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和丹道有什麼必要的聯繫?

如題,內家拳和丹道有什麼聯繫?在下有緣跟師開始內修,是動功,兩個動作,但不像拳法也不像丹道,有一個動作和形意的三體相似,但不同,還有一個附屬的動功,和八卦轉圈相似,但本質不同,可是它講究大周天,小周天,煉化精氣,師傅已經到了煉神還虛的境界了,可他老人家什麼也不說,我現在連練的哪門哪派都不知道……………他還打我…大哭了起來……………………………


丹和拳,雖然有一絲相通之處,但是本質上完全是兩碼事,是兩個不同系統的東西,你硬要搞到一個系統里,就是邯鄲學步,自討苦吃。
拳,主要是練筋骨,練到最後了,才順便練一點神氣,大多數人到了真正練神氣的時候,也七八十歲,離死不遠了。所以雖然有武能通道這種說法,但是真正走通這條路的人,還真沒見過,包括喜歡在拳書里大談丹道的一些武術大家。
丹,主要是練神氣。煉丹的人未必懂武術,一個修丹之人手無縛雞之力是很正常的,而且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煉丹,恰恰相反,絕大多數人都不適合煉丹的。硬去練,身體或精神要出問題的。

我建議武術圈子裡的朋友,真想練拳那就好好練拳,想要煉丹就跑到道觀里去煉丹,練拳的時候務必遠離那些自稱煉丹的神棍,他們會把你帶偏的。
神啊,氣啊,五行啊,生克啊,坎離相交啊,這一套理論系統,用來指導算命是可以的,用來詮釋武術,卻誤導了太多太多的人。


謝邀。

你老師的丹道是哪一脈的傳承?什麼證明?

你老師的丹道有什麼效果?怎麼驗證?

你老師教了幾個徒弟?什麼成就?

你自己什麼都搞不清楚就跟著亂練,祝你們師徒早日功德圓滿!白日飛升!


看起來似乎很不錯的樣子啊


誠心練 別指望 只要不是必然走偏的東西都能變成正道兒
正道兒的能更大成就
有理解聯繫就多了 可以看看孫氏拳跟薛顛的相關書


道,人體本源之道,只人體先天一氣的先天能量。
丹,人體後天習練出來的能量。
丹道就是將人體先天一氣與後天習練出來的能量陰陽合一。
所有內家拳都在求丹道。
不要把丹道神秘化。
內家拳也是拳,拳追求的就是強大的能量傳簇,巨大的力量。所以在拳的範圍內,除了強大的能量,沒有任何其他東西。


丹道修鍊與內家拳是一脈相承的,內家拳是以武演道,屬內丹修鍊的一個法門。練精化氣是一個階段,大小周天指的是火候,是不同的。內丹修鍊如無明師指點,恐難有成。內家拳學習相對而言比較容易一些。


把他打一頓,看看是不是真功夫再說


沒有內功的搏擊就不可以叫內家拳,即使會借力化力,也就是個合氣術,比如形意拳的發勁都是從裡面出來的,整個形意拳就是個內氣外形的導引術,沒有內功很多打法和用法和動作就完全沒法做出來,整個走架也歪歪扭扭,氣喘噓噓,站都站不穩,打的再沒也是藝術體操,再會打也是沒內功,好多打法都用不了,打不出,這樣還不如去練那些花式打法,和馬伽術這些呢,練拳要養內,培養內氣,到了後面要會打坐,內功越精,拳也打的越巧妙,內功很多東西就是從內丹術吸取過來的,又用在武術上,趙煲太極拳譜張三丰的譜里就有論述,可以去看看


他打你,然後誰大哭了起來?


笨點有笨點的好處,他打你,你就不要考慮外在變化,專心從那兩個動作中體驗身體內的變化,只要他真到那地步,你體驗有了,他感覺到了,就給你教後面的了,畢竟"蒙",一個願意教,另一個也得願意學。為何要丹道?卓然獨立,武不為敵生,大敵當前,心存宇宙,生化自如罷了……至於丹道本身虛虛空空,和有敵於前還是不一樣的。


評論,玄幻小說看多了吧,你如果是剛開始學習,你怎麼知道你老師的真實水平?還煉神還虛。


有聯繫
但這種事情是需要心心相印 非言傳身受
佛祖拈花 迦葉一笑 以心傳心

至於什麼聯繫 必要的聯繫就是 練武是打熬筋骨讓人心靜 丹道也是
雖然後來我也了很多但是我又刪了 大道無言開口即錯 我實在說不出什麼所以然
能給你的提示就是 無為而用 五德立 武道成


武術和丹道本質上是兩個系統,修習方式和目的完全不同,但通過對武術的修習可以達到丹道的效果,這就是一般講的「以武入道」。
當然一般人就別想了。歷史上走到這一步的只有民國武林一代宗師孫祿堂先生。據說孫先生早年在川陝一帶得到文始法脈高道的傳承,為後來的丹道成就奠定了基礎。即便孫先生的兒子孫存周先生都無法做到,僅一位裘姓的早期弟子略有小成。這就說明師承天賦機緣缺一不可。
因此在我看來,對我們普通人來講,這實在遙不可及。如果喜歡丹道,不如直接找這方面的老師修習一下。
前些年某些人大談什麼內家拳與丹道如何互通互進,那基本是扯淡的,無非是為自抬學費埋伏筆。他自己都沒搞明白,無奈網上武林菜鳥太多,著實忽悠了一批又一批。


嚴重懷疑樓主是來釣魚的


明心見性與內丹學的性命雙修

戈國龍

佛教緣起性空、般若實相之教,歸根結底是要使人獲得心性解脫。般若是共法,是以無住無執的精神破除一切迷執而回歸萬法本空的真如實相境界,故般若精神之落實就必然回到佛性的覺悟上來,正因為有「心之迷」,才執「性空之法」為「實有」;欲證萬法本空之「實相」,必由「心之悟」,「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

[1]

。就諸法本身而言,本無所謂空或有,諸法本自「如如」,只是相應於心之迷悟,才有執著與解脫之分別,故心之迷悟乃是佛家修行之根本義,禪宗之「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不過是佛家般若精神與理趣在修行實踐上的徹底證成罷了。就理論本身言,佛學的客觀道理只有一個,禪宗不可能於普遍的佛學之外另有建立;禪家所謂的「教外別傳」只是就其實證般若的特殊作風與現量境界而言,大禪師們往往能本其高超之悟境,以特殊之手段對當機弟子施以指示,以心印心,令其當下開悟,立地見性,此種證量之傳授大異於教理之言傳,此為禪宗之為「宗下」而有別於「教下」之關鍵。教下千言萬語,為使學者進入修行之止觀實踐,而佛家八萬四千修行法門,又是為了使修行者最終開悟諸法實相,契入如如之解脫,故禪家修行乃所謂的「果位」法門,它不是採取各種具體的次第的修行方法,而是「擒賊先擒王」,直接以成佛時的覺悟心地為最初的人手之處,在開悟的瞬間妄念頓斷,本性現前,與佛無別,此後只須對開悟境界加以保任功夫,轉化業力習氣,直至大徹大悟而最終成佛。

此種頓悟之所以可能,則必經「佛性本有」一觀念以為前提,佛性人人皆有之,只是迷悟有別。《六祖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是智。」

[2]

人皆有佛性,故人皆有見性成佛之可能性;人本有佛性,故人有頓悟佛性之可能。那麼佛性本有又有何依據呢?實際上只是由「萬法本空」一義所逼至者,既然萬法本空,則人心亦本空,人本有叫「悟空」之「本性」,此本空之性,廣大無邊,含容萬法,猶如虛空,「世界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惡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3]

與「空」相應之「心」即是「本心」,「心空合一」之「性」即是「佛性」,這佛性當然是本有的,般若之性空與能覺之心合一,就產生了佛性的觀念,佛性是空而能覺、覺而能空的,由此人才有覺悟成佛之可能。

頓悟並不是從無至有而另有所得,而是頓悟自家本有之佛性,佛性亦不是另有一主體去覺悟它,它不是一種意識對象,頓悟只是佛性之自證自悟。開悟境界本是無能所之對立的,它是作為人的真正生命的「絕待主體」的「絕待自顯」,故如有「看心、看凈」之有為功夫,則修行尚在對待法之系縛之中,非是禪家之頓悟法門也。「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凈,人性本凈,為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凈。不見自性本凈,起心看凈,卻生凈妄。」

[4]

自性本凈,只是為人的煩惱與妄念所覆蓋,故使人不能覺悟佛性,但人之煩惱與妄念亦本空,悟其本空,即是解脫,若別有方法欲斷此煩惱,則此斷煩惱之方法本身亦是一新的執著與煩惱;若妄念不空,則頓悟亦不可能,所以頓悟即是對本空之佛性的當下覺醒,亦非別有一心可覺悟此本有佛性,而實是佛性之自顯自悟。就心念之有執有住而言,心是妄心,念是妄念,所謂「明心」即明此「心」本無所住,本是性空,「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縛」

[5]

,此無住之心即是本心,於無住之心上起執著而有住,即是妄心,「無住者,為人本性,……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6]

由此「明心」即可「見性」,所謂「見性」即是「見」此本空之「性」,此「性」亦即是「佛性」,亦可謂之「本心」,《六祖禪經》亦稱「自性」。念念見性,即不為萬相所迷,恆住覺悟見性之境界即是佛也。「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

[7]

禪家之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即是自性之覺悟成佛,而身心之一切變化皆是無住,皆不可執。故禪家不可立身見,不可執身心境界,「但求本,不愁末」,一切以本性之覺悟為根本。

禪宗以其壁立千仞的高妙境界、不拘一格的傳承作風和高深莫測的禪語機鋒傾倒了無數的士大夫和一般民眾。唐宋以來,參禪悟道之風遍及朝野上下,普及四海,儒道兩家的知識分子,無不受到禪學的影響。宋明理學與宋元以來的內丹學,亦深受禪學思想的影響。內丹學的形成有其內在機緣,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律,並不是在禪學的影響下才形成起來的。但早期內丹學較有道教自身的特色,其理論主要藉助於外丹理論和道家修道思想,而宋元以來的內丹學南宗與北宗,作為較為成熟的內丹學形態,則深深地打上了禪學思想的烙印。南北二宗的內丹學,實皆為內丹與禪之融合,禪學刺激和影響了內丹學的成熟與繁榮。

就內丹與禪之關係而言,可分為「別禪之丹」、「歸禪之丹」和「融禪之丹」三種類型。別禪之丹即是自覺與禪區別開來,以丹高於禪;歸禪之丹即是以命功為基礎,而以禪之明心見性為最後歸宿,在最高境界上會同內丹與禪;融禪之丹是一種相似於禪家之內丹,雖也有煉丹之功夫,但屬於一種以明心見性為主的內丹。此三種內丹,都以「性命雙修」為宗旨。內丹學的命功是傳統修鍊方術的升華與系統化,也是內丹學區別於佛家修鍊的重要標誌;內丹學的性功則使內丹與一般的傳統修鍊方術區別開來,使內丹得以完成其超越成仙境界,而此種性功多受禪法的影響。從性命雙修的角度看,內丹對禪的態度取決於其對禪與性命雙修兩者關係的看法。第一種以為禪只修性,不修命,故不及內丹;第二種以為禪是以性而兼命的最上一乘丹法,故以禪為歸;第三種則認為禪之明心見性亦屬於性命雙修,丹禪無別,故成融禪之內丹

[8]

。而無論哪一種丹法,在性命雙修的「性功」方面,大都吸收禪家明心見性之方法,禪家明心見性之說對內丹學性命雙修思想有重大的影響。以下主要以內丹學南、北二宗為例,對此略加分析。

一、別禪之丹

道教對佛教的批判,集中在佛家只有性功而無命功,只能出「陰神」而不能出「陽神」,如《大還丹契秘圖》中以所謂的「凝住心」、「凝空心」分別出「形性俱超」與「性超身沉」兩種境界,而「凝空心」顯有批判佛家修鍊的味道。早期丹經《鍾呂傳道集》更明顯地貶斥釋家修鍊只可成「鬼仙」:「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古今崇釋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誠可笑也。」

[9]

鬼仙只可出「陰神」,不能出「陽神」,「脫胎換骨身外有身,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此陽神也;一念清靈魂識未散,如夢如影其類乎鬼,此陰神也」

[10]

,陰神是只經性功修鍊而無命功的純精神性的鬼仙,而陽神則是經性命雙修的神氣合一的天仙,陽神的功能大大高於陰神。

陰神、陽神之分別是道教用以區別於佛教且批判佛教修鍊為不究竟的核心概念,《先天金大道玄奧口訣》稱:「或者以性宗坐禪為先天,不假作為,不明造化,騰騰兀兀,乃禪學屬陰,非陽神之仙也。」

[11]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亦云:「爭知性命二字,尚有真假。真性命者,出陽神也,陽神者,此是天仙大成之法也。假性命者,出陰神也,陰神者,此是鬼仙小成之法也。」

[12]

以為佛家禪學修鍊的境界只能出陰神,而不能出陽神,這樣就把道教自身的重視命功修鍊的特色突顯出來,並把道教修鍊的價值立於佛教之上。但佛教也可以批判道教執著於肉體的修鍊,不能破除身見我執,不能徹底證空解脫。同時禪宗之「見性」本身是超越於二元對立的,並不偏重於心法,而是色空一如,心物一元的真如性體,非可簡單地以之為「出陰神」而真正破斥其法。相反,禪家對內丹修鍊的批判則進一步使內丹不停留於一般的命術而重視性功的參悟,明心見性的思想促進了內丹學性命雙修思想的形成。

批判佛教修鍊只能出陰神而不能出陽神,這是屬於堅持道教本位、立足道教傳統修鍊的一種看法,但道教其實在佛教的刺激和影響下逐漸發生了修行觀、解脫觀的變革,對傳統的肉體修鍊的強調在下降,而回歸本性、回歸大道的宗旨越來越被重視。《雲笈七籤》卷三《三寶雜經出化序》云:「夫眾先元起,資乎本真。本真清凝,嶷然淵靜,湛體常住,無去來相。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無形無名,為萬物之宗矣。《三元經》謂之眾生真父母者也。我之所生,乃因緣和會,寄胎父母耳。眾生靈照,本資真父母而生。但以本性既微,未能照見,為塵勞所惑,遂便有身。有身之患,萬累生焉……解脫所由,蓋緣能悟。悟則受行,能棄俗法;安神無為,得不死術。」

[13]

這裡已經把後天的身體作為因緣和會的暫時寄居之所,為滋生萬累之患;而只有能「悟」「本真」、「本性」才是「解脫所由」,這種思想顯然受到佛學心性思想的影響。以明心見性思想和傳統道家修道思想相結合,則更形成「道性」、「元神」等思想,《雲笈七籤》卷九十三《道性論》云:「道性無生無滅。……一切眾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猶如虛空,一切眾生同共有之。」

[14]

「道性」與「佛性」有異曲同工之妙,道性落實到人心上便是「元神」或「本性」,元神本是清凈無染的,而後天的「識神」、「欲神」則是充滿思慮雜念的,於是修行的關鍵就是要從「識神」回到「元神」,或從「氣質之性」回到「天命之性」。《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云:「道未變為神時,無端無緒,無心無意,都無諸欲,淡泊不動不搖。及變為神明,神者外其光明,多所照見,使有心意,諸欲因生,更亂本真。謂或曰思想不能復還反於道,便入五道,無有休息時。」「神本從道生,道者清凈,故本自清凈。……當曉知本者,諸欲便自然斷。」

[15]

這樣明心見性思想與修道思想相結合,就發展出一套道教的心性論。內丹學以「性命雙修」為總綱,而其性功則充分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心性學說,內丹與禪不斷交融合一,形成了「歸禪之丹」與「融禪之丹」。

在丹禪之交融中,內丹學中真正屬於「別禪之丹」的屬於少數,正統的、較為成熟的內丹學基本上認為真正的禪宗其明心見性之最高境界與內丹學無別,只是那些不得究竟、不夠徹底的坐禪之法才與內丹修鍊不同。如張伯端及南宗一派,皆在最高境界上肯定禪亦是究竟的最上一乘丹法,基本上屬於「歸禪之丹」,但也批判一般未得究竟的「二乘坐禪」。《悟真篇》自序云:「其中惟閉息一法,如能忘機絕慮,即與二乘坐禪頗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屬陰,宅舍難固,不免長用遷徙之法。」

[16]

陳楠《修仙辨惑論》亦云:「殊不知終日談演問答,乃是干慧;長年枯兀昏沉,乃是頑空。」

[17]

這是批評那些未能真正明心見性的口頭禪、枯禪,但內丹學的南宗實推崇真修實證之禪,譽為最上一乘丹法而以禪為歸;內丹學北宗全真道,則與禪更為接近,多屬「融禪之丹」。

二、歸禪之丹

內丹學南宗主張「先命後性」,祖師張伯端對命功的修鍊是極其重視的,他在《悟真篇》中所講的主要是「先命後性」的內丹功法,但在性功的高級階段,則與禪宗修鍊接軌,他非常推崇禪宗,以禪為內丹學命功修鍊的最後歸宿。他在《悟真篇》之後附禪宗歌頌,其序言稱:「此恐學道之人,不通性理,獨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修,則運心不普,物我難齊,又焉能究竟圓通,迥超三界?故《經》雲『有十種仙,皆於人中煉心堅固精粹,壽千萬歲。若不修正覺三昧,則報盡還來。散人諸趣。』是以彌勒菩薩《金剛經頌》云:『君百萬劫,終是落空亡。』故此《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鍊,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源矣。」

[18]

張氏認同佛家《楞嚴經》「十種仙」之說,以真如覺性為內丹學命功修鍊的歸趣,而「神仙命脈」的命功修鍊只是誘人入道的初始方便,由此可見張伯端的內丹學屬於「歸禪之丹」,而《悟真篇》則開創了「丹禪雙融」的內丹之風,對後世丹道影響至大。

張伯端本人在禪悟方面實有高深的造詣,自稱「伯端得聞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

[19]

,其禪宗歌頌確有頓悟禪之見地,如其「即心即佛頌」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說,若知無佛亦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聽望。內外圓明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個同。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滯為凈業,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與迦葉。」

[20]

心性無染,本自圓明,實相無相,迥超有無,此頌頗具禪宗頓悟佛性之作略,清雍正皇帝以帝王身參禪入道,對張伯端的禪宗歌頌倍加推崇,選其入所編禪宗語錄,並譽之為「真證了徹,直指妙圓」而有勝於禪門古德者,張伯端儼然由神仙而禪師了。

本來在內丹學中就有最上一乘虛無大法,由還虛而精白化氣、氣白化神,只是由於此法太高,「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所以張伯端用心良苦地勸人先修命功,由有為入於無為,由命功而臻於圓滿之覺悟。《悟真篇》後序云:「若欲免夫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體,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有。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此所謂無上至真之妙道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

[21]

他充分肯定不假施功的頓悟頓超之法,稱之為「無上至真之妙道」。他之所以說「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入身」,此處之「了悟」乃指一般的不兼命的性功,非指其所高推之「究竟圓通之性」明矣。故依張伯端之見,若一般偏修性理之「禪法」,則不及丹道之性命雙修;若真正圓通徹悟之禪宗,則為內丹學性命雙修之最後歸宿也。

張伯端之後的南宗諸祖,對內丹學與禪之關係大抵沿張氏之說而有類似之談。《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載:「道光曰:此道正是達磨祖師西來意……蓋欲世人先存其性然後修命,存性即玉液煉己之功,修命則金液還丹之道。遇者卻謂我教禪宗一言之下頓悟成佛,此乃誑惑愚迷,安有是理哉?要知金丹即是最上一乘之妙。」

[22]

道光由禪入丹,再由丹融禪,認為禪亦應包括命功,而非僅性功頓悟也,認為金丹即最上乘禪,而禪亦應為最上一乘丹法,只是先存其性而後修命罷了,這就是認為禪也是性命雙修之道。陳楠《修真辨惑論》雖批判以「談演問答」、「枯兀頑空」為特徵的「口頭禪」或「頑空禪」,但贊同真正真空妙有之禪,故稱「人若曉得金剛圓覺二經,則金丹之義自明,何必分別老釋之異同哉!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何況人人具足,個個圓成」

[23]

,陳楠以為丹法更直捷而禪法無門可入,但及其至則為一也。五祖白玉蟾更是完全融禪于丹,其行止作略頗類一禪師,而其詩文更是禪味十足,如其「金丹詩」曰:「佛與眾生共一家,一毫頭上現河沙。九還七返魚游網,四諦三空兔人筌。混沌何年曾結子,虛空昨夜復生花。阿誰鼎內尋丹藥,枯木岩前月影斜。」

[24]

南宗內丹學除了一套「精氣神」修鍊的具體命功功法外,還吸收融合了禪宗明心見性作為其性功最後一著,對真正的徹悟圓通之禪可謂推崇備至。

以禪為歸趣的內丹,其前提條件必是承認禪宗亦為性命雙修,只是有「由命而性」或「由性而命」的具體途徑的不同。性與命是統一的,命功是性功的基礎,性功是命功的主導,在性功修鍊中也有精氣的變化,而要修鍊精氣,還是要靠神的妙用。在《諸真聖胎神用訣·達磨禪師胎息訣》已把修禪與鍊氣結合起來,提出了「禪道雙安」、「禪定雙修」的思想:「夫煉胎息者,鍊氣定心是也。常息於心輪則不著萬物,氣若不定,禪亦空也。氣若定則色身無病,禪道雙安。修行之人,因不守心,元氣失了不收,道怎成矣?古人云:氣定心定,氣凝心靜,是大道之要,又名還丹。道人無諸挂念,日日如斯,則名真定禪觀,故三世聖賢,修行皆在此訣,名禪定雙修也。」

[25]

「心氣無二」,乃禪道會通之根本,心行氣行,心動氣動,故修心即修氣,鍊氣必煉心,性命之辯證統一,為內丹與禪之融合創造了客觀的理論條件。正如《金液大丹口訣》所言:「夫欲修真,必須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可也。性未明也,命不可知,故釋氏以性為主,命為伴;太上以命為主,性為伴。……性命二字不可分作兩件,亦不可並作一件說。」

[26]

又《上陽子金丹大要》亦云:「是三教之道,惟一心而已,然所言心,卻非肉團之心也。當知此心,乃天地正中之心也,當知此心,乃性命之原也……是三教之道,皆當明性與命也。」

[27]

三教惟此一心,一心乃性命之源,禪家明心見性亦為性命雙修之道也。

內丹的性功雖多取禪家之說,但修鍊體驗上的真實道理本只是一個,生命修鍊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所以並不是丹家的心性修養功夫一定要從禪家而來,也可能是道理本來如此,大家都到了一種共同的或相通的修道境界,而一切真理只能是相通的。內丹學的性功主要是從有為返無為,從識神返元神,使意識進入一種靜定虛極的狀態,「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性耳……以有為反乎無為。」

[28]

內丹學的精氣修鍊的命功為禪家所無,但到了「煉神還虛、與道合一」的高層次,確與禪家的明心見性的修鍊,有殊途同歸之境界。

不過內丹學南宗雖以禪為歸趣,但其特色仍在具體的命功丹法上,保有較濃厚的內丹學的本位特色。相比之下,北宗全真道由於強調「先性後命」,對性功更為重視,而其心性論亦更為豐富,丹禪進一步交融,禪化色彩更濃,出現了一些與禪很相似的「融禪之丹」,以下略論之。

三、融禪之丹

由王重陽開創的全真道被稱為北宗,北宗內丹學以三教合一為旗幟,以性命雙修為宗旨,以先性後命為方法,與早期內丹學相比,有明顯的禪化的傾向,不再以傳統的道教命功為特長,而尤重性功之覺悟。因全真道本來即主張禪道一家,其融入禪宗明心見性之學更為深入全面,在保持性命雙修的大方向之下,大量談心論性,發展出一套豐富的心性之學。全真道與禪很相近,這是因為全真道本來即認為內丹與禪是相通的,釋道本是一家,所以就沒有門戶之見。《重陽全真集》云:「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

[29]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認為:「佛性不異金丹也,謂佛惟是性宗者,劣解淺學之士耳。」又云:「禪宗以覺悟為則,上乘之人,一悟便至佛地,不緣途路,不涉陰陽,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純然真空之妙也,此最上一乘,下學難及。」

[30]

全真道不再以禪為只修性不修命,而以之為最上一乘,與金丹相同。此書又以丹家之精氣神比擬佛家之戒定慧,這是佛道溝通的一種重要思想,「戒定慧即精氣神也,戒以養精,定以養氣,慧以養神。非戒則不能生定,非定則不能生慧,戒不立則精喪亡,定不全則氣流散,慧不生則神鵰竭。故戒定慧依精氣神而立,精氣神依戒定慧以全,三教聖賢不能去此六字而成道者。」

[31]

佛教戒定慧三學雖沒有具體論及身體氣脈之變化,表面上似僅為心性修鍊功夫,但其實蘊涵著精氣神的變化,把戒定慧與精氣神聯繫起來,確有所見,是道教內丹學對佛家修鍊的一種重大的認識上的突破,也為深入研究佛道修鍊的關係提供了思路。性和命不能分為兩截,性和命的辯證關係是探討佛道關係、丹禪關係的理論基礎,我們在此不能詳論,但由此可見禪家之明心見性與丹家之性命雙修仍可有內在的溝通與融合,全真道大談心性之學也是內丹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全真道以本來真性為金丹,以真性的不生不滅為長生不死,大講明心見性之道,這類論述在全真道內丹文獻中俯拾皆是,這是「融禪之丹」的重要特徵。如《重陽全真集》「序」中概括全真宗旨云:「全真之教大矣哉!謂真者,至純不雜,浩劫常存,一元之始祖,萬殊之大宗也。……大率誘人還醇返樸,靜息虛凝,養亘初之靈物,見真如之妙性,識本來之面目,使復之於真常,歸之於妙道也。」

[32]

《紙舟先生全真直指》稱:「夫全真之學,直究玄宗,乃單明向上大道,非小乘眾學雜術之比。……全真把柄於父母未生前,真己全矣,生亦不增,死亦不減,若人以心印空,覺悟本真,則真自全,金丹之具而大葯之基立矣。」

[33]

《析疑指迷論》云:「或問曰:何謂全真?答曰:即爾一念未萌之前也,一念未萌,等同太虛。」

[34]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中說:「六根清凈,方寸澄徹,便是真丹。」

[35]

這都是把覺悟本真之性作為全真宗旨,雖名出多端,要皆與禪宗之佛性、本性等屬同一層次的概念。在內丹道中較具內丹特色而與本性相近的概念,是「元陽」、「元神」等概念,如《玄宗直指萬法同歸》說:「惟有本來真性,一點元陽,名曰穀神,又曰玄牝,在吾身中,是以為道,長生不死者,此也。」

[36]

《還真集》中說:「性也者,先天一點至靈,人身中元神是也。此靈在父母未生以前,不曾添些;居父母已生之後,亦不曾減些,本自圓成,亦無餘欠。」

[37]

內丹道之心性學雖多受禪學之影響,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因為內丹學要性命雙修,性是元神,命是元氣,所以論性總不至於完全變成心性概念,而強調性與命、神與氣的相關與統一,修性必須與修命、鍊氣等結合起來,性與命、神與氣等多對稱出現。如馬丹陽論「清靜」云:「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

[38]

性命雙修是內丹學的根本宗旨,在這一點上各派皆不能例外,只不過明心見性功夫在其中所佔的比重有所不同。

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郝太古認為:「修真之士,若不降心,雖出家多年,無有是處,為不見性。既不見性,豈能養命?性命不備,安得成真?」

[39]

「見性」為「養命」的基礎,「夫吾道以開通為基,以見性為體,以養命為用」

[40]

,這樣見性就成為更重要、更根本的修行功夫,真見性了,自然可以養命。《明道篇》云:「了命不如先了性,性明了命始無魔。要知性命安身處,意未萌時合太和。」

[41]

認為只有先了性才能使命功不至於出偏差,見性之後命功修鍊才能入正軌。《析疑指迷論》認為:「凡初學道者,必先悟其真心,夫真心者,元無一物,等同太虛,本來清凈,於此凈中,一念忽起,頓然回光,返本歸元,則湛然清凈矣。」

[42]

又云:「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後絕疑,方能養道。夫心者是萬法之源,性者是群經之要,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一念不生,即脫生死,向這一念不生處即見本來面目也。」

[43]

這種論調全同佛家,體現了內丹學的進一步禪化。全真道本來是通過先性後命而達至性命雙修,但對性功的過度強調,便出現了以性攝命,以見性等同於金丹這一類禪化色彩更濃厚的內丹派別,如全真道中的盤山派基本上是以明心見性為根本,以見性之功統攝命功在內。

盤山派以形骸為虛幻,四大是假,不再注重身體的修持。「修行人先須識破萬緣虛幻,次要識破此個形骸一堆塵土,平日事上脫灑,臨行必得自在。……身非我有,性本虛空,一念不生,全身放下。」

[44]

「先要識破這個四大一一是假,病則教他病,死則教他死。」

[45]

《盤山語錄》認為人之所以有生死,是因為心有情慾雜念,若能內不動情慾,外不隨根塵而動念,保持本源清凈,自明真宰,就能解脫生死,「一念無生即無死也。不能如此者,蓋為心上有情,性上有塵,搬弄生死不停。欲求解脫,隨過即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絲毫不存,源本清凈,不逐聲,不逐色,隨處自在,虛靜瀟洒,天長地久,自明真宰。蓋心正則事正,心邪則事邪,內既有主,則人愛底不愛,人嫌底不嫌,從來舊習,般般勤轉,六識既空,真宰常靜,更有何生死可懼?」

[46]

盤山派的解脫觀與佛理相融,承認生死輪迴,以為被內外之緣所擾,中無主宰,則流轉生死;於萬緣諸境之間覺悟真源主宰,則超越生死輪迴,如云:「修行人日用體天法地,常清常靜,明而不昧,濟物利生,雖混於萬緣諸境之間,真源湛寂,無有間斷,自得出離生死結縛。此是一段大事因緣,奈何不悟之人,中無主宰,欲情攻於內,根塵誘於外,不得自由,四生從此而輪迴,六道因茲而走作,換卻頭皮,難同今日也。」

[47]

修行的關鍵在於識得本有的「真心」,「真心」是千經萬論所共明,為古今聖賢之真受用:「這個有體用沒你我正正噹噹的真心,自從亘古未有天地以前稟受得來,不可道有,不可道無。古今老道人皆得此然後受用,千經萬論及至大藏經只是說這些子。上天也由這個,入地也由這個,乃至天地萬物虛空無盡際,亦是這個消息主宰也。會得的,不被一切境引將去,不被一切念慮搬弄,不被六根謾過,這個便是神仙底日用,便是聖賢底行蹤,便是前程道子也。」

[48]

盤山派對「金丹」作了新的解釋,以本來真性為金丹,金丹無有形象,「或問曰:道家常論金丹,如何即是?師云:本來真性即是也。以其快利剛明變化融液故名金,曾經鍛煉圓成俱足萬劫不壞故名丹。體若虛空,表裡瑩徹,一毫不掛,一塵不染,輝輝晃晃,照應無方,……世之人有言金丹於有形象處造,及關情慾,此地獄之見。」

[49]

對盤山派來說,只要能明心見性則金丹之能事已畢,「修行之人塵心頓歇,俗慮消亡,孤然顯出自己本元真宗,便是從來先天的主人,自承當得,逍遙自在,種種法界,一時透徹。」

[50]

《盤山語錄》以上這些論述禪味十足,已沒有多少丹家之特色。但如果內丹學不能保持本身的獨特性格,則其見性之學較純正之禪學終屬粗糙,其生命力當大受限制。

從「別禪之丹」到「歸禪之丹」,從「歸禪之丹」到「融禪之丹」,體現了內丹學一步步地向禪學靠攏的趨勢,由相互間的對立到融通,是丹禪關係的總的發展趨勢,後期丹道,蓋無不深受禪宗明心見性思想的影響。


為啥打你?就因為你問了你師父你們是哪個派別的?!


信息量太少無法判斷啊。

先老老實實練著。。。

然後觀察師傅是否慈悲清凈,貪嗔痴心重不重,是否追逐名利,是否貪戀美色。

再拿本丹道法訣十二講看看,了解下基本常識。。。《黃庭經》《周易參同契》拿著去請教下老師。

PS:如果你是女的的話。。千萬不要信什麼陰陽雙修。


《逝去的武林》李老的師兄給他較二十四法較的狠,他師兄說,跟你起謳是看的起你。


懵懂教懵懂,一蒙兩不懂。師傅下地獄,徒弟跟著拱。

師承不清楚就跟著學,還煉神還虛。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你師傅是否已經辟穀,可以徹夜不眠仍精神飽滿,跑幾公里不喘氣?

丹道是以肉身入手,修行有成身體上肯定有變化,氣滿是鍊氣化神的基礎,氣滿之後自動進入辟穀。神滿是煉神還虛的基礎,神滿之後自然不需睡眠。精氣飽滿,外呼吸轉入內呼吸,就不會看到大喘氣的現象。

如果以上驗證不通過,就玩蛋去吧,除了泥水丹,丹道主流一直是靜功入門。捏手捏腳的充其量是導引術,上不了檯面。


丹是精氣神合一,內家功夫只是精氣合一。
神與精氣合,就是內家功夫進入丹道的路子。


找幾個混混把你師傅打一頓,如果你師傅連混混都打不贏,他就是假的


教我玩玩看,看我會不會煉死


推薦閱讀:

形意拳如何做到三圓?

TAG:武術 | 氣功 | 太極拳 | 內家拳 | 形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