灣區」作為發展戰略

目前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江河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帶地區。

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是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志。國際一流灣區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以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為其最重要特徵,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路,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4. 「灣區」有哪些核心優勢

  • 海洋特徵:灣區必須具備港闊水深的優良海港,並據此形成發達的海港經濟區,因港而生、依灣而興。
  • 創新引領:灣區經濟的起點是工業,而且是全球化時代開啟之後才有的經濟現象,引領相鄰地區的產業升級、科技創新。
  • 高度開放:灣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天然的開放屬性、強烈的外向型經征、多元化的人口與文明特徵。
  • 集聚發展:灣區具備現代化的交通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為產業、資本、人才集聚提供保障。
  • 宜居宜業:灣區往往是生態環境資源卓越的宜居地帶。

5.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方向

全球三大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

  • 舊金山灣區:全球高新科技研發中心
  • 紐約灣區:世界金融核心中樞
  • 東京灣區:日本核心臨港工業帶

各界一致公認舊金山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相似度最高。下面我們就暫時撇開各界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熱捧和質疑,單純地去分析舊金山灣區的發展歷程,冷靜地看待「灣區」的建設對珠三角9城、或者說對廣東省意味著什麼。

6. 舊金山灣區的基本概況

舊金山灣區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北灣、東灣、南灣、半島5個區域構成,面積1.79萬平方公里。

歷經將近80年的發展,舊金山灣區2015年人口760萬人,GDP 7585萬美元(佔全美4.2%),人均GDP 9.98萬美元(同年全美人均GDP 5.59萬美元)。

區別於其他灣區的單一城市核心,舊金山灣區屬於多核心結構,擁有3個核心城市:

  • 舊金山市:以旅遊、金融產業為主導
  • 奧克蘭市:以港口經濟為主導
  • 聖荷西市:以高新科技、生物醫藥為主導(矽谷所在地)

7. 舊金山灣區的人口概況

  • 人口增長

上世紀中葉,灣區的建設初期,舊金山灣區的人口增長速度迎來歷史第三高峰。1940至1950年的十年間,灣區人口增長高達55%。從1940年到2000年,每十年的人口增長速度均在10%以上。

而到了1990年,舊金山灣區開始以第三產業為核心進行產業升級人口增長的速度也開始放緩。2000至2010年,灣區年均人口增長0.78%,低於全美1.07%的平均水平。

  • 勞動力與就業

舊金山灣區的就業增長趨勢與人口增長基本一致。可以推斷:灣區的前期建設,製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從而為舊金山灣區帶來了爆炸式的人口增長。1950至1990年,每十年的就業增長均在20%以上,最高達38%。

但是在灣區進行產業升級後,就業增長同樣開始放緩。2000至2010年,灣區的就業年均增長率僅為0.27%。

與低迷的人口、就業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產業升級後的舊金山灣區,勞動力素質大幅提高。2010年,舊金山灣區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口達199.3萬,佔25歲以上人口的41.5%。

7. 舊金山灣區的經濟概況

  • 人均GDP與家庭收入

自2002年起,舊金山灣區的人均GDP增長速度一直領先全美平均水平,整體發展水平也高於美國的另外兩大都市區(聖地亞哥、大洛杉磯)。

2010年,舊金山灣區人均GDP達9.98萬美元,是全美人均GDP的1.79倍;家庭收入中位數8.25萬美元,比全美平均水平高出41%,比加利福尼亞州平均水平高出37%。

  • 產業結構

截至2010年,舊金山灣區從業人數前5名的行業中,第三產業佔據4席,佔比43.4%。尤其是科學和高科技產業,連續20年呈現較高的增幅。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製造業的從業人數雖然排名第5,但已經連續20年大幅下降。

8. 舊金山灣區的地產概況

  • 房價走勢

從房價走勢來看,舊金山灣區從90年代就開始跟加利福尼亞州、全美拉開差距。近30年的房價總共經歷了3次回調,但每次回調都會帶來新的漲幅。以1984年為基準,房價增長了將近18倍。

2008年次貸危機後,舊金山灣區的房價下降了27%,為近30年最大的降幅。但是從2012年開始,房價再度上漲了65%~70%,以誇張的增長速度甩開了全美其他地區。

  • 樓市現狀

2015年,全美房價最貴的十個城市,舊金山灣區佔7席。帕洛阿圖以206萬的均價排在第二位;薩拉托加、庫柏蒂諾、洛思加圖斯,以150萬~200萬的均價分別排名第三到第五位。

2016年,樓市供應不求,房價居高不下。市場供應緊張,舊金山灣區房價同比增長約5%;一房住宅均價創下75美元的最高紀錄;矽谷的所在地聖荷西城,成為全美房價最昂貴的城市。

2017年,灣區的首付可以在美國其他地區買一套房。聖荷西城首付(20%)的中位數為192320美元,達到當地年薪中位數的1.8倍;整個灣區首付(20%)的中位數為164920美元,達到灣區年薪中位數的1.8倍;而全美房屋總價的中位數為192500美元,僅為全美年薪中位數的2/3。

9. 小結

從舊金山灣區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趨勢,大致作出以下推斷:

  • 建設周期:灣區的建設需要60-80年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
  • 人口增長:未來40至50年,珠三角9城的人口將迎來爆炸式增長,成為全球首個人口過億的灣區;之後將隨著產業升級,人口增長大幅放緩。
  • 經濟發展:灣區雛形初現後,人均GDP、家庭收入、平均工資等指標,將會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並逐步拉開與其他都市群的差距。
  • 房價增長:未來的樓市將處於供不應求的常態,房價的升值空間廣闊。

因為當今世界經濟的競爭是以都市區為基本單位的。

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是順應時代潮流,是更上一層樓的提法。

關鍵就在於一體化。

最大的參考應該還是【東京灣】,對標東京是可以實現的,那麼在中國內部就可以培養出一個日本。

長三角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太遠了,未來珠三角與長三角的競爭或者會重新向珠三角傾斜。

長三角想搞都市區也搞不起來,只能搞城市群。

●另外這就是一個試驗,效果好是會向全國推出的,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已經很明顯了。

●中國未來會向美國歐洲一樣,著重推出幾十個都會區,作為經濟和人口的主要聚集,而不再是工廠時代的以省、市為單位。

●未來中國或者會界定各標準都市統計區的範圍。

●以行政區劃來管理嚴重OUT了。未來是以都市區。


這個問題下的兄弟們都是從經濟或者產業的方向回答的,我就從政治方向回答一下吧。

先說結論,如果灣區這個概念在中國真的被整成了,那就說明中國的政治結構發生了一種奇妙的變化。因為對於中央來講,過於強大的地方政治實體是個不穩定因素,自古以來的政策都是傾向於分化地方。

而世界上的其他灣區,要麼像日本一樣,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重合,整個東京灣區拚命地吸血地方,在全國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人口數量逆勢上揚,導致地方消滅,連另外兩大中心城市都有點頂不住的感覺,東京人甚至將東京以外的地方都稱為鄉下地方。

要麼像美國一樣,是個聯邦制國家,國內經濟中心的轉移聯邦政府並無插手餘地,所以加州成為美國最強大的州,與美國其他地區產生割裂,吸的鐵鏽帶地區投出了唐總。

而如果這個灣區概念真的被成功整合,那這個政治實體的能量是非常非常強大的,將深刻地改變自分稅制改革以來形成的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割。裡面的不可預料的問題,將非常考驗最上層的執政能力。

P.S.我看大家有點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我的意思不是分裂。在現代國家的技術和信息溝通狀態下,只要頂層不出大問題,地方分裂的概率其實很低,就和加州再怎麼牛叉也不會脫離美國一樣。但是,不分裂也會對現有的政治架構產生衝擊,這樣一個政治實體,必然不會滿足於現有的話語權。這個政治實體的首腦,也必然會在體制內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美國也一樣,加州在美國的政治地位直線上升,佔有六十幾張選舉人票,幾乎是得加州者得天下。如何平衡中央和這個地方政治實體的權力分割,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肯定是一個新的問題。但這個東西又不能不搞,這是現代社會發展到這一步必然要求會有一個這樣提高效率的東西,也就是說新的生產力提出了新的生產關係要求。這種東西,是非常考驗頂層的政治智慧的,眼光、心胸、思想缺一不可。


參考京津的人口和資本虹吸效應,本來廣州和深圳雖產值高,但沒有那樣的體量,如果有那樣的體量,不知道英德梅州那些貧困地區會如何,不知潮汕區的黑社會宗族會不會更固化

就是超大城市所一定引起的效應,說到底,除非去中心化,否則無法避免,但恰恰大灣區的非重工經濟定位,是可以去中心化的,但這必須前期就規劃好,你基建建成了,人就要吸進去,資本就要集中進去,那就是走了舊路子

如果這樣,恐怕引發香港二零一四年睡馬路事件的社會因素,也會在大灣區累積的


我覺著吧
啥時候這地方能自由收看衛星電視
且粵港兩地打電話按市話收費
且上網不需要翻牆

這個大灣區才有意義


政策起的是促進作用,整合資源,更明確地分工,統籌發展。 不要搞錯方向了。


老實講一句 就算不出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 粵港澳也會往著大灣區這個方向走 這不是政治導向的 是客觀環境導向的 政策性的東西起的是促進作用。粵港澳形成都市圈已是趨勢,而珠三角各市早已有所布局,有這個一體化的想法,而後來才提出的大灣區。不是提出來大灣區 粵港澳才開始有想法和做法的。

大灣區沒提出來的時候 廣州佛山搞同城 廣佛線。深圳積極帶頭搞珠三角一體化,東莞惠州積極融合,地鐵規劃接駁,完善城際交通。而產業上,大家一早有明確分工,廣州貿易+製造+總部,深圳科創+金融+製造,莞佛中惠積極搞好製造業對接廣深。
現在珠三角一體化的 是行政壁壘,而不是各城市離心離德,珠三角各城市的關係是唇亡齒寒,一榮俱榮好。
而行政壁壘只是限制 而不是完全壓制珠三角大灣區,那麼這個珠三角大灣區的概念和政策就有促進作用了。


另外,再看看珠三角的體量和優勢,我就不列舉了,其他答主很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包含三個主要地區:

1、廣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9市);

2、香港;

3、澳門。


粵港澳大灣區將珠三角最強資源整合起來:

  • 對外比肩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及東京灣區;
  • 對內PK京津冀(雄安新區)及長三角;

經濟實力部分不再贅述。

擁有中國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及澳門)、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及前海、橫琴、南沙三個自貿區將會讓粵港澳大灣區在對內競爭中優勢盡顯。而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經濟帶和中心區

  • 向北輻射中部城市群;
  • 向南聯繫東南亞;
  • 向東緊貼海峽西岸經濟帶;
  • 向西鏈接北部灣經濟區;

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有著「時代的野心」。


對於廣東:再也不用擔心粵B會變成深A了。

對於香港:可以肯定的是,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會進一步鞏固。

對於深圳:深圳有望成為創新發展的中心,即「灣區新矽谷」。


以上個人意見。


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毛澤東
談到粵港澳灣區,就一定要橫向對比長三角集團。
長三角集團,是中日韓自貿區的抓手;
而灣區,則是一帶一路的抓手。
在中日韓自貿區規劃里,我們的朋友是日韓;
在一帶一路規劃,我們的朋友是亞非拉。

不可否認,2000年以來,與日韓的經濟協作另我國受益良多。至2014年以來,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方針。現在上海所達到的經濟成就,正是體現了這一時期。

與此同時,南海問題卻日益惡化,截至奧巴馬提出重返亞洲戰略,組織tpp和菲律賓提出南海仲裁,我國在東南亞的國際空間已經變得空前緊張。香港的發展困局,廣州的增長放緩,也正是南海問題直接癥狀。

然而,伴隨著金正恩和特朗普這兩位不拘一格的領導人橫空出世,局勢發生了大逆轉。東北亞政治局勢持續緊張,中日韓自貿區窗口期已經徹底錯過了。而tpp的流產,南海局勢的緩解,一帶一路峰會的成功舉辦,標誌著一個我國的對外重心再次回到第三世界。

這裡不得不佩服開國元勛的遠見,他們的外交遺產再一次幫助我們打開局面。

確切的說,由於中亞的亂局,還有印度,伊朗做梗,絲路經濟帶只是遠期規劃,一帶一路當下的發展重心就是就是海上絲路。而灣區的提出,正是響應了這個時代背景,將再次成為世界舞台的明星。灣區的最低目標,也是東南亞的經濟中心。
從統戰的角度出發,要擠壓台灣綠營的南向政策和反華的李家坡,我國也必須儘快整合灣區,入主東南亞。

下面點評下灣區的核心城市,
第一,香港。
香港的亂象折騰不了多久了,這個跳板將再次無比重要。從統戰的合法性來說,我國也必須再現一個繁華的香港,與台灣形成對比。只是這一次,一定要團結真正的朋友,不要再賄賂大買辦了。
第二,深圳。
深圳和香港的生態位相同,同質化競爭太嚴重了。現在的經濟增長,一定程度上受益於香港不明朗的局勢。當灣區整合完成,找准自己的定位難免有一番周折。另外作為科技城市,深圳地價高,公共服務設施不足,這與矽谷截然相反,比較令人擔憂。地價過高,也會限制了城市更新的進程。
第三,廣州。
反正鎖定了老二的位置,深圳香港愛誰誰老大不關我事。
第四,珠海。
且看大橋何時通車吧。

評論區大家吵的好開心啊,哈哈!在多說幾句
第一,粵港澳灣區的發展定位,我認為是國家一帶一路的出海口岸,而深圳或者香港就是灣區的出海口岸。

第二,我認為廣州老二,僅指經濟體量層面。原因參考第一點,這個灣區規劃的劇本裡面給廣州的角色就是男二號的臉。

第三,由於一國兩制的背景,香港有天然的制度優勢,可以提供一個寬鬆的出海平台,以前坡軍的在台演習兵器都可以取道香港回國。同時,出於統戰需要餵雞給猴看,如果中央政府把香港從世界頂級金融城市拉低到灣區二流城市,台灣的鄉民憑什麼拋棄綠獨支持紅桶。

第四,深圳有中央政府背書,繼續深化改革,當然保有巨大競爭力。我比較認同評論區一位朋友的巨型城市觀點,深港一體化的終點是徹底合併。
這樣就可以同時安撫深吹和港吹啦,而省城吹可以說,你們兩個超級大城市報團才能剛的過我省城,還是我省城賽雷。一次性終結地域話題,功德無量。

第五,我說深圳貴,是因為中國企業的全球布局才剛剛開始,而矽谷不一樣。

第六,有人說我踩長三角集團。我上面的分析主要從國際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香港是天然的東南亞中心城市,上海是天然的東北亞中心城市。那麼我也想請問,你眼中長三角集團和粵港澳灣區的區別在哪裡。我覺得國內腹地不足以決定其城市性質。

以上


江門人表示——哦!唔好阻住我吃水蒸角同雞屎藤就得啦!
內心:起碼省城班親戚面色會好睇滴,又唔使同香港班姑婆講去香港搬磚,深圳都系北佬沒什麼好玩,澳門玩甘大就不去啦,去東莞叫雞好似有得聊,中山乳鴿好耐沒吃,惠州系咩來嘎?班佛山佬聽講撈得好生,過去玩真系方便!不過去珠海玩水吃海鮮都幾好~
你們慢慢爭,我地江門佬金山同南洋親戚好多,餓不死……


總之 我市藥丸

------

兩千年前的南越王國首都,淪落到現在一個破省會,按照這趨勢,應該還能再衰落兩千年的樣子
破市要倒閉啦


推薦閱讀:

TAG:香港 | 廣州市 | 深圳市 | 澳門 | 粵港澳大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