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島哲也2014年新片《渴望》?


《渴望》又名《我作為一個瘋子、變態、神經病的人渣父親是如何向馬景濤學習咆哮並在強上前妻黑澤明日香,對殺人老師中谷美紀動手動腳,與不良少女橋本愛車內互毆,向黑社會哭爹喊娘跪地求饒,干倒腹黑警察小田切讓,撞翻賣萌大叔妻夫木聰兩次之後發現女兒原來也是瘋子、變態、神經病的》。

中島哲也在該項目的開發階段便將合作公司從東寶換成了GAGA,充分說明了中島哲也準備大幹一場的野心。很顯然,他不想讓東寶這樣的巨無霸過多干涉他的創作。然而以如今的票房、口碑雙失利看來,這次中島哲也或許是真的有些「任性」了。他為了追求想要的視覺風格,過火(我個人認為是「過火」了)地運用血腥暴力的場面導致了《渴望》的劇本完全散架。

平心而論,《渴望》原本是一部很有想法的電影,涉及了性、暴力、虐待、醜聞等社會問題,而圍繞在這些問題周圍的角色們都有著非常令觀眾震撼的過往,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無力、無奈、無恥、脆弱和骯髒。看得出來導演這次是想糅合日本懸疑推理片和美式B級片兩種不同的風格,然後用自己的那套美學呈現出來。但就是這麼一部包含了如此多話題元素的電影,由於中島哲也的一意孤行,使得觀眾很難看清電影的主旨所在。劇本也採用了父親和女兒兩條敘事線,這種做法很容易打破故事本該有的節奏和複雜感,很容易讓兩條敘事線都顯得很單薄。大量中島哲也式的鏡頭確實擁有著非常具有衝擊力的視覺效果,卻難以和敘事聯繫到一起,原著中的「人性黑暗」的主題在片中也似乎絕跡。可以說是導演過強的表達和表現欲毀掉了這部本有可能成為佳作的電影。

《渴望》的剪輯、視聽風格以及「神經病故事」都像《告白》,不過這次中島哲也在剪輯上玩到走火入魔的境界了。它的風格來自剪輯,敘事推進來自剪輯,但剪輯也毀掉了故事的張力和節奏,役所廣司演得再賣力,咆哮到汗流浹背,觀眾也很難帶入情緒;特別是電影的後半段,徹底成了蒼白的MV,人物反而變得越來越扁平,沒有一個角色能夠站得住腳。

《渴望》的剪輯風格有點像傳統的閃回,就是那種這年頭沒有幾個導演會用的過時手法,好在中島哲也耍了點花招,讓閃回MV化了。它的剪輯點不是今敏那種意識流和相似的畫面動勢,而且隨著真相的挖掘推進,閃回的不同場景都在揭秘真相,但總是早當事人一步。這種風格在中段顯得很強勢,可惜沒能保持到最後,我猜測這種剪輯風格本來應該是導演想追求的目標,他只是搞砸了而已。 這種剪輯的失敗之處是幾乎去掉了一個場景內交代人物在畫面中位置關係的全景鏡頭,幾乎全部是用近景和特寫閃回鏡頭組合在一起,再插入較大的景別,雖然酷炫得很MV,卻會讓人覺得很不適應,它讓人覺得剪輯碎了一地,它毀掉了單個場景內部的敘事張力,會讓人在一連串的近景鏡頭組接之後一頭霧水,而且剪輯的速度還那麼快,不僅是跳躍時空,還常常隨著旁白的講述或者主角的思維插入很多意識流的特寫鏡頭。

故事之外,《渴望》的血腥暴力元素也算是片中的一個亮點。不過誇張的暴力、黏稠的血漿,以及各種被虐的假肢和不斷地毆打女人,它在口味上的重確實很過火,最重要的是這些鏡頭只是浮於表面的噱頭,對於刻畫人物沒什麼用。在片中讓男主角毆打女人就像讓自己劇本中的角色殺死貓咪一樣,會瞬間讓觀眾對人物失去好感,中島哲也竟然這麼幹了,所以也別奇怪電影后半段為什麼會散掉,因為觀眾潛意識裡早就不在乎男主角的死活了。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驚訝於它誇張的暴力(《告白》也很暴力,但更美且更具意義),看著片子B級片風格的片頭,就像Quentin Tarantino和Robert Rodriguez的那些片子,片中之後的暴力呈現再誇張算什麼呢,人家早提醒你做好心理準備了。

《渴望》里抓人眼球的部分是中島哲也標誌性的「映像詩話」,即他為觀眾構建的視覺世界。我們也看到了他一貫的巴洛克式的繁複美學,用了鮮亮少女風格的糖果色,配樂上也像是《告白》的延續。女主角墮落後整天出入夜店的段落堪稱絕妙,瞬間讓人進入了一個奇幻的假想世界,人物的大特寫及明快的剪輯加上電子音樂的陪襯,觀眾宛若走進了所謂的「二次元世界」。出演女主的小松菜奈功不可沒,她身上靈氣滿載,又略帶邪氣,充滿了濃郁的神秘氣息。只可惜小松菜奈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挽救不了在敘事上徹底崩塌的《渴望》。

距離上一部作品《告白》已經整整四年了,實在沒有預料到期待多時的《渴望》居然是這副容貌。四年時間,我本有無數理由說服自己相信中島哲也將再次刷新我對日本電影的認知。從題材上看,中島哲也無疑是想複製甚至超越《告白》的成功的,但很遺憾,這次他水準大失,敗得很徹底。

即使暴力失控,表演失控,節奏失控,故事失控,導演也絕對不可以跟著失控。很明顯,中島哲也這次表現得非常差勁,作品本身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他的控制範圍。於是他索性跟著電影一起走上無休止的癲狂之路。中島哲也這次表現得很急切,似乎很怕觀眾不知道他很有想法,於是卯足了勁要將畢生所學都展示給觀眾看。他什麼都想跟觀眾聊,結果觀眾就發矇了,不幹了。
唉。

據說中島哲也寫《告白》的劇本只花了三個月左右的時間,而他寫《渴望》卻花去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告白》是他一個人寫,《渴望》的編劇是三個人。三位編劇用了六個月的時間交出了這樣一份答卷,實在不能讓觀眾滿意,我只好暗自猜測這是因為中島哲也寫《告白》是用的右手,而寫《渴望》大概是用的左手的緣故吧。

日本人尤其喜歡「向死而生」這個詞。他們為絕望所生,為希望所棄。在他們的電影里,往往是看不到希望的,所有人都是瘋狂的。他們大多都在用暴力宣洩自己的憤怒或者仇恨,他們要復仇,或向社會,或向個人。他們懷疑人性,甚至否定人性,在他們看來人性是世上最令人感到骯髒和絕望的東西。
他們身上時常迸發出病態的悲觀,剛好,我就愛吃這一套。

話說回來,《渴望》仍舊算得上是一部「躺在沙發上吃著薯片沒事幹時值得順便瞅瞅」的片子。

我原本還期待中島哲也版的《進擊的巨人》,但在他出於一些「不可告人」的原因罷導和《渴望》的失利之後,不知道他的下一部作品會是怎樣的呢?

BTW,我感覺中島哲也把不那麼精緻但耐看的小松菜奈拍得超凡脫俗。不知大家都怎麼看?


真正懂得中島哲也導演的人不會暈。
《渴望》構造了一個虛無的女主加奈子。
她沒有愛,沒有恨,"腦袋和胸口都是空的。"
她做事情沒有目的,她殘 害同學,販 毒,逼迫同學坐台,誘惑並且毀掉對方……她做這些事情,目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為了復仇啊,為了她的緒方復仇。
切,才不是嘞。
中間,加奈子在酒店裡對那個喜歡自己被自己誘騙失 身的柔弱男生說道:"緒方是我殺的。因為喜歡他,所以要殺了他。"說完,男孩就被殺死了。
看見沒有!!!不是復仇,就是她殺了緒方啊!
到這裡,可以說是病嬌。
但真的是嗎?
不是。
她無意識,無目的,縱 情 聲色,放蕩不羈,邪惡多變,但是看起來又那麼純真無害。她最常說的就是"我愛你。"
她誘惑每一個人,就連那位女老師她也去親吻她,好像誘惑別人已經成了一種習慣,無論對誰,只要一句我愛你加上一個吻,就會被誘惑。
可是她忘記了,對方的女兒,被她迫害了。
她接觸到的都不是正常人,不是瘋狂的父親,漠視自己的母親,膽小的暗戀者,就是那群不正乾的青少年,還有黑社會。
於是當她遇見一個稍微正常一點的人——女班主任,她用以往的手法已經不起作用了。她無法迷惑對方,所以被殺死,她一點也不痛苦,她是虛無的。
這樣的人物塑造,你牛逼你造一個試試?
不得不說,中島哲也導演的電影從沒讓我失望過,可是有些東西就是這樣,就這部電影來說,褒貶不一,就連一些中島鐵杆粉也紛紛表示這是爛片。
有人說敘述短鏡頭太多,穿插敘述看不懂,故事情節描述不到位。
那我是怎麼一遍看得懂呢?我感覺情節說的非常清楚,用混亂的畫面說清楚了整個故事,至於看不懂的人,是你觀影經驗不夠吧,多看看會明白的。
當然電影也有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說好幾個人物就這麼斷了線了,橋本愛的那條線,還有那個一直微笑的幫著黑社會的警官,雖然知道他們是什麼人,但是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結局,還是會讓人有些失落。
影片最後非常精彩,畫面戛然而止,讓人有些沒反應過來。
最終,父親還是沒有找到女兒,起碼在影片里沒有,這就是真實啊,一般情況不就是找到女兒的屍體然後繼續下一步嗎?但是這部電影沒有,導演始終把加奈子放在每個人回憶里,讓她成為一個不太真實的人。
所以,她是空無的,她代表著每一個"放蕩不羈"的青少年,她就好像一個杯子,每一個墮落青少年的感情放在裡面都可以組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
電影的名字叫《渴望》,渴望的究竟是什麼,還是"渴望",它本身是什麼?是一種慾望,是"我想要……"
男主人公一直渴望找到女兒,女主人公的媽媽渴望完愛情又渴望找回女兒,黑社會渴望利益,墮落少年們渴望快 感,暗戀女主的人渴望女主,毒癮女渴望變成女主……那麼女主呢?她渴望什麼?她是0,是空白,她可以涵蓋所有人,又可以被所有人涵蓋。
如果還有人說這部片子爛。
那我也說不了什麼。
是爛,爛到人心裡去了。


中島哲也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從來沒有話外意識表達,即便是被某些人詬病的那些冗長的畫面,也是為了他所想展現的信息服務的。換句話說,中島哲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電影想表達什麼,每個人物的出現,每一個細節,意味著什麼,所以我覺得他是個天才,這和很多導演到最後把自己都繞進去不知所云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它可能會造成同一個結果,那就是會讓人冒出「這部電影不怎地」的想法,然而還是那句話,這個老頭子已經把自己想展現,想表達,想講的故事十大十映像在大家面前了。
就看你喜不喜歡罷了。
《渴望》也不例外。
舉個例子,電影里那個警察全程笑嘻嘻,對所有事情無所謂的態度,在最後,一槍打死了本來自殺失敗的小田切讓,然後說,自殺了。
這個我本來看完電影都快忘記的「細節」,天哪我竟然把它稱之為細節,要知道作為警察故意槍殺本來已經被捕獲的罪犯還一副「得意」的樣子,這麼惡劣的一幕放在其他任何一部電影里都足以成為一個重點描述的鏡頭了,但是在《渴望》里,它只是一個小節點,並且淹沒在無數個讓人更加困惑的無來由的醜惡人性里,讓我都差點忘記這一幕了。
可以想像《渴望》的精彩程度,還有一個小細節,我不知道是導演故意為之還是覺得不是他想表達的,那就是,當那個警察槍殺那個罪犯之後,沒有人(這裡特指當時圍在周圍的一圈警察)出來維護正義,是的,一個都沒有,全員沉默,讓人更加倍感寒冷。
然而為什麼要寫這麼一個寒冷到極致的故事呢?從頭到尾,每一個人都不是好的,哪怕好也不是單純的好,就像小晶的母親心疼自己的女兒遭遇這種事情,因而泄憤殺死了佳奈子,但即便這樣口口聲稱深愛自己女兒的母親還是從他人口中聽到了「其實你根本不了解小晶」的訊息,子女之前的隔閡,又怎麼能單一地把錯誤歸因於一方呢?除此之外,橋本愛對好朋友的維護也算是本片里少有的暖色了,當然這個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沒有刻意琢磨的。
那麼導演到底想講什麼呢????!!!!!
答案是:看海報 看海報 看海報 看海報,海報里出現了兩個人,父親和女兒。
就像是東京食屍鬼第二季的結局一樣,其實海報早已告訴了你一切,我覺得肯定不是巧合,千萬景象固然是導演展現出來的,但是從始至終,「找到失蹤的女兒」這條線就沒斷過,海報里的爸爸一直在找女兒,不停的找,然後看到了各種事件和人,這些人又有著關於女兒的過往。
還有一點,這個畫面,剪切到最後的部分戛然而止,之前導演對表現溫情的吝嗇以及即使展現也是非常自然而然的風格到最後突然戛然而止了,最後一片白雪中,開始刻意了,是的!!!!!開始著墨渲染父親的情緒了。
你能感受到這個父親有多愛自己的女兒,有多狠自己的女兒,我說不好是愛還是恨,所以這麼說。總之父親對女兒有一種化不開的,非常濃重的情感在裡面,有感受到,連旁邊小晶的母親都不逃跑了,流下了複雜的眼淚,是的,這個眼淚代表的情緒真的很複雜,自行體會。
最後補充,最後父親所展現的濃重情感顯得很突兀嗎?回想一下這一路父親尋女的過程(父親的易怒與暴躁是個點),你會有答案。


完全不能認同說這是一部爛片。

首先來說父親。
他本身就有精神上的疾病,而且酗酒,這兩者會讓人分別處於長期和間接性的精神狀態的問題上。如果把他塑造成一個條理清晰的「回頭浪子」的形象,那豈不才是奇怪?一方面,他痛恨自己,想要回歸家庭;另一方面,他痛恨出軌的妻子和不親近的女兒,想要摧毀她們。 加上精神問題和各方面壓力的催化,就形成了兩種思想的不斷糾結、變化和掙扎。我覺得沒毛病。

再來說加奈子。
非常贊同其他答主,對於加奈子形象塑造的肯定。
加奈子代表的本就不是什麼正常少女,引用其他答主的話,她就是個「虛無」的人;引用馬男毒雞湯的話,就是「表面沒感覺,內心也沒感覺」。

她做事全憑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放縱自己、滿足自己。
在電影里,加奈子就像一個惡魔一樣,說著別人期待的話,所有人都愛她、無法拒絕。想到了這一段時間讀的《惡之花》。引用書中解讀的話:「這些花可能是悅人的、誘人的,然而它們是有病的,它們藉以生存的土地有病,滋養它們的水和空氣有病,它們開放的環境有病,質言之,社會有病,人有病。」、「病態的花」具有「奇特的美」。加奈子的是眾人都無法拒絕的追求。
「追求虛幻中的共鳴」回答的很好呀!安利大家!

最後來說「渴望」。
為什麼一定要把這兩個字拆開來解讀?朋友,你聽說過《雨人》嗎?跟下雨有關係嗎?聽說過《超脫》嗎?跟脫有關係嗎?聽說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嗎?跟我有一塊錢的關係嗎?

「渴望」所望的,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每個階段都不一樣。不是所有人都永遠追求社會主義美好生活,不是所有電影在最後都要給你希望。這裡的渴望,是每一個有人性之惡的各種人物的心之所向。這裡非常贊同下面這個回答

有人說故事情節不是很好,講真,其實我一開始也沒看懂。(尤其是名字好多,我彷彿在讀各種斯基的俄國文學?這是誰?他是誰?我是誰?我在看什麼?)但是看到後來,覺得這種穿插的剪輯,讓觀影者是帶著思考去看影片的,也能接受。
有人說拍的像MV…


寫的很快大家將就看,個人觀點。
加奈子就是沒有感情啊,背景閃現過加奈子的父母都是自私對她都是放任無謂的態度,她唯一的感情就是初戀,她連對自己也沒有感情所以可以塑造成各種人需要的樣子,而她又極度矛盾的有過「情感」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所以她就說自己是掉進兔子洞的愛麗絲。而片尾那個小女孩媽媽殺加奈子的時候那個女孩和加奈子也形成對比,那個女孩的媽媽也和加奈子的父親形成對比。我倒是非常非常喜歡加奈子這個人物的塑造。
而且我覺得中島哲也拿捏住了一些我們這一代人的一些特點我們在一個物質和文化都很豐富的時代出生,也是在一個人類最複雜的時代出生,我們一直好像飄在一個地方,沒有目的也沒有結果,很多情感泛濫,很多沒有感情反正都是一樣的,我們迫切的想找到同類,甚至想從虛幻中找到共鳴,只要有「快感」,我們才不在乎付出什麼代價


完全比不上告白。裡面每一個人物都太過平面。
先說男主角父親的角色:演員的演技很好,但他的演技再好在這部電影里也是無法傳達人物內心的。因為人設本身站不住腳。一個開始表現為渴望家庭後來又反轉成要把家人殺掉的,強姦毆打前妻、對女兒產生慾望、調查時腳踢小混混無辜的老母、侮辱別人妻子的人,居然是想「找出變成惡魔的女兒親手殺了她,因為她怎麼壞也是我的孩子」??他自己比女兒好不到哪裡去吧,這是替天行哪門子的道啊??

再說加奈子:少女富江,性格發展實在是奇怪了。電影里一直在強調她是不斷墜落,如果是為了初戀被害死接近犯罪者,為什麼不是只向犯罪者復仇?在告白里,未揭開部分的真相是層層遞進式剝開的,能感覺到人性一步步走向深淵。這部每每爆出來的新秘密都大同小異。加奈子害了少年A,加奈子又害了少女B,哦原來少女C也是被她拉下水,形式也無非就是教唆吸毒迷奸拍照之類,不斷重複,看得人心生倦意。而加奈子好像一直那麼壞,從心碎的復仇者到無差別害人取樂之間,她心境是怎麼變化的?她的家庭背景、可能遺傳到的精神疾病、吸毒導致人性冷漠這些可能性被提出卻未被應用,好像她天生就是個怪物一樣,對初戀也沒表現出真正的愛(她親初戀和親其他閑雜人等都一個表情,感情呢?)

如果導演本意完全沒想探討校園霸凌和家庭破裂對孩子的影響,只是想塑造兩個純粹的怪物外加賣弄暴力和獵奇吸引眼球的話,那他還是挺成功的。他兜售暴力的方式和A片純粹地兜售性也差不太多了。


一句話:

被一群不良少年暴打致死的松子,終於有機會親手乾死了不良少年的頭目為自己報仇。


看了,站在告白的基礎上,最多只能3.5星了。

一如告白,本片中NANA又成了新一代惡女女神,堪比唐澤雪穗。役所廣司也演的不錯,一把年紀了還那麼賣命。其他幾位主演也都算不拖後腿。

但是,作為中島哲也粉絲,本片模仿昆汀風格的元素我覺得實在不討喜。電影差在惡得太泛濫,每個人都像那個班主任所說,『胸和腦袋都是空空的』。惡的表現只停留在感官體驗上,沒有告白的細膩感。每個人好像都很極端,好像都是滿腔的憤恨,卻讓人不知憤怒從何而來——惡得誇張而無緣由。所以有人評論本片是有『渴』而無『望』。最後的結果是人物扁平。套用卡弗一句話,當我們談論『惡』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渴望全片扣住『惡』,但似乎卻不知道究竟在說什麼,所以空洞。

另外,本片的視覺語言也不如之前的下妻物語、被遺棄的松子的一生、告白三部有特色。
下妻物語和松子的畫面色彩極端鮮艷,告白的畫面冷灰色調讓人心寒,渴望卻沒有明顯的表現自己的特點,只有炫技一般的剪輯,但反而讓人觀看體驗感到不適。

總體感覺像是中島哲也想轉變卻失敗。或許,我們想看的其實只是告白這樣的電影吧。


太碎,一直結局的時候也沒攏起來。


相較於之前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下妻物語》《告白》好像很少人看過中島哲也的這部 《渴望》。

果不其然還是有中島哲也多敘事線的風格。不同於松子和下妻物語畫面的絢麗,也不是告白的全片灰暗沉悶。而是短鏡頭快剪輯晃瞎眼,更融入了很多暴力血腥鏡頭。很多人說模仿昆丁,平心而論作為一個半外行這部片子還是有著他自己的風格,配樂仍然是亮點,大量的具有衝擊力視覺效果的鏡頭個人感覺打散了敘事線,像是運用過了,表現欲太強了反而適得其反甚至走火入魔。

故事本身是很好的,躁鬱症的父親,出軌的母親。涉及了很多例如校園欺凌,醜聞,家暴,援交等社會問題。拋開這些炫技式的剪輯,對於故事的講述人物的塑造顯得平平無奇。全片彷彿都在描述餓,看得見「渴」而不見「望」。

不過確實能感受到一種 愛與恨糾纏的情感。這也是中島哲也的厲害之處。這種細微的情感。父親一邊發瘋的尋找女兒,一邊又馬景濤一樣的咆哮要殺死女兒,後來又求黑社會不要殺死女兒。渴望她活著,又渴望親手殺死她。以及被加奈子拽入地獄的那個男生,在拿著棍子要打死加奈子,最後卻還是下不了手。這種細微複雜的情緒被無限放大放大最終呈現出來。真實的人性不就是這樣么,不會全有愛也不會全是恨。

到了電影后半段我也是看不懂了,怎麼打也打不死的父親…確實看的心裡挺堵。不過中島哲也確實很會挑蘿莉。依舊將女主拍成惡女女神,超凡脫俗。

看完了寶寶表示心裡苦,可能前段時間又看了告白,對渴望帶有很大的期望現在有點失望。或者只是想看到之前的那種更中島哲也風格的電影吧。


必須要說一下我的感受,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后半段散了,人物塑造散了,我們不管男主的死活了。其實,真實的人性不就是這樣嗎?人從來都是愛恨交織而不是一邊倒的好或壞,對人的評價不該是樣板戲裡的高大全或者是罪大惡極吧?男主角看起來一直很~壞~,但其實我們都能從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自己也許比他更壞呢?女主也是,她是~壞~的嗎?我覺得,導演無意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也無需思考這樣一邊倒的論述。的確看得很爽!這才是重點。關於這部電影,自己的看法最重要,豆瓣也好,知乎也好,評論大多人云亦云。


女主在上初中了被爸爸強暴了,家庭關係分崩離析。從此就無視父母雙親,這樣覺得是對他們最大的懲罰,小說中說,她被迫犯下了忌諱,所以像類似於背叛朋友這些已經對於她來說並沒有什麼。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她的前男友也就是緒方,都是為了復仇。她拉下了很多同學下水,只要和她有關係的人都會遭到不幸。。她做了賣春的媽媽桑,用毒品去控制朋友,用性去控制高官,她誘導老師的女兒也去賣春,高官們都是變態的,之前被人利用緒方給高官們進行肛交,最後迫使他自殺。於是她就進行一個復仇計劃。最後她被一個老師殺了,其他人也是沒好下場。開頭電影3個人被慘烈地殺了,是一個最大的高官殺的走狗殺的,也就是小田切讓扮演的角色。他們為什麼要找到女主,因為女主有著他們的把柄,她把高官們做愛的照片都拍下來了,他們瘋狂地找她,想殺了她。這個電影到最後升華了一個主題,是愛,給身邊摯愛的人多點愛多點關心,起碼不會釀造成這樣的悲劇。社會上有很多缺少關愛而導致的結果這樣的事發生,只是電影和小說比較偏激。希望這個世上可以多一點溫柔。


五星,雖然惡評如潮,但是我全程眉頭緊鎖,若有所思。
兩個看點:天使與魔鬼
或者說,是同一個看點


剛看完渴望 個人感覺比不上告白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劇情發展也太奇怪了吧!!小松菜奈作為女主她的心理走向和行為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阿 光說家庭因素和初戀被害什麼的 那為什麼要傷害其他無辜的人。。妻夫木聰一整場笑嘻嘻的倒是挺叫人頭皮發麻
感覺太追求畫面感 用各種倒敘插敘方法拼湊出這部電影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就是想說我沒看懂(?_?)


唯一的亮點小松菜奈。。


w?!哇想你們K下了d?d


_(:з」∠)_,看過小說,也就是深町秋生的《無盡渴望》,只能感嘆日本高中生作業真少。課餘活動真豐富。


《渴望》從片頭就有人說很昆汀。第一次看的時候也是覺得好像混了好幾個人的風格在裡面。而且是剛看了《告白》緊接著看《渴望》,當時覺得相比之下遜色很多。但意外地這兩年會偶爾拿出來看的還是這部。

我個人覺得這部片子並不是想描述人性的善與惡,因為《告白》表現得更加鮮明,而《渴望》是置於這兩者之間的混沌。這種混沌不只局限於青春期少男少女,成年人的世界裡也一樣混亂,愛憎不分明。

《渴望》很值得玩味的一點是加奈子作為從開頭就行蹤不明的少女,她在整部電影中從來沒有作為她本人出現過。她的整個形象完全是在其他角色的回憶里一點點構建起來的。只存在在她父親的記憶里,在迷戀她的少年的幻想里,以及同級生森下的憎恨和心理醫生的秘密里。其中大部分是男人。加奈子的形象幾乎是被男性掌控欲和性幻想所描繪出來的。

加奈子從青春少女變成復仇女神的理由也交代得十分簡短,觀眾要看到三分之二這樣才從松永嘴裡得知她是為了緒方故意報復。但她復仇卻沒有明確的目標,把不相關的人也拉下水並享受這一過程。女性復仇可以說是很典型的一種假女權了。電影里也明確有人說過加奈子就是惡魔。惡魔化女性的傾向本身也來自於男權社會中對於擁有power的女性幻想產生的焦慮。

另外,沒有名字的少年這個角色我認為也反映出了另外一個關於男權社會容易被忽視的點。patriarchy並不只站在男性立場弱化女性,對於同樣的男性,如果不符合其主流價值觀中的男性氣概,也同樣會嘗試甚至於強制同化他們。少年明顯不符合主流概念里的陽剛氣質,打棒球也並不是為了追求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和男性荷爾蒙,而是希望加奈子在場外看著他。少年最終被極為暴力的方式(被男人強姦)同化成了一個暴力又極富攻擊性的另外一種人,可以說是無法根除的男權完成了一次同化吧。我很喜歡這個角色,很喜歡他說:「藤島、藤島加奈子。この地球でたっだ一つ美しい生き物 (這個地球上唯一僅有的美麗生物)。」 然後又說:「殺してやる。」

說不定是過度解讀,但是我本人覺得《渴望》雖然沒有明確批判,但很多情節中都反映出了男權社會的根深蒂固和其(被放大了的)黑暗面。

小松菜奈的臉很適合這個角色,還有老戲骨役所廣司carry。如果加奈子別總是笑得很故意就更好了。


這部電影的主題很多啊
但是我覺得落腳點還是家庭。


看完覺得很噁心,同時寒意嗖嗖。加奈子真的就像惡魔附身,無來由地惡,她的存在就是她父親罪惡的證據。


推薦閱讀:

有哪些全程無尿點的電影?
小黃人中為什麼沒有女生?
有哪些節奏較快、信息量大的電影值得推薦?
以對白驅動的經典電影?
你心目中最好的追車戲?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日本電影 | 日本電影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