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是否真如大多數人所認為的一樣不及 Quora?
前幾天上Quora看了看,不知道是自身英語水平不過關還是不太熟悉Quora,發現其實Quora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
1、用戶參與度,發現Quora里雖然用戶views很高,但是明顯vote和comment比較少。
2、用戶體驗,
Quora引導式的任務讓我這種不喜歡強迫式引導的人略為不爽。
Quora首頁的Top Stories只會出現自己關注的領域,且似乎沒有相關的編輯推薦,直接是按更新時間排序。對比知乎首頁,前幾位基本都是關注較高的問答。
Quora好像也沒有本月最熱、今日最熱這種篩選式的編輯,也沒有收藏這種功能。
右邊欄好像也沒有充分利用起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許多人吹捧Quora呢(除全球用戶的思想交匯)?求各位大神解答
其實我倒是認為知乎已經走上了和Quora完全不同的一個發展道路,單純地比較兩者的好壞已經沒有意義了。
一個新用戶來到知乎知乎,知乎最先鼓勵的並不是讓用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生產內容,或者提出自己的問題。知乎似乎更鼓勵用戶在知乎上閱讀。你在知乎上提出的問題沒有大V關注,不邀請大V回答就無人問津,知乎上你辛辛苦苦寫的長答案沒有大V點贊就難以傳播。
這一點在知乎移動端的App就能體現出來,沒有便捷的查看自己關注的話題動態入口,右滑菜單打開之後除了全是回答和贊同動態的首頁之外,另一個最大的按鈕是編輯推薦的「發現」。
而在Quora,首先是首頁有新添加到你關注話題里的問題。然後下面的Bar上還有專門的OpenQs按鈕以查看單獨的一個只有新問題的頁面。這是對用戶去解決他人的問題,去創造內容的鼓勵,這樣同時你的問題也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又鼓勵了提問。和知乎的方向是不一樣的。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知乎仍然將是由少數大V創造內容,其他人閱讀,點贊,這些人從社交平台遷移過來的朋友繼續點贊的微博式內容平台。
這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由中國人的社交屬性決定的,相對於歐美的民眾,中國人更喜歡追隨少數大V的腳步,聽他們的言論。用「得到大眾認可的觀點和內容」來包裝自己,而不是跟在網上隨機碰到的陌生人進行交流。
所以,知乎和Quora最大的區別就在於:
知乎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寫給你的Follower,所有在「發現」欄目下看到這個回答的人甚至是知乎的編輯看的。
而Quora的答案,100%的是寫給提出問題,以及跟題主有相同疑問的問題關注者看的。
我倒是覺得既然已經有知乎日報的存在,又為什麼還要開放知乎的註冊呢。既然已經是走以閱讀為主的平台,那為什麼不幹脆專註內容質量呢?大量垃圾用戶湧入,每個問題下面都一大堆「回貼式」的回答,倒是真的再這樣下去,就要變成下一個豆瓣或者微博了吧。
============2014/7/14更新============
估計有很多同學不理解什麼是「垃圾用戶」,或者誤解了我口中的「垃圾用戶」。
有人新開了一題質疑我的「垃圾用戶」言論,放在這裡: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491676/answer/27982572
不具可比性。
知乎根基在中國,現在有朝社交平台發展的趨勢。(好壞參半)。
Quora是美國人做的,可以綁定FB和google賬號。用戶文化背景複雜。
就界面的易操作程度和話題關聯度,還是知乎好用。
樓上說的知乎大V效應,很大程度是因為國人的從眾心理和相信權威。
Quora沒有這個困擾是因為每個答主都覺得:自己最牛逼。
說Quora問題和回答質量高的。
別鬧了。
今天timeline上的一個問題是:
What do I do if the woman I m in love with has small hips?
嗯。
個人覺得,推崇Quora的原因之一正巧在於題主所說的「知乎有熱門推薦balabalabala,而Quora沒有。」
在知乎,一個問題如果沒有一兩個大神的關注,又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呢?多少人會去翻新出的問題?這導致了知乎大量的問題被淹沒。正如別的大神所說,知乎把知乎做成了一個社交網站,個人認為可以知乎和現在的微博差不多,如果沒有一兩個那大V的帶動,你的微博想火?難呦。但是微博好歹還有人家自個兒的圈子呢,而知乎的性質註定不行啊~
題主說Quora vote少啊這我真沒覺得,還是那句,知乎大V效應。Quora上我的問題二十分鐘後就有人答,一天後有五個答案,而在知乎我們這些小透明用戶想都不敢想啊~
另,Quora客戶端比知乎舒服多了,知乎一大堆問題我就不好意思說了。
不過Quora的問題之一就是情感類過於泛濫。太多了。
以上。
~~~~~~~~~~~~~~~~~~~
勞資辛辛苦苦爪機碼的新答案不見了……不負我的那句話!!!!
心情糟透了,扔提綱。
1.知乎跑題問題嚴重,不著邊際抖機靈答案太多,往往還能得高票。Quora上大部分都抱著嚴肅認真的心態回答題主問題。
2.知乎某些人優越感太強,總以自己之長嘲笑別人之短。我把我自己的無知困惑顯露給你,你卻又哈哈笑我真沒文化捅了我兩刀。知乎整體氛圍都如此,而Quora明顯不是。
3.給知乎發郵件提過兩次建議。第一次壓根兒沒有回復,第二次回了我,我發過去又是石沉大海。我同樣發的索尼(索狗汪汪汪)先有自動回復,之後還有專人回復,反正一定是索尼的郵件結尾。別拿知乎公司人少來說事兒,弄個自動回復很難嗎我不覺得。
4.綜上,既然我的英語水平擺在那兒,那我為何不去一個讓我舒服的地兒。
就醬。
徹底走啦。我2010年年初註冊quora, 由於中國大陸當時被禁止,所以托美國BNL一實驗室的大叔幫我弄的賬號,尼瑪名字弄錯了,他隨便挑的。
同年年底註冊知乎,之後知乎每一年只登陸一次,發現自己又忘記賬號之後換了起碼5次賬號。
為啥?
1. 用戶群方面,知乎永遠比不上quora
- 老年用戶群:
增廣賢文裡面有一句: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我覺得讀比自己年長很多的人的東西,最能長見識。
那麼哪兒找比我老的呢?
quora啊,加了個70歲矽谷老太太,看她詼諧又超級有用的回答:
這是老太太的自我介紹
"When I moved here they grew apricots and not silicon. Now they grow startups and import apricots."
那天看老太太解釋自己和老公為啥不要小孩,以及30,40,50歲人生歷程中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一系列的事件。以及她要把自己的遺產留給侄女的決定,她最後寫到:she loves us and we love her.
我很喜歡這樣的回答。
那天看到某人正在問納粹的一個心理醫生的問題,他在寫傳記,於是加入過德國軍隊的老頭就出現回答了。
改天又看到有一個50歲中國大媽用異常準確無誤的全英文問如何選擇獨特的路徑去探尋東京。
就不貼出來上面那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的截圖了。
5月13號早上系統的提醒,又是一個70歲左右的大媽在quora上出現,
他們不僅提供知識,是不是對你將來的人生有激勵作用呢?
你這知乎上給我找幾個70歲的用戶試試?
- 美國國家宇航員,美國歷史最偉大的語言學家,美國各大名校教授
- 善良。這點很重要
本人喜歡問這些問題:社保,醫療,
知乎不僅沒有人回答,還有人勸我去百度。
quora每次都會有善良的國際用戶回答這些不能讓他們成為網紅的問題。
- 知乎上回答一句話,或者戲謔的,或者不懂禮貌的比比皆是,除非太過分,否則系統都不管。
但是quora更嚴格,我之前的很多回答因為只有一句話都被downvote消失掉了。中間因為我罵了髒話禁了我一個月,然後跟我說好了幾月幾號會放我出來就嚴格執行了
- 對英文很嚴格。沒大寫首字母不post你問題,沒打問號也不行,另外,我上面2個都滿足了,但是我如果把if從句放在我問句前面了,它就不讓我post我的問題,我停一下想一下語法問題所在就改了,然後系統就讓我給它send thanks.
Isn"t that super cute?
- 嚴格還來自其他同樣身患強迫症的用戶。我2年前回答了一個關於對台灣的印象,我提到了N個人名,包括孫立人,楊慧珊,陳誠,那麼我為了省力氣,都寫的中文,於是一個牛津畢業的強迫症患者為每個人名後面加上了英文名,有的沒有英文名就用上了台灣拼音,我所要做的就是adopt and send thanks to him.
我寫的每個中文後面都是牛津畢業的大叔自己加上去的英文名字,感受一下一個嚴謹的人的作風。我最後是原封不動採用了他寫的所有名字。
那麼以後,你繼續寫的時候,敢不敢像這上面廢話連篇,不講究邏輯和拼寫呢?英文本身的邏輯和嚴謹就已經局限了那上面的用戶,自然屏蔽了某些人,以及為真正喜歡英文閱讀寫作的人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
3. 網站工作人員不斷積极參与。
比如,去年我在搜索古希臘神話的卡戎。那麼有這麼一個英文問題,問卡戎的船叫什麼名字。
於是其中一個回答者的答案下方出現了個神評論,是個博學的希臘人,他舉出了各種典籍中的希臘原文來證明是沒有名字的,他也引用了但丁的神曲。
於是回復欄就出現了quora business team的leader,希望他能把自己的回復放到答案而不是別人的答案中,好讓所有人看見。
工作人員自己也不斷在上面發帖以及解釋quora政策。
覺得是一群非常棒的團隊,儘管拿到了去年幾千萬美元的風投,但是保持著自己一貫學術嚴謹的風格。
(今天突然發現帖子點贊過千,為了感謝各位,專門去搜索出了這個關於卡戎charon的答案,懂英文的同學可以圍觀一下)
另外為了方便各位,我又強迫症發作,為你們百度出了這個回復裡面涉及到的經典:
備註:梅尼普斯(英語:Menippus,約活動於公元前3世紀前期),伽達拉人,犬儒派哲學家
《埃涅阿斯紀》(一譯 《伊尼特》),(Aeneid)是 維吉爾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個 羅馬文學的頂峰之作
最後一個是但丁的
像這種帖子,的確點贊數只有10多個,這也是某些知乎同學所言的「弊端」,就是點贊數非常少。但是我看帖子從來不關注點贊,我會關注內容和寫東西的人的背景。於是我剛才看了一下,這三個互相在回復區討論的老男人分別畢業於帝國理工,MIT,哈佛。
我當初也沒加他們,因為他們研究的工程領域不是我興趣範圍,無法產生我所謂的「有效社交「, 所以我覺得單純定位某一個網站為社交是沒有意義的。我肯定是我日常活動的主題,我學到知識才是最重要,而不是找到所謂」志同道合「的人。所以那天我很開心看到了其中一個回答者的提供的卡戎obol的鏈接,看到下面的圖片:(之前我以為中國喜歡往嘴裡塞東西)
4. 界面調整。quora一直在調整,知乎給我感覺一萬年沒變過。當然我也沒怎麼上知乎。比如quora最近取消了提醒的紅色。
5. 激勵用戶- 一直沒在quora發帖,直到今年春節,3個月過去了,quora獎勵我一堆most viewed writer, 知乎獎勵了我什麼?
我看了評論,有人可能對這個the most viewed writer有誤解,這個不是對我瘋狂登陸的獎勵好吧,這個是獎勵給每個話題下面被用戶們看的最多的前十位:
比如我目前在中國政府這個話題全網排名第五
歷史方面排名
- 主動推送我的答案給了176000名用戶
- 每天適時提醒有多少次閱讀量
- 網站去年推出的獎勵,今天也收到了回答問題的邀請。但是也有爭議,有很多用戶覺得最後還是best writer們獲得了獎勵。
總之,這2個網站最大的不同以及資源在於一個字:人
這個人不僅包括了用戶,還有工作人員。
作為一個教托福雅思的33歲老年女性用戶,在自己國家備受年齡歧視的情況下,在quora上能夠獲得更好更得到尊重的用戶體驗。
附贈我被quora封掉的一個答案,sorry, 它太長以至於我要貼很多張(我沒耐心,所以中間可能會掉了幾句話沒截),本來我還繼續寫的,結果被封。你可以想見這個系統多麼嚴謹,當時這個答案不斷獲得贊,但是我不太友好地回答了斯坦福69級畢業的某大叔以及另外一個中國人,我估計是後者投訴了我。
P.S. 那段時間我脾氣比較暴躁,只要看見有不順心的評論我就會爆粗,結果quora每次發了警告無效之後終於禁止我發言了。幾周後解禁。貌似我粉絲裡面一個德國工程師和美國斯坦福畢業的都被禁止過。所以我也沒太當回事。但是老外很當一回事,他覺得不公平就會反抗,比如那個斯坦福的就不準自己再回答問題了。
但是只要我不爽了,不好意思,我又要來一次了。這樣最養生了,有氣就發。
P.P.S:有評論不斷強調英文差,你為啥不好好學一下呢?我的學生也是,每次安利這個網站就以自己英文差為借口逃避。我有VIP學員都40多了,還不是要撿起英文重新考雅思。這個世界,當你多學一個語言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美妙。
這兩句是我昨晚在quora摘抄一個老外叫Alex Houston的,我反覆讀就會覺得每個地方都很妙。話題關乎動物實驗問題,句子難度超過托福一般的文章。
所以我會禁止我自己去回答一些傻逼問題:比如這個字在中文怎麼讀,我的目的是提高自己英文寫作水平,而不是在上面招粉絲。
"The
difficulty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basis, other than the might of
the human race, to subjugate to its control - other less mighty species, to
deem other animals to be intrinsically inferior. If I were to hold that any
infringement of animal rights, where animals are accorded the same rights as
humans, ought to be culpable, things such as non-vegetarianism would become
legally proscribed. How is animal testing any different from eating animals? "
這樣逼格高的大叔只有一個人點贊,就是我。
DISCLAIMER: 有幾個閱讀能力不太好的人評論,提到我說知乎老人少是不公平的,因為歷史原因,不好意思,我不是傻X,我知道歷史原因。
我只是闡述了知乎上老人沒有quora多的現象,我的觀點是:你應該上quora。
而你抓住了我的現象不斷探討現象背後的原因,而忽略了我的觀點。
sorry, 因為某些人對我評論的舉報導致我要關閉評論了,我不想不斷受到知乎系統的警告。謝謝各位的點贊和支持。我不想浪費精力在沒有必要的爭論中,畢竟我主業是培訓,上周4結束了連續3個月不間斷每天至少7小時的工作,所以最近比較閑才得以多發了幾個帖子。
某些高中生的評論不爽我,說我帖子里」滿滿的優越感「,這個評論獲得的點贊是最多的,甚至有個女的追到我私信里,說我「心理有陰影」「容易被人利用」「為了防止你被人利用」「我希望你回顧一下」,
「我希望你」這句話請你不要對比自己年長的人用,而且每個人心理都會有陰影,你去管別人就說明你陰影面積已經大到你必須轉移對象了。
作為一個單親家庭不斷激勵自己成長起來自己考上國家級重點和211的人,作為一個連小學第一天回家,家長會,家長簽字,小學學費都要自己搞定的人,我的優越感來自我作為一個女性在這個不公平的社會裡自身不斷的努力,這也是我以後人生將要繼續的唯一基礎,我無法擺脫,你看不慣就屏蔽或者離開這個帖子。我不會改變我的人生態度。我也不會在意你的評論。所以不要到私信里來騷擾我。
另外,說明你可能不適合quora, quora上經常我看別人寫答案都是這麼開頭的。
比如關於吳清源問題的一個答案:「我媽媽是吳清源的一個親戚」。
關於大山的一個答案:「我就是大山」
另外一個答案:「我是大山在北大的同學。」 (我2010年看上quora並且註冊的理由)
後續: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讓我對quora的某些方面產生了一些質疑,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quora最近再次禁言
我一開始不清楚原因,後來看到私信就震驚了,它同一天連續flag了我差不多9個答案為違反網站規定,如果有髒話我還能理解,問題很多帖子都沒有髒話,它們一般是關於種族問題的,比如中國人對白人,對韓國人的看法,那麼我想,可能我違反了"political correctness", 因為我在帖子里說中國人是各種民族hybrid,長得比韓國人這種mongoloid單一種族的好一些,而且我說韓國人比較low-esteem,太關心自己外貌,跟他們的地理位置和四面受敵有關,希望他們love themselves.
解禁之後第二天都還禁了我一個帖子,我都被弄怕了,不敢發言了,因為quora只要某人不喜歡你的東西,你的答案立馬就會collapse, 而我懷疑是不是網站人員根本不審查,只要有答案被舉報,並且同時超過一個個數(可能是某人惡意所為),他們就系統禁言了。
我很失望,這樣還不如知乎這種messy world好呢。
於是各種人離開了quora
我本來follow了一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你們可以看看他自我介紹裡面離開的理由,和我想的一樣
那個一直鼓勵我要保持我"cynical"風格,可以讓他笑的在地上打滾ROFL的德國物理學碩士也被禁言了,我估計是這個cynical的風格要了他的「命」,可惜,看不到德國人用日文回答問題了。
我另外一個stanford的follower也是因為3個月禁言,他覺得不公平,所以居然禁止自己發帖, 只讀帖。
再貼一個我最愛的日本top writer的公開信,她癌症之後離開了quora,但是不是因為身體,是因為:
如此看來,我最初以為我找到了yahoo的替代品,一個更加睿智和禮貌的國際社區,但是發現它的「禮貌」扼殺了它的「睿智」,它還不如我過去12年待過的那個污七八糟,吵吵鬧鬧的yahoo聊天室,在裡面,scientists, lawyers, reporters, veterans, soldiers, businessmen,cihld molester, stalker, lesbians, psycho, hackers, 大家神經兮兮地每天用各種語言吵架吵到天昏地暗,互相用各種「炸彈」炸到電腦死機,因為一句評論一群人把我追殺到各個國家的房間(yahoo有自動追隨某人ID功能,有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城市的房間,光是洛杉磯市的房間就有10個),開心了又跑到MIC上唱歌。
沒有admin的世界混亂卻自由,能撞擊出智慧的火花。
所有的人,就算是「敵人」,在2014yahoo關閉這一天也無比悲傷,哀嘆說:房間關閉了,我們以後再也不能見了。
這很像我15年前,去某個國際房間,有人突然問某個texas大叔,一個進了房間愛和所有人打招呼,每次來了不開腔默默看我們打字的人去哪兒了。
有個人回答:他得了癌症,以後不會來了。
那一刻的傷心,今天都能記起,即便沒見過他。
目前,都沒有讓我產生這種感覺。可能,只是我的問題。
Quora比知乎差遠了。
Quora上的人最大的問題是完全沒有自我認知感。最活躍的人寫的東西完全沒有讓我有」這東西寫出來是給人看的「的感覺。而知乎上值得關注的人都知道「答案寫出來是給人看的」。知道讀者是誰。知道自己是誰。假如知乎隨便哪個大V寫手去Quora寫文章,肯定馬上紅。而且紅得像八十年代港姐走進大陸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Updat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鏈接:Quora比知乎差遠了 - Homo Economicus - 知乎專欄
Quora的文化和知乎不一樣。知乎上的人寫東西繼承了有文字以來所有寫東西的人都尊重的傳統——寫出來的東西是給人看的。Quora上很多人寫出來的東西並不糟糕,並沒有錯,但很明顯在寫的時候沒有「我在寫別人會看的東西」的意識,讀起來更像課堂筆記或者日記。
這是很模糊的觀點。我來舉幾個例子。以下每個例子都是Quora和知乎同一個問題的feed排名最高的答案。
1. 很多人認為知乎沒有乾貨。我計量經濟學學得不錯,可以辨別這個話題下的乾貨。在這個話題下,知乎和Quora feed排名最高的答案是:
如何簡單清晰地描述 CAPM 在投資學中的運用,以及 CAL、CML 和 SML 的關係和區別? - 姚岑卓的回答
https://www.quora.com/What-is-an-intuitive-explanation-for-how-the-t-distribution-normal-distribution-F-distribution-and-Chi-square-distribution-relate-to-each-other/answer/Chetan-Sharma
兩個答案都把提問人應該得到的答案寫出來了。但Quora答案讓我看到一半就忘了問題是問什麼了。而知乎答案一口氣讀到最後都很明確回答了問題。在這個例子里知乎微勝Quora。
2. 很多人認為知乎反穆斯林情緒嚴重,是種族歧視者的天堂。讓我們看看「伊斯蘭」這個話題底下Quora和知乎feed排名最高的答案吧。
ISIS 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它的資金是哪來的? - 羅曉川的回答
https://www.quora.com/In-your-opinion-what-is-right-or-wrong-with-sharia-law/answer/Vincen-Mathai
知乎feed最好答案是ISIS的來龍去脈。Quora最好答案是。。。一隻叫Raja的大象的故事。而這個答案的問題是。。。伊斯蘭宗教法的對錯?這個大象段子的結論是。。。每個文化都有束縛。伊斯蘭教對婦女的束縛也不例外。這種束縛讓女人不知道自己能夠過獨立生活。
說好的知乎都是段子手,Quora都是乾貨呢?Quora上關於伊斯蘭教最高票的答案不僅是個段子,還是個適用群體為10歲兒童或者智商65的人的段子。
(順便提一個有趣的現象:「高票答案是段子」和「政治不正確」高度相關。有些心理脆弱的人的世界觀只能靠段子維持。)
3. 有人說知乎人文氣息不如Quora。我很想學習美國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的哲(ming)學(ren)思(ming)想(yan)。這是知乎feed的第一個答案。
為什麼施特勞斯學派(Leo Strauss and the Straussians)在中國這麼火? - Marcel 的回答
這是Quora feed的第一個答案:__________________
等等,Quora沒有關於施特勞斯的問題。我不太相信Quora沒有關於美國近現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的問題。那我試試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大法官Oliver Wendell Holmes吧。
哎,也沒有關於Holmes的答案。
對了,美國大法官Scalia剛去世。這是關於Scalia的最好的Quora答案。
https://www.quora.com/Is-Merrick-B-Garland-a-good-Supreme-Court-justice-to-replace-Antonin-Scalia/answer/Shangda-Xu
順便對比一下最好的知乎答案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Antonin Scalia 去世會對美國政局有何影響? - 法律
最後,我試試美國最後一個得諾貝爾獎的作家,Toni Morrison莫里森吧。終於找到一些答案了,https://www.quora.com/search?q=toni+morrison,但答案質量慘不忍睹。
我重複一遍:Quora是美國的網站。我提到的這四人都是在某個重要人文學科里最有名的美國人。你能想像一下沒有「如何評價莫言?」 「如何評價郭沫若?」 和 「如何評價韓非子?」的知乎嗎?當然,假如問題是「如何評價印度某板球明星」,Quora上的答案可是比以上幾個先賢祠人物多好幾十倍。
4. 有人說,Quora上程序員很多。我來問個關於初始化的問題吧。
初始化、顯式初始化、隱式初始化。這幾個區別是什麼? - 編程語言
https://www.quora.com/In-C-why-are-uninitialized-variables-pointers-sometimes-interpreted-as-being-different-than-0
這個問題下,Quora和知乎應該是平手。但我有編程問題幹嘛上Quora或者知乎問,還不如直接上stackoverflow得到現成答案。
——————————————————————————————
無論從運營,作者保護,還是內容推薦,知乎都有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比起Quora的內容少,乾貨少,乾貨寫手文筆差,段子智商低這些問題,根本就不算問題。目前,知乎應當是中文互聯網上原創內容最豐富的社區。美國互聯網上原創內容最豐富的社區是Reddit。Quora無論是參與程度還是問題豐富度,連Reddit的子論壇r/askreddit和r/iama都比不上。
雖然話這麼說,我卻是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喜歡Quora —— Quora很友善,被嘲笑/辱罵的起點更高。你我只要不動白左們世界觀的底線,是不會被嘲笑的。但是,在知乎,提問者幾句話表達不好,在任何問題上都會被眾人嘲笑。對一些人,比如這個答案的作者來說知乎是否真如大多數人所認為的一樣不及 Quora? - 知乎用戶的回答,Quora的氣氛更適合他們自由發揮。
但知乎和Quora大部分人不是內容產生者,而是內容消費者。我來逛知乎,不只是為了偶爾多學幾句施特勞斯名言,主要是為了看有好文筆的人的文章,並試著學他們的寫法。那些對他人和自己的文筆不在意的人,請你們移步Quora吧。
不,知乎和Quora各有千秋。知乎的用戶很有深度,好答案很多,只不過在文化上比較單一。Quora由於林子大,用戶間文化差異很普遍,但由於大家的常識的交集較小,很多問題其實浮於表面,大量的文字用來「科普」從而缺乏深度。
我在知乎和Quora上都泡過很久,這個問題有發言權。我是在刷了半年的知乎以後轉投Quora的,因為那會兒大V們在知乎上無論說什麼都能被狂贊,哪怕他們跑題了,而新手的有見地的答案往往被埋沒在眾多答案之中。我尤其不能忍的是關於iOS、安卓和互聯網的內容在我的時間線上鋪天蓋地。當然了,這裡的「跑題」和「見地」都是我自己的看法。從知乎撤退的時候我還把自己的爛答案們刪了個乾淨。相比之下,Quora上的大V效應和答案排名機制相比而言要好很多,少見跟風現象。說得好但沒有回答問題、把評論做為答案或者觀點不錯但缺乏論證的答案都會被大家指出來。
轉投Quora後我發現,作為一個中國用戶,很容易陷入中國問題的討論。我寫了很多科普中國情況的答案,也就敏感問題和老外們爭得不可開交。Quora上有很多中國通,但芸芸眾生還是用自己的一套來評價中國,很多討論的水平並不高。陷入中國漩渦以後,我的timeline上往往被中國的問題刷屏,即使使勁follow別的topic,想多看到別的問題也是難上加難。Quora上有不少印度用戶,很多人也表示他們被印度內容淹沒了,無法自拔。其實大家來到Quora還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別人怎麼說,而不是糾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在Quora上混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又回到知乎看了看,驚喜的發現對問題的約束越來越合理了,跟風大V似乎有所改善,而我每天在Quora上苦苦尋覓的「非中國話題」遍布整個知乎啊!
所以我現在是知乎和Quora兩棲用戶,在兩個平台上期待不同的內容,分享不同的經歷和知識!和很多朋友相反,我先註冊了Quora賬戶,曾經有很長時間每天在馬桶上刷Quora。過了大概一年才知道知乎,剛開始玩知乎的時候我真的被深深的驚艷到了,從此之後基本不太上Quora。
我魯鈍,並沒有太注意過兩個網站的設計上的不同,在我看來那是細節,是可以複製的。真正對我產生粘性的是知乎上的問題和人。作為一個在美國生活了6年的中國人,知乎是少數擁有大量有國際視野、求知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中國人的網站,因此它對於像我這樣的中國人了解中國和世界幾乎是不可替代的。另外,知乎上有大量對中國人來說很重要,對外國人不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者Quora上沒有,或者由於用戶相關知識水平普遍較低無法形成有效的討論。
接觸到比較倒胃口的知乎用戶,比如 @nuttie tina 這樣的傢伙,是比較後來的事了。精神上跪著的中國人,在美國是很多的,看來在中國也不少。
其實恰恰是題主問題描述中最後一句話不能被忽略。知乎的口號是"發現更大的世界",問題是整個互聯網中中文信息佔比遠遠低於英文。你這個"世界"撐死也就那麼大,而且還不能忽略牆的存在。也就是說最為一個(硬核?)知識類網站,語言本身已經奠定了quora有著它的絕對優勢。即使有個西班牙語,日語版的quora或知乎,也匹敵不了quora本體。
比如麥卡錫主義,水門事件,南北戰爭,我從沒見過中文論壇有網文能把以上幾個問題徹底講透的。今天很多人一聽麥卡錫就認為是美國版的文革,得出"都一樣"的結論,實在是缺乏對美國制度最基本的了解。所以發現一旦中文信息沒講明白的事情,我一定會去查英文的說法。往往後者比前者全面地多。
此外由於中英兩種語言在世界上的非母語學習者比例懸殊巨大,你如果希望了解"中國有些事有外國人是怎麼看的",還是上quora看一看"原版"外國人怎麼看比較好。眾所周知知乎很喜歡把會中文的外賓當個寶。實際上外國人也是通過quora去了解中國人對某些事物的看法。比如外國人看待Tibet這個問題上他們有他們的理由,你拋去民族情緒去看才能知道他們的態度是基於事實有理說理,但問題是恰恰中國人自己最缺乏對Tibet的認識。中國政府對Tibet主權問題其實持有有利的證據,但偏偏不是基於官方那套"自古以來",而是列強在近代國際法框架內對Tibet歸屬有過承認。
知乎相對有優勢的地方在於它對中國自身內容的解釋和其他社區比起來還是豐富得多的。前不久看了個"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的帖子,對這種需要從技術面分析的問題,知乎提供的信息和思考很充分。即便一些原先和我設想不一樣的答案,他們的回答我也會認真去看,從中我也知道很多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不足。
最後說一點就是題主提到quora推送的機制。我覺得quora的思路是利用這種近乎神煩的方式要用戶關注問題領域本身。知乎用久了我發現自己更多習慣跟著關注的人走,也就是說知乎的社區機制更像微博或者人人那樣是一種"大v輸出三無點贊"的格局。quora傾向削弱你與關注者的聯繫。兩種模式孰優孰劣不做評價。只是我覺得quora相對更硬核一些,知乎人情味互動性更強一些。吶,知乎用了一年半了,第一次寫反對,好激動呢~~
本回答只反對數理方面學術話題的指摘。
反對 @林雙雙 關於專業問題的無理指責,你舉的例子A是mxn(m&
Def:(代為完成個人任務)
稱過於過於細枝末節的,或者問題描述缺少個人思考痕迹,並且不能給該問題標籤下專業領域的大部分知友帶來實質性進益的問題為代為完成個人任務。
加粗句是關鍵,如果能給知友們帶來進益,犯前面兩點也無妨。
定義不容反對,所以請繼續往下看;如果理解不同,也沒必要爭論了。
尼瑪哪個問題不是個人任務?好奇心也是個人任務。就是叫別人幫你寫作業也是完全符合問答社區的核心精神的。
第一二句無比正確,我反對的是加粗第三句,足下「叫別人幫寫作業也符合社區規範」之高論,與那批知乎越來越水的論斷相得益彰,在下目瞪口呆,驚佩之餘,就是不知覺得知乎學術高於貼吧的各位知友怎麼看(滑稽臉)。
試問:吉米多維奇是不是作業題?還屬於有些難那種。按你的說法,我每天發幾道積分題目上去,知乎數學話題還不得被我屠版了?!
這個矩陣的問題,首先他是作業,而且是基礎作業(並非那種有深刻背景者。p.s.你說的KKT條件只是方法,而非背景),在價值上這個問題屬於不能給大部分知友帶來進益的並且是細枝末節,已經可以被扣上代為完成個人任務的帽子被舉報關閉了。何況你的問題描述除了描述題目,沒有任何自己意見和思考痕迹,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求作業答案的水問題。
改進意見:如果你事先把你的思考附在問題描述中,把你已經做的步驟提交上來,比如你發現這是個帶約束的優化問題KKT條件,把不等式弄出來,相信會好很多。
所以說,該答主的抱怨,來自於自己不會提問,提不好問,而並非知乎社區的問題(Quora 有沒有舉報我不管,如果沒有 Stackexchange 那種為問題投票的機制,為了防水(等價於提升社區質量),知乎必然會引入舉報機制)。
為了佐證自己的論點,我舉幾個例子,為了以示公平,我先從我自己的提問中挑幾個出來點評:
差的:
是否大數目粒子系統,若相互作用為長程力,則勢能不具有廣延性? - 物理學 實際上是作業題(雖然我加了很多自己的思考讓他顯得明顯不是作業題。。),當時雖覺得奇怪,但該問題現在看來無甚益處。。
在沒有諾特定理保證的前提下,我們是如何引入宇稱守恆的? - 量子物理 語焉不詳,莫名其妙,自己思考不足就提了這個問題,無益,我看見這個問題都赧顏。。。。(我記得自己舉報過,但管理員沒通過 2333)
好的:
在推導物理的基本方程時,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拉氏函只含有低階導數? - 物理學 簡單的思考,但有著非平凡的背景,好問題自然會吸引好答案。
現代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奇性是如何定義的? - 理論物理 看書後的思考,問題似乎很難,有深刻背景(時空整體結構、奇性定理等),所以答者寥寥,但問題有益(學術背景)。每每看見自己TL里這個好問題,都會會心一笑~~
再舉一例別人的好問題
@學習ing 提了不少問題,雖然大多沒甚麼問題描述(吐槽-_-||),但有些概念辨析問題的確是值得推敲,且後學易惑,所以有益。
最典型的好問題:
李導數與協變導數? - 理論物理 該問題下各答主都使盡渾身解數說出了自己對二者的獨特理解,供後學辨析,相信不少人同我一樣受益良多。同樣地道理,再重複一次,好問題自然會吸引好答案。
所以啊,抱怨提問無人問津的,先學會提好問題咯~~
————————————————分割————————————————
再簡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免得太偏題。。
很明顯,知乎的專業學術領域,有能力的答主還不夠多(比起 Quora)。但無妨,在 StackExchange 看來,這二者還是差得太遠。
————————————————偏題的補充————————————————
有相當的人認為知乎的發展目標並不是專業化,所以我這裡有些苛求了。你們說的沒錯,但又想得不夠深入。
且聽我瘋言幾句如左:
我不知道知乎的發展目標是什麼,但看知乎昨天的鹽club的2015榮譽會員評選,就知道,知乎至少是大力支持專業輸出的答主的,而不是無乾貨抖機靈加爆照的大V。
而且知乎話題標籤的經營,很明顯是由用戶決定的,用戶問什麼、怎麼答,決定了知乎是怎樣一個社區。而用戶關注自己專業的話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樣必然會使某些大眾關注較少的話題專業化(比如理論物理話題),但我們在大眾不關注的專業話題下討論專業問題,哪裡影響到大眾了??
另一方面,問題去水化並不等於專業化,而且專業化和大眾化並不總是矛盾的。比如那個問「為什麼自然數之和是十二分之一」的問題,問題有益,大眾們喜聞樂見,答主們又藉機表現專業知識,豈不雙贏?何況有相當優秀的答主把專業知識寫得深入淺出,好評如潮,比如昨天頒獎的@狐狸先生,在天文和天體物理話題下貢獻了很多優質答案。
所以讓討論專業問題的答主們滾去Stackexchange/Stackoverflow/小木蟲等專業社區的想法,還是naive了些。知乎在逐漸變成reddit
不喜歡過於拔高Quora的答案。
知乎過去,現在,將來都不會比Quora更好,假如Quora自己不坑。
但這並不是知乎本身不如Quora,而是互聯網用戶語言帶來的天然邊界限制。
Quora的絕大部分優點是英語作為列強國家最強勢語言帶來的。
與其說逛Quora比逛知乎更有意義,不如說學好英語才是正事,逛論壇哪裡都一樣的。
知乎挺好的啊。600萬知乎用戶的平均知識水平在國內來說絕對名列前茅,略低於專業論壇,大於門戶網站,有相對強大的自凈能力(跟很多論壇比起來都好太多啦)。在很多問題上都有很高質量的回答,讓我個人能迅速找到看問題的新角度。
經常被指責的問題:
1、提出的問題無人問津:
醫藥行業轉行去做信託,大家有什麼忠告嗎?
從事養老行業的前景如何?
想換工作?
換工作?
工作中,部門跟部門互相推諉責任,工作交接時有的同事不幹自己的本職工作,拖延整個工作進度,你怎麼處理?
恩,這些問題要麼太大,要麼太小(僅對個人有用),要麼太伸手黨,大家都是上知乎解悶找認同感,肯定不願意回答這類問題。
2、有數萬關注者的知乎大號產出了主要內容:
明明是匿名用戶產出了最多最有價值的內容。大號往往珍惜羽毛,匿名答題:)
對我個人而言:
1、Quora比知乎好的是Quora Digest沒有知乎日報裡面那麼多的段子。
2、Quora中的答題都是條目清晰的思路或者直接圖片說明
3、Quora中沒有知乎中那麼多故事(真相是我看不進去大段的英文)
知乎已經完成B輪融資,融資2200萬美元,每年還要至少燒掉1000多萬的人工成本(知乎現在開放了23個職位的申請,那我保守估計知乎現在已有將近40人的團隊了。這麼多人的工資成本都要一年上千萬),300萬的伺服器存儲資料庫網路成本,100萬以上的辦公室租金,資本家每年燒錢的目的不是為中國網友免費建立一個問答網站,而是做大用戶群,面向中小企業進行廣告推廣,把自身的影響力變現,給股東和員工回報。
所以,喜歡這個網站而又力所能及的知友,就點個廣告或者產出點高質量內容幫助知乎發展唄。不要小看廣告啊,很多小公司的單個用戶獲取成本都接近30元/人,每年能有30萬人次買單就意味著900萬的年收入了,那知乎就可以去向投資人描述更美好的前景。
最後,引用 @黃繼新在2013年四問知乎黃繼新:慢公司下一步中提到的,知乎的目標是社交網站。知乎為樂於輸出高質量內容的人提供了一個展(zhuang)示(bi)的機會,核心還是社交。
說到社交,請問有哪些北京的知友群比較有趣,歡迎新成員的:)- 如果我確實有問題要問,比較專業的,上Quora。原因有三
- 知乎不知道審核規則是什麼,居然有時候把我的問題關閉。譬如A是mxn(m&
- 知乎上的大V很傲嬌,經常邀請了不答。我感覺有的大V可能是不純粹的回答者,而是有其他利益了。所以新用戶或者小白的問題基本都沒人回答。而我在Quora上,邀請人真的會回答,也很有耐心,答的很好。
- 知乎上答題容易離題,段子手多。對於專業問題來說提問者不希望看到這種偏離主題的討論。
- 如果是打發時間我用知乎,因為很多問題和答案看著過癮,但沒什麼信息量。而且中文比較熟悉。
- 知乎商業化的比較嚴重
我在quora提過幾個問題,持續地得到了很多高質量的回答,其中也有大牛的回答。但是我在知乎上看到很多關注度小的用戶提問或是回答關注的人都寥寥無幾。本人更傾向於使用quora,因為quora的參與感很強,而很多普通用戶在知乎只是一個旁觀者或是閱讀者,很多人把大V說的當成標準。這或許也是中國的習慣,習慣於樹立權威,而忽略普通人的聲音,而我覺得這普通人的雜七雜八的聲音中,才可以看到事物的全面。
在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歷史和政治板塊知乎不知高到哪裡去了,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知乎盛行所謂乾貨打臉數據打臉,別管貨是不是干臉是不是疼,起碼對回答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至於大家說quora的好:
1. 名人多,微博名人也很多,可是你真的覺得奧巴馬上quora是件好事情?我覺得不是。討論社區變成廣告場不是知乎獨有,米帝更多的東西市場化了,廣告種類也多一些。
2. 回答專業,真的嗎?
3. 友善,這是真的,可是在開放式註冊的網站上,友善恐怕也意味著討論效率降到最低了。偶爾對撕真的是有益健康--前提是關於話題的對撕,不是掛人那種。
真的不是因為英文所以牛逼啊。文章
知乎向左,果殼朝右
2014年06月25日 12:36:02 闌夕
文/闌夕
在移植矽谷創新產品的歷史中,問答社交網站Quora是相對比較特殊的一個審視對象——它既距離商業路途遙遠,也受到搜索引擎與社交網路的共同擠壓——所以除了兵行險著的風險投資商對其期望頗高,中國諸多秉承實用主義的創業團隊大多對Quora意興闌珊,缺少臨摹的動力。
所以,迄今為止,Quora只在中國下了兩個蛋,左邊的蛋取了Quora的形,名曰知乎,右邊的蛋得了Quora的意,叫作果殼。而知乎與果殼,也隔著浩瀚遼遠的太平洋,輝映出Quora在另一片文化土壤中所能夠湧現出的兩種迥然相異的可能性。
這場貨真價實的互聯網實驗,非常值得回首和總結。
Quora的「原力」
越是接近進化之樹的根部,我們就越是能夠發現基因突變的秘密,所以一切敘事的開端,仍然需要回歸於Quora。
在有著奠基石地位的科幻電影《星球大戰》里,「原力」這一設定十分令人著迷,這是指的一種超自然力量,源自所有生物的能量場,也是絕地武士和西斯大師雙方都在追求的宿命,「願原力與你同在」亦成為電影熒幕之外的常用祝福,對美國社會影響深遠。
對於Quora而言,屬於它的原力,就是人類永無窮匱的求知慾。
米蘭?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時引用了猶太人的一句格言:「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一方面是自嘲,另一方面也是自省。互聯網的興起,讓《大英百科全書》迅速貶值,Google和Wikipedia彙整全球信息,成為內容的索引,而Facebook和各種社區提供用戶之間的互動功能,搭建溝通的橋樑。
看起來,知識的免費交易市場已經足夠成熟,在流程上,用戶首先使用Google和Wikipedia搜索現有知識,當遇到知識盲區後,再通過基於人脈或是專業的社區提出疑問獲取回答,包括Yahoo! Answers、百度知道等平台也在一些通用型知識沉澱上樹立了知名的品牌。
而在2009年,Facebook的工程師Charlie Cheever和首席技術官Adam D" Angelo離職創辦Quora時,他們的設計理念在於「主觀知識提取」:
「通過將答案投票機制和獎勵回報制度與嚴格的身份要求和一對多的關注者模型結合起來,Quora從人類集體智慧產生的高質量經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甚至利用大量的用戶來對答案進行排序。」
從產品出發,Quora認為Google和Wikipedia過於結構化,機器演算法愈完善,在為求知提供答案時就愈偏重淺顯與通俗,滿足大多數用戶的代價,就是不得不拋棄有著個性、深度需求的少數用戶。而普通的社區,則對問答交互的支持極其有限,不僅無法突出優質內容,而且檢索起來也不夠便捷。
至於垂直的問答網站,它們大多是巨頭的附屬產品,除了受重視程度不足之外,應答者無法得到顯著且具有效能的激勵,同樣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
由於尋找到的細分市場有著充足的想像空間——Google、Wikipedia、Facebook、LinkedIn甚至Wordpress或多或少都可歸納進「受到衝擊」的範圍內——Quora的成長十分順利,今年4月,這家僅有70名員工的公司宣告完成了8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估值達到9億美元,要知道,這是在缺乏合理商業模式、而且有意遏制社區擴張規模的情況下完成的。
美國資本市場的動作,再度刺激了Quora在中國的兩枚私生子。就在本月,傳出知乎獲得2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的消息,同時,一直很少在科技媒體曝光的果殼網,其創始人姬十三也首次對外發聲,講述果殼模式,一篇《果殼網到底做什麼》引發行業關注。
這是一個拔趙幟易漢幟的黃金時代。
知乎與果殼,太極生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如此描述對立與統一的關係,堪稱辨證。
2010年3月,Quora獲得首輪融資,初創估值已是8600萬美元的規模,同年11月,果殼上線,12月,知乎上線,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這兩個致力於經營高質量內容及高素質用戶的網站開啟馬達並駕齊驅,而這個互聯網中的小眾市場在中國也再無後來者加入。
在創辦初期,知乎與果殼的用戶重合度極高,尤其是領袖級的活躍用戶,往往既在知乎貢獻回答,又出現在果殼撰稿文章。果殼在2012年推出果殼問答,切入知乎嚴密繼承Quora的問答平台領域,一度讓知乎團隊如臨大敵,而知乎於2013年推出知乎日報,搶奪果殼堅持的知識媒體領域,也令果殼團隊感到緊張。同時,最新公布的流量數據顯示——知乎的日均PV約為600萬,而果殼的日均PV約為400萬——前者在體量上略勝一籌,但是考慮到知乎的內容更為寬泛,而果殼目前仍然深耕泛科學行業,所以二者整體差距甚微,並未分出高下。
日月如流,上層建築的涇渭分明,讓知乎與果殼逐漸由異曲同工轉向貌合神離。知乎的工程師文化(三名聯合創始人當中,有兩名是技術出身),幫助它在產品的開發上如拾地芥,當知乎App發布第二版時,它在iOS社交分類排行榜的熱度就曾超過微信和陌陌攀至首位,而知乎日報App也在推出兩個月後即突破百萬下載,這種產品導向的運營思維,讓知乎高效率的保持著俘獲用戶的速度。而果殼的科學家文化,使它深刻重視媒體借力的作用,在新浪微博鼎盛時期,果殼就建設了從創始人到產品的微博傳播矩陣,移動端亦配置了客戶端和公眾號,所以在新聞敏感性方面,果殼屢屢都能抓住熱點——最早是在2011年春天日本因8.9級地震發生核泄漏事件時,恐慌情緒頻繁滋生謠言,而果殼迅速糾集人馬針對搶鹽風波等話題進行科普,得到大量媒體的轉載,恰到好處的擴大了果殼的品牌及公信力——這種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效果決定了果殼預先布局媒介矩陣的運營思維。
而且,太極的陰陽雙面,還遠不止表面上的兩儀之別,若以2013年為新的標尺起點,知乎與果殼各自踟躇前行的道路,已是截然不同。
知乎:混合型的經驗互助平台
今天看起來,知乎像是在講「一個更好的豆瓣式故事」。
知乎創始人、現任CEO周源曾對媒體表露自己創立知乎的初心:「知乎將持續產生高質量、可沉澱的信息,並讓有價值的信息和人都關聯起來。」而知乎圍繞這份初心所選擇的實現路徑,其實與豆瓣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平衡與取捨極為接近:積年累月的打磨產品,相信演算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追求用戶規模卻不主動接觸具體的用戶(少數KOL除外),不急於建立商業模式,認為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謂的將「有價值的信息和人關聯起來」,豆瓣靠的是書影音等介質,而知乎靠的是問答互助的紐帶。
在早前微博曾經流行的「鄙視鏈」中,知乎和豆瓣的排位都在上游,大有傲視群雄的優越。
事實上,據投資機構對我的轉述,知乎團隊在融資時會參照三個對象,除了豆瓣之外,還有Quora和LinkedIn。Quora自不必多說,沒有它就沒有現在的知乎,LinkedIn的出現,主要是它在變現人脈價值上的耀眼成績——早在2010年,LinkedIn就實現了全年盈利——其模式在B端(企業)和C端(用戶)都能完成貨幣化,如果知乎可以說服投資者相信它與LinkedIn的未來有著共通的地方,那麼同樣有利於在現階段抬高估值。
也就是說,知乎通過豆瓣的故事,勸誡投資者「放長線釣大魚」,給知乎提供一個可以「慢」下來的空間,然後通過LinkedIn的故事,給投資者畫餅充饑,證明未來的高回報率。
反而是Quora,這個對知乎而言真正意義上的產品鼻祖,現在卻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誠然,在運營步驟上,知乎仍然對Quora亦步亦趨:
2012年年底,Quora推出博客服務,讓有興趣的用戶不必拘泥於問答形式,可以直接撰寫文章,並進入關注者的Feed;幾乎是在同一時期,知乎也開始測試知乎專欄,並試圖拉攏自媒體資源。
2013年年初,Quora篩選了科技、食物、法律、文學等18個類目的100個最佳問答,並將內容集結成冊,製作了一份400頁的PDF電子書;一年之後,知乎與中信出版社合作,將知乎成立三年以來「創業」類目下的精華問答整理出版了一本紙質書《創業時, 我們在知乎聊什麼》。
2013年3月,Quora上線了官方博客Spotlight,采編Quora內的優質問答,以媒體的形式轉載傳播,主要聚焦時效性較強的熱點話題;同年5月,知乎公布了知乎日報這一全新產品,並對媒體承認這是一份「互聯網報紙」,每天精編知乎網站內的數十條問答,結合時事熱點,取悅那些非常駐用戶。
甚至連創始人的公開發言,知乎都與Quora同步率爆表——2012年,Quora的創始人之一Adam D"Angelo在描述自己創業項目的價值時如此說道:「絕大多數的人類知識尚未上網,以經驗的形式存儲在人的大腦中,或存在於只有專家能讀懂的書籍和論文中。」同一年,知乎的創始人之一周源在回答網站里關於知乎由來的一個提問時,稱「一個人大腦中從未分享過的知識、經驗、見解和判斷力,總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東西。」
但是,知乎的產品導向,使其平台屬性有著身不由己的被動:是用戶,而非站方,決定著這個平台上的內容偏好。
在知乎上,有一條名為「知乎和Quora的差距在哪」的問題,吸引了23個回答,其中大部分用戶反應知乎在專業性上遠不如Quora,賣弄機靈的居多,真正貢獻知識的偏少。我也曾在微博上說,知乎日趨步入經驗分享的俱樂部形態,諸如「百萬年薪的人都是怎麼過日子的」、「如何恰當地回答『女友的三個經典問題』」等問答內容充分享受喜聞樂見的圍觀,用戶似乎更願意流連忘返於一個又一個段子手式的神回復。
而在Quora,頻繁邂逅常青藤高校的教授們交流學術問題,並不是什麼難事。如果我們將有價值的信息漸進的分為「經驗」、「觀點」和「知識」——「經驗」是個人歷史的歸納,強於閱讀觀賞性,弱於可複製性,「觀點」是「經驗」的升級,儘管仍然不失主觀,但已具有初步的指導意義,「知識」則是經過多種模型檢驗之後仍然正確的「觀點」,普世性最強——堅持高端人群的Quora在平衡上把握得更為穩重,比較精巧的規避了因用戶數量膨脹而帶來的「社區水化」效應,但是知乎則在羽翼漸豐的過程中多少有些失焦,難免受到喧賓奪主的干擾。
不過,如果將事實判斷轉為價值判斷,那麼這種馬後炮對知乎而言也不太公允,因為知乎做出的是「最不壞」的選擇——從微信朋友圈的淪陷就不難看出,中國互聯網的用戶結構仍然是金字塔而非六邊形,這是擴大用戶規模之後必須承擔的風險,也是知乎一定要在風控層面謹慎迎接的挑戰。
換句話說,如果知乎一味追隨Quora而不考慮地緣因素——比如控制用戶增長、拒絕主動轉化低端用戶等——那麼這種政治正確的結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以前,洪波和劉韌做過5GSNS,王興做過海內網,它們都和知乎一樣,前期從科技圈中導入大量種子用戶,也迅速奠定了內容與關係的品質高度,但是最終,沉湎於閉關鎖國的5GSNS和海內網,都湮滅於歷史的煙塵中,正是因此,知乎不惜叛離Quora的靈魂,才是不得不做出的「最不壞」的選擇。
何況,中國的資本市場,始終都以用戶數量為單位來換算產品價值,知乎當前的600萬用戶,其實還經不起風雨飄搖。雖然在知乎的三名創始人里,COO黃繼新的出鏡率最高(《非誠勿擾》助力不少),但是CEO周源才是知乎的領頭人,這是一個跨界的複合型人才——早年寫過代碼,又很成功的轉型科技記者,在知乎創辦之前也已有過創業經歷——他認同「只要有用戶將來就有一切」的理念,只要知乎還沒有度過攢用戶的上升時期,那麼包括商業模式在內的未來就存在無盡的變數,而知乎也不會僅僅「圍繞一個定位思考」。
也不能否認,在「Time Killer」類型的產品橫行的今天,知乎竭力倡導的學無止境,是更為純凈的正能量。孔丘講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正是知乎的引以為傲的踐行。
果殼:要做啟蒙,也要做生意
在羅永浩主演的最新一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里,他低著頭,喃喃細語:「我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然後引爆了擁躉的充沛情感,他們爭先恐後的對著這個宣稱繼承了喬布斯的衣缽的中年男人送上手機的預付款並大聲呼喊:「你只管認真,我們幫你贏」。
毫無疑問,這是在現實壓垮一切稻草的謀生時代,理想主義的一次完美復辟。如果邀請羅永浩去知乎分享他的秘訣——雖然他本人多次表示自己討厭知乎的「裝逼」文化——哪怕羅永浩事無巨細到連個人家譜都翻出來供人研究,其理想主義的名利雙收仍然不可複製,就像上面所言,經驗之所以不是知識,是因為它不適用於所有人。
果殼的創始人姬十三,對這種理想主義的情懷頗為冷暖自知。
姬十三是復旦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博士,而後跟隨興趣扮演「科學佈道師」的角色,走上「文以載道」的發展道路。在創辦果殼之前,他是NGO公益品牌科學松鼠會的創始人——科學松鼠會最初以多人協作的博客項目展開運作,有趣的是,在參與創辦知乎之前,黃繼新也是多人協作博客Apple4us的核心成員,這是知乎與果殼的又一處巧合——在脫離科學松鼠會轉而進入創業者身份、創辦商業媒體果殼之後,姬十三就一直在為自己的理想主義支付學費。
用姬十三自己的話來講,果殼因為過於沉迷理想化的藍圖,「走了2年彎路」,而且自己因為沒有創業經驗,在團隊搭建上也犯過錯。
果殼誕生的時代背景,正值偽科學藉助互聯網大行其道。所謂偽科學,始終建立於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不可求證或是難以證偽是其生存的必需土壤,而且越來越產業化,比如以前人們偽造UFO照片只是為了單純的從報社騙取線索費,如今的「綠豆養生」等宣傳則是在幕後推動某些產業的利益輸送。而果殼雖然也研究過Quora的發跡,不過由於科普的門檻更高,問答的機制可能造成內容分散,所以果殼還是決定用優勢切入商業市場,即打造媒體品牌。
可能鮮為人知,也可能孤陋寡聞,知乎和果殼其實都有付費獲得內容的傳統(邀請用戶有償供稿),在果殼這邊,要將晦澀的專業知識轉化成平易的傳播文章,其實也是一筆成本開銷。果殼之所以投入大量的科普動作,是希望間接帶出果殼作為新媒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用品牌背書商業。
而彎路在於,新媒體本身就缺少大的盈利空間,而果殼以新媒體為目標,本身就鑽進了擴張的局限。
但是對果殼來講,這也是通往彼岸的必經之路,因為如果沒有媒體品牌的鋪墊,就根本就沒有資格進行二次轉型。2012年,果殼的作者將一個名為A4M(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的醫療機構標榜的虛假宣傳逐一揭露,並以果殼社區為輿論平台頻繁出擊,引起大量傳統及網路媒體的關注,最終獲得了理想主義和實效主義上的雙贏:A4M在中國的布局受挫,從此銷聲匿跡,而果殼的名聲也隨著相關的話題熱度幾何裂變。在果殼的歷史上,這種案例不勝枚舉,每一次都提升了果殼的社會影響,但是弊端亦很顯著:用戶感到疑惑,無法明晰分辨商業品牌果殼與NGO科學松鼠會的區別,投資者也很迷茫,畢竟影響力無法直接變現,互聯網的媒體品牌迭代速度很快,沒有萬古長青,只有永垂不朽,吃不到定心丸的感受,很心塞。
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果殼醞釀並啟動了轉型計劃,在宏大的理想下面,需要有更多務實的生意來做支撐,姬十三將戰略重點放到了商業模式的探討上,並引入了COO、搭建了高層團隊,在商言商。
用當下流行的概念來看,果殼風格鮮明、有大量活躍粉絲的品牌特徵,就像一個大號的自媒體。而果殼從2012年起在商業化上的探索也像自媒體們的商業探索,與一些商業科技品牌合作,為他們講述品牌故事。根據果殼網COO姚笛在果殼網三周年上的演講,這個商業玩法在2012年、2013年分別給果殼網帶來了500萬、1000萬的人民幣收入,在2014年的目標則是2000萬。
但是,這顯然會使果殼面臨新問題,如果果殼大量用內容與企業合作,就會喪失賴以為生的公信力,而靠社區廣告變現,也要依靠量變引起質變來實現,這就需要導入龐大的用戶量,又與優質社區的定位背道而馳。更重要的是,參照天涯社區的商業化進程,僅僅基於線上社區的一畝三分地做文章,收入的速度上不去,而且也看得到天花板,資本更不感興趣。
最終,我們看到,果殼決意發力的,是將知識傳播下沉,進軍在線教育市場。
這個方向不是果殼的心血來潮,在2012年夏天的時候,果殼在線下舉辦了名為「知識與學習的未來」,效果超出預期,而在Quora之後,Coursera、Udacity等對知識進行系統化整理、將用戶變成學生的網路課堂的興起,也讓果殼相信自己的品牌受眾與在線教育的目標用戶高度重疊。
這裡要稍微講一下Coursera,這是一個免費的網路公開課項目,其創始人之一正是在今年5月離開Google加入百度的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吳恩達。Coursera目前累計已經獲得總額達到7000萬美元(B輪6300萬美元,A輪600萬美元)的三輪融資,被譽為顛覆美國傳統教育行業的未來產品。2012年,「MOOC」(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概念逐漸炙熱,美國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多所一流大學都與Coursera,提供專門針對網路用戶的高等教育內容——而非普通網路公開課那種課堂錄像——並嘗試頒發學歷證書。
顯然,中國的大學受限於體制,而且本土的教育質量也良莠不齊,照搬Coursera的模式,不太現實。果殼想要改變的,是傳統的留學模式,留學是一個高成本的教育模式,僅是肉身翻牆一項,就阻礙了教育平權的設想。果殼成立了MOOC學院,首先與Coursera、edX等海外教育平台合作,翻譯並引進海外的教育資源,然後導入學習慾望強烈的自有用戶,進而利用媒體品牌去尋求更多的課程授權,試圖打造全球在線教育在中國地區的分發入口。最後,針對那些為了提升知識層次的學生,果殼就可以在商業上大做文章,循序漸進的銷售增值服務。
根據艾瑞諮詢的《2013-2014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報告》統計顯示,隨著國務院取消和下放高等學歷在線教育的審批權,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人民幣,職業在線教育和在線語言培訓屬於用戶的剛性需求,且用戶付費能力較強,將會成為在線教育發展較為突出的領域。也就是說,即使佔據1%的市場份額,果殼的分羹數字也有12億,加上海外市場的增量,數字會更加可觀。對於這個目標的追求不僅知行合一的兼顧了理想與商業,也可以由姬十三去給投資者講述更有餘韻的故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軻如此周轉與出世和入世之間,果殼也是如此,在普渡智性的同時,不忘記賺錢反哺這份不易的創業。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以平台起家的知乎越來越媒體化,從媒體出身的果殼開始努力搭平台,Quora在中國產下的這兩枚蛋,各自繞了一個大圈,又開始回到相互平行的原點,再次探索分道揚鑣的未來。
知乎與果殼的基因分別,就像是矽谷與斯坦福大學的差異,一個先做後想,順水推舟,一個想了再做,開山立派。
知乎是標準的互聯網公司,善於用「輕」的方式解決問題,其商業觸角隨著用戶生長可以伸都夠遠、夠散,並且試錯成本很低:出版、付費閱讀、有償諮詢、社交招聘、自媒體、移動媒體……每一條方向都有不可估量的回報,知乎可以繼續不緊不慢的推進,互聯網早已證明,有用戶就有一切。
只不過,如果知乎真的體量再擴大10倍,如何確保社區的獨特性和秩序?
社區做大,會迎來兩個死結,一是拉幫結派,及其可能引起的「劣幣驅良幣」現象,從論壇時代過來的人,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另一個死結是反智文化的侵蝕,這個是普通社區可能算不上大問題,但是知乎比較特殊,尤其是它的投票制度,很容易將民主誘發成民粹,2009年的時候,天涯社區做過一次「天涯車友會Logo徵集大賽」,希望以投票選出最多用戶支持的自主設計作品,而最後勇奪桂冠(得票率超過50%)的神作則更像是一場由數千用戶共同謀劃的惡作劇,讓天涯社區的運營方頗為哭笑不得,也令那些提交了精心設計作品的作者感到一種無奈的憤懣:
果殼則是不折不扣的學院派公司,擅長做一些「重」的事情,在做MOOC學院以前,果殼一年的時間可以在高校舉辦上百場活動,利用學生志願者和校園渠道做泛科學的演講,最後下沉到在線教育行業,是對群眾基礎的深度利用。但是想想李開復和他的「我學網」以及羅振宇和他的羅輯思維社群,果殼在文化產業、粉絲經濟上也有機會,包括眾籌,只要姬十三的膽識足夠,果殼的價值潛力還有大片原礦亟待挖掘。
然而,果殼的短板,在於中國的科教品類及其市場相當初級,在笑貧不笑娼的社會風俗下,無論是科普還是教育,都受功利左右,姬十三認為果殼是要「把先進生活方式帶給一部分人」,但是汝之蜜糖,或為彼之砒霜,在浮躁的塵世推銷修養,恐怕太過奢侈。真正勤奮好學的用戶,可能沒有那麼的時間在網路上和果殼一塊玩耍,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將是決定果殼突變的一把鑰匙。
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官至尚書右丞,其弟王縉亦功名出眾,兩任當朝宰相,兄弟二人並以科名文學冠絕當時,在朝野間有「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的稱譽。恰好想起如此風雅的典故,不妨也借花獻佛,祝願向左的知乎和朝右的果殼,都能攀上各自的高峰,中國的互聯網有這些小清新產品,確是幸事。
和Quora比起來,就知識的全面性和探討範圍而言知乎是個殘缺的網站,很多話題也不太成熟。挺多人對常年重複已卸任國家領導人的語錄進行波普這個行為樂此不疲,有時候會讓我想起計程車司機的興趣。
隨便舉幾個例子:
在Quora上搜索文化大革命,196個問題在知乎上搜索文化大革命
在Quora上搜索大躍進,55個問題
在知乎上搜索大躍進
在Quora上搜索腐敗,5800個問題
在知乎上搜索腐敗
在Quora上搜索中國,最熱問題是這個
在知乎上搜索中國,按精華排序是這個
比較有意思的是下面這個對比:
在Quora上搜索Topic中國政府
在知乎上搜索話題中國政府
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搜索上圖Topic第二熱的問題,則有很多
在Quora,看看大家討論問題,挺好;
在知乎,你所討論的任何問題都有可能變成不宜公開討論的問題。
上周開始用的Quora. 同樣一個問題,在這兩個網站上提問,知乎上根本沒人響應,除非是邀請,但在Quora上幾分鐘後就會有人回答,而且不用邀請。總覺得吧,可能我不是大咖,所以關注的人也少,問題被搜到的機會也少,看到的人就更少,所以我的問題除了邀請之後,不會有人回答的。
Quora整體的質量真心不如知乎…而且差的檔次很多…
由於Quora是面向全球的,用戶人群主要是印度,北美,有部分東南亞,歐洲用戶…大家對事物的認知基礎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我只能說中國課本教授的理論知識太強大,一個普通高中生基本輕鬆碾壓外國普通大學生…尤其是歷史,政治板塊…
另外你以為Quora就沒有撕逼月經貼?
自從一天不小心關注了…Pakistan 和 Taiwan
Pakistan話題下面,滿滿的負能量和日常撕逼,天天都有阿三問 為毛三次巴印戰爭印度都贏了…這種撕逼貼
Taiwan話題下全是各種民粹鬥士宣揚獨立撕逼貼…
有次有個巴基斯坦用戶問了句…通過維基百科幾乎沒有國家承認台灣…然後ww玻璃心就碎了,開始大罵tg,大陸人…我看的…很無語…
另外不得不驚嘆西方媒體顛倒黑白的能力…
幾乎所有老外都以為…中國輸了越南自衛反擊戰…這個…我也很無語…
朝鮮戰爭老外以為我們一開始就是全身裝備蘇聯武器…然後對結果的解釋為美國士兵不想打仗…後勤跟不上…裝備沒差距…我也表示…無語…
政治類話題…就是智障集中營…
西方式政治正確白左觀點盛行…
正兒八經給你分析問題的基本沒人理…所以好答案越來越少…
自然科學類的還可以…但是關注度真的很低啊…畢竟上個網誰特么沒事跟你討論自然科學…累不累?
我的感覺就是Quora更像科普,有深度的內容還是得看知乎…但是知乎娛樂性比Quora強就知乎在政治問題上鼓勵舉報,一邊倒的主動刪回答,最後只留下官方拿著納稅人血汗錢的輿論引導和自干五奴性滿滿的感恩戴德,就這一個方面,知乎的形象就非常可笑了,至少給外國人看起來是這樣,政治是一個重要性很高的話題,處理方式代表品德和三觀,你迴避和主動刪反對貼,只留五毛愛國貼,本身就是一種態度,當然這個問題上政府的要求和知乎的主動配合各佔一半。
至於對於英文差的你國小孩來說,當然恨不得說這裡是世界上最好的論壇,能看懂漢字就能獲得世界上最好的知識和經驗,多省勁啊,中華民族又一次站在世界之巔了,可惜不是,這只是一個有時看起來嘴臉很醜惡的論壇。推薦閱讀:
※Quora 會成為下一個明星嗎?
※為什麼大家提到問答網站時不提及 Formspring,這個網站現在沒人氣了?
※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達到看 Quora 不成問題?
※Quora 上有哪些值得追隨的大神?
※男朋友不讓我上知乎、Quora 這些網站,說是沒有營養脫離實際,這是什麼心理?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