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孫子兵法》有哪些奇怪的見解?
曲解是理解的一部分,一如戰敗是戰爭的一部分。
我以為寫書的人是個孫子……
1.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敬畏心
全書最重要的是哪句話?無疑是開篇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雖然看似平淡無奇,但卻貫穿於《孫子兵法》的始終——用兵要有敬畏心。為什麼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為打仗勞民傷財,甭管最後是勝利還是失敗,都不是什麼好事。為什麼「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善於打仗的人取勝時,沒人說他聰明,也沒人說他勇敢)?因為這些最善打仗的將領本身並不熱衷於打仗,更不會嘩眾取寵地去追求什麼以少勝多、涉險過關,因為他們知道那是生死大事,非同兒戲。如能圍而不戰、減少傷亡最好。那些追求青史留名的都是不合格的將領。比如,趙括的最大問題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對於用兵和作戰缺乏最起碼的敬畏心。無論是帶兵打仗的將領還是調動資源的管理者,他們必須首先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和資源再造的難度,而不是熱衷於什麼智慧遊戲。
簡單地說,無論商場還是戰場,不要輕易言戰,而要優先考慮「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因為行動必有代價,而戰爭代價無論打贏還是打輸都極大。漢武大帝不就很典型么!「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霸氣!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武功赫赫,結果呢?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全部破產,差點亡國。晚年迫於巨大政治壓力,下輪台罪己詔,批評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孫子的這句話其實是行事者的底層之「道」,是每個真正追求極致的求索者必須首先具備的心理狀態。比如,頂級廚師會格外地珍惜來之不易的食材、圍棋大師會仔細地斟酌每一步的著法、卓越的管理者會格外關注每一個可塑之才...「敬畏心」就是在這個世界上行事的第一大「道」。
既然第一大「道」有了,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
2.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 謹慎
既然兵者是如此之大事,那麼謹慎自然是重中之重的行事原則。按照孫子的思想,做任何事情之前,一是考慮風險,二是考慮代價,第三才是考慮利益。但是有兩樣東西卻特別容易讓人犯錯,一是利益誘惑,二是焦慮。人們常說見利忘義,其實更普遍的情況是「見利忘害」,見到利益,就難免「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見小利而亡命。焦慮也害人出錯,為什麼呢,人一焦慮,就想有所動作。你要他非戰、非攻,要他等待,要他忍耐,他怎麼能等,怎麼能忍呢?戰場上的統帥,生死存亡之間,沒有一刻不焦慮,這就特別容易出錯。如何避免呢?就是以失敗為假設前提來考慮問題。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是以成功為假設前提,《孫子兵法》的出發點則不是這樣,他是處處以失敗為假設前提,首先假定這事會失敗,其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是圍繞避免失敗,減少代價,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用計、等待一戰而定。
人性的弱點是一廂情願。西諺云:「我們相信一些事情,不過是因為我們希望他是真的。」我們假定一廂情願的因素在我們的判斷里佔三分,那麼,當你認為有幾分把握的時候,先自己減去三分一廂情願分,再想想。當我們覺得有十分把握的時候,減去三分就是七分。假如我們的判斷是準確的,那就有50%的概率獲勝,那贏面已經非常大了。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這個認識很重要,不要輕舉妄動。
但我們大部分情況下卻不是這樣考慮問題,而是首先想冒險成功之後會有多麼大的收益,希望自己能幸運地涉險過關。也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受到那麼大的利益驅使,但是對於事情遲遲沒有進展充滿焦慮,於是便貿然行動,因為「行動總比坐以待斃好!」但孫子卻是個極其謹慎之人,在他看來,寧可不動也且不可貿然行動,只有立於不敗才有取勝的可能性,正所謂「未料勝而先料敗,未思進而先思退。」所以,我們千萬要控制好隱藏在心底的「見利忘害」和「焦慮感」。
謹慎規謹慎,我們終要有所行動,那麼行動要遵循怎樣的原則呢?
3.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 計算
即使不得不戰,那也要先做計算,看看打不打得贏,打得贏再打,打不贏怎麼辦呢?要積累和等待,這點在下兩條會詳細講解。總而言之,孫子還是強調用兵的敬畏心,就算真要打,也要先看看敵我雙方的「道、天、地、將、法」誰的更強再說,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如果比較下來確實自己更強再考慮打。在孫子看來,能最後打贏的軍隊都是通過計算髮現自己能贏才去打的,而不是心裡完全沒譜,邊打邊看。換而言之,戰鬥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個過場,其本身並不重要,結果往往在雙方相遇之前就已經決定了,正所謂「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雖然我們平時看到的都是雙方你死我活的、「精彩的」戰鬥故事,但從歷史的角度講,它們其實占的比例很低。不過這些比例很低的戰鬥故事卻充滿了傳奇色彩、甚至變成傳說,被大家爭相傳頌。可是到最後,我們會錯誤地把傳奇當主流,而忽視真正重要的基礎實力。就好像我們總是聽說「驕兵必敗」,但真實情況是,雙方差距不大才很可能「驕兵必敗」。如果差距很大呢?驕不驕其實是無所謂的。
孫子從來不提倡以弱勝強,因為那樣風險太大,敗一次就能傾家蕩產,就好像拿破崙敗於滑鐵盧一樣,無論之前有多少勝利都沒用。恰恰相反,孫子一向看重基於長時間積累的「以強勝弱」。通過計算髮現自己確實比對手強再考慮去打。那如果計算下來沒有對手強怎麼辦呢?
兩個齊頭並進的措施:第一,像越王勾踐一樣,「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地慢慢積累;第二,等待積累的完成和對手的失誤。接下來的兩點就是分別對這兩個問題的闡述。
4.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 —— 準備
「拙速」,曾國藩把它體會為「不疾而速」。從戰略來說,從人生道路來說,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積累,每天進步一點點,二十年你就超過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時,都在基本面。從打仗來說,拙速,就是準備要慢,動手要快。準備工作就好像拉滿的擴弩一樣,要想把擴弩拉滿,是需要長時間鍛煉、嘗試的,簡而言之,就是要花足夠長的時間準備。上段我們提到過卧薪嘗膽的故事,越王勾踐花了18年的時間去準備,最終才滅了吳國。為什麼要花那麼久呢?因為之前自己的「道、天、地、將、法」不如對方嘛!曹操準備官渡之戰的時間也不短,但最後大家看到的都是勝利的那一刻,但實際上,為勝利做準備其實花費了最長的時間。
準備什麼呢?用兵的話就是「道、天、地、將、法」。準備是個笨功夫,見效比較慢,所以不大受關注,但卻是制勝的關鍵。比如「厚積薄發」、「笨鳥先飛」、「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按照孫子所說就是「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後人發,先人至」。為什麼「迂迴」有時反倒是「直線」,「憂患」有時反倒「有利」呢?因為用兵和人生一樣,行軍之路、成長之路,本來就是彎彎曲曲,進進退退,沒有一帆風順直的。所以要有一個基本認識。彎路也是路,冤枉錢也是錢。不走彎路,就沒有路。不花冤枉錢,就花不了對的錢,這些都是「學費」,也是準備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此即為「準備」之大「道」。
5.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勝可知,而不可為」 —— 等待
上段我們談到了準備的重要性,但並不是說準備好了就可以行動了,因為「勝可知,而不可為」。帶兵打仗的將領都不是笨蛋,誰能比誰聰明多少呢?還是那句話「兵者,國之大事」,如果冒失嘗試,打贏了,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輸了,則可能國破家亡,命都沒了。所以關鍵是要能等,不能因為焦慮,就頻頻動作。最著名的就是秦國王翦伐楚,他就能等,又能安撫秦始皇,讓秦始皇也不著急,他就把六十萬大軍開到楚國境內,紮營練兵,天天開運動會,等得楚國人焦慮了,動作了,露出破綻了,他一舉就把楚國滅了。
所以,等待著實為人生的大智慧。這裡所說的等待可不是消極地什麼也不做,而是積極地把該做的都做到、準備面對那「節如發機」的一刻,其他的交給天意。有些事情不是靠一廂情願就能左右得了的,要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具備才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是東風就是不來,你能怎麼辦?換策略?不,孫子告訴你,要懂得「等待」。
6.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 虛實
看完前五點可能有點讓人悲觀,因為孫子一直在強調敬畏心、謹慎和以強勝弱。弱者只能積累和等待時機的出現。那麼如果自己實在是太弱,即使是準備數年,與強敵相比也還是根本無法望其項背呢?是不是只能認命?
在孫子看來,很多時候,我們的確只能等待。但要注意的是,我們千萬別把強弱看得過於僵化,這也正是《孫子兵法》在《虛實篇》中想要告誡我們的。敵人有虛實,我也有虛實。敵人有弱點,我也有弱點。能不能把我全都做實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好,一點都不虛呢?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好,就必然所有的地方都防備不好,因為資源是有限的,人的關注點、精力,也是有限的。按照孫子所說,「木桶理論」是有問題的,成功靠加長最短木塊嗎?非也,靠把最長木塊做得更長。弱項就是弱項,要承認自己有弱項,因為要承認自己不是神,我也是人,也有人類的特點。而且「虛與實」、「強與弱」都是特定規則下的短暫形勢,一旦規則改變,強弱可能一下子就會發生轉換。
舉個例子,中國郵政曾是中國速遞業的不二王者,因為它的網點遍布從大中城市到偏遠山區的很多角落。於是當有新的快遞公司想要挑戰它的地位時,中國郵政一定會有這樣的自信:如此之多的網點豈是朝夕可以建立起來的?!就算可以建立,又要花多少成本維護呢?要知道,沒有任何民企有能力擁有和維持這麼大的開銷。可是快遞公司的規則卻令郵政大驚失色,因為它們無意於覆蓋全部網點,而是優先覆蓋最有價值的網點。同時,覆蓋方式也不是擁有,而是加盟。可哪些網點最有價值呢?當然是那些有很多人願意加盟的地區了。於是突然間,郵政意識到一個問題,在新規則下,自己的諸多自有網點不但不再是優勢,反倒成了累贅,更為悲劇的是甩都甩不掉。如何應戰呢?那就是「發揮自身優勢」,因為不發揮也不行,那些「優勢」就在那裡,只不過在新的環境下已經淪為「劣勢」而已。國美、蘇寧的狀況也類似,他們曾經非常自豪於網點布局的完整和超強的滲透能力。雖然現在,它們的這種「優勢」依然存在,但可能再也不會讓人羨慕,反而是天貓和京東的輕裝上陣更令人垂涎。
所以,了解自己、看清自身的「虛與實」很重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主要問題是不知己,而不是不知彼。但我們很容易去關注別人,卻不注意關注自己,以為自己當然知道自己,其實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同樣,學習虛實,我們也不能只關注別人的虛實,還要看清自己的虛實。無論怎樣做都有虛有實,因此只能看清自己,「因利而制權」。
7.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人皆知我之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 知行合一
既然前面講了這麼多,是不是我們就真的會用了呢?當然不是,但最起碼我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但談到使用,還得「學而時習之」,也就是多多反覆練習,這樣經過數十年的積累,才有可能達到這段標題的那種「出神入化」的狀態。為何別人聲東擊西的時候,你能不上當,你聲東擊西的時候,敵人就聽你調度呢?這就是經驗問題、感覺問題。哲學上是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問題。知道了並不等於可以做好,就好像「料理」級別的大廚可能會告訴你「加鹽少許」,但這個「少許」是多少?恐怕很難定義出來,只能在實踐中去感覺和調整。就好像孫子說「因利而制權」,但具體怎麼做呢?不花費時間去細細積累是不可能懂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經驗」的價值。大家表面看見的,討論的,都不是關鍵的。關鍵的兩條,一是當時的前提、條件、情況,二是過去十幾年幾十年的功力積累。
名將怎麼用兵,用怎樣的軍形取勝的,我們都看到了。但是他們是如何根據對方的兵形來因形制勝的,我們就不知道。下一次敵形不是這樣了,他們因形制勝的方法又不是這回這個了。所以他們使用的方法是不會重複的,而且因形而變化無窮。所謂「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我們看見人家是怎麼取勝的,學得一模一樣照做,最後卻落得慘敗。為什麼,因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帶兵者是根據當時的條件情況,才那樣做的。等我們做的時候,所有條件情況都變了。而且我們所看到的他們的舉措,不是孤立的,還有其他前提條件配合。這些我們都沒有,就照貓畫虎,以為別人行,我也行,那就要吃虧了。
所以,無論做什麼,想做得比別人好都要花費些時間。做到「知行合一」非常關鍵,因為通常都是「知易而行難」。
◆
以上7點就是我們總結和整理的《孫子兵法》的超時空大「道」。很多人把「詭道」提到《孫子兵法》綱領的位置,並和《三十六計》結合起來相互映襯。甚至有人認為「兵者,詭道也」才是《孫子兵法》的靈魂。但「詭道」說白了不過是個障眼法,雖然有用,但在整部《孫子兵法》中只能算是小聰明。為什麼呢?因為首先,「道、天、地、將、法」處於下風的話,「詭道」是很難發揮作用的;其次,帶兵的將領誰也不比誰差多少,難道對方就看不出這些小伎倆嗎?所以說,「詭道」並非完全無用,因為它確實是一種變通的手段,而且適當使用會有效果。但千萬別把別人當傻子,也別對「詭道」期望太高。踏踏實實地計算、積累、準備和等待才是重中之重,也是「詭道」有可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訪問微思考官方網站 http://vthink.org(或者 微思考.com),或掃碼關注微思考公眾號(也可搜索公眾號「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我以為孫子兵法學了就天下無敵,後來直到有天我思考,要是兩個都學了孫子兵法的在一起打仗怎麼辦?於是世界觀崩坍。
作者到底是孫臏還是孫武啊?上古姓孫的我就知道這兩個(?_?)
覺得作者好謙虛
我曾經以為讀了孫子兵法就是軍事家了,初高中長期以軍事家自居,現在回頭看,真是中二到不行。
推薦閱讀:
※古今中外歷史上有哪位大將做到了「智信仁勇嚴」?
※兵者詭道也,之前諸侯之間有打仗的規矩,做到不傷百姓,而孫子作為第一人打破了這種周禮制度的人,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