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果凍的包裝這麼糟糕,為什麼不改進?
用手撕,噴到臉上;用牙咬,一咬就斷;用刀切,流的到處都是。
這玩意這麼難開,這麼多年怎麼沒有人來改進一下包裝?看看人家口香糖的包裝進化多快,做得多好。這玩意是怎麼回事?
因為被題主嚴肅的消費態度和細節意識所吸引,還有被一些看得出認真的答案所感動,我決定以同樣的態度認真答題。
你給的例子來自國內市場,來到日本後我沒發現同類的問題,下面結合圖文來介紹。
果凍類在日語里叫做ゼリー,市場上流通的常見的包裝大概是這樣的。
光看圖估計你已經發現區別了。
區別在於容器的形狀。各式各樣的形狀帶來的其實不僅僅是好看或是差異化。不打廣告,設計成上圖那樣真的好開。
可是,細心的題主這時一定會罵娘,你給的形狀國內都見不到啊!完全說服不了我啊!
沒錯,日本也有大把和國內長相一樣的果凍。
但是對不起這種果凍也是很好開,理由在一些從圖片不容易發現的地方,碼字給你。
1.封口的熱處理。這條是最主要的,從撕開的痕迹看十分光滑工整,感受到了開合度與氣密性之間的平衡。估計是國內的廠家不覺得這裡是問題,或者成本考慮不願意更上研發投入。
2.瓶身的硬度。有些形狀能夠很好撕開,和瓶身的硬度有關,比如細長條的瓶身厚度都不錯,正常握住時不容易形變,撕開也不會噴濺。
另外,根據價位和使用場景其實果凍還能採用下面的思路包裝。
總之,當消費者和廠商在這種細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嚴肅甚至龜毛時,會引起重視,進而反覆實驗,直到最終以更好的樣子上市流通。
延伸感受,日本的網友認真吐槽生活中的各種不爽的開口設計:
@nifty:デイリーポータルZ:ちょっと見てきて:開けにくいパッケージ見たいわ
至此,謝謝看完。
希望這樣的思考和實踐越來越多,加油!
我自己倒是設計了一個開果凍器,就是一個細鐵棍,沿徑向開個細縫,把蓋子塑料紙的凸出部穿進細縫,一卷就開了:
@原來需要匿名啊 你想像一下,小棒兩端套上橡膠管,有較大摩擦力。開的時候用兩隻手捧住杯底,用大姆指按住小棒橡膠部分,向前一搓,就可以搓開一個小縫。這時候……快吸!
我也來回答下吧~~~
國內常見的大杯果肉果凍,大部分蓋膜的確都不太好撕,這主要是熱封力度的問題。
熱封力度比較強的話,自然果凍易撕膜與杯子之間的粘性就會比較強,比較難撕。
如果需要好撕,只要調整熱封力度就可以了。
雖然只是一個小調整,可這也是各大廠商都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因為,調整易撕度便會連帶著出現果凍漏液的問題。
相信很多人都有去買果凍,結果一拿果凍,手就沾上黏糊糊東西的體驗吧。所謂黏糊糊的東西,其實就是果凍破杯造成的果凍漏液。對於果凍產品來說,漏液就是如影隨形的麻煩。如果你一箱中有一杯果凍漏液,就會造成整箱果凍被污染,被退貨。一袋小果凍里有一小個漏液,沒被及時發現,就會被消費者誤買回去,引起客戶投訴。這種退貨和投訴太多了,廠家沒辦法,只能通過調整蓋膜封口時的力度,讓果凍蓋膜更難被壓破,來減少漏液的比例。
雖然這樣做,消費者撕起來比較麻煩了,但從廠家角度來說,也是無奈之舉。
另外,有看到其他答者說道日本果凍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這個嘛,主要還是和運輸方式有關。一般日本的運輸及物流公司相對比較規範,遇到果凍這種易破易碎的產品,便會各外注意,小心配送。再回看國內,對於休閑產品,物流公司通常的做法就是能扔就扔,能拋就拋,果凍作為休閑產品中的重貨也是做同樣狀況處理的。外加現在物流大部分都是混合運輸的,難保果凍上面不會堆了一大堆雜七雜八的重貨。因此,不是我們不如日本包裝的好,實在是迫不得已啊。
ps:還有一點提一下,日本果凍零售價貴啊,比國內的貴了好多倍,保質期還短。國內果凍,特別是這種大個的果肉果凍相比之下真的是便宜到家了,如果真把包裝提升上去,那廠家基本就只有虧錢的份了。
╭(°A°`)╮我還以為那種大杯果凍的賣點就是「濺你一臉汁」呢!
手撕的時候,開口朝外啊親愛的。
可是這些根本無法阻止我想吃他的心啊!
請嘗試冰凍一下
吃東西的時候 要專註 所有心思都在食物上 你會愛上一切吃起來有難度的東西並且每次都要追求做到完美
缺多個物美價廉品種多好開的果凍品牌碾壓現在的喜某郎某親 (?`^′?) 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同行的壓力
我覺得是因為留出空氣的位置會導致保質期變短吧…至於撕不開的情況完全就是廠商不在意這個,因為基本不會影響銷量。
個人經驗,旺旺的汁少,不容易濺出來;但相對的,喜之郎的鋪貨比旺旺更成功,所以不喜歡喜之郎的話,可以嘗試找找有沒有賣旺旺的店。
開蓋的時候拿一張紙巾捏住開蓋口(增加摩擦力)往後拉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吃的奶片?
※家裡一般該儲存哪些好吃的東西?
※你吃過最好吃的漢堡是哪種?
※有哪些牌子的鍋巴好吃?
※如何剝碧根果才能不碎成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