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古書都收錄在四庫全書中嗎?


別忘了當時的文字獄,修四庫是清朝給讀書人洗腦,明修書,暗毀書。


1,《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編纂《四庫全書》時,將「著錄書、「存目書」逐一撰寫提要,於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彙編成此書,200卷。收錄古籍計10289種,是內容豐富、較系統的研究古典文獻的重要工具書、解題式書目的代表作。為便於翻檢,次年另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不收存目書,提要從簡。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庫全書總目》。《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稱四庫全書總目、四庫總目、四庫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國清代紀昀等編纂的一部大型解題書目,是中國古典目錄學方法的集大成者。(《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卷,著錄圖書3470種。)

2,《欽定四庫全書》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據文溯閣本7989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録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一部分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編撰四庫全書,收書3503種,同時禁、毀圖書3100多種。編纂《四庫全書》時,清廷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有所謂違礙字句的古籍,見四庫禁書,據統計,在長達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書目3100多種(另一種說法為2855種),15萬部以上。並且大量篡改古籍。現存文淵閣本、文溯閣本、文津閣本、文瀾閣(剩半部);文源閣、文匯閣、文宗閣及底本翰林院本均毀於戰火。

3,《四庫全書薈要》

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四庫全書薈要》完成,藏於紫禁城坤宮寧御花園的「摛藻堂」。次年,又謄繕一部,藏於圓明園內的「味腴書屋」(此本毀於火燒圓明園),以備乾隆隨時閱鑒。《四庫全書薈要》共463種,20828卷,11178冊,下設若干子目。其中,經部173種,3576卷;史部70種,6535卷;子部81種,2866卷;集部139種,7851卷。《薈要》從編纂宗旨與《四庫全書》不同,《四庫全書》面向世人,而《薈要》僅供皇帝御覽,從未流向過民間,因此,《薈要》有著《全書》無法與之相匹的特色。第一:選編慎重,卷帙精約。《四庫全書薈要》所收書籍的種類只有《四庫全書》的七分之一,而冊數是《四庫全書》的三分之一,可謂「全書中的全書,精品中的精品」。第二:內容真實,少經刪篡。《薈要》供僅皇帝御覽,其所收圖書在內容上也就務求完整,沒有大量刪改的必要。在原本保存、內容真實方面,《薈要》勝於《全書》。第三:書品精美,質量上乘。由於清廷十分重視這部叢書,修書務求精美而不計資費,因此,《薈要》的書品達到了極為精善的境界。第四:校勘翔實,版本珍貴。《薈要》依據底本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內府刊刻本,這些刻本主要來自於清內府圖書刊刻機構「武英殿」;二是內府所藏曆代善本和抄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後在民間徵求到的書籍,在內府藏本和民間奉獻的遺書中自然不乏宋元時期的舊本。

4,《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商務印書館1935年出版,瀋陽出版社翻印,以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影印藍本,採用仿古線裝書樣式,繁體豎排,分22函,110集,16開,9000餘萬字。影印工作開始於1934年7月,由故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商務印書館及有關各方代表組成的臨時監察委員會同至上海,監視開箱,按目檢出各書,點明冊數、頁數,分期交付商務印書館就地影印。至1935年7月,《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共計231種,分裝1960冊,先後分四期陸續出齊。

5,《四部叢刊》

由近人張元濟主編,主要收集了古代主要經史著作、諸子百家代表作、歷朝著名學者文人的別集。所謂「四部」,即將書籍按照中國古代的圖書分類法分成經、史、子、集四大類別,而叢刊是指叢書。清政府滅亡之後,《四部叢刊》作為一個小型的《四庫全書》,在當時的目錄學界起主導作用。 從1922年到抗戰爆發為止,《四部叢刊》共出了初編、續編、三編,共502種書,前後有三編:初編初印2100冊,二印2112冊,精裝報紙本110,平裝報紙本440,初編二編三編合編本3122冊,續編510冊,三編500冊。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新出版規模最大的叢書。

6,《四部備要》

中華書局1920-1936年陸續編輯排印。這部叢書收書336種,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用丁氏仿宋活字排印,個別影印。這部叢書性質和《四部叢刊》相仿,但《四部叢刊》著眼於選擇宋元明珍本影印,而《四部備要》則偏重於實用——選印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可以說是學習和研究古代文獻的常備書籍。

7,《四庫未收書輯刊》

主要根據本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餘位國學大師編訂的《四庫未收書分類目錄》所收錄的清乾隆四庫館臣未見和清乾隆以降至清末問世的書籍,幾乎網羅了當時存世《四庫全書》以外的優秀書籍,共收錄典籍近2000種,分十輯精裝影印出版,每輯據所收部類按經、史、子、集排序,版本均力遵「分類目錄」著錄的版本徵訪,每種書前均加書名頁,其中著錄書名、卷數、作者、版本等。《四庫未收書輯刊》以「尊重歷史、保存典籍,擇善而從、整舊如舊」為編纂出版的宗旨,於1997年12月由北京出版社影印出版,16開精裝300冊。

8,《續修四庫全書》

該書沿襲《四庫全書》體例,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用綠、紅、藍、赭四色裝飾封面,16開本、精裝1800冊,分經部260 冊,史部670冊,子部370冊,集部500冊。它與《四庫全書》配套,構築起一座中華基本典籍的大型書庫,中國古代即1911年以前的重要典籍,可大致薈萃於此。《續修四庫全書》總共收書 5213種,比《四庫全書》增加51%。在編纂、出版過程中,曾向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82家藏書單位商借底本,每種入選圖書,均選取最佳版本影印,其中大量的宋元刻本、名家稿本,為四庫館臣所未見。 《續修四庫全書》的收錄範圍包括,對《四庫全書》成書前傳世圖書的補選,《四庫全書》成書後著述的續選。補選之書主要是:被《四庫全書》遺漏、摒棄、禁毀,或列入「存目」而確有學術價值的圖書;《四庫全書》已收而版本殘劣,有善本足可替代的書籍;四庫館臣對戲曲、小說持鄙視態度而未予收入的書籍。《續修四庫全書》從1994年開始啟動,歷時8年,到2002年4月完成了全部1800冊的編纂出版工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9,《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根據《四庫全書》卷首所載乾隆帝有關編纂工作的歷次上諭和凡例,當時四庫館臣將內府所藏和全國各地督撫學政及私家進獻的圖書中,含有批評清王朝統治內容者,含有反禮教、反傳統或宣傳異端傾向者,「未越群流」的平庸之書、「歸於小道」的無謂之書、「難以考信」的偽托之書,以及著作時代切近者、重複之書均列為存目。列為存目者達6793種、93551卷。歷經300年來的天災人禍,存目之書亡失嚴重,現存4000餘種、6萬餘卷,分藏在全國200多個圖書館,三成以上已成孤本。1992年夏,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歷史文化分會正式提出編纂出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的計劃,1992年12月23日獲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批准,列為國家級重點項目。1993年1月組成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由季羨林擔任總編纂,有全國5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台灣、日本、美國等地的近百位文史專家和古籍學者參加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開始編纂工作。編纂出版工作於1997年10月全部完成。該書共收錄散藏於國內外116所圖書館、博物館及少數私人藏書家手中的四庫存目書4508部中,其中宋刻本15種,宋寫本1種,元刻本21種,明刻本2152種,明抄本127種,清刻本1634種,清抄本330種、稿本22種,有三成以上為孤本或稀見本。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收錄734種,史部收錄1086種,子部收錄1253種,集部收錄1435種。卷帙浩繁,洵為大觀。 1997年10月由齊魯書社影印出版,16開精裝1200冊。

10,《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

2001年,齊魯書社又影印出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遺存目書200餘種,其中國圖藏19種。多為稀見的珍本秘笈(包括罕見的海外藏品)。全書共100冊,並附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正編、補編綜合索引,包括書名索引和著者索引及總目錄。

11,《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

四庫禁毀書叢刊是編修《四庫全書》期間被抽毀和全毀的書籍,其中以集部書占多數,部分著作實屬中國文化之精品。其次是史部的書籍,其禁毀重點是關於遼事(入關前滿漢關係)和南明史的著作,目的是企圖抹殺、毀滅、篡改歷史事實。經部、子部和叢書中的一些書籍在禁毀狂潮中也未能倖免。《四庫禁毀書叢刊》具體地是以姚觀元《清代禁毀書目》、孫殿起《清代禁書知見錄》、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匯考》和陳乃乾《索引式的禁書總錄》所著錄的圖書為主要收錄範圍。它不是清代所有禁書的總匯,不收錄清乾隆以後的各種禁毀小說、戲曲。所收禁毀書以刻本、活字本、抄本為主,石印本、鉛印本、影印原刻本酌情收錄,點校本不予收錄。本書共分十期,每期內依經、史、子、集四部排列。1997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6開精裝310冊。2008年出版補編90冊,經部三冊收書十二種,史部二十七冊收書七十三種,子部十二冊收書三十八種,集部四十八冊收書一百六七七種,九十冊共收書二百九十種。正編、補編正文合計四百冊,收書九百三十四種。目前網上未見補編的電子版。

12,《四庫提要著錄叢書》

《四庫全書》的底本中大量「抵觸本朝」、「非聖無法」、「離經叛道」的內容,所以在編纂《四庫全書》時,對底本進行了無數多的篡改、刪節和重寫,以符合其政治、社會、教化的需要,致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的3461種典籍大多面目全非,失去了文獻原貌,流傳至今,真偽莫辨,極大損害了其文獻價值。因此, 2008年始纂《四庫提要著錄叢書》,叢書為一部「原生態」保存中國古代典籍的曠世叢書,為還原《四書全書總目提要》「著錄」的3461種古代典籍原貌,用10年時間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善本為核心,旁及海內外百餘家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及私家藏書,征訪到3000餘種未被200多年前四庫館臣遵乾隆旨意篡改、刪節和重寫的存世「原生態」典籍。分經、史、子、集四部出版,各自獨立編號。各部正文排序因典籍征訪之先後並完全按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排列。該叢書收書3000餘種,分裝約1200冊/套,,每冊700頁左右,每冊分上下兩欄,精裝16開影印,2012年底全書完成,北京出版社出版。

13,《四庫文叢》

是整理和研究中國歷史文獻的學術叢刊。以各地館藏未刊文獻為基礎,以目録、版本、辨僞、考釋、輯佚及文獻學家的研究爲重點,集中刊發有關文稿、題跋、日記、函牘、年譜、家譜、方誌、檔案、文書、石刻等文章。崇尚樸實文風,尊重學術發展脈絡和前人研究成果。

14,四庫禁書

四庫禁書是《四庫全書》禁止收錄之書。禁書書目2855種,與《四庫全書》所收錄3461種著作相差不遠,是修纂四庫全書之同時對掃蕩對於滿清先史與夷夏之防等可能挑起反政府思想著作的結果。清朝乾隆帝纂修《四庫全書》,搜集全國藏書之際,伴隨著查毀禁書,自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七年,並有詔令禁止鼓吹反政府以及違背儒家道德倫常的野史、筆記、文集等諸多書籍收入《四庫全書》。清政府也銷毀其中少數禁書,主要針對特定文人,如乾隆三十四年六月,錢謙益所著《初學集》、《有學集》;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上諭將某些書籍抽去,「止存書名」,不收其書,汪子祜《西四集》因「卷五吊岳武穆詩語意偏謬」遂列入禁書;魏煥《九邊考》,因「多指斥文句」,予以禁毀。宋人王柏《詩疑》、《書疑》,因質疑儒家經典《詩經》、《書經》內容,被四庫提要指責「師心杜撰,竄亂聖經」;夏允彝《倖存錄》、夏完淳《續倖存錄》因帶有強烈反清思想,遭到禁毀。然而仍有部分禁書為私人收藏,如天一閣與其他江南官宦大族之藏書;其他諸多未銷毀之禁書則秘密保存於清宮內府。且各省地方蒐羅禁書的寬嚴不一,地方官往往有疏漏,致使乾隆帝於乾隆三十九年八月懷疑選書過程有所隱瞞:「乃各省進到書籍不下萬餘種,並不見奏及稍有忌諱之書。豈有裒集如許遺書,竟無一違礙字跡之理!」


所有的古書?
範圍好大哦……
1,流傳過程中缺失。
2,官方禁毀。
3,官方修改。
……
大部分官修的類書、叢書,都對原本的內容進行了刪改編撰,為了符合統治階級的需求。而在清代這樣一個異民族統治的朝代,所需要禁毀的東西相對得更多了。四庫全書的編修,很大的目的就是寓毀於修

如雍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一般認為是偉大的文化建設積累,盛世修史,有大的氣魄。這是通常的評價。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問題,也有其道理,大家都接受。但魯迅不以為然,把此舉視為一種「文化統制」,是「以勝者的看法,來批評被征服的漢族的文化和人情」,「文字獄只是由此而來的棘手的一種」。魯迅要所起的作用。魯迅認為官修史書往往把歷史上的真實抹去了:明人刻古書而古書亡,清人修四部全書而古書亡,在他看來,這就是所謂篡改歷史,強迫遺忘。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
剛好看到這段了,就貼上來。


整套書收録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一部分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編撰四庫全書,收書3503種,同時禁、毀圖書3100多種。

四庫全書

自己搜索一下就可以了


《四庫》版本不太好 搞文獻學的人如果不是實在找不到好的本子 一般是不用四庫的。

毀禁篡改就不用說了,魯迅先生總結過:「 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之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

不知道知友 @可清心也可清心怎麼看待魯迅先生的說法。

我讀書少,就只舉一個滿清糟蹋正經書的例子。下面是四庫館臣在《四庫總要》里記錄的一本明代書籍:

《周禮訓雋》·二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陳深撰。深字子淵,長興人。嘉靖乙酉舉人,官至雷州府推官,是書略無考證,而割裂五官歸於《冬官》,則沿俞庭椿輩之謬論,無足錄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經部二十三 禮類存目一

這本書是一本明代學者關於《周禮》的學術著作,館臣認為此書「沿俞庭椿輩之謬論」,所以沒有收入進四庫裡面。也就是說當時(以及後世)的讀書人是不太容易看到這本書的,四庫館臣對這本書的提要也幾成定論。

但是,九十年代共和國重修《四庫存目》,重新把這《周禮訓雋》本書收錄,陳子淵的觀念也就得以被廣大普通貧寒的研究者和愛好者看到。

然而,我們看到的是:

陳子淵其實是俞庭椿等人持有的「冬官未亡說」的反對者。
而且熟悉經學歷史的朋友可以發現,考慮到本書的年代,他可以算是明代最早明確反對「冬官未亡說」的人之一了。

原來四庫館臣原來不僅僅是毀禁 篡改書籍,還有這種信口開河,杜撰瞎編的愛好。實在是讓人齒冷。
--------------------------------------------------12月2日增補---------------------------------------------------
@gm zeng 先生提到了《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 我之前未曾讀過 現摘錄此條目於下:

這種文字,以紀昀的經學功底,哪怕是匆匆忙忙看上半分鐘,也不會發送誤解吧。這個條目,我覺得反而更加能證明清人的用心不正。


萬聖書城有文淵閣四庫全書1500冊電子版,PDF高清格式


四庫全書不收的古書大約分為以下幾類:
1 沒有收錄價值所以不收
2 被清朝統治者禁毀所以不收
3 四庫全書編修同時代或更晚,所以不收
4 不屬於以上3種情況,由於其他原因不收


文津閣四庫全書收書3503種,而修四庫全書時傳世的書籍應該遠遠超過這個數量。時代越早的書,凡是有傳本的收錄越全,時代越近,書籍越多,只能選收。中國現在傳世的古書數量,尚無準確統計,應該在十萬種以上吧。


一些人就是無限誇大毀書的危害。
其實細想想毀的都是什麼書,不過就是一些很少有人涉及的雜書,根本上不了檯面,就比如現在的三流四流的作家寫的爛小說、勵志文、雞湯文。
正統的儒家經典、周易、道德經、諸子百家、史書、詩詞歌賦、醫等哪有丟棄的?
還洗腦,也是呵呵。
真要洗腦的話,學秦始皇的焚史書、諸子書啊。


四庫全書是「焚書」一樣的行徑,損毀的古書不計其數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某朝官方如何稱呼與自己相同國號的前朝?
93版的包青天服飾是不是不符合歷史?
為什麼劉邦、李淵統一天下只用了 7 年,而曹操統一北方卻用了 34 年?差異在哪裡?
元代普通蒙古人的境況如何?
戰國前期的秦國為什麼不被中原其他諸侯看得起?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古典文獻學 | 四庫全書 | 古典目錄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