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陽明的花背後應該需要怎樣的思考?
好吧,我就是想說,你們怎麼看王陽明的心學及其影響。另外就是格物致知這個應該怎麼去深入理解呢?
一,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王陽明和所有宋明理學家一樣,其標準只有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慾。
這是儒家文化在中國近現代以來遭到最嚴厲批判的六個字,也是宋明理學包括陽明心學被誤解乃至曲解得最嚴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理」通常被解釋成封建禮教,而「人慾」往往被理解為人的基本慾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慾」當然就是一種嚴重扼殺人性的錯誤觀念。正是基於這種理解,才有了近一百年來無數國人對宋明理學的口誅筆伐。
事實上,「天理」絕不是封建禮教——在朱熹那裡,「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則;在王陽明這裡,「天理」指的是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心即理)。同時,「人慾」也絕不是指人的基本慾望(如衣食住行之類),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與道德邊界的不合理、不正當的慾望。因此,陽明心學對「存天理,去人慾」的正確解釋就應該是:一方面,我們要了解更多的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對內心保持更多的覺知覺照;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去除內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當的慾望。這才是陽明心學提供給我們的修行指南,更是我們獲得心靈健康的唯一途徑,也是我們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其實,上述理念並非宋明理學家或王陽明的個人專利。在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簡單卻含義深遠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效用」是個比較抽象的詞,大致可以理解為「所得」:比如你得到了一個饅頭,吃下去會有肚子飽的效用;得到了一輛汽車,會有省時便利的效用;聽了一場音樂會,會有心情愉悅的效用,等等。在這個公式里,幸福與效用成正比關係——在慾望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強。同時,幸福與慾望卻是成反比關係——在所得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慾望越小,幸福感越強。
從這個公式,我們不難推出通往幸福的兩條途徑:一、讓自己的慾望保持不變,同時不斷增加所得;二、讓自己的所得保持不變,同時不斷減少慾望。很顯然,不管你想通過哪個途徑獲得幸福,有一點是共同的——你不能讓慾望無節制、無止境地膨脹。因為不論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慾望一直在膨脹,你的幸福感就只會越來越小。反之,無論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慾望一直在減少,那麼毫無疑問——你的幸福感只會與日俱增。
這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其實也是中國儒、釋、道三家(包括陽明心學)一直在告訴我們的一條「幸福學」原理。只可惜,今日國人常常把這樣的原理視為老生常談,或者斥之為迂腐冬烘,從而拋諸腦後。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很多人都會遭遇這樣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拚,收入也逐年遞增,可是我的幸福感為什麼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呢?
答案很簡單:你忽視了自己的心靈修行,從而喪失了對內心慾望的掌控。換言之,當你的慾望膨脹的速度遠遠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長的速度,你就與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過乃至背道而馳了。當然,陽明心學教我們節制慾望,並不是要我們放棄一切。它只是告訴我們:要獲得幸福,你盡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時必須在「慾望」上做減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數一定會穩步提升。理論上講,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沒有增加,只要你通過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慾望減少到最低,那麼你的幸福感就會趨於無窮大。
二,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辭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從最早為《大學》作注的東漢鄭玄,一直到現代的儒學學者,已經爭論了一千餘年,至今仍無定論。明末劉宗周就說:「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而由劉宗周至今,又歷三百餘年,更增加了許多不同見解。
在前人的言論中我最認同的是孔穎達的觀點:「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學習,招致所知。格,來也。已有所知則能在於來物;若知善深則來善物,知惡深則來惡物。言善事隨人行善而來應之,惡事隨人行惡亦來應之。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來則知其善惡所至。善事來則知其至於善,若惡事來則知其至於惡。既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
很不好意思的說,這些也都是別人的思想,題主可以觀摩觀摩,但確切的就得自己理解了,我也是不甚了解,尚在學習之中。畢竟,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陽明的意思應該是花在沒有進入人的意識世界時,對人這個本體是沒有意義的,並不是否定客觀存在。在我粗淺的理解里,他的心學倡導的是一種人面對萬事萬物的內心本位,也就是評判外界的標準。我覺得說他是唯心實在是有點扯咯。
王陽明的花,更具有現實意義,更注重與認識本體的關聯。
哲學這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樓主怎麼理解了!晚輩不才,沒有理解,看看諸位列聖的理解就夠了。。
樓主,能把題目寫清楚一點兒嗎?上次我沒看清題目,也不知道咋回答才好?謝謝。
就是山中花
推薦閱讀: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有沒有什麼短板?
※王陽明為什麼沒有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本里出現?
※「簿書曾屑乘田吏,俎豆猶存畏壘民」 是什麼意思?
※何為王道?
TAG: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