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必讀書目」讀不下去?


因為你和作者沒有共鳴,書中沒有吸引你的地方,也有可能是文化差異和遣詞用句的習慣不同。
經典固然是經典,但是經典畢竟是需要時間來證明的,所以在你生活的時代和經典所展現的時代必然相差甚遠,《駱駝祥子》固然是經典,但是在如今的社會中,誰還能看見他們的身影呢?反之,如今一些不怎麼樣的作品,因為貼近我們的生活,所以很多人喜歡它,即使它本身並沒有那麼優秀。比如饒雪漫的作品,初中高中生喜歡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書中描述的就是他們的生活,主角的困境有可能就是讀者自己的困境。但是《駱駝祥子》中祥子的困境現在又有幾人能體會到呢,當然你也可以說貧困的下層民眾在如今的時代也是存在的,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遷移、聯想的能力,大多數人只能具體到黃包車夫的困境。有些書是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歷和思考作為基礎的,比如你現在讓我去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不是我不想看是真的看不懂,在比如你去問小學生《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為何一再猶豫放過報仇的機會,他也是不了解的。一句話,是你沒有達到作者的受眾要求。讀者和作者難以產生共鳴,作品對讀者失去吸引力,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達到滿足自己精神的需求,讀者自然也就會產生讀不下去的感受。
文化差異這方面,只能通過量的累積或者對於作者或作品所處年代、地區進行一定的了解。雖然各個地區作家的表達方式有所差異,但是在人類的共同問題上是一致的。
剛才看了一下教育部大綱列的書籍,說實話是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性,而且有些書根本就不適合在那些年齡段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居然選用故事集的方式……真是無語了。題主如過願意和我進行交談我倒是可以推薦幾本,當然……我也是看書的渣渣,葉公好龍。


Thx,
多年的經驗,看著床頭擺的幾十本跟花瓶一樣的書,
深深覺得,
還是那句話:
書,非借不能讀也。

再來說一下必讀書目的事情,
看著上面都有人在質疑提問者的語文基礎或者讀書態度了,
不禁啞然失笑啊,
是什麼讓你產生如此之武斷,揣測別人、定義別人。

那麼為什麼說必讀書目讀不下去,
根本原因在於——價值觀不同。

人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的學問經歷和生活閱歷不同,他在今天想看的書,未必同於昨天,未必同於明天。
每一個榜單,都體現了當時代的價值觀念,甚至僅僅是由於編輯的偏好。

編輯喜歡薩頓,那麼他就是偉大的,
編輯不喜歡王小波。那他就只是個周旋文科圈的理科生。

盡信書不如無書。
沒有哪個榜單出來,是因為這些書編輯們都通讀過了,他們也不奢望你去通讀。
他們只是希望,能給你提供選項,
然後,由你自己來做選擇題。
不同的是,選項中盡量不會有錯項,
他們要保證我們不會因此而中毒,
主旋律在所難免,
雞湯文有勝於無。

當年金庸的書是不會上推薦必讀書目的,
後來不也堂而皇之了嗎?
當年我上中學的時候,偷偷讀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那時候讀《白馬嘯西風》、讀《飛狐外傳》,為裡面人物傾倒,為內容傾倒,
常常想,何時才能退休回家,坐在搖椅,一副老花鏡,酣暢淋漓讀武俠,何其快哉~
現在,我就不會這麼想了,我想,等我老了,我更應該讀我老了之後——那個時代的經典,這樣,人生不至於老朽,或許能化腐朽為神奇也未可知呢~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讀書也是如此,
把書比作人,
你今天看不下去,
那就"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再去看他。

那時候若有共鳴,不要吝嗇,
請為今日之洒脫,浮一大白,

循其本,
所以,綜上,
兩點結論,
第一,不必煩惱,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讀你想讀的書。
第二,不必苦惱,是你的早晚會來到——且待幾年再去讀他。


當然還有另外的兩點:

第一句叫:書山有路勤為徑,
不僅僅是在說學習之路,
其字面根本乃是指的讀書做學問,
可見,讀書,根本在於勤,要「手不釋卷」。

第二句話叫:必也正其心誠其意。
周恩來說過「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讀書只為娛人娛己,草木同朽。
何以為國家,何以為民族,
何以為百姓,何以為自身,

書,
不僅僅是紙,
那是厚重的歷史,
是傳承,
要傳承。

那麼在最最最後,我覺得,初中時期的必讀書目,
一本《平凡的世界》
讀兩遍,
足矣。


謝邀,遲遲來答。
我和樓上的觀點不一樣,我認為,很正常。

首先,這個書單由教育部開出,一定程度上是有政治色彩的,但並不是說就大過了教育意義。但是就教育意義來說,也只是做到了配套語文教材,而非提升中學生閱讀水平的程度。
人讀書,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並不認為在歷史教材被閹割的情況下《雷雨》《子夜》《駱駝祥子》的原著意蘊能夠完全被體會。以上三本,皆二十世紀上半葉現實世界的反映,想要在閱讀過程中做到體會,不至於不知所云,則需對此段歷史有基本客觀的了解,需要在小說之外有相關的歷史內容的涉獵。如此這樣,才能有共情。單看小說,其實對一般讀者的吸引力並不大,缺乏閱讀動機的閱讀,感到難以繼續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加之,對應試教育的反感和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讀不下「並不奇怪。反倒能一一讀完的人,非才即呆。

所謂「必讀書目」,是不是真的就是「文學瑰寶」?抱歉,就我看來,列表中的某些還真擔不起這個稱呼。


偽必讀


首先,從題主問的問題來看

「必讀書目」能寫成這樣,要麼說明你的語文基礎不好,要麼說明你的態度不認真。看你也是一個大學生,說明後者可能性比較大。

等你能好好把一個問題問好再說吧
----------------------------------------------------------------------------------
既然題主已經把問題修改了,那好吧

自認為算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但是也並沒有把「必讀書目」看完,大約看了三分之一吧。

題主說這些書看不下去,離自己的時代很遠,竟然還出來幾個贊同+批判中國教育的,這明明是你們自己的問題好吧?!

為什麼你會看《滿城盡帶黃金甲》津津有味,卻看不下去原著《雷雨》?你喜歡看「一戰二戰歷史」,就說這些大名家的著作是騙小孩的?中國就這些文學瑰寶,還讓一些不愛讀書的人批評,真是讓人氣憤。

怎麼讀?

把「必讀書目」的標籤拿去,拋去目的,把它當成一本真正的書,真正的閱讀一次


這個必讀書目的存在本身就是錯誤的。要是某個專業必須能讀某些專業書籍我還能夠理解,哪有中學生必讀的文學著作?

所謂名著,必然有它的偉大之處,但不是所有偉大的作品我們都必須欣賞。「必讀書目」、「你必須知道的XXX」、「官場必讀的聖經」,諸如此類,能取出這種帶著強權色彩的書目書名的人真的值得信任嗎?他們讓你必讀的書真的必讀嗎?

我想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為當我們的一生演繹到某個階段時候讀它會覺得有趣,而不是我從小到大讀它都認為它有趣。就像青少年對《西遊記》、《水滸傳》的興趣遠大於《紅樓夢》和《三國演義》,而中老年反之。


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真的是禁錮天性。而這種禁錮要等到被釋放的時候才察覺自己以前過的多麼不開心。久違了的,最近每晚偷閑半小時讀散文讀出了中學時代對於世界充滿好奇與探索欲的心情,終於又找回來求知的熱情與動力呢。學海無涯,吾生有涯,以有涯逐無涯,樂在其中而不知今夕何夕,或忘老之將至,不亦樂乎。


就像別人給你推薦的所謂有營養但是你不愛吃的東西一樣。雖然有營養,但並不是無可取代。


為什麼「必讀書目」讀不下去?因為強扭的瓜不甜。


原因很複雜
首先書是作品,所以不同讀者之間會存在審美之間的差異,就想我爸爸愛得不得了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我怎麼樣都讀不下去。
其次的話,因為這些所謂的名著、必讀書目承載的東西太多了,類似於《紅樓夢》講述一個家族的興衰還要順便反映一下社會現狀,《雷雨》一邊搞搞亂倫還要不失文學性藝術性,在篇幅上就短不了。這樣一來的話,前後的鋪陳,作者的意圖都被掩藏在了文字之中,如果不是有很大的興趣或者是沉浸式閱讀的話,恐怕很難啃下來。
最後,正如前面有答主所說,編排出來的這些必讀書目有其不可言說的目的。當然我不是在說陰謀論那一套。只不過就高中課本來講的話,認認真真聽了課然後也拓展閱讀了的恐怕就只有那一本《外國文學鑒賞》了。


必讀書目有其必讀的理由,但也有其局限性。
讀書,怎麼說呢,跟一個人的心態、興趣、成長、閱歷有關。我讀《駱駝祥子》是在初中,當時一口氣讀完了,並且感覺很棒。我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小學五、六年級,花了幾個晚上,每天上床讀到八九點,到現在都記得保爾柯察金與那個冬妮亞的故事~
但是現在我看這些必讀書目,大部分都是當作任務,畢竟人都喜歡流行的當下的東西,小說詩歌都不例外,越長大,被紛雜的慾望迷了眼,越讀不下某些書。但我覺得會有讀下去的那天,最近一年,靜下心來,名著經典讀了不少,諸如《白鯨》、《悲慘世界》、《聖經》、《罪與罰》……
文學史的編寫是嚴謹的,必讀書目大都有其必讀之處,能讀的還是很多。讀書,關鍵是靜心,不然還是去看電影吧。


推薦閱讀:

怎樣的文筆才算好?
為什麼我們要讀蔣勛?
如何把野球場寫出江湖的感覺?或者寫一下野球場的「江湖規矩」?
如何用文學概論(文學理論)的知識分析電影《後會無期》?
從文學的角度看木心的文字屬什麼水平?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文學 | 高中 | 經典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