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2012 款 iMac 要保留屏幕下方的金屬區域?
為何不把金屬區域去掉,讓它和 LED Cinema Display 一樣只有黑色玻璃邊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要給大家過一遍 iMac 多年幾代機型的設計演變。
現在 iMac 的「經典」標誌性設計始於 2004 年 iMac G5:(1) 三角立式支架; (2) 類平板式機身; (3) 橫向屏幕; (4) 以及帶蘋果標識的下巴。
所以為什麼是這個造型?為什麼有一個「無用」的下巴。在 G5 之前的 iMac 可不是這個樣子,G4(2002)的屏幕就是屏幕,沒有什麼「多餘」又「無用」的下巴。為什麼這樣?[沉默一段時間]其實答案你我心中瞭然,**這是技術限制,要把本來下面的一坨東西塞到一個屏幕後面去,這沒那麼容易,要兼顧機身厚度,可利用的空間有限(兼且考慮通風散熱,內存安裝槽位)**,所以才向下借位。[在此省略一堆內部拆解圖,和同類產品比較]那,為什麼我說是技術限制而不是某種神秘的審美抉擇?
因為正是由於技術的限制,和技術的進步,蘋果後來才作出了改變。(儘管我這個推斷不嚴密)注意看下圖,我把幾款 iMac 去除支架,然後對比屏幕部分。你們看到下巴慢慢地被削減。
如果我的回答是「技術限制」,那也太無趣了。所以下面是我的一個論點:
為什麼都到了 2012 年,技術限制已不復存在(這個判斷很草率),蘋果還是不把那個「無用」的下巴部分去除讓其作為屏幕以更純粹的形態呈現呢?到了這裡我要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了。那就是:
--------
蘋果公司同個世代的不同產品線,都必須要能從前面區分。每個產品線都要有它獨特的外觀。
--------
你不會把 iPod touch 和 iPhone 弄混,你也不會把 iPod classic 和 iPod nano 弄混,這是蘋果的原則。如果 iMac 做得跟 Cinema Display 一樣。支架是一樣的,上面部分也一樣,你還怎麼從前面板分辨兩種產品?這正是蘋果極力避免的情況,每一個產品線都有它獨特的外觀。這就是為什麼。
這同樣也是為甚麼 Macbook Air 的屏幕邊框跟 Macbook Pro 不同。
即便是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也有特意製造的外觀差別:
最後,請告訴我下面哪台是 iMac 哪台是 Display:
────
無聊的補充: 上面說的理由拆開的單個並不是完全純粹的。作為一個設計,它必定是無數個因素影響的結果。大家看看就好。我不能保證有一天蘋果技術爆棚,有一個無敵厲害的設計可以去除 iMac 那個「下巴」,最終的呈現能讓他們自己滿意,客戶滿意(我不想要突兀的銀邊),還能把它從 Display 區分。反正,你們不能罵我。
_____
圖 [1] http://www.manufacturer.com/product/i995035-Apple+iMac+G5+20++Inch+1.8GHz+-+250GB+-+512MB+RAM.html
圖 [2] iMac G4
圖 [3] 我自己做的
圖 [4] MacBook Air (left) vs.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right)
圖 [5] http://dribbble.com/ReagentX/projects/80109-Icons
設計出來給我貼便簽的
初設計:需要足夠內部空間的設計選擇。再加厚背部的話側面觀感變得失衡、多出來的空間難道加在額頭上或者兩側嗎?
後演進版本:產品風格的延續。下巴已經成為了與其他PC機屏幕區別開來的鮮明特點,通過與屏幕的平衡呈現了某著簡潔的風範。
系列初期不過是技術限制,隨著演變進化成為了系列的標誌,成為了classic。
就像ipod classic,為什麼要保留click wheel,因為它是classic
蘋果的設計風格,很多時候都是加上金屬版塊的,就像蘋果手機大概也是它第一個加上金屬的,後來有的應該都是學它的
推薦閱讀:
※你遇到過哪些好的防呆設計?
※怎樣製作工業設計作品集?
※MacBook Pro 2016為輕薄操碎了心,為何仍比ThinkPad帶網卡的傻大黑粗機型重?
※自動扶梯的內部結構與荊州扶梯卷人事件?
※Android 誕生幾年了,為什麼大陸手機企業對於推出 Android 高端智能手機一直不溫不火?是工業設計不行還是沒有自己系統的特色呢?
TAG:iMac | 工業設計 | iMac2012年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