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覺得我心理好像生了很重的病,但是我又覺得我只是和周圍大多數人不一樣。我沒病。?

我感覺我心理好像生了很重的病,醫學上叫做「情感淡漠症」。嗯。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前段時間媽媽說我沒有心,心裡沒有任何人,對任何人都不在乎。然後和往常一樣的咒罵。可是我和以前一樣沒有任何感覺。 以前我會覺得我夠理智夠洒脫,可是,我現在覺得也許我是生病了,很久很久。面對媽媽的眼淚我也沒有任何的感覺。 靜下來的時候我想了想小時候的事,發現最後一次情緒波動有大的起伏,我已經記不清了。好像一直以來我就是個感情匱乏的人。也沒有覺得和周圍的人有什麼不同。 我周圍有個特別好的朋友情感非常豐富。我看著她有時候會羨慕她,怎麼有那麼豐富的感情,而我也是才意識到我的內心一片空白,沒有感受。或者是有。但是我記不得了。 以前我一直以為是我性格的問題,現在我開始覺得也許我是真的生病了。我才知道。但是我覺得我只是和周圍大多數不一樣而已,我很好。也許我只是趨向絕對理性。 我也有愛好,喜歡的東西,但是好像就單缺乏了對人類這種生物應有的情感。 喜歡的東西也是淡淡的。沒有狂熱。 我是不是該去看看心理醫生,或者我該怎樣才能多增加內心的感受呢。 父母近段時間來對我很關心。很好。但是我感恩。感動。卻不知道。感恩,感動究竟是什麼感覺。 我好像對情感只停留在字面理解上。感受上沒有感受。 就好像周圍都是冷冰冰的東西,感受不到溫度,大概是這樣吧。


感謝唐曉邀答,抱歉隔了一段時間才回復。

答曰:


相傳,人對事物的覺察、覺悟可以分為幾等。最差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好一些的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好的狀態是「知道自己知道」,幾近於有自知之明。

人對感受的覺察也是如此,感受會一直存在,只是有時我們感覺到了它、有時沒有感覺到它,即感受沒有進入意識的範圍。比如我們帶著怒氣和人談公事,自以為只是在說事情,但對方感受到的是敵意;有時,我們的朋友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對方沒說什麼,但是我們也能感覺到情緒的存在。

我看到你對自己和父母、朋友互動的描述,我相信你有「知道」的部分,比如知道應該感恩、感動,只是沒有切身的感覺存在;也能從朋友豐富的情緒表現中,感到和自己表現的差異,雖然這也是一種反思和理解,但我相信,你是先敏感的體會到了一些東西,但相比之下沒有別人那麼多的情緒表達,所以顯得沒什麼感覺。

也許你對外在的情緒變化有覺察,只是和自己內在的情緒波動失去了聯結,難以真的碰觸到自己內心那些微妙和新奇的感覺,更難以表述、表達出來。所以也不被人發現和理解,甚至包括自己在內。比如當你寫疑問的時候,你對自己「沒有感覺」的現狀是不滿的、不喜歡的,甚至有些排斥這種沒有感覺的感覺,因為它讓你害怕,甚至擔心它是不是一種病的表現。

你提到母親對於你冷漠的情緒,會有「咒罵」的反應。這個場景讓我覺得匪夷所思,太驚奇了:自己的孩子在情感上缺乏某些反應,為什麼會讓母親如此難以忍受和接納,甚至會有這麼強烈憤怒的情緒呢?

可是,反過來想,也許恰恰是母親對於孩子的情緒表現過度敏感、過於擔憂,才會壓制了孩子自然的情緒反應。假如每當孩子自己有淺顯、自發的情緒表現時,都喚起母親的劇烈反應,咒罵、指責、哭訴,而不能淡定地面對:「這是一個新鮮事兒,也帶來了新的感覺,有些衝擊,但是我們可以面對這個新奇的感覺」。那麼孩子自然而單純的感覺,必然會被壓制下去。因為孩子無意中會把自己「感覺到感受」這件事,和母親的情緒崩潰、自己是否被接納等等外界的變化聯結起來,彷彿是自己的感覺帶來了父母的不開心、感覺的存在帶來了麻煩,如果沒有感覺也就沒有之後的一系列麻煩。

所以,在無數次的母子互動中,新奇、鮮活的感覺被賦予了「危險」的含義,各種自發的感受成為了意識的禁區。孩子內心再出現的情緒就會做出修改、修飾,對於母親過度反應的最好卻又無奈的對策,也許就是表現木然、淡漠,這樣自己沒什麼情緒表現,彷彿把自己的情緒表現棄了權,也不給母親帶來糟糕的情緒,那麼母親也不會找茬說什麼了。

可是你描述中的母親,看起來極具控制傾向,連棄權票都不可以有。似乎她一定要找到一個出口,來理解你的情緒、來靠近你,她才能安定下來。而你的冷漠讓她恐懼、讓她難以面對,她甚至會因此受挫而哭泣。如此循環往複,沒有人再能輕鬆地面對真實的自己、更無法持續敏銳的情緒體驗能力。所以你的情緒淡漠,似乎在和母親的互動之中有了一層新的意義。一方面,你關閉了自己的感覺,來避免帶來源源不斷的麻煩;另一方面,你關閉感覺後,母親感受到深深的挫敗,似乎她不理解你、不能靠近你。只能用更激烈的情緒刺激來喚起你對她的感覺。

保持對真實而鮮活感受的體驗能力,必然會總是打破一些已有的平衡,這必然會讓人焦慮、也要求人不斷地做出調整,來減緩這種衝擊。看起來你和母親的交流中,你有意無意地選擇了壓制與封閉、而母親選擇了過度的反應,來應對這種新鮮體驗帶給你們衝擊。當然,這一切部分是知道的,部分是不自知的。

但是這種理解似乎又和你說的「父母近段時間來對我很關心。很好。但是我感恩。感動。」的信息有矛盾。也許上述說的是早年的情況,而你體驗著「被關心」是在現在?而這兩個都存在於內心的體驗,一個過去、一個當下,構成了你當下對於沒有感覺的矛盾體驗?

我覺得對於當下的你,最好的改善情緒覺察的辦法是接受長程的心理諮詢。雖然各處去旅遊、增加藝術學習、社會閱歷都可以增加你的情緒體驗,但心理諮詢是最好的把自我體驗和自我覺察結合起來的機會。某個層面你可以理解為,是情緒覺察和調節的一對一教育。我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諮詢體驗,你內在的感受會復甦、感覺會充盈起來,最終能活在當下,時刻覺醒,保持一顆敏感的心靈。


體會一下這句話:

「我們生活在一個脆弱的世界裡。我們面對脆弱的策略之一,是麻痹脆弱。但是你無法選擇性地麻痹情感。你不能說,這是脆弱、恐懼、悲哀、無助,你不要它們。你無法只麻痹那些痛苦的情感,而不麻痹所有的感官,所有的情感。當我們麻痹那些消極的情感時,我們也麻痹了快樂、麻痹了感恩、麻痹了幸福……」——布林布朗。


不知道是不適用於你的情況。


不一定有什麼問題,你的睡眠怎樣?話說我近期感覺也好淡漠。


推薦閱讀:

…嗯?
對心理諮詢、治療師而言,為個人問題接受心理治療是一件困難的事嗎?
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小孩不願意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怎麼辦?
感覺海靈格那套家庭系統排列感覺很不靠譜,為什麼那麼多人信?又有什麼科學依據?

TAG: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