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臨終所言七尺之劍是怎麼回事?

吳書曰:慈臨亡,嘆息曰:「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這是筆誤將三尺作為七尺,還是當時真有七尺的長劍?


1、漢劍確實有七尺的。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南越王墓中出土過一把劍,殘長146厘米,換算成漢尺,則有6.32尺(1漢尺=23.1cm),如果保存完整,應該就是七尺劍。

2、漢代文獻中常有七尺劍出現。

比如《漢書·廣川惠王傳》中記載:「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絝長劍,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劍,被服皆效焉。」這是說廣川王劉去的殿門上畫著荊軻的畫像(成慶即荊軻),畫中的荊軻穿著短衣長褲,帶著長劍。劉去很喜歡,就製作了一把七尺五寸長的劍,衣服啥的都仿效畫中的荊軻。

再比如,赤眉軍投降劉秀的時候,就上繳了一把七尺劍。「樊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劍及玉璧各一。」

3、從漢劍的出土情況來看,三尺劍和七尺劍都很少,絕大多數漢劍在4~5尺之間,也就是90cm到115cm之間。這從戰鬥的角度考慮,也是合理的。

4、到後來,七尺劍或三尺劍,基本上成了劍的代名詞,所以太史慈有「提七尺劍」之說,只是作為「劍」的泛稱而已,未必就是真的七尺劍。


一定要結合語境去理解,咱們看太史慈是怎麼說的, 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御前不拜,入朝持劍。武將最大的榮譽,這裡的劍不是廝殺用的,而是禮儀用具, 漢劍超長劍全長超過120CM,少數達到160CM,收腰明顯;基本為雙手持握,多為儀仗用品。


大丈夫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你看的是哪一版……我記得就是三尺之劍……

九尺釘耙!
八榮八尺!
七尺大乳!
六尺琴魔!
五尺之徒!


你忘了,在這之前好多好多年,秦王被刺客追的繞著柱子跑,旁邊看戲的大臣喊「王負劍」是什麼意思了么?


樓上說三尺的,翻了三國志,確實是七尺(裴松之注引吳書 )

後來我又想起來。三國歷史有時候很多人會和演義混淆去翻了翻三國演義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章末

可見不是很一致。尤其是七尺改三尺。
這裡可能是羅貫中為了讓讀者覺得更順口更合理稍加改造。

結論,兩種說法都對,但七尺是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吳書),三尺是演義。


古代的數字不是不能作具體的么?
七尺應該是形容很長吧


確實有七尺劍

漢書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曾記載過"七尺具劍"


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西東兩漢的名劍里劉秀賜馮異的玉具劍被記載是七尺長劍,太史慈所在東漢末年間,漢朝又到了搖搖欲墜的時候,大多數有壯志在胸的武將或許都盼著自己能在某位『當世劉秀』的帳下東征西戰平定天下獲得如同雲台二十八將一樣的榮譽。再者,估計他自己也知道等他獲得這等榮譽的時候,得來個長一點兒的劍當拐杖使。


劉去很喜歡,就製作了一把七尺五寸長的劍,衣服啥的都仿效畫中的荊軻


這從戰鬥的角度考慮,也是合理的。


只是作為「劍」的泛稱而已,未必就是真的七尺劍。


我感覺只是修辭手法,用七比較概括的描述長劍,確實換成三尺劍氣勢就完全沒了,就像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看到這題目先在腦里背了一下,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奈何?。。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人用的兵器,現代人拿都拿不動?
中國建35倍音速風洞有什麼目的嗎?
為了艦載直升機更好的著艦,各國有什麼相應的系統?
中國古代鎧甲傳世量為什麼這麼少?
國產的防空導彈有哪些?

TAG:歷史 | 三國 | 武器 | 太史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