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響髖如何治療?
做空中蹬自行車,伸左腿至最直時,胯部有關節響動並略痛。可能因為是前兩年訓練時扭到過,上網查了可能是彈響髖,該如何自愈或者去醫院治療?
謝謝邀請。
依照你的說法應該是彈響髖,是指因過厚的肌腱在股骨大轉子上反覆摩擦和滾動而產生的響聲。
病理:大部分為髂脛束、臀大肌健在髖關節反覆屈伸或旋轉過程中,形成磨損或過度碰撞,使其健組織變性、增厚,導致髖活動中的響聲。同時,滑囊充血肥厚,滑液不同程度的增加,造成局部不適或痛感。
但是你的情況有比較輕,給你一些保守的建議:
1抗阻拉伸緩慢進行,切記用力過大,以免引起新的損傷;
2運動前充分做好髖關節的準備活動;
3加強髖部力量遞增活動,防止過猛、過強、過於集中的力量練習;
4有條件可採用超聲波、超短波對髖關節內的炎症進行處理。
我感覺問題不大,以上都是保守建議,個人感覺平時多注意會自動復原。
希望能夠幫助你。
本文就來為大家重點分析髖關節彈響的四種發病機制,及相應診療思路:
一、彈響髖究竟是什麼
許多人會有這樣的體驗——
舒舒服服地伸個懶腰伸個腿
卻聽到「咔」的一聲!
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彈響髖。處理的好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定義:彈響髖是指髖關節在某種運動時引起髖及下肢運動受限,出現聲響或局部疼痛的一種常見病。
二、彈響髖的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
1、臨床表現
1) 患者髖部多無疼痛癥狀,可有不適感,髖關節活動時有彈響。外側型彈響髖在引起大轉子滑囊炎時可出現疼痛。
2) 體型較瘦弱的患者在檢查時可觸到或見到一條粗而緊的纖維帶在股骨大粗隆上前後滑過,有彈跳現象。
3) 患者經常用髖關節脫位來描述自己的主觀感受,也稱作「假性半脫位」。
4) 病情嚴重時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為其典型表現,站立與行走時骨盆前傾,代償性脊柱側彎,腰椎前凸增加,可引起姿勢性下腰痛。
5) 甚至還有可能出現髖關節脫位。對於其他類型的彈響髖,大部分患者僅有內部彈響癥狀,有時疼痛癥狀並不明顯。
2、影像學檢查
由軟組織運動機能學障礙導致的彈響或疼痛,幾乎不能通過X線片發現問題。但有學者提出,可以用超聲診斷因髂腰肌引起的內側型彈響髖,核磁可觀察到大轉子滑囊炎、髂腰肌囊或外展肌的間接炎性反應。
部分學者比較認可大轉子及髂腰肌滑囊造影技術,造影下髂腰肌腱可以在直視下伴隨患者彈響的主觀感受出現反覆滑動,這對於內側型彈響髖的確診是很有幫助的。
三、彈響髖的發病機制
1、外側型彈響髖
1) 結構
外側型彈響髖涉及兩個重要的結構,其一是髂脛束,其二是大粗隆滑囊。
大部分學者認為彈響髖是由於髂脛束增厚部分滑過大轉子時產生彈響,或由臀大肌纖維化所引起。往往病變部位在臀大肌前緣及髂脛束後緣結合部與股骨大轉子頂點處。
2) 功能解剖
髂脛束是由闊筋膜張肌外側部分增厚形成的縱行纖維束,近端起於髂結節後方的髂嵴外側唇,遠端止於脛骨外髁前外側面,也稱Gerdy結節。
髂脛束在大粗隆水平最厚,在這個水平的近端,髂脛束前方接受來自闊筋膜張肌止點,後方接受來自臀大肌大部分的止點。大粗隆滑囊是髖關節周圍最大的滑囊,覆蓋大粗隆的後面和部分外側面,位於臀大肌和髂脛束的深方。
3) 外側型機制
外側型機制一:有長期肌肉注射史、臀部外傷或勞損,可使臀部組織痙攣或攣縮,可牽拉髂脛束過度緊張,使其與大轉子更為貼近,反覆摩擦損傷,最終使髂脛束後緣增厚,形成束狀帶而產生彈響。
外側型機制二:部分患者因為體育運動類型需要髖關節做反覆屈伸運動或跳躍動作,多見於在坡道上進行下坡的奔跑運動或芭蕾舞運動。
外側型機制三:有學者報道過一例股骨近端軟骨瘤導致髖內翻引起髂脛束緊張,膝關節前外側不穩定術後引起的外側型彈響髖,臀大肌肌間血管瘤引發外側彈響髖。
4) 病史
外側型彈響髖患者主訴為外側髖部的彈響,有些患者可能沒有疼痛癥狀。患者通常能夠主動複製出彈響的情況。
5) 體檢
常規體檢:
患者常規檢查可能無明顯異常,有些患者可能出現屈膝過程中髖關節被動外旋。
患者主動重複彈響的現象往往比被動檢查陽性率高,站立位最容易複製出彈響。在大粗隆部位可以觸及彈響以及髂脛束增厚的部分跨越大粗隆,在這點上施加壓力,可以阻止彈響的發生。
特殊檢查:
Ober試驗是檢查髂脛束攣縮的特異性檢查。患者採取側卧位,受檢肢體位於上方;屈膝90°,髖關節外展40°並極度後伸。
在髖關節後伸和屈膝的過程中要保持骨盆穩定,輕柔地內收受檢肢體使其靠近檢查床,正常患者肢體可以內收超過軀體的中線。陽性表現為內收受限,受檢肢體無法超過軀體中線。提示存在髂脛束攣縮。
6) 處理手段
①松解臀大肌
體位:側卧位,保持弓背屈髖屈膝位,重點松解大轉子和髂嵴臀大肌附著處
② 松解闊筋膜張肌
體位:側卧位,對側下肢屈髖屈膝,松解側下肢微屈髖放鬆,治療師可以用雙拇指對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做手法松解,重點松解髂嵴和大轉子附著處
③ 牽拉臀肌
④ 牽拉髂脛束
方法:雙腳交叉站立,牽拉側腳在後,身體向對側側屈,紙質被牽拉側下肢外側面有牽拉感,持續15秒,重複2-3次
⑤ 泡沫軸放鬆臀肌
⑥ 泡沫軸放鬆髂脛束
2、內側型彈響髖
1) 功能解剖
髂腰肌是屈曲大腿的主要肌肉,當大腿固定時,它起到使軀幹向髖部屈曲的作用。它還是維持軀體姿勢的重要肌肉,當人處於站立位時,能夠防止髖關節過伸。
髂腰肌內側部分比較狹長,被稱為腰大肌;外側部分寬闊,被稱為髂肌。腰大肌起源於T12-L5的橫突和椎體以及椎間盤的邊緣,髂肌起源於髂窩上方2/3的區域,骶骨岬部,以及前骶棘韌帶。
腰大肌首先在腹股溝韌帶的近端形成肌腱。這一結構發生了扭轉,前表面轉向內側,後表面轉向外側。扭轉之後,肌腱分散止於小粗隆。髂肌來源的附加肌腱加入融合到腰大肌的肌腱內形成髂腰肌。髂肌的部分肌纖維保持獨立,直接附著於骨。在矢狀位可見到髂腰肌在骨盆內跨越恥骨棘,變向40°-45°後向止點方向靠近。
2) 內側型機制
內側型機制一:髂腰肌在髂恥隆起上來回滑動引起的彈響。
內側型機制二:髂腰肌在小轉子前內側的骨性突起部位處受到摩擦引起,也有懷疑是髂腰肌在髂前下棘處的摩擦。
內側型機制三:髖關節前方關節囊炎性增厚摩擦髂腰肌引起的內側型髖關節彈響。
內側型機制四:髂股韌帶滑過股骨頭產生關節內彈響。
內側型機制五:髂前下棘與股直肌腱的摩擦也可引起髖關節的彈響
3) 病史
患者通常主訴在腹股溝的前方深部出現疼痛性彈響。彈響往往非常明顯,能夠聽到沉悶的聲音。
患者在卧位、站立位或坐位時不同的動態活動中均可主動複製出這種彈響。但不同的動作通常都包含由屈髖到伸髖的過程。
4) 臨床檢查
常規體檢:
患者通常不存在跛行和特殊步態。髖關節活動度正常,有些患者可能出現屈髖、內旋受限。
患者典型的表現為腹股溝區域的疼痛,但有些患者可能出現髖關節外側、臀部或骶髂關節的疼痛。儘管髖關節後方的癥狀與髂腰肌的關係並不十分密切,但腰大肌起源於腰椎的橫突和骨盆後方的內側面,因此同樣可能產生疼痛癥狀。
特殊檢查:
典型的檢查方法是使患者處於仰卧位,檢查者被動活動髖關節使其由屈曲、外展和外旋位轉為伸髖、內旋位時引起疼痛和彈響。
患者主動進行這種動作有時比被動活動更容易引發。彈響有時非常顯著,有時比較輕微,患者的感覺一般非常敏感。
5) 處理手段
① 松解腰大肌和髂肌
② 髂腰肌的自我牽拉
3、關節內型彈響髖
關節內型機制
關節內型機制一:兒童常見,由於股骨頭在髖臼的後上方邊緣輕度自發性移位而造成,大腿突然屈曲和內收則發生彈響,日久可變成習慣性。
關節內型機制二:成年人多見,由於慢性勞損,髂骨韌帶呈條索狀增厚,在髖關節後伸,尤其是外旋時與股骨頭摩擦而產生彈響。
關節內型機制三:關節滑膜軟骨瘤病或其他病因所致的關節內遊離體或髖臼後緣骨折所致髖關節短暫的半脫位,不過以上兩種情況均有明顯的髖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史,且彈響比較低鈍深在。
關節內型機制四:盂唇損傷、關節不穩、或由於髖臼圓韌帶損傷。
4、後側型彈響髖
後側型彈響髖是由股二頭肌長頭腱在坐骨結節處反覆滑動引起的。
由於髖關節彈響的原因較多,輕者可能沒有明顯地癥狀,如果擔心病情,歡迎大家來脊近完美找康復治療師進行評估與診斷。
參考資料:
1、李傳波, 張偉. 彈響髖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新進展[J]. 中國矯形外科雜誌, 2012, 20(9): 126-129.
2、馮華, 姜春岩. 實用骨科運動損傷臨床診斷[J]. 2010.
什麼是「彈響髖」光看名字,想必大家已經猜到,顧名思義就是「髖會出現彈響」。
那麼彈響髖到底是由什麼原因引起?又該怎樣緩解呢?
彈響髖是指:
髖關節在主動屈伸活動和行走時,出現聽得見或感覺得到的響聲。響聲又分為:關節周圍彈響和關節內彈響。
關節外彈響較常見,那咱們就來說一下原因以及緩解方法。
髂腰肌引起的彈響髖
第一種原因會造成髖關節的彈響,那就是髂腰肌過緊, 關節內彈響。
患者屈髖時髖關節前方出現彈響,此時在髂腰肌上加壓,相當於增加髂腰肌的一個止點,不讓髂腰肌收縮,此時患者屈髖彈響如果減輕,那就說明是髂腰肌的原因導致髖關節彈響。
為什麼髂腰肌過緊也會導致髖彈響?
這是因為髂腰肌過緊的時候,導致屈髖時髂腰肌跟髖臼或者股骨頭產生摩擦造成彈響,一般在髖關節內旋時尤為明顯。
外旋時有所緩解,這是因為外旋時股骨頭位於髖臼內,與髂腰肌之間的摩擦減少,彈響相應會減少,此時可以牽拉、放鬆髂腰肌來減輕癥狀,同時還可以增加患者臀肌來增加股骨外旋來達到治療效果。
髂腰肌牽拉
那除了這些「很出名」的肌肉外,還有哪些肌群會導致髖彈響?一些小肌群也會引起,比如閉孔內肌,閉孔外肌。
這些小肌群位於臀肌的深層,本身就是連接股骨大轉子和髖臼,以此來控制股骨大轉子在髖臼內的位置,這些小肌群太緊張會導致髖關節關節間隙變小,這個時候也會引起髖關節內彈響,此時可以通過牽拉臀中肌、梨狀肌來放鬆過於緊張的肌肉,從而加大關節間隙來緩解癥狀。
梨狀肌牽拉
髂脛束引起髖的摩擦音
準確來說,由於髂經束過緊導致的大粗隆部位的響聲更像是一種摩擦音,而不能算是彈響。
髂脛束位於大腿正外側,為闊筋膜的外側部分有闊筋膜張肌的腱纖維編入(相當在股外側中上1/3部位)特別增厚呈扁帶狀,向下止於股骨外上髁。
髂脛束因某些原因導致肥厚或緊張,或大轉子過於突出,或有滑囊炎,就可以造成髖關節活動時與大粗隆相互摩擦產生彈響。一般無疼痛,如出現疼痛,則常是並發大粗隆部滑囊炎的結果。
如何判斷髂經束過緊導致髖出現摩擦音?
檢查時讓患者做患側髖關節的屈伸、內收或內旋活動,在大轉子部聽到摩擦音,同時摸到或看到索狀物在大粗隆上滑移,就可確診。
一般說來,這種情況如果沒有疼痛時是不需治療的,當伴有疼痛或者對彈響有精神負擔時,可採用理療、牽拉放鬆髂脛束等方法治療。
放鬆髂脛束
如果癥狀嚴重,索狀物增生明顯,則需採用手術治療。
最後,提醒有彈響髖的朋友,初期可千萬別不把彈響髖當回事,髖會出現彈響,就應該儘早諮詢康復師,儘早解鎖康復!
更新於9月24日
彈響髖是臀肌攣縮的表現之一,從醫生那裡得到的解釋是(有錯誤請指出),彈響髖多數是由於小時候反覆注射青黴素,那時的青黴素稀釋液是苯甲醇,反覆注射會導致臀肌,筋膜纖維變性、攣縮,形成攣縮帶,攣縮帶代替肌肉的一部分作用,但它始終是個病變的存在,會引發許多問題,比如關節受限,骨盆傾斜等。
沒做手術前,從片子中可以看出我,脊柱有點彎,兩側膝蓋髕骨間隙不同,臀部有纖維帶狀物。
目前臀肌攣縮手術比較成熟,直接在關節鏡下做,創口小,恢復挺快的,我那天手術的時候,醫生讓我看關節鏡下的影像,和我說這個白色的就是是攣縮帶,可以看到那個刀在一點點割…
手術4月整,恢復情況:
所有動作的彈響都消失了,可以快跑,走上坡特別順暢,感覺特別奇妙,以前根本就無法大步,每次邁大步就好像要過一個減速帶一樣,一步一個減速帶,那感覺真是夠夠的,目前由於肌肉力量沒完全恢復,跑5公里左側腿就有些軟了,沒力氣。
保守治療一點用都沒有的,建議手術,要把那個攣縮帶割掉,長新的肌肉出來。我也是彈響髖,我可以翹二郎腿,並膝下蹲,就是會咯噔一下,跑步跑不快,走上坡彆扭,5.23我做了微創手術,現在恢復良好~~
拉伸,走路,跑步,彈跳什麼正常。就是最近練腹肌空中蹬自行車時發現的。
上瑜伽私教課。訓練髖部和腿的穩定性。
我也是這樣的!!!
經驗之談:放鬆髂脛束,激活臀大肌。響聲會變小。我就是這樣的情況,最近正在做這樣的練習,效果不錯。
推薦閱讀:
※運動康復師的出身問題決定了水平的高低么?
※如何通過鍛煉治療頸椎前傾?
※半月板輕度損失是否可以去健身房健身?
※豎脊肌和斜方肌緊張,該如何放鬆和矯正體態?
※打球被人撞了一下小腿酸痛,怎麼回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