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托打壓塞族到底是幫了還是害了南斯拉夫?

鐵托扶植其他民族的勢力,刻意削弱塞族,一方面平衡了國內各民族的心理和地位,穩定了非主體民族情緒,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他死後塞族勢力反彈,以及國內缺乏
主體民族的情形,導致他死後南斯拉夫不久就開始分崩離析,鐵托對南斯拉夫的悲劇究竟應負多大的責任? 假設中國主體民族的人口在某年代持續的負增長 而疆~藏~回 等少數民族人口持續增長是否會爆發更加嚴重的民族衝突?


塞爾維亞人算不上南聯邦的「主體民族」。

關於如何建立南斯拉夫人國家,一戰前出現過有兩種設想。一種是大塞爾維亞式的,即一戰之後的南斯拉夫王國。塞爾維亞一開始的領土主張只是限于波斯尼亞,伏伊伏丁那和部分達爾馬提亞。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奧匈帝國突然解體,讓建立南斯拉夫人國家變為可能。原奧匈內部的南斯拉夫人在風雨飄搖之際匆忙成立了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並和塞爾維亞就南斯拉夫前途問題進行談判;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要求建立一個聯邦制的南斯拉夫,而塞爾維亞要求一個單一制的南斯拉夫。對於當時的許多塞爾維亞人來說,南斯拉夫只是一個擴大版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則是王國新征服的領土。很多塞爾維亞人相信他們僅僅擴大了塞爾維亞領土而沒有建立新國家。

然而對於克羅埃西亞來說,最大的問題是義大利貪婪無恥的領土主張,而另一方面塞爾維亞並沒有留給克羅埃西亞人什麼選擇,在《科孚島宣言》發表之後,塞爾維亞迅速活動要求協約國不要承認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與此同時塞爾維亞軍隊在向北深入。隨著義大利軍隊在達爾馬提亞登陸,與克羅埃西亞內部的塞爾維亞人開始遊行要求和塞爾維亞合併,留給克羅埃西亞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薩格勒布的南斯拉夫委員會匆匆決定和塞爾維亞合併,表示憲法問題可以留待之後解決。南斯拉夫王國混亂隨之拉開序幕。

另一種路線就是奧匈的三元制計劃。在奧匈的最後10年,佛朗茨·費迪南大公致力於建立奧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的三元帝國,或者其升級版——多元的大奧地利合眾國。費迪南大公對匈牙利愈發不耐煩,需要聯斯拉夫人壓制馬扎爾人。在設想的奧匈南帝國之中,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波斯尼亞穆斯林將被整合到一個南斯拉夫人政治實體,並將和匈牙利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和議會。這也是許多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政治家在戰前活動的目標。

南斯拉夫王國成立後,克羅埃西亞的處境越來越差。最主要是經濟上,奧匈產業分區異常鮮明,克羅埃西亞作為外萊塔尼亞的一部分,以輕工業和農業為主,然而失去了奧匈腹地的上游產業,原材料和市場之後,經濟上的衰退是難免的(奧匈遺產上每一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不良反應),而貝爾格萊德的方針指令進一步加劇了經濟惡化;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的,戰前克羅埃西亞在奧匈內處境還是可以的,奧匈妥協之後哈布斯堡在匈牙利內部達成了匈克妥協,克羅埃西亞有自己的議會,克羅埃西亞人在維也納的帝國議會中有代表;從1920開始,克羅埃西亞並未準備接受塞爾維亞的強集權的單一制憲法,南斯拉夫王國開始了持續政治危機,1921年憲法通過後古舊的區域劃分被更改,克羅埃西亞反對黨在議會裡活動舉步維艱,1928年克羅埃西亞議員在國會裡被公然殺害,1929年國王建立君主制獨裁。

當時克羅埃西亞的反對勢力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克羅埃西亞農民黨為主力的議會鬥爭,另一條是南共。南共很多時候在維也納活動,它的許多早期高層都是原奧匈的斯拉夫人臣民,除了南斯拉夫人之外,甚至還有捷克人。同時因為第三國際的方針是肢解南斯拉夫王國,南共一貫是反大塞爾維亞的,南共把黑山、伏伊伏丁那、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和馬其頓定義為「非塞爾維亞領土」。南共在武裝起義失敗後在前奧匈的斯洛維尼亞文化中心——盧布爾雅那重組並以此為根據地直至二戰爆發。可以想像南共對奧匈的多元制和地方分權有著怎麼樣的特殊感情。壓制大塞爾維亞主義絕非因為鐵托本人是克羅埃西亞人,不過是南共的一貫方針而已。

二戰後,地方分權的南共勝利,大塞爾維亞的切特尼克被鐵托清理。鐵托主義是多元制的登峰造極。@荻野幸所說,蘭科維奇案是鐵托政治藝術的體現,應該指的是蘇南決裂後斯大林尋求南共內部的其他勢力取代鐵托,而鐵托授意蘭科維奇搞出工人情報局事件,清洗黨內的反對派,最後再以大塞爾維亞主義為由整肅蘭科維奇。克羅埃西亞之春後,鐵托又籠絡塞爾維亞人壓制斯-克的地方改革派。

然而地方分權相互打壓分而治之也並非鐵托獨創。以馬扎爾人制斯拉夫人,以斯拉夫人制馬扎爾人,以波蘭人制烏克蘭人,以烏克蘭人制波蘭人的這套,奧地利已經玩得很熟了。誇張地說,南聯邦不是第二南斯拉夫王國,而是第二奧匈,以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德意志-馬扎爾)兩大族主導,以某種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天主教)為紐帶,維持一小撮統治集團南共(哈布斯堡)統治。不過和奧匈不同,南斯拉夫各民族是存在某種程度共同的民族認同的。1876年保加利亞起義時,奧匈境內的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群情激奮,乃至克羅埃西亞和伏伊伏丁那全面戒嚴。

然而1914年克羅埃西亞政治領袖,策劃南斯拉夫人獨立的Ante Trumbi?也表示過「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經過數個世紀和奧地利、義大利、匈牙利的交流,是完全的西方文明,和同土耳其混血的塞爾維亞人不一樣。」 克羅埃西亞人會樸素認為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是兄弟,但當知道塞爾維亞人把他們的國王開膛破肚時,又會感到與他們是如此不同。在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和達爾馬提亞的中產階級及以上尤其如此。自認為南斯拉夫人和自認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人不矛盾,最關鍵是怎麼的追求的是一個怎樣的南斯拉夫。

而一戰後的20年,第一南斯拉夫的同化政策非但沒有強化同一的南斯拉夫認識,反而加劇民族意識,最終造就了烏斯塔沙。對於鐵托而言,無論南斯拉夫人在半個世紀有著怎麼的民族心理,鐵托面對除了確實相信南斯拉夫民族和共產民族觀的知識分子,就是反中央集權的穆斯林和黑山人,還有各種民族主義游擊隊。在二戰結束時,各個民族,無論是否得到承認,其民族認同已經基本固化了。鐵托的政策只不過是加以確認而已。

可以說,鐵托主義的外交和民族平衡是南斯拉夫在巴爾幹這個列強賭場上得以存續的唯一道路。如果當初可以達成南保合併,那麼通過克羅埃西亞和保加利亞-馬其頓也許就能徹底壓制住塞爾維亞。然而最終南保合併受制於斯大林,鐵托也預見到自己身後這套精密設計的制衡政策難以為繼,只能寄望於他培養的塞爾維亞政治精英。然而國際政治動蕩,鐵托派大權旁落,新切克尼特還是掙脫了籠子,塞爾維亞在自毀的同時把南斯拉夫一起拖了下水。


7.6 更新 關於Ante Trumbi?的那句「名言」
6.25更新 ①關於斯泰皮納茨和二戰期間的克羅埃西亞天主教會 ②關於民族認同
此答案的坑,目測短期是填不滿了,道個歉先。
————————————————————

多謝 @Harold FINCH 邀請。
好尖銳的問題,忍不住還是先答兩句。題主問了好幾個問題,而每一個很複雜,我會一點一點填坑。

首先應當澄清,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族不是「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黑山族、馬其頓族、克羅埃西亞族、斯洛維尼亞族和穆斯林族(1971年獲得承認),是南斯拉夫的六個構成民族(konstitutivni narod)。塞族跟中國漢族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中國只有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是按照民族來設置的,而南斯拉夫的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都是根據民族原則設置的。

再說鐵托。沒錯,鐵托出生在克羅埃西亞。但是從他一生的身份認同和政治行為,他不是一個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者。一個出生在克羅埃西亞、有斯洛維尼亞血統、二戰期間在波黑打游擊、身後葬在貝爾格萊德、曾經令黑山首都以其命名的人,是南斯拉夫精神最好的象徵。他那一代共產黨領袖(吉拉斯、卡爾德利),可能除了蘭科維奇之外,「共產主義」和「南斯拉夫」要比「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更準確地描述他們的身份認同。鐵托的中立身份是捏合南斯拉夫的重要因素,但悲劇也正體現於此:鐵托去世後的南斯拉夫領導人都不是「南斯拉夫人」,而是「來自某個共和國/自治省以及某個民族的」領導人。鐵托之後,再無人能代表整個南斯拉夫。提到這些,主要是想說明,鐵托壓制塞爾維亞(族)跟他的族裔(ethnicity)沒什麼關係。

鐵托打壓塞爾維亞共和國/塞族並不是立國之初就有的政策,而是發生在60年代中期之後。歷史背景既有南斯拉夫王國時期的塞克矛盾,也有南共三號人物蘭科維奇倒台,後者更為重要。

蘭科維奇是南共早期重要的領導人,塞爾維亞族。戰後任內務部部長和軍事情報局局長。蘭科維奇代表了南共五六十年代主張中央集權、專制的一派。蘭科維奇基本控制了塞爾維亞共和國大權,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踐踏科索沃的自治權。1963年兩個自治省擴大自治權,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限制蘭科維奇。1966年蘭科維奇東窗事發(在鐵托寢室安裝竊聽器),同情他的派別遭到清洗,塞爾維亞共和國和共產黨成為替罪羊。南共內部的分權主義勢頭上升。此後十年是去中心化的高潮,作為共同身份認同的南斯拉夫主義被放棄。

————————————————————

感謝 @鍾哲提到斯泰皮納茨(Alojzije Stepinac;拉丁語Aloysius Stepinac)。斯泰皮納茨1938至1960年任天主教會薩格勒布大主教。
二戰中,南斯拉夫王國瓦解,在納粹扶植下,民族主義的烏斯塔沙運動上台,成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斯泰皮納茨公開場合支持烏斯塔沙統治(南斯拉夫王國給克族造成的陰影太深);但得知塞族和猶太人遭遇種族屠殺之後,他多次私下向政府抗議,譴責種族壓迫,並參與營救猶太人。
戰後對他的審判,罪名包括通敵、與烏斯塔沙政權合作、背叛南斯拉夫政府(似乎指的是支持戰後烏斯塔沙的抵抗運動)、強迫塞族東正教徒改宗天主教等。
強迫改宗(和種族屠殺)是烏斯塔沙政權的行為,是他們種族清洗、建立同質(homogeneous;不知有沒有更好的翻譯?)國家計劃的一部分。克羅埃西亞天主教會內部有不少牧師支持烏斯塔沙的強迫改宗,甚至參與了種族屠殺。也有部分牧師反對種族壓迫,斯泰皮納茨就是其中之一。但更複雜的是,斯泰皮納茨(以及其他保護猶太人和塞族的天主教牧師)只保護了改宗天主教的猶太人和塞族。這既可以理解為處於保護猶太人和塞族的權宜之計,但也可以解釋為「天主教會認為只有改宗者才值得保護」,以色列學者Menachem Shelah曾有分析認為保護力度不夠。
小結:戰後對他的審判是一場審判秀(show trial)。斯泰皮納茨在二戰中的克羅埃西亞宗教人士里是比較溫和的,將烏斯塔沙的卑劣罪行全部安在他頭上是不公正的。這樣嚴厲的審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教會領袖身份,目的是起到威懾作用。私以為,斯泰皮納茨沒有像梵蒂岡宣傳的那般高尚,但仍值得尊敬。

參考:
Biondich, Mark. "Religion and Nation in Wartime Croatia: Reflections on the Usta?a Policy of Forced Religious Conversions, 1941-1942."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2005): 71-116.
Biondich, Mark.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the Catholic Church in wartime Croatia, 1941–45." Totalitarian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Religions 7.4 (2006): 429-457.
Phayer, Michael.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Holocaust, 1930-1965.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

克族、塞族這些民族劃分並不是鐵托創造的,但也不是自古以來、客觀的、天然存在的固定群體。拿nation-building這個詞作比喻很好,語言、宗教、地域、民俗都只是建築材料,需要有人來建構才會有現代的政治民族身份。
19世紀的波黑村莊里的東正教徒自稱」東正教徒」或者「基督徒」,並不知道自己是「塞族」;19世紀伏伊伏丁那的塞族知識分子也不認同貝爾格萊德的王國政府;20世紀初波黑穆斯林中有不少人投入塞爾維亞或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運動。應該說,直到20世紀早期,有很多人強烈的認同自己是塞族或者克族,於是有壓迫政策有大屠殺;但也有不少人並不知道自己是誰,城市裡有自認南斯拉夫的知識分子,鄉村裡有隻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伊斯蘭教/天主教、和鄰居東正教徒不一樣的農民。過去的民族認同是非常流動的。
而無論是南斯拉夫王國,還是聯邦,還是解體之後的各共和國,無論他們是採取大塞爾維亞主義還是民族自治主義又或是分離主義,都在把「流動」的認同固定下來,建立同質的民族國家(或超民族國家——南聯邦)。

————————————————————

@南阜 (強烈推薦去看他的答案,比我的系統得多。)提到安泰·特倫比奇(Ante Trumbi?)的那段話

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經過數個世紀和奧地利、義大利、匈牙利的交流,是完全的西方文明,和同土耳其混血的塞爾維亞人不一樣。

為不少研究巴爾幹歷史和民族關係的著作引用。

然而這段談話卻並不發生在1914年,也不是在南斯拉夫王國建立之初,而是在1935年:

In 1935, the eighty-year-old Archbishop of Zagreb, Cardinal Bauer, was so distressed by the number of arrests that he travelled to Belgrade to present the Regent with a long memorandum on police outrages. In the same year a French writer, Henri Pozzi, met Trumbi? in Zagreb.

The former Yugoslav foreign minister was in a furious mood. "You are not going to compare, I hope, the Croats, the Slovenes, the Dalmatians whom centuries of artistic, moral and intellectual communion with Austria, Italy and Hungary have made pure occidentals, with these half-civilised Serbs, the Balkan hybrids of Slavs and Turks," he fumed. "They are barbarians, even their chiefs, whose occidentalism goes no further than their phraseology and the cut of their clothes." He also made a menacing prediction: "Between us and the pan-Serb camarilla which directs Yugoslavia today, it is not a question of force, for they are by far the strongest, but it is a question of time, a question of patience, until the day arrives when accounts will be settled."

This blistering tirade, from a one-time champion of Yugoslav unity, throws light on the degree of bitterness felt by many Croats under the royal dictatorship.

(Tanner, Marcus. Croatia: a nation forged in wa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特倫比奇對塞族的貶損並非毫無來由的種族歧視,而是源自塞爾維亞王室統治下專制、壓迫的政治局勢。當年力促塞克合作的老政治家絕望了。
(絕望的又何止克族政治家呢?克羅埃西亞塞族領袖斯韋托扎爾·普利比切維奇(Svetozar Pribi?evi?/Светозар Приби?еви?)1918年時強烈要求無條件與塞爾維亞王國合併,1929年之後因為反對國王獨裁而被迫流亡海外,死於他鄉。)

————————————————————

待續待補。


@荻野幸 提到的那位被公審的主教應該是指Alojzije Stepinac,烏斯塔沙的支持者,戰時默許了烏斯塔沙對其他種族民眾的屠殺。戰後接受公審被判處十六年徒刑,但只服刑五年就被鐵托特赦。去世後被梵蒂岡教廷封聖。遺體被供奉在薩格勒布總主教座堂祭台。
梵蒂岡教廷對他的評價至今未變:「......他以前南斯拉夫克羅西亞的阿洛伊齊耶·斯特皮納奇樞機主教(Alojzije Stepinac)為例,證明當代迫害基督宗教的事實。斯特皮納奇樞機主教在前南斯拉夫共產政權時期,為了維護基督信仰和教會的合一而遭到政府迫害,忍受非常的痛苦和欺壓,終於在一九六零年殉道。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九八年宣布他為真福,他的遺體今天供奉在克羅西亞首都薩格勒布總主教座堂祭台後,供人瞻仰。」本篤十六世2011年訪問克羅埃西亞時也曾去瞻仰其遺體。而至今仍有不少人堅信Stepinac是受到南斯拉夫共產黨的迫害。
梵蒂岡教廷評價的源鏈接:
教宗特使博扎尼奇樞機主教強調:在真理上基督信徒必須不計代價,絕不妥協
Stepinac被供奉的遺體
http://www.travelblog.org/Photos/5993541

回到正題。南斯拉夫的建立本身就是一戰後大國意志的產物。強行把不同種族、宗教信仰的地區合併為一個新國家,又處於民族主義思潮風起雲湧的時代(一戰的爆發就是這種思潮的產物),想維持這樣一個國家的穩定,一個強勢的政府與領導人必不可少。而鐵托崇高的聲望和精密的民族平衡執政方式,使得這樣一個被強行組建起來的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相互屠戮和仇視的廢墟上很快恢復。而他強勢與溫和、集權與民主並重的執政理念,結合本國實際的經濟外交政策,為南斯拉夫帶來的長期和平進步有目共睹。遺憾的是,鐵托只有一個,繼任的執政者不具備與之相當的威望與智慧,長期以來隱藏的種族矛盾在八十年代再次抬頭,並將在十年後將這個國家再次拖入分裂與殺戮的輪迴。
鐵托的做法是唯一的,也被證明為是可行的。至於現在,獨立後的原南斯拉夫諸國應該是對他們而言最好的結局。


有一種觀點認為,鐵托搞南斯拉夫版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埋下了禍根。
甚至有一種奇談怪論,說在整個前南斯拉夫並沒有什麼分別的民族認同,所謂克族、穆族、塞族都是鐵托版的民族識別人為劃分的。
這類觀點主張,在前南斯拉夫地區,一個中央政權合適的做法是:削弱甚至禁止個別的民族認同,搞大南斯拉夫民族認同;禁止民族區域自治,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搞中央集權。

的確,無論大塞爾維亞主義者還是大克羅埃西亞主義者,都喜歡強調:只有一個民族(塞族或克族),沒有什麼塞、克、穆之分。大家語言相通,只是宗教和文字的差別不能構成民族差別。
大塞爾維亞主義者和大克羅埃西亞主義者都確實相信這一套:二戰站錯隊加入軸心國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在乞求同盟國饒克羅埃西亞一命的時候曾以「克羅埃西亞人是歐洲僅有的相當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為理由,他們顯然是將波黑穆族當克羅埃西亞人了(這不妨礙前南解體後波黑克羅埃西亞人也屠殺穆族);他們的宣傳也不能說沒有反響:被塞爾維亞情報部門策動參與謀殺費迪南大公的也有出身穆斯林的Muhamed Mehmedba?i?.
然而更多的時候,想法是想法,現實是現實。塞爾維亞情報部門在波黑的行動並不怎麼成功,占人口多數的克族和穆族寧願效忠奧匈帝國也不願意接受塞爾維亞統治。就在費迪南大公遇刺之後,薩拉熱窩的克族和穆族就群情激昂去砸塞族人的店了;鐵托是一個克羅埃西亞人,當他被奧匈帝國徵召參加一戰時,內心不是沒有愛國(帝國)感情的。
事實就是:大塞主義者和大克主義者的想法只是意淫。民族區別是一個現實存在,一個1914年之前好久就根深蒂固的存在,絕不是鐵托創造的。
有人說,民族區別的確是現實存在,但是民族政策應該致力消除它而不是強化它。應該在政綱上否認民族區別,政策上實行個人層面上的平等,等等等等……
請看南斯拉夫王國的憲法 1931 Yugoslav Constitution
Art. 4. There is but one single nationality in the whole Kingdom. All citizens are equal before the law. All enjoy equal protection from the authorities. Nobility, titles or other hereditary privileges are not recognized.
請看南斯拉夫王國的行政區劃:Subdivisions of the Kingdom of Yugoslavia
從1922年起,南斯拉夫王國的一級行政區劃就和舊政治單位沒關係了。1929年變本加厲:

「From 1929, the Kingdom was subdivided into nine new provinces called banovinas or banates. Their borders were intentionally drawn so that they would not correspond either to boundaries between ethnic groups, or to pre-World War I imperial borders.」

關於南斯拉夫王國的這些政策,現在有兩點是無爭議的:
1)南斯拉夫王國從一開始就是原來塞爾維亞王國的擴展,具有鮮明的大塞爾維亞特徵;憲法中單一民族、公民平等的規定,在現實中成為塞爾維亞人壓迫乃至強制同化其他民族的手段;
2)南斯拉夫憲法期待實現的所謂單一民族認同並沒有成為現實;克羅埃西亞人積極反對單一民族認同;在二戰中,克族的烏斯塔莎和塞族的切特尼克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族互屠;1995年發生的,歐洲戰後最大的種族滅絕事件——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的所在地,斯雷布雷尼察,其實也是二戰中克族屠塞族、塞族屠穆族的屠場。

站在建構主義角度,我不能說一個國家推行真自由主義的消除民族個別認同就一定不能成功;甚至不能說假以時日南斯拉夫王國的措施就一定無效。但是南斯拉夫王國的經歷還是給人以教訓:在自作聰明的時候,想想前人有沒有做過。這世界,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太多了。

鐵托的武裝是在克服各民族彼此仇殺,主張團結一致反法西斯的基礎上建立的。鐵托的成功,對外是靠向西方盟國證明了自己是真正努力打擊軸心國的軍隊,從而獲取外援;對內是向人民證明自己能克服民族互屠,能給各民族人民提供一個最起碼的和平秩序從而贏得民心。對戰後的南斯拉夫來說,民族區別是血淋淋的事實,不容否認;表面推行個人平等實際淪為民族壓迫的南斯拉夫王國殷鑒不遠,不容效仿。鐵托做出了唯一合適的選擇。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也確實成為了整個前南地區民族關係較為和諧,友好的時期。許多人列舉的前南解體前民族融合的證據(例如族群間通婚的比例),其實是南斯拉夫聯邦長期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的良性結果。

回到問題本身,說鐵托「扶植其他民族的勢力,刻意削弱塞族」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只是講鐵托整肅蘭科維奇集團,連累了相當多的塞爾維亞幹部,那麼這是無可爭議的鐵托失誤;儘管我們可以辯解說,蘭科維奇的大塞爾維亞主義的確需要壓制,共產黨國家政治運動「擴大化」也實屬家常便飯;
如果是說具體行政區劃中被認為是損害塞爾維亞的安排,例如波黑、馬其頓自成一國;塞爾維亞內建兩個有自治權和中央政府決策否決權的自治省;那麼心平氣和的仔細探究下,我們可以發現南斯拉夫的安排不無道理。例如波黑各族雜居,難以分割(可以看一下1995年代頓協議劃分了穆克聯邦和波黑塞族共和國的地圖);馬其頓人從語言來說更接近保加利亞人而偏離南斯拉夫其他各民族;建立自治省也是照顧各方面子和權利的安排(塞爾維亞人視科索沃為聖地,理由是五百多年前他們在那裡打過史詩般的一仗;儘管近代的塞爾維亞直到1912年才佔有科索沃,儘管科索沃當地的阿爾巴尼亞人口早已佔據多數);
如果是站在大塞爾維亞主義的立場,認為根本不存在什麼克羅埃西亞族、穆斯林族,有的只是塞爾維亞族的不同存在形式。只要承認克族、穆族的存在,鐵托就是在刻意削弱塞族。持有這種立場是無視事實的,根本無法對話。

鐵托去世後,八個自治實體各行其是自說自話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也許的確難以維繫,但是能鬧出血腥的前南內戰,走切特尼克路線的米洛舍維奇難辭其咎。老鐵托派對米洛舍維奇痛恨不已,見秦暉:告別夢魘的「鐵托主義者」 ,注意那位塞爾維亞共產黨的老領導,堅決反對米洛舍維奇在波黑搞種族清洗,並在2000年被米洛舍維奇下令綁架殺害的斯坦鮑利奇。


絕對是害了南斯拉夫。其實南斯拉夫內部民族問題不是關鍵,問題的實質是宗教問題,最本質的是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三教不對付,信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關係不錯,但和信東正教的塞爾維亞就完全不能談笑風生,而信伊斯蘭教的穆族和阿族更甚。所以解決辦法應該是取消塞、克等次級民族劃分,直接統稱為南斯拉夫族。把阿族和穆族統稱為穆民,尊重他們生活習慣。把匈牙利人定為少數民族,承認其為獨立民族。再把貝爾格萊德話定為普通話,向全國強制推廣,把克語、斯語、黑語等稱為南語方言,允許他們私下使用,但正式場合一律說南語,寫標準南文。這樣最多就是科索沃、伏伊伏丁那等地會出亂子。塞族、克族從人種到語言,差異遠遠小於廣東人和山東人,真不知道他們非要裝成兩個民族的樣子搞什麼。


「到底是幫了還是害了南斯拉夫」,是誰的南斯拉夫呢?「國家」是有階級性的,官僚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管你是什麼族啊
參閱 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


前面有知友提到「鐵托去世後,八個自治實體各行其是自說自話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也許的確難以維繫,但是能鬧出血腥的前南內戰,走切特尼克路線的米洛舍維奇難辭其咎,老鐵托派對米洛舍維奇痛恨不已。」我以為塞族的反彈是鐵托政策執行下必然的結果,在前南時期,如果塞族沒有被各種打壓、各種削弱,後來又怎麼會積累那麼大的怒火?被米洛舍維奇一點就燃呢?還有知友提到「特倫比奇對塞族的貶損並非毫無來由的種族歧視,而是源自塞爾維亞王室統治下專制、壓迫的政治局勢。當年力促塞克合作的老政治家絕望了。」認為是塞族自作孽不可活。只是塞爾維亞可是一戰的戰勝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某種意義上不過是王國戰勝獲得的領土,自然不可能一開始就把你們當兄弟看的。我認為,不論道義的話,如果原來塞爾維亞王室的政策一直執行,塞族力量穩定增長,國家固然有衝突碰撞,但是可以在幾世之後再逐漸完成民族和解。不過誰叫南共這種領導人多來自前奧匈帝國、出賣塞族利益肢解南斯拉夫為目標的力量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呢,塞族被削弱了幾十年之後,之後米洛舍維奇還搞什麼大塞爾維亞主義,那就是妥妥的作死了。不論道義,僅從國家層面看的話,大塞爾維亞主義,一直搞,是沒有問題的,搞個幾十年之後,再來和解,都來得及,只要主體民族的力量壓得住就行;一直不搞,那會後患無窮,畢竟一個去中心化的國家,無論如何看來分裂都是時間問題,但最多也就是個和平分家唄;但是如南斯拉夫這樣,前倨後恭,先是大塞爾維亞主義,塞族得罪了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再是各種去中心化,後者又得罪了前者,最後又是大塞爾維亞主義收尾,那就是仇恨引爆,殺戮不止,四分五裂了。
——————————————————————————————————————————————————————————————————————————————————————
類似於南斯拉夫和奧匈帝國,這樣的國家,是一種怪胎型的國家,國家有多個中心,沒有一個真正的核心,依靠傳統、強權和制衡來維持統治的國家,一旦碰到真正的大風大浪,粉身碎骨是難免的。

如奧匈帝國,奧地利作為統治核心,實在是過於狹小,無論是人口還是地域,都不足以使帝國的其餘部分產生足夠的向心力。哈布斯堡家族通過幾百年的聯姻和繼承,才使其統治了歐洲僅次於俄國的龐大領土。這在法國大革命前的古典時代,還沒有什麼問題,當時既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人民只要知道管自己的貴族老爺,貴族老爺知道皇帝是誰就行了,也沒有後來如一戰二戰這種慘烈至極的戰爭(一戰二戰這樣高強度高傷亡的戰爭,只有民族國家才有魄力進行下去)。但是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崙的赫赫軍威在全歐洲把平等自由的病毒傳播了出去,奧地利這樣的古代帝國,就註定要完蛋了。除非統治集團擁有足夠的統治智慧,能夠始終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就算是戰爭,也只能藉助於低烈度的戰爭維持帝國的凝聚力,不然只要一著不慎,就滿盤皆輸,而且再無復盤的可能。

南斯拉夫亦然,奧地利帝國還是哈布斯堡家族運作了幾百年,才揉成的帝國,南斯拉夫,則根本是因緣巧合拼湊成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本身就脆弱無比,如果還各種作死的話,自然是曇花一現,開完即敗。

二戰後的南斯拉夫,我覺得確實是鐵托的民族政策導致了其最後的分崩離析。也由此造成了後來慘烈的波黑內戰,20萬人死亡,200萬人淪為難民。在二十一世紀的黎明,竟然會在歐洲這片現代文明最昌盛的大陸上發生數十萬人規模的種族屠殺,真是難以想像。

引用一篇文章

二戰前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埃西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是有矛盾的,作為「共產國際支部」的南共則是堅決反民族主義、尤其是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其領袖鐵托在「一戰」時作為奧匈屬克羅埃西亞人還曾加入奧匈帝國軍隊對塞爾維亞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發生極端慘烈的民族仇殺,當時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組織「烏斯塔沙」親德,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組織「第二普里茲倫同盟」親意,而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代表則是「切特尼克」(塞語「義勇軍」),它支持流亡英國的戰前南斯拉夫王國塞爾維亞王室,屬於反法西斯盟國陣營,但它與克族、阿族和南共武裝都誓不兩立,結下血仇。而南共戰士雖以塞爾維亞(當時南各族中傳統上最反德的民族)人居多,其最高領導層卻絕大部分是非塞族的國際主義共產黨人,包括鐵托、卡德爾(斯洛維尼亞人)、德熱拉斯(黑山人)、蘭科維奇(塞爾維亞人)與巴卡里奇(克羅埃西亞人)等,其中只有蘭科維奇一人是塞族。在戰爭期間南共武裝雖然與上述所有各族民族主義組織都敵對,但親德意的克族阿族組織隨德意垮台而自然解決,與切特尼克的衝突卻因在反法西斯陣營中爭奪「正統」而持續最久、流血最多,最後以切特尼克首領米哈伊洛維奇1946年被南共政權處決而告終。
可想而知,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戰後南共政權根本不同於由傳統塞爾維亞王室統治的南斯拉夫王國。

  戰後南斯拉夫聯邦沒有像其他東歐國家那樣保留非共反法西斯政黨並實行多黨合作統一戰線,而是立即實行南共的一黨制,主要原因就是為徹底消滅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組織——當時其他民族的主要組織都因親德意而已經消失。後來鐵托與斯大林鬧翻,南蘇矛盾一直大於南與西方的矛盾,「情報局分子」成為那時首要的「內奸」,傳統上親俄的東正教塞爾維亞人因此也更受猜忌。
因此,鐵托時代南斯拉夫雖然既打擊塞爾維亞民族主義,也打擊其他各族的民族主義,但總的來講是重在前者。戰後南共五人領導核心中,後來倒台的恰恰是來自塞爾維亞與黑山的兩位。其中黑山人德熱拉斯是因為「自由化」,而塞爾維亞人蘭科維奇正是因為塞族民族主義。尤其是1966年起對蘭科維奇集團「中央集權主義——大塞爾維亞主義」的打擊十分嚴厲,其影響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有4萬塞族幹部因此被整肅。

  在制度上,鐵托時代也作了有利於抑制塞族強權的(或用塞民族主義者的話說是「壓塞爾維亞」的)安排。例如:在歷史上首次承認「講塞爾維亞語的穆斯林」為另一民族(穆斯林人,或稱波斯尼亞人),並據此建立了波黑共和國;首次承認過去「講塞爾維亞語的馬其頓方言」為另一語言(馬其頓語),並據此確認馬其頓民族和建立了馬其頓共和國。這樣,就使聯邦中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大為縮小,不僅小於「南斯拉夫王國」中的塞爾維亞,而且也小於「一戰」前未有南斯拉夫時的塞爾維亞王國。同時還在塞爾維亞共和國里設立了其他共和國所沒有的兩個「自治省」,並授予其與塞爾維亞幾乎平起平坐的「聯邦主體」地位——除去這兩省之後的「塞爾維亞本部」,就已經退回到1878年柏林會議確定的塞國獨立時版圖內了。
除了從塞族中划出新民族、縮小其版圖以外,鐵托還別出心裁地設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勵人們放棄原有族群認同而去改宗這一新的群體。到1981年,人口調查中填報這個「新民族」的已達121萬人,佔全南人口5.4%。鐵托時代這樣做,明顯是要把「南斯拉夫」認同與塞爾維亞認同分開。經過這種種措施,塞爾維亞人的認同不斷弱化。戰前南斯拉夫王國時塞爾維亞人(當時馬其頓人與波斯尼亞人都算塞爾維亞人)占絕對優勢,而到1961年全南人口中自認塞爾維亞人的只佔42.1%,到1981年更降為36.3%。

  鐵托時代的這些做法,對於壓抑戰前南斯拉夫嚴重的塞族強權、維護民族平等和聯邦穩定起了作用,但是在一些民族情緒強烈的塞爾維亞人中卻積累了很大不滿。1980年鐵托去世後,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出現反彈。1981年5月,塞政府在清洗科索沃黨政領導層時開始大反「聯邦主義」,攻擊阿族人自以為是、聯邦成員不把塞爾維亞放在眼裡。顯然,一些塞爾維亞人對非塞族拿聯邦大旗作虎皮來「壓」塞族積怨已久。米洛舍維奇就是這些人的代表。

南斯拉夫,如果不採取把「講塞爾維亞語的穆斯林」劃為另一民族,「講塞爾維亞語的馬其頓方言」劃為另一民族,創造出新的南斯拉夫族等等各種削弱主體民族塞爾維亞的手段,而是儘可能壯大主體民族力量,那南斯拉夫是有可能產生一個主體民族核心的。
根據1991年的統計,南斯拉夫最大的民族群體為塞爾維亞人,佔了全國人口36%,其次為克羅埃西亞人(20%)、穆斯林人(10%)、阿爾巴尼亞人(9%)、斯洛維尼亞人(8%)、馬其頓人(6%)、南斯拉夫人(2%)、黑山人(2%)和匈牙利人(2%)
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是南斯拉夫聯邦中,獨立意願最強的民族。而如果不把講塞爾維亞語的穆斯林和講塞爾維亞語的馬其頓方言的人從塞爾維亞族分離出去,也不亂搞什麼南斯拉夫族,那麼塞族人口就可能達到36%+10%+6%+2%=54%,而這還是塞族人口不斷下降後的1991年,在之前這個數字還可能更高,而黑山族和塞爾維亞族,是真正的兄弟民族,是始終和塞爾維亞族站在一起的,阿爾巴尼亞人是南斯拉夫大亂之後才蹦出來的民族,也是幾十年塞族不斷削弱,而阿族一直狂生之後才造成的阿族人口暴增的結果。如果採取正常的民族政策,真正有獨立心思的只有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20%+8%=28%,這樣子中央的力量是絕對可以壓制住的。
所以咯,友誼這種東西,到底是不如真正的力量實在。前蘇聯和前南斯拉夫,都宣稱什麼民族問題不是問題,蘇聯還說什麼全蘇人民都是蘇聯人了,民族問題已經徹底解決。結果蘇聯,俄羅斯族人口在1991年終於下降到50%以下,然後就那一年蘇聯解體了,南斯拉夫呢,也成為了歷史中的雲煙。


鐵托壓制塞爾維亞的做法,即幫了南斯拉夫,也害了南斯拉夫。

----------------------------感謝感謝@Ludwig Zhou 在評論中的補充

幫了南斯拉夫,是因為這樣平衡了各個民族的力量對比。在1950年左右,塞爾維亞人佔了南斯拉夫聯邦人口的55%左右,是南斯拉夫人口最多的民族。當時南國內已經有一些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風潮(見評論中的「蘭科維奇事件」),再加上鐵托本人是克羅埃西亞人,因此在當時適當的削弱塞爾維亞以平衡各民族力量對比成為必然。先是把塞爾維亞的南部的「瓦爾達爾馬其頓」單獨劃分出來,成立「馬其頓共和國」,縮小了塞爾維亞的面積;然後把波黑境內說塞爾維亞語的穆斯林單獨劃分出來,成為「穆斯林族」,減少了塞族的總人口;同時在塞爾維亞北部匈牙利人和斯洛伐克人的聚居地設立一個「伏伊伏丁那自治區」,進一步縮小了塞爾維亞的本部面積。這樣一來,塞爾維亞的本土面積就縮小了至少30%,塞爾維亞人佔南斯拉夫人口的比例下降至36%。

人為的民族劃分弊端是很明顯的。鐵托在世的時候,以他崇高的個人威望,平衡者各個民族的微妙關係,但是他去世以後,南斯拉夫的領導人不具備鐵托這樣的智慧,1980年以後的南聯邦政府改為多民族的主席團聯合領導,內部矛盾就已經開始產生了。到了1980年代末時,隨著東歐的劇變,民族主義思潮再次泛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1990年在薩格勒布的一場足球賽中,克族和塞族球迷爆發口角,進而激化成了群毆,最後發生了克族人燃燒南斯拉夫國旗的惡性事件,成為了解體的導火索。克羅埃西亞人認為自己被塞爾維亞人欺負幾百年了,要獨立;塞爾維亞人認為自己的很多固有土地被拱手送給了異教徒,要奪回那些地方;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要會老家,不想被塞爾維亞人管;斯洛維尼亞人認為自己很富有,不想和南方的窮兄弟一起過日子;黑山人覺得自己一直生活在塞爾維亞的陰影下,要過自己的日子。於是,南斯拉夫就解體了,克羅埃西亞和波黑的內戰爆發了,塞黑分家了,科索沃獨立了,然後南斯拉夫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了。

以上。


大環境不由個人決定。
鐵托要是當年不搞那一套,就會更好么?

短時間內搞民族傾斜、民族扶植沒問題,甚至是必要的,長期則不行。

該平等的是人,而不是民族。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只有大力推動民族融合,弱化民族認同,才是正途。蘇聯最先搞出來的民族識別、民族區域自治絕對是自取滅亡。鐵托自以為這樣給了其他民族平等,其實卻害了南斯拉夫。人就是這樣,你給了他一塊蛋糕,他不會因此感激你,而是想要更大的蛋糕。不要人為強調各民族的不同,真正的平等不是壓制大族扶植小族,而是讓不同民族的人民享受同等的待遇,獲得同等的發展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民族平等。否則,由民族自決而發展至國家分裂是遲早的事。


1、笑話

有個小孩問一個百萬富翁:「您是怎麼成為百萬富翁的?富翁說:「我曾經只有一個蘋果,然後我賣了它,用賺的錢買了兩個蘋果,然後賣了這兩個蘋果,用賺的錢買了四個蘋果,後來...小孩說:「我懂了」富翁說:「懂你妹啊! 後來我父親去世了,給我留下了幾百萬的遺產!」

2、重要

大國政治!大國政治!大國政治!

3、鐵托

然並卵。詳見賣蘋果。

4、打壓塞族

然並卵。詳見賣蘋果。

5、南聯盟

天上掉下個個塞維亞。

第一次、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是怎樣的? - 世界歷史

6、科索沃戰爭

這個世界只存在大國,不存在小國。

換言之,這個世界只存在海權、陸權,不存在中國、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法國等國家。

而你們討論一個蘋果的時候,我真的想笑。

哪個國家是歐洲第一強國? - 知乎用戶的回答

7、反問

美國打伊拉克,法國打敘利亞,中國打越南,是因為他們偷了高壓鍋嗎?

戰爭沒有理由,這就是政治。

給戰爭找理由的,那是倫理。

重新洗腦,不要搞混。


別的不懂。不過,我印象里好像蒙古族、回族人口增長率和漢族相差不多,而塔塔爾族人數大量減少,不知道是不是和出國有關。錫伯族人口增長也不快。

生育率取決於女性外出工作的情況。如果女性有穩定工作和經濟地位,生育率自然會下降。法國中東移民之所以生育率較高,和婦女融入社會較差有關。而北歐中東人口生育率相對不高,也和他們的職業培訓相關。

計劃生育不僅在自治區推行不下去,在深圳更要命。我幾個朋友生三個都沒人管。潮汕地區超生也很多。

如果有說錯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可笑至極,南斯拉夫的分裂是因為民族矛盾?這個笑話也就學生狗信。
南斯拉夫的分裂起因是南北發展不均衡,諸省的政治權益,經濟權益分配不均!矛盾最終付諸戰爭,而戰爭以民族衝突的形式表現和報道而已,內訌不足以讓南斯拉夫分裂,讓南斯拉夫徹底分裂斷送發展的是強大的外圍政治勢力。

拋開道德不談,鐵托的政治手腕還是很高的,能在美蘇冷戰的狹縫中混的遊刃有餘,不簡單。

中#國會不會出現南斯拉夫那種情況呢?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出現下面這種情況是可能的——
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發展落後;中央權利的削弱,政令不通,地方勢力的膨脹;地域發展的極不平衡,階級收入的巨大差距;外圍勢力的干預。(參見民國)。

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不是主體國家分裂的主要原因,頂多是火上澆油,乘亂作怪而已。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民族意識是要淡化的,大融合的,逆潮流而為都是作死。


社會主義國家在民族問題上的共有弊病:
一方面,優待少數民族,實行民族自治,激起主題民族的不滿情緒;
另一方面,民族自治又無法落到實處,自治地區領導人是聽黨指揮的黨員幹部,少數民族也不滿意。


一戰以前,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一大半是英國人搞出來的。英國,德國,哈布斯堡王朝,俄國人,都在裡面插手,這才是南斯拉夫民族問題的根源。


我國也是學了蘇聯的壞榜樣,人為的劃分民族,搞民族自治區,民國時明明把各邊疆地區立了省,偏偏去搞自治區!70年代開始,搞計劃生育,把漢族的生育能力壓制住,把少數民族的生育放開,造成新生人口中漢族比例劇烈下降。在政治上對少數民族特殊待遇(人家還不領情呢)。唉,這些政策真是拍腦袋決定的工程!


塞族在1988年南斯拉夫全部人口中只佔35%,雖然是第一大民族,但這樣的人口比例是沒有資格當所謂的主體民族的。

由於客觀條件,國內沒有強勢的主體民族。鐵托只能設法營造一個新的文化共同體,即他一直鼓吹的南斯拉夫人,同時還必須打壓國內相對多數的民族,促進各族相互認同。然而這麼做需要至少三代人的不懈努力,當中不能出亂子。如果失去各族共同擁戴的強人領袖做紐帶,又恰逢亂世結果必然是解體。?

在這方面,昔日強盛的奧匈帝國就是南斯拉夫最好的參照物。當年帝國兩大主體民族----奧地利德意志人與匈牙利人加起來約佔帝國總人口39%,一戰爆發前尚能維持表面的統一,等大戰爆發數年內外交困加上享有崇高威望的老皇帝去世,帝國也就完了。


反正都是逗比民族,又不是絕對主體,還想壓迫其他民族


奧匈帝國滅的太快,導致破事一大堆,但現在史學主流是鞭撻老奶奶斐迪南,愛國勇士青年。


以鐵托個人的威望,搞一個南斯拉夫族,實行中央集權,不服的人清洗掉,全國實行無神論,我看是可以實現的。


人民平等的前提下怎麼搞都沒事,越是強調民族差別對待的越是不平等,反正屠刀殺不到執政者和其子女的頭上。


個人感覺是幫了大忙,一下子把民族和宗教區域分清楚,即使分家打架頂多也就打一次就分清楚了,總比巴勒斯坦那片打很多年還弄不清要好的多。由此可見鐵托是個眼光很遠的偉人。至於說民族融合,開玩笑了,民族加宗教再加經濟都是倍乘的關係,10幾種情況怎麼融合。


推薦閱讀:

為什麼韓國人握手和接物的時候用左手托著右胳膊肘表示尊重?如何傳承下來的?
蒙古族有哪些漢姓,都是怎樣演化的?
為什麼有些民族(比如印度、非洲)會形成用頭頂著大量貨物的習慣/習俗?而且走起路來很穩當,是怎麼練出來的?
喀爾喀蒙古和漠南蒙古哪個更「純正」?
內蒙古蒙古族人對於外蒙古如何看待?與南北韓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比,蒙古人是怎樣的?

TAG:歷史 | 政治 | 民族 | 南斯拉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