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感覺張愛玲的小說這麼晦澀難懂?

最近看了張愛玲全集,感覺她寫的東西晦澀難懂


張的小說細膩,精緻,沒有一點多餘。
看張的書,一個是需要閱歷,不然張隨口的一句話,你不知道裡邊藏了貓膩,而她是不會跟你提示的。這個有點類似紅樓夢的寫法,細節里有大文章。而當你某句話沒理解或者被混過去了,那你下面的情節就有可能理解接不上了。
另一個是需要有足夠的情感敏感性。很多細節,心理上的幽微難以形容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看懂的人自然拍案叫絕,情感粗糙的人根本不知道她寫這些什麼意思,例如這句: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所以不來。
這也就是這句出名了,第一次看絕大部分人很難注意到這種神句。而這種句子在小團圓里比比皆是。還有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句:
「我沒趕上看見他們,所以跟他們的關係僅只是屬於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無用,無效,卻是我最需要的。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
「我愛他們。」
只有特別敏感耐心的人才品的出那種味道,扎心。


題主所說的晦澀難懂大概是說張的三觀思想、故事架構而非語言吧。張愛玲熟讀各類小說劇本,寫文章走的是俗中見雅的路子,從不執著於高深的哲學,反而喜歡精微的描寫生活中的瑣事和俗物。你看她寫穿衣服,顏色質地款式花紋樣樣寫全,很有些不厭其煩的架勢。寫人物也是,動作、語言乃至心理,有一句是一句,極有畫面感。她的用詞用句也基本是直白一類,喜歡用俗詞,而且用的很準確。所以我覺得語言大概不是晦澀的成因。

可能造成困擾的是故事情節。張愛玲寫到後來越來越不注意情節這回事了,比如小團圓,全部是碎片化的畫面粘黏在一起,絮絮叨叨,說說停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人物關係都懶得交代,簡直一下子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就我看來,這大概和她喜歡看古典小說有關係,中國小說如《海上花》之流本就不重視情節,主線既不單一也不分明,人物也不為推動故事發展而生。如今這種形式事實上已經從「古典之古典」轉成「現代之現代」了。前兩年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繁花》基本就是這個套路,沒有什麼故事性,全靠人物對話支撐,一路如流水瀉下去。題主在讀張愛玲的這類小說時不如把它想像成王家衛的電影,斷續而迷幻的場景,靡靡的背景音樂。不執著於情節,可能會獲得非同一般的閱讀感受。

另外比較難以理解的是張愛玲的世界觀。作為一個天才,張和常人對世界的看法是有很大區別的,尤其是她又喜歡寫感情這種最常見的東西。她愛言情,奈何她對「情」的理解本就是與眾人不同的。張愛玲骨子裡有非常冷靜的一面,這註定了她寫的愛情故事並不「溫」,甚至比現實更冷酷幾分。對於我們這些正常成長起來的人來說,確實她故事裡有些人物的思想是「難以理喻」的。況且她的時代本就離我們有些遠,這也會造成三觀的隔閡。張恨水的小說算是純言情,很有點爽文的味道,即使如此,他的男女主角的某些想法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也是難以接受的。

在此基礎上,我建議題主循序漸進的看張愛玲,先從最簡單、最「正常」的入手,比如 《半生緣》,這是我認為張愛玲所有作品裡最接近愛情小說的一部,篇幅不大,人物不多也不奇葩,主線清晰,語言風格溫和平實。然後題主可以試著看一看 《傾城之戀》,畢竟有名氣。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金句頻出。《色戒》 可以看一看,畢竟有電影打底子,不至於看不明白。這時候就能試著把重心放在語言上了。《沉香屑第一爐香》 也不錯,其實這一篇接著 《半生緣》 看也行,愛情小說,有點兒香港老電影的意思,俊男美女,寶馬香車,可能一時無法理解葛薇龍的想法,不過不影響看書體驗。我會說看《沉香屑》的時候我直接帶入的陳冠希和劉亦菲嗎呵呵。《金鎖記》是個大頭,如果前幾篇看了覺得還能接受,那麼翻開《金鎖記》,看看曹七巧怎樣衝擊你的三觀。有了這一篇打底,《心經》、《連環套》、《同學少年都不賤》、《琉璃瓦》這些就能依次看下來了。《小團圓》可以在基本了解張愛玲的風格以後翻一翻,這本書與張愛玲的生活幾乎重疊,當做背景資料來輔助閱讀也不錯。作者的作品與生活相互輝映,有利於更深入的了解她的寫作思想。至於胡蘭成的《山河歲月》系列,就當做散文來讀吧,語言是好的,內容不必介懷。

我這裡寫的全憑記憶,畢竟這會兒手上沒書,如有遺漏,恭請指出。《紅玫瑰與白玫瑰》一篇,不曉得為何,我不甚喜歡,所以雖想起來了卻沒有寫上。另,張愛玲的散文其實也很精彩,或者先讀散文更合適?

相信題主在看的過程中會越來越順的,先看故事,再被語言吸引,你會慢慢發現張的文字很有趣的。


作為一名熱愛張愛玲的讀者,認為讀懂張愛玲需要有以下步驟:
首先要了解一下她的生平,看一本張愛玲的傳記。這很重要因為她的成長經歷決定了她的思考方式和對待生活的態度。關於傳記個人不推薦白落梅寫的那本。

先讀張愛玲的短篇和中篇,最好從早期作品讀起。習慣她的文風之後可以讀一讀長篇小說《半生緣》和《小團圓》。之後再讀散文和論著。如果題主不懂上海方言的話一定要最後讀方言小說...

個人感覺題主讀不懂張愛玲的作品可能是因為性格迥異,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像她一般不平凡的經歷,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那種心境和感受。還有一點就是要認真耐心地體會,以經歷者而不是旁觀者的身份去感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張愛玲寫小說的目的不是製造一番狗血後再為讀者提供一個美好空洞的大團圓結局,而是通過她筆下人物的命運,映射出她對時代、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年紀小的時候不喜歡張愛玲,覺得她瑣碎又不知所云;年紀大了倒是常看張愛玲、李碧華,細節里的人性太寫實、男女之間也看得太通透,但需要閱歷才能產生共鳴。


讀張愛玲的小說需要一定的閱歷。
小的時候,12-15歲吧,喜歡翻我爸或者我姐姐的書,那時候看就是看個故事,看些情情愛愛,流蘇喜歡柳先生啊,嬌蕊喜歡他啊之類的,那時候讀不下去一整本張愛玲全集,就是隨便翻,隨便看,就是淺淺的了解故事的大概,反正也沒人讓我刨析思想主題,純粹打發時間。
等到我高中時,有了些不成熟的戀愛觀,內心也有了小悸動,回過頭又去看張愛玲全集,這次看就不單單純純的是故事大概了,逐漸的開始關注點,而不是面,開始思索嬌蕊「你是離不開我的罷」,「紅玫瑰」「白玫瑰」,「15年前的月亮」,開始想傾城之戀為什麼叫傾城之戀,為什麼我覺得有點悲劇啊,她最終成了他的妻,而他的俏皮話也不再屬於他。為什麼相愛的人成了這般結局,喬琪喬到底愛不愛薇龍啊,薇龍為什麼最後選擇了那種生活方式?
等到我大一的時候,因為語文課有她的作品,就開始接觸到她的生平,她的家族,她的伴侶等等,了解到她的才華的來源,以及為什麼她對一些事情是那樣的態度。
今年暑假的時候又找了《小團圓》來看,有了之前對她生平的鋪墊,很多人說搞不懂小團圓裡面的人物關係,太多了,我卻意外並沒有讀的很混亂。「雨聲潺潺,像是住在溪邊,以為你是因為下雨才不來」。在不久之前,我結束了我的一段愛戀,突然就直擊心房,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還有描寫禿子與toots那段,包括到書最後所描寫的夢境,和愛的人在一起的夢境,如果沒有真正的情感體驗的話,是很難找到情感的共鳴的。

張愛玲的書其實不難讀,賈平凹評價道「張是一個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氣,嘟嘟嘟地嘮叨不已,又風趣,又刻薄,要離開又想聽,是會說是非的女狐子」,我很贊同,她的書有一種吸引你讀下去的魅力,就算你讀不懂,老祖宗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非常有道理的,讀的時候不讀就不懂唄,閑來無事,暗自思索,「啊,原來她想表達的是這個啊!」「愛來愛去,不過是一場交易」,不必急著去找答案,時機到了,答案自然會有的。


難懂麽?我反倒覺得,她的文字,是最能讀的下去的,這個看似高冷的美女作家,文字卻是有那麼幾分人情的。我總之記得,在高中時翻閑書,張愛玲的小說看了幾篇,《萌芽》上的文章卻基本讀不下去,可能年輕人故作的深沉與艱澀,比起生活中沉澱出的故事,還是遜色不少吧


1.你沒有靜下心來看
2.她的作品不適合你
兩個原因之一


張愛玲的那些看法最初也源自她讀的言情小說 本身她自己並沒有多少情感經歷 直到她遇見胡蘭成 她不是穿水獺皮衣去見胡蘭成嗎 可胡蘭成一眼就看穿她 覺得她是偷穿大人衣服 張愛玲更像一個思春少女 她只是把所有想法化作文字寫到故事裡了 至於你說的難懂 女孩子的心都複雜 但她的作品確實有的很經典 那種對於時間空間的把控 那句很有名的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到的人於千萬年之間 時間無涯的荒野里。。。寫的好精妙


據張自己說寫的是通俗小說,新舊皆宜的。然而王小波說其中生字費查,但是卻很地道的小說。不知道題主是不是對生字生詞反感大的人?
還有忽然買那麼多,看書先看目錄,挑自己喜歡的先瞧著,可以撩名氣大的如《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等短篇小說,散文更好。

地域也有關係。既然地道,總是上海話,南方人看得帶勁,題主是哪方人?
題主也一定是慕名而來,相信會有所得,當初我們都是抱著興趣來的,勿急勿躁。


以前我也這麼覺得,現在覺得能懂了,卻很懷念當初看不懂的時候


更多的是感覺的呈現和意向的描寫,人心的孤獨和算計,不是很直白的寫法。

O(∩_∩)O安利的分割線

我看張愛玲之前看的網路小說比較多,短平快的節奏,字數多,灌水多,所以後來看她兩本書都沒感覺。(沒有歧視,就是網文的寫作方式對我閱讀習慣產生了些影響)
一天無聊靜下心來讀,翻到一篇《第一爐香》,之前看過,看了兩頁一頁多的風景描寫,就棄了,靜下心來再看卻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故事。
我想啊,要是像她那樣第一篇作品就寫得那麼好該多好。
所以,這可能是我至今無緣作家這條路的原因吧。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見到她那樣的靈氣和文筆我就覺得我寫得太過庸俗無味。
(?&>ω&<*?)好吧,我是她的粉,不知道算不算軟文。喜歡張愛玲,更多是因為她能抓住人的內心戲,人的那一刻千絲百轉的念頭,抓住人世俗而又瑣碎的想法。看《封鎖》,一個電車上的小故事,劇情一般,人物很立體。
還有她的人物不是臉譜化的,不用擔心遇見用爛了的人設,男子薄情卻也是各有各的薄情法,不像現在的惡少換了一部小說連出場台詞都差不了多少。(?????)っ


還好吧,初二時語文老師每天讓我們分享一篇文章。一個同學朗讀《天才夢》,一聽我就愛上了。之後就買了她三四十年代的散文和小說集。
我覺得可以先從散文看起,《更衣記》《燼餘錄》《私語》《論寫作》《公寓生活記趣》《談畫》等等等等,她是個超會聊天、熱絡又有趣的人。
三四十年代的小說還挺好懂的吧,小團圓有時候有點晦澀,我覺得可能是她一個故事講的次數太多,不耐煩也厭倦了。


因為主流喜歡把張愛玲作品解讀為精緻凄美的愛情故事,其實她作品基本都是悲哀又俗不可耐的女性生活,愛情只是故事的一支。出發點錯了,就會讓自己看得很鬱悶,覺得搞不懂她到底在表達什麼。可以從《金鎖記》開始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傅紅雪這個人物?
如何評價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長大以後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呢?
紅樓夢中薛寶釵為何選秀沒有成功?

TAG:小說 | 張愛玲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