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國人」和「野人」是單指當時無貴族身份的自由民,還是低等貴族「士」也可以包括在內?

我對於「國人」、「野人」、「庶人」、「自由民」、「士」這些概念的定義不太清晰,能夠科普的十分感謝


國人大致可以等於古希臘概念(或者說亞里士多德體系)里的公民,往上一些情況下包括各個貴族階層

首先區分一個概念,國人不等於居住在城池裡的人

《周禮》:「以廛里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賞遠郊之地」

基本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大夫與一些士居住於「里」,即便有采邑的大貴族,也往往會選擇在國都內居住

魯國的三桓之一就居住在魯國都城東門內,《讀史方輿紀要》:「季武子台在曲阜城東北五里, 舊 《志》 雲: `在魯東門內。」

2.與貴族們血緣親近的族人居住於城市的「廛」中,

《周禮正義》:「廛里二字當分為二 ,廛是民所居 , 里是百官所居也

3.為了控制六鄉或者三鄉的「野人」(土著/農民)居住區,會有國人居住在「遠郊」,即所謂「以官田、牛田、賞遠郊之地

國 , 郊以內也。鄙 , 郊以外也

《司馬法》:「王國百里為郊」

按照國人=城裡人的說法,周天子城牆內居然幅員有一百里?

莫嚇死我了

好,第二個部分,國人的地位

直接上希臘人亞里士多德的原話

——《政治論》

國人的權利

1.參政議政

「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

小司寇的職責,掌管有關外朝的事務,召集民眾而徵詢他們的意見:一是當國家有危難的時候徵詢他們的意見,二是當國家要遷都的時候徵詢他們的意見,三是當國家需選立嗣君的時候徵詢他們的意見。

「眾皆哭。晉於是乎作爰田。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將若君何?」眾曰:「何為而可?」對曰:「征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眾悅。晉於是乎作州兵」

先作爰田取悅國人,然後再作州兵制,組織野人蔘軍

子皮以子展之命 , 餼國人粟戶一鍾 , 是以得鄭國之民。故罕氏常掌國政 , 以為上卿

當官也是要取悅國人的

「衛侯欲叛晉,而患諸大夫。王孫賈使次於郊,大夫問故。公以晉詬語之,且曰:「寡人辱社稷,其改卜嗣,寡人從焉。」大夫曰:「是衛之禍,豈君之過也?」公曰:「又有患焉。謂寡人『必以而子與大夫之子為質。』」大夫曰:「苟有益也,公子則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負羈紲以從?」將行。王孫賈曰:「苟衛國有難,工商未嘗不為患,使皆行而後可。」公以告大夫,乃皆將行之。行有日,公朝國人,使賈問焉,曰:「若衛叛晉,晉五伐我,病何如矣?」皆曰:「五伐我,猶可以能戰。」賈曰:「然則如叛之,病而後質焉,何遲之有?」乃叛晉。

士大夫扯皮的時候,是國人表示「五伐我,猶可以能戰」才堅定了衛侯叛晉的決心

還可以批判國君,宋襄公吃敗仗後「國人皆咎公

至於暴動啊,廢立國君啊,都是國人常做的......

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國也,曰:『必報仇,寧事戎狄

秋八月 , 莒著丘公卒 , 郊公不戚 , 國人弗順 , 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與

「穆、襄之族率國人以攻昭公 , 殺公孫固、 公孫鄭於公宮」

莒紀公生大子仆,又生季佗,愛季佗而黜仆,且多行無禮於國。仆因國人以弒紀公」

至於殺幾個權臣,那更是.......

「鄭子孔之為政也專。國人患之,乃討西宮之難與純門之師。子孔當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甲辰,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

2.參與訴訟審判

「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聽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通過三次訊問來使平民訴訟的審斷正確無誤:一是訊問群臣,二是訊問群吏,三是訊問民眾。聽從他們的意見來決定誅殺或從寬,決定施用重刑或輕刑。

3.當兵

「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不僅可以當兵,還可以罷工


幾種分類而已。
國人-野人是一個分類體系(體系A);
卿-大夫-士是另一個分類體系(體系B);
而貴族自由人奴隸則是西方名詞(體系C);

體系A中的國人是指生活在城中的人,野人是指生活在城外面的人。

國人,不但包括生活在城中的自由民,也包括自由民之上的那些住在城裡的卿大夫和士,但不應該包括生活在城中的奴隸(家庭奴隸)
舉例
1 《史記·伯夷列傳》:「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
這裡面的國人,就是指孤竹國的貴族階層,擁立伯夷他弟。
2 《周禮·地官·泉府》:「國人郊人從其有司。」 賈公彥 疏:「國人者,謂住在國城之內,即六鄉之民也。
這裡的國人,是指自由民

野人,多數情況下是指不生活在城內的自由民,但有的時候也可能包括負責統治和管理這些自由民的底層官吏和貴族。
3 封人
這是負責國境土堆的官員,居於該地,如鄭莊公時候的潁考叔就是潁谷的封人。不居於城,但能面見國君,其非士乎?
4 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見也。(新序)
在三國演義里,這個小臣稷就被稱為東郭野人。這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不見得只是自由民。
5 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呂氏春秋)
這裡的野人就是指在城外居住的普通自由民


國是指都城及其周圍地區,都城裡主要住的是各級奴隸主貴族以及他們奴役的手工業奴隸;都城的近郊往往分成若干「鄉」,住著奴隸主階級的下層,統稱「國人」。國人享有一定的政治經濟權利,國家有大事常常要徵詢他們的意見。同時他們有繳納軍賦和充當甲士的責任,成為奴隸主國家政治上合軍事上的支柱。
野也稱「鄙」或「遂」,是指廣大農村地區,主要住的是受到奴役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平民,稱「庶人」或「野人」。

《戰國史》 楊寬 第四章 春秋戰國間社會制度的變革


我只是搬運工 不謝


國人類似於古希臘的公民階級
和古希臘一樣源自軍事民主制。
野人類似於平民邊民和異邦人階級
或者說P民。儘管是自由民但完全沒有政治權力。
士類似於騎士(古希臘-羅馬社會中的貴族和土豪,不是指中世紀的貴族,主要是有錢用穀物(對希臘沒草)養馬)階層,貴族或者是擔任公職者


根據我的考證,西周和春秋初期中原地區一個男爵國對應建國初一個縣(部分縣併入了市,比如蘭陵縣併入棗莊市,就要分開算),子爵國一般有兩個城或一個大城。
到了春秋晚期和戰國,城市化加劇,遊戲規則就變了。
國人野人是王畿和部分國家才有的情況。比如齊國在佔領了東邊的周制田的紀國後,就把紀國人挪到齊國西邊的份地狹小的新商制的西田和舊商制的東田,稱為西土,而齊人則佔據紀國,稱為東國。
國人耕種的叫州或郊或鄉,野人耕種的叫縣或遂或鄙
國人野人都包含有小貴族
具體見我知乎文章


國人和野人都屬於庶人,春秋時期「國」字單指國家都城,有一些大的城池也稱為國。國人指的就是城裡人,有義務為國家服兵役。野人指的就是不在城市內生活的人。國與野之間有州,春秋前中期晉國經過呂甥變法後,州中也開始徵兵。
士是最低等統治階級,一般他們的祖先也都是貴族,與國人野人這種被統治階級有天然的界限。


更傾向於——

國人是管轄的法律人

比如曹劌論戰的曹劌

野人是沒有登記造冊的黑戶

比如隨便就可以走的這個莊子、孟子……

庶人是地位上的區分,和法律意義沒關係

自由民……

我國沒有這個說法

士嚴格來說是階級地位

至於食客算不算,我以為可以算

畢竟知識分子在古代文盲率那麼高的時代,肯定有用。


國人=滿城殖民者
野人=土著
士=國人里的貴族,但是上不了史書,相當於中級公務員,或者說舉人
不是奴隸也不是貴族/奴隸主的人,在國人和野人的界限消失後,算是自由民


啊???國人不是城裡人的意思嗎?野人不是鄉下人的意思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台灣的公民之不服從?

TAG:中國歷史 | 公民 | 春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 公民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