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從一個領域投入到另一個領域?


我正好想過這個問題,分享一下見效最快,效果最好的方法:

1、準備足夠的錢,去參加你想進入行業的培訓班,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去參加最貴、最好的培訓。不單是學東西,而是你可以這個培訓中積累人脈,同時接觸到加入這個行業的機會。這個方法是從《當和尚遇到鑽石》學到的。一個不問世事的和尚通過一個鑽石訓練班來找到一份鑽石的工作。

2、花到半年到一年,不計一切代價通過這個行業中最頂級的認證。當你通過最頂級的認證的時候,你能對這個行業有個全部系統的了解。同時這個認證也是一塊進行這個行業的敲門磚。這個方法是從勝間和代的《白骨精學習法》看到的。


1、要想快起來,先要慢下來:將此領域的知識點分解各小點,每個知識點都深入研究,然後將它們串起來,融會貫通。這是從《學習的藝術》中學到的,作者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成為太極推手大賽冠軍,只花了兩年。我用這個方法,七天內學會了之前三十年都沒學會的游泳。
2、放低姿態,不恥下問,別怕人家笑話你;這是最近的感悟,呵呵


如何迅速在一個新領域獲得成就


之前林志穎的簡歷是不亮瞎了你的雙眼?

韓寒最早有句話說:是金子在哪兒都能發光。程大個表示說的對。事實證明也確實作為金子到哪裡都能發光,而牛糞也只能給鮮花插上。

我們生活中從不缺乏這樣的人,人家無論做什麼都能做的好,而有些人做什麼都弄不成,命背不能怪社會,人不行別怪路不平,這是我們常說的,我覺得很有道理,埋怨的人永遠在埋怨,往前走的人永遠在往前走。

到底我們都懂,但是到底為什麼牛逼的人做什麼都牛逼呢?就像上學時候有些學習好的聰明的,打籃球也好,畫畫也好,好像他干每一樣都能弄的不錯,這是為啥?別騙我讀書少說這是人家天賦,NO,NO,別再拿天賦來忽悠人。其實他們真正牛逼的殺手鐧是這些,聽程大個給你細細道來:

一.
場景適應能力。

牛逼的人其實都是場景適應力特彆強的人,能迅速的容易新的環境,能迅速掌握新的技能,從這點上說他們頭腦靈活和悟性強也是可以的。

那麼有些同學就問了,場景是個啥玩意?場景就是在你身處某種環境時的周遭。還不懂?就是你遇到的人或事,牛人一般都是能迅速了解這些然後處理初來乍到的問題。比如一個學習好的小明同學,他為什麼籃球打的也好,因為他走到球場能迅速了解這是個競技場,而大家的競技狀態都是什麼樣,打的好的人是誰,他有哪些技能,打的不好的人是誰,為什麼打的不好?哪些人能幫助我,哪些人不願意幫忙,迅速分析,迅速了解,然後上手不斷鍛煉。再逐步找到自己位置。把自己融入到場景中,就像演一出話劇,這種適應能力是相同的,只要他是一個悟性高,適應力強的人都可以做到。

這也是你會差異,為啥有些同事到一個新部門能迅速搭建起人脈基礎,能迅速跟大家關係都挺不錯,而且迅速能起業績,也是你很詫異為啥這個人本來是搞經濟研究的,為啥養個豬竟然也能成,那個人是養豬的卻成了這方面的權威專家,另外的人本來是作家,賽車照樣可以,還能開飯館,還弄了個APP照樣玩的不錯。而且還拍了個口碑不錯的電影。場景適應能力,這就是。就像我做廚子可以,搞程大個小火鍋加盟也行,當個文藝青年也成,寫東西,畫畫都可以,甚至雕塑也能來一些,順便還當個評論家批評批評人,點評點評電影技巧。對吧,不衝突,每一個咱都能幹好。

二,老經驗和新經驗的快速聯姻

其實真正很牛的高手,這一點做的也非常之好。不管行業有什麼不同,他們都能找到共同點,然後打通任督二脈,成為該行業的武林高手。找共同點其實不難,就是依照自己的老經驗來摸索,看這個新行業有什麼用得著自己以前能力的地方,比如韓寒開飯館,就用了自己的文藝氣質,搞的很書香氣,你要說他的賽車和寫作沒關係那也是錯的,共同點都是同樣犀利,他的文章寫的流暢而無章法,但他在賽車時反其道,掌控速度和耐力。

所以高手都能迅速把自己的老經驗迅速脫胎換骨用在新場景,然後與新場景的新經驗迅速結合生出個新娃。

知識可以學習,但經驗有些是相同的,你要說開車經驗跟你在車間開閥門不一樣那就是抬杠,但是手勁兒可以琢磨相仿,方向可以琢磨,時間段可以琢磨,路上的情況處理能力與工廠里相仿。這也能說得過去啊!

所以不要認為在一個新的領域以往的經驗都成了炮灰了,以往的東西自己白學了,就像很多人覺得上大學白上了,找不到工作,找不到相關的工作,但你要知道在你之後的一生里,你思考問題,見識,頭腦,以及學習能力,掌握能力,對問題的看法都跟別人會不一樣的。

三,快速總結歸納出一套新方法。

每個新行業,不管經驗多麼相仿,都要總結自己一套新經驗,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你不要模仿別人的經驗,可以學習,但不能完全照搬,也要學習別人的失敗,從而避免自己走彎路。就像我的一些加盟者以前是教師,學生,上班程序員等各類都有,除了吃就不知道餐飲怎麼整,但通過學習能迅速建立自己的一整套方法,像上班的會利用自己平日里工作中的分析能力分析問題,像學生會利用自己獵奇感興趣的勁頭迅速把握住要點,像農民都會用自己總結的平時打工經驗迅速總結該怎麼調整像他這樣的人消費。等等,每個人都能迅速歸納出一套新方法,只適用於自己的方法。

而歸納這些方法不一定要死搬硬套的用別人的,可以用自己之前的經驗來衡量來歸納總結。當你能在行業總結歸納出自己的一套見解理論或者實戰經驗時,你就是牛叉了。肯定比別人強。

這就是高手的不同。他們在哪個行業都會如此。

融合,聯姻,總結。就立刻構建起了自己的又一個牛叉之處。

所以你老是看見這個牛人怎麼做啥他都很牛。其實你不知道他們的心路歷程。這也就是你看別人不學習還考試好,你就不會知道人家認證聽講45分鐘,接近下課迅速反芻一下。

你在玩,人家也在玩,你回家在玩人家也許也在玩,但人家就不會在路上迅速再記憶一下,回顧下?所以每個牛逼的人都會「路演」:就是在心裡不斷反覆將場景演繹一遍,將技能不斷反覆映射一遍,在心裡放映一遍。

所以牛叉的人也都是自己的導演,會安排自己的鏡頭,反覆在心裡上映,錘鍊技巧。你看見他們好像啥都沒做,其實人家心裡啥都做了。就像三體里說的,那個倒計時字幕別人看不到,也只有本人能看到。

所以你如果要迅速投入一個新的領域快速上手,就好好把以上三點演習透徹。


關注新領域裡最傑出的那些人。有接觸和聯繫更好。


我的方法比較怪一點,供參考。6年汽車,兩年珠寶,現在酒水,最早做了五年動畫設計和包裝起來。。。1、首先,換領域有兩種方式,改行不改業和全改,後者我見的實在太少,成功的也只見過一個,這成功指在兩個不相干的行業和領域都能出類拔萃。。。所以前面諸位的扯淡說法可以瞑目了。一個專業領域除了業務素養外還要時間經驗人脈的積累,那是怎麼惡補都不可能補得上去的,天才除外;2、改行不改業的,比如我其實一直在傳訊、媒介、市場、品牌里兜圈,人是很重要的一點,你藝高人膽大的同時必須有一批人認可你,所以,做事先做人,前提,你可以不專,但必須懂,很懂!3、必須揚長避短,很佩服那些揚短避長者,有魄力!但在這種效率時代無意找死,除非你有個李嘉誠一類多人爹;4、在你站穩腳跟之後,立馬放棄吃老本,趕緊補短!我一般會給自己一個節電,到時,老本吃的差不多,卻不尷不尬,我寧願放棄;5、想清楚再走,記住,環環相扣,你總是從環扣的一段走向另一個環扣!6、機會往往是陷阱,人看重你的也許是你最不在意的,所以搞清你在這行的優勢到底是什麼?


我有親身體會。
1、先慢。系統理解該領域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建議先看一本系統的入門教程
2、後快。如果有條件,拜某人為老師,有不懂的隨時請教。但是事情還是要自己做。這對自己成長非常快。如果沒條件,記住每做一件事,都要細心總結,經常拿出來看。並將經驗與別人分享,找出哪裡還做不好。
3、成長。再這個階段,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做大量的工作來進一步熟悉你的人和事。主要還是人吧,我覺得工作中人是很重要的。


過去的一個學期讀了很多關於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之類的書。感覺有很大的啟發,以至於總覺得要寫一點東西來總結一下。整篇文章在闡述一個問題:如何快速高效的進入一門新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文章的結構體系分為三個層次:①大局觀思維和元認知思維②具體可行的方法論 ③專註力與學習強度。

1:大局觀思維和元認知思維

1)上面是一幅圖:我們的目的是要進去X區域找到A,B,C,D,E.這五座山。現在有兩種方式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方式A:有箭頭A進入X區尋找五座山。方式B:從空中俯瞰找到這五座山。你覺得那種方式能更快更高效的達到目的呢?很明顯是方式B.那方式B從高處看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局觀思維嗎?當然這只是一個最簡單形象的比喻。很多人會想,方式B豬都能想的來,前提是木有飛機之類的條件,我如何俯瞰X區?當然我相信方式B所有人都會想到,飛機也是外在的一個制約因素。但是物理上的制約因素這樣那樣,但是思維上總該沒有吧。那為什麼生活中我們認識新的事物以及領域,總喜歡一維線性的思考方式去認知從而忽略掉更好的方式呢?也許從遠古進化而來的大腦,更喜歡這種簡單直接的思維認知方式吧!事實上X區就是我們要學習以及進入的新的知識領A,B,C,D,E,這些山代表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而我們在學習和認知新的事物的時候,總喜歡按照方式A去思考,往往是「不識廬山真面目,自緣身在此山中」!接下來通過幾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大局觀思維和元認知思維在學習新領域中的作用體現。就拿我們學英語來說,大多數人初中,高中,大學學了近十年的英語,但似乎總是覺得沒學好,總感覺自己說或者寫出來的英語感覺沒味道。除了學習密度站很大的原因之外,更可能是我們一開始就是按照方式A來進入英語這個學習領域的,到現在依然是站在「廬山」中看不清楚它本來的面目。也許給我們上第一節英語課的老師一開始講的不是英語的起源(備註1),以及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別導致人思維的差別從而導致語言表述的差別最終導致句子說出來和漢語表述不同的差別!以至於以後的每一節課我們都覺得英語跟我們的漢語差別好大,但是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考試不考,老師不講,我們也不關心。最後,我們站在山腳下看著這一座座的英語大山,感慨一句,英語好難啊!或許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個英文老師第一節課講的是「Iam a student——我是一個學生」。I表示「我」的意思,am表示的是「是」的意思(當然is做系動詞的時候是「是」的意思,這裡暗指這種只看一點不能縱觀全面的學習和思考方式)a是「一個」的意思,student是「學生」的意思。看啊!英語就這樣簡單,他的26個字母就是我們漢子拼音下的蛋,同學們這不難吧!好好學習啊!」。於是我們就You are a pig.你是一隻豬. There is a pig.這兒是一隻豬. 我們就這樣「是」了很多年。四級考了幾次過不了,寫作文,說口語總覺得不對勁。最後得出結論英語一點兒也不好學,老師是個大騙紙!不是英語不好學,也不是老師騙人,關鍵是我們一開始就沒有站在一個高度上去看待英語這門語言。老師講什麼,我們就是什麼,從來不去問為什麼!為什麼英國人一見面就問「What is the weather like」而中國人一見面就說「吃飯了嗎?」為什麼英國人總是喜歡說重點說在前面,我們卻喜歡把重點說在後面?(thereis a pig in the libeary. 圖書館的桌子上有一隻豬. 英文先說pig 再說圖書館,我們恰好相反。)如果英語課開始老師給我們講的是1.大腦的語言思維2.英語文化的起源3.語言的哲學思維4.點,線,面語言和元語言和原思維5.東西方思維的同於不同……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從方式B來學英語,我想我們會學的更輕鬆更透徹。以至於我們就會很容易理解土地文化和海盜文化所導致的-英國人見面就說「What is the weather like」而中國人見面就問「吃飯了嗎?」(備註2.0)也會知道為什麼-為什麼英國人總是喜歡說重點說在前面,我們卻喜歡把重點說在後面。(備註2.01)擁有這樣的元認知的思維方式,我們很容易學英語把英語說的像他們自己人。可惜的是,我們一開始就是按照方式A來學英語,首先單詞,句子,語法,聽力……學了好多年依然不能理解其精髓,或者學到一定程度就遇到了瓶頸不知如何進步。其實是我們一開始就選擇了一種簡單的線性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一個很不美好的結果。

2)第二個例子我想通過一本書來說明主題觀點——《及簡歐洲史》。顧名思義這是一本講歐洲史的書,不同其他的編年體,紀傳體,事件體史書一樣,他的寫作過程不是線性的時間事件敘述,而是總書分8個章節,前2個章節通過高度概括的語言講述從古典時期——中世紀——近代這樣的歐洲文明的發展史,後六章有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歷史會什麼會這樣發展。

(兩幅圖就構建了整個歐洲文明的發展史)備註3.0

在佩服作者對整個歐洲史研究極高的造詣的同時,更讓人欣賞的這本書整個大局觀體系的構建。構建了整個歐洲史的體系框架再在裡面添磚加瓦讓讀者理解和記憶的更深刻。大多數人雖然了解很多歐洲歷史,只知道一些零碎的時間,人物事件等,卻並不知道具體的的時間,事件和人物在大的時代背景中的為什麼會這樣的發展。其次,我們的學習歷史知道有羅馬和希臘,有君王和教皇,羅馬遭到蠻族入侵滅亡了但是教會卻保留了下來,君權神授國王權利強大卻一度沒人想當皇帝……我們貌似了解很多,但卻總是對這些東西理不清楚頭緒,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想去弄清楚又不想面對動輒數千頁充滿細枝末節的史書。這時候大局觀思維和原認知思維就起了重要的作用了。容易讓我們在你一個混亂的知識體系里理清思路。

3)最後用一個具體的社會現象來說明元認知思維的思考問題的方式:為什麼國外的那些富豪都樂意把自己的財產捐出去?而中國的富豪卻喜歡留給子女呢?一般人都是分析什麼他們的價值觀開放,思想前衛,高尚之類的,元認知思維注重事物發展的本質,一個國家的民性和他的環境,文化,宗教……是分不開的。不是國外那些富人道德有多麼高尚,思想多麼前衛,看了一下的解釋(備註3)你會發現他們這麼做很正常,無關高尚。如果你很了解我們的國民民性,你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我們都喜歡把財產留給下一代,也就不去抬高他國的富人貶低本國的「土豪」。這樣用元認知思維的去看待事物,往往更能讓我們看清楚事物的本質。

2.具體的「方法論」

有了「思維觀」,我們還需要可操作性的「方法論」。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我們如何快速高效的了解這個領域呢?下面是一些可行的操作方法:

在學習陌生的知識之前,我們往往需要這個知識領域中的權威或者專家大師領路,從而避免多走彎路。專家是昂貴不易得的,但是專家的書是便宜的,專家推薦的人也許是便宜的,專家推薦的網站也可能是免費的,找到一個對的東西就等於找對了一大堆的資源。其它的就不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資源獲取的技巧和渠道。善於整理和總結和思考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好自己所掌握的一切資源。接下來和大家分析一個學習技巧和信息過剩時代的思考。

  1. 「啤酒廠」學習法

這個方法主要讓你如何快速大體的了解一個新領域。簡單可操作性強,但是需要長時間的專註力。情景模擬:給自己一個下午大概4

—6個小時的時間專註一個主題例如「如何建造一家啤酒廠」同時利用互聯網等各種資源來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我想在西安建造一家啤酒廠,那麼問題來了。如今,啤酒的製作方法已經全部在網上公開了,例如:1.在哪裡選址,哪裡的地理位置和低價是最優的。哪裡的啤酒製造機械優良?啤酒花從哪裡採購?價格是多少?哪裡產的大麥質量好?哪個顧問公司對啤酒銷售最有經驗?——這些信息全部可以在網上免費獲取。然後你可以根據日本啤酒廠的分布圖來尋找尚且沒有啤酒廠的地區,並且在其中搜索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將這裡作為創業的理想地點。然後你可以寫出事業計劃書,包括「市場狀況如何」、「競爭狀況如何」、「技術障礙在哪裡」、「怎樣解決這個技術障礙」等內容。5個小時一定能做完這些工作。(備註4)

2) 對「互聯網信息過剩」的反思

不可否認互聯網在我們日常年生活信息資源的獲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也面臨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過度信息化的互聯網到我們改怎麼平衡。用極其易得的知識,去樹立極其易立的觀點。在互聯網時代,網上的大多數知識是極其廉價的,以搜索引擎為首的技術手段,極大降低了常常上網的人嚴謹求知的積極心態,極大縮減了從起意到求證到立證到反思到再立證的過程,極大的損耗了人的記憶力——

反正知識實在太好獲得了。這種情況在微博和微信時代愈演愈烈,因為到了微博尤其是微信時代,信息成了純被供給的狀態,大家成了純被餵養的人,連搜索這一步都給直接省了。我們整天抱著微信,加各種群,訂閱各種公眾號,追求所謂的乾貨,還心安理得的以為自己在學習和進步。每天看到的各種評論,各種預測,各種概念興起和泡沫。樂此不疲,無比舒服的躺在學習的「舒適區」(備註6)實則浪費了很多時間。 這些時間具體應該幹什麼,改如何利用,相信每個人反思後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3.專註力與學習強度

愛因斯坦說:「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賦」愛因斯坦也說:「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賦」矛盾嗎?一點也不矛盾,前者說給小孩子聽,小孩子需要勵志,後者說給大孩子聽,大孩子需要看清現實。我們來看看世界十大天才智商以及成就排名

(自己百度去)

就知道天賦太重要了。但畢竟天才是少數人,或許這也是雞湯和成功學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吧。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那麼如何在一個領域做的成功,甚至是成為專家大師呢?除了機遇,背景和其它等等一些天生的不可控因素外,更可能促使你優秀的是你投入的時間和專註力。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我們都不是數據控,但是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有了「思維觀」有了「方法論」我們當然需要努力去刻意練習!接下來介紹刻意練習法

  1. 1)只在「學習區」練習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

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只有在學習區裡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一旦已經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應該繼續在上面花時間,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難度。長期使用這種方法訓練必然事半功倍。

2) 大量重複訓練

 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複。在「學習區」大量的重複練習,不管你是要學代碼還是搞營銷一樣如此。

3) 持續獲得有效的反饋

獲得反饋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給自己當教練。高手工作的時候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體的小目標,對自己的錯誤極其敏感,並不斷尋求改進。

4) 精神高度集中也就是專註力

認真和專註,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以至於現在我們都不屑於這樣的優秀品質。更為奇怪的是你在認真做一件事的時候還會被人嘲笑呆木,更有甚者:「一旦認真你就輸了」這是什麼狗屁道理。那些專註於一件事情的孩紙,比那些一會玩QQ一會刷微信的孩子酷多了。(話是這麼說,我在圖書館經常忍不住玩手機)不管從任何方面來說,認真和專註都是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不可或缺的品質。

後記:五一小長假,室友們都出去玩了,宿舍就剩下我一個,這樣的假期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很多東西要學習和整理,根本沒有心情玩。這篇文章我一個星期以前都構建好了思維導圖,但是具體寫的時候也不是那麼的輕鬆,很多觀點需要重新審視和表達,文章中很多的觀點和思維方式都是我過去一個學期的閱讀總結,其中引用許多書中的觀點,以及資料來源後面都有備註。第一次這麼認真的寫文章(以前只是寫作文),早上九點半開始一直到晚上的2015-5-1 18:06:02,中途上了一次廁所,今天還沒有吃飯,也是佩服自己在電腦前面坐了這麼久。這或許也是一種專註吧。書寫是為了更好的思考,寫完後我看了整篇文章,覺得還是寫作功底太差了,語言拖泥帶水,很多觀點也需要更好的表述方式。第一次,希望這是一個號的開始,希望這個學期能完成自己所有目標。

備註1:《英語思維》《英語思維是這樣煉成的》兩本很好的講述英語思維的書,前者注重理論後者注重實際。

   備註2.0:為什麼中國人一見面就問:你吃了嗎? 英國人一見面就問:天氣怎麼樣?

首先,咱們中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多年。我們中國人靠什麼生活了五千年之久?靠種地!!!也就是說五千多年來,我們都是靠種地為生,咱們中國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農民種地需要土地肥沃,需要氣候條件好,這樣糧食才會多。中國土地肥沃嗎?不肥沃。氣候條件好嗎?也不好。因此收的糧食自然也就不多。糧食一不多,就導致中國人最關心的事就是「吃飽」,所以一見面就問「你吃了嗎?」。從這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人在這塊土地上幹嘛?——種地。種地就決定了糧食不夠吃。糧食不夠吃,就決定了中國人的語言特點,第一句話就是——「你吃了嗎?」,因此,中國的地理環境就決定了中國人的語言。

咱們再來看英國人的語言。英國人一見面就說「今天天氣怎麼樣?」。咱們把英國人為什麼問「今天天氣怎麼樣」這個問題弄明白,學英語的問題就全解決了。從上面的英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英國人是住在一個島上,四周都是大海。既然是一個住在島上的民族,他們用得著像我們中國人一樣種地嗎?咱們中國人種地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忙一年才收穫那麼兩三次,多累呀!!所以他們犯不著跟我們中國人一樣種地,打漁就好啦,吃現成的。三百六十五天,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打,自然也就不缺吃的。既然英國人不缺吃的,那他們在什麼情況下才會挨餓? 要是天氣颳風下雨他們還能出海打漁嗎?不能吧?所以只要一颳風下雨,他們就沒法出海了,不出海就打不到魚,自然也就挨餓。所以英國人最關心的是天氣,見面必問「今天天氣怎麼樣?」。英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英國的語言,這個島國就決定了英國人的思維方式,也決定了它的語言特點。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你只要聽這個民族的第一句話,就知道這個民族的特點

備註2.01: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把不重要的放前面?因為我們是農民。農民為什麼有這種毛病?農民是春天播種,秋天收穫。他收了糧食以後,這個農民是先吃好的還是先吃次的?先吃次的。好糧食可以存,一直存到第二年的秋天。次糧食是不能存的,所以它一直先吃次的,吃吃吃吃,吃到好的,吃到第二年秋天。要不然我們這個民族就餓死了。而漁民是怎麼樣的?漁民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能打到魚。打到魚他先吃好的還是先吃次的?先吃好的。為什麼?這魚不能放啊,第二天它臭了,晚上就臭了。所以它先吃好的,把壞的扔了。所以它的思維,你看它總是把好東西放哪?放前面,重要的總是放前面。它的生活習慣決定了它的思維方式。包括我們中國人的餃子。吃過餃子吧?哪裡好吃?餡!!餡在裡面呢,它把好東西包裡面。吃過包子嗎?吃過餡餅嗎?吃過月餅嗎?吃過湯圓嗎?吃過餛飩嗎?你們看,中國人都把好東西幹嘛?包裡面了。它的習俗和我們的思維模式一模一樣。你們看英國人吃什麼? 吃過批薩嗎?餡在哪?表面!!吃過蛋糕嗎?奶油在哪?表面!!一個民族的地理環境,就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就決定了它的語言特點。

備註3.0:圖文來自《極簡歐洲史》圖片是用word畫的

  備註3:首先談一談這一種源自於西方的企業家精神,或者說源自於西方的這種現代型的企業,它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在這種文化之下會產生這種想法,而我們卻是不同的想法?我們先回顧一下過去的歷史。在公元10世紀,西方孕育了第一批企業家,因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那個時候成立的。當時的天主教皇給大家灌輸這麼一個信念——你死後怕不怕下地獄?民眾們當然怕了,那要怎樣才能夠不下地獄呢?答案就是把你的財產捐給教會,顯示出你對上帝的忠誠,就可以不下地獄。所以很多有錢人在死掉之前,就把財產捐給了教會,這樣到了公元10世紀中葉,英國的土地有60%是屬於教會的。可是教會神職人員自己是不能夠經營企業的,他們又沒有合法的子女,不能傳承,怎麼辦?所以他們創立了現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那就是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經營這些教會企業,這些職業經理人是管理者,而這些企業的所有者是誰呢?是教會。管理權跟所有權分開的第一步,就是這時候來的。我這裡並不是說這個制度有多好,而是在教會的企業之下,這個制度的形成是必然的。這些經營企業的人是職業經理人,當時在英文中叫做「Profess,就是「專業人才」的意思(這裡提醒讀者一下,教授的英文「Professor」與這個單詞就是同一個詞根)。在公元10世紀的時候,就是用「Profess」這個詞來稱呼當時經營教會企業的那一批職業經理人。那麼,他們當了職業經理人之後,會有什麼信念?他們努力經營企業的目標是什麼?那就是為了上帝所熱愛的子民,理解我的意他們心中有這樣一個強烈的責任感,他們都是教徒,都是教會所指派的最精英的Profess(Profess沒有「or」,所以不是教授「Professor」),他們是純粹的技術人才、專業人才,要把公司經營好來榮耀他們的上帝,因為他們一直講的話就是神愛世人。所以到最後我們會發現,這些「Profess」當了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之後,所想的就是如何負起這樣一個責任,也就是「信託責任」,怎樣才能夠造福上帝所愛的子民。這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產生的前提。——資料來源《郎咸平經濟學全集》

備註4: 參考大前研一《創業聖經》

備註5 : 參考萬維剛《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看世界

作者個人微信號:UU894392704 微信公眾號:思維改變生活(愛因斯坦圖像)歡迎關注,學習交流。


進入目標領域的圈子,把自己當成目標領域的業內人士,有問題就問,有想法就說。用你原有的思維方式去想新領域的問題,很快就能被同事發現你的亮點。這樣你就有了新領域的第一個位置:幫別人打開思路的人。成了這個團體的一份子,那麼其他基礎什麼的自然而然就會有人教你。這是我個人經驗,我的臨床醫學和心理學知識受用至今,並讓我與眾不同。


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有較好的基礎,一般3個月可以熟悉,6個月可以較為深入,2年可以成為較專業的人士。


1、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有信心去做好新的工作。
2、建立一個自己的目標,哪怕是初級的,隨著自身在新領域知識、水平的提高循序漸進。
3、利用網路了解相關基本知識,結交本地專業領域朋友,通過關注專業(專家,不是磚家)微博、微信、博客、專業論壇。
4、參加專業輔導班,系統學習,參加專業職稱或資格考試。
5、寫學習日記和讀書札記,經過思考和加工後的信息和感知才能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這樣有利於清掃尤其是模糊的認知,似是而非的「理解」;有利於修正在認知過程的「問題」「疑惑」;有利於查詢成長軌跡。


經常性的和你想進入的行業從業人員聊天,不管是聊什麼,要的是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一切。
閱讀書籍,大量的閱讀,不講究學會,只講究看的多,多到一定程度你就知道應該怎麼去學習了。
實踐是檢驗真知的唯一途徑,光學習是沒用的,學到東西要應用起來。
看一部電影,《貓鼠遊戲》,裡邊有一些方法,如何快速的學習一個行業。


想要學習什麼領域的知識,就要站在哪個領域的立場看看待問題,了解那個領域的大背景。只有設身處地的學習,才會深入地理解。難懂的理論就查看案例,再用案例去反理解理論。運用記憶曲線加強記憶。我也在學習新的領域,覺得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的。。。快速和深入真的是兩難啊。。。


無論多快,也要3年吧,相當於讀一個大學。


#你的信息來源決定你信息的質量#

在一個行業想要處於頂尖的位置,通常需要10000小時。由於邊際效用遞減,從0-80分需要1000小時,但是從80-98分,需要9000小時甚至更多了。而對普通人而言,通常情況下,80分已經很牛逼了。但首先需要的是從0-60分,這個過程1-2周的時間,在在最初的接觸過程中,你的第一本書很重要。你的信息來源決定你信息的質量。從0到是掌握是一個模糊的邊界;而隨著信息的飽和,內容會重複,所以當時間達到一定量再看就會較為容易。

因此給出以下建議:

一、掌握基礎知識

二、想著如何應用,60-80分的過程(刻意練習不是練習每一個理論,而是如何將每一個理論運用到你的生活中)

三、為自己打造一張門票,能拿出具體的成果,項目,看法。高手只會和高手過招,如果這些都沒有,很難在自己的事業、人脈上有質的提升。當在接受到有效的反饋,你就會對自己有著更好的定位。

四、有基本的技能還不夠,還要保持自信。不斷降低試錯的成本,儘管不可能避免試錯。但是不要畏懼試錯。

推薦:

Josh Kaufman:20小時學習法則(The First 20 Hours)

http://www.iqiyi.com/w_19rt94j8ul.html


保持自己的熱情,對另一個領域做前期調查,進可能的多了解各個方面,現在上網很方便,多搜相關的信息和加入QQ群里直接和人溝通,了解清楚後,自己在開始分析自己,盡量採用個人優劣勢和需要提升的方面都寫出來,針對問題,找到自己可以直接解決的方法,簡單的說,了解,分析,最後是實踐,實踐永遠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哈哈哈


考那個領域的研


這個得看你對目標領域的熱情與興趣到底有多大!沒有什麼好方法,關鍵還在於你自己有多大的動力。憑我的經驗是,找到該領域中領先的某些領先的公司,學習一下他們的產品,服務,業務。這樣大致會有個方向性。然後再對比分析一下自己目前的狀況,這樣自己可以大致了解需要花多少功夫,同時可以確定自己的大致方向。然後嘗試加入一家該領域中的公司,當然,做肯定是要做你自己感興趣,有熱情去做的事情。當然,一開始並不一定能做這些,還是需要自己堅持不懈的。
除非你有這一領域的背景知識,否則,是很難快速的,肯定得有個磨合的過程!


進入新領域,莫過於學習+實踐。至於快速,我理解為「效率」:理解原理或者本質的東西快,記得牢。最後是時間管理。我覺得沒有什麼速成一說,快速不了。


推薦閱讀:

有沒有某個人在某個領域讓你覺得,這個領域我只服他?
有哪些心理學領域的常識是不符合我們常識的?

TAG:電影 | 學習 | 影評人 | 社會問題 | 領域 |