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被打死的不是孫悟空而是六耳獼猴呢?


因為
法不傳六耳啊!
別笑,這就是真相。
六耳獼猴代表這那些與真法極其相近,然而卻非真法並且試圖盜法的外道。
當然了,西遊記這本書所說的正法真法是全真道的玩意兒,不是真正的佛法,但作者在書中是把佛法和全真道的玩意兒當一回事說的,這個大家必須知道。
因為極像正法,所以極具欺騙性,估計也就從者眾了,勢力也就大了,是以地藏菩薩的諦聽雖能分辨卻不敢講。
對於書中的佛陀來說,自然就辯的明明白白,你一欺騙者還想冒充行者來求正法然後出去傳播假法?自然是鎮壓了。按法不傳六耳變成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你六耳獼猴想冒充取經者來求法是不行的,佛陀是不會傳給你六耳獼猴的,所以被鎮壓。

西遊記是一本用各種暗喻隱喻來說修行的書,裡面大量的詩詞都是全真道幾代大師的作品,這個你們自己去搜一搜就知道。
全真道創立時吸收佛法營養,也看不太起道教其他派別,西遊記里的東西,對佛法的理解是用全真派的思維去理解的——就我來看基本和附佛外道一個水平——對道教其他派別基本就是嘲笑的態度,比如天兵一會被老孫干敗,一會被獅駝嶺青獅一口吞掉十萬,要知道青獅也是佛教的啊。
這些隱喻是有的,但理解為世俗之間的勾心鬥角,那真是理解差了


很簡單,因為六耳獼猴象徵悟空的惡念。

六耳獼猴這個設定非常巧妙。它和悟空本領相當,面容相同,真假難辨。它是在悟空三打白骨精繼而被唐僧趕走後出現的,且當它重新去找唐僧並被拒絕後,它選擇了把唐僧打暈了過去。

它出現的時機和立場都非常重要。仔細想想,它為何會在悟空被趕時出現?因為悟空濛受冤屈,對取經心灰意冷,心存旁念;它明知唐僧肉眼凡胎不識真相,一定會拒絕它,於是以此為借口打暈了唐僧,為什麼?因為悟空縱使忠心耿耿,也依舊難免不對師傅的判斷心懷委屈和怨念。

取經之路漫漫。悟空有玄鐵之身七十二變化,斗得過魑魅魍魎妖魔鬼怪,可這些都是外部敵對條件;內部出現bug,悟空本身對取經這件事心存質疑,這才是真正的阻礙。此所以猴子橫掃天界人間,唯有六耳獼猴與他勢均力敵。

因為那是他的心魔,而做人最難的,就是戰勝自己。
猴子一開始並不是當和尚的好料。你看那佛祖和菩薩,皆已磐涅,化了七情六慾,無悲無喜;李叔同出家後堅決不見家人不讀家信,因為入了佛門就得是六根清凈木人石心。但孫悟空驕傲不羈、暴躁易怒,說明他七情尚在;他被趕後徑直前往花果山重新為王,這是他前緣未斷。戴荃的《悟空》里說他「心有魔債,不安氐愁」,說得真好。

殺了心魔,悟空才真正斷了他的塵念和七情。
他可以不再因為唐僧的自私愚蠢而委屈動怒,不再對取經之事心灰意冷。他自此才從心底真正皈依,才完完全全,純粹地踏上取經之路。

所以你問怎麼確定被打死的是六耳獼猴而不是悟空?
證明就是猴子帶領著一行人,跋山涉水,踏過了八十一難,取到了真經啊。

====================
謝謝評論下知友提醒,是打死強盜而不是三打白骨精的事情。西遊記是十二歲那年讀的,已經記得不太清楚了。


不用確定,那根本不可能。
看看孫悟空被人誤會時候是什麼反應:

14回:老者道:「你雖是個唐人,那個惡的卻非唐人。」悟空厲聲高呼道:「你這個老兒全沒眼色!唐人是我師父,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齊天大聖。」

說他一句是不是唐人他就忍不住跳起來了。

27回:行者道:「師父錯怪了我也。這廝分明是個妖魔,他實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卻不認得,反信了那獃子讒言冷語,屢次逐我。」

都第三次了,都攆他走了,還是要把話說明白了再走:我可以走,但你不能冤枉我。

47回:行者將身一抖,收了毫毛,對君臣僧俗人說道:「這些和尚實是老孫放了,車輛是老孫運轉雙關穿夾脊,扌卒碎了,那兩個妖道也是老孫打死了。今日滅了妖邪,方知是禪門有道,向後來再不可胡為亂信。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搬弄了半天把戲,最後還要跟國王把戲法說穿。

79回:那假唐僧忍耐不住,收了法,現出本相,對昏君道:「陛下全無眼力!我和尚家都是一片好心,惟你這國丈是個黑心,好做藥引。你不信,等我替你取他的出來看看。」

變戲法罵人,罵到動情,都忍不住現了本相。

如果說這些故事分屬不同章節,可能作者不一、意圖不同,那同屬真假美猴王一故事的總該一致了吧?

57回(真假美猴王開篇):行者望見菩薩,倒身下拜,止不住淚如泉湧,放聲大哭。……行者垂淚再拜道:「當年弟子為人,曾受那個氣來?自蒙菩薩解脫天災,秉教沙門,保護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經,我弟子捨身拚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裡奪脆骨,蛟龍背上揭生鱗。只指望歸真正果,洗業除邪,怎知那長老背義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緣,更不察皂白之苦!」

受了唐僧冤枉,尚且忍不住,一肚子委屈,去找菩薩痛哭。

這樣的一個敢說敢做、快人快語的悟空,被如來胡扯一通說他是冒牌貨,能嚇得跑了?

那獼猴毛骨悚然,料著難脫,即忙搖身一變,變作個蜜蜂兒,往上便飛。如來將金缽盂撇起去,正蓋著那蜂兒,落下來。

這慫包樣像是孫悟空嗎?以前孫悟空三番兩次虧著心去連哄帶騙借寶貝還嬉皮笑臉,土地變個模樣逗唐僧,孫悟空也得給他說破了,作者再怎麼不同,這形象也是個猴,就是一猴急猴急裝不住事兒的主,這基本性格是換不了的。孫悟空自己評價自己都是「但說坐禪我就輸了,我那裡有這坐性?你就把我鎖在鐵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獫,莫想坐得住」。他要是能坐得住,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背地裡搗鬼過了,比如偷著推了樹,暗地藏了先王屍體、事先調換了葫蘆、紫金鈴,或者弄一幫小猴給人剃了頭,已經胸有成竹了,坐在這慢慢消遣你。像這次孫悟空心裡就沒鬼,還不知道怎麼辦:打吧拿不下來,找人分辨吧誰都不知道——正憋一肚子火沒處發,如此時節被人冤枉,能嚇得跑了?

這一段的結局有三種說法(其他答主也已提到),1 如原著言,六耳獼猴假冒孫悟空;2 打死六耳獼猴象徵著打消「六耳」,參考前文「此間更無六耳」和「六賊無蹤」,異曲同工;3 六耳獼猴其實是孫悟空的二心,或稱惡念,切合標題「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動畫版曾採用此說,「此物因你心生惡念而生,又因你心存善念而去。」為一種直白的解釋。
雖然後兩者為腦洞,但這是為數不多的我個人可以接受的腦洞成分。因為:1 三種說法並不矛盾;2 原故事確有象徵和暗示,或系流傳過程中版本不同之故;3 原故事虎頭蛇尾,這種腦洞對故事是補完和升華。三者缺一不可。
至於什麼孫悟空被調換,純粹是吳閑雲式瞎掰,欺負讀者沒看過原著的。(然而這鍋並不該吳閑雲背,這一茬出現在他之前,也正因為如此,他為了忽悠,只好又硬造了個孫悟空分身演戲的說法,跟這個說法扯淡度不分伯仲,所以他雖不背鍋,一樣該噴)網路時代,這路跳大神的歪解比比皆是,破解方法卻簡單易行,一句話:多讀原著。

-------

順便說一句,題干中的「孫悟空一向不尊敬如來」也純屬胡扯,且看上次孫悟空見如來的情形:

(52回)行者只得住立門外。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孫悟空有事,要見如來。」如來傳旨令入,金剛才閃路放行。行者低頭禮拜畢。

什麼時候見過孫猴子這麼恭敬?就是見玉帝、見觀音,他也得耍耍嘴皮子。
那麼說這是不是因為此時有求於人所以才低聲下氣呢?完全不是,因為一轉身就本相畢露了:

一路查看,止有十六尊羅漢。行者嚷道:「這是那個去處,卻賣放人!」眾羅漢道:「那個賣放?」行者道:「原差十八尊,今怎麼只得十六尊?」說不了,裡邊走出降龍、伏虎二尊,上前道:「悟空,怎麼就這等放刁?我兩個在後聽如來吩咐話的。」行者道:「忒賣法,忒賣法!才自若嚷遲了些兒,你敢就不出來了。」眾羅漢笑呵呵駕起祥雲。

前後腳功夫,態度就大不一樣,可見,在這隻猴子那裡,只有如來有這麼大面子能讓他畢恭畢敬地站著、等著。

再看後文的獅駝國一節,孫悟空以為師傅已死,又悲又怒,找如來說理:

那大聖正是煩惱處,又遭此搶白,氣得哮吼如雷,忍不住大呼小叫,早驚動如來。

如果說上次是有求於人,那這次心灰意冷,見人就大吼大叫,但他見如來是什麼態度呢?

眾阿羅引至寶蓮台下,見如來倒身下拜,兩淚悲啼。

要說孫悟空一生,被天兵刀砍斧剁,被老君推進煉丹爐,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也沒見掉一滴眼淚,這一節的描寫,可謂傷心至極。但即便如此,他也沒壞了在如來面前的禮數。

平頂山一節,猴子自思「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可見,猴子心目中,以如來、觀音、師傅三人分量最重(菩提老祖似為故事流傳分支不同,此處不討論),跟師傅他敢頂嘴動手,跟觀音他敢插科打諢,唯獨對如來,即使是真假孫悟空一節,他跟如來說師傅不要我,讓我還俗去吧,也是「大聖叩頭謝道」。

還要他怎麼尊敬如來?


下面有請研究了二十多年吳承恩人生經歷的國寶級藝術大師章先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綜上所述

吳承恩是為了抨擊生活中出現的假冒偽劣現象創作出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如果被打死的是孫悟空本人,而不是六耳獼猴。那豈不是假惡丑戰勝了真善美?這就起不到教育人民大眾的作用了。


因為不值得。

陰謀論、腦補論的缺點就在於,他經不住推敲,只能自設前提。

陰謀論里「如來安排六耳代替猴子」有個預設前提,就是說猴子光明正大無可替代,如來只能暗中做手腳。我們習慣了西遊記孫悟空西天取經,以為這是天經地義。

可是問題來了,猴子哪裡不可替代?如果唐僧直接表態:趕走這不聽話的頑劣猴子,我佛又找來個更給力的徒弟。有什麼問題嗎?誰會表示反對?

天庭?順水推舟;妖怪?樂見其成;八戒?沙僧?他們跟猴子的「感情」實在值得懷疑,他們的意見也沒人在乎。菩提?姑且不提這位仁兄壽命只有兩回,換成是你,你徒弟好好的道士終於浪子回頭,不跟和尚♂搞了,怕是只會推波助瀾。

所以說,如來根本沒有耍手段的必要,想換猴子,直接換就是了。

就算六耳獼猴是卧底,我們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為。

六耳第一次登場

原來是孫行者跪在路旁,雙手捧著一個磁杯道:「師父,沒有老孫,你連水也不能
哩。這一杯好涼水,你且吃口水解渴,待我再去化齋。」長老道:「我不吃你的水!立地渴死,我當任命!不要你了!你去罷!」行者道:「無我你去不得西天也。」三藏道:「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潑猢猻!只管來纏我做甚!」那行者變了臉,發怒生嗔,喝罵長老道:「你這個狠心的潑禿,十分賤我!」輪鐵棒,丟了磁杯,望長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長老昏暈在地,不能言語,被他把兩個青氈包袱,提在手中,駕筋斗雲,不知去向。

顯然是試圖冒充猴哥,只不過受不了唐僧的小性子,於是直接一棒干倒,如果六耳是新任取經徒弟,跳槽先打老闆,怕不是失了智。

第二次

行者聞言,呵呵冷笑道:「賢弟,此論甚不合我意。我打唐僧,搶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愛居此地。我今熟讀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送上東土,獨成功,教那南贍部洲人立我為祖,萬代傳名也。」沙僧笑道:「師兄言之欠當,自來沒個孫行者取經之說。我佛如來造下三藏真經,原著觀音菩薩向東土尋取經人求經,要我們苦歷千山,詢求諸國,保護那取經人。菩薩曾言:取經人乃如來門生,號曰金蟬長老,只因他不聽佛祖談經,貶下靈山,轉生東土,教他果正西方,復修大道。遇路上該有這般魔障,解脫我等三人,與他做護法。兄若不得唐僧去,那個佛祖肯傳經與你!卻不是空勞一場神思也?」那行者道:「賢弟,你原來懞懂,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諒你說你有唐僧,同我保護,我就沒有唐僧?我這裡另選個有道的真僧在此,老孫獨力扶持,有何不可!已選明日起身去矣。你不信,待我請來你看。」果跑進去,牽出一匹白馬,請出一個唐三藏,跟著一個八戒,挑著行李;一個沙僧,拿著錫杖。

直接另起爐灶,哪裡代替猴哥保護唐僧?

就算六耳是個缺心眼,如來也瞎了眼放著猴哥不要偏偏喜歡這個更不聽話的六耳,再看倆猴的打架路程。
猴子一直的習慣就是遇到麻煩南海找觀音,然後威脅去靈山如來幫忙或告狀,如果是如來安排的六耳,那在南海觀音分不清之後,直接提議去找佛祖,然後如來拍死猴子,豈不是簡單高效?鬧到南海天庭唐僧地府靈山,萬一被明眼人看出來,還怎麼冒充孫悟空?

所以說,陰謀論,不可取。


個人覺得,可以這麼理解:都是一個猴子,孫悟空是他的善念,六耳獼猴是他心中惡的一面。之所以有了真假美猴王一節,是因為他心中產生了惡念。因此,不用去討論誰打死了誰,只看後面他的表現,就知道是惡的一面已經去掉了。所以說孫悟空打死了六耳獼猴。


猴就是心,六耳獼猴就是六耳迷心。心都被迷了,當然必須得打死才行。

要弄清這六耳獼猴到底是要說什麼,必須脫離普通的「魔幻」故事來看其後的暗喻。在《西遊記》書中,關於這六耳獼猴的章節目錄是:

第五十六回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你看,先是神狂道昧,引出了真假猴王,最後導致二心攪亂。不知道大家在看書的時候是否有意識到哪個部分是「神狂道昧」呢?

來看原文。第五十六回開頭的詩是這麼寫的

詩曰:
靈台無物謂之清,
寂寂全無一念生。
猿馬牢收休放蕩,
精神謹慎莫崢嶸。
除六賊,悟三乘,
萬緣都罷自分明。
色邪永滅超真界,
坐享西方極樂城。

這裡大致提點了一下之前的一些內容,靈台無物是從「靈台方寸山」那兒,除六賊自然是悟空一棍子打死的「心猿歸正六賊無蹤」。應該算比較清晰的點出悟空「心猿」的重大作用,接下來就說「神狂」:

他師徒們行賞端陽之景,虛度中天之節,忽又見一座高山阻路。長老勒馬回頭叫道:「悟空,前面有山,恐又生妖怪,是必謹防。」行者等道:「師父放心。我等皈命投誠,怕甚妖怪!」長老聞言甚喜。加鞭催駿馬,放轡趲蛟龍。

什麼?這就是神狂?趕了一下就狂了?
當然,因為唐僧可是修行之人,而且唐僧的馬可不是普通的馬,回頭看看上面那首詩:「猿馬牢收休放蕩」!這裡的悟空讓師父放心,前面《多心經》有說過:

唐僧道:「徒弟們仔細。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擋。」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
-------《西遊記》第三十二回

無掛礙可不是放心催馬,就因為唐僧「甚喜」,狂妄催馬,就惹出後面的事端,這裡也不僅僅是唐僧的罪過,八戒也搭了把手:

豬八戒賣弄精神,教沙和尚挑著擔子,他雙手舉鈀,上前趕馬。那馬更不懼他,憑那獃子嗒笞笞的趕,只是緩行不緊。行者道:「兄弟,你趕他怎的?讓他慢慢走罷了。」八戒道:「天色將晚,自上山行了這一日,肚裡餓了,大家走動些,尋個人家化些齋吃。」行者聞言道:「既如此,等我教他快走。」把金箍棒幌一幌,喝了一聲,那馬溜了韁,如飛似箭,順平路往前去了。你說馬不怕八戒,只怕行者何也?行者五百年前曾受玉帝封在大羅天御馬監養馬,官名「弼馬溫」,故此傳留至今,是馬皆懼猴子。那長老挽不住韁口,只扳緊著鞍鞽,讓他放了一路轡頭,有二十里向開田地,方才緩步而行。

這八戒八戒,就是得戒了才能悟能,他肚子餓了也就罷了,竟然還去趕意馬,這八戒帶動了「心」,讓這意馬更是「溜了韁」,於是惹出禍端。

但這時候的事端還不是六耳獼猴,而是一群蟊賊……蟊賊!!!記得之前的六賊也是蟊賊嗎?這對於修行之人可是很糟糕的,你看修行走了這大半天,竟然回到了最早的《心猿歸正六賊無蹤》的地方去了,看看原文:

正走處,忽聽得一棒鑼聲,路兩邊閃出三十多人,一個個槍刀棍棒,攔住路口道:「和尚!那裡走!」唬得個唐僧戰兢兢,坐不穩,跌下馬來,蹲在路旁草料里,只叫:「大王饒命!大王饒命!」那為頭的兩個大漢道:「不打你,只是有盤纏留下。」長老方才省悟,知他是伙強人,卻欠身抬頭觀看。

這後面悟空殺賊,其實和悟空剛出道那兒基本沒什麼差別,總而言之就是唐僧修行了半天,因為「神狂」,甚喜就走了回頭路,不小心就放出了蟊賊,絮叨的部分就跳過,再看後面是什麼「道昧」的:

這長老甚不忍見,即著八戒:「快使釘鈀,築個坑子埋了,我與他念卷《倒頭經》。」…………………………三藏恨恨的道:「猴頭過去!等我撮土焚香禱告。」這是三藏離鞍悲野冢,聖僧善念祝荒墳。祝云:

  拜惟好漢,聽禱原因:念我弟子,東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經文。適來此地,逢爾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縣,都在此山內結黨成群。我以好話,哀告殷勤。爾等不聽,返善生嗔。卻遭行者,棍下傷身。切念屍骸暴露,吾隨掩土盤墳。折青竹,為香燭,無光彩,有心勤;取頑石,作施食,無滋味,有誠真。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八戒笑道:「師父推了乾淨。他打時卻也沒有我們兩個。」三藏真箇又撮土禱告道:「好漢告狀,只告行者,也不幹八戒、沙僧之事。」大聖聞言,忍不住笑道:「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為你取經,我費了多少殷勤勞苦,如今打死這兩個毛賊,你倒教他去告老孫。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你不往西天取經,我不與你做徒弟,怎麼會來這裡,會打殺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攥著鐵棒,望那墳上搗了三下,道:「遭瘟的強盜,你聽著!我被你前七八棍,後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癢的,觸惱了性子,一差二誤,將你打死了,盡你到那裡去告,我老孫實是不怕:玉帝認得我,天王隨得我;二十八宿懼我,九曜星官怕我;府縣城隍跪我,東嶽天齊怖我;十代閻君曾與我為僕從,五路猖神曾與我當後生:不論三界五司,十方諸宰,都與我情深面熟,隨你那裡去告!」三藏見說出這般惡話,卻又心驚道:「徒弟呀,我這禱祝是教你體好生之德,為良善之人;你怎麼就認真起來?」行者道:「師父,這不是好耍子的勾當。且和你趕早尋宿去。」那長老只得懷嗔上馬。

孫大聖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

重要看幾個黑體字,你看孫悟空說的都是正理,他為師父修行才打殺這幾個蟊賊,可這師父卻是「出家人說在家話」,不但說自己「姓陳」,你不是出家的玄奘,還成了姓陳的和尚,可不是出家人說在家話嗎?再看這黑體字,唐僧一開始說「念到頭經」,可到了墳上卻是在撇清責任,最後悟空一語說破,他還在強辯說什麼「好生之德,良善之人」,可不就是「偽善」么,這分明的就是「道昧」,正是這道昧,讓取經團伙「有了不睦之心,嫉妒之意,面是背非」。到最後殺了蟊賊斷了根,書中評曰:

心有凶狂丹不熟,神無定位道難成。

悟空殺人的凶狂,唐僧道昧,就因為這,才惹出這六耳獼猴。這六耳獼猴就是這「不睦之心」,「凶狂之心」,他與之前的「六賊有相似之處」,都是「出家人說在家話」印出來的,但是六耳獼猴比較高級,為什麼呢,因為他和孫悟空一樣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就是「悟空」而生的,正是在須菩提的「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悟空的,就是「頓悟」而生,憑空而生的心,而這虛妄心也是憑空而生的。

三藏道:「既無化齋之處,且得些水來解渴也可。」八戒道:「等我去南山澗下取些水來。」沙僧即取缽盂,遞與八戒。八戒托著缽盂,駕起雲霧而去。那長老坐在路旁,等夠多時,不見回來,可憐口乾舌苦難熬。有詩為證。詩曰:

保神養氣謂之精,

情性原來一稟形。

心亂神昏諸病作,

形衰精敗道元傾。

三花不就空勞碌,

四大蕭條枉費爭。

土木無功金水絕,

法身疏懶幾時成!

沙僧在旁,見三藏饑渴難忍,八戒又取水不來,只得穩了行囊,拴牢了白馬道:「師父,你自在著,等我去催水來。」長老含淚無言,但點頭相答。沙僧急駕雲光,也向南山而去。

  那師父獨煉自熬,困苦太甚。正在愴徨之際,忽聽得一聲響亮,唬得長老欠身看處,原來是孫行者跪在路旁

看這詩就知道,說的是修行之人心亂神昏了,土木無功了。而這時候冒出來了「六耳迷心」。

再看後面,孫悟空去找如來的時候,如來不是正在念經嗎,念經的內容是:

那如來正講到這:

  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色即是空。空無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概眾稽首皈依。流通誦讀之際,如來降天花普散繽紛,即離寶座,對大眾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

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多心經》,你看,對上了。
二心競鬥而來,你看,對上了。
這都是暗號啊!

這孫悟空,是為了修長生不死的道的憑空而生的悟道心,而這六耳獼猴,就是也是為了修道,但卻是因狂昧而起,因逐猿放馬而生的虛妄的修道心。

如果不除掉這樣的虛妄的修道心,自然修不成正道,所以必須由這正道之心,將其一棍打殺。

換句話說,那隻猴子殺了那隻猴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悟道了的猴子,殺了虛妄的猴子,才是重要的,只有這樣打殺了,才能繼續修道,否則就是: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而這一回的總結的詩就是:

正是:中道分離亂五行,降妖聚會合元明。神歸心舍禪方定,六識祛降丹自成。

以上。

PS:

關於《多心經》,以下來自百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多心經》內容: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加黑的部分,就是「六賊」。「眼耳鼻舌身意」。

PPS:

這裡其實應該有一個暗含貶佛的地方,據某個天涯高人黑色大司命說,文本中如來讀的《多心經》的內容,貌似來自道教的某本書,然而我道行不夠,忘記了。希望有知道的知友可以補充。


能拿原文說話就不啰嗦了,這裡只回答「如何確定被打死的是六耳不是孫悟空」,六耳獼猴的真實身份,描寫作用,知乎上有大把回答,這裡不表。

整本《西遊記》中,有角色進行身份變化時,旁白中的人稱全部是真實身份;有個別情況,當讀者不知道該角色是變化的,如神仙菩薩變作路人與西遊團互動,旁白人稱都是「那婦人」,「那老漢」,等到身份揭曉後,旁白中的稱呼會使用真實身份。

在高老莊行者變作高翠蘭時:

行者,卻不迎他,也不問他,且睡在床上推病,口裡哼哼噴噴的不絕。那怪不識真假,走進房,一把摟住,就要親嘴。行者暗笑道:「真箇要來弄老孫哩!」即使個拿法,托著那怪的長嘴,叫做個小跌。漫頭一料,撲的摜下床來。那怪爬起來,扶著床邊道:「姐姐,你怎麼今日有些怪我?想是我來得遲了?」行者道:「不怪!不怪!」那妖道:「既不怪我,怎麼就丟我這一跌?」行者道:「你怎麼就這等樣小家子,就摟我親嘴?我因今日有些不自在,若每常好時,便起來開門等你了。你可脫了衣服睡是。」那怪不解其意,真箇就去脫衣。行者跳起來,坐在凈桶上。那怪依舊復來床上摸一把,摸不著人,叫道:「姐姐,你往那裡去了?請脫衣服睡罷。」行者道:「你先睡,等我出個恭來」那怪果先解衣上床。行者忽然嘆口氣,道聲「造化低了!」

在通天河行者變作祭祀品童男,八戒變作童女:

那怪物攔住廟門問道:「今年祭祀的是那家?」行者笑吟吟的答道:「承下問,庄頭是陳澄、陳清家。」那怪聞答,心中疑似道:「......」怪物不敢來拿,又問:「童男女叫甚名字?」行者笑道:「童男陳關保,童女一秤金。」怪物道:「這祭賽乃上年舊規,如今供獻我,當吃你。」行者道:「不敢抗拒,請自在受用。」怪物聽說,又不敢動手,攔住門喝道:「你莫頂嘴!我常年先吃童男,今年倒要先吃童女!」八戒慌了道:「大王還照舊罷,不要吃壞例子。」

在火焰山牛魔王變作八戒:

「師兄,我來也!」這大聖果然歡喜,古人云,得勝的貓兒歡似虎也,只倚著強能,更不察來人的意思,見是個八戒的模樣,便就叫道:「兄弟,你往那裡去?」牛魔王綽著經兒道:「師父見你許久不回,恐牛魔王手段大,你斗他不過,難得他的寶貝,教我來迎你的。」行者笑道:「不必費心,我已得了手了。」牛王又問道:「你怎麼得的?」行者道:「......」牛王道:「卻是生受了,哥哥勞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孫大聖那知真假,也慮不及此,遂將扇子遞與他。

行者在比丘國變作唐僧,雖然這次沒用行者,但是用了「假唐僧」:

眾官都在階下跪拜,惟假唐僧挺立階心,口中高叫:「比丘王,請我貧僧何說?」君王笑道:「朕得一疾,纏綿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特請長老求些藥引。若得病癒,與長老修建祠堂,四時奉祭,永為傳國之香火。」假唐僧道:「我乃出家人,隻身至此,不知陛下問國丈要甚東西作引。」昏君道:「特求長老的心肝。」假唐僧道:「不瞞陛下說,心便有幾個兒,不知要的什麼色樣。」那國丈在旁指定道:「那和尚,要你的黑心。」假唐僧道:「既如此,快取刀來。剖開胸腹,若有黑心,謹當奉命。」

好了,不舉例子了。從這可以很明顯看到,作者為了以防讀者誤解,旁白中的所有人稱全部是真實身份,那麼關於六耳獼猴被打死的部分呢:

孫大聖也要上前,如來道:「悟空休動手,待我與你擒他。」那獼猴毛骨悚然,料著難脫,即忙搖身一變,變作個蜜蜂兒,往上便飛。如來將金缽盂撇起去,正蓋著那蜂兒,落下來。大眾不知,以為走了,如來笑云:「大眾休言,妖精未走,見在我這缽盂之下。」大眾一發上前,把缽盂揭起,果然見了本象,是一個六耳獼猴。孫大聖忍不住,輪起鐵棒,劈頭一下打死,至今絕此一種。

原文寫得很清楚了,我不用解釋了。結論:孫悟空打死了六耳獼猴。

最後說一句,吳閑雲的所有書,請在看過原著之後再看,但凡看過原著就不會有這種疑問了......過兩天去回答關於他的問題會再詳說......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這個問題問問過我爹, 作為一個西遊記痴迷者,他說:「六耳獼猴一定程度上是孫悟空的陰暗面,陰暗面不會被消除,只會被鎮壓了而已。」也就是說六耳獼猴即孫悟空,孫悟空即六耳獼猴。


當佛不能普渡眾生,便是魔拯救世界。


孫悟空是取經的那隻猴子,六耳是不取經的猴子。西遊記最後是取經成功了的,猴子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不管打死的那隻猴子之前是孫悟空還是六耳,他都完成了孫悟空的責任。那麼我們可以說打死的就是六耳了。


上原著圖自己看吧。

諦聽知道,但是擔心二猴鬧地府。告訴菩薩誰能管就行。

六耳被認出後,心虛露出破綻,被看出。

六耳是猴子忍不住殺的。

沒有陰謀論。

個人傾向於二心說。


六耳本就是悟空,所謂悟空和六耳的大戰實際上是悟空自己的思想鬥爭,六耳被打死意味著叛逆的悟空被打死了,此後悟空再也沒有離經叛道,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經。然佛祖早已洞察一切,所以說出六耳典故替悟空掩飾。


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我們應該相信需要最少假設的解釋。
所以被打死的是六耳獼猴。


好好看原作啊,孫悟空打不死啊╭(°A°`)╮


可以從三個角度分析
1.單純從小說字面意思看,就是悟空打死了六耳。
2.從引申義,也就是修行的角度看,誰死誰就是六耳。
3.從世俗意義,也就是陰謀論的角度看,無法確定誰打死了誰。


既然孫悟空和六耳獼猴一樣,那麼死的是孫悟空和六耳獼猴有什麼關係呢?


謝邀。

題主可知道,《西遊記》的大結局並非是六耳獼猴的失敗和死亡,在此之後還發生了大量的故事,悟空的表現很正常(和以前的悟空一樣),最親密的三人一馬並沒有覺得他有不妥。


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風霜雨雪消磨了孫悟空的鬥志,緊緊套在頭上的緊箍咒束縛了他的行為,而君臣師長的思想則控制了他的頭腦
現在的孫悟空已經成了唐僧取經的助手和工具,幫助天界大仙們收拾寵物的僕役
一路上的艱辛磨礪,一路上的責難猜疑,磨平了那個天馬行空的齊天大聖的所有稜角
遇到的妖怪要是土生土長的,悟空二話不說,一棒子打死
倘若那妖怪是有裙帶關係的,悟空就會在一聲輕描淡寫的」手下留情中收起金箍棒悻悻而去。再也沒有了當年一怒而起的豪氣
而偏偏是這樣一個孫悟空,卻在如來佛主已經降住了六耳獼猴之後,還要一棒子打死
他打死的只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妖精么?
不是,他一定知道被他一棒子打死的其實就是五百年前的自己
他已經看到了六耳獼猴此後的結局,五百年後又是一個現在的自己
於是他作了自己的選擇,與其這樣無奈的活著,不如就在轟轟烈烈之後死去!


看過一本書《煮酒探西遊》——吳閑雲
其中有講到這個問題,以下為相關章節
真假美猴王之謎
真假美猴王這一回,不知道欺騙了多少觀眾,今天,看我來戳穿潑猴的鬼把戲。
其實呢,這一回中根本就沒有妖怪,那個所謂的六耳獼猴並不存在。從頭到尾都是孫悟空一個人搗的鬼!
大家看西遊記把大腦都看的僵化了,總以為孫悟空是捉妖怪的,卻怎麼都想不到:孫悟空也會冒充妖怪,把唐僧這個潑禿領導暴打一頓以瀉私憤吧!
孫悟空在這件事的起先,他是個受害者,而結果,卻變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孫悟空是第一嫌疑人。我們再來重新看這一幕:
一、起因
孫悟空打死了兩個強盜,唐僧念經超度強盜的亡靈:拜惟好漢,我以好話,爾等不聽,卻遭行者,棍下傷身。你到森羅殿下興詞,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
八戒笑道:「師父推了乾淨,他打時卻也沒有我們兩個。」三藏又禱告道:「好漢告狀,只告行者,也不幹八戒、沙僧之事。」
孫悟空道:「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你不往西天取經,我不與你做徒弟,怎麼會來這裡打殺人!
然後大罵道:「觸惱了我的性子,將你打死了,盡你到那裡去告,我老孫是不怕,玉帝認得我,天王隨得我;二十八宿懼我,九曜星官怕我;十代閻君曾與我為僕從,五路猖神曾與我當後生;三界五司,十方諸宰,都與我情深面熟,隨你那裡去告!」
這一番話,絕對是在恐嚇唐僧。把老子惹火了,連你也打死,你去告吧!
三藏見他說出這般惡話,心驚肉跳道:「徒弟呀,你怎麼就認真起來?」
晚上,在老楊家借宿,老楊的兒子是強盜一夥,孫悟空又打死了二三十個強盜,還把老楊兒子的頭割下來,擰給唐僧看。
唐僧大驚,念起《緊箍兒咒》,把個行者勒得耳紅面赤,眼脹頭昏,在地下打滾,翻筋斗,豎蜻蜓,疼痛難禁。把大聖咒倒在地,箍兒陷在肉里有一寸來深淺。並威脅道:「快走!遲了些兒,我 又念真言,這番決不住口,把你腦漿都勒出來哩!」
這是唐僧第三次趕孫悟空滾蛋。
西天路走了一大半了,眼看就要出成果了,他要他滾蛋!
大聖疼痛難忍,忽然省悟道:「這和尚負了我心。」
於是,孫悟空發怒了,終於撕破臉皮反了目:你這潑禿! 沒了俺老孫,連口水都沒得喝,還這般刁難俺,不給點顏色看看,你就不知道俺老孫的狠氣! 我管你是哪個! 一棒子將唐僧打暈在地,揚長而去。
走的時候,憤憤丟下這樣一句話:「你這個狠心的潑禿,十分賤我!」
二、經過
沙僧來找他算帳,他說沒有,絕對沒有的事,俺老孫怎會幹這樣的缺德事呢,你若不信,菩薩可以作證嘛,我這幾天一直都在這兒。
沙僧當然不信,因為你會架筋斗雲,又會分身法。
於是,菩薩叫沙僧與悟空同去見個真假。結果,沙僧看到了兩個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長相、聲音、本領都是一樣的。這些條件是妖怪有可能具備的,可是,最重要的證據金箍棒、緊箍咒也是一樣的,而這兩個條件是妖怪不可能具備的。這就說明根本沒有假的,這明擺著是孫悟空使的分身法嘛!
孫悟空上天庭借照妖鏡,鑒定結果:兩個都是真的。玉帝當然辨不出哪個假。「這大聖呵呵冷笑,那行者也哈哈歡喜」,就說明他正在暗自得意:嘿嘿! 你們誰都想不到吧!
到閻羅殿去查,諦聽是知道真相的,卻不敢當面說破,否則,孫悟空不打死他才怪,發起惡來,把閻羅殿都拆了!
孫悟空走到哪兒都問的理直氣壯:「你們看我兩個誰是假的!」都辨不出,因為根本沒有假的。他的目的就是要鬧得讓天、地、神、人、鬼盡知,不是俺老孫打的你這潑禿,而是你這潑禿缺了俺老孫就會碰到妖怪。
三、結果
最後鬧到雷音寺,孫悟空與如來佛說的話,和在前面別處說的是有區別的,他先說這一路上我這般辛苦,不知費了多少精神,師父卻把我趕出來。現在,請佛祖與弟子辨明邪正,我才好保唐僧過來把佛經取回東土,幫你永傳大教。
注意:他說的是辨明邪正,不是辨明真假,而在前面別處他都是說的辨個真假。這個區別是相當大的,真假,是指兩個人誰真誰假,邪正,是問我的行為對不對,請如來公斷。
孫悟空這點分身術的小把戲,又豈能瞞得過如來佛? 在他還沒來之前,如來佛就已經對大眾說了:「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他二心斗來。」
你們這些人呀,一心要看他誰真誰假,又豈能識破他的二心呢?根本就不是兩個人嘛,是二心也,孫猴子生了二心,把老師都打了! 你們卻以為是妖怪。
但是,這能說嗎? 一說破,就無法收場了,這個經就徹底的取不成了! 如來的計劃就破產了!
所以,大局為重,如來佛也不能說破,不但不能說,反而還要很默契地配合他假戲真做! 於是,如來佛就杜撰出一個誰也沒聽說、沒見過、根本就不存在的六耳獼猴來。
原著中這樣寫道:如來正欲道破,忽見......,如來笑道: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
孫悟空沒想到如來佛會瞎扯,很是震驚,不知道如來要幹什麼,如來也沒有辨真假,而是直接嚇唬猴子:「悟空休動手,待我與你擒他。」悟空生怕被抓住把柄,急變蜂兒飛跑。大眾不知,以為走了。如來笑云:「汝等休要再言,妖精未走,在我缽盂之下。」將缽盂揭起,果見一六耳獼猴。大眾都看到假悟空已經變做蜂兒跑了,不料如來佛的缽盂下還真有一隻六耳獼猴。
孫大聖忍不住,將其打死。「忍不住」這三字用的好啊,悟空的心理素質到底比不上如來佛祖。佛法無邊的如來總算幫神通廣大的悟空把這個彌天大謊撒團圓了,皆大歡喜。
大聖叩頭謝道:「上告如來得知,那師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卻不又勞一番神思!望如來方便,把松箍兒咒念一念,褪下這個金箍,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
如來道:「你休亂想,切莫放刁,我教觀音送你,不怕他不收。好生保護他去,那時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台。」
經過這一場鬧劇,孫悟空明確的被如來內定為預備佛員了,這是對他敢打師父的一種肯定,一種獎勵!
唐僧呢,這個刁酸無能的潑禿領導吃了啞巴虧,白挨了一頓揍。這種人欠揍,揍他一頓,他自然就老實了。你看後來,唐僧還敢不敢再說趕孫悟空滾蛋的話了?就是想念緊箍咒,那也還得掂量掂量。


如來修行了那麼久終於成為佛祖,且不說和菩提老祖的矛盾是不是真的存在,就算存在,你覺得他還沒有放下嗎?這世間還有什麼讓他心心念念的瓜葛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出現古代文學研究的看不起現代文學研究的,現代文學研究的看不起當代文學研究的現象?
瀟湘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是一個什麼樣的意象?
如何用詩經體改編潘長江的《過河》?
孫子兵法有沒有文學價值??
為什麼《聊齋志異》中出彩的形象大多是女性?

TAG:頭腦風暴 | 四大名著 | 厚黑學 | 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