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美法英,為什麼日本的生育率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掉到 1.5 之後一直沒有回升?

日本跟英國、法國的發達程度差不多,生育率在1990年後卻一直低迷,想著重了解一下日本跟英法有哪些不同,造成現在的狀況。


這其實是個關於第二次人口轉變的問題,是人口學及一些相關學科非常重視的一個話題。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太了解,所以我就一般化地說一下導致低生育率和超低生育率的一些主要因素,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會有不同。最後我會給幾個關於題主說到的日本和美英法幾個國家生育率差異的猜想。

第一次人口轉變指的是嬰兒死亡率的大幅下降和隨之而來的生育率的迅速下降(總和生育率從5、6甚至更高降到2、3左右),而第二次人口轉變是指生育率繼續下降,跌穿替代生育率(2.1左右),到達低生育率水平甚至超低生育率水平(1.5甚至1.3以下),並基本穩定在那個水平。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在20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中期完成了第一次人口轉變,並在最近的半個世紀左右開始經歷第二次人口轉變,而許多發展中國家仍然處在第一次人口轉變的不同階段中。現在,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和起步較早的發展中國家的總和生育率都低於替代生育率,老齡化問題和勞動力短缺問題(將要變得)非常嚴重。需要注意的是,兩次人口轉變是學界為了方便討論而人為定義的,沒有特別硬性的標準,兩次轉變之間也不一定有明顯的分界。

我們先來大致看一下題主說到的四個國家的生育率變化歷史:

可以看到,四個國家幾乎都在60-70年代開始經歷第二次人口轉變,生育率降到了2以下。只不過美英法在80年代後基本保持穩定甚至有所回升,而日本則一路走低,降到了1.5甚至1.3的水平,只在最近十年才略有起色。所以日本和美英法之間的差異的確很有意思。至於造成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我在最後討論,不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該還是移民。

人口學有一個概念叫「人口-經濟悖論」。照理來說,越富有越發達的國家應該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也就能夠承受更高的生育率,但現實恰好相反,人均GDP、人類發展指數和生育率呈現出很強的負相關性,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生育率就幾乎不可避免地低於了替代生育率。

這一悖論不僅會導致老齡化等嚴重的社會問題,還對人類文明本身提出了重大的挑戰:文明的發展是否與人類的延續相矛盾?應該如何跳出這一悖論?

這些問題我們暫時不討論,我先大致介紹一下導致低生育率的一些主要可能因素。

第一次人口轉變中生育率的顯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醫療衛生經濟水平的提升帶來的嬰幼兒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也就是說,嬰幼兒死亡率較高時,人們生孩子的邏輯是「能生幾個生幾個,生十個活下來五個我還是賺了,五個里有一兩個能有出息老了就有人養我了」,就像許多動物一樣,採用數量密集型的繁衍策略。當然,教育程度(尤其是女性)、女性參與勞動、經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和避孕知識技術的普及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裡暫時先不多說了。不過對於那些發達國家,到了20世紀中後期,嬰幼兒死亡率已經到了很低的水平,女性教育程度和避孕的覆蓋率也已經很高,那為什麼生育意願和總和生育率會繼續下降,突破替代生育率,並在明知老齡化風險和各類鼓勵政策出台的情況下仍然無法返回替代生育率呢?

其實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育/孩子帶來的收益下降了,而成本和風險提高了。

先說收益這邊:

  1. 在文化方面,「結婚生子」漸漸從一種義務和責任變成了權利和選擇,社會慢慢地不再像從前那樣默認甚至強迫每個個體滿足「結婚生子」的預期,這是社會逐漸多元化,從族群中心向個人中心轉變的過程。曾經非常重視生育的宗族逐漸讓位於家庭,而家庭也越發多樣,生育和後代不再是延續和維繫家庭所必需的。以前,當生育帶有很強的社會預期甚至是義務的時候,生育可以給人們帶來「滿足社會預期,履行義務」這一收益,生育可以讓個體被接受和認可,更好地融入群體,共享資源。但隨著這種社會預期減弱,帶來的收益也變小了。
  2. 在心理層面上,孩子能帶來的快樂和滿足相對來說不如從前了。以前,人老了基本沒什麼事可干,僅僅是跟後輩在一起就已經算「天倫之樂」了。很多人一輩子最大的追求不外乎結婚、生娃、把娃養大繼續生娃。但現在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可以追求和實現的事更多,事業、興趣、成就、夢想、自我實現等對於許多人的吸引力可能大於所謂的「天倫之樂」,科技進步也讓人們的生活和眼界寬廣了許多。孩子依然能夠帶來許多快樂,但相對而言,這種快樂似乎不再那麼強烈和不可替代,也很少有年輕人會把孩子作為最核心的人生意義了。
  3. 在經濟層面上,「養兒防老」已經不一定是一個好的投資選擇了。尤其是在西方很多國家,就算花巨大的成本和精力把孩子養大,且孩子還算有出息也還想到要照顧父母,那基本也就是花一筆錢送你去個好點的養老院。如果僅僅是為了「防老」,為什麼不自己好好工作攢夠了錢選擇自己如何養老呢?而如果是在高福利國家,社會保障非常健全,就算舉目無親國家也能把你養得好好的,「防老」根本就不是個太需要擔心的問題。所以,如果是為了「防老」,那麼養孩子這種方式成本高,風險大,對於很多人而言可能並不是最理性的選擇。
  4. 另外,現代社會對人權的保障使得「童工」、「賣孩子換錢(包括為了聘禮賣女兒)」等行為成為非法,所以孩子也就無法在這些方面為家庭收入做出貢獻了。當然,這一變化在發達國家可能早於第二次人口轉變就完成了。

在生育率較高的發展中國家,生育意願經常是低於實際生育率的,也就是明明不想生很多結果還是生了這麼多,這跟避孕意識/知識/技術的缺乏和女性地位低下有關。但在陷入低生育率陷阱的發達國家中,生育意願往往是要高於實際生育率的,甚至要高於替代生育率,也就是說很多人想生而力不從心。那麼到底有哪些因素讓人們覺得生育的成本和風險很高呢?

  1. 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人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前面提到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繁衍策略從注重數量變成了注重質量。以前每家五六個孩子的時候,父母基本是放養孩子,反正孩子只要有飯吃,能長個就夠了,學習都交給學校老師,課餘時間也就是放孩子自己玩,乖了誇一句,不乖打一頓,基本就這樣了,最終孩子能否有出息主要還是靠運氣。但當家裡只有兩三個或者一個孩子,父母不僅要「養活」孩子,還需要「培養」他們,需要在他們身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源,需要對孩子的各方面教育進行規劃,對興趣特長進行開發,對各方面能力進行鍛煉,要帶他們拓展視野和積累社會資本,要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要關心孩子的社交和心理健康,還要跟孩子有頻繁的交流和互動。社會學家Lareau發現美國不同階層的家長的育兒方式非常不同,較低階層的家長由於自身資源和能力所限,一般採用讓孩子「自然生長」的方式,而中高階層的家長會更加「精心培育」自己的孩子,積極地參與孩子的各方面活動,仔細規劃孩子的閑暇時間,並想方設法把自己身為中高階層的各種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傳遞給孩子。而中高階層的這種intensive parenting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整體趨勢。這樣的育兒方式所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資源是非常巨大的,養一兩個孩子的成本可能高於以前養五六個。
  2. 現代育兒的成本主要體現在兩方面:時間和金錢。養孩子是非常花時間的,拿美國中產家庭為例,除了孩子的吃喝拉撒上學,家長還要在孩子的課餘時間帶他們去搞各種體育運動或興趣小組,去博物館、圖書館等地方做社會調查,學校要做什麼project搞什麼活動家長可能還要幫忙,還有PTA meeting,跟孩子有關的社區活動,要給孩子的小夥伴們和他們的家長辦party,還要跟孩子有quality family time,要經常詢問他們在學校的情況,要睡前講故事等等。而且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並不重合,所以有很多資源並不能共享。另外,不像中國現在兩個家長加四個老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用人海戰術分擔成本,歐美大多數(中產)家庭一般只是靠父母二人,這也是為什麼對全職家庭主婦的需求的確很大。不過如果妻子不上班,那麼金錢方面的成本又會更難承擔。日托、保姆的價格很高,教育成本連年攀升,大學學費在過去二三十年內的增長速度是中位數家庭收入增速的三倍,健康方面也不僅僅要吃飽還要吃好,孩子多了住房也得升級,還有之前提到的孩子的各類課餘社會活動全都是要錢來保證的。更何況,這些時間和金錢的投入都是伴隨著巨大的機會成本的: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和資源投入到更有意義、回報率更高的活動中去呢?所以用這種方式培養兩個以上的孩子真的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受的,再高的生育意願也不得不讓位於現實。
  3. 以前,鄰里和親戚之間可以互相幫著照看孩子,也算是一種資源共享吧。但城市化打破了這種以村落為單位的共同體,城市人往往找不到鄰居或親戚幫忙照顧孩子,所以不得不使用昂貴的日托或保姆服務,抬高了育兒成本。
  4. 生孩子和養孩子對工作和職業發展的影響也很大,尤其是對女性。首先,一些企業會在招聘和升職方面對有生育計劃的女性進行歧視。同時,許多女性的產假/育兒假也得不到保障,如果休假,不僅可能要承擔收入的損失,甚至會有丟掉職位的風險。如果為了養孩子而中斷自己的工作一兩年,那麼對職業發展的打擊也是非常大的。有一些全職主婦原本打算過幾年就回歸職場,但發現有很多阻力,最終只能做part-time或接受比之前低很多的工資。Motherhood penalty是社會學最近幾年非常火的一個話題,Correll et al.(2007)和之後的一些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女性生了孩子,那麼即使她實際能力和表現沒有變化,在上司和HR眼中她也是「貶值」的,並會因此在招聘、工資和升職方面受到「懲罰」。研究者用實驗控制變數的方法,把兩份除了生育狀況以外完全相同的申請材料隨機讓招聘者們評估,結果他們普遍認為有孩子的那個女性的表現會更差,因為她會被家庭分心,會降低她對工作的commitment,所以他們決定給她更低的工資。然而,這種「懲罰」並沒有出現在爸爸身上。有了孩子不僅不會讓男性「貶值」,甚至可以為他們贏得更高的工資,因為在傳統的家庭分工中,男性負責賺錢,孩子是歸女性管的,所以招聘者認為男性不會被家庭分心,而且由於有了孩子經濟壓力會更大,男性會更努力地工作。同時,為了幫助男性承擔「bread winner」的性別角色,招聘者甚至會願意給父親們加薪。這種基於性別角色的雙重標準會很大地打擊女性生育的積極性(更多這方面的討論請看下面第9點)。
  5. 不僅生育的成本有很大提高,不生育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之前說過,生育的「義務」屬性已經慢慢淡化,生育更多的是一種權利和選擇。以前,拒絕生育的人會被認為是另類、病態、家族恥辱等等,但這種污名化逐漸弱化了,人們在選擇少生、不生時受到來自社會的阻力也很小了。

這種收益和成本平衡點的移動對於婚姻也同樣存在,可以看一下這個回答: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除了以上這些直接影響生育決定的因素,還有一些相對宏觀的環境因素左右著一個國家/人群的生育率:

  1. 避孕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也讓人們對生育的控制更加有效,讓非計劃的生育變得更少。現在的避孕技術更加有效、方便和便宜,避孕手段非常多樣化且很容易獲得。避孕意識和避孕知識也已經十分普及,美國未成年人懷孕率也已連續20多年呈下降趨勢。同時,墮胎技術的發展,伴隨著人們對墮胎接受程度的提高和對女性身體主權的尊重也有著降低生育率的效果。
  2. 一些國家「重男輕女」觀念逐漸成為歷史,以前在「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下,一個家庭可能會為了生出一個男孩而不停地生,於是就推高了生育率。而現在,這種畸高的生育率也就逐漸回歸正常了。
  3. 還有一種猜想是環境污染導致男性精子活性下降,女性更容易流產,但是我暫時沒看到相關數據。
  4.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也對生育率有重要影響。俗話說「飽暖思淫慾」,雖然現代生育率和「淫慾」的關係並不大,但一般來說經濟狀況越差,生育率也就越低。一方面是因為之前提到的生育的高成本,而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生在一個好的時代,但如果民眾對自己國家的經濟形勢甚至未來發展沒有信心甚至感到悲觀,那麼他們可能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在一個不確定性很高的社會。我們可以看一下美國和希臘的例子。經濟形勢對於生育率的影響在07年以後的美國和最近幾年的希臘都是比較明顯的:

  5. 隨著歐洲的逐漸世俗化,宗教對生育率的影響也減弱了。有不少宗教在原則上是禁止避孕和墮胎的(比如天主教),並在歷史上鼓勵甚至強制生育。其中的原因用宗教的話說大概是「孩子是上帝的恩賜,難道你連上帝的恩賜都敢拒絕?」之類的。而如果用非宗教的思路理解大概可以這麼想:在很長一段歷史裡,文明與思想的延續和傳播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口堆出來的,而那些生育率不夠高的宗教基本都湮沒在歷史中了(生育率是必要非充分條件)。不過在現代,經濟、教育越發達的國家,宗教的影響力一般也越弱(中國和美國是兩個奇葩...):

  6. 許多歐美國家在最近半個世紀左右經歷了婚姻制度的衰退和家庭結構的多元化。先來看看歐洲幾個國家的結婚率:

    在過去50年內,這些國家的結婚率幾乎減半,同時離婚率上升了2-3倍(圖就不放了)。在一些國家,比如法國,很多年輕人覺得「結婚」是很老土很無聊的一件事。另外一方面,家庭構成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下是美國的數據:

    我們可以看到,從60年代開始,未婚/不婚、單親家庭、非婚姻家庭(同居等)的比例一直在增加,而傳統的婚姻家庭的比例從70%左右降到了現在的45%左右,且這一趨勢並沒有明顯的減緩跡象。而傳統的「核心家庭」(爸爸媽媽帶著一個或幾個孩子住在一起)的比例從1970年的40%降到了現在的20%左右,這個比例已經少於結婚但沒有孩子的家庭,甚至也少於單親家庭。婚姻制度衰退的原因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了,可以去這個問題大致了解一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 - acel rovsion 的回答。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經歷劇變的傳統婚姻制度和新型「婚姻」制度的形成之間的真空期,動蕩的婚姻和家庭,以及相關制度和規範的滯後反應造成了一個對生育不那麼友好的環境,打擊了生育積極性。

  7. 當然,如果僅僅是婚姻制度的衰退本身並不會必然導致生育率的下降。關鍵就在於婚姻和生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綁定的。即使是在歐美國家,未婚生子依然是被不同程度地污名化的,尤其是對於女性。另外,一些關於非婚結合和非婚生育的法規和福利政策也沒有跟上,所以非婚生育的成本和風險可能更高。而傳統婚姻在一些國家是如此不受年輕人歡迎以至於一些人即使有生育意願,卻由於生育被婚姻所綁定而選擇放棄。不過在最近30年,一些歐洲國家未婚生育的比例也在迅速提高:

    到2010年,法國、挪威、瑞典等國有超過一半的孩子是未婚生育的。那麼這對整體生育率有什麼影響呢?看一下上圖幾個國家對應的生育率變化趨勢:

    很明顯,未婚生育率較高和較低的國家在生育率上分成了兩個陣營,英法和北歐兩國生育率在1.8-2.0左右,而未婚生育較少的德國和南歐各國的生育率都掙扎在1.3-1.5之間。更定量一些的分析也顯示未婚生育率和總和生育率之間存在正相關。當然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複雜,並不能認為是直接因果關係。

  8. 順便提一下,中國遲早也會遇到類似的關於婚姻和生育是否應該綁定的問題,比如這些案例中的相關政策就很有可能是不利於生育率的:單身女性「非婚生子」到底惹了誰,如何看待「中國單身女性使用冷凍卵子受孕違法」這一法規? - 知乎用戶的回答

  9. 移民被認為是是減緩甚至逆轉少子化、老齡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最近幾十年來,吸引發展中國家移民較多的國家大多數生育率能夠穩定在1.8-2.0左右,甚至還有所回升。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移民一般擁有遠高於本土公民的生育率,而且往往是在青壯年時進行移民,這樣不僅能夠拉高移民對象國的整體生育率,還能為面臨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對象國輸送寶貴的年輕血液。拿美國最近幾年的數據為例,移民的生育率幾乎是本土美國人的兩倍。同時,佔總人口13%的移民貢獻了23%的新生兒,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移民,美國每年的新生兒會減少四分之一,生育率可能會掉到1.5以下。

    當然,隨著近40年移民數量的增長,許多本土美國人也爆發出了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地方主義情緒,並把各種社會問題都歸咎於移民,認為他們在靠高生育率「佔領」美國。不過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這些他們痛恨的移民,美國會出現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各類服務和商品價格會飆升,而且生育率也會驟降,美國加速進入老齡化。所以一些鼓勵移民的人並不是因為同情移民,而是因為同情那些享受著移民帶來的經濟發展和生活必需品的美國人。如果把移民看做「敵人」,那麼他們自然是在「佔領」,但如果把他們看做潛在的隊友,那麼他們就可以是來「補充」和「壯大」我們的。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更好地同化他們,如何跨越種族、宗教、文化的差異尋找共同利益和目標,一起構建新的多元化社會。這雖然很難,但是我認為21世紀發達國家誰先成功尋找到融合、同化移民的途徑,誰就會佔得先機,而誰把移民對立起來甚至實行閉關鎖國,誰就會付出代價。移民可以說是大勢所趨,有本事你把自己生育率提上來,提不上來就趕緊去完善移民政策,好好想想該如何處理移民到來後的各種問題。(類似的問題在中國也很明顯:北上廣等城市本地人的生育率和生育意願都很低(只有1.0-1.2左右),如果沒有外來人口提供勞動力和較高生育率,北上廣老齡化瞬間突破天際。上海應該控制人口規模嗎? - 團支書的回答,如何看待最近出現的「逃離北上廣」向「逃回北上廣」的轉變? - 團支書的回答)不過,移民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移民來到生育率較低的對象國後,生育率也會很快下降。往往連語言都還沒同化,生育率先同化了。另外,移民對宏觀經濟狀況也更加敏感,美國經濟蕭條的幾年移民的生育率下降速度比本土美國人更快。總之,移民就像延遲退休年齡一樣主要還是一個延緩老齡化到來的作用,真正逃離低生育率陷阱還是要靠實實在在提高生育率。

  10. 傳統的性別角色和分工不再適應現代工業化社會。一方邊是狹隘而僵化的性別角色和基於性別的分工,一邊是現代社會和家庭對女性參與勞動和創造的巨大需求,而許多女性則夾在兩者之間,進退兩難。同時,生育的成本和風險往往由女性更多地甚至單方面地承擔,這往往使她們的生育意願受到打擊。
  • 女性的結婚和生育年齡都在不斷推遲,而到了三十幾甚至四十歲,即使有生育意願和足夠的財力,身體和精力很可能也最多只能支持生育一兩個孩子了。造成生育年齡推遲的原因一方面是女性教育程度的繼續提升。在美國,本科畢業生中女性比例早已反超男性,並仍在拉大差距,類似的趨勢也出現在在大多數領域的研究生中。另一方面就是之前在討論生育成本時提到的生育對女性事業的影響和企業對女性尤其是母親的歧視。越來越多的女性為了自己的追求、事業、成就而避開生育可能帶來的風險。這歸根結底是由於勞動力市場和職場規則仍然是以男性為模板指定的,並沒有考慮到女性的需求,沒有針對個體特點的靈活性。結果就是女性如果想要真正融入自己的工作並出人頭地,往往需要成為「男人」,而代價就可能包含了放棄或推遲生育。對於女性,企業和職場的態度基本就是「能適應規則就干,不能適應就滾「。但是生育的成本和風險不能由女性單方面承擔。生育不僅僅是女人的責任,也是男人和整個社會的責任,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延續和下一代的質量和福祉。因此,女性不應該由於生育而丟掉工作或「貶值」,育兒假也應該由父親分享(北歐一些國家和加拿大魁北克已經實行了父親帶薪育兒假,而且不是父親申請才有,而是每個父親自動獲得幾個月帶薪育兒假,不休就作廢,以此鼓勵父親也承擔起育兒的責任)。如果女性在生育期間仍然需要整天擔心自己的職位和收入來源,甚至需要頂著歧視尋找工作,想必對孩子的健康和成長也會不利。有人會問:「企業憑什麼需要為了女性而付出額外的代價?企業就應該是追求利益和效率最大化的。」 如果僅從企業本身來說,的確如此,但關鍵是企業的內部行為是有外部性,有社會影響的。對準備和最近生育孩子的員工實行靈活政策,給予相應福利和保證雖然會讓企業短期內在賬面上損失,但從長期來看可能會提高員工的效率,併產生正外部性,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這和企業交稅的原因有點像)。當然了,這事不能只靠企業自覺,還需要一定的制度化的強制和激勵,對歧視女性/母親的企業進行懲罰,並對鼓勵和支持員工生育的企業進行某種形式的補助。順便說一句,剛剛前幾天,Netflix宣布為員工(不分男女)提供長達1年的帶薪育兒假,微軟和Adobe隨後也推出了類似政策。
  • 傳統的性別角色將家務、育兒等任務默認為女性的責任,但在如今女性大量參與工作、承擔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家庭」仍然被認為是女性主要的職責,而男性並沒有接過相應的擔子。各行各業的成功女性幾乎都會被問到「你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這樣的問題,而成功男性幾乎從來不會被問同樣的問題。女性如果更專註於自己的事業,就會被認為是「不顧家,沒有女人味的女強人」,而男性如果只關心工作對家裡的事不聞不問似乎也無可厚非。Bittman et al.(2003) 研究發現,即使夫妻都有全職工作,甚至妻子的收入高於丈夫,妻子仍然承擔絕大部分的家務。如果家庭分工是基於純粹的經濟邏輯,那麼應該是誰賺得少誰多幹家務,但現實是家庭分工更多地是基於性別角色,而非經濟或公平。研究者還進一步發現,當妻子的收入遠高於丈夫時,丈夫反而有可能幹更少的家務。一種解釋是,妻子收入遠高於丈夫是一種嚴重違反性別角色的狀態,因此男性會通過「不幹家務」來補償自己的男性氣概,而女性也會通過「多幹家務」來滿足社會對自己的性別預期。傳統的基於性別角色的家庭分工和社會分工在現代社會往往只能降低整體效率,並讓女性承擔雙重壓力。當女性在一天的工作後回到家還要負責大部分的家務並照顧孩子,她們的生育意願是很難提高的。

低生育率問題非常複雜,我這裡討論的這些也只是其中一些因素,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各種因素的組合、權重和互相影響都會不同,每個國家還可能有自己特有的情況。我提到的許多影響因素充其量只能算跟生育率有相關性,而因果識別還需要更多的變數、更多的數據和很好的模型。

下面我嘗試著簡單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為什麼跟美英法相比,日本的生育率那麼低。

我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可能就是移民。我們來看一下美英法三國最近三四十年的移民情況:
List of countries by immigrant population

  • 美國:在過去40年中,移民佔總人口比例從4.7%上升到12.9%,且主要來自生育率較高的拉丁美洲。

  • 英國:移民凈流入從90年代末開始迅速增長,現已佔到總人口12.4%,其中有一大部分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亞洲國家和一些非洲國家,而英國從2000年左右開始生育率開始回升。

  • 法國:情況基本也大同小異,移民已佔到11.6%,主要來自非洲和亞洲。

  • 而日本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日本至今移民只佔不到2%,而且移民的構成似乎也與英美法不太一樣,所以移民對日本的生育率影響微乎其微。而如果把美英法在最近三四十年沒有移民,那麼他們的生育率曲線很可能跟日本非常接近。

當然,根據我對日本的(刻板)印象,可能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日本職場對女性的歧視似乎比較嚴重,性別角色的約束力仍然很大,對單身母親、未婚生育的接受程度也較低,整體經濟狀況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比較低迷,生活成本普遍較高,民眾對國家未來的信心不足。另外可能跟日本文化的一些方面也有些關係。

不過日本還不是最慘的,韓國的形勢更為嚴峻:50年間總和生育率從6+降到了1.19,雖然韓國現在還在享受最後一點人口紅利,但是再過十年二十年這老齡化簡直不敢想...

----------------------------------------------------------------------------------------------------------

總之,低生育率是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正在面臨的嚴峻挑戰,不出意外的話其他國家也會在將來遇到同樣的問題,而且至今我們似乎還沒有應對這一問題的方法甚至思路。這對於人類而言是個挺諷刺的局面:人類的科技和文明在加速發展,然而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卻漸漸無法通過生育來維持種群數量甚至延續自身的存在。

21世紀人類面臨人口方面的兩大難題:人口相對過剩和長期的老齡化。前者確實很緊迫,因為這一次的人口上限主要不是食物,而是地球的能源、資源、環境將很難支撐人類現在的發展模式。但是我還是比較有信心人類能通過技術革命強行抬高人口上限,就像歷史上多次實現過的那樣。不過低生育率和老齡化卻似乎是人類從未遇到過的一種問題,也沒有人知道生育率的下降是否有底,是否能反彈,也沒人清楚究竟如何提高生育率並使其穩定。

移民可以作為已經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國家的一個緩兵之計,但是種族主義、民族主義等「豬隊友」會讓人非常頭疼。

但從世界整體看,國家之間的移民並不解決實際問題,只不過是發達國家在分享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紅利而已,他們自身的低生育率問題還是沒有太大改善,等哪一天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第二次人口轉變,生育率降到2.0以下了,如果還是沒有找到維持住替代生育率的辦法,那麼所有國家都要有大麻煩了。類比中國,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大量吸納也造成了農村的空巢化,遍地的留守老人和兒童,青壯年被抽走後,這些地區往往就更沒有脫貧的機會了。

所以移民只能延緩老齡化的到來,我們仍需要想辦法實質性和持續性地提高生育率。一些可能的思路包括:

  1. 最有效最暴力的方法就是「開歷史倒車」,比如禁止避孕,剝奪女性教育權、工作權,強行推廣宗族意識等。這樣雖然能很快提升生育率,但是一方面國家經濟會垮,另一方面也是有悖於「文明」的定義和人類的尊嚴。也就是「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的道理。
  2. 或者可以期望有神級的科技突破,比如可控核聚變技術如果能在幾十年內實現並成熟,那麼在指數級爆發的生產力面前老齡化也不足為懼了,不過總感覺那時候共產主義也快實現了...當然,人工智慧、自動化、人造子宮等技術可能也可以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3. 不過寄希望於未來的科技革命總有點賭博的感覺,我們現在可以嘗試的包括提高生育的收益。不過這方面我想不出能怎麼改變,似乎也沒有什麼國家有這方面嘗試。
  4. 也可以嘗試降低生育的成本。比較直接的就包括一些歐洲國家在實踐的針對生育的高福利,讓孩子從出生到成年都基本不用花父母的錢,從而幫人們減少生育的後顧之憂。當然更徹底的改變可能需要逐步重新構建整個婚姻、家庭、教育、醫療、經濟制度,讓其更適應人類當下和未來的發展。
  5. 另外,性別平等也很有希望能夠讓女性從性別角色造成的多重壓力中得到解放,讓社會共同承擔生育和家庭的責任,降低女性生育的成本,同時也讓女性更自由地參與到生產和創新中去。

------------------------------------------------------------------------------------------------------------

如果把腦洞開大點,我總覺得21世紀的人口危機有點像是「費米悖論」里的宇宙文明「大過濾器」…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即使沒有滅絕的危險,也會遇到重大瓶頸。

如何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費米悖論」? - 謝熊貓君的回答


@孟德爾

我對您的以下觀點提出異議
----日本是受了儒教歧視婦女的影響,導致了生育率比歐美國家低。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
1、歐美的高生育率,和尊重婦女無關
2、日本不像韓國,他們並不尊重儒家思想,而且婦女地位並不低
3、儒家思想中並沒有歧視婦女的內容


1、歐美的高生育率和尊重婦女無關

英美法的高生育率,歸功於移民。黑人西班牙裔人依靠生孩子拿福利補貼生活,所以你在貧民區看那些新移民,動輒1家12個孩子排隊出來曬太陽。但其主流社會的生育率,不僅很低甚至還低於日本韓國。而那些貢獻生育的移民婦女,其經濟和社會地位並不高。

日本的生育率雖然低,但生下來的都是真正的日本人。純日本人勤懇敬業愛國,沒有犯罪傾向,所以日本比起歐美國家的「高」生育率,結果還算比較樂觀。

2、日本不像韓國,他們並不尊重儒家思想,而且婦女地位並不低

日本的封建制度比中國嚴格多了,而其天皇和各大名根本就沒有儒家的「民為邦本」的思想,也沒有「君輕民重」的理念,說他們尊儒,那實在是太抬舉他們了。

我同時有日美綠卡,在東京青山一丁目有套房子,幾代女友中也有日本人,鄰居是職業棒球選手,新企業的創始人,各種演藝界的明星。在我周圍,所有人家裡的事情、家政都是女人說了算,而我很少很少有見過3個孩子的家庭。理由很簡單,掌握了財富和自由的女人們想更多的享受生活,而生兩個孩子多少也算完成了任務。

3、請不要黑儒家思想

因此您用這問題來污衊儒家思想,我必須反對,儒家思想賣點是忠君愛國,但內容卻是抑制皇權宣揚以民為本。如果你也有讀過四書五經中的一點點,你就應該知道,儒家是中國最光輝燦爛的思想,比起西方哲學孟德爾之流要精髓許許多多。

順便指出一下,婦女地位高低和生育率並不成正比,如歧視婦女的伊斯蘭教,生育率相反卻是非常樂觀的。

我之所以來反對,是因為如果不搞清楚生育率低下的原因,就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比起歐美日,中國的生育率是最嚴重的。

中國同時面對賦稅人口的生育率低下,和非計劃生育對象人口的暴增。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經濟衰退福利低下,更要面對的是江山易手,天下拱手讓人,因為這樣的危機就在眼前了。

而儒家樸素的世俗思想是拯救中國唯一的方法和途徑。簡單的說,不孝之中無後為大,生孩子之於儒家是最基本的責任。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生育率而努力,並且需要近乎於宗教般的信仰,才能扭轉如今的劣勢。

而在知乎上,大多是都是知書達理的朋友,都是理解儒家的朋友,我們沒有理由黑儒家,相反應該團結起來,用儒家思想和行動力來引導和督促社會保障婦女的權利。

譬如,強烈要求婦女每次生育,應該有和工資成比例的2年以上的帶薪產假,產假時候的薪水不是企業負擔,而應該是社會負擔,用養老基金來支付職業婦女的生育。

敦促全社會保障並重視婦女的權益,優先保證其最佳的生育時期,不得以生育為理由,降低其薪水和職業地位。

對於由於生育而導致職業被中斷的女性,應該由社會負擔高等職業再教育,提供免費帶薪的大學、研究生等課程。保證婦女不會因為生育孩子,而影響到職業社會經濟地位。

幼兒園也應該有國家地方政府的經濟補貼,至少一半以上的費用應該從稅收和職業保險金中支出。

土地資源應該開放,抬高房地產讓這麼多優秀的年輕人絕望的買不起房子結婚,這樣的政府是可以直接打負分了。

我說的幾點都是減少政府收入,增加政府開支的,所以政府為難之處,我也充分理解,但是沒錢?那麼先中止擱淺其他的開銷,哪怕把經濟發展停下來,我們也要維持人口的基本面,因為沒有賦稅人口,無論你用什麼計謀,中國都不會有未來。

而這,就是信奉儒家思想的朋友,應該一起來建立維護並促進的,因為除了儒家思想,我們再找不到其他。


---------------------------
目前婦女生育的成本全部由企業負擔,這是導致企業無法招聘女性的原因。但生孩子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也是我們養老以及維持社會繼續的根本,所以用社會養老金來支付產假的薪水比養老金投入股市要合理許多,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潛在賦稅人口,我們也不需要擔心養老金的破產。

另外,有些朋友反感我炫富,其實知乎用戶以前的平均資產都是5000萬rmb以上的,我這點錢真不算什麼。我們相信儒家思想,這也是我們有錢的原因,君子愛財,有錢本身並不丟人。

我不是無產階級接班人,你要做這是你的自由,你去做好了。到時候別求我掏錢給你養老。


發達國家尤其是非移民國家生育率都完蛋。
凡是接近北極圈的國家,無論文化經濟人口密度教育程度移民比例,生育率都低。
但是從現狀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儒家文化的輻射,生育率倒數10名幾乎被儒家文化圈壟斷。日本不是最低的,亞洲四小龍才是墊底的。論社會福利和受教育水平,日本並不比歐洲更高,然而日本生育率卻明顯低於歐洲,四小龍在發展程度不如歐洲的情況下生育率更是低到1以下,這很明顯已經不關教育水平和經濟水平的事了。

一種假設是,由於儒家文化體系下女性地位極低(和近代西方比),而且在現代化進程中較好地保持了這個體系,因此在開始女權運動,未婚女性獲得自主能力後,女性嚴重反彈,拒絕結婚。
在韓日,結婚對女人來說是個絕對的賠本買賣,女性在婚後完全失去獨立性,想要提升自己生活水平,就只能提高對丈夫的要求(不僅是經濟上,還包括精神上)。要求高到社會上大部分男性都無法達到,男女都有怨氣,也就別結了,單身又不是活不下去。
還有一點,是所有外國人都明白但是東亞人不相信的——生育並不需要以結婚為前提,兩者根本就沒有關係。歐洲有的國家一半新生兒是私生子,這對中日韓的封建遺老來說,簡直想都不敢想。儒家道德體系對女性貞操要求高,對單身母親的容忍度非常低,因此其他國家低結婚率並不一定帶來低生育率,而東亞國家低結婚率必然導致導致低生育率。
這樣一算,開了計劃生育這個大殺器的中國大陸生育率反而是高的了,一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偏低,二是因為全盤西化使得女性地位相對高一些。

有些事想來真是諷刺,儒家為了增加人口而倡導男尊女卑和無後為大,在現代反而導致了生育率的降低。

有人說儒家女性地位再低,還能低過伊斯蘭國家?當然不能,問題是伊斯蘭國家的人權水平和民主化水平極低,女人不是人,只是男性交易的物品,反而簡單了。但凡稍微進步點的伊斯蘭國家比如伊朗土耳其,生育率也掉得厲害。


日本的悲劇,真應了那句名言:


這就是低生育陷阱。
================
簡而言之,就是低生育率造成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減少導致商品和服務減少,引發滯脹,從而導致育兒成本提高。育兒成本提高進一步拉低生育率。形成一個正激反饋。加上完善的養老制度,生育與獎勵脫鉤。導致生育率長期低迷。


我覺得主要因為東亞國家們人口密度已經太高了,勞動時間又長,業餘時間還要享受點生活,生孩子的事情有時候就不由自主的往後推了。看看香港新加坡的普通勞動者有多忙,再看看歐美髮達國家的愜意生活,我們東亞同胞少生孩子也是身不由己啊


下面是一位在日本的華僑對為什麼日本生育率低的回答:

非婚、晚婚只是現象,本質是經濟、社會對生育動機的遏制。
日本的育兒和教育成本在逐年上升,但育齡人口的所得卻在下降。尤其是非正規僱用的比例的提高對年輕人結婚慾望的殺傷力很大。非正規僱用不只是當前收入少而已,還意味著生涯收入少。
據厚生勞動省的估算,在日本撫養一個孩子到成年平均需要1300萬日元。這對收入四百萬的標準家庭都顯得很沉重。而30歲以下的育齡夫婦中,單職家庭能達到這個標準的是少數。雙職家庭雖然比較容易超過這條線,但雙職家庭生育的難度更大。
另外,日本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也比較嚴重。大中型企業的年功序列制度在財務收支和人事上就是以大部分女性員工結婚離職為前提設計的。這導致女性在事業和結婚生育中不得不做妥協。在日本的本土企業里管理層的女性單身率比較高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日本政府對生育的稅制、財政援助是OECD國家裡墊底的。政府的教育投入在發達國家中差不多也是墊底的。日本少子化這麼嚴重,還是有很多兒童得不到幼稚園或者保育園的位子(所謂的待機兒童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文部科學省(幼稚園)與厚生勞動省(保育園)之間都以經費困難為由相互扯皮。同時又對民間育兒設施的財政支援不足。家長要在需要排長隊等待的公立育兒設施和昂貴的民營育兒設施之間做艱難的選擇。民營的普通育兒設施一個月的費用十幾萬日元,已經超過了大部分臨時工的月收入。而且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都只營業到下午五點。這對有正式工作的女性來說是個很大的難題。
日本政府對少子化問題的對策基本上等於束手無策。因為財政困難,給育齡夫婦和孩子的減免稅、補貼基本上聊勝於無。我看把育兒補助金提高到十五、二十萬都未必能扭轉少子化的趨勢,更何況現在這幾萬塊呢。
日本的少子化從80年代末就開始有苗頭了,這25年幾乎沒有拿出什麼實質性的對策。今後看來改善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日本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第二代(在日本叫「團塊Jr.」)也基本上過了育齡了。而團塊Jr.正是造成少子化的主力。所以日本基本上已經失去了修正人口結構的最後窗口。除非大規模引進外來移民,否則回天乏術。


當生一個或者不生的日子比生一坨好過太多的時候,
當社會人意識到光知道生不知道養不光是對社會不負責也是對自己家不負責的時候,
除了控制不住關了燈就知道生的動物本能以外,
我實在想不到沒有第二個理由可以讓生育率不降成這樣了。


日本排斥移民,全靠日本人自己在生育,而英法有大量移民,他們善於生育,自然整體生育率高於日本了

很多人把這看成日本的弱點,但我看這不是弱點,反而是優勢。英法人口出生率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移民生孩子多,表面上看,這增加了國家的人口,勞動力不缺了,但這是飲鴆止渴,這些移民將來可能將他們的國家變成伊斯蘭國。爆發一場內戰,可能就倒退幾十年。

少數民族,在很多國家是負能量。俄羅斯的車臣人,爆發叛亂,俄羅斯犧牲多少將士才維持住統治?法國穆斯林爆發騷亂,巴黎治安還不如中國。美國很多地方黑人聚集,結果社會倒退。

而日本則不然,人口衰退,但還遠遠沒到滅亡的地步,降到五六千萬,也需要幾十年時間。中國歷史上,也有人口因戰亂急劇下降,只剩兩三千萬人口的時代,但中國也沒有滅亡,而是逐漸發展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日本就算人口降低到五千萬,又怎麼了呢?中國漢代也就五千多萬人口而已,五千多萬掌握現代科技的日本人,難道還不如五千萬中國古人有本事?幾十年內,人造子宮(體外孕育)技術如果實現了,人口還會是個問題嗎?要多少有多少!那時候,英法美中俄這些國家就要羨慕日本了,因為他們基本沒有少數民族!

11月16日補充:
上面說到巴黎治安差,現在幾個穆斯林就在巴黎搞了一場小屠殺,其中有的暴徒,已經是法國國籍,是所謂「本國國民」的身份!也就是說,他們的出生,也為法國生育率超過日本,做了一點貢獻。然而這樣的「人口」給國家帶來了什麼?

不得不說,還是日本人有遠見!


日本生育率不能和英法比,但可以和德國義大利比啊,德國生育率1.5,義大利1.3,日本則在這兩個國家之間1.45左右,基本上日本1.45的生育率已經穩固下來了,沒有更低的可能了。

日本生育率不能像英法一樣提高,很多人都沒有考慮過經濟發展速度的因素,在後工業化時代除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讓女性漸漸不願多生育之外,還有經濟發展速度同樣影響著人們的生育意願。

以下是1990年-2015年世界各國美元計價的人均gdp增長速度。

中國 2222.7%
越南 2075%
寮國 772.1%
斯里蘭卡 740%
柬埔寨 724.6%
中國澳門 631.6%
哈薩克 494.8%
蒙古 472.8%
印尼 424.5%
新加坡 314.3%
印度 309.2%
馬來西亞 299.6%
菲律賓 258.6%
泰國 257.1%
土耳其 238.1%
韓國 227.3%
中國香港 214.3%
以色列 211.9%
巴西 191.8%
墨西哥 185.4%
中國台灣 171.3%
澳大利亞 169.2%
俄羅斯 135.8%
美國 133.5%
英國 127.8%
荷蘭 121.1%
瑞士 111.3%
加拿大 102%
希臘 96.6%
西班牙 93%
德國 92.5%
南非 87.1%
法國 76.1%
義大利 48.8%
日本 32.2%
烏克蘭 27.7%

日本僅比戰火中的烏克蘭稍強,排在主要國家倒數第二,沒錯,這是25年以來的日本美元經濟增長速度,中國不久前的兩年就增長出25年的日本的增速。

如果用2015年的日本美元人均gdp比1995年,日本還出現了嚴重下滑,這在發達國家中也算是獨樹一幟了。

日本在這種情況下生育率還能高於經濟蒸蒸日上的韓國,新加坡,其實日本人的生育底子是高於東亞大陸的,形成這種原因我想是日本男女收入比較大,以男性收入為1計算,日本女性收入只有0.5,韓國的女生收入則達到了0.73,中國是0.65,日本女性在家庭中的決定權較低。
還有大學錄取率,日本40%,韓國90%,中國以900萬/1600萬當年出生人口是56%。
日本的生育底子比中韓好,還體現在一些小城市上,比方說日本生育率1.45,東京的生育率1.2,日本的九州北海道能達到1.6,1.7,最高的沖繩則是1.9。日本的生育率是被三大巨型都市圈,佔了日本三分之二的關東~名古屋~阪神三地,給拉低的,除了三大都市圈來看,日本的生育率可以達到1.7的高位。而德國就是典型的沒有巨型城市的國家,假設讓日本的城市以德國這樣的方式稀疏分布,日本的生育率絕不可能會像現在這麼低。

這也同樣值得中國警惕,不可為了一時經濟發展之快,讓大城市人口過於集中,而生育率高的中小城鎮卻面臨人口凋敝。

還有一個脫日本生育率後腿的地方,就是人均壽命,日本人均壽命84歲,高於世界上所有人口大於100萬的國家,人均壽命的提高後人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延長就會把很多事情都放到了後面,比如生孩子,但是最佳的生育年齡無論人均壽命提高到何種程度都是25-30歲,30歲以後身體各方面機能就會出現下降,人均壽命長只是說明醫療好而非可以把體能等各方面都給拉高,這就促使很多日本女性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後就不再生育,或是生一個後就不勉強自己再生。
以上的義大利人均壽命還不如日本,只有82歲,生育率就比日本還低了,日本在人均壽命到了如今地步下還能有如此的生育率,其實已經很高了。

所以假設日本人均壽命下降到跟美國一樣的79歲,日本城市像德國一樣分散,日本經濟像中國一樣快速發展,日本的生育率不會止步於1.45,但是歷史沒有如果,發生即是註定。

我國的東北生育率只有日本的一半,未富先老,未富先衰,身為東北人真的很痛心,日本生育率至今未上1.5,東北的生育率何時才能沖會1,總之日本是中國的影子,是早中國一步把很多中國會遇見的棘手問題都試了一遍的作死小中國,中國可以把日本當成一面鏡子,不要有一天讓自己變成作死大中國,但願。

最後更新一下,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數據,日本2015年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達到1.5了,日本對下一代教育了這麼多年終於是讓日本人認識到了少生孩子多種樹的錯誤,然而日本認識到了,現在比日本生育率還低的中國認識到了嗎?


不知道為啥看到這個問題,都答得好深刻好有道理,女性教育和職業發展是個因素,覺得養出來的一堆尼特族也有影響。然後我要來破壞一下這裡的嚴肅氣氛~受天朝廣告影響,一面無痛人流的廣告打得火熱,一面不孕不育的專家大展身手,有沒有人考慮過不孕不育的現實因素。我不相信日本少生和他們的信仰或是儒家文化有關,大和民族雖然很好學但未必容易被洗腦,看《源氏物語》知道他們曾經玩走婚制,然後就是很經典的德川家康對老婆說,如果他遭遇不測就算忍受侮辱也要把孩子養大之類,我就覺得未必就會對未婚媽媽寬容度很低,反而有可能日本女性對成為母親的自我要求本身就很高,很少有「生下來就會長大」這種很多中國父母的想法,日本人要自尊,失業了都可以餓死,也許不以吃鼓勵生育的政策為榮,相反很想生又養不起娃的中國人就經常說,人家美國俄羅斯多生了還給錢,教育全免費,哪裡知道條件好的根本不計成本的培養孩子,有文化的恨不得自己教孩子,誰會在乎政府給的那點呢。不過等女性條件好起來可能就過了生育黃金年齡了,會比較難吧。還有日本開放啊,日本的和尚都可以把新娘子娶進廟裡了,然後叛逆少女們早戀搞援交中招屢屢人流的應該不少吧,這真是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面子問題。


因為美國不給金坷垃,日本資源太缺乏


不生孩子是因為日本男人沒有結婚的意願。

原因是因為風俗店和女生援交+互聯網,性資源唾手可得。
再加上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退潮。
大環境不改,結婚率和生育率只會越來越低。


兩個原因,一個是社會越發達,培訓小孩成本越高。別只看到國家給錢鼓勵你生,之後的一切呢?奶粉尿褲月嫂學前班培訓班國家不會出一分錢,更要命的是時間成本。另外一個是女性社會角色轉變,女性要工作,要賺錢,而不是生育工具了。其實看看現在的北上深廣就清楚了,不是不能生,而是養不起阿,還有老娘不願意阿。


教育的成本特別貴,然而東亞人又特別重視教育。


坐等強制中出受孕什麼的本子劇情變成現實╮( ̄▽ ̄)╭


前幾天報紙頭條 日本人口和去年相比少了27萬
晚婚甚至不結婚的越來越多 年輕女孩開放的很多 很多都是抱著玩玩的心理交男友 而他們認為結婚和戀愛是兩碼事 所以看似各種開放 實際上人口出生率非常低
經濟水平沒有太大的改善 gdp這幾年幾乎不變 生活壓力大導致養孩子比較困難
還有宅男和neet問題 這年頭就akb的買握手券送唱片能達到百萬銷量 這些銷量是怎麼造成的有高人發過回答 還有各種打擦邊球的服務 各種音像製品 讓自己動手成為可能 都在衝擊著傳統的找對象結婚等事情 草食男 死廢宅壯大了一大批產業 同時也造成了很糟糕的社會現象
本人現在就在島國 對某些開始畸形的社會現象都有點看不下去了……


歐美國家生育率的回升難道不是黑叔叔跟穆斯林兄弟暴力拉升的么?
由於日本相對移民政策非常保守,所以生育率沒有什麼起色。
然而歐美國家其實正在逐漸自食惡果,原住民比例下降,國家都要比我天朝股市綠了……
呵呵……


少子化在日本已經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雖然政府想盡一切辦法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常常能聽到日本人說這個國家已經完蛋了,但是對於移民政策有非常猶豫,而且日本是一個推行任何改革都非常相對緩慢的現代發達國家,雖然移民改革已經多次提及,但是現在歐洲嚴重的問題想必也會讓日本人更加猶豫
對於少子化的問題,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1. 社會對於職業女性態度問題,在日本公司職業發展到非常成功的女性往往都是未婚,因為結婚勢必會影響到職業前途,而且傳統上日本女性結婚後(或者是生育後)就不出來工作了,造成了如果要想在職業上有所發展就必然會犧牲婚姻,而且女性拿到大公司內定成為正式社員是很難的,很多短大畢業或者高中畢業就一直打工或者是派遣社員,所以結婚後自然也就不工作了,因為正式員工很難,必然放棄這個身份也會比較艱難。
2.最近二十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一直處於不景氣狀態,結婚後女方不工作撫養孩子對於家庭的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很多年輕人結婚後,女性並沒有放棄工作,如果懷孕就可能失去工作,但是繼續工作,小孩的撫養成了問題,日本並不像我國男女雙方的父母會來幫助照顧小孩,很多人求學離開實家後就很少回家也很少和父母聯繫,祖輩的關係也比較淡,所以由於孩子撫養問題和經濟問題,很多年輕夫婦就暫時放棄了生育,而且日本這種國家人工服務費很高,所以像我國大量請保姆也是不現實的,同時由於和實家聯繫淡漠,也沒有國人傳宗接代的壓力或者是心結,有的人恰恰是不願意繼承實家的。
3.就算生育了小孩,但是小孩的撫養教育費是很驚人的,日本現在的公立教育體系完全就是笨蛋教育,只要保證小孩不是文盲就可以了,如果要上大學或是好大學像東大這樣,就必須從幼兒園開始就讀私立系統,或者從小學開始上各種補習班,無論是私立或者是補習班的費用都是很龐大的,一年就需要幾百萬日元,而東京的平均工資是300萬日元,再加上房租或者是房貸,各種開銷,家裡的經濟狀況就捉襟見肘了。而且日本以前實行終身僱傭制,轉職跳巢並不像其他國家那麼頻繁或者是容易,所以一旦裁員或是公司有什麼變化,對家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4.次元文化的影響和垮掉的一代,お宅,neet族(啃老族)越來越多,造成了是事實上的結婚困難,看看現在日本偶像文化的興盛,那些沉迷於二次元三次元偶像的宅男們很多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與女性正常交流交往或者是太過困難而沉溺於虛擬虛幻中,而普通大眾特別是女性對這類人普遍抱有噁心嫌棄的心理,再加上現在日本男性草食化,同性傾向,甚至是無性(對男性對女性都沒有興趣)比例的增高,使得結婚慾望和結婚比例也是逐漸下降
所以,日本的少子化不單單是簡單的經濟教育程度發展,也是很深刻的社會現實,一方面有追求個人理想放棄結婚,也有迫於經濟壓力而誠惶誠恐的,甚至有大量被主流社會拋棄的底層人士


從日本男女平等的社會現狀切入稍微說一下,不全面
日本在中國人印象中是一個很明顯的男權主義國家,但是日本人是不是這麼想呢
如果你去雅虎知惠袋上問一問,會得到這樣的答案:
法律上完全平等,社會上,工作場合男性地位大於女性。家庭里,女性地位大於男性。(答者註:不過家庭場合里這個女性特指掌握財政的妻子,男性指在外工作的丈夫,不能涵蓋其他類型的家庭成員。)
日本在法律上男女權利是完全平等的,並且法律和社會都認同妻子在家庭的付出和男性在工作上的付出同樣重要。日本近年來男性草食化也越來越明顯,溫柔是不管男女都非常值得稱道的優點,而溫柔的男性更受歡迎。
日本的公司會給社員的主婦妻子一張工資卡,錢直接打到社員的妻子卡上,保證主婦在家庭的財政地位,法律上又認同妻子的家庭付出,所以家庭里妻子的地位更高
這樣一看男權似乎並不嚴重啊,至少不是一邊倒的
但問題就在於,日本女性,尤其是主婦,尤其是媽媽。優惠政策太多了。有時候很難把一些優惠政策看作是對全體女性的好處
比如對於生育孩子的女性,有很長時間的妊娠和育兒假期,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產假,產前6周和產後8周,共14周。第二階段,產假結束第二天開始是育假,一直到孩子一周歲,差不多是44周。第三階段是延長假,根據情況可以延長至孩子一歲半。甚至有一部分公司是可以一直休育假到孩子3歲。
短則58周長則3年的假期給育兒的職業女性,很明顯,給女性入職和升職帶來巨大的困難。育兒假結束後職位變動,公司地位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是不鮮見的。
而且日本社會有個很普遍的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如果你要休很長的假期,職位卻想要保留,是不是要給別人添很大的麻煩?
另一個職業女性的假期就是生理假。
雖然並不是所有女性都會完全用完這些假期,事業心重的女性可能一共就休幾周,但是招聘時候公司並不能保證你生育時事業心依然很重啊,也沒有什麼能保證你生理期來了一直不痛,所以關鍵職位無疑會偏向男性
社會上給女性的保護手段也非常多,電車有女性專用車廂,女性以變態、痴漢、騷擾等名目報警時,不管真假先抓進局裡審問,基本是有罪推定,之前誤抓了不少。
日本對於女性的諸多保護手段一方面確實有效降低了痴漢犯罪率,但是同時也對加強了「女性弱勢,需要保護」這樣的刻板印象,在職場,女性常常被認為是無法承擔責任的。而在服務行業,僱傭許多打零工/小時工的員工的企業對於媽媽會有優惠政策,比如可以帶孩子去打工,有專門的地方讓孩子玩耍,或者媽媽的打零工時間極度自由,要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間絕不會安排工作等等媽媽福利,但基本沒有這樣的爸爸福利。
再扯開一點,看了許多日本動漫、電視劇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日本小女孩在說到長大以後的夢想,很多都會說要成為可愛的/美麗的/某某的新娘。而中國孩子大多數不是科學家就是老師,我想這些都跟平時的宣傳和所見所聽脫不了干係
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政府在鼓勵日本社會男女分工合作,女性回歸家庭上做了不少努力,家庭的責任被更多地看作是女性責任,並且普遍認為這樣的分工是較為合理的,日本有其獨特的男女平等方式
所以很少見女性去反抗這種現象,甚至只有女性擁有的生產假期,被認為 「雖然會帶來回歸工作難的問題,但是在職場上的wokingmother,日語ワーキングマザー(是的有專門的詞來稱呼努力工作的媽媽)中,工作認真負責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企業對於產假育假應該多多宣傳鼓勵(笑
但是在一個普通的,夫妻加一個孩子的三人家庭模式里,丈夫一個人是否能很好地負擔起整個家庭的開支?答案並不是。現在比較常見的模式是,丈夫全職努力工作,妻子閑暇時間打零工貼補家用,大多都是服務業的,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
所以對於一個家境普通的女性來說,嫁給一個收入普通的男人,並不意味著自己可以做全職主婦享清福,還是要出去工作,甚至是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作。而不結婚不生子的話,作為單身女性在職場還是可以一拼的,而且日本的養老福利制度很完善,不生後代依然可以保證退休後生活
簡直單身萬歲好嗎!
還有一點也是像其他網友所說的,對未婚生子的女性認同度較低,不結婚就不生孩子,不像有些西方國家,沒結婚也生了一堆
目前來看,對於家境普通,找不到有錢老公的日本女性來說,單身是最輕鬆的選擇


糾正一下,少子化不是問題,少子化是目的,少子化的反面人口爆炸才是真正的問題。

目前地球上有三套人口抑制的方法:
1, 1984式的計劃生育 (中國)
2, 美麗新世界式的性解放運動,色情泛濫化,同性戀運動,性別平均主義 (日本 西歐 北美)
3, 戰爭 (中東)

PS:有人會說日本不是在鼓勵結婚生育嗎? too young 鼓勵結婚生育≠只在鼓勵結婚生育,說得簡單點就是,一隻手鼓勵結婚生育,另一隻手兩條腿打擊結婚生育,打擊的力度強於鼓勵的力度,結婚率生育率雪崩,離婚率獨身率暴漲。

PS2:書記的觀點是,生育率雪崩是因為民主化,問題是地球人口爆炸就是爆在50,60年代,當時就是所謂的民主時代,人口快速增加也是增在民主時代,so,關聯度太低。


推薦閱讀:

開放二孩對工科院校屌絲男有多大影響?
中國人口靠提高個體素質質量取代數量推動經濟發展是有可能的嗎?少生優生對國家有害?
如果開放生育指標交易,會有什麼社會效應(包括正面和負面效應)?
計劃生育改革會不會導致房價進一步上漲,如果會的話又有什麼樣的政策來抑制房價上漲?
為解決老齡化問題,國家可以像強迫節育一樣強迫生育嗎?

TAG:日本 | 生育 | 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